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国婚的门第观和人物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7月
第23卷第4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q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Jul.2004
Vol.23No.4
南朝国婚的门第观和人物观
金仁义
(安庆师范学院历史系, 安徽 安庆 246011)
摘 要:南朝国婚形态是东晋的继续和发展。门阀制度和人物风尚对南朝国婚影响甚大。南朝国婚和东晋
时期一样重视门第等级和人物才能品性等素质,但南朝国婚婚选倾向荫华势弱之族和清虚退让之士。南朝国婚
门第观与人物观的变化反映了门阀制度和门阀士族走向衰微的历史趋势。
关键词:南朝;国婚;门第观;人物观
中图分类号:K2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4730(2004)04-0043-04
门第婚姻是魏晋南北朝显著的时代特色。学
者对这一时期士族婚姻多进行门第角度探讨,却
往往忽略甚至误识人物素质之高下的影响。南朝
国婚的门第观与人物观,相较东晋,继承中有所
变化。对之进行探讨,于深化东晋以降的门阀制
度和南朝时代特点的认识有所裨益。
一
南朝宋、齐、梁之国婚,笔者曾对其概况作过
初步探研。[1]宋帝族彭城刘氏与齐、梁帝族兰陵萧
氏,门望虽不如东晋帝族河内司马氏,但国婚中
门第等级观念之严格并不逊色。释之有三:其一,
彭城刘氏、兰陵萧氏立国后立即联姻高门。刘、萧
二氏出身相对低微,立国后迫切需要世家大族的
支持,既装点门户,又能稳定统治。这种需求之迫
切,以至于宋初“诸尚主者,并因世胄,不必皆有
才能”,[2](P748)未遑对国婚士族进行审慎选择。以
宋、齐、梁纳后为例。刘宋第三代的婚姻即是立国
后所缔结,皇后皆出高门:文帝太子刘劭皇后,陈
郡殷氏;孝武帝刘骏皇后、明帝刘皇后,均出自
琅邪王氏。萧齐高、武、明三帝之后,分别为广陵
刘氏、河东裴氏、彭城刘氏(非刘宋宗室),荫望远
不能和第三代文惠太子妃琅邪王氏、东昏侯妃阳
翟褚氏及第四代萧昭业妃庐江何氏、萧昭文妃琅
邪王氏堪比。萧梁武帝后高平郗氏,族望逊于其
子简文帝后琅邪王氏。可见,宋、齐、梁立国后,所
纳后族的族望明显呈渐高之势。其二,宋、齐、梁
国婚之中,高门士族所占比重远大于次门。首先,
三朝国婚中高门多于次门。刘宋国婚18门士族中
有12门为高门,次门仅有6门;萧齐时代唯河东
柳氏,萧梁时代唯范阳张氏,地望属次。其次,高
门国婚的数量也占绝对的优势。据笔者统计,宋、
齐国婚高门分别有57例、19例,与次门分别为21
例、10例;梁时国婚次门8例,而高门中仅与琅邪
王氏就有14例。其三,宋、齐、梁国婚中次门士族
亦多是立国前的世婚士族,刘、萧微时与他们为
同一婚姻圈,立国后继续联姻恰是身份内婚制的
表
现,身份内婚制正是门第等级婚的产物。
陈代国婚,门第等级性作为支配性因素依然
非常明显。陈氏微时,联姻侨姓高门几乎是一种
奢望。陈氏国婚“初年多寒族,继而多盛宗”,[3](P198)
随着陈氏权势的日益增强,陈氏姻媾士族也不断
向高门转移。陈霸先之妻为吴兴章氏,其子陈艹倩
娶吴姓高门吴兴沈氏,陈顼娶河东柳氏,其孙陈
伯宗为陈代三任帝,纳后琅邪王氏。陈氏立国不
久,马上联姻甲族之冠的琅邪王氏,其心态与宋、
齐、梁并无二致。陈氏可考之国婚,吴姓次门吴兴
章、钱,东阳留氏、巴西侯氏各1共4例,而仅吴姓
高门吴兴沈氏、吴郡张氏就有5例,侨姓高门有9
例,高门绝对超过次门。
由上对宋、齐、梁、陈国婚中高门士族的状况
简单分析,不难得出:南朝国婚皆以高门甲族为
先,门第等级在南朝国婚中处于支配性地位。就
此而言,南朝国婚门第观是东晋的继续。
作者简介:金仁义(1971-),男,安徽枞阳人,安庆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硕士。
收稿日期: 2004-04-12南朝国婚门第观,与东晋有所不同的是倾向
于荫华势弱之族。东晋时期,门阀政治取代了传
统的皇权政治,帝室国婚门第观一定程度上受其
影响,皇族需要联姻新起强宗,以牵制当轴高门。
南朝时,皇权开始逐渐加强,国婚高门强宗之观
念也渐渐动摇。《宋书·后妃传》载明帝为太子纳
妃济阳江氏云:“太宗访求太子妃,而雅信小数,
名家多不合。后弱小,门无强荫,以卜筮最吉,故
为太子纳之。”江氏属高胄弱门,只是因明帝雅信
小数,方才成为太子妃。小数之说,不过为附会之
词,其实质是皇室对国婚高门的选择标准有了一
定的变化。至南齐,史记:“郁林王何妃,讳婧英,
……初将纳为南郡王妃,文惠太子嫌无男,门孤,
不欲与昏。王俭以南郡王妃,便为将来外戚,唯须
高胄,不须强门。今何氏荫华族弱,实允外戚之
义。永明三年(485),乃成婚。”[2](P331)此例说明,“唯
须高胄,不须强门”的观点在南朝国婚中已正式
形成了。宋明帝晚年,“虑一旦晏驾,皇后临朝,则
景文自然成宰相,门族强盛,藉元舅之重,岁暮不
为纯臣。泰豫元年春,上疾笃,遣使送药赐景文
死。”[2](P635)明帝此举,与其择太子妃例,本意如一。
王俭和景文同宗,并皆国姻,这件变故自然促使
王俭对国婚门第观深作反思。此后,国婚注重士
族“荫华族弱”的观念也立即被萧齐接受,并一直
影响到陈。陈世祖陈艹倩,“以固清静,且欲申以婚
姻。……其年(563),以固女为皇太子妃。”[4](P282)王
固既无兵权,又清心寡欲,是以得国婚。南朝时期
国婚的只重高胄不取强门的门第观念,也是区别
于这一时期国婚门第等级性与其他历史时期门
第婚
姻的显著特征之一。南朝时期,士族地位不
是由当代轩冕而是由冢中枯骨来决定,其高下等
级几至僵化。门第等级婚姻与此亦相对应,国婚
中自然出现了上述荫华族弱的情况。其他封建王
朝虽亦大量存在门第婚姻形式,但明显不是以冢
中枯骨为先决条件。唐时太宗重定《氏族志》,对
士族等级的确定“止取今日冠爵高下”,[5](P2444)以
后历朝贵族之门第婚姻与现实的政治权势又重
新结合起来。彭卫总结两晋至唐中叶门第等级婚
姻时,作如是概括:“等级婚制集中表现在婚家双
方社会地位上的相近,而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被
降到无关轻重的程度。”[6](P40)这一概括将南朝门
第婚姻与两汉及中唐以后政治、经济、社会三者
一体的门第婚姻明确地区别开来。
由上可见,迄于南朝,门阀制度对国婚的影
响依然存在。但与东晋不同的是,其作用主要是
通过作为社会制度来发挥的。南朝国婚对门第观
的认同仍然是其显著特色。门阀制度的发展是一
种动态的历史现象。对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门阀制
度的理解,日本的学者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是
以越智重明、矢野主税所主张的“是以国家权力
的存在才得以成立的”为代表;一种是以内藤湖
南所主张的“不以国家权力存在为前提”为代
表。[7](P2)日本学者实际上不过是分别解析了门阀
制度作为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两个不同方面。
倘若审视门阀制度产生、发展及衰落的全过程,
则可以发现二者并非对立而是共生的。诚如学者
所云:“门阀制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当属于
政治制度的范畴,社会制度的成分是次要的。只
有到了隋唐以后方才逐渐完全转化为社会制度,
并最后退出历史舞台。”[8](P557)这一时期士庶高下
之别,时人之论,史不绝书。如谢方明拒婚卞范
之,江艹倩拒婚徐勉,沈约弹劾王源等等。陈鹏评士
族尊世胄而卑寒士曰:“迨及论婚之际,门户遂
隔。”[9](P56)即便高门之间,亦有新旧之别。谢尚求
婚诸葛恢,桓温求婚王述,其时谢、桓门户已成,
仍遭拒绝。高门士族仗门第之高傲,甚至敢于拒
绝国家的干涉。刘宋孝武帝诏“济阳蔡兴宗女与
南平王敬猷婚,兴宗屡以陈启”,“明帝亦勒适谢
氏,兴宗并不许。”[10](P1584)这些若仅从门阀制度的
政治性出发,显然难以解释。南朝末期,太原王元
规流落临海,“土豪刘,资财巨万,以女妻之。元
规母以其兄弟幼弱,欲为强援。元规泣请曰:‘困
不失亲,古人所重。岂得苟安异壤,辄婚非
类?’”[4](P448)太原王氏自晋宋以来,江南各支均已
衰落,此时仍以高门自居,拒婚非类。这与士族能
恃冢中枯骨而平流进取,坐致公卿相似,已纯由
门阀制度的社会性在
起作用。由此足见东晋南朝
门第等级婚姻之严格,影响之深之广。换言之,东
晋南朝士族婚姻中,门阀制度无论作为政治制度
还是作为社会制度,其严格的等级性都充分地表
现出来。
二
门第等级是南朝国婚婚选最基本的标准。这
一标准得以满足后,婚选对象的才能、品德、相貌
等又成为决定婚姻成败的重要因素。这反映了南
朝国婚崇尚人物风流的人物观。刘宋初期,因急
于联姻高门,一度不曾细察人物,以致“诸尚主
者,并因世胄,不必皆有才能”,治史者也多以此
讥之。但细究起来,史云不过是“不必皆有才能”,
才能不是不加以考虑,不过是没有后来审慎严格
而已。文帝以后,皇权加强,统治稳定,国婚中对
人物素质的考察也趋于严格,主婿多为一时之俊
杰。或有美仪,如褚渊“幼有清舆,美仪,善容止,
俯仰进退,咸有风则”[2](P749);或善玄谈,如王景文
好言理,少与谢庄齐名,[2](P632)谢瀹举止闲详,应对
·44·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合旨,诏尚公主;[2](P561)或擅吏政,如王莹“频处三
郡,皆有能名”;[2](P692)或长文艺,如王志“善草隶,
当时以为楷法”。[2](P608)他如琅琊王僧绰、王俭,济
阳江学攴,陈郡谢纬,东海徐孝嗣,各有能名,不一
而足。刘宋国婚不仅重人物,且逐渐挑剔起来,硕
儒范晔“素有闺庭议论,朝野所知,故门胄虽华,
而国家不与姻娶”。[2](849-850)
齐、梁、陈国婚一如刘宋。萧齐主婿王彬“好
文章,习篆隶”,[11](P611)王“年数岁,而风神警拔,
有成人之度”;[11](P599)何敬容,“清公有美绩,吏人
称之”;[11](P795-796)萧齐皇室还以宗族俊才卖弄,“子
隆娶尚书令王俭女为妃,上以子隆能属文,谓俭
曰:‘我家东阿也。’”[11](P1113)梁代武帝本人“博学多
通,好筹略,有文武才干,时流名辈咸推许
焉”,[12](P2)故国婚重视人物才干不足为奇。琅邪王
琮与繁昌县主离婚一事,很能说明武帝对人才的
重视。史云:“(王峻)子琮。为国子生,尚始兴王女
繁昌县主,不慧,为学生所嗤,遂离婚。峻谢王,王
曰:‘此自上意,仆极不愿如此。’峻曰:‘臣太祖是
谢仁祖外孙,亦不藉殿下姻媾为门户。’”[12](P321)对
此婚例,叶妙娜女士释之为“世族亦不以国婚为
荣”;[13]吴成国先生则云“世族门阀在齐梁陈时逐
渐被皇室抛弃”。[14]二人阐述角度不一,但其结论
似乎俱有重新斟酌之必要。联系梁代王萧婚姻整
体状况来考察这件婚例,结论可能更有说服力。
有梁一代,琅邪王氏国婚共有14例,其数量比国
婚最多的刘宋时仅少2例,多于萧齐时的10例,
于萧梁国婚诸族中位居至首。可见萧梁皇室并未
将琅邪王氏抛却,同时亦说明其“不以国婚为荣”
有失欠慎。王峻之
言明显有泄愤之意,不足为凭。
此婚例离绝的主要原因是王琮“不慧,为学生所
嗤”,这也恰好说明了梁武帝对国婚人物素质的
重视。同时另一婚例亦能佐证。陈郡殷钧九岁以
孝闻,及长,恬静简交游,好学有思理,善隶书,为
当时楷法。梁武帝妻以永兴公主。“钧形貌短小,
为主所憎,每被召入,先满壁为睿又字,多辄流涕以
出,主命婢束而反之。钧不胜怒而言于帝,帝以犀
如意击主碎于背。”[2](P1488-1489)六朝时期,人物仪容
在婚姻中亦受重视,永兴公主憎恶殷钧在情理之
中,而梁武特赏才能,并不因亲偏爱。
陈代国婚亦重视人物素质。如沈君理,“美风
仪,博涉有识鉴”;[4](P299)蔡凝,“美容止,及长,博涉
经传,有文词,尤工草隶”;[4](P470)宣帝柳后,年九
岁,干理家事,有若成人,美姿容;[4](P129)后主沈后,
性端静,寡嗜欲,聪敏强记,涉猎经史,工书
翰,[4](P130)其他不一一而举。总之,南朝由宋至陈整
个时期国婚亦重人物。南朝国婚注重人物素质,
与整个魏晋南朝重人物风尚分不开。魏晋此风,
承延两汉。两汉朝廷倡导以经治国,重视文化。作
为强宗固族的重要手段,文化上的优势成为了东
汉士族一个显著特征。但永元以降,宦官迭朝握
柄,限制了士族仕途前程。士族遂发挥文化优势,
“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覆公卿,裁量执
政”,[15](P2185)利用清议形式品评时政与人物。人物
品藻,随清议盛行,社会意义渐为增强,并自郭泰
起,发展成一种颇有讲究的学问。[16](P85)余英时先
生对之进一步揭示,“人物评论为汉末清议之要
旨,亦魏晋玄理清谈一部分之所从出。”[17](P315)汉
末清议的形式,为魏晋南朝士大夫所继承,他们
以谈论辩析作为求理的手段。[18](P38)东晋南朝玄风
炽扇,人物品判无论其内容抑或形式均从未间断
或改变,故而至隋唐时依然是“江左之人文,故尚
人物”。[19](P5679)士族门第观念的强化,亦成为此际
尚人物的内在因素。彼时,“士族最关心的是家族
利益,是如何保护和提高家族地位,他们的所有
作为,几乎都绕此进行。”[20]家族成员的个人素质
对整个家族兴衰荣辱、地位升降有至关重要的影
响。琅邪王导、陈郡谢安使二族成为东晋南朝甲
族之冠,谯郡桓温亦使桓氏跻身一流。凡此,促使
了门阀士族对家族成员个人素质极为注重。《世
说新语·夙惠》载:“司空顾和与时贤清言,张玄
之、顾敷是中外孙,年并七岁,在床边戏。……二
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顾公越席而提耳曰:
‘不意衰宗复生此宝。’”刘宋蔡廓,“与亲故书曰:
小儿四岁,神气似可,不入非类室,不与小人游。
故以兴宗为之名,以兴宗为之字。”[2](P765)顾、蔡二
人,得意于后辈之秀
,其寄望他们振兴家族之殷
切,则反映了此时士族普遍的门第观念。门阀士
族不仅需要才能杰出者以振兴家族,同样需要才
能优秀者去传承。河东柳氏在南朝末期发展成一
流高门,非是一代之功,其兴起、传承、强盛与家
族内俊才不绝相关。史云:“初,……世隆尝谓庆
远曰:‘吾昔梦太尉(柳元景)以褥席见赐,吾遂亚
台司,适又梦以吾褥席与汝,汝必光我公族。’至
是,庆远亦继世隆焉。”[12](P183)因此,东晋南朝时
期,门阀士族一般都重视家族教育,以培育人物,
保持族望不坠。因之,许多士族形成了各具特色
的家族文化,出现了众多出类拔萃的人才,且瓜
瓞相继、累世不绝。如侨姓琅邪王氏之书法,陈郡
谢氏之文学,皆饮誉数百年不衰;吴姓吴兴沈氏
之文学,代有流名。[21]士族的家族教育十分严格,
王僧虔自少至老,手不释传,责其子“汝今壮年,
自数倍于胜,劣及吾耳”,对其孙“犹捶达志辈”,
以“望有成就者”。[4](P599)门阀士族通过严格的家族
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从而推动了东晋南朝重
人物风尚的流行。
·45·第4期金仁义:南朝国婚的门第观和人物观历史承延和门第需要的双重作用,致使东晋
南朝重人物蔚然成风,且有了较为系统的内容。
迄于此时,品藻人物已由汉末的政治社会意义进
一步上升为审美意识。[22](P339)由此形成的人物风
流,对社会文化的许多方面产生影响,其中当然
的包括士族婚姻。叶妙娜女士评曰:“东晋南朝重
人物,德行、风标、容止、玄谈特为世人所重,故婚
媾必受这些价值观念的影响。”[13]国婚亦无例外。
南朝国婚婚选主流倾向亦值得关注,其对南
朝人物的价值取向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东晋孝武
以降,皇权政治逐渐回归,表现在婚选中对崇尚
事功者摒弃,对清谈玄理者垂怀。这一价值取向
因对削弱门阀政治产生相当作用而为南朝帝王
所继承。整体而言,南朝国婚,在垂青荫华势弱之
族同时,亦清虚退让之士是尚。通考南朝国婚士
族,事功、吏治才干如东晋王、庾、桓、谢等士族之
人物者廖廖,唯王莹等数人而已。多数则是望白
署空,不以事务缨心,如济阳蔡樽之流。蔡樽,性
凝厉,方雅退默,女为昭明太子妃,“自詹事以下
咸来造谒,往往称疾相闻,间遣之。及其行进,但
暄寒而已,此外无复余言。”[2](P776)前揭琅邪王固亦
是典型。婚选如此,无怪乎南朝国婚士族难与东
晋国婚士族相颉颃。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门第观念的强化,门
阀制度从制度上对门阀士族在政治和社会地位
的肯定与保护,决定南朝时期国婚首选标准仍然
是尊高的门第。同时,这一时期因历史承延和门
第需要的双重作用,人物风尚也十分盛行,成为
影响国婚重要因素。但是,相较东晋,南朝国婚中
的门第观与人物观的变化,即从讲究盛门强胄到
讲究荫华族弱,从注重磊石可俊才、孳孳于政治的
人物到注重清虚玄谈、虚弱于政治的人物,反映
了门阀制度及门阀士族走向衰微的历史趋势。
参考文献:
[1] 金仁义.东晋南朝国婚之流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3,(4).
[2] 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王伊同.五朝门第[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78.
[4] 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5] 刘,张昭远.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 彭卫.汉代婚姻形态[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
[7]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C].北京:中华书局,
1992.
[8] 白寿彝.中国通史:卷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9] 陈鹏.中国婚姻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0] 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 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2] 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3] 叶妙娜.东晋南朝侨姓士族的婚媾[J].历史研究,
1986,(3).
[14] 吴成国.从婚姻论东晋南朝门阀制度的盛衰[J].江汉
论坛,1997,(2).
[15]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6] 陈寅恪.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2.
[17]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18] 何启民.魏晋思想与谈风[M].台北:学生书局,1982.
[19] 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0] 杨洪达.两晋之际士族的迁徙与“保全门户”浅论[J].
武汉大学学报,1998,(1).
[21] 嵇发艮.六朝时吴兴沈氏文人的崛起与发展[J].湖州
师专学报,1998,(1).
[22] 袁行霈.当代学者自选文库·袁行霈卷[M].合肥:安
徽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校:九 思
Reviews on Family Status and Personalism of Royal Marriage in the South Dynasties
JIN Ren-yi
(History Dept,Anqing Teachers college,Anqing China, 246011)
Abstract:Family status and persinalism are two factors to influence royal marriage in the South Dynasties.
Different from the the East Jin Dynasty ,the nobles in the South Dynasties would be married with the weak ones thout
family status and personal abilities were stressed as the same as the East Jin Dynasty.The changes of matrimonial
views of the south Dynasties,esp in the imperial circle,reflected the decline of family status and nobility system.
Key words:the South Dynasties; royal marriage; family status; personalism
·46·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