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教育体制对比浅析
比较中国和德国的教育体系的异同?
比较中国和德国的教育体系的异同?教育体系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将以中国和德国两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为例进行比较,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异同点吧。
一、教育政策的制定中国:教育体系在中国属于国家的重要部分,政治和经济因素对其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政府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因此实施了长期的教育规划,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德国:德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并制定了包括小学、中学和高中在内的全面的教育法规。
德国政府不仅提供教育经费支持,还实施了有针对性的教育政策,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二、教育内容的差异中国:中国的教育内容注重基础知识的教授,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强调文化传承和科学素质的培养。
此外,体育教育、美术教育也占据一席之地,但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教育还有待加强。
德国:德国教育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体系中有很多启发性教育的内容,也非常注重社交和文化交流。
除了进行传统的学科教学之外,德国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三、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中国:中国的教育主要是通过中小学和大学进行,学生是根据教育规划的年龄段分别进入小学、中学和高中的,然后可以选择进入大学深造。
教育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地区的学生学习条件相对较差。
德国:德国教育主要流程与中国类似,但是德国的教育体系相对多元化,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进行学习,大学是德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设置齐全,为德国年轻人的未来提供了不断扩大的发展空间。
四、师资力量不同中国:中国注重对学生的纪律和礼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教育部门着力加强的一个方向。
不过,由于中国师资力量的薪资体系还存在不足,很多教师有转行的想法。
德国:德国的师资力量相对更加优秀,德国教师队伍中拥有很多高素质的人才,受过良好的职业培训,对专业知识都非常熟悉。
德国的教育界发展态势较好,教育工作相当受欢迎,这意味着教育积极分子源源不断。
中国教育与德国教育之对比
中国教育与德国教育之对比一、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不同。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其成功之处就在于有一个完整的从中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
德国的教育体系主要分三个阶段:1—4年级的小学教育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为初、中等教育,学生在初中毕业后,根据不同职业要求和学生及其家长的意愿,进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或完全中学接受普通教育;第三阶段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学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学生,可以进入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也可以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
这种“立交桥”式的高校入学方式,为进入职业学校的青年学生在有一技之长的前提下,又提供了一条进入理论研究的道路。
一些在完全中学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也可进入职业高校学习,但入门条件一般包括最少一年以上的职业技术工作实践或职业教育经历。
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短期培训等几部分。
中等职业教育基本上是“终结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的机会很少;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专科层次,且缺乏与其的沟通和衔接,进入高职院校就像进入了一条死胡同,多数人的出路是去社会就业,无法满足部分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
针对中国职业教育内部沟通不畅、层次割裂的现状,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考虑学分互换制度,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各层次之间的相互衔接和沟通,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构筑一个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此外,改革单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在加强专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大本科层次的培养力度,同时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进行一些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试点。
目前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高移已是大势所趋。
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不同。
德国的职业教育以双元制为代表在世界享有盛名,其显著特点是培养目标明确,培养一线技术工人、技术农民或服务人员及管理人员;企业与学校相互协调配合,并以企业为主,企业居于主导地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能力培养为主,实践课时比例占到60%以上。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引言中德作为两个世界经济强国,其职业教育体系一直备受关注。
中德职业教育的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两国的教育体系,找出各自的优缺点,并进行经验交流和借鉴。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制度建立、教学内容、实习培训、学生认知等方面对中德职业教育进行对比研究。
一、历史渊源中德职业教育体系的历史渊源有着悠久的传统。
德国的职业教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德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催生了一批熟练的工匠和商人,因此德国政府开始对职业教育进行组织和管理。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起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新式职业教育运动,主要是受到西方工业化发展影响,中国开始引进西方职业教育模式。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均得到了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皆能够为其现代的职业教育制度奠定基础。
二、制度建立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的制度建立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
德国的职业教育主要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形成了一个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体制。
政府负责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地位。
企业在职业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提供实习机会,也参与教学内容的制定和课程的实施。
学校则是培养学生的基地,负责理论教育和基本技能的传授。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主要由政府和学校承担,企业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政府在职业教育中扮演着主导角色,学校则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承办方。
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制度建立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政策法规不够完善、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
三、教学内容中德在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教学内容贴近实际工作,注重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偏重于理论教育,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较为理论化,与市场需求的结合度不够高。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偏向于技能培训和就业导向,学校侧重于学生的就业率和社会认可度。
中国和德国在教育方面的区别是什么?
中国和德国在教育方面的区别是什么?教育,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
中国和德国,作为两个文化背景不同,教育制度有所差异的国家,其教育方面的差异显而易见,那么它们之间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呢?一、课程设置中国的教育着重注重竞争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会更倾向于重视“考试科目”如语数外,物理化学等,而较少关注实用性强、与社会发展潮流一致的课程。
而在德国,国家课程设置宽广,除了基础课程外,课程设置还包括社会学、法律、哲学等领域,这一特点使得德国学生在学业上更具综合素质。
1.中国注重竞争力的培养- 以语数外、物理化学等考试科目为主- 忽略实用性强、跟社会发展潮流一致的课程2.德国课程设置宽广- 设置有基础课程之外的非常规课程,如社会学、法律、哲学等- 培养综合素质更强的学生二、学生教学方式中国学校更加注重智力方面的开发,会采取更多宣传辞让学生跟随国家政策或社会领域最新的方针进行改变。
相较之下,德国的教学方式更注重学生的个体意识,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性地开展学习。
德国老师更多的是通过知识引导和启发来助推孩子的学习。
1.中国智力开发更为突出- 宣传及进口最新政策与方针,指导学生思考- 改变学生的观念,使其符合国家或社会潮流2.德国个体意识意识更为强烈- 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地开展学习- 采取知识引导和启发来助推学生的学习三、学习压力差异相较于德国大学相对开放、高自由度的教学方式,中国学生在其“一考定终身”的教育模式下承受巨大的考试压力,而相较之下,德国学生在欧洲国家教育模式的背景下享有着较小的学习压力。
1.中国考试压力巨大- 学习竞争日益强烈,学生面临着各种升学考试- 一考定终身教育模式下,学生需要一次性考好所有科目2.德国学习压力相对较小- 大学中度量化程度较低,给了更大的自由度- 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想要学习的方式来学习结论总体来看,中国和德国的教育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课程设置和学习方式上,德国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中国则更着重于智力开发和竞争力的培养。
德国和中国在教育领域方面有哪些异同?
德国和中国在教育领域方面有哪些异同?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但是德国和中国教育领域中的差异仍然显而易见。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德国和中国教育领域的异同之处:一、教育体制德国教育体制分为三个层次:大学、职业学校和中学。
学生从小学开始,接受九年的基础教育,然后选择是否继续高中学业或者选择职业教育。
德国的教育体系相对较为灵活,毕业后学生有很多不同的出路。
相比之下,中国教育体制相对固定,由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组成。
从小学开始,学生就要开始接受强制性教育,接受全面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这可能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存在一定制约。
二、教学方法德国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思考和独立学习,学生主观能动性强。
在课堂上,德国老师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和疑惑,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究,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性和交流能力。
然而,中国教师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教学比较单调,缺少互动和探究的氛围。
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教育工作者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课程设置德国的课程设置较为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选择学习不同的课程。
在德国的大学教育中,学生可以设定自己的课程,并自行安排学习的步伐。
这样有助于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天赋和才能。
相比之下,中国学生需要接受更为全面的教育,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
虽然这可以增强学生的全面素质,但也可能对于个人发展不够有针对性。
四、考试制度在德国,学生的成绩不仅仅通过单一的考试来判断,同时还有项目和调查报告等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
这样的考试制度有益于学生在学习中多角度的展示自己。
相比之下,中国的教育制度非常重视考试成绩,学生成绩的高低往往决定其未来教育和职业方向。
这种制度可能会让学生感到过多的压力和焦虑。
总结起来,虽然德国和中国的教育体系和文化存在着不同之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德国和中国的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和学习。
德国和中国在教育制度及学术研究方面的区别?
德国和中国在教育制度及学术研究方面的区别?一、教育制度方面:1. 教育体制德国的教育体制是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同负责的,根据联邦宪法和各州法律制定。
中小学的教育由各州政府负责,而大学则由联邦政府统一管理。
相反,中国的教育体制是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和管理的,包括中小学和大学。
2. 教育内容在德国,实用主义和学术主义并存,中小学的教育以基础知识的学习为主,大学则注重经典学科和应用型学科的结合。
而在中国,中小学的教育更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大学则更强调理论知识的讲解和研究。
3. 学制在德国,中小学为12年制,大学则为4年制;而在中国,中小学为9年义务教育,大学为本科4年、硕士3年、博士3-4年。
二、学术研究方面:1. 科研制度在德国,大部分科研机构都是非营利性的,由政府出资,而大学的科研则主要来自于外部的赞助或者项目资助。
中国则主要依靠政府出资来开展科研。
2. 学术合作德国的科研机构更注重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并且机构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合作研究。
而中国的科研机构之间一般是各自为政,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的机会较少。
3. 学术成果在德国,因为科研机构和大学之间的紧密合作,学术成果更加丰硕,例如在自然科学和数学等领域的成果长期位列世界前列。
而在中国,则存在学术诚信问题以及学术成果水平没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问题。
综上所述,德国和中国在教育制度及学术研究方面存在很多的不同,对于两国之间的教育交流和学术合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但是双方也可以通过学习对方的优点,不断改进自身的教育体制和科研环境,推动两国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加友好,也更加有益于双方的发展。
浅谈中国与德国的教育体制的差异
浅谈中国与德国的教育体制的差异一、中德两国教育体制的对比1、初级教育与我国国家的基本情况一样,德国的学生入学年龄也是6周岁,有寒暑假期,但是唯一不同的是德国的小学生只有在早晨的时候是上课时间,而每学年大概只有两次考试,除了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之外,学校会给学生上烹饪课、园艺课以及手工课等等。
但是在中国,小学生上课一般是上午和下午,除了课间十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之外,学校并不会给学生安排其他的娱乐活动,在小学期间老师和家长就会告诉学生知识改变命运,只有不断的学习努力的学习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和光明的前途。
中国式的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德国教育重点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集体观念,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前边也有提到了中国小学生的课业较重,而德国小学生的课业较轻,这是两国初级教育的最大区别,但无论是哪种教育体制都与国家发展的大背景有直接关系。
2、中等教育德国的中学可以划分为三种,即普通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其中普通中学的学制为4年,一般大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进入普通中学进行学习,这与我国的初中体制相差无几,在普通中学毕业之后学习可以选择接受职业教育。
实验中学的学制为6年,在德国37%的就业人士来源于实验中学。
在实验中学毕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就读专科学校或者是专业学校,并取得专业资格证书,从而赢得就业的机会。
而最后的文理中学,是指在中学时期就开始进行文理分科学习,文理中学学制为9年,这也是学习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毕业于文理科学校的学生可以获得进入高等学府学习的机会。
由于德国在初中时期就开始分科学习,所以目前德国一种介于三者之外的学校,那就是综合性中学,在综合性初中毕业同样也得到德国联邦各州教育部门的认可。
中国的中学阶段包括初中和高中,在初中时期属于综合性学习时期,学生需要学习文理方面的知识,初中升高中之后开始分文科和理科。
中国是一个以应试教育为主体的国家,也就是说在经历小学、初中、高中一步一步的学习之后,通过高考才可以进入到高等学府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面临来自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压力。
中德职业教育差异 书 -回复
中德职业教育差异书-回复标题:中德职业教育差异引言:职业教育是培养国家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备受关注,因为两国在这方面的实践和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宝贵的借鉴。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德职业教育的差异,从制度、教学内容、师资培养、学生选择和产业对接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制度差异:在制度层面上,中德职业教育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德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拥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与机构支持。
而在中国,虽然也有职业学校和相关法规,但职业教育仍然被许多社会群体低估并不被广泛认可。
二、教学内容差异:中德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存在一定差异。
中方更加注重技能培训,传授实际技能操作,强调工匠精神;而德方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设置更加全面,包含了一定的通识教育。
三、师资培养差异:师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保障。
在中国,职业学校的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更多是从普通高校毕业后选择进入职业教育领域。
而在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师要参加长期的专业培训,并且大部分教师必须具备在业界连续工作数年的实践经验。
四、学生选择差异:在学生选择方面,中德职业教育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是成绩较差的学生,而在德国,学生对职业教育持有积极态度,德国职业教育可以提供全面培养方案,吸引不同成绩学生参与。
五、产业对接差异:中德职业教育在产业对接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德国,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非常紧密,有着完善的学徒制度,学生通过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习,获得与市场需求更贴合的实践经验。
而在中国,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相对较少,学生的实习机会较少,导致实践能力相对薄弱。
结论:中德职业教育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体现在制度、教学内容、师资培养、学生选择和产业对接等多个方面。
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值得借鉴,需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和投入,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形成完善的学徒制度。
同时,中方也应借鉴德国的经验,更加注重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中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两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却有着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对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对比研究,从制度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实习安排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双方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对话。
一、制度设置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制度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
在中国,职业教育主要分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两个层次,从学制上分为3年和2年,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实习锻炼。
而在德国,职业教育主要由双轨制和双元制组成,双轨制主要指的是学徒制度和学校教育两个轨道并行,双元制指的是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培训的责任。
在制度设置上,中德两国均重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但其具体实施方式和教育理念有所不同。
二、课程内容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围绕着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学科知识的学习,内容较为专业化,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
而在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相对更为灵活,学生在校期间既要学习一般教育课程,也要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内容更加全面和多元化。
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都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但其侧重点和设置方式有所不同。
三、教学方式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教学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主要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强调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接受,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相对较少。
而在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和项目实践,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要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注重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四、实习安排实习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所在。
在中国,学生在校期间会有一定的实习安排,但相对来说相对较少,而且多数是由学校统一安排的实习岗位和实习期,学生的实际参与度较低。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德两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作为世界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直备受国际关注。
而德国作为世界工业强国,其职业教育体系在全球范围内也备受瞩目。
中德两国各自的职业教育体系与模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本文将对这两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异同之处,并分析其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
1. 教育体制与职业教育政策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德两国的教育体制和职业教育政策。
在中国,教育体制分为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
而职业教育则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两个阶段。
中等职业学校包括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学制为3-4年。
高等职业院校则包括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学制为2-3年。
在德国,教育体系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
职业教育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阶段。
中等职业教育包括双系统和学校系统,学制为2-3年。
高等职业教育包括工程学院和应用科学大专学校,学制为3-4年。
在职业教育政策上,中国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鼓励企业和学校合作开展双师型人才培养、推进技能人才评价认证改革、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等。
而德国则实行了双系统职业教育模式,即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习培训。
德国还建立了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2.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在教学内容方面,中国的职业教育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尤其是对技术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而德国的职业教育则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中国的职业教育侧重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听讲的传统模式,而德国的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师徒制的传统手艺传承和各种实践技能的培养。
3. 师资队伍与学生素质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在师资队伍和学生素质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浅谈中德双元制教育差异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浅谈中德双元制教育差异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中德双元制教育作为两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创新实践,在职业教育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这一教育体系主要通过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职业实践经验,旨在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
然而,这一教育体系在中德两国的实现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差异,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首先,中德双元制教育的实施方式存在一些差异。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主要是通过企业与学校结合的方式进行,即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会到企业中进行实习。
而中国的双元制教育则主要是通过学校与职业培训机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学校的理论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实践教育,获得实践经验。
这种差异化的实施方式,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德国学生在企业中接受的实习教育更为系统和深入,便于他们更好地融入职业环境,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而中国学生在职业培训机构中获得的职业技能相对单一,与企业现实需求还有些许脱节,无法完全适应职场环境。
其次,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目标设置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对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培养,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职业领域并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而中国的双元制教育则强调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
在职业教育目标设置方面的这种差异,既有不同的教育理念,也反映出两国职场需求上的一些区别。
德国职场对于员工的职场适应性要求更高,因此教育体系也更注重其培养;而中国职场则更注重员工实际的技能水平,因此教育体系也更注重技能训练。
最后,中德双元制教育的实现过程中,两国在师资队伍和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差异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实现需要庞大的企业资源和企业教育经验,以及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支撑体系的发展;而中国职业教育在教育资源和师资队伍方面相对较为薄弱,也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这些差异化的影响,在中德双元制教育的实现过程中,既制约了教育的发展,也给两国职业教育的相互借鉴带来了一些挑战。
中德教育体制对比浅析
中德教育体制对比浅析一.中德教育体制对比1.初级教育。
德国孩子一般在6岁入学,与中国入学年龄一致,每学年有两个学期,有寒暑假。
德国小学生通常只有早晨上课,家庭作业量远比我国小学生的家庭作业的少,且考试都以开卷考试,每学年只有两次考试,而中国小学的考试日益频繁增多,且考试为闭卷。
德国的小学初级教育提倡教育多样化,课程多样化,除了书本知识外,烹饪,园艺,手工等专题课也是孩子们的必修课程。
德国的小学教育一般为4年,而中国小学教育则为5年或6年。
中国的小学生,一天平均为8节课,比德国小学生多了一倍的课时量,同时家长给学生安排了很多课外学习课程,比如器乐类,书法,奥数,舞蹈等联盟,而这些在中国并不是学校的必修课,这些课外课程是在每天繁重的作业后,中国家长监督孩子们带领孩子们在机构学校完成学习的,除了这些兴趣爱好课,中国家长还为了孩子们的专业课给孩子们补习英语课程在校外。
2.中等教育。
德国的中学分为普通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三类。
约有半数的学生会进入实科中学学习,毕业后通过专科学习对口普通白领,通常德国的孩子们继接受职业教育.实科中学学制为6年,即从五年级到十年级.,培养的目标是“中等教育毕业生”学生所授教育介于普通中学和文理中学之间.实科毕业生具备就读专业学校和专科学校的资格,毕业于实科中学的学生,就业率相对高。
文理中学学制为9年,即从五年级到十三年级.文理中学是德国传统的“高级中学”,德国最好的中學。
只有毕业于文理学校的学生才有资格进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近些年来在德国出现了综合中学,也叫全科学校.毕业于综合中学,同样可以获得德国联邦各州教育部门的认可.这和中国高中分科,高考后选择专业的形式截然不同。
3.高等教育。
德国的高等院校是由各联邦州的国力设施,教会大学不包含其内.授课形式一般分为讲座和练习。
德国大学入学和中国相对比,难度较低;但是,大学毕业在德国并不容易。
由于很多德国本土学生和外国学生半工半读,德国高等学府又是一个学分制教育体系,因此,德国的大学生,有的甚至读了7、8年才毕业.德国大学的毕业考试有三种形式,理工、文科和国家考试.德国的国际硕士为文科硕士和理科硕士。
中德教育制度比较
专科学校 Fachschule 职业专门学校
职业学校
Berufsfachschule
Berufsschule
国中续 国民中学 /职业预校
Hauptschule
小学
职Gru业ndsc预hul校e Hauptschule ,职业预校起 初是国民学校, 其发展是以职业教 育为幼稚主园 ,并强调实务性与方法操作。
中等学校(初中)
在一部分城市地区,进入初中一般可以通过三种方式: “计算机派位”、“按区划分”和“择校”。计算机派位 是指将学生通过计算机随机的方式指派到该小学所属区域 的初中。大多数时候,由于所在小学附近没有师资较好的 初中,家长通常会选择择校。而“择校”则是可以向学校 缴纳“择校赞助费”或通过学校的入学考试以进入学校。 而“按区划分”则是按照学生的住址来指派初中,也就是 说学生家距离哪个初中近一些,就被指派到哪个初中。
Berufsschule
国中续 国民中学 /职业预校
Hauptschule
德国的小学Grundschule
在德国,凡是在当年6月30日前满七岁的儿童皆须 进入小学就读,此为义务性教育不可拒绝。
在大部份的邦里,小学为四年制,只有柏林与勃 兰登堡为六年。
在这个阶段的最大特色是不给于孩子功利的分数 成就导向,因此在小学的一、二年级并没有各科 成绩单,而是以老师评论来作为学习成果的考量。
在城市地区,高级中学比较受欢迎,这是由于大多数家庭都希望自己 的孩子能够进入大学进行高等教育所致。通常学生需要在中考中取得 较好的成绩才能进入重点高中。
高级中学(高中)
在高中学习的三年,高一为基础阶段,高二为过渡阶段, 高三为备考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为:语文、数学、 英语(部分地区学习或选择俄语或日语)、物理、化学、 生物、地理、历史、思想政治、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 (部分地区加设通用技术和研究性学习)。高一将会学习 部分的课程,在高一期末考试之后,学生需要就决定在高 二和高三要学习的方向是理科还是文科,这决定了学生在 高考所使用试卷类型。
在教育方面,中国和德国有哪些不同之处?
在教育方面,中国和德国有哪些不同之处?教育是每个国家必须重视和关注的事情,而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和德国是两个文化背景、历史传承和发展路线完全不同的国家,自然在教育方面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下面列举了中国和德国在教育方面的不同之处。
一、教育体系中国和德国在教育体制上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教育体系分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五个阶段,而德国教育体系则更加注重个性化和职业化发展,分为幼儿园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
二、入学标准在入学标准上,中国和德国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教育更加重视升学率,高考成绩往往成为考生走向成功的唯一标准,因此各大高校会根据高考成绩来进行人才的选拔。
而德国则重视全面素质和专业能力,对于学生个性化的兴趣和特长更加注重,大学招生往往依据考生的成品作品和综合素质进行招生。
三、师资力量在师资力量上,中国和德国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教育重视师生距离的拉近和教师本身的学科素养,而德国教育则更加看重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个性化教育能力。
此外,德国教育中还存在着特别注重教师培训和指导的制度。
四、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和德国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打好,尤其是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而德国教育则更加强调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科体系。
五、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础,中德两国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中国教育资源经常存在城乡差别、区域落后等问题,而德国教育资源的分配则更加注重公平和平等,尤其是在教育经费和教育政策上更加注重平衡和公正。
总的来说,中国和德国的教育体系、入学标准、师资力量、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资源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两个国家在面对现代化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时代背景下,都将教育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行动和国家发展的关键支撑,并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创造更好的未来。
浅谈中德双元制教育差异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浅谈中德双元制教育差异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1. 引言1.1 中德双元制教育简介中德双元制教育指的是德国传统的“双元制”教育体系与中国的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在德国,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和理论,同时在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而在中国,职业教育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中德双元制教育的结合,旨在培养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的人才,适应现代职业发展的需求。
中德双元制教育的主要特点包括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以及注重学生的职业发展。
这种教育模式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
中德双元制教育通过结合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和中国的职业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全面和实用的教育方式,旨在培养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的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职业教育是培养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当今社会,技术和职业技能的需求越来越重要,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通过职业教育,学生能够获取实际的技能和知识,为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除了帮助学生就业,职业教育还可以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前人才短缺问题,更是为了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只有重视职业教育,加大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才能培养更多更好的职业人才,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在中德双元制教育中,职业教育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促进两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正文2.1 中德双元制教育的异同1. 教育体制:中德双元制教育在体制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是将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相结合,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在企业接受实践培训。
中国和德国的教育系统有何不同?
中国和德国的教育系统有何不同?教育是每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体系的差异,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本文将从教育制度、教师资格、教学方法和纪律处分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和德国的教育系统进行对比。
一.教育制度●中国教育制度中国的教育制度是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颁布的方案来控制的。
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两个主要方面。
高中阶段是为大学入学做准备的关键阶段,其主要课程为语言、文学、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和地理等科目。
●德国教育制度德国的教育制度是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协调制定的。
德国实行一种三级教育模式,分别为初中、高中和大学教育。
从初中开始,学生可以选择继续进行学术教育质量普遍较高的高中阶段教育,或者参加技术学校接受职业培训。
适用于此模式的学制长达13年左右,学生需要通过各自的高中考试才能进入大学。
二.教师资格●中国教师资格教师的学历和教学经验都是很重要的。
教师必须通过教育部门组织的国家考试,获得教育从业资格才能从事教育工作。
目前,中国中小学教师的平均薪水较低。
●德国教师资格德国教师必须拥有相关学历,并通过国家认可的专业考试。
此外,德国政府严格奖励体制、合理的工资水平和良好的工作条件,吸引到了很多优秀的教师。
在德国,教师薪水较高且得到更好的社会地位。
三.教学方法●中国的教学方法中国大多数学校实行的是传统教学模式,注重背诵和记忆。
教师通常占主导地位,学生则被视为一个被灌输知识的接收者。
此外,在中国,学生的学习成绩是高中考试和高考成绩,这些成绩对学生的未来产生了重大影响。
●德国的教学方法德国的教育注重主动学习和配合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通常会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或理解某一概念的背景或含义,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分数成绩,这种方式帮助学生考虑到自己的未来职业。
四.纪律处分●中国的纪律处分在中国,违反学校的纪律和行为准则会受到惩罚,例如,强制要求学生进行特殊工作、禁止学生进入教室、给予警告信等。
德国和中国在教育体制上的区别是什么?
德国和中国在教育体制上的区别是什么?教育体制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国家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体制。
德国和中国作为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其教育体制之间存在很多差异。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德国和中国在教育体制上的区别吧。
一、教育制度的设置和培养目标德国教育制度分为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其中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均为全日制。
德国教育尤其注重实践,在高校学习期间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倡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中国教育制度则分为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五个阶段。
中国教育制度注重深入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中国高校毕业生的素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和就业难问题也引起各界的关注。
二、教学模式和教材的差异德国教学活动注重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概念,尊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探究性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德国教育也注重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方面,学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主张。
中国的教学模式则注重集体主义意识的传统,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接受,缺乏个性化的的教学和学习。
中国教育更注重笃实刻苦的传统,着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基础素质,课程内容相对严谨。
三、教育教师和总体水平的差异在德国,教师需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参与教学设计和课程设置,它不仅是一份职业,而且是一份责任,因此德国教师的素质普遍较高。
在德国大多数学校,老师能够全天候到学生的家中为其提供帮助,以更好的实现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合作。
在中国,教师队伍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工资低、教学资源和教材不均和学校管理不规范等。
因此,提升教师素质成为一大瓶颈。
四、教育投入的差异德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是德国的财经体系之一,在教育活动中注重学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在教育中注重社会公平和资源配置的均衡。
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在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农村中小学教育、特殊教育、学前教育、高等教育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实现了全民教育的基本普及。
德国和中国的教育体系有何不同?
德国和中国的教育体系有何不同?德国和中国是两个具有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国家,教育体系也有所不同。
下面将就德国和中国的教育体系的不同点进行对比。
一、课程设置不同德国的教育体系注重知识的深入,因此中学的课程设置非常宽泛和多元。
德国的中学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小学、初中和高中。
初中和高中的学科设置非常广泛,包括语言、数学、科学、历史、地理、艺术和音乐等,能够给学生提供很多的选择余地。
而中国的教育体系则注重知识的广度,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学科非常多,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和美术等,因此学生的压力很大。
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选择文理科或艺术科,其课程设置更加精简。
二、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程度不同德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精神。
德国的老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启发式教育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德国的学生在学习中更多地强调自我发现和自主学习。
相比之下,中国的教育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
中国的老师在教育中更多地采用传授式教育,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试技巧的培养。
在中国的考试制度中,对学生的应试能力有着很强的依赖。
三、校外活动的培养不同德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注重学生的校外活动。
德国的中学在学校外则会开设各种兴趣班和文艺团体,如学生可以参加管弦乐队、舞蹈队、音乐剧、戏剧和运动队等。
中国的教育体系则注重学生的学习和考试成绩,因此相对注重学生的校内表现。
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中国的学校通常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在学校内学习,放假几乎没有,一些社团只在周末进行活动,而且又得加分才能参加。
总结德国和中国的教育体系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德国的教育注重知识的深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校外兴趣活动。
相比之下,中国的教育体系注重知识的广度、刺激学生应试能力的提升,注重学生在校内的表现。
未来,随着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两国的教育体系都将不断调整,呈现出更多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中德教育大比拼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德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
近年来,我国与德国在教育领域进行了多次大比拼,旨在促进两国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作为一名热衷于教育事业的人,我有幸参加了其中一次中德教育大比拼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对中德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理念的差异中德教育大比拼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两国教育理念的差异。
我国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追求分数至上;而德国教育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1. 教学方法不同在我国,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缺乏互动。
而在德国,教师与学生互动频繁,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课程设置不同我国教育课程设置以学科知识为主,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
德国教育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设置丰富多样,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体育等,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育评价不同我国教育评价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德国教育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二、教育资源的差异中德教育大比拼让我看到了两国教育资源的巨大差异。
我国教育资源相对紧张,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而德国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公平性较高。
1. 学校数量与质量我国学校数量众多,但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
德国学校数量适中,但学校质量较高,教育资源分配较为均衡。
2. 教师队伍建设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待遇较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等。
德国教师待遇较高,职业发展空间较大,教师队伍稳定。
3. 教育投入我国教育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教育投入位居世界前列。
三、教育体制的差异中德教育大比拼让我对两国教育体制的差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 教育体制不同我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体制,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中德教育制度比较
中德教育制度比较中德两国教育制度是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教育体系,其发展历史悠久,各具特色。
中德两国在教育体系、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制度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点和差异。
本文将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首先,学前教育方面,中德两国均高度重视学前教育,认为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在德国,学前教育主要通过幼儿园和托儿所来实施,这些机构提供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和游戏,关注儿童的身体、智力和社交发展。
德国政府为家庭提供了一定的补贴,并且保证了低收入家庭的免费学前教育。
在中国,学前教育主要通过幼儿园实施,幼儿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社交技能,同时也注重学习基础知识。
但是,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过大,学前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导致了一些地区的学前教育普及率不高。
其次,基础教育方面,中德两国也存在一些共同点和差异。
在德国,基础教育从6岁开始,为期四年,然后进入继续教育学校的选修阶段。
继续教育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供不同的教育课程。
而中国的基础教育从小学开始,为期六年,然后进入初中阶段,为期三年,最后是高中阶段,为期三年。
中国的基础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的评价,强调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学科素养。
德国的基础教育则更加注重兴趣、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高等教育方面,中德两国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德国,高等教育分为大学和应用技术学院两个层次,大学主要以研究为主,而应用技术学院主要以实践为主。
德国的高等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倡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而中国的高等教育主要以大学为主,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另外,德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相对较高,政府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支持和奖学金制度,使得大多数有能力的学生都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中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相对较低,竞争激烈,很多有能力的学生无法进入理想的大学。
总结起来,中德两国教育制度存在一些共同点和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教育体制;教育背景;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60X(2012)07- 0246- 03
第 28 卷 第 7 期(下) 2012 年 7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Vol. 28 No. 7 Jul. 2012
中德教育体制对比浅析
周薇
(苏州科技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引言 随着全球各国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各个领
域更加密切的交流,以及学术界的频繁互动,也随 之逐步增强.中国和德国之间在语言、文化、宗教、 哲学思想的交流、碰撞日益增多.诸多中国籍学生 背井离乡,带着亲人的托付,和对日耳曼文化深厚 的兴趣,开始了德意志文化的学习之旅;同样德国 籍也有越来越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学子,千里迢 迢来到中国进修、学习;笔者作为一名中国籍学子, 通过 7 年留学德国的经历,以及在中国从事外语教 学的初步经验,对中德教育体制进行一些浅显的分 析. 2 中德教育体制对比
文理中学学制为 9 年,即从五年级到十三年 级.文理中学是德国传统的“高级中学”,只有毕业 于文理学校的学生才有资格进入高等院校继续深 造.
德国以上三类中学因为分科过早引起众多争
- 246 -
议,因此近些年来在德国出现了综合中学.毕业于 综合中学,同样可以获得德国联邦各州教育部门的 认可.这和中国高中分科,高考后选择专业的形式 截然不同.
德国的中学分为普通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中 学三类.
普通中学学制为 4 年,约有半数的学生会进入 普通中学学习,结束普通教育的年龄平均在 15 岁 左右,通常在此时,德国的孩子们继续接受职业教 育.
实科中学学制为 6 年,即从五年级到十年级. 培养的目标是“中等教育毕业生”.学生所授教育介 于普通中学和文理中学之间.实科毕业生具备就读 专业学校和专科学校的资格,在调查中显示,毕业 于实科中学的学生,就业率最高,占全部德国全部 中学毕业生的 37%.
德国的高等院校是由各联邦州的国力设施,教 会大学不包含其内.授课形式一般分为讲座和练习. 德国大学入学和中国相对比,难度较低;但是,大学 毕业并不容易.由于很多德国本土学生和外国学生 半工半读,德国高等学府又是一个学分制教育体 系,因此,德国的大学生,有的甚至读了 7、8 年才毕 业.德国大学的毕业考试有三种形式,理工、文科和 国家考试.德国的国际硕士为文科硕士和理科硕士. 对于留学生而言,要想进入高等学府,除了有各国 高 中 毕 业 证 明 ,(针 对 有 些 国 家 需 要 大 学 学 习 证 明),来到德国首先要攻读预科班,也就是语言培 训,在学时量满后,必须参加德国国家级别的 “DSH”语言测试,通过后方可进修学习.作为外籍 学生,获得理科硕士学位过程相对短暂,一般约在 5 年左右,文科硕士的时间则会更长.
中国的中学阶段分为:初中和高中.共六年时 间,高中阶段的学生们,开始划分文科和理科,初中 阶段仍属于义务教育的统筹内. 作为中国学生,最 辛苦的阶段乃是中学阶段;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 付出诸多心血的不仅是学生本人,还有学生家长. 而德国孩子的中学生涯则是一个强身健体、课外活 动多,压力不大的学习过程.中国家长有个传统观 念:玩物丧志.认为对孩子学习有影响,或者和学习 无关的事,是无意义的,会采取干预、阻止.但是这 个观念普遍在德国家长那里得不到证实,因为德国 家长认为,只要在不沉迷的情况下,适当培养孩子 的兴趣和爱心,也是健全人格的必要过程.比如很 多中国孩子和德国孩子一样热衷于养宠物,但是在 中国,很少有父母会满足孩子的愿望,认为这个阶 段学习任务是第一位的,不适宜分散注意力.有些 家长,甚至限制孩子体育锻炼的时间,应引起足够 重视. 2.3 高等教育
而中国的高等教育有自身的特点,比如考大学 难,毕业容易;很多高中生进入大学校园后,通过四 年本科学习,较容易的就能拿到文凭,同时学校监 督力量很大,每个班级都有辅导员,及时将学生在 校情况反映给学生家长,监督并督促学生完成课 业,按时到校.而德国属于学分制,学生学习完全凭
自觉性,因此入大学门容易,毕业获取文凭较难. 3 中德教育体制差异的成因
修课,是在每天繁忙的课业后,由学生家长监督孩 子们完成的.德国学校从小培养学生善于沟通的能 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而中国教师偏重良好习 惯的养成,认为好的习惯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必要 因素.
中国小学生的课业,相对于年龄而言,有些偏 重、偏多.德国学校注重孩子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 通过实践和观察,不断开拓视野,培养好习惯、陶冶 高尚情操. 中国学校则偏重孩子们的书本知识,书 中虽有颜如玉,书中虽有黄金屋,却要建立在孩子 们能够真正理解的基础之上. 2.2 中等教育
仅从体制上看,中德两国都具有初级教育、中 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种形式,但其内涵与外延互有 差异,各有利弊.我们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分析: 2.1 初级教育
德国的孩子一般 6 岁入学,和我们国家一样, 每学年有两个学期,有寒暑假.德国小学生通常只 有早晨上课.家庭作业量比我国小学生少.通常每学 年 2 次考试,基本都是以开卷形式进行.德国的小 学初级教育提倡教育、课程多样化,除了书本知识 外,烹饪、园艺、手工等专题课,也是孩子们的必修 课.德国的小学教育一般为 4 年,而中国小学教育 则为 6 年. 同样也在 6 周岁左右入学. 中国的小学 生,一天平均为 8 节课,比德国小学生多了一倍课 时量,同时家长给学生安排了很多课外学习,比如 器乐类、书法、奥数等,而这些在中国并不学校的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