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教育制度比较
中德教育制度比较共24页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中德教育制度比较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德国学制和中国的不同
德国学制和中国的不同
中国和德国的学制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包括学校的数量,学校型制,学习时间,考试形式,学位结构及学位课程内容等。
一、学校的数量不同:德国拥有数量众多的学校,大多数学校都是专门提供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的。
在小学教育阶段开设有很多学校,分别提供不同科目的教育,如文理科学校,理科学校,音乐学校,体育学校等。
而在中国,学校只开设小学,中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等几种学校,没有太多的专业学校。
二、学校型制:德国的学校大多是公立的,只有少数私立学校,这些私立学校学费较高,免费的是政府提供的国立学校。
而在中国,大多学校是国立学校,只有少数学校是私立的,而且私立学校的学费要比公立学校的高得多。
三、学习时间:德国学校的上课时间较短,每天一般最多只有2~3节课,比较宽松。
而中国学校的上课时间相对较长,一般每天4~6节课,需要做很多作业,学习压力较大。
四、考试形式:德国的基础考试更侧重与实践能力的考查,考试的成绩结果以学术成绩为主。
而中国的教育考试强调知识积累,重点考查学生的背诵能力,上岸考试结果更具有参考价值。
五、学位结构及学位课程内容:学位结构和学位课程内容是两个不同国家学制的重要特征。
德国多学校制度和严格的学习要求,使该国学位结构较少,只有博士学位,比较全面而又综合性强,耗时也比较长。
而在中国,学位框架比较全面,有大学文凭,专科文凭,学士学位等,学位课程比较短,一般两至三年。
总之,德国和中国的学制有着很多不同,上述四个方面是明显的不同。
了解这些差异,能够更好的把握两个不同国家的教育,进而发挥更好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
比较中国和德国的教育体系的异同?
比较中国和德国的教育体系的异同?教育体系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将以中国和德国两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为例进行比较,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异同点吧。
一、教育政策的制定中国:教育体系在中国属于国家的重要部分,政治和经济因素对其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政府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因此实施了长期的教育规划,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德国:德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并制定了包括小学、中学和高中在内的全面的教育法规。
德国政府不仅提供教育经费支持,还实施了有针对性的教育政策,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二、教育内容的差异中国:中国的教育内容注重基础知识的教授,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强调文化传承和科学素质的培养。
此外,体育教育、美术教育也占据一席之地,但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教育还有待加强。
德国:德国教育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体系中有很多启发性教育的内容,也非常注重社交和文化交流。
除了进行传统的学科教学之外,德国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三、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中国:中国的教育主要是通过中小学和大学进行,学生是根据教育规划的年龄段分别进入小学、中学和高中的,然后可以选择进入大学深造。
教育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地区的学生学习条件相对较差。
德国:德国教育主要流程与中国类似,但是德国的教育体系相对多元化,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进行学习,大学是德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设置齐全,为德国年轻人的未来提供了不断扩大的发展空间。
四、师资力量不同中国:中国注重对学生的纪律和礼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教育部门着力加强的一个方向。
不过,由于中国师资力量的薪资体系还存在不足,很多教师有转行的想法。
德国:德国的师资力量相对更加优秀,德国教师队伍中拥有很多高素质的人才,受过良好的职业培训,对专业知识都非常熟悉。
德国的教育界发展态势较好,教育工作相当受欢迎,这意味着教育积极分子源源不断。
中德教育体制的几大差别
中德教育体制的几大差别今天在微博里谈起了中国的这个中等教育压力大的事情,搜狐赵牧老师说,你何不写点中德教育的差别这样的文章。
我就索性写一篇,内容都是我在德国的一些经历和耳闻,毕竟不是学科论文,肯定有偏颇,也希望在德国生活的人提出不同意见,这些完全都是可以讨论的。
我始终认为,中国的初中等教育水平并不差,差劲的地方,主要的问题在大学,中国的中学生升学压力大(其实比起我98年参加的山东高考来说,现在的学生压力要小很多了),主要在于我们的教育资源稀缺。
学生们争夺教育资源的公平方式,现在看来还是成绩。
如今我们还找不到比闭卷考试更公平的衡量学生水平的方式。
而这样的应试教育确实挤压了学生的业余活动,降低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但这是应试教育这种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下面我谈谈中德教育的几个差别。
第一,两国差别最大的地方是,中国是初中等教育紧,大学松,而德国正好反过来。
德国初等教育之后,中学分成了三个方向,其中的Gymnasium(文理中学)是可以再升大学的,其他的就多半向职业教育靠拢了。
这些中学和小学的学生们,基本上只上半天课,下午会搞些选修之类的。
学科选修的门类要比中国多好多,比如在文理中学毕业的学生,最后要参加一个类似中国的高考abitur,但选择考试的门类余地有很多。
德国的大学也有好坏之分,专业也有热门,那怎么决定哪个同学去哪呢,最终的因素依然是abitur的note成绩。
成绩差的只能去不好的专业或者等待。
只不过德国中学生的压力比中国学生小很多,为啥会这样,一个是我上面谈到的,中国人把考大学当成出人头地的唯一方式,但中国教育资源还不多,想上好大学只能玩命拼。
与之相比德国公立大学名额就宽松太多了,只要你成绩别不及格,总会有公立大学能上,且学费很低或全免。
二是中国职业教育水平不高,体力劳动者价格太低,所以大家都玩命往大学挤。
说白了,中国这种变态的应试教育完全是教育投入太少,学生争夺教育资源造成的。
要想减轻学生负担,唯有加大投入,可这远远不够,你怎么保证人才质量?看下一段。
中国和德国在教育方面的区别是什么?
中国和德国在教育方面的区别是什么?教育,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
中国和德国,作为两个文化背景不同,教育制度有所差异的国家,其教育方面的差异显而易见,那么它们之间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呢?一、课程设置中国的教育着重注重竞争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会更倾向于重视“考试科目”如语数外,物理化学等,而较少关注实用性强、与社会发展潮流一致的课程。
而在德国,国家课程设置宽广,除了基础课程外,课程设置还包括社会学、法律、哲学等领域,这一特点使得德国学生在学业上更具综合素质。
1.中国注重竞争力的培养- 以语数外、物理化学等考试科目为主- 忽略实用性强、跟社会发展潮流一致的课程2.德国课程设置宽广- 设置有基础课程之外的非常规课程,如社会学、法律、哲学等- 培养综合素质更强的学生二、学生教学方式中国学校更加注重智力方面的开发,会采取更多宣传辞让学生跟随国家政策或社会领域最新的方针进行改变。
相较之下,德国的教学方式更注重学生的个体意识,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性地开展学习。
德国老师更多的是通过知识引导和启发来助推孩子的学习。
1.中国智力开发更为突出- 宣传及进口最新政策与方针,指导学生思考- 改变学生的观念,使其符合国家或社会潮流2.德国个体意识意识更为强烈- 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地开展学习- 采取知识引导和启发来助推学生的学习三、学习压力差异相较于德国大学相对开放、高自由度的教学方式,中国学生在其“一考定终身”的教育模式下承受巨大的考试压力,而相较之下,德国学生在欧洲国家教育模式的背景下享有着较小的学习压力。
1.中国考试压力巨大- 学习竞争日益强烈,学生面临着各种升学考试- 一考定终身教育模式下,学生需要一次性考好所有科目2.德国学习压力相对较小- 大学中度量化程度较低,给了更大的自由度- 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想要学习的方式来学习结论总体来看,中国和德国的教育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课程设置和学习方式上,德国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中国则更着重于智力开发和竞争力的培养。
德国和中国在教育领域方面有哪些异同?
德国和中国在教育领域方面有哪些异同?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但是德国和中国教育领域中的差异仍然显而易见。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德国和中国教育领域的异同之处:一、教育体制德国教育体制分为三个层次:大学、职业学校和中学。
学生从小学开始,接受九年的基础教育,然后选择是否继续高中学业或者选择职业教育。
德国的教育体系相对较为灵活,毕业后学生有很多不同的出路。
相比之下,中国教育体制相对固定,由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组成。
从小学开始,学生就要开始接受强制性教育,接受全面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这可能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存在一定制约。
二、教学方法德国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思考和独立学习,学生主观能动性强。
在课堂上,德国老师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和疑惑,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究,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性和交流能力。
然而,中国教师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教学比较单调,缺少互动和探究的氛围。
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教育工作者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课程设置德国的课程设置较为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选择学习不同的课程。
在德国的大学教育中,学生可以设定自己的课程,并自行安排学习的步伐。
这样有助于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天赋和才能。
相比之下,中国学生需要接受更为全面的教育,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
虽然这可以增强学生的全面素质,但也可能对于个人发展不够有针对性。
四、考试制度在德国,学生的成绩不仅仅通过单一的考试来判断,同时还有项目和调查报告等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
这样的考试制度有益于学生在学习中多角度的展示自己。
相比之下,中国的教育制度非常重视考试成绩,学生成绩的高低往往决定其未来教育和职业方向。
这种制度可能会让学生感到过多的压力和焦虑。
总结起来,虽然德国和中国的教育体系和文化存在着不同之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德国和中国的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和学习。
德国和中国在教育制度及学术研究方面的区别?
德国和中国在教育制度及学术研究方面的区别?一、教育制度方面:1. 教育体制德国的教育体制是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同负责的,根据联邦宪法和各州法律制定。
中小学的教育由各州政府负责,而大学则由联邦政府统一管理。
相反,中国的教育体制是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和管理的,包括中小学和大学。
2. 教育内容在德国,实用主义和学术主义并存,中小学的教育以基础知识的学习为主,大学则注重经典学科和应用型学科的结合。
而在中国,中小学的教育更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大学则更强调理论知识的讲解和研究。
3. 学制在德国,中小学为12年制,大学则为4年制;而在中国,中小学为9年义务教育,大学为本科4年、硕士3年、博士3-4年。
二、学术研究方面:1. 科研制度在德国,大部分科研机构都是非营利性的,由政府出资,而大学的科研则主要来自于外部的赞助或者项目资助。
中国则主要依靠政府出资来开展科研。
2. 学术合作德国的科研机构更注重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并且机构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合作研究。
而中国的科研机构之间一般是各自为政,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的机会较少。
3. 学术成果在德国,因为科研机构和大学之间的紧密合作,学术成果更加丰硕,例如在自然科学和数学等领域的成果长期位列世界前列。
而在中国,则存在学术诚信问题以及学术成果水平没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问题。
综上所述,德国和中国在教育制度及学术研究方面存在很多的不同,对于两国之间的教育交流和学术合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但是双方也可以通过学习对方的优点,不断改进自身的教育体制和科研环境,推动两国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加友好,也更加有益于双方的发展。
浅谈中国与德国的教育体制的差异
浅谈中国与德国的教育体制的差异一、中德两国教育体制的对比1、初级教育与我国国家的基本情况一样,德国的学生入学年龄也是6周岁,有寒暑假期,但是唯一不同的是德国的小学生只有在早晨的时候是上课时间,而每学年大概只有两次考试,除了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之外,学校会给学生上烹饪课、园艺课以及手工课等等。
但是在中国,小学生上课一般是上午和下午,除了课间十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之外,学校并不会给学生安排其他的娱乐活动,在小学期间老师和家长就会告诉学生知识改变命运,只有不断的学习努力的学习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和光明的前途。
中国式的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德国教育重点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集体观念,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前边也有提到了中国小学生的课业较重,而德国小学生的课业较轻,这是两国初级教育的最大区别,但无论是哪种教育体制都与国家发展的大背景有直接关系。
2、中等教育德国的中学可以划分为三种,即普通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其中普通中学的学制为4年,一般大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进入普通中学进行学习,这与我国的初中体制相差无几,在普通中学毕业之后学习可以选择接受职业教育。
实验中学的学制为6年,在德国37%的就业人士来源于实验中学。
在实验中学毕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就读专科学校或者是专业学校,并取得专业资格证书,从而赢得就业的机会。
而最后的文理中学,是指在中学时期就开始进行文理分科学习,文理中学学制为9年,这也是学习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毕业于文理科学校的学生可以获得进入高等学府学习的机会。
由于德国在初中时期就开始分科学习,所以目前德国一种介于三者之外的学校,那就是综合性中学,在综合性初中毕业同样也得到德国联邦各州教育部门的认可。
中国的中学阶段包括初中和高中,在初中时期属于综合性学习时期,学生需要学习文理方面的知识,初中升高中之后开始分文科和理科。
中国是一个以应试教育为主体的国家,也就是说在经历小学、初中、高中一步一步的学习之后,通过高考才可以进入到高等学府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面临来自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压力。
中德职业教育差异 书 -回复
中德职业教育差异书-回复标题:中德职业教育差异引言:职业教育是培养国家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备受关注,因为两国在这方面的实践和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宝贵的借鉴。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德职业教育的差异,从制度、教学内容、师资培养、学生选择和产业对接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制度差异:在制度层面上,中德职业教育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德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拥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与机构支持。
而在中国,虽然也有职业学校和相关法规,但职业教育仍然被许多社会群体低估并不被广泛认可。
二、教学内容差异:中德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存在一定差异。
中方更加注重技能培训,传授实际技能操作,强调工匠精神;而德方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设置更加全面,包含了一定的通识教育。
三、师资培养差异:师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保障。
在中国,职业学校的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更多是从普通高校毕业后选择进入职业教育领域。
而在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师要参加长期的专业培训,并且大部分教师必须具备在业界连续工作数年的实践经验。
四、学生选择差异:在学生选择方面,中德职业教育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是成绩较差的学生,而在德国,学生对职业教育持有积极态度,德国职业教育可以提供全面培养方案,吸引不同成绩学生参与。
五、产业对接差异:中德职业教育在产业对接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德国,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非常紧密,有着完善的学徒制度,学生通过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习,获得与市场需求更贴合的实践经验。
而在中国,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相对较少,学生的实习机会较少,导致实践能力相对薄弱。
结论:中德职业教育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体现在制度、教学内容、师资培养、学生选择和产业对接等多个方面。
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值得借鉴,需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和投入,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形成完善的学徒制度。
同时,中方也应借鉴德国的经验,更加注重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国和德国在教育方面的差异是什么?
中国和德国在教育方面的差异是什么?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不断加深,人们对于其他国家的教育模式也越加关注。
中国和德国作为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亚洲与欧洲的大国,在教育方面也有许多差异。
以下是中国和德国在教育方面的几个区别:1. 教育体制在中国,教育体制是由政府直接负责,实行统一管理,对于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都进行严格管理。
而在德国,教育体制相对来说是分散的,由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负责,并且德国非常注重高等教育的自主性。
2. 学生管理中国的教育制度重视学生的批量化管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被视为群体而不是个体,而德国则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教育。
在德国,学生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学科和学习内容,同时也非常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兴趣爱好。
3. 教育内容中国的教育内容往往偏重于科学和技术方面的知识,强调考试成绩和竞争性。
而德国的教育内容更加注重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 教育资源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有限,导致国内的学生面临着较为激烈的教育竞争。
而德国教育资源十分丰富,不仅拥有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也有完善的校外学习环境和社会活动。
同时,德国政府也非常注重对于弱势群体的教育资助和帮助。
5. 教育形式在中国,教育形式就是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学生需要听从教师的摆布,德国则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尊重和相互合作。
总之,中国和德国在教育方面存在着许多的差异。
中国强调群体教育和学生管理,而德国则注重个性化教育和自由教学;中国的教育内容更加注重科技,而德国则更加注重人文与社会科学;中国的教育形式强调教师的地位,而德国则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和合作。
无论怎么样,不同国家的教育模式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局限性,我们应该互相借鉴和学习,在发展自身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多关注周边国家的教育模式和文化。
中德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及思考
中德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及思考中德两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文化大国之一,他们各自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培养国民的思想觉醒、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哲学思想、教育制度和政治意识等方面对中德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并探讨两国教育体系中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如何相互借鉴和提升。
一、哲学思想中德两国的哲学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儒家、道家、墨家等传统哲学体系为中国人的道德观念、社会伦理和人文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
在德国,康德、黑格尔、尼采等哲学家的思想为德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尤其是康德的“自由意志”的观念和黑格尔的“主体性”思想,对德国人的个人意识和社会责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哲学思想的比较来看,中德两国在思想觉醒、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意识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的是道德修养、仁爱之道,强调个体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弘扬的是“仁者爱人,智者利人”的思想。
而德国哲学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意志和自主性,追求个人的人文精神和个体价值的实现。
在思想教育方面,中国更多地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的塑造,而德国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二、教育制度中德两国的教育制度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在中国,教育体制侧重于对学生的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全面培养,注重灌输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倡导“德智体美劳”并重的教育理念。
而在德国,教育体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样化,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并倡导“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从教育制度的比较来看,中德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各有优势。
中国的教育体制侧重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和责任,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中德教育体制对比浅析
中德教育体制对比浅析一.中德教育体制对比1.初级教育。
德国孩子一般在6岁入学,与中国入学年龄一致,每学年有两个学期,有寒暑假。
德国小学生通常只有早晨上课,家庭作业量远比我国小学生的家庭作业的少,且考试都以开卷考试,每学年只有两次考试,而中国小学的考试日益频繁增多,且考试为闭卷。
德国的小学初级教育提倡教育多样化,课程多样化,除了书本知识外,烹饪,园艺,手工等专题课也是孩子们的必修课程。
德国的小学教育一般为4年,而中国小学教育则为5年或6年。
中国的小学生,一天平均为8节课,比德国小学生多了一倍的课时量,同时家长给学生安排了很多课外学习课程,比如器乐类,书法,奥数,舞蹈等联盟,而这些在中国并不是学校的必修课,这些课外课程是在每天繁重的作业后,中国家长监督孩子们带领孩子们在机构学校完成学习的,除了这些兴趣爱好课,中国家长还为了孩子们的专业课给孩子们补习英语课程在校外。
2.中等教育。
德国的中学分为普通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三类。
约有半数的学生会进入实科中学学习,毕业后通过专科学习对口普通白领,通常德国的孩子们继接受职业教育.实科中学学制为6年,即从五年级到十年级.,培养的目标是“中等教育毕业生”学生所授教育介于普通中学和文理中学之间.实科毕业生具备就读专业学校和专科学校的资格,毕业于实科中学的学生,就业率相对高。
文理中学学制为9年,即从五年级到十三年级.文理中学是德国传统的“高级中学”,德国最好的中學。
只有毕业于文理学校的学生才有资格进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近些年来在德国出现了综合中学,也叫全科学校.毕业于综合中学,同样可以获得德国联邦各州教育部门的认可.这和中国高中分科,高考后选择专业的形式截然不同。
3.高等教育。
德国的高等院校是由各联邦州的国力设施,教会大学不包含其内.授课形式一般分为讲座和练习。
德国大学入学和中国相对比,难度较低;但是,大学毕业在德国并不容易。
由于很多德国本土学生和外国学生半工半读,德国高等学府又是一个学分制教育体系,因此,德国的大学生,有的甚至读了7、8年才毕业.德国大学的毕业考试有三种形式,理工、文科和国家考试.德国的国际硕士为文科硕士和理科硕士。
在教育方面,中国和德国有哪些不同之处?
在教育方面,中国和德国有哪些不同之处?教育是每个国家必须重视和关注的事情,而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和德国是两个文化背景、历史传承和发展路线完全不同的国家,自然在教育方面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下面列举了中国和德国在教育方面的不同之处。
一、教育体系中国和德国在教育体制上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教育体系分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五个阶段,而德国教育体系则更加注重个性化和职业化发展,分为幼儿园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
二、入学标准在入学标准上,中国和德国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教育更加重视升学率,高考成绩往往成为考生走向成功的唯一标准,因此各大高校会根据高考成绩来进行人才的选拔。
而德国则重视全面素质和专业能力,对于学生个性化的兴趣和特长更加注重,大学招生往往依据考生的成品作品和综合素质进行招生。
三、师资力量在师资力量上,中国和德国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教育重视师生距离的拉近和教师本身的学科素养,而德国教育则更加看重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个性化教育能力。
此外,德国教育中还存在着特别注重教师培训和指导的制度。
四、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和德国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打好,尤其是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而德国教育则更加强调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科体系。
五、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础,中德两国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中国教育资源经常存在城乡差别、区域落后等问题,而德国教育资源的分配则更加注重公平和平等,尤其是在教育经费和教育政策上更加注重平衡和公正。
总的来说,中国和德国的教育体系、入学标准、师资力量、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资源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两个国家在面对现代化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时代背景下,都将教育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行动和国家发展的关键支撑,并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创造更好的未来。
中国和德国的教育制度有何不同?
中国和德国的教育制度有何不同?一、学制结构不同中国的学制结构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阶段,通常为6+3+3+4,也就是6年初等教育,3年中等教育,3年普通高中教育和4年大学教育。
而德国的学制结构则为基础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共10年,中等教育为3年,包括高中和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则是3-5年不等,包括大学和技术学院。
二、考试评价方式不同中国教育制度重视考试,学生的成绩往往对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学生需要完成一系列考试,如小学毕业考试、中考、高考等。
这些考试都是竞争性的,相对于一个人的成绩,更追求成绩之间的相对比较,即分数排名。
而德国的教育制度注重学生个人的素质培养与知识技能掌握,更为注重学生成长的全面性。
因此,德国的学生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一般不需要进行类似高考这样的大规模、高压力的考试,而是通过平时成绩、论文、研究项目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三、教师形象不同中国教育系统中,教师是学生非常崇拜和尊重的职业,在中国社会中甚至有“千金楼”的美称,而在德国,教师的地位相对来说不太高。
德国教师的工资不高,整体薪资水平与普通工薪阶层差不多,因此在德国的教师相对来说更多是出于一种“热爱科学、热爱教育”的心态才从事教育行业。
四、课程体系不同中国的教育体系非常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注重“硬技能”的教学,同时还注重父母家庭的教育角色。
德国的教育制度更注重实践探索、探究式学习、个性化授课,在学生的素质培养、文化素养和实际能力方面注重培养。
完成社交任务和解决问题的技能,通过学习、调研等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相互模仿和借鉴自从德国于19世纪初开始实行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在内的综合学科制度以来,中国的教育体系便开始出现对德国模式的研究和借鉴。
随着中德两国关系的发展,当前我国与德国在教育领域方面的交流愈发频繁。
德国优质的教育资源、新型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都已经被引入了中国学校教学中,助力于我国的教育事业改革。
中国和德国的教育系统有何不同?
中国和德国的教育系统有何不同?教育是每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体系的差异,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本文将从教育制度、教师资格、教学方法和纪律处分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和德国的教育系统进行对比。
一.教育制度●中国教育制度中国的教育制度是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颁布的方案来控制的。
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两个主要方面。
高中阶段是为大学入学做准备的关键阶段,其主要课程为语言、文学、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和地理等科目。
●德国教育制度德国的教育制度是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协调制定的。
德国实行一种三级教育模式,分别为初中、高中和大学教育。
从初中开始,学生可以选择继续进行学术教育质量普遍较高的高中阶段教育,或者参加技术学校接受职业培训。
适用于此模式的学制长达13年左右,学生需要通过各自的高中考试才能进入大学。
二.教师资格●中国教师资格教师的学历和教学经验都是很重要的。
教师必须通过教育部门组织的国家考试,获得教育从业资格才能从事教育工作。
目前,中国中小学教师的平均薪水较低。
●德国教师资格德国教师必须拥有相关学历,并通过国家认可的专业考试。
此外,德国政府严格奖励体制、合理的工资水平和良好的工作条件,吸引到了很多优秀的教师。
在德国,教师薪水较高且得到更好的社会地位。
三.教学方法●中国的教学方法中国大多数学校实行的是传统教学模式,注重背诵和记忆。
教师通常占主导地位,学生则被视为一个被灌输知识的接收者。
此外,在中国,学生的学习成绩是高中考试和高考成绩,这些成绩对学生的未来产生了重大影响。
●德国的教学方法德国的教育注重主动学习和配合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通常会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或理解某一概念的背景或含义,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分数成绩,这种方式帮助学生考虑到自己的未来职业。
四.纪律处分●中国的纪律处分在中国,违反学校的纪律和行为准则会受到惩罚,例如,强制要求学生进行特殊工作、禁止学生进入教室、给予警告信等。
德国和中国在教育体制上的区别是什么?
德国和中国在教育体制上的区别是什么?教育体制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国家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体制。
德国和中国作为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其教育体制之间存在很多差异。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德国和中国在教育体制上的区别吧。
一、教育制度的设置和培养目标德国教育制度分为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其中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均为全日制。
德国教育尤其注重实践,在高校学习期间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倡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中国教育制度则分为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五个阶段。
中国教育制度注重深入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中国高校毕业生的素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和就业难问题也引起各界的关注。
二、教学模式和教材的差异德国教学活动注重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概念,尊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探究性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德国教育也注重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方面,学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主张。
中国的教学模式则注重集体主义意识的传统,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接受,缺乏个性化的的教学和学习。
中国教育更注重笃实刻苦的传统,着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基础素质,课程内容相对严谨。
三、教育教师和总体水平的差异在德国,教师需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参与教学设计和课程设置,它不仅是一份职业,而且是一份责任,因此德国教师的素质普遍较高。
在德国大多数学校,老师能够全天候到学生的家中为其提供帮助,以更好的实现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合作。
在中国,教师队伍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工资低、教学资源和教材不均和学校管理不规范等。
因此,提升教师素质成为一大瓶颈。
四、教育投入的差异德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是德国的财经体系之一,在教育活动中注重学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在教育中注重社会公平和资源配置的均衡。
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在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农村中小学教育、特殊教育、学前教育、高等教育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实现了全民教育的基本普及。
德国和中国的教育体系有何不同?
德国和中国的教育体系有何不同?德国和中国是两个具有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国家,教育体系也有所不同。
下面将就德国和中国的教育体系的不同点进行对比。
一、课程设置不同德国的教育体系注重知识的深入,因此中学的课程设置非常宽泛和多元。
德国的中学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小学、初中和高中。
初中和高中的学科设置非常广泛,包括语言、数学、科学、历史、地理、艺术和音乐等,能够给学生提供很多的选择余地。
而中国的教育体系则注重知识的广度,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学科非常多,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和美术等,因此学生的压力很大。
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选择文理科或艺术科,其课程设置更加精简。
二、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程度不同德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精神。
德国的老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启发式教育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德国的学生在学习中更多地强调自我发现和自主学习。
相比之下,中国的教育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
中国的老师在教育中更多地采用传授式教育,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试技巧的培养。
在中国的考试制度中,对学生的应试能力有着很强的依赖。
三、校外活动的培养不同德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注重学生的校外活动。
德国的中学在学校外则会开设各种兴趣班和文艺团体,如学生可以参加管弦乐队、舞蹈队、音乐剧、戏剧和运动队等。
中国的教育体系则注重学生的学习和考试成绩,因此相对注重学生的校内表现。
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中国的学校通常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在学校内学习,放假几乎没有,一些社团只在周末进行活动,而且又得加分才能参加。
总结德国和中国的教育体系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德国的教育注重知识的深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校外兴趣活动。
相比之下,中国的教育体系注重知识的广度、刺激学生应试能力的提升,注重学生在校内的表现。
未来,随着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两国的教育体系都将不断调整,呈现出更多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在教育领域,中国和德国有何异同?
在教育领域,中国和德国有何异同?中国和德国都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大国,两国在教育领域也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德两国教育的共性和差异。
一、教育体系中国的教育体系主要由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教育阶段组成。
中国的“高考”制度备受关注,其实质是高中阶段的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考试,相当于全国性的“标准化考试”。
德国的教育体系则是由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教育阶段构成。
德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多元化,在高中等教育阶段选择性相对较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学科和专业。
二、教学流程中国的教学流程较为注重知识点的教授和学习,教育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记忆。
中国教育并不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思维能力的培养。
德国教育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提倡教育和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与思辨,同时强调实践教学和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德国教育也注重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培养,尊重每个学生的特色。
三、师资队伍中国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较高,但在教育理念上缺乏多元化,教育教学中仍然注重传统的教育模式,而缺乏对教育现代化的了解和认知。
德国教师培训体系较为完善,注重教师职业素养、教学能力和课程研发能力的培养,维护了教育教学的优异水平。
四、教育资源中国尤其在一线城市教育资源较为丰富,包括教学硬件设施、图书资料、名师资源和教育技术设备等方面,整体更为完善。
德国虽然教育资源不及中国丰富,但在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方面,德国却更好地将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将教育资源进行有序整合,注重发掘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五、国际化交流中国教育国际化交流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与之相比,德国在大力推动国际化交流方面却十分突出,德国高等教育大力与国际接轨,大力扶持学生向世界各地出国留学,建立了一系列国际化教育项目。
综合来看,在教育领域中,中国和德国之间也存在一些优势与短板,各有其特色。
在今后的教育发展中,可以借鉴彼此的优点,取长补短,在多样性的基础上追求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中德教育制度比较
中德教育制度比较中德两国教育制度是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教育体系,其发展历史悠久,各具特色。
中德两国在教育体系、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制度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点和差异。
本文将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首先,学前教育方面,中德两国均高度重视学前教育,认为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在德国,学前教育主要通过幼儿园和托儿所来实施,这些机构提供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和游戏,关注儿童的身体、智力和社交发展。
德国政府为家庭提供了一定的补贴,并且保证了低收入家庭的免费学前教育。
在中国,学前教育主要通过幼儿园实施,幼儿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社交技能,同时也注重学习基础知识。
但是,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过大,学前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导致了一些地区的学前教育普及率不高。
其次,基础教育方面,中德两国也存在一些共同点和差异。
在德国,基础教育从6岁开始,为期四年,然后进入继续教育学校的选修阶段。
继续教育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供不同的教育课程。
而中国的基础教育从小学开始,为期六年,然后进入初中阶段,为期三年,最后是高中阶段,为期三年。
中国的基础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的评价,强调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学科素养。
德国的基础教育则更加注重兴趣、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高等教育方面,中德两国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德国,高等教育分为大学和应用技术学院两个层次,大学主要以研究为主,而应用技术学院主要以实践为主。
德国的高等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倡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而中国的高等教育主要以大学为主,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另外,德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相对较高,政府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支持和奖学金制度,使得大多数有能力的学生都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中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相对较低,竞争激烈,很多有能力的学生无法进入理想的大学。
总结起来,中德两国教育制度存在一些共同点和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等学校(初中)
在一部分城市地区,进入初中一般可以通过三种方式: “计算机派位”、“按区划分”和“择校”。计算机派位 是指将学生通过计算机随机的方式指派到该小学所属区域 的初中。大多数时候,由于所在小学附近没有师资较好的 初中,家长通常会选择择校。而“择校”则是可以向学校 缴纳“择校赞助费”或通过学校的入学考试以进入学校。 而“按区划分”则是按照学生的住址来指派初中,也就是 说学生家距离哪个初中近一些,就被指派到哪个初中。 在初中阶段,学生按规定需要学习的课程为:思想品德 (实际上相当于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历史、地理、生物、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音乐、美术。 在部分地区开设日语或俄语取代英语课程。
小学 Grundschule
幼稚园 Kindergarten
德国教育
德国的小学Grundschule
在德国,凡是在当年六月30日前满七岁的儿童皆 须进入小学就读,此为义务性教育不可拒绝。 在大部份的邦里,小学为四年制,只有柏林与勃 兰登堡为六年。 在这个阶段的最大特色是不给于孩子功利的分数 成就导向,因此在小学的一、二年级并没有各科 成绩单,而是以老师评论来作为学习成果的考量。
德国的教育体系大致可分为如下五大阶段: 一、幼儿园阶段 (3岁起,非强制性)。 二、小学阶段(4年)。 三、中学阶段(5—9年不等)。 四、职校(3年)或高校阶段(4年以上不等)。 五、高学历或深造阶段。 一般来说,德国的小孩六岁入学,四年之后分流 定向。之后,或5年制的普通中学,或6年制的实 科中学,或8-9年的文理中学。
德国的高中Sekundarbereich II
也可称为“高级Oberstufe”,其中主要包含职业教育体 系的双元制度 以及文理中学的高年级 。 文理中学高年级,从第11年级开始进入文理中学的高年级 阶段,依据各邦的规定不同为2至3年的时间。在这个阶段, 授课方式采取课程制Kurssystem,也就是学生可以依据其 喜好与发展方向自由选择学习课程与重点科目,并以此作 为进入大学院校的准备。 职业学校,德国职业教育的类型,依据不同专业的需求有 不同新的发展,而德国义务教育的年限是到18岁,因此为 了符合工作领域上的各项专业以及强制学习年龄的要求, 有许多针对不同的情况所设立的学校
23 22
大学 Universitaet 应用技术大学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年龄 文理中学 大学预校 Gymnasium
高等专业学校
Fachhochschule 专科学校 综合中学 Gesamtschule 实科续 高级专业学校 Fachoberschule 实科中学 Realschule Fachschule 职业专门学校 Berufsfachschule 国中续 国民中学 /职业预校 Hauptschule 职业学校 Berufsschule
德国的学位制度
德国大学有学校考试、国家考试(Staatsexamen)和教会 考试三种毕业考试形式,授予不同的毕业资格。毕业考试 和毕业论文通过以后授予学位。学位主要有以下四种:
工程硕士学位:Diplom-Ingenieur,或Diplom-Ingenieur(FH), 特指高等专科学校(Fachhochschule)毕业生文凭。除了工科学 位以外还包括理科、经济、社会科学、人文及艺术学科等。授予 这类学位要求学生具有较广泛的专业及相关知识。一般要求修完 第一专业和第二专业,国内也其称为主专业和副专业(Hauptfach und Nebenfach),这样毕业生就业范围广。获得硕士学位后,成 绩优秀者可申请攻读博士学位。 文科硕士学位:Magister。文科硕士学位授予语言、文学、社会 学和经济学以及与理、工结合的文科专业毕业生。为便于就业, 德国规定文科硕士生必须修满两门专业。德国文科硕士学位相当 于英美的硕士(Master),成绩优秀者可申请攻读博士学位。 神学硕士学位:Licentiatus Theologiae 博士学位:Doktor
德国的中学
德国的普通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9年级结束之后,每 周四天在企业学徒,一天在职校念书,三年之后考试出徒, 成为一名电工、厨子、泥瓦匠或售货员等等。当然,你也 可以两条腿走路,给自己多一条出路,9年级后,再继续 努力上一年——10年级毕业。10年级的毕业文凭则意味着: 一,获取了上高中的资格。二,获取了相当于实科中学毕 业的中等毕业文凭(Mittlere Reife)。后者意味着,可 以进职专,相当于我国的中等专科学校。前者意味着,下 一个目标是Abitur——高中毕业文凭。在德国,高中文凭 亦即高等学府的入学资格证书。
中国与德国教育 制度的比较
德国教育历史
德国的教育体制主要是从中 古世纪以后开始发展,起初, 受教权只属于贵族以及神职 人员,随后才逐渐普及至一 般人民,使全民教育体系的 发展兴盛起来。而义务教育 的传统则是建构在马丁·路 德思想的影响下,普鲁士王 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立国民教 育系统的国家之一。
德国的教育体系
初等学校(小学)
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中国的小学被分为 六年,但是在一些省份,小学为五年制。 通常认为一年级至三年级为“低年级”即 小学基础阶段,而四年级至六年级为“高 年级”即小学拓展阶段。在这六年年中, 学生通常要学习的课程为: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 健康、科学、音乐、美术、信息技术。
德国的中学 Sekundarbereich I
德国的中学有四类: 职业预校Hauptschule ,职业预校起初是国民学校, 其发展是以 职业教育为主,并强调实务性与方法操作。 实科中学Realschule,实科中学是仿效普鲁士的中学而建立,应 较高等的职业教育需求而生,实科中学毕业的学生可获得中级文 凭,并具有许多选择发展的可能:可以选择较高等的职业发展; 也可以继续升学 文理中学Gymnasium ,进入文理中学是一条最容易获得高中毕业 文凭的路,并且可以直接进入所有高等教育学校类型,不论是职 业教育体系、技术学院或是大学。 综合中学Gesamtschule。综合中学是以"机会平等”为其创办基 础,希望所有成绩较差的学生,并不会只因某些科目的成绩不理 想而丧失更佳的学习机会,他们可以依据个人的偏好与兴趣考量 来发展,不会如社会淘汰的机制一样,因为弱势而失去更好的发 展。
德国普通高中课程
德国中学高中阶段从第12学级开始实行学程制,全部课程 分为5个课业领域,它们是:
1、语言、文学、艺术课业领域; 2、社会科学课业领域; 3、数学、自然科学课业领域; 4、宗教课业领域; 5、体育课业领域。
根据这5个领域开设各种课程(Kurse,也译“学程” ) 第一课业领域包括德语、第一外语、第二外语、音乐和美 术等课程;第二课业领域包括政治、历史、地理、心理学、 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等课程;第三课业领域包括数学、 物理、化学、生物学和信息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又按学科 分别作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作为特长课程和基础课 程供学生选择学习。
高考
高考全称是全国普通高等 学校招生入学考试,是中 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选拔 考试,也被认为是高中的 升学考试。高考被视为整 个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考 试,从恢复高考到2003年, 高考一直是在7月份举行。 自2003年开始改在6月初, 通常是6月7日至6月8日。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大学专科(2-3年)和大学 本科(4年),高职和大专毕业没有学位。 本科毕业可以得到学士学位。 本科毕业之后可以通过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进行深造。 其中考上的学生可以选择考研究所,或者是各个大学的研 究生院。 攻读硕士需要2年至3年才能毕业获得学位,以后是博士。 在有了硕士学位以后,一般攻读博士学位需要3年到4年时 间。硕士之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需要再参加报读院校设 立的博士生入学考试。 其中也有很多院校是直博,即本科毕业后,只需要5年时 间攻读博士学位,但是如果中途辍学或者是想退出的话, 如果未达到博士毕业要求,则没有博士学位证书并且也没 有硕士学位证书。
初中毕业的学生有几种选择,可以升入高级中学为今后进入大学做准 备;也可以直接上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中学,中专和职高毕业可以直 接就业或再考入高等职业学校。中专和职高有各种专业,在县一级如 果是农业较发达偏重于农业或畜牧兽医一类的专业学校,在城市中计 算机、商业等门类齐全,幼儿师范也是一种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可 以到幼儿园做教师。由于高中之后的大学教育学习费用较高(一般一 年3000元到上万元不等,但越好的学校学费反而越低),大部分贫困 家庭会选择让孩子上职业学校,从而可以提早结束学业,即刻投入工 作,有独立的经济能力。 在城市地区,高级中学比较受欢迎,这是由于大多数家庭都希望自己 的孩子能够进入大学进行高等教育所致。通常学生需要在中考中取得 较好的成绩才能进入重点高中。
高级中学(高中)
在高中学习的三年,高一为基础阶段,高二为过渡阶段, 高三为备考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为:语文、数学、 英语(部分地区学习或选择俄语或日语)、物理、化学、 生物、地理、历史、思想政治、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 (部分地区加设通用技术和研究性学习)。高一将会学习 部分的课程,在高一期末考试之后,学生需要就决定在高 二和高三要学习的方向是理科还是文科,这决定了学生在 高考所使用试卷类型。 分科之后学生将会主修语文、数学、英语,理科则还有物 理、化学、生物,对应高考中的理科综合试卷;文科则为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对应高考中的文科综合试卷。
中考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初中取消毕业考试。学生 只要在三年内所有课程的期末成绩在及格线(总 分的60%)以上,没有任何处分或撤销所有处分即 可毕业。 学生在九年级(初三年级)将面临初级中学升学 考试,即中考。在上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初,中 考的科目为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 语(150分)、物理(85分)、化学(60分)和体 育(35分),满分760分,中考通常是每一个省统 一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