《庖丁解牛》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频导入
庄子的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和孟子同时而 稍后,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 人。他生活贫困,做过漆园吏,但学识渊博。 他对当时统治者攻城占地的做法深恶痛绝,对 儒家积极参与政事给予了尖锐的批评,主张 “出世”。宋王偃昏庸残暴以致亡国的现实对 庄子的思想影响很大,所以他不再出仕(做官) 与统治者合作。他性情旷达,追求绝对的自足 自得的主观精神境界。
依乎天理,批大郤, 导大窾,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 况大軱乎!良庖岁更 刀,割也;族庖月更 刀,折也。
乎:介词,于 天理:古:天然结构 今:天然的道理。 因:依照,介词 固然:古--本来的样子; 今--连词,表转折 宾语前置 未尝(碰)技经肯綮
岁、月:名词作状语,每年,每月。族:众,一般的。 依照于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缝隙,顺着(骨节间 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不曾拿刀碰 到过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更何 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割断筋 肉;一般的厨师每月更换一把刀,砍断骨头。
庄子的著作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 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所以,又称《南华经》,是著 名的经典著作。原有52篇,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 篇和杂篇,内篇共7篇,是庄子本人所作,是全书的精 华部分,全面阐述了庄子的宇宙观、历史观、人生观、 道德论和政治论;外篇15篇,是内篇的补充和发挥, 观点阐述的更为明确和具体,对丑恶现实的愤慨表现 的更为强烈;杂篇共11篇,是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的 继承和发挥。 《养生主》选自内篇,是庄子宣扬其养生之道的 文章,其中引入了《庖丁解牛》的寓言加以论证:人 处世间,只有像庖丁那样,顺应自然,避开一切矛盾, “以无厚入有间”才能“保身” “全生”。这种思想 无疑是消极的。
道:天道,自然规 律。(判断句) 乎:介词,同 “于”,比 以,介词,用
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
•遇:接触;官知:指视觉;神欲:精神活动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 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 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 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 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未曾 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用精 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 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间隙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 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 乎:助词,用于 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 词尾,不译。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 于,介词,对于 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宾语前置,代词“是” 作“以”的宾语,因此 于:从,介词结构后置 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 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 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 刀石上磨出来一样。 那牛 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 薄;用很薄的(刀刃)插 入有空隙的(骨节),宽 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 必然是有余地。因此,十 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 刀石上磨出来一样。
目无全牛
切中肯綮 踌躇满志
游刃有余
探讨庖丁的“解牛经”
●联系第3节,思考讨论:
3、课文突出庖丁解牛技艺之高的目的何在? 对比,突出“道”之重要。
分析:写解牛的三个阶段和良庖、族庖、自
己的比较,以及达于道后小心谨慎的态度。 三个阶段体现了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 才能获得解牛之“道”。通过对比三者的不 同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 “道”的重要。
“响” 然:… 的样子 • 合:合乎 于:介词,引出对象
给,介词
节奏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 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 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 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 《经首》乐曲的节奏。
• 文惠君日:“善哉!技盖至此乎?”
族庖月更刀
-----折也
无 道 有 道
臣之刀十九年
---以无厚入有间
•通过良庖、族庖反衬庖丁。对 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
解,突出庖丁技艺高超。
●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 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 “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 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研读课文1—2节, 欣赏——庖丁解牛之美
1、翻译课文
要求:试翻译,有难点, 做标记, 看注解, 可合作,求共赢。 2、探究:找出文中描写“解 牛”场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给 我们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所字结构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 相当于名 词或名词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 性短语 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乎 向通
用牛体的复杂结构来比喻社会,用刀 来比喻人。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 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 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 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庖丁解牛》选自内篇《养生主》。所谓“ 养生主”就是养“生之主”,也就是养精神的意 思。那么,如何养精神呢?就是要像“庖丁解 牛”一样,善于寻找空隙,集中精神注意,“依 乎 天理”“因其固然”,避开矛盾,像保护 刀刃一样保护自己。这便是一种避 开矛盾,保存自己的人生哲学。
虽然 古:虽然这样 今:表转折关系连词 动词, 至于 古: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 做, 相当于到了。今:a.达到某种程度;b.另提 分解 一事。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 为(之)止,行为(之)迟,动刀甚微。謋然 已解,如土委地。 省略句 为之止:因为这个
• 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 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 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 力因为这个集中到一点,动作因此 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 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 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
为之:因为这个
看,望 善:通“缮”, 修治。拭擦。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 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 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 (我)提着刀站立起 来,为此举目四望, 为此志得意满,(然 后)把刀擦抹干净, 收藏起来。” • 梁惠王说:“好啊! 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 懂得了养生的道理 了。”
庄子散文的风格
浪漫主义是其散文的艺术特色,这与先秦各家不 同,而独与屈原的楚辞近似,诙诡怪诞,汪洋恣肆。 首先,大量使用寓言。庄子及其后学通过虚构的 人物和故事讲自己的哲学观点。
其次,庄子寓言想象丰富,有惊人的夸张和奇妙的 构思。 第三、庄子有很高的语言驾御能力,散文词汇丰 富,谴词造句变化多端,描情状物多姿多彩,语言自 然流畅又尖锐泼辣,用韵声调铿锵,富有诗意,对后 代影响较大。
看庖丁解牛是艺术享受
研读课文3—4节,探讨庖丁的“解牛 经”
1、翻译课文
要求:试翻译 有难点 做标记 看注解 可合作 求共赢。
2、探究: ①、庖丁解牛追求的是什么? ②、庖丁当过“族庖”“良庖”吗? 他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 ③、课文突出庖丁解牛技艺之高的目 的何在?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 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 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
总之,庄子的文章长于说理,想象丰富、妙趣横生, 且哲学意味很浓,是“文学的哲学” “哲学的文
解题
庖丁解牛
庖,厨师。 丁,人名。 解,分解、分割
课文朗读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 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 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 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 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 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 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 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 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有人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 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你怎么 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 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 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 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 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 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 疲惫不堪了。 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 自己)疲惫不堪罢了。 做好事不要追 求名声, 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 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 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 天年。
探讨庖丁的“解牛经”
●联系第3节,思考讨论:
1、庖丁解牛追求的是什么? 解牛之道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 但凡是名人,成名之前都有一段 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一段曲折离奇 的成长历史……
探讨庖丁的“解牛经”
2、庖丁当过“族庖”“良庖”吗?他是经过 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
解牛三阶段
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 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Biblioteka Baidu⑶“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
杂的矛盾,要“不谴是非,以与世俗 处”,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 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只要反复 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 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探究:文惠君听庖丁介绍 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 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 “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盖通“盍”,何,怎 样 •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
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探究:找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 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视觉:动作 手触- 肩倚-足履- 膝踦
(舞蹈化) --合于《桑林》之舞
听觉:响声:砉、騞;—莫不中音
(音乐化)--合于《经首》之会 ---庖丁的技艺出神入化
刀、牛、解牛过程和解牛方法 分别有什么寄寓?
刀 牛 解牛方法 解牛过程
人生要解決的事情 顺着事物间的空隙 走,不硬碰的方法。
精神 处理人生种种事情
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 趣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 在本文中,庄子的本意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说明 养生的道理。
那么,如何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
庄子的思想
一、批判现实社会。他对现实有深入的观察,所 以批判起来一针见血,常给予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嘲 讽,极端蔑视礼法权贵。批判儒家、墨家参与政治, 对其“仁义”也加以嘲讽。 二、向往自由。他不满现实,但又无力改变,非 常苦闷,以至消极厌世。为摆脱烦恼,他一方面主张 顺应自然,另一方面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幻想在 乱世中保全自己,不与现实发生冲突和矛盾,忘掉现 实世界,甚至忘掉自己的存在,达到“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三、提出辨证法——相对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 是相对的、变化的,甚至认为是非也是相对的,于是 由辩证法陷入了相对主义。
对比手法的运用
具体形象
得“道”的过程
深刻道理
始臣之解牛之时: 所见全牛 (不懂规律) 三 个 三年之后: 未曾见全牛 (认识规律) 阶 段 方今之时: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 理 因其固然 (运用规律)
庄子文章特色:比喻 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 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异曲同工“三境界”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臣之所好者,道也——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三年之后、方今之时——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 珊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千锤百炼,终成 正果
-----割也 良庖岁更刀 对 比
庄子的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和孟子同时而 稍后,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 人。他生活贫困,做过漆园吏,但学识渊博。 他对当时统治者攻城占地的做法深恶痛绝,对 儒家积极参与政事给予了尖锐的批评,主张 “出世”。宋王偃昏庸残暴以致亡国的现实对 庄子的思想影响很大,所以他不再出仕(做官) 与统治者合作。他性情旷达,追求绝对的自足 自得的主观精神境界。
依乎天理,批大郤, 导大窾,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 况大軱乎!良庖岁更 刀,割也;族庖月更 刀,折也。
乎:介词,于 天理:古:天然结构 今:天然的道理。 因:依照,介词 固然:古--本来的样子; 今--连词,表转折 宾语前置 未尝(碰)技经肯綮
岁、月:名词作状语,每年,每月。族:众,一般的。 依照于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缝隙,顺着(骨节间 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不曾拿刀碰 到过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更何 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割断筋 肉;一般的厨师每月更换一把刀,砍断骨头。
庄子的著作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 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所以,又称《南华经》,是著 名的经典著作。原有52篇,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 篇和杂篇,内篇共7篇,是庄子本人所作,是全书的精 华部分,全面阐述了庄子的宇宙观、历史观、人生观、 道德论和政治论;外篇15篇,是内篇的补充和发挥, 观点阐述的更为明确和具体,对丑恶现实的愤慨表现 的更为强烈;杂篇共11篇,是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的 继承和发挥。 《养生主》选自内篇,是庄子宣扬其养生之道的 文章,其中引入了《庖丁解牛》的寓言加以论证:人 处世间,只有像庖丁那样,顺应自然,避开一切矛盾, “以无厚入有间”才能“保身” “全生”。这种思想 无疑是消极的。
道:天道,自然规 律。(判断句) 乎:介词,同 “于”,比 以,介词,用
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
•遇:接触;官知:指视觉;神欲:精神活动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 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 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 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 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未曾 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用精 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 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间隙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 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 乎:助词,用于 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 词尾,不译。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 于,介词,对于 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宾语前置,代词“是” 作“以”的宾语,因此 于:从,介词结构后置 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 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 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 刀石上磨出来一样。 那牛 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 薄;用很薄的(刀刃)插 入有空隙的(骨节),宽 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 必然是有余地。因此,十 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 刀石上磨出来一样。
目无全牛
切中肯綮 踌躇满志
游刃有余
探讨庖丁的“解牛经”
●联系第3节,思考讨论:
3、课文突出庖丁解牛技艺之高的目的何在? 对比,突出“道”之重要。
分析:写解牛的三个阶段和良庖、族庖、自
己的比较,以及达于道后小心谨慎的态度。 三个阶段体现了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 才能获得解牛之“道”。通过对比三者的不 同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 “道”的重要。
“响” 然:… 的样子 • 合:合乎 于:介词,引出对象
给,介词
节奏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 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 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 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 《经首》乐曲的节奏。
• 文惠君日:“善哉!技盖至此乎?”
族庖月更刀
-----折也
无 道 有 道
臣之刀十九年
---以无厚入有间
•通过良庖、族庖反衬庖丁。对 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
解,突出庖丁技艺高超。
●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 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 “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 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研读课文1—2节, 欣赏——庖丁解牛之美
1、翻译课文
要求:试翻译,有难点, 做标记, 看注解, 可合作,求共赢。 2、探究:找出文中描写“解 牛”场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给 我们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所字结构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 相当于名 词或名词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 性短语 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乎 向通
用牛体的复杂结构来比喻社会,用刀 来比喻人。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 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 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 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庖丁解牛》选自内篇《养生主》。所谓“ 养生主”就是养“生之主”,也就是养精神的意 思。那么,如何养精神呢?就是要像“庖丁解 牛”一样,善于寻找空隙,集中精神注意,“依 乎 天理”“因其固然”,避开矛盾,像保护 刀刃一样保护自己。这便是一种避 开矛盾,保存自己的人生哲学。
虽然 古:虽然这样 今:表转折关系连词 动词, 至于 古: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 做, 相当于到了。今:a.达到某种程度;b.另提 分解 一事。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 为(之)止,行为(之)迟,动刀甚微。謋然 已解,如土委地。 省略句 为之止:因为这个
• 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 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 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 力因为这个集中到一点,动作因此 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 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 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
为之:因为这个
看,望 善:通“缮”, 修治。拭擦。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 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 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 (我)提着刀站立起 来,为此举目四望, 为此志得意满,(然 后)把刀擦抹干净, 收藏起来。” • 梁惠王说:“好啊! 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 懂得了养生的道理 了。”
庄子散文的风格
浪漫主义是其散文的艺术特色,这与先秦各家不 同,而独与屈原的楚辞近似,诙诡怪诞,汪洋恣肆。 首先,大量使用寓言。庄子及其后学通过虚构的 人物和故事讲自己的哲学观点。
其次,庄子寓言想象丰富,有惊人的夸张和奇妙的 构思。 第三、庄子有很高的语言驾御能力,散文词汇丰 富,谴词造句变化多端,描情状物多姿多彩,语言自 然流畅又尖锐泼辣,用韵声调铿锵,富有诗意,对后 代影响较大。
看庖丁解牛是艺术享受
研读课文3—4节,探讨庖丁的“解牛 经”
1、翻译课文
要求:试翻译 有难点 做标记 看注解 可合作 求共赢。
2、探究: ①、庖丁解牛追求的是什么? ②、庖丁当过“族庖”“良庖”吗? 他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 ③、课文突出庖丁解牛技艺之高的目 的何在?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 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 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
总之,庄子的文章长于说理,想象丰富、妙趣横生, 且哲学意味很浓,是“文学的哲学” “哲学的文
解题
庖丁解牛
庖,厨师。 丁,人名。 解,分解、分割
课文朗读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 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 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 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 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 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 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 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 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有人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 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你怎么 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 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 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 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 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 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 疲惫不堪了。 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 自己)疲惫不堪罢了。 做好事不要追 求名声, 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 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 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 天年。
探讨庖丁的“解牛经”
●联系第3节,思考讨论:
1、庖丁解牛追求的是什么? 解牛之道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 但凡是名人,成名之前都有一段 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一段曲折离奇 的成长历史……
探讨庖丁的“解牛经”
2、庖丁当过“族庖”“良庖”吗?他是经过 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
解牛三阶段
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 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Biblioteka Baidu⑶“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
杂的矛盾,要“不谴是非,以与世俗 处”,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 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只要反复 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 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探究:文惠君听庖丁介绍 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 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 “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盖通“盍”,何,怎 样 •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
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探究:找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 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视觉:动作 手触- 肩倚-足履- 膝踦
(舞蹈化) --合于《桑林》之舞
听觉:响声:砉、騞;—莫不中音
(音乐化)--合于《经首》之会 ---庖丁的技艺出神入化
刀、牛、解牛过程和解牛方法 分别有什么寄寓?
刀 牛 解牛方法 解牛过程
人生要解決的事情 顺着事物间的空隙 走,不硬碰的方法。
精神 处理人生种种事情
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 趣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 在本文中,庄子的本意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说明 养生的道理。
那么,如何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
庄子的思想
一、批判现实社会。他对现实有深入的观察,所 以批判起来一针见血,常给予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嘲 讽,极端蔑视礼法权贵。批判儒家、墨家参与政治, 对其“仁义”也加以嘲讽。 二、向往自由。他不满现实,但又无力改变,非 常苦闷,以至消极厌世。为摆脱烦恼,他一方面主张 顺应自然,另一方面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幻想在 乱世中保全自己,不与现实发生冲突和矛盾,忘掉现 实世界,甚至忘掉自己的存在,达到“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三、提出辨证法——相对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 是相对的、变化的,甚至认为是非也是相对的,于是 由辩证法陷入了相对主义。
对比手法的运用
具体形象
得“道”的过程
深刻道理
始臣之解牛之时: 所见全牛 (不懂规律) 三 个 三年之后: 未曾见全牛 (认识规律) 阶 段 方今之时: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 理 因其固然 (运用规律)
庄子文章特色:比喻 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 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异曲同工“三境界”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臣之所好者,道也——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三年之后、方今之时——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 珊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千锤百炼,终成 正果
-----割也 良庖岁更刀 对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