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德国小学教育比较
德国的教育方式
德国的教育方式
德国的教育方式与中国有很大不同。
德国强调自主性、实践性和
创造性,倡导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教育理念。
在德国,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系统普遍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和探究能力,追求培养学生全面发
展的个性化教育,而非简单的应试教育。
德国的学校最为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积极鼓励研究型学习,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主导实践和实验研究,
以达到更深入的认识和体验。
此外,德国的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
程和社会活动,鼓励学生自由发展,并努力营造一个开放、自由和平
等的学习环境。
在德国,教育拥有高度的自治权,学校有自己的教育计划,自
由度高,而且可以相对独立地决定课堂内容和学生评价方式。
同时,
德国的高等教育制度也十分出色,高校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和实
践能力的提高。
到了大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科目
和方向,决定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
总之,德国的教育方式强调个性化、实践化和自主化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注重鼓励学生的自由发展,而非应
试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为学生未来的成长铺平了道路,也让他们
得以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才华和特长。
德国学制和中国的不同
德国学制和中国的不同
中国和德国的学制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包括学校的数量,学校型制,学习时间,考试形式,学位结构及学位课程内容等。
一、学校的数量不同:德国拥有数量众多的学校,大多数学校都是专门提供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的。
在小学教育阶段开设有很多学校,分别提供不同科目的教育,如文理科学校,理科学校,音乐学校,体育学校等。
而在中国,学校只开设小学,中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等几种学校,没有太多的专业学校。
二、学校型制:德国的学校大多是公立的,只有少数私立学校,这些私立学校学费较高,免费的是政府提供的国立学校。
而在中国,大多学校是国立学校,只有少数学校是私立的,而且私立学校的学费要比公立学校的高得多。
三、学习时间:德国学校的上课时间较短,每天一般最多只有2~3节课,比较宽松。
而中国学校的上课时间相对较长,一般每天4~6节课,需要做很多作业,学习压力较大。
四、考试形式:德国的基础考试更侧重与实践能力的考查,考试的成绩结果以学术成绩为主。
而中国的教育考试强调知识积累,重点考查学生的背诵能力,上岸考试结果更具有参考价值。
五、学位结构及学位课程内容:学位结构和学位课程内容是两个不同国家学制的重要特征。
德国多学校制度和严格的学习要求,使该国学位结构较少,只有博士学位,比较全面而又综合性强,耗时也比较长。
而在中国,学位框架比较全面,有大学文凭,专科文凭,学士学位等,学位课程比较短,一般两至三年。
总之,德国和中国的学制有着很多不同,上述四个方面是明显的不同。
了解这些差异,能够更好的把握两个不同国家的教育,进而发挥更好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
比较中国和德国的教育体系的异同?
比较中国和德国的教育体系的异同?教育体系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将以中国和德国两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为例进行比较,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异同点吧。
一、教育政策的制定中国:教育体系在中国属于国家的重要部分,政治和经济因素对其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政府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因此实施了长期的教育规划,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德国:德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并制定了包括小学、中学和高中在内的全面的教育法规。
德国政府不仅提供教育经费支持,还实施了有针对性的教育政策,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二、教育内容的差异中国:中国的教育内容注重基础知识的教授,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强调文化传承和科学素质的培养。
此外,体育教育、美术教育也占据一席之地,但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教育还有待加强。
德国:德国教育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体系中有很多启发性教育的内容,也非常注重社交和文化交流。
除了进行传统的学科教学之外,德国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三、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中国:中国的教育主要是通过中小学和大学进行,学生是根据教育规划的年龄段分别进入小学、中学和高中的,然后可以选择进入大学深造。
教育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地区的学生学习条件相对较差。
德国:德国教育主要流程与中国类似,但是德国的教育体系相对多元化,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进行学习,大学是德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设置齐全,为德国年轻人的未来提供了不断扩大的发展空间。
四、师资力量不同中国:中国注重对学生的纪律和礼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教育部门着力加强的一个方向。
不过,由于中国师资力量的薪资体系还存在不足,很多教师有转行的想法。
德国:德国的师资力量相对更加优秀,德国教师队伍中拥有很多高素质的人才,受过良好的职业培训,对专业知识都非常熟悉。
德国的教育界发展态势较好,教育工作相当受欢迎,这意味着教育积极分子源源不断。
中德中小学劳动教育比较及经验启示
中德中小学劳动教育比较及经验启示中德中小学劳动教育比较及经验启示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德两国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在理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都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劳动的乐趣和动手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比较中德中小学劳动教育,并总结出其中的经验启示。
一、理念比较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职业意识,强调劳动是实践的手段,通过劳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中国,劳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让学生感受劳动的快乐和成果;在德国,劳动教育强调学生实践的重要性,注重教育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国的劳动教育理念互补,中德学校可以借鉴对方的优势,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二、内容比较中德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也存在一定差异。
在中国,中小学劳动教育主要包括手工、实验课程和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制作手工制品和进行实验来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而在德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实践项目和实习来了解不同职业并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德国中小学还注重教育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两国的内容比较可以互相借鉴,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三、方法比较中德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方法也存在一定差异。
在中国,劳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学习并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而在德国,劳动教育更注重通过实践项目、实习和参观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工作流程和职业特点,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职业素养。
两国方法的比较可以互相借鉴,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效果。
经验启示:首先,中德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念都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培养,而且中德两国的劳动教育理念互补。
因此,中德学校可以开展合作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中德中小学劳动教育比较及经验启示共3篇
中德中小学劳动教育比较及经验启示共3篇中德中小学劳动教育比较及经验启示1中德中小学劳动教育比较及经验启示劳动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学习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等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劳动的重要性并能够主动参与劳动活动。
中德两国在劳动教育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和经验,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彼此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为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一、中德中小学劳动教育比较1. 教育目的在德国,劳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得学生能够具有各类职业技能,为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中国,劳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懂得劳动的重要性和意义,培养良好的劳动态度和习惯,以及开拓实践经验、拓宽视野,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 教学内容德国的劳动教育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手工制作、机器操作等各种方式掌握一些基础的技能。
同时,将这些技能与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
比如,德国的学生学习制作风扇时,不仅学习到用电脑控制风扇的原理,还学会了机械加工、琢磨设计等方面的技巧。
中国的劳动教育侧重于学生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包括手绘画、木工、针线、厨房操作等各方面,着重提倡学生使用本国的传统手艺和制作技术。
同时,在选择项目时,注重环保、创新、文化和地域特色等因素。
3. 教学形式德国学生的劳动教育主要是在学校完成的,通常是由专业的老师授课。
同时,学生在实践中习得的技能往往与校内的其他科目联系起来,使得学习更加全面。
中国学生的劳动教育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其中校内教育通常是由学校教职员工承担,而校外劳动教育则是由学生在假期或周末回到家中或者到农村去实践。
二、中德中小学劳动教育经验启示1. 加强技能培训德国劳动教育的科学化和职业性导向有望借鉴,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以满足社会对于现代化、职业化劳动力的需求。
2. 强化实践教学中国劳动教育在强化实践教学方面则更有优势。
中德学前教育思想比较总结
中德学前教育思想比较总结中德学前教育思想比较总结中德分别属于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两国在学前教育方面的思想理念和实践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
在学前教育中,中德两国都十分重视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点,但具体措施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首先,在学前教育的理念上,中德两国都强调关注儿童的个别需求和个体差异,注重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德国学前教育强调个别化,认为儿童是有机的整体,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教学和辅导。
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情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
而中国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倡观察、动手、实践的教学方法,追求儿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其次,在学前教育的实践方法上,中德两国也存在一些不同。
德国学前教育注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注重游戏、体验和实际操作等方式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德国教师更多扮演辅导员的角色,提供指导和支持,让儿童自主探索和学习。
而中国学前教育注重教师的指导和引导,注重课堂内容和结构,通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方法。
第三,学前教育的目标上,中德两国也存在差异。
德国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儿童的个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提供他们生活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国的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提倡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
中国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基本素质和认知能力,注重幼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中国的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最后,在学前教育政策上,中德两国也存在差异。
德国学前教育强调公共性和普惠性,注重政府的支持和投入。
德国政府普遍保障学前教育的质量,并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学前教育服务。
中国学前教育注重发展公私合作的学前教育体系,政府为民办学前教育提供相应政策措施和经济支持。
总之,中德学前教育思想在关注儿童个性和全面发展方面有共同点,但具体实践方法和政策措施上存在差异。
中国教育与德国教育之对比
中国教育与德国教育之对比一、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不同。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其成功之处就在于有一个完整的从中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
德国的教育体系主要分三个阶段:1—4年级的小学教育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为初、中等教育,学生在初中毕业后,根据不同职业要求和学生及其家长的意愿,进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或完全中学接受普通教育;第三阶段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学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学生,可以进入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也可以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
这种“立交桥”式的高校入学方式,为进入职业学校的青年学生在有一技之长的前提下,又提供了一条进入理论研究的道路。
一些在完全中学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也可进入职业高校学习,但入门条件一般包括最少一年以上的职业技术工作实践或职业教育经历。
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短期培训等几部分。
中等职业教育基本上是“终结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的机会很少;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专科层次,且缺乏与其的沟通和衔接,进入高职院校就像进入了一条死胡同,多数人的出路是去社会就业,无法满足部分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
针对中国职业教育内部沟通不畅、层次割裂的现状,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考虑学分互换制度,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各层次之间的相互衔接和沟通,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构筑一个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此外,改革单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在加强专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大本科层次的培养力度,同时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进行一些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试点。
目前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高移已是大势所趋。
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不同。
德国的职业教育以双元制为代表在世界享有盛名,其显著特点是培养目标明确,培养一线技术工人、技术农民或服务人员及管理人员;企业与学校相互协调配合,并以企业为主,企业居于主导地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能力培养为主,实践课时比例占到60%以上。
中国与德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之比较[权威资料]
中国与德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之比较[权威资料] 中国与德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之比较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本文结合中国现行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教学目标、课程理念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中国与德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进行了比较,旨在研究曾经受到德国音乐教育理念影响的中国,在经历了自己的改革与发展之后,现行的音乐教育课程与德国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关键词:中国德国音乐教育前言:由于20世纪中国的特殊命运,造成中德在音乐教育方面交流的状态基本上是中国单方面接受德国的影响。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已显颓败之势,外国列强不断地对中国进行侵略瓜分,有着民族危亡强烈感受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国家改革之必要。
德国由于当时在教育上的一系列改革,一跃成为欧洲的一个强国。
这对当时急于寻求强国之路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好的榜样。
所以,不少有识之士主张音乐教育效仿德国,以利于改造国民素质,实现强国的目标。
而如今,中国经历了自己的改革与发展,当代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与德国又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呢,基于对这个问题的疑惑,笔者对中国与德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比较分析。
一、课程性质在中国,中小学的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程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
而在德国,音乐是德国人生活和生命中重要的部分, 德国人对音乐有着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情感, 这是音乐长期熏陶的结果。
德国人认为, 只有音乐课才是惟一把人作为一个总体进行综合培养的课程, 它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实际上,在审美性和实践性上,中国和德国的音乐课程的性质是统一的。
不同的是,中国课程性质中的人文性,主张注重音乐中的文化视角、思想情感和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中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旨在让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中国和德国在教育方面的区别是什么?
中国和德国在教育方面的区别是什么?教育,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
中国和德国,作为两个文化背景不同,教育制度有所差异的国家,其教育方面的差异显而易见,那么它们之间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呢?一、课程设置中国的教育着重注重竞争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会更倾向于重视“考试科目”如语数外,物理化学等,而较少关注实用性强、与社会发展潮流一致的课程。
而在德国,国家课程设置宽广,除了基础课程外,课程设置还包括社会学、法律、哲学等领域,这一特点使得德国学生在学业上更具综合素质。
1.中国注重竞争力的培养- 以语数外、物理化学等考试科目为主- 忽略实用性强、跟社会发展潮流一致的课程2.德国课程设置宽广- 设置有基础课程之外的非常规课程,如社会学、法律、哲学等- 培养综合素质更强的学生二、学生教学方式中国学校更加注重智力方面的开发,会采取更多宣传辞让学生跟随国家政策或社会领域最新的方针进行改变。
相较之下,德国的教学方式更注重学生的个体意识,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性地开展学习。
德国老师更多的是通过知识引导和启发来助推孩子的学习。
1.中国智力开发更为突出- 宣传及进口最新政策与方针,指导学生思考- 改变学生的观念,使其符合国家或社会潮流2.德国个体意识意识更为强烈- 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地开展学习- 采取知识引导和启发来助推学生的学习三、学习压力差异相较于德国大学相对开放、高自由度的教学方式,中国学生在其“一考定终身”的教育模式下承受巨大的考试压力,而相较之下,德国学生在欧洲国家教育模式的背景下享有着较小的学习压力。
1.中国考试压力巨大- 学习竞争日益强烈,学生面临着各种升学考试- 一考定终身教育模式下,学生需要一次性考好所有科目2.德国学习压力相对较小- 大学中度量化程度较低,给了更大的自由度- 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想要学习的方式来学习结论总体来看,中国和德国的教育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课程设置和学习方式上,德国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中国则更着重于智力开发和竞争力的培养。
中德学前教育课程对比
中德学前教育课程对比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各国对学前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也日益深入。
中德作为两个教育强国,其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备受关注。
本文就中德两国学前教育课程进行对比,探讨其异同点。
一、教育目标与理念中德学前教育课程在教育目标与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学前教育强调培养孩子的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发展。
教师们侧重于培养幼儿的品德、智力、体质、劳动等各个方面。
而德国的学前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与社交能力,重视幼儿的情感发展与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中德学前教育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也有一些不同。
在中国,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涵盖语言与文字、数学、科学、艺术等方面。
学生们通过游戏、绘画、手工制作等途径来学习。
而在德国,学前教育更注重提供富有想象力的环境,通过体验式的学习来培养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创造力。
此外,德国学前教育还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与合作精神。
三、教师的角色与培训中德学前教育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学前教育教师承担着教育引导者的角色,负责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评估与家长沟通等任务。
而德国学前教育则更强调教师的陪伴与引导作用,教师更加注重与幼儿的情感互动。
此外,德国的学前教育教师接受更为系统的培训,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
四、课程管理与评估中德学前教育课程在课程管理与评估上也存在不同。
在中国,学前教育的课程管理主要由政府部门负责,通过制定教育标准、监督培养机构等方式进行管理。
而德国的学前教育则更注重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在课程管理方面更加灵活。
评估方面,德国学前教育倡导对幼儿进行综合评估,注重发现幼儿的潜力与兴趣。
结论综上所述,中德学前教育课程在教育目标与理念、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师的角色与培训、课程管理与评估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德两国在学前教育领域各有优势,互相借鉴与交流有助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同时,也需要根据各国的文化背景和国情特点,合理调整与发展学前教育课程,更好地适应幼儿的需求和发展。
德国与中国相比,家庭教育有何异同?
德国与中国相比,家庭教育有何异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德国和中国两个国家的角度出发,探讨家庭教育的异同点,以及它们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观念方面的差异1.德国重视自由、独立的教育理念德国人着重强调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调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兴趣。
德国的家庭教育主张为孩子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让孩子可以自由地探索世界,并且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判断。
2.中国强调孝道文化传统中国的家庭教育观念受到孝道文化传统的影响,强调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感和道德观念。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严格要求孩子的行为规范,希望孩子能够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做人的基本准则。
二、教育方式方面的差异1.德国重视互动学习德国的家庭教育强调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互动,认为这是最基本的学习方式。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引导孩子自主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2.中国强调知识传授中国的家庭教育则更加强调知识传授。
父母会给孩子灌输大量的知识,希望孩子能够在各类知识中获得优势并在学校中表现出色。
此外,中国的家庭教育注重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更强调“考上好学校”的重要性。
三、家长与孩子沟通方面的差异1.德国注重开放式沟通在德国,父母与孩子之间注重开放式的沟通方式。
孩子们天生就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父母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意愿和兴趣,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这种方式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2.中国注重家长的指导中国的家长往往会过多地指导孩子的行为和生活,对孩子个人的兴趣和成长方向缺乏足够的重视。
父母更为注重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和遵守家庭规矩,孩子的自由意志常常被忽视。
综上所述,德国与中国的家庭教育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
德国的家庭教育更为注重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调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创造;而中国的家庭教育则更加注重孩子学习的知识,强调孩子们遵循家庭和社会的准则。
世界各国的教育体制比较
世界各国的教育体制比较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国家事业,各国都在不断探索和改进教育体制,以培养优秀的人才,推动社会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比较世界各国的教育体制,从而了解各国的教育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美国的教育体制美国的教育体制以强调个人发展和实用性为特点。
美国的教育分为小学、中学和高中三个阶段以及大学教育。
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学生主要接受通识教育,强调学科的广泛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中阶段则注重学科的深入学习和选修课程的选择,以适应学生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
美国高等教育中,大学自由度较高,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和专业,并且重视实践经验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二、德国的教育体制德国的教育体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德国义务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小学、初中、中学和高中。
在初中和中学阶段,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学校,包括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和技术学校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德国的大学教育以实践性和专业性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实际能力。
三、日本的教育体制日本的教育体制以纪律性和实践性为特点。
日本的义务教育分为小学、中学和高中三个阶段,学生在这三个阶段都需要接受严格的纪律教育。
日本的大学教育注重学生的专业培养和实践经验,尤其是实习和实验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四、芬兰的教育体制芬兰的教育体制以公平性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特点。
芬兰的教育分为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以及大学和职业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学习兴趣,强调学生的参与和自主学习。
芬兰的大学教育注重实践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并且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选择和自由度。
五、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国的教育体制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和学科知识的培养。
中国的教育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学生需要通过高考才能进入大学。
中国的大学教育注重学科专业的培养,但也开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总结起来,世界各国的教育体制各有特点,但都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中德教育制度比较课件
术等课程;第二课业领域包括政治、历史、地理、心理学、
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等课程;第三课业领域包括数学、
物理、化学、生物学和信息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又按学科
分别作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作为特长课程和基础课
程供学生选择学习。
最新版整理ppt
12
中国的教育历史
中国古代的教育事业开始于中国古 典著作, 而不是宗教组织。中国古 代从孔子办学, 开始就有了私人教 育系统, 以后的“私塾”教育一直 贯穿整个中国封建王朝时代, 是教 育的主要体系。不过从汉朝开始有 了“官学”, 官办的学校分级有中 央的“太学”, 地方的“郡学”、 “府学”、“县学”等, 但这些学 校主要为培养选拔官吏, 是文人进 修的地方, 最初的启蒙还需要私塾。 宋代以后著名文人办“书院”这种 类似孔子教学场所的风气开始不断 壮大, 许多学院都是一种学派的代 表。早期中国任用受教育的官员管 理国家, 用来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 制度建立于隋朝, 唐朝的唐太宗完 善科举制。直到清朝末期的1905年 废除, 代之以西方教育方式。
最新版整理ppt
2
德国的教育体系
德国的教育体系大致可分为如下五大阶段: 一、幼儿园阶段 (3岁起,非强制性)。 二、小学阶段(4年)。 三、中学阶段(5—9年不等)。 四、职校(3年)或高校阶段(4年以上不等)。 五、高学历或深造阶段。 一般来说,德国的小孩六岁入学,四年之后分流
定向。之后,或5年制的普通中学,或6年制的实 科中学,或8-9年的文理中学。
者之间, 偏理而不爱文, 那他就很可能被推
最新版整理ppt
6
德国的中学 Sekundarbereich I
德国的中学有四类:
职业预校Hauptschule ,职业预校起初是国民学校, 其发展是以职业 教育为主,并强调实务性与方法操作。
德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及最中国启示
德国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动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音教101班乐心悦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量的不断扩大以及对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国家的平稳发展,各国都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了教育领域。
一个国家的兴衰决定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那么归根结底国家的未来发展前景是以教育为基础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覆盖面广而又基础的中小学教育。
拥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德国的小学教育是十分值得我国借鉴的,其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以及对音乐教师的培养也为我国基础音乐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 德国、教育改革、音乐教育、启示正文:一、德国近年中小学教育改革动向德国作为一个教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国家,曾再各个领域培育出了众多轰动世界并影响至今的人才,例如贝多芬、歌德、马克思等。
德国的中小学教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全适合德国国情的教育体制。
与高等教育一样,中小学教育也属于州辖文教事业,有关学校教育、活动都有各州通过专门的法律来制约。
近几年来,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教育的崛起,国际中竞争变得越发激烈,德国基础教学的不足也日益明显。
德国政府为了适应国内发展的需要以及国际的整体发展趋势,德国各州在原本制定的管理学校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法律的基础上,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简化管理机构,扩大学校权限;缩短高中学制;加强质量管理,引进水平测试;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参与意识;强化外语语言教学,推广双语授课;普及电脑知识,鼓励学校上网。
放眼看去德国教学体制的新举措并不新鲜,在当下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除了德国所提到的缩短高中学制之外,无一不是我国所追求的。
回望小学、初高中12年,学校的管理机制加强了;阶段性测试增加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经常在校大会上所提倡的,同样学生的素质看似提高了;英语教学也开始普及各小学教育中;老师从单纯的讲课参入了多媒体ppt的使用。
中国的教育也在不断改革进步,但学生的压力日益增大,弊端也日益明显。
中国和德国在教育方面的差异是什么?
中国和德国在教育方面的差异是什么?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不断加深,人们对于其他国家的教育模式也越加关注。
中国和德国作为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亚洲与欧洲的大国,在教育方面也有许多差异。
以下是中国和德国在教育方面的几个区别:1. 教育体制在中国,教育体制是由政府直接负责,实行统一管理,对于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都进行严格管理。
而在德国,教育体制相对来说是分散的,由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负责,并且德国非常注重高等教育的自主性。
2. 学生管理中国的教育制度重视学生的批量化管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被视为群体而不是个体,而德国则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教育。
在德国,学生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学科和学习内容,同时也非常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兴趣爱好。
3. 教育内容中国的教育内容往往偏重于科学和技术方面的知识,强调考试成绩和竞争性。
而德国的教育内容更加注重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 教育资源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有限,导致国内的学生面临着较为激烈的教育竞争。
而德国教育资源十分丰富,不仅拥有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也有完善的校外学习环境和社会活动。
同时,德国政府也非常注重对于弱势群体的教育资助和帮助。
5. 教育形式在中国,教育形式就是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学生需要听从教师的摆布,德国则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尊重和相互合作。
总之,中国和德国在教育方面存在着许多的差异。
中国强调群体教育和学生管理,而德国则注重个性化教育和自由教学;中国的教育内容更加注重科技,而德国则更加注重人文与社会科学;中国的教育形式强调教师的地位,而德国则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和合作。
无论怎么样,不同国家的教育模式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局限性,我们应该互相借鉴和学习,在发展自身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多关注周边国家的教育模式和文化。
了解世界各国的教育体制 拓宽教育视野 小学教育的教育体制了解
了解世界各国的教育体制拓宽教育视野小学教育的教育体制了解了解世界各国的教育体制拓宽教育视野小学教育的教育体制了解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了解世界各国的教育体制变得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其他国家的教育体制,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教育视野,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从而为我们自身的教育工作提供启示和借鉴。
本文将重点关注小学教育的教育体制,带您一起了解世界各国小学教育的特点和不同。
一、美国小学教育体制美国的小学教育体制以公立学校为主导,私立学校也占有一定比例。
在美国,学龄儿童通常从5岁或者6岁开始入读小学,小学分为幼儿园到五年级。
美国小学的教育内容注重于基础知识的教授,同时也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的课程包括语言艺术、数学、科学、社会科学、体育等多个学科。
此外,美国小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校外活动和课外俱乐部的设置上非常丰富多样。
二、日本小学教育体制日本的小学教育体制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和道德教育。
日本的小学课程包括语文、数学、社会、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多个学科,以及道德、生活、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日本小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律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和集体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此外,日本小学也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和运动能力,每天都有专门安排的体育课程和运动活动。
三、中国小学教育体制中国的小学教育体制以公立学校为主导,私立学校也有一定比例。
中国小学的教育内容注重基础学科的教学,如语文、数学、英语等。
此外,中国小学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身心健康,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会有道德与法制、心理健康、艺术素养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小学注重学习的效果和成绩,因此会有一些考试和评价制度,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德国小学教育体制德国的小学教育体制分为基础阶段和高级阶段。
基础阶段的小学分为四个年级,学龄儿童通常从6岁开始就读。
德国小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课程设置更加注重综合学科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德国学制和中国学制的区别
德国学制和中国学制的区别德国的学制与中国的学制有许多不同之处。
在德国,教育体系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
小学教育是免费的,所有6 到10 岁的儿童都必须参加。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学习语文、数学、自然科学、体育、音乐和艺术等课程。
中学教育也是免费的,所有10 到16 岁的儿童都必须参加。
在中学阶段,学生们学习更多的课程,包括历史、地理、政治和社会学。
高等教育包括大学和研究生院。
在德国,大学是收费的,但是有一些奖学金和贷款可供学生申请。
研究生院是更高层次的学术培训,通常是在获得学士学位后进行的。
与德国相比,中国的教育体系也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
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是免费的,所有6 到15 岁的儿童都必须参加。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学习语文、数学、自然科学、体育、音乐和艺术等课程。
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学习更多的课程,包括历史、地理、生物等。
高中教育是免费的,所有15 到18 岁的儿童都必须参加。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可以选择一种特定的学习路径,例如文科或理科。
学生们在高中期间还需要参加高考,这是一种全国性的考试,决定学生是否能够进入大学。
大学教育包括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在中国,大学是收费的,但是有一些奖学金和贷款可供学生申请。
学生们在大学期间可以选择专业学习,并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可以申请研究生院学习,以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
总的来说,德国和中国的教育体系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但也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例如,在德国,小学教育是6 到10 岁,而在中国是6 到11 岁。
此外,在德国,高等教育包括大学和研究生院,而在中国则是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中国和德国的教育制度有何不同?
中国和德国的教育制度有何不同?一、学制结构不同中国的学制结构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阶段,通常为6+3+3+4,也就是6年初等教育,3年中等教育,3年普通高中教育和4年大学教育。
而德国的学制结构则为基础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共10年,中等教育为3年,包括高中和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则是3-5年不等,包括大学和技术学院。
二、考试评价方式不同中国教育制度重视考试,学生的成绩往往对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学生需要完成一系列考试,如小学毕业考试、中考、高考等。
这些考试都是竞争性的,相对于一个人的成绩,更追求成绩之间的相对比较,即分数排名。
而德国的教育制度注重学生个人的素质培养与知识技能掌握,更为注重学生成长的全面性。
因此,德国的学生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一般不需要进行类似高考这样的大规模、高压力的考试,而是通过平时成绩、论文、研究项目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三、教师形象不同中国教育系统中,教师是学生非常崇拜和尊重的职业,在中国社会中甚至有“千金楼”的美称,而在德国,教师的地位相对来说不太高。
德国教师的工资不高,整体薪资水平与普通工薪阶层差不多,因此在德国的教师相对来说更多是出于一种“热爱科学、热爱教育”的心态才从事教育行业。
四、课程体系不同中国的教育体系非常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注重“硬技能”的教学,同时还注重父母家庭的教育角色。
德国的教育制度更注重实践探索、探究式学习、个性化授课,在学生的素质培养、文化素养和实际能力方面注重培养。
完成社交任务和解决问题的技能,通过学习、调研等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相互模仿和借鉴自从德国于19世纪初开始实行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在内的综合学科制度以来,中国的教育体系便开始出现对德国模式的研究和借鉴。
随着中德两国关系的发展,当前我国与德国在教育领域方面的交流愈发频繁。
德国优质的教育资源、新型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都已经被引入了中国学校教学中,助力于我国的教育事业改革。
德国和中国在教育体制上的区别是什么?
德国和中国在教育体制上的区别是什么?教育体制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国家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体制。
德国和中国作为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其教育体制之间存在很多差异。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德国和中国在教育体制上的区别吧。
一、教育制度的设置和培养目标德国教育制度分为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其中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均为全日制。
德国教育尤其注重实践,在高校学习期间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倡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中国教育制度则分为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五个阶段。
中国教育制度注重深入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中国高校毕业生的素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和就业难问题也引起各界的关注。
二、教学模式和教材的差异德国教学活动注重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概念,尊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探究性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德国教育也注重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方面,学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主张。
中国的教学模式则注重集体主义意识的传统,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接受,缺乏个性化的的教学和学习。
中国教育更注重笃实刻苦的传统,着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基础素质,课程内容相对严谨。
三、教育教师和总体水平的差异在德国,教师需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参与教学设计和课程设置,它不仅是一份职业,而且是一份责任,因此德国教师的素质普遍较高。
在德国大多数学校,老师能够全天候到学生的家中为其提供帮助,以更好的实现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合作。
在中国,教师队伍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工资低、教学资源和教材不均和学校管理不规范等。
因此,提升教师素质成为一大瓶颈。
四、教育投入的差异德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是德国的财经体系之一,在教育活动中注重学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在教育中注重社会公平和资源配置的均衡。
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在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农村中小学教育、特殊教育、学前教育、高等教育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实现了全民教育的基本普及。
德国和中国的教育体系有何不同?
德国和中国的教育体系有何不同?德国和中国是两个具有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国家,教育体系也有所不同。
下面将就德国和中国的教育体系的不同点进行对比。
一、课程设置不同德国的教育体系注重知识的深入,因此中学的课程设置非常宽泛和多元。
德国的中学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小学、初中和高中。
初中和高中的学科设置非常广泛,包括语言、数学、科学、历史、地理、艺术和音乐等,能够给学生提供很多的选择余地。
而中国的教育体系则注重知识的广度,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学科非常多,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和美术等,因此学生的压力很大。
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选择文理科或艺术科,其课程设置更加精简。
二、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程度不同德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精神。
德国的老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启发式教育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德国的学生在学习中更多地强调自我发现和自主学习。
相比之下,中国的教育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
中国的老师在教育中更多地采用传授式教育,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试技巧的培养。
在中国的考试制度中,对学生的应试能力有着很强的依赖。
三、校外活动的培养不同德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注重学生的校外活动。
德国的中学在学校外则会开设各种兴趣班和文艺团体,如学生可以参加管弦乐队、舞蹈队、音乐剧、戏剧和运动队等。
中国的教育体系则注重学生的学习和考试成绩,因此相对注重学生的校内表现。
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中国的学校通常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在学校内学习,放假几乎没有,一些社团只在周末进行活动,而且又得加分才能参加。
总结德国和中国的教育体系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德国的教育注重知识的深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校外兴趣活动。
相比之下,中国的教育体系注重知识的广度、刺激学生应试能力的提升,注重学生在校内的表现。
未来,随着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两国的教育体系都将不断调整,呈现出更多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德小学教育比教德国是世界上七大工业国之一,也是欧洲经济实力最强、人口仅次于俄罗斯的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德国一贯重视教育事业,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领域中造就出众多的杰出人物,其卓越贡献,令世界瞩目。
德国的教育体制、教育状况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有其独有的特点 。
下面我将对德国基础教育中的小学教育阶段与中国小学教育进行一些比较,希望有所启示。
1、 小学学制安排及教学特点德国基础教育层级的学校为小学,凡是在当年6月30日前满七岁的儿童皆须进入小学就读,此为义务性教育不可拒绝。
经过改革,合并后的德国形成了各州基本相同的学制。
在大部份的邦里,小学为四年制,只有柏林与勃兰登堡为六年。
在这个阶段的最大特色即是不给于孩子功利的分数成就导向,因此在小学的一、二年级并没有各科成绩单,而是以老师评论来作为学习成果的考量。
所以对于需要学习能力或学习成效较差的学生则是采取加强措施而不是留级制度。
在基础教育阶段,一、二年级为第一教育单元,三、四年级为第二教育单元。
两个单元的教育目的是使儿童获得感性知识和初步了解事物的能力,逐步学会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养成能够坐下来读书的习惯,初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创造的能力。
逐步把孩子们引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海洋。
由于从幼儿园到基础学校,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使儿童适应这个变化,从游戏的方式过渡到学习的方式,就是基础学校所要完成的任务。
德国小学教育充分考虑到了小学生接受转变的实际状况,给予了每个儿童缓冲适应的过程,根据儿童个人不同的条件和能力,向其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帮助儿童逐步适应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为其继续学习打好基础,并始终保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中国小学教育阶段在全国各地区实行六年一贯制的学制设置,儿童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后立即接受相比幼儿教育系统性较强、较枯燥的知识。
这对于儿童的求知欲和兴趣都有一定的挫伤,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
在这一点上,我国的小学教育必须在这一方面有所清醒认识,并在今后的教育发展中有所改进。
二、课程设置正式列入德国基础学校的课程有:德语和常识、数学、宗教、自然常识、音乐、体育、艺术和劳作等。
在1~2年级,一些学科进行合科教学,而且教师越来越喜欢在一堂课上分别教2门学科,如教25 分钟数学,教20分钟音乐。
此外,还有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进度而设置的辅导课。
各门课程每周的课时因年级而异,一般在19~25节之间。
德国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除语言、数学基础课程的设置外,充分涉及到了艺术素养培养,环保意识的塑造等方面的启蒙。
这对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儿童成人后的各方面素养的提高都具有很大影响。
例如德国的传统课程——艺术和编织课。
课程内容有图画、剪纸、拼凑玩具和手工劳作等。
这些活动带给儿童快乐,启发儿童的创造力,使他们学会美化环境,爱护环境,学会自己制作小礼物和美丽的包装,使儿童懂得目的性和完美性是一致的。
中国小学课程设置主要侧重于语言方面(语文)以及数学运算方面的培养。
虽然在体育,自然,音乐等方面的课程设置也较完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资源,教师教学素养、教学设备等各方面的限制,往往在这些课程中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当然,这主要也是因为小学教育阶段的评价制度过于强调语言及计算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重要性。
另外,在授课时间安排上,德国的教学时间安排对我国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课时安排与上课时间安排上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心特点给予适当变化调整。
三、教学组织德国基础学校的教学单位是各年级的班,每班学生数为20人左右,最多不超过25人。
这种班额比较适合教学,便于教师了解学生。
各州允许教师灵活掌握上课时间,不要求非45分钟不可。
有一堂课上2门学科的、有讲课和学生活动时间各占比例的,如1~2 年级教师 讲课占一节课的2/3,其余1/3为物理学活动时间。
3~4年级教师讲解时间占1/2,其余为学生活动时间。
课时一般安排在上午7点半上课,下午不上课,1点放学,学生可以参加各种课外活动。
为减轻儿童学习负担 ,各州都在学校法中规定学生家庭作业量。
1~2年级作业不得超过半小时,3~4年级不得超过1小时。
有些州还规定儿童的书包重量不得超过体重的1/12~1/10 。
一般学科平时没有作业,只有课堂练习,练习答案当堂核对,不评分,只打记号,或画上一个五角星、一朵小花。
学生多以获得五角星和小花而自豪,乐意让别人观看。
德语、数学、常识三门主科每学期有2~3次作业,作业卷要评分并存档,以便家长查阅。
与中国小学教学安排相比较,德国的学生课业负担明显较轻松,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各种课外活动,其在学校学习期间外也有充足时间玩耍或进行家庭社会类的各种活动。
这对我国小学生来说可以算是一种奢望,教育制度的不同限制了中国儿童不能有足够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枯燥的学习生活对儿童的天性、创造力等各方面造成了影响。
四、教学特色德国教学特色与国内相比较,有很大区别,有其独有的特色,这是现今中国小学教育还不能达到的一个标准(当然这与教育理念也是有关的),具体概括如下: (1)创造欢乐的学习环境 。
按照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师从创造欢乐的环境和气氛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毕竟还是孩子,好动和爱玩是他们的特性,有了适合他们心理的环境和气氛,他们就会乐于上学,不会对上学有负担或压力感。
为此,学校教室内外都作了精心布置。
教室宽敞、明亮,玻璃窗很大,光线充足;窗上和墙上贴有字母表、学生自己画的彩色画、习字和照片,有反映学生学习、生活的,也有动物、人物、绿树、花草;空间挂着彩带、纸条、纸叶;窗台、走廊到处是盆栽绿树和花卉,上挂着各种木偶布娃娃和其他装饰物,生动形象,五彩缤纷,加上学生课前课后做游戏的欢乐愉快气氛,很象儿童游乐场所。
(2)建立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
教师把学生当作朋友 ,象对待成人和朋友一样尊重、关心、信任他们。
有事与学生商量,取得他们的同意后再行动,并让学生自己动手。
学校就像一个大家庭,师生亲密无间,友好亲热,学生有些事不对父母讲,一到校就告诉教师。
上课时,不用起立。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时可以起立,也可以坐着。
学生上课时没有拘束,可以自由离位走动,也可吃东西。
1~2年级学生更为自由,每堂课只有30分钟的讲课内容,剩下时间自由读书、写字,或到玩具角、劳作角和休息角去活动。
教师对学习上后进的学生更加爱护、关心,学生做课堂练习时 ,教师在教室巡回,常坐在差生一边,循循善诱,启发鼓励,从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培养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教师上课多用启发式,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许多问题,教师从不直接回答,而是由全班学生共同讨论,教师从旁点拨引导但不给统一的标准答案,允许各种回答和意见并存。
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思想活跃,不压抑不同的想法和看法,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发言受到尊重,从小就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随便附和他人的意见。
如图画课,教师不规定主题,由学生任意作画。
作画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提问,教师则随时提示、检查和讲评。
画到一半时,教师坐下来读一篇童话,已画完的学生可以专门听老师读童话,未画完的学生就边画边听,各得其所。
而童话里的人物、鸟儿、花草、各种景物不仅可以丰富儿童作画时的想象力,还能启发他们和老师一起设想童话中的各种情景。
在德语课上,为了让学生掌握主语、谓语、宾语在句子中位置的变化,学生与教师围坐成圆形,教师拿出写好句子的纸条,按词剪成三块丢在地上,让学生用这三个句子成分拼成不同类型的句子。
继而教师又把三个句子剪成九个单词丢在地上,让找出主语、谓语。
全班学生人人动脑筋,个个争着拼句子,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4)发展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特长: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创设多种条件和情景,来发展学生的不同个性。
爱好和特长。
在编织课上,有刺绣、贴花、缝花,可以用毛线编织,也可以在麻袋片上用粗毛线编织花边和图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种或几种编织内容。
美术课的内容有写生画、剪贴画,贴人像、画背景或添画。
教师不固定范围,也不提供范围,只作些分解指导或讲个故事,设想些情景,让学生凭想象去画。
从整体去看中国现今的小学教育,与以前相比,确实有了很大改观,这也是师范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提高的一个明显体现。
当前新课改的逐步实施,很多新的教学思维,教学元素的添加,是小学教育也充满了活力。
但在某些细微之处还需进一步的改善。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小学生教育与德国相比。
我们的小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比较好的,这有助于我们的孩子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我们所要注意和改善的是我国小学生的创造力、艺术素养的培养以及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
五、小学教师素质与教师培养在德国教师职业是一种相当崇高和受青睐的职业。
每个教师都是国家的公务员,只要不犯法就终身不会失业,经济待遇超过国内平均水平。
但同时国家对教师提出相当高的要求。
师范生必须通过二次国家考试,才真正获得教师资格,可应聘成为一名教师。
所有教师都必须是大学毕业生,必须具备执教2门学科的能力,有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
可以看出德国小学教师的素质十分长过硬的,目前中国师范教育有了很大发展,教师教学水平、教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还必须重视教师的在职再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给小学教育注入最新的血液。
六、教学评价与升学德国基础学校(小学)采用六级评分制,即1分为最优 、4分为及格、5分为不及格、6分为最差。
学生平时没有考试,也没有期中期末考试,更没有统考。
每学期做几次课堂作业,这种作业是闭卷的,相当于课堂测验。
如一个4 年级学生一年同要完成约10次听写,6~8次作文,8~10 次数学作业。
学生在每学期期末取得一次学业成绩证书。
1~2年级学生用各科的评语代替记分,3~4年级有成绩 ,但评语仍占很重要的部分 。
学生毕业时,根据自身能力、教师判断和家长愿望来决定升入哪种中学学习。
小学毕业后,学生根据自己在小学阶段的表现和成绩,选择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
小学阶段的主科成绩是选择中学的关键,但学生日常提问、回答问题和与同学合作的情况及其反应能力和动手能力等同样是决定他们所升中学的重要因素。
从以上可以看出德国小学教育评价标准是多元的,注重学生各个方面的均衡全面发展,学习成绩仅仅是参考标准的一项。
这对于鼓励儿童的信心以及身心全面发展是及其有益的。
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小学教育评价显得过于单一,仅仅从成绩(语文、数学)方面来衡量一个儿童的能力显然是不够的。
在我看来,对于中国小学教育的评价标准的改革是毋庸置疑和迫在眉睫的,为了我们国家的未来,必须从制度上予以尽快更改,以培养发展全面、身心健康、充满创造力的人才。
总之,德国小学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在多数人看来是比较先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