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士人的仕与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3月

第15卷第2期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H uBe iAdult Educati o n Institute

M ar,2009

V o.l15N o.2论唐代士人的仕与隐

徐红霞

(长江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唐统治者奉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文化政策,使得儒、释、道三家思想几乎同时在每个读书人的身上都留下了烙印。三家思想中,儒家讲求积极进取,是主张入仕的,而释、道宣扬消极退避,则是主张退隐的。这就造成仕与隐对立而又统一地并存于唐代仕子身上。本文较详尽地论述了唐代士人入仕的心态和原因,又从一般士人的隐居和方外之人的隐居两个方面分析了唐代士人隐居的原因。

[关键词]唐代;士人;仕;隐

[中图分类号]T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3878(2009)02)0051)02

仕与隐之所以对立而又统一地并存于唐代士子身上,与唐代独特的思想文化政策是分不开的。唐统治者奉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文化政策,使得儒、释、道三家思想几乎同时在每个读书人的身上都留下了烙印。三家思想中,儒家讲求积极进取,是主张入仕的,而释、道宣扬消极退避,则主张退隐的。于是,仕与隐也就构成了这一时期读书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但是,对于每个读书人而言,仕与隐并非都是截然对立的,更多时候他们则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首先是仕。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生活在大唐盛世的士人们,心态本就是充满一种奋发向上的激情的,加上科举制的实行为广大士人提供了一条出人头地的仕进之路。于是,积极入仕也就成了唐代士人的一种普遍心态。与汉末建安时代人们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一样,唐代士人们也大多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参政热情。科场这一条道路上就见证了许许多多读书人的奋斗和追求。尽管这其中很多人都有过屡遭败北的经历,但他们却始终不愿放弃这条道路。可以说,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士人们希望入仕以济世的精神都是不变的。而这一点之所以在唐代士子身上表现得更明显,一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是前所未有的盛世,故其心里常有一种自豪感,时刻洋溢着一种向上的激情,迫切希望通过入仕来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二是由于科举制正处于上升时期,它能给广大士人们提供一条较好的仕进之路,使他们能够通过这条道路出人头地,一展襟抱。故这一时期的士子们大多都在科场的风雨中摸爬滚打过。在他们的身上,儒家的济世精神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其次是隐。隐作为仕的对立面,同样是唐代士子们生命中的重要话题。值得注意的是,隐在唐代的盛行,是有两个基本条件作为前提的。一是物质生活的保障。对于绝大多数隐居之人来说,应该是衣食无忧的,尽管他们也可能樵青山,渔白水,但这往往不过是寻找一种闲逸之趣罢了,如果他们真的像普通百姓那样为生计而奔波的话,他们就绝不可能如此超然物外,云淡风清了。二是社会各阶层的认同。这些隐居的士人可能不在乎物质生活的享受,但他们绝对看重自己的名节。正因为唐社会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都对隐居之士持一种敬重的态度,所以许多人才有这种念头。不能说是沽名钓誉,但这种社会心理的导向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否则那些喜好风雅的人士也不会如此趋之若骛了。李白的终南捷径可以说是这种现象的极好反证。接下来我们就具体分析唐士人的隐居情况。本来本文主要论及的是唐代士人的仕与隐,但由于唐代方外之人的情况比较特殊,故在此也作一定论述。

一、一般士人的隐居

(一)完全绝意仕途的隐居。尽管唐代读书人绝大多数都是以入仕为人生主要追求目标的,但终究还是有一些人对于仕途毫无兴趣,一生只愿意过着一种普通平淡的生活。他们也有着其他士人一样的才华,但却无意于经济之道。不但不参加科考,甚至连征召也不愿接受,如卢鸿,张众甫等,终身未仕,仅以诗文名世。他们并非没有入仕的机会,却完全没有入仕的志向。他们远离官场的束缚,世俗的干扰,在山林草泽中吟风弄月,怡情养性,可以说是隐

[收稿日期]2009-02-10

得最彻底的。不过这类人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人则是在经历了生活的刺激之后才隐居的。

(二)未入仕前的隐居。唐兴科举,给广大读书人以一条仕进之路,但是毕竟每年所取的人数是有限的,而参加应试的人数众多,要想挤得一席之地,除开特殊因素之外,更多的就得自己勤学苦练以提高本领了。这时候,许多学子就会选择一处理想的读书之地安居下来闭门读书,到了应试之期再行出来参加考试(这与唐时另一种风气)))漫游是恰好相反的),而有些人即使不为科考作准备,也乐意选择一处隐居之地一边读书,一边怡情养性。这种未入仕而隐居的情况在唐时可以说是十分盛行,如张子容、孟浩然之隐鹿门山,刘长卿、张谓之隐嵩山,严维之隐桐庐,于鹄之隐汉阳,孟郊之隐嵩山等等都属于这种情况。不过,一般来说,这类隐居多是短时期的,一遇到合适的机宜,他们便往往走出隐居之地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包括干谒、科考等等。

(三)躲避战乱的隐居。战争是历朝历代都不可避免之事,即使是在大唐盛世,战争也是从未间断过的。而战争无论胜败都会给人民尤其是普通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这对于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的士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深沉的刺痛。一方面,他们也是受害者,社会动乱使他们无法正常安生。另一方面,他们又亲眼目睹了广大平民百姓在战争中所经历的悲惨遭遇,他们感到悲哀和痛苦却又无能为力。他们的精神是脆弱的,不企图置身其中去挽救它,也不愿承受心灵上的重负,于是只能选择一种逃避的方法。找一处相对安宁的地方隐居起来,既为躲避肉体上的伤害,更为疗养心灵上的创伤。他们希望在山野风光、素琴浊酒中忘掉世俗的纷争和烦恼。如张彪之隐嵩山,秦系之隐剡溪,皇甫冉之隐丹阳等等。这些人大多性情闲淡,不慕名利。他们对动乱的社会失去了热情,转而只注重个人的本性修养,力求在动乱的社会里保存一份个人的本真。外面社会风云激荡,可他们内心深处却始终保持着一种云淡风清的从容,隐居乃是他们难后最理想的选择。

(四)对官场感到厌倦的隐居。侯门深似海,对于大多辛苦致仕的读书人来说,一旦真的踏入官场,他们便会感觉一切都不适应起来。官场中的层层压迫和种种束缚不但使他们的匡济才能无从施展,更令他们时时处处有一种身不由己的感觉。于是,他们经常是处于抑郁和痛苦之中。应该说,读书人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众,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大多是任真而放旷的。他们有自己的清高和原则,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他们行事大多真率而任性,但是官场中的种种束缚和限制却使他们时时处处都要压抑自己,违背自己的本性,故他们往往不堪重负而挂冠归去。况且,官场冷热无常,变幻莫测,充满了种种危机,人们往往是朝不保夕,所以很多人不愿终日生活在心理煎熬之中而宁愿选择一种平淡宁静的生活。当然,在那些当官的士子当中,也有一些是没有选择辞官隐居的。不过虽说如此,但他们在为官期间也经常抽出一定的时间来放松自己。唐人多置别业,如王维的辋川别业,杜牧的樊川别业等等,并不仅仅是为了物质享受,更多的还在于他们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释放自己的心灵。官场的空气让他们窒息,他们要在闲适中安顿一下自己。虽然这种方式并非真正的隐居,但从中可以看出,隐对于士人而言并不仅仅是出于无奈,它也是一种内在需要。士人们要保持自己的心性,要在混乱浑浊中维持自己的操守,他们需要一定的隐居空间来调整自己,来审视自己。说到底,是士人精神在支配着他们,使他们不能如一般的世俗官员那样迷失在官场中,他们要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不忘自己的性情。所以在仕的同时,隐也构成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无论是在仕中,还是在仕后,无论是想到并实现了,还是有所想而没有实现,我们都不能把隐从他们身上单独划分出去。

(五)科场失意的隐居。对于唐士子而言,一举登科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恐怕都有科场失意的经历,甚至许多人还是屡次失意。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像前面我们说过的那些一心求仕,锲而不舍的人以外,还有许多人是心灰意冷而以致归隐了的。如祖咏,多年流离不偶。王维赠诗/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0(5赠祖三咏6,5全唐诗6卷一二五)后移家汝坟间别业,以渔樵自终。沈千运,多次应试落第,年迈尚奔波于名公贵族之间,有感为诗/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族。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一生但区区,五十无寸禄。衰落当捐弃,贫贱招谤。0(5濮中言怀6,5全唐诗6卷二五九)无望之下,遂生归隐之志。这些人的隐居多是带有几许无奈的。现实的残酷,使他们再也无心无力去角逐了。前面说过,唐社会是儒、释、道三种思想并存的,除了儒家主张匡邦济世,锐意求仕以外,释、道两家都是主张消极遁世,绝意仕途的,而这些思想在唐代士子们的身上同时都留下了烙印。于是,一旦这些人的科举仕进之路屡遭挫败,他们的进取之心就会相应减退而与之相对其隐逸思想就会浮上来并迅速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时候,他们就会一反往日的积极入仕态度而变得沉寂冷淡起来,他们愿意选择一处隐居之地过着平淡沉静的生活,以琴诗自娱,与山水相嬉,淡泊宁静,终老一生。当然,在这些人的心里是多少有些失落的,尽管官场这堵围墙是外面的人想挤进来而里面的人想挤出去,但自己挤出去的和没有挤进来的或被别人挤出去的那些人的感受是绝对不一样的。因此,这些因科场失意而隐居的人往往是带着缺憾的。

二、方外之人的隐居

唐朝是一个在各方面都十分开放的社会,以致僧道等方外之人广结/俗缘0构成当时社会一道独特的风景。本来,僧道之徒应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0,谈不上士人,也无所谓隐居与否的。但是,唐代的僧道却由于种种原因可以被看成是披着僧袍道服的特殊士人,由于唐代尊崇佛教,佛门享受着丰厚的待遇,故许多/颠顿文场之人,憔悴江海之客0都云集于此。他们一方面是为了寻求衣暖食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排除俗事的干扰。于是,佛门便成了他们的隐居地。他们除了诵诵佛经以外,更多的时候乃是在读书吟讽,踏青山游绿水,步长(下转第5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