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精讲
德国企业的管理模式详细介绍
德国企业的管理模式详细介绍德国企业的管理模式详细介绍德国的企业管理模式则是近年来受到世界企业界广泛推崇和学习,那么大家想知道德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吗?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德国企业的管理模式的相关资料,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德国企业的管理模式目前世界上有三大企业管理模式,除了美国日本外,就是德国模式。
长期以来,一提到科学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很多人都将目光盯着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然而在美国现在正在努力研究并学习德国的企业管理,因为德国的企业管理更有活力并且有效。
德国的管理模式的特点是实行职工参与的企业管理的的管理模式,生产没有竞争对手的独家产品,独一无二的双轨教育,坚持走市场营销国际化之路,以产品为基础的顾客导向作风。
德国是实行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制度最好的一个国家,这也是德国战后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德国,德国工人参与企业管理有法律的保障,德国的《职工参与管理法》规定,大型企业要按对等原则由劳资双方共同组成监事会,然后再增加一位中立人士担任主席,当双方意见不一致时,设立调节委员进行调节。
如还不能解决,则由监事会主席裁定。
这就使得劳资双方的关系十分融洽,企业的的重大决策有了员工的参加保证了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经常沟通,从而使得双方增进了了解,达成共识。
同时由于员工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管理,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了。
生产没有竞争对手的独家产品。
德国企业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已经注意到日本的钢铁、汽车、照相机和家用电器方面的竞争力与日俱增,便及时的将生产重点转移到了对人员、技术和投资要求更高的大型企业设备、精密机床和高级光学仪器等产品上。
德国企业认为既然一台精密仪器能抵得上几万台彩电,一台高级光学仪器能抵得上几万架照相机,何必要在彩电和照相机方面同日本竞争呢。
因此在德国企业,发展一般产品不是其研究方向,要搞就搞世界领先水平高难度的别人一时无法研制出来的产品。
据美国《幸福》杂志报道:德国大约30% 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对手的独家产品,其价格有德国的出口商说了算。
中德两国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四步比较”
一
个 关 系多 方 利益 的复 杂工 程 , 在 经 济转 型 期 , 职 监 控企 业 按 规定 分 享教 育 成果 ;监控 学 校通 过 培
接受企业 的资金援助。同时 , 政 业教育和行业企业都面临机遇与挑 战,合作 的范 养企业所需人才 , 围和程度 , 以及整体实施 的普遍性 、 长久性 、 稳固 府对于参与学校教育的合作企业给予一定的经济
年, 我 国有 近 1 2 0 0所独 立 设置 的高职 院 校 。 国家 占全 部学 习时 间 的三 分之 一甚 至更 少 ,以突 出职
2 )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 企业深度参 首批立项建设 的 2 8 所高职院校 已与 5 0 0 0 多家企 业技能训练 。( 业合作建立 了 5 3 0 0 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 聘请 与。在校学习的专业设置都由企业和学校双方代 了5 3 0 0多位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 , 企业一 表组成的委员会共同完成 ,共 同参与制订教学计 年接受就业毕业生 3 . 5 万人【 ” 。 由此可见 , 职业教育 划 、 完成教学任务和检查监督完成情况。( 3 ) 政府 的校企合作在政府的推动下有了较大进展 。 干预调控 ,使校企合作规范化 。德国政府设立 了
他 山之 石
2 0 1 3  ̄I 2 1 期职 翔l 歪 艰
中德两 国校企 合作 办学模 式 的“ 四步 比较”
汤 丽
摘
要 :运用 贝雷迪的“ 比较四步 法” , 对 中德 两国校 企合 作办 学模式进行 了比较研 究, 通过描述 、 解释 、 并置和
比较 四个阶段的探究分析 , 发现 问题 , 找 出我 国校 企合作 的不足之处 , 从 而为我 国职业教 育的校企合作 办学模式 提供 了理论参考依据。
美国德国日本中国企业管理的差异
美国德国日本中国企业管理的差异企业管理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不同国家的管理模式和风格各不相同。
本文将分析美国、德国、日本和中国企业管理的差异,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一、美国企业管理的特点美国企业管理注重实现企业目标和利润最大化。
美国企业普遍采用平坦的组织结构,注重个人能力和自主性。
管理层更加注重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倡导自由竞争和市场导向的管理模式。
美国企业管理非常注重结果和业绩,追求高风险高回报。
二、德国企业管理的特点德国企业管理强调团队合作和员工参与决策。
德国企业普遍采用等级制组织架构,管理层与员工之间存在着明确的权力和职责分配。
德国企业注重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稳定性,鼓励员工培养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
德国企业管理追求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日本企业管理的特点日本企业管理以团队合作和员工忠诚度为核心。
日本企业普遍采用共同体组织结构,管理层与员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日本企业注重员工培训和技能的传承,强调企业和员工的长期发展。
日本企业管理追求组织内部的和谐和共同富裕。
四、中国企业管理的特点中国企业管理注重权威和集中决策。
中国企业普遍采用传统的等级制组织架构,管理层与员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层次结构。
中国企业注重员工的服从性和执行力,强调在业绩指标和目标导向下的管理模式。
中国企业管理追求快速发展和实现经济效益。
不同国家的企业管理差异背后,有其特定的文化、经济体制和历史背景等因素影响。
美国强调个人自由和创新,与其市场经济体制和强调个人权利的价值观相吻合。
德国着重稳定和长期发展,与其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和注重社会和谐的价值观相契合。
日本注重团队合作和员工忠诚度,与其集体主义社会价值观和企业家传统相符。
中国强调集中决策和快速发展,与其计划经济体制和重视集体利益的文化价值观相一致。
综上所述,美国、德国、日本和中国企业管理各有其特点和差异。
了解和学习不同国家的企业管理经验,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中德物流园区比较研究
中德物流园区比较研究关于中德物流园区比较研究的论文报告题目一:中德物流园区的发展历程比较分析物流园区在中国和德国的发展历程有所不同。
中国建立物流园区的目的是通过整合资源和集聚服务,提高物流产业的集中度和效率,尤其是在配送、仓储、转运等方面。
德国物流园区的发展则更注重区域和产业的联动发展,目的是通过物流园区与周边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监管机构的互动,形成区域物流创新和产业升级。
虽然从目的、发展背景和结构特点上来看,中德物流园区各有侧重,但事实上两者也有许多共性和相似之处。
题目二:中德物流园区的管理模式比较分析中德物流园区的管理模式也有所不同。
中国物流园区通常由政府和行业协会等组织建设和管理,而德国物流园区则是由私营企业和公共机构共同合作建设和管理,形成联合发展的局面。
在运营模式上,中国物流园区更强调出租管理的模式,即协调各个企业经营园区的用地、仓库和服务的方面;而德国物流园区则更加注重整合园区内各方资源,形成完整的物流服务生态链,增加服务形态和附加值。
题目三:中德物流园区的品牌建设比较分析物流园区品牌建设对于物流园区的发展非常重要。
中德物流园区品牌建设都较为成熟,但预设的发展方向不同。
一方面,中国物流园区强调整合与集聚,将各方资源进行重组,提升物流服务和效率;另一方面,德国物流园区强调服务和创新,通过提供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实现与园区企业的整体融合与共同发展。
题目四:中德物流园区的产业结构比较分析中德物流园区的产业结构各有侧重,但均存在发展与调整的问题。
中国的物流园区大量缺乏核心产业和标志性企业,企业集聚度不高,但目前正向高附加值和综合性转型。
而德国物流园区虽然具有发达的产业基础,企业数量较少,但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这就需要拓展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平台,以及加快更多创新企业的集聚。
题目五:中德物流园区的合作机会分析中德物流园区有大量的合作机会存在,尤其是在当前中德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定会产生更多合作的需求。
德国优秀中小企业的模式分析
德国优秀中小企业的模式分析一、引言中小企业 (SMEs) 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和创新的源泉。
在欧洲和特别是在德国,中小企业占据了经济的重要地位。
本文将分析德国中小企业的成功模式,探讨德国中小企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二、德国中小企业的背景德国一直以制造业著称,许多德国企业以高质量的制造品和技术卓越的声誉而闻名世界。
中小企业在德国占据了经济的重要地位,大约有99.6%的企业是中小企业。
这些企业提供大约60%的就业机会,并且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以上。
三、德国中小企业的最佳实践1. 制造卓越的产品德国中小企业以制造卓越的产品著称,这一点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德国中小企业不仅会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而且还会生产具有独特设计和无与伦比的技术的产品。
这种卓越的技术和设计是通过在研发方面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来实现的。
2. 注重质量德国中小企业在产品质量方面一直有很高的标准。
质量控制是管理方针的中心部分,他们的产品必须符合最高的标准和要求。
德国中小企业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包括ISO认证,以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最高水平。
3. 高度灵活性和创新性德国中小企业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这是他们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关键。
中小企业可以更快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和不断发展的技术,他们可以迅速调整产品线和生产流程,以保持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4. 青年人承担领导角色德国中小企业非常注重培养年轻一代的企业家,让他们承担领导角色。
这个年轻人到公司中以后,公司会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权,让他们自由地去做一些事情或者提出建议。
5. 投入工人培训德国中小企业注重对员工的培训,以确保他们拥有必要的技能和知识来开展工作。
经验丰富的技术员工可以传授他们的技能和知识给年轻的员工,这种传统的师徒制度也有助于确保质量和知识的传承。
四、结论德国中小企业的成功要素有很多,但永远的特点是制造卓越的产品,并注重质量和客户服务。
此外,德国中小企业还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德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演进及对中国的启示
为企业的一个独立部门(R. Klimecki 和 M. Gmür, 2001)。
(一) 战后德国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演进
德国学者 RBiblioteka Wunderer(1992)在“从人事管理到价值创造中心”一文中将 战后至上世纪 90 年代德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发展分为五个阶段(表 1)。
表 1 战后德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行政化管理阶段(战后至 1960 年前后) 1. 指导思想:对“人员账户”存量从经营角度进行照管。 2. 战略:主要偏重于人事管理功能的构建。 3. 主要功能:人事档案管理,而贯彻人事政策的决定在此时期则尚属于次要功能。 4. 负责人:经营业务主管。 第二阶段:机构化阶段(1960 年前后至 1970 年前后) 1. 指导思想:适应组织的要求(社会化计划)。 2. 战略:人事工作的领导人职业化,人事工作集中化,人事工作的功能专门化。 3. 主要功能:除了诸如人事行政管理、人员招聘、薪酬管理、通过法律处理冲突等核心功
(二) 新世纪德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演进
进入新世纪,国际经济形势变幻莫测,企业的经营环境也处于持续的变化中。 为了保持竞争力,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对变化的环境迅速作出反应。为此,企业 员工队伍必须具有创新和应变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德国企业要求人事部门具有 决定性创造功能,为企业的高效率提供保障。
德国管理学界对新世纪企业人事工作和人力资源部经理作用的认识商务伙伴企业部门顾问变革推进者商务伙伴企业部门顾问变革推进者商务伙伴变革推进者商务伙伴利益共享者服务提供者信息经理成本控制者商务伙伴克服匮乏者服务提供者信息经理成本控制者企业部门顾问变革推进者商务伙伴利益共享者服务提供者信息经理成本控制者商务伙伴克服匮乏者服务提供者信息经理成本控制者企业部门顾问变革推进者商务伙伴利益共享者服务提供者信息经理成本控制者商务伙伴克服匮乏者服务提供者信息经理成本控制者企业部门顾问变革推进者商务伙伴为了实现上述对人事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要求和期望进入新世纪德国学者对企业人事工作和人力资源部经理的作用开展了新思考
中德股份公司监事会制度的比较及启示
中德股份公司监事会制度的比较及启示作者:詹明盛来源:《时代金融》2017年第33期[摘要]我国股份公司与德国一样,都采用公司内部治理既有监事会、又有董事会的二元制模式。
但在实践中,我国监事会制度的监督效果不彰,流于形式。
因此,对德国监事会制度的优点进行借鉴,对于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制度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公司治理中德监事会制度比较公司治理结构即公司内部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及经理层相互监督制衡的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
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国际上存在着两种有代表性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一是英美国家的一元制模式,即公司内部没有监事会,董事会既是决策机构,又是监督机构;二是德国的二元制模式,即公司内部既有监事会,又有董事会。
德国与我国的股份公司监事会都是公司内部有别于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专门监督机构,都履行着监督董事会和经理层的基本职能,但在层级地位上有所不同。
我国的监事会与董事会并列,都对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大会负责;而德国监事会由股东大会选出,位于董事会之上,董事会向监事会负责。
一、德国监事会制度的特点(一)位高权重德国股份公司设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三个领导机构,分别拥有所有权、监督权和经营权。
股东大会选出监事,组成监事会,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
监事会聘任董事,组成董事会。
董事会每年向监事会报告公司经营政策的计划和长远规划以及经营效益情况,每季度报告经营状况,及时报告重大的经营事务活动。
德国《股份有限公司法》的规定,监事会具有以下职权:召集股东大会;选任和解任董事会的成员;监督董事会的业务执行情况,批准重大业务决定;检查公司的财产和审查公司的财务报告;考虑董事会关于分派盈利的建议。
由此可见,德国股份公司里,董事会掌握具体的经营权,而监事会是权力在董事会之上的机构,掌握着公司的决策权,具有权威性,形成对董事会经营权的强力监督。
德国企业管理分析报告
德国企业管理分析报告引言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大国,其企业管理模式一直备受瞩目。
本报告旨在对德国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并提出对中国企业管理的启示。
1. 德国企业管理模式概述德国企业管理模式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主要特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1. 合作与共识德国企业强调企业内外部门之间的紧密协作和沟通,并在决策过程中追求共识。
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合作关系是德国企业成功的基石。
1.2. 高度技术密集型德国企业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使其产品和服务保持竞争优势。
这也是德国企业赢得全球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1.3. 稳定与长期导向德国企业通常以长期目标为导向,注重稳定经营和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
他们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职业规划,提供稳定的就业环境。
2. 德国企业管理的成功原因德国企业管理模式取得成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2.1. 教育体系德国拥有优秀的教育体系,重视科学和工程等实践技能的培养,为企业提供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这为德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和高品质产品奠定了基础。
2.2. 工会参与德国工会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会与企业管理层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劳动合同和决策。
这种合作关系有助于解决劳资纠纷,增加了员工的参与感和企业的稳定性。
2.3. 长期规划与稳定经营德国企业通常在经营决策中考虑长期规划和稳定发展,他们关注持续的利润增长而非短期获利。
这种长期导向有助于德国企业在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
3. 对中国企业管理的启示德国企业管理模式对中国企业的管理也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启示:3.1. 加强与工会的合作中国企业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与工会建立合作关系。
通过与工会充分沟通和合作,可以提高员工的参与感和企业的稳定性。
3.2. 注重长期规划与稳定经营中国企业在追求短期利润的同时,也应注意长期规划和稳定经营。
只有在长期的发展规划下,企业才能够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3.3. 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中国科教兴国的口号早已提出,但仍需要更多投入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中。
中德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精讲
中德企业管理模式比较一、制度比较1、德国股份公司的“资合性”与中国股份公司的“人合性”股份公司诞生于以市场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资本主义国家,股份公司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
资本主义国家的股份公司有一个显著特点即“资合性”,德国股份公司也不例外。
由于实行一股一票制,股东的决策权完全取决于其投资份额的多少,与其社会地位、头衔或者资历等均无关系。
但中国脱胎于等级森严、强调家族血缘关系的农业宗法社会,“权利来自资历、关系和社会地位”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因而中国的股份公司具有一种“人合性”,即决策权往往集中在那些具有相当资历、一定社会关系和较高社会地位的人手中。
德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德国企业在工业化过程中已经塑造出合作精神。
中国数千年处于以宗族为导向的农业社会之中,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刚刚起步。
由于传统的宗族、家庭思想在中国人身上打下了极深的烙印,大多数中国人还不习惯水平协调,对中国人来说责任仅局限于小团体中。
由此宗派、团体利益在中国企业中往往得到突出和保护。
德国企业所体现的合作精神与中国企业所保护的宗派利益也形成鲜明的对比。
德国是典型的法治国家,而中国是典型的人治国家,由于不同的社会制度背景,德国股份公司和中国股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运行方式也不相同。
德国股份公司按照标准图式运行,即按德国股份公司法运作。
中国股份公司则不完全按照标准图式运行,尽管中国也有股份公司法,但是在更大程度上受到企业领导人的个性、气质、领导风格及非正式群体、非正式规则等因素的影响。
股份制诞生并成功运行于西方文化之中,与典型的东方文化——中国文化的融合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2、法人治理结构运行机制的差别从产权界定上来看,在德国私人产权界定清晰,责任明确;在中国目前国有资产仍占全部社会资产的50%以上,政府是私有产权最大的集体承担者。
两国企业在同样的内部人体系背景下,法人治理结构运行机制却不相同。
法人治理结构有两种基本类型;以美国股份公司为代表的局外人体系和以德国股份公司为代表的内部人体系。
中德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模式对比——以上海和慕尼黑为例
108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7期总第798期No.7,2020Total of 798近年来我国生活垃圾产量增长显著,管理重心从末端处理向源头分类转移的需求日益迫切。
2016年,习总书记指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关系人民生活环境改善,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垃圾分类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在垃圾分类回收系统设计方面,国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分类管理体系,如日本的源头精细化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德国以“绿点”系统回收利用+严控填埋场垃圾有机质含量为典型特征的回收利用体系。
我国先后经历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分类方法到如今的四分类方法的变革,近年有学者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估算,但鲜见针对中德垃圾分类体系的系统评估和核算,分类方法的适用性也缺少充分论证。
为此,笔者进行了实地调研,获取中德两国(以上海和慕尼黑为目标城市)的生活垃圾分类方法,分类效果及分类实际状况的相关数据,对比分析两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管理模式。
在进行我国调研的版块时,重点着眼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颁布后采用的评估体系。
我们意欲通过此次研究,找出中德生活垃圾分类方法、分类体系建立方面的差异,发现德国生活垃圾分类系统建立与评估的有效方法,以期为我国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体系提供借鉴。
1德国慕尼黑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德国,面积3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293万。
1976年到1985年的10年里,人均废物年产量从330公斤增长到450公斤,1985年达到峰值。
对此,德国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提高到战略高度对待,有针对性地实行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措施。
近20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提高了约75%,但居民每年生活垃圾总量一直控制在5000万吨左右,人均生活垃圾量只增加0.6%,并没有随经济增长而激增。
慕尼黑是德国第三大城市,德国主要的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
让慕尼黑成为第一个实现再循环利用率达到65%的百万人口的德国城市,是市政府近几年的施政目标之一。
中外企业合资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
中外企业合资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国际合作的增强,中外企业合资企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合资企业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共同出资,以共同经营、共同管理的方式经营一项具体的商业活动。
其中,中外企业合资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合作形式,其管理模式也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
本文将对中外企业合资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一、中外企业合资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1.中资企业合资企业管理模式中资企业的合资企业管理模式,通常以中方企业为主导。
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中,中方企业通常占有较大的权利。
此外,中方企业多半担任合资企业的高层管理职务,制定企业的战略及制度管理等。
另外,中方企业在合资企业的业务范围中也有优先权。
在人员管理方面,由中方企业来负责招募和管理大部分员工。
优点:中资合资企业主要以中方企业为核心,具有对市场的深刻了解和广泛的业务关系,这样对于企业的经营和业务拓展方向有一定的优势。
此外,中方企业在企业的管理和运作中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
在组织架构上,中方企业担任核心角色,能更好的保障企业运行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同时,中资企业在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也更容易与本土文化相符合,更有利于在市场中一展宏图。
缺点:中资合资企业的管理模式同样存在一些缺点。
特别是在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方面,中资企业较少重视,甚至还有侵权等恶劣行为。
由于中方企业在组织结构中占据较为核心的地位,和外国合作伙伴之间缺乏平等互利性,容易造成双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同时,中资企业所属的企业文化和方式与外国合作伙伴也存在着的很大的差异,对企业的发展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2.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管理模式外资企业的合资企业管理模式通常以外国方企业为主导。
外资企业通常在技术、管理、金融等领域中拥有较大的优势。
在合资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外籍企业往往占据了较大的权利,制定企业的战略决策和经营管理等。
同时,外籍企业能够担任合资企业的高层管理职务,来制定企业的管理制度和人事政策等。
中德制造类企业管理文化对比
中德制造类企业管理文化对比发布时间:2022-05-27T03:42:30.978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2月第3期作者:郭琳[导读] 中国和德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有深厚的制造基础和大量的中小企业郭琳(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湖南株洲,412000)1.引言中国和德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有深厚的制造基础和大量的中小企业。
中德企业应加强合作与学习,对此,双方国家领导人都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了这一观点。
德国工业确实有很多不容忽视的闪光点。
德国工业占德国经济总量的1/4强,工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口的1/4左右。
根据欧洲专利局的统计,在过去的10年里,机械制造领域大约1/4的专利都是登记在德国企业的名下。
[]但我们也需要理性看待德国企业。
我们不必过度神化或美化德国企业,只需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
实际上,即便是今天看起来成功的德国企业也并不是神一样的存在,它们一样会面临残酷竞争的威胁、高昂的人力成本、外部市场的动荡等问题。
关键词:中德制造类企业;中德企业文化对比;互相学习2.中德两国企业文化差异中国和德国是两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以下将从文化维度及文化架构角度对中德文化差异进行比较。
2.1基于文化维度的中德文化比较按照荷兰管理学家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对管理有影响的文化层面有五个方面:权力距离、不确定性避免、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刚性与柔性以及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
[]以下根据这五个方面来分析中德文化差异。
第一,在权力距离方面。
德国是一个权力距离较低的国家,组织多采用扁平型结构,上下级关系较平等,没有严格的等级观念;而中国是一个权力距离较高的国家,组织结构多采用高耸型结构,上下级关系较严格,等级观念强烈。
第二,从不确定性规避方面来看,德国具有高不确定性规避,不接受模棱两可的目标管理,主张用正式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行为;而中国具有低不确定性规避,可以接受模棱两可的目标管理,在规章制度的遵守上也较为灵活。
国内外企业管理模式的差异分析
国内外企业管理模式的差异分析一、企业管理模式概述(一)企业管理模式的内涵。
企业管理模式是指为实现企业战略经营目标,而采取的资源和资本的整合、生产经营活动的建设、产品营销方式的组织、市场份额的占领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
(二)企业管理模式的类型。
(1)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该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其私有性上,企业发展资金来源于私人财产,管理过程体现亲情色彩,往往导致奖惩不到位,阻碍企业的发展。
(2)合伙企业的管理模式:该企业管理模式通常建立在友情的基础上,企业建立之初往往一鼓作气,相反企业发展起来以后容易导致友情的淡化和相互之间的信任危机。
(3)企业团队集权式管理模式:该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体现为高度的集权性,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集中在领导者一人身上,对领导者的个人素质要求高,甚至直接决定企业成败。
(4)企业团队制度式管理模式:该企业管理模式依赖于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有利于规范员工行为,但是一沉不变的制度最终将阻碍企业的发展。
(5)企业团队知识型管理模式:该企业管理模式将知识作为第一生产力,通过高科技信息技术发展企业生产,以专业化的管理手段优化企业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理想的企业管理模式。
(6)企业团队柔性化管理模式:该企业管理模式强调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人性化,这是一种与制度化管理模式相对应的管理方式,可以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创造性,受到企业的广泛好评。
二、中外企业管理模式形成差异的原因(一)社会性质和发展背景不同。
我国自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才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间较晚,发展尚不完善;西方国家大部分是资本主义社会,企业长期生活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熏陶之下,政府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干涉不多,企业管理模式具有市场化的特点,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
我国处于亚欧大陆,对外交通不便利从客观条件上阻碍了企业与外国的联系,其次我国对外开放的时间较西方国家要晚,企业管理思想保守,政府对企业管理干涉较多,并且长期以来受到等级思想的熏陶,管理者等级思想严重不利于企业管理;西方国家在地理位置方面较中国具有优势,交通便利,有利于对外经贸的发展,国外倡导的是自由、平等的思想,有利于民主思想的发展,企业可以通过集合众智的方式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
中德跨国企业合作模式分析与建议
中德跨国企业合作模式分析与建议近年来,中德跨国企业合作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其中不乏一些成功案例。
但同时存在一些合作模式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或亟需改进之处。
本文旨在分析中德跨国企业合作模式,归纳出其中的优劣之处,提出不同合作模式之间的互补性,以及对于企业双方的建议,并期待能对中德跨国企业合作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与标准。
中德跨国企业合作模式的四种类型中德跨国企业合作模式总体上可归纳为四种类型:独资型、合资型、并购型、技术转移型。
其中,独资型适用于公司对于市场领域的独特探索、合资型则主要用于企业在某一领域的深度合作,可以有效促进社会各界的交流互动;并购型通常可以使企业快速获得成果,而技术转移型则是实现产业技术引进、转型升级的途径之一。
每一种类型的合作模式具有其独特的适用范围和实施方式。
优缺点在进行中德跨国企业合作的时候,通常会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两种企业文化的差异。
中德企业文化在风格、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保证合作质量的同时,还需关注双方合作文化的契合度。
第二,政策法规和市场环境的不同。
中德两国在法律法规、经济体制等方面存在不同,企业在选择合作模式时必须对此进行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以确保合法合规,达到预期结果。
第三,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中德两国在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因此,企业在实际运行中必须深入了解对方人才培养与引进体系,积极合作共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相对应地,在中德跨国企业合作模式进行中也存在相应的技术创新、信息沟通等优点,例如:第一,中德跨国企业合作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并且共同探索市场,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目标。
第二,中德跨国企业在服务于消费者、生产制造等方面的成熟技术可以分享,提高双方的产品竞争力和服务质量,提高市场的调控能力。
第三,中德跨国企业合作在服务于消费者、生产制造等方面的信息资源有很大的互补性,通过共享信息互相参考,两个企业的营销团队能够更加有效地推销卖出产品。
人合与资合:中德企业制度比较
贯穿企业制度的主线是人合与资合
脑筋急转弯
中国企业分类中包括独资企业、 合伙企业与公司企业,那么 其中的独资企业是人合还是资合?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德国的两合公司vs中国的有限合伙企业
• 德国的“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 有限责任两合公司是两合公司的一个特殊形式, 其中无限责任股东为一家或几家有限责任公司。 • 作为无限责任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按其注册资本 额承担无限责任,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负责有限 责任两合公司的经营管理。
德国的两合公司vs中国的有限合伙企业
德国的两合公司vs中国的有限合伙 企业
• 德国的两合公司:
• 《商法典》第2卷第161至177条对无限责任公司作出了规定。两合公 司与无限责任公司类似,在制定公司章程并进行工商登记后即告成立。 两合公司的股东应至少各由1名无限责任股东(Komplement?r)和1 名有限责任股东(Kommanditist)组成。 • 无限责任股东以其全部资产承担无限责任,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对 外称股东兼总经理;有限责任股东按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不参与 公司的业务管理,但对公司经营状况有知情权。超出日常业务范畴的 事务,如修改章程、接纳新股东、审核财务报告等,由股东会议决定。 • 财务报告由无限责任股东起草。公司利润先按股东股份的4%分配, 不足相应减少,如果超出,再次分配时按股东在该业务年度出资额的 4%分配。两合公司不具备独立权利能力(Rechtsf?higkeit),但与法 人相似,可对外开展业务、承担债务、取得法律规定的权利。两合公 司是德国贸易、农业、林业等领域企业经常选择的法律注册形式。
• 资合公司
• •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公司
德国的无限责任公司vs中国的普通 合伙企业
【推荐下载】中德工商管理培养方案对比
中德工商管理培养方案对比【摘要】为您整理了中德工商管理培养方案对比,希望和您一起探讨! 一、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特点 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有以下三个特点: 1.专业培养方案以必修模块为主。
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是按模块来划分的。
企业管理专业被细分为十几个模块,分别是:企业管理学基础、物流管理、个人组织管理、金融学基础、市场营销、交流学、会计学、控制学、国民经济学基础、方法学基础、信息加工、统计学、市场研究等,每个模块对应2~4门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学生的必修内容。
此外,还有一个选修模块,从金融管理、国际企业管理、旅游管理三个模块中选择。
培养方案中选修模块较少的理由是:针对应用型专业,每个学位需要学生达到的要求有严格界定和标准定量的考核标准,所以弱化学生的选择,由学校作为主导,引导学生按要求完成相应的模块课程。
2.专业培养方案强调务实。
实践性强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特色。
通过比较发现,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各门课程的学时比国内相同课程的学时更长,一般多出30%~50%左右,原因是加入了较大比例的自学学时。
自学学时是区别于讲课学时而言的,学生听讲座课和上练习课的时间都属于自学学时。
以采购与物流课程为例,4个学分,120个总学时,讲课学时只有54学时,但讲座课每周安排2学时,练习课每周安排1学时。
为了强调实践,学校除了在教学中增加了非讲课学时外,另一方面,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在培养方案中还设计了1个学期的实习时间,要求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学会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式以小班教学为主,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考核。
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采用小班教学,每班学生人数在20人以内。
小班教学使得学生经常有机会与教师、教授或学校领导直接进行接触和交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意见。
中德合资公司员工管理方案
中德合资公司员工管理方案中德合资公司员工管理方案一、理念创新通过对一些在华的中德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的研究与探讨,我们发现该公司运用了学习型组织这种先进的管理理念。
思想精华:包括五个方面,:1,建立共同愿景2,团队学习3 自我超越4,改善心智模式5,系统思考实践主张:重学习,重创新,重沟通,重效劳。
通过全面的资源开发方案和企业文化的建立,使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业绩,为达成企业开展目标做出最大奉献。
首先,学习型组织核心在于在组织内部建立完善的“自学习机制“组织成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学习成为工作新的形式。
通过学习提供员工的能力,开发员工的潜力。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具备两个根本条件:一是占有资金;而是拥有掌握专业技能从事管理和操作的人员。
两者之间,人的因素更为重要。
人力资源的核心式开发人的智力,提供劳动者的素质,所以说学习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显得很有必要。
而在学习型组织中的学习是团队学习。
团队是现代组织中学习的根本单位。
许多组织不乏就是组织现状、前景的热烈辩论,但团队学习依靠的式深度汇谈,而不是辩论。
深度汇谈是一个团队的所有成员,摊出心中的假设,而进入真正一起思考的能力。
深度汇谈的目的是一起思考,得出比个人思考更正确、更好的结论;而辩论是每个人都是土同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统一的过程。
建立共同愿景是对组织理想未来的设想。
由相互渗透的组织、价值观、使命感组成的,对组织具有导向,凝聚,鼓励和标准作用。
“我们愿景。
”宣言能指出我们要去哪里,以及到达目的地后又会是什么样子。
“价值观”是我们如何到达我们的目的地,即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
而使命就是指我们所要完成的任务。
“详细目标”是指我们在短期内到达的里程碑。
在这个学习型组织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便是自我超越,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根底,他强调自我、强调内因,教我们学会如何扩展个人的能力,突破成长上限,不断实现心中的梦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德企业管理模式比较一、制度比较1、德国股份公司的“资合性”与中国股份公司的“人合性”股份公司诞生于以市场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资本主义国家,股份公司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
资本主义国家的股份公司有一个显著特点即“资合性”,德国股份公司也不例外。
由于实行一股一票制,股东的决策权完全取决于其投资份额的多少,与其社会地位、头衔或者资历等均无关系。
但中国脱胎于等级森严、强调家族血缘关系的农业宗法社会,“权利来自资历、关系和社会地位”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因而中国的股份公司具有一种“人合性”,即决策权往往集中在那些具有相当资历、一定社会关系和较高社会地位的人手中。
德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德国企业在工业化过程中已经塑造出合作精神。
中国数千年处于以宗族为导向的农业社会之中,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刚刚起步。
由于传统的宗族、家庭思想在中国人身上打下了极深的烙印,大多数中国人还不习惯水平协调,对中国人来说责任仅局限于小团体中。
由此宗派、团体利益在中国企业中往往得到突出和保护。
德国企业所体现的合作精神与中国企业所保护的宗派利益也形成鲜明的对比。
德国是典型的法治国家,而中国是典型的人治国家,由于不同的社会制度背景,德国股份公司和中国股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运行方式也不相同。
德国股份公司按照标准图式运行,即按德国股份公司法运作。
中国股份公司则不完全按照标准图式运行,尽管中国也有股份公司法,但是在更大程度上受到企业领导人的个性、气质、领导风格及非正式群体、非正式规则等因素的影响。
股份制诞生并成功运行于西方文化之中,与典型的东方文化——中国文化的融合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2、法人治理结构运行机制的差别从产权界定上来看,在德国私人产权界定清晰,责任明确;在中国目前国有资产仍占全部社会资产的50%以上,政府是私有产权最大的集体承担者。
两国企业在同样的内部人体系背景下,法人治理结构运行机制却不相同。
法人治理结构有两种基本类型;以美国股份公司为代表的局外人体系和以德国股份公司为代表的内部人体系。
中国股份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也属于内部人体系。
尽管中国股份公司和德国股份公司具有相同的内部人体系这种背景,但在法人治理结构的运行机制上存在着差别。
德国股份公司的管理控制是由于银行强大的地位及其在监事会中的代表来保证,而中国股份公司的管理控制是通过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强大地位及其在董事会中的代表来保证。
并且,在同样的内部人体系背景下管理控制上也存在差别。
德国股份公司的管理控制问题主要来自法人治理结构的固有特性,即由于既有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监事会成员的绩效评估很困难,使得股东大会的解聘决定常常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
在中国除了与信息不对称相伴而来的管理控制问题外现在又出现了一种经济现象即“内部人控制”,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在利益冲突方面,所体现的特点也有所不同。
在德国银行既作为财产所有者直接参股即作为股东的全权代表,同时又作为贷款人且由此而作为银行股东的代表。
在这种双重角色关系中有这么一个问题,控制人服从谁的意志可以使财产所有者的利益得到保证。
在中国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一方面必须代表国家利益,另一方面又与企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于国有资产缺乏终极所有者,也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控制人服从谁的意志可以使国家利益(或集体财产的利益)得到保证。
全体职工在企业决策中的地位也不相同。
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中德两国职工在企业决策中的地位不相同。
在德国职工代表进入监事会,在真正参与决策的情况下协调权被部分地赋予全体职工,德国职工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都较强。
在中国职工代表没有进入董事会,在名义上参与决策的情况下协调权并没有赋予职工,中国职工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都较弱。
二、文化比较企业制度规定着管理模式的形成和运作,企业文化则对管理模式运行的方式和效率产生影响。
由于企业文化根植于民族文化,因而从世界观、文化环境、由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差异以及领导风格几个决定文化特质的主要方面来进行文化比较,有助于我们对中德两国民族文化的理解,以及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对管理模式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的理解。
1、世界观比较从对环境关系的假定上来看,德国主张战胜自然,视环境具有威胁性和挑战性。
中国则主张“天人合一”,与环境和谐共存。
对真理和时间的看法东西方存在明显差别。
德国的真理观可以概括为;信仰科学,尊重科学;这种科学精神源自于古希腊文化。
中国的真理观则可以概括为;实用主义态度。
中国人的这种实用主义态度延续至今一方面是因为政治专制和官僚们的独断专行所致,另一方面长期的自然灾害和严重的饥荒始终是社会的一大威胁。
这种特殊的历史使中国人炼就出极强的忍耐力,同时也把实用主义作为生存战略。
在时间观上两国也互为对比。
德国;单色调时间理解。
按德国人的理解计划的前提条件是把时间按直线划分成过去、现在和将来,并且划分成客观上可测量的连续的时间段。
时间如同其它资源一样是短缺的并且要从数量上来理解,因而应该有效率地使用时间。
中国;多色调时间理解。
按中国人的理解时间是有利和无利瞬间的循环性的无规律的序列组合。
同时维护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以判定中国人对时间是从质量上来理解的。
对人性的假设东西方则有异曲同工之处。
德国;X Y Z理论—西方的划分方式。
中国;中国古典哲学家的两种观点;“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恶”。
对人的行为特征的假定,则由于东西方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而成两极相对。
德国;个人主义。
15至17世纪在西欧发生的文艺复兴使个人主义得到广泛传播,随后的宗教改革又使新教伦理的价值观深入人心。
这两个运动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使西方人从那时起就摆脱了封建主义和神学的精神枷锁。
中国;集体主义。
中国作为农业社会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体现为集体化的超稳定结构,这种结构又被社会主义所强化。
集体主义结构与封建宗法思想相结合,反而促进了宗派、家庭和单位的自私行为。
儒家伦理中也包含着一些压抑个人意志、泯灭自我意识、消解个人事业心和扼制聪明才智的方面,因而中国传统文化是集体主义滋生的温床。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性质的假定着重点不同。
德国;保地位。
对德国人来说人们之间关系的形成服从于实际工作需要,属于中国社会最重要基本原则的文化标准“保面子”虽然在德国也存在,但作用相对来说要低得多并且起的是另外的作用。
中国;中国人则是根据人们之间关系的形成来调节实际工作任务的,保面子任何时候都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处世原则。
2、文化环境比较德国与中国文化要素的差异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1)德国社会的低权力距离和中国社会的高权力距离与德国相反中国的社会力量系统是通过较大的权力距离来体现的,与此同时,类似封建的家庭和权力结构以极大的权威确定着社会生活。
(2)德国人的个人主义与中国人的集体主义(3)男性化的德国社会与女性化的中国社会中国是一个家长制的、长辈导向的而又偏离公开对质的男性社会。
男性行为也常常表现得柔软和弹性,在西方常常被解释为懦怯。
矜持、让步和友好在中国作为可以公开谈论的男性价值观,且导致中国人不习惯公开争论,因而冲突往往通过内部解决,保面子作为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之一。
建立良好、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对中国人来说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分析性、理性、线性和因果性思想对德国人来说是典型的男性特征,在中国人身上则很少体现。
(4)德国人避免不确定性的强意识和中国人避免不确定性的弱意识由于采取实用主义态度中国人的行为是很实际的。
代替制定有预见性的计划,中国人宁愿尝试和出错,偶尔也会把混乱的战略推向前台。
(5)德国的短期导向与中国的长期导向中国人偏爱长期发展战略和间接实施战略,与此同时按中国人的理解并非直线是到达目标的最短路径,而看起来象是弯路。
往往不采取集中于单个目标的直线型目标导向,而更多的是优先以一个目标范围为导向,靠近这个目标范围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性,在这个活动范围内短期思考和决策都不适合。
3、由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差异就时间理解而言,德国员工不愿在工作结束前被打扰,而中国员工正好相反很高兴在工作期间有人拜访并且并不把这理解为干扰性的中断。
对目标理解两国的差异很大,在德国总是促成目标和计划的预先制定,而在中国往往没有清晰的任务界定和责任确认。
中国人虽然也会有要完成的目标,然而实现目标的步骤总是任意地被更换。
这与文化不无关系,因为为了保全面子某种变换自由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必要的。
对效率理解两国也不同。
德国;充分利用资源,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产出;人际关系、冲突、和谐和群组凝聚只在考虑到要实现的产出时才有意义。
中国;产出是最优投入即人际关系、冲突、和谐以及群组凝聚的函数。
在工作节奏上表现为;德国人总是集中精力,一直工作。
中国人则常变换,每工作几小时休息一段时间。
4、领导风格对企业领导人的价值观作比较,可以概括如下,德国人追求自我实现,推动社会前进,体现社会责任感——源于基督精神。
中国人注重光宗耀祖,为子孙后代记,体现家庭责任感——源于儒家伦理。
如果要对两国企业的领导风格作一个高度概括,那么可以认为,德国企业典型的领导风格是民主式,中国企业典型的领导风格则是家长制。
三、制度和文化的互动关系、文化融合及其对管理模式的影响1、对制度与文化互动关系的思考制度与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社会制度影响文化观念,文化观念限制社会制度的运行。
应该通过引入竞争制度使中国人逐渐抛弃“保面子”这种落后观念。
“保面子”是一种产生于运行数千年的封建皇权制度高压下的落后观念,与中国人的实用主义态度有关,是注重虚名而不注重客观事实的表现。
通过引入竞争制度和西方“尊重科学”、“注重客观事实”的价值观念,使中国人逐渐抛弃“保面子”的价值观念,中国人应该逐渐树立“以个人成绩保地位”的意识。
通过引入政治民主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使中国人逐渐树立民主意识。
同时,通过引入“科学、民主”思想和“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可以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股份公司能够有效运行。
2、对文化融合的思考对中国而言,应该引入“科学、民主”思想和由人文主义所倡导的个人主义精神。
通过融入西方文化的精华“科学、民主”思想和由人文主义所倡导的个人主义精神使我们的民族文化更富有生命力,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各种形式的文化转移和融合过程是很有必要的。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将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如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对后工业社会的重要贡献;“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与西方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国古代文化主张尊人、爱人与仁政,这一思想是“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思想的直接反映和深化;“修己安人”的管理思想把儒家思想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对东西方企业都有重要意义。
在儒家看来,由于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见闻,尤其是具备崇高的道德修养从事管理工作并被人当作偶像崇拜和效仿的“圣人”,通过自身修养和自我管理能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