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reas infested with Aedes aegypti Areas with Aedes aegypti and recent epidemic dengue
全球登革热发病数及流行国家分布
广东省登革热地区分布,1990-2010
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 潮州、汕头为主的潮汕地 区 湛江、阳江为主的粤西地 区
治疗
一般治疗及隔离:急性期卧床休息, 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 的病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
抗病毒治疗:在起病3-5天内(病毒 血症期),可适当应用病毒唑等抗病毒 药物。
对症治疗
高热时用物理降温,慎用解热镇痛药以 防 止 在 G-6PD 缺 乏 者 中 引 起 溶 血 。 对 于 病毒血症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 糖皮质素。
重症登革热早期预测指标
热退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血小板显著下降 AST明显升高 发热病人面部潮红但无感冒症状、束臂
试验阳性
978例DF主要症状、体征(2002)
症状体征
发热 头痛 全身酸痛 皮疹 骨痛 腰痛 淋巴结肿大 皮肤瘙痒 腹泻 腔道出血
病例数
978 893 675 579 484 161 94 134 95 41
WHO登革热临床分型
登革热
(1997)
登革热
典型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 普通登革热
重症登革热
登革休克综合症 2009新指南
典型登革热
急性起病,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 热程3~7天; 热型多不规则或双峰热; 头痛,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 乏力及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或便秘等。
典型体征
脑炎表现者应及时快速注射甘露醇等 脱水剂,每6小时一次;同时静脉滴注地 塞米松。也可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醣酐 及速尿,与甘露醇交替使用。呼吸中枢 受抑制者应使用人工呼吸机。
白细胞低于3×109/L时可使用适量抗 生 素 预 防 感 染 ; 如 低 于 2×109/L 可 使 用 升白细胞药物。
流行特点
主要发生于市镇人口集中地区, 发病与布雷指数有关
雨季为发病高峰季节
广东省5~10月流行,其中8、9 月份为高峰
有一定的周期性(4~5年)
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
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居多 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全体
人群的1/3,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1~4年免疫力,对异
型病毒仅有短暂免疫力
有利于DF流行的因素
➢ 登革热病毒(带毒蚊、人、兽)输入 ➢ 自然气候 ➢ 伊蚊密度
屋内处积水容器 居民养花、养莲 建筑工地积水 水缸积水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未明:ADE、毒力变异及宿主背景 体液中的抗体可促进病毒在复制,并可与
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 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抑制骨髓中的白 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其减少,全身微 小血管损伤导致出血倾向及其蛋白渗出。
和单核细胞绝对计数低 AST及ALT水平升高 血小板下降,1/2~3/4病例减少
重症登革热高危人群
1. 二次感染患者 2. 伴有基础疾病者
3. 儿童 4. 65岁以上的老人
5.营养不良者
重症登革热的预兆
退热期前后病情恶化 严重腹部疼痛 持续呕吐 四肢湿冷 昏睡或易怒/烦躁不安 出血(黑便或呕吐咖啡样物) 少尿
% 100 91.31 69.02 59.2 49.49 16.46 9.61 13.7 9.71 4.19
978例DF患者实验室检查
项目
病例数
WBC减少 611
PLT减少
609
Hb减少
52
T Bili升高 33
ALT升高 708
AST升高
853
CK升高
298
LDH升高 434
血清K+减少 171
% 62.47 62.26 5.32 3.37 72.39 87.21 30.47 44.38 17.48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大多显著减少,从第2天开始降低, 4~5天至最低,至退热后数天才恢复正 常
血小板减少 肝功能异常
病原学诊断
一、检测特异性IgM 免疫层析 快速 敏感性稍差 MacELISA 较快 敏感性较好
可分为4个血清型(Ⅰ,Ⅱ,Ⅲ,Ⅳ) 4型之间有交叉反应
历年广东登革热病例病毒型别
1978:D4 1980:D3 1985:D1 1986-1988:D2 1990:D4 1991:D1,D4 1992:D4 1993:D2
1994-1995:D1 2001:D1 2002:D1 2003: D1 2006: D1 2009: D3 2010: D4,D2 2012: D1,3,D4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上 午6时29 分10秒 上午6 时29分0 6:29:10 20.11.2
专注今天,好好努力,剩下的交给时 间。20. 11.220. 11.206:2906:29 :1006:2 9:10No v-20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0年1 1月2日 星期一 上午6 时29分1 0秒06:29:1020 .11.2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 年11月 上午6时 29分20 .11.206 :29Nov ember 2, 2020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 020年1 1月2日 星期一 6时29 分10秒0 6:29:10 2 November 2020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06:29:1006 :29:100 6:29M onday , November 02, 2020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1. 220.11. 206:29:1006:2 9:10No vember 2, 2020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0年11月2日 上午6 时29分2 0.11.22 0.11.2
登革热临床诊断与治疗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张复春
登革热的概念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热病 毒所引起,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 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 骨骼和关节痛,皮疹,白细胞减少,部分 病人有出血倾向。重症病例可发生严重内 出血、休克等。
传播媒介
Aedes aegypti
有大量出汗、呕吐、腹泻而致脱水者, 应及时补液。尽可能使用口服补液,不 宜大量补液以防止出现脑炎样症状。
有出血倾向者,可采用一般止血药物 如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K等。严重 上消化道出血可口服凝血酶、雷尼替丁 或静注洛赛克等。
有肝脏损害时,可给予维生素C、肝泰 乐、凯西来、甘利欣等。
脑炎表现者应及时快速注射甘露醇等 脱水剂,每6小时一次;同时静脉滴注地 塞米松。也可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醣酐 及速尿,与甘露醇交替使用。呼吸中枢 受抑制者应使用人工呼吸机。
血小板低于20×109/L时,建议输注血 小板,预防大出血。
有低钾血症者及时补钾。
登革出血热的治疗
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注意维持水 、电解质平衡。
休克病例要快速输液以扩充血容量, 并加用血浆或代血浆,但不宜输入全血 ,以免加重血液浓缩。可静脉滴注糖皮 质激素,以减轻中毒症状和改善休克。
有DIC证据者按DIC治疗。
器中分离到病毒或检测到抗原 RT-PCR检测登革病毒RNA或测出相关基因系
列
并发症
消化道出血,阴道出血等 中毒性肝炎 精神异常 病毒性心肌炎 急性肾炎 急性血管内溶血
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鉴别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 具体治疗措施: 对症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及预防性治 疗
800 600 400 200
0
1.4% 2006
本地感染病例
输入性病例
输入病例比例
78.6%
6.7% 2007
29.0%
2008
2009
87.5% 2010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2011年全国登革热本地感染与输入性病例地理分布
埃及伊蚊
Aedes albopictus
白蚊伊蚊 Other Aedes:
Ae polynesiensis Aedes niveus group (monkey)
登革热在全球分布
全球有25亿人有患登革热的危险 每年有5000万到1亿人感染登革病毒 每年有50万登革热住院病例 每年有2万以上病例死于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常年存在输入及输入引起的本地传播风险
– 本地病例均发生于6~12月,8~10月为流行高峰 – 近年输入病例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 东南亚周边仍是主要来源地
珠三角、粤东湛江和阳江地区、潮汕地区高发
尚不具备地方性流行的特点,属输入性引起的传播
输入病例比例近年呈上升趋势
病例数 构成比%
1200 1000
发病月份分布,1990-2010
病例数
7000 6000
6227
5000
8~10月报告病例占92.4%
4000
7~11月报告病例占99.1% 3293
3000
2808
2000
1000
340
5
2
3
8
11
37
0
560 5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登革热病例年龄分布
广东省登革热疫情特点
谢 谢!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0. 11.220. 11.2Mo nday , November 02, 2020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0 6:29:10 06:29:1 006:29 11/2/20 20 6:29:10 A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 11.206:29:1006 :29Nov -202-N ov-20
二、NS1抗原检测: 早期诊断 三、实时荧光RT-PCR
可以同时分型,敏感性较好 需要较多设备条件和经验,受采样时间影响
彩色B超检查结果
发病第5天
发病第13天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诊断类型
疑似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 实验室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
流行病学资料:15日内疫区旅游史等
典型症状及体征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加血常规:血小板减少,白细 胞总数减少(登革热流行已确定时)
或再加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散 发病例或流行尚未确定时)
实验室诊断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加以下任一项: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IgG阳性
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长 从急性期病人血清、血浆、脑脊液或尸解脏
高热
明显出血倾向
血液浓缩
血小板减少
血浆渗漏表现:
腹胸水、胆囊壁增厚
低蛋白血症
HCT超过正常值20%以上
登革出血热严重程度分级
Ⅰ级:有发热、皮疹、束臂试验阳性、 血小板减少、血液浓缩等
Ⅱ级:除有Ⅰ级的表现外,伴有出血 Ⅲ级:有轻中度休克(血压下降、脉速、
皮肤湿冷、烦躁等 Ⅳ级: 休克程度深,血压和脉搏测不出
感染来源
本地感染病例
输入性病 例
东南亚 非洲 大洋洲
病例数 54 61 4 1
所占比例 45% 51% 3% 1%
2012年1-7月
广东省
15
云南省
8
福建省
6
北京市
4来自百度文库
江苏省
2
浙江省
2
湖北省
2
重庆市
2
河北省
1
江西省
1
河南省
1
四川省
1
病原学
登革病毒归于黄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 不耐热,50度30min,或100度2min 均可灭活
登革休克综合征
DHF 基础上出现循环衰竭表现: 心动过速、四肢湿冷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大于3秒 脉搏弱或测不到 脉压缩小或期测不到血压等休克表现
其他重症登革热病例
血浆渗漏所致的休克
呼吸窘迫综合征
严重内出血
脑炎,肝衰竭等
登革热早期诊断指标
近两周疫区旅游史、急起发热、头痛等 束臂试验阳性及皮疹等 白细胞发病早期显著减少,中性粒细胞
多样性皮疹 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 表浅淋巴结肿大 束臂试验呈阳性 出血倾向(多于病程5~8天)
重症登革热的特征
临床特征: 严重的出血、血浆渗漏及器官损伤 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登革出血热 登革休克综合症 其他重症病例
登革出血热(DHF)
临床特征: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登革热 在国内外流行概况、病原学及分子 病毒学特征、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变化、临床表现及并发症、诊断与 鉴别诊断、实验室检查及分子生物 学技术、中西医治疗与护理、蚊媒 监测与控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旅游者的登革热及登革热疫苗的研 制进展等,反映了国内外登革热研 究最新进展,并且融合了编著者多 年积累的材料与经验。
全球登革热发病数及流行国家分布
广东省登革热地区分布,1990-2010
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 潮州、汕头为主的潮汕地 区 湛江、阳江为主的粤西地 区
治疗
一般治疗及隔离:急性期卧床休息, 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 的病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
抗病毒治疗:在起病3-5天内(病毒 血症期),可适当应用病毒唑等抗病毒 药物。
对症治疗
高热时用物理降温,慎用解热镇痛药以 防 止 在 G-6PD 缺 乏 者 中 引 起 溶 血 。 对 于 病毒血症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 糖皮质素。
重症登革热早期预测指标
热退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血小板显著下降 AST明显升高 发热病人面部潮红但无感冒症状、束臂
试验阳性
978例DF主要症状、体征(2002)
症状体征
发热 头痛 全身酸痛 皮疹 骨痛 腰痛 淋巴结肿大 皮肤瘙痒 腹泻 腔道出血
病例数
978 893 675 579 484 161 94 134 95 41
WHO登革热临床分型
登革热
(1997)
登革热
典型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 普通登革热
重症登革热
登革休克综合症 2009新指南
典型登革热
急性起病,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 热程3~7天; 热型多不规则或双峰热; 头痛,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 乏力及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或便秘等。
典型体征
脑炎表现者应及时快速注射甘露醇等 脱水剂,每6小时一次;同时静脉滴注地 塞米松。也可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醣酐 及速尿,与甘露醇交替使用。呼吸中枢 受抑制者应使用人工呼吸机。
白细胞低于3×109/L时可使用适量抗 生 素 预 防 感 染 ; 如 低 于 2×109/L 可 使 用 升白细胞药物。
流行特点
主要发生于市镇人口集中地区, 发病与布雷指数有关
雨季为发病高峰季节
广东省5~10月流行,其中8、9 月份为高峰
有一定的周期性(4~5年)
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
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居多 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全体
人群的1/3,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1~4年免疫力,对异
型病毒仅有短暂免疫力
有利于DF流行的因素
➢ 登革热病毒(带毒蚊、人、兽)输入 ➢ 自然气候 ➢ 伊蚊密度
屋内处积水容器 居民养花、养莲 建筑工地积水 水缸积水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未明:ADE、毒力变异及宿主背景 体液中的抗体可促进病毒在复制,并可与
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 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抑制骨髓中的白 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其减少,全身微 小血管损伤导致出血倾向及其蛋白渗出。
和单核细胞绝对计数低 AST及ALT水平升高 血小板下降,1/2~3/4病例减少
重症登革热高危人群
1. 二次感染患者 2. 伴有基础疾病者
3. 儿童 4. 65岁以上的老人
5.营养不良者
重症登革热的预兆
退热期前后病情恶化 严重腹部疼痛 持续呕吐 四肢湿冷 昏睡或易怒/烦躁不安 出血(黑便或呕吐咖啡样物) 少尿
% 100 91.31 69.02 59.2 49.49 16.46 9.61 13.7 9.71 4.19
978例DF患者实验室检查
项目
病例数
WBC减少 611
PLT减少
609
Hb减少
52
T Bili升高 33
ALT升高 708
AST升高
853
CK升高
298
LDH升高 434
血清K+减少 171
% 62.47 62.26 5.32 3.37 72.39 87.21 30.47 44.38 17.48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大多显著减少,从第2天开始降低, 4~5天至最低,至退热后数天才恢复正 常
血小板减少 肝功能异常
病原学诊断
一、检测特异性IgM 免疫层析 快速 敏感性稍差 MacELISA 较快 敏感性较好
可分为4个血清型(Ⅰ,Ⅱ,Ⅲ,Ⅳ) 4型之间有交叉反应
历年广东登革热病例病毒型别
1978:D4 1980:D3 1985:D1 1986-1988:D2 1990:D4 1991:D1,D4 1992:D4 1993:D2
1994-1995:D1 2001:D1 2002:D1 2003: D1 2006: D1 2009: D3 2010: D4,D2 2012: D1,3,D4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上 午6时29 分10秒 上午6 时29分0 6:29:10 20.11.2
专注今天,好好努力,剩下的交给时 间。20. 11.220. 11.206:2906:29 :1006:2 9:10No v-20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0年1 1月2日 星期一 上午6 时29分1 0秒06:29:1020 .11.2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 年11月 上午6时 29分20 .11.206 :29Nov ember 2, 2020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 020年1 1月2日 星期一 6时29 分10秒0 6:29:10 2 November 2020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06:29:1006 :29:100 6:29M onday , November 02, 2020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1. 220.11. 206:29:1006:2 9:10No vember 2, 2020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0年11月2日 上午6 时29分2 0.11.22 0.11.2
登革热临床诊断与治疗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张复春
登革热的概念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热病 毒所引起,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 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 骨骼和关节痛,皮疹,白细胞减少,部分 病人有出血倾向。重症病例可发生严重内 出血、休克等。
传播媒介
Aedes aegypti
有大量出汗、呕吐、腹泻而致脱水者, 应及时补液。尽可能使用口服补液,不 宜大量补液以防止出现脑炎样症状。
有出血倾向者,可采用一般止血药物 如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K等。严重 上消化道出血可口服凝血酶、雷尼替丁 或静注洛赛克等。
有肝脏损害时,可给予维生素C、肝泰 乐、凯西来、甘利欣等。
脑炎表现者应及时快速注射甘露醇等 脱水剂,每6小时一次;同时静脉滴注地 塞米松。也可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醣酐 及速尿,与甘露醇交替使用。呼吸中枢 受抑制者应使用人工呼吸机。
血小板低于20×109/L时,建议输注血 小板,预防大出血。
有低钾血症者及时补钾。
登革出血热的治疗
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注意维持水 、电解质平衡。
休克病例要快速输液以扩充血容量, 并加用血浆或代血浆,但不宜输入全血 ,以免加重血液浓缩。可静脉滴注糖皮 质激素,以减轻中毒症状和改善休克。
有DIC证据者按DIC治疗。
器中分离到病毒或检测到抗原 RT-PCR检测登革病毒RNA或测出相关基因系
列
并发症
消化道出血,阴道出血等 中毒性肝炎 精神异常 病毒性心肌炎 急性肾炎 急性血管内溶血
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鉴别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 具体治疗措施: 对症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及预防性治 疗
800 600 400 200
0
1.4% 2006
本地感染病例
输入性病例
输入病例比例
78.6%
6.7% 2007
29.0%
2008
2009
87.5% 2010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2011年全国登革热本地感染与输入性病例地理分布
埃及伊蚊
Aedes albopictus
白蚊伊蚊 Other Aedes:
Ae polynesiensis Aedes niveus group (monkey)
登革热在全球分布
全球有25亿人有患登革热的危险 每年有5000万到1亿人感染登革病毒 每年有50万登革热住院病例 每年有2万以上病例死于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常年存在输入及输入引起的本地传播风险
– 本地病例均发生于6~12月,8~10月为流行高峰 – 近年输入病例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 东南亚周边仍是主要来源地
珠三角、粤东湛江和阳江地区、潮汕地区高发
尚不具备地方性流行的特点,属输入性引起的传播
输入病例比例近年呈上升趋势
病例数 构成比%
1200 1000
发病月份分布,1990-2010
病例数
7000 6000
6227
5000
8~10月报告病例占92.4%
4000
7~11月报告病例占99.1% 3293
3000
2808
2000
1000
340
5
2
3
8
11
37
0
560 5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登革热病例年龄分布
广东省登革热疫情特点
谢 谢!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0. 11.220. 11.2Mo nday , November 02, 2020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0 6:29:10 06:29:1 006:29 11/2/20 20 6:29:10 A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 11.206:29:1006 :29Nov -202-N ov-20
二、NS1抗原检测: 早期诊断 三、实时荧光RT-PCR
可以同时分型,敏感性较好 需要较多设备条件和经验,受采样时间影响
彩色B超检查结果
发病第5天
发病第13天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诊断类型
疑似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 实验室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
流行病学资料:15日内疫区旅游史等
典型症状及体征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加血常规:血小板减少,白细 胞总数减少(登革热流行已确定时)
或再加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散 发病例或流行尚未确定时)
实验室诊断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加以下任一项: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IgG阳性
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长 从急性期病人血清、血浆、脑脊液或尸解脏
高热
明显出血倾向
血液浓缩
血小板减少
血浆渗漏表现:
腹胸水、胆囊壁增厚
低蛋白血症
HCT超过正常值20%以上
登革出血热严重程度分级
Ⅰ级:有发热、皮疹、束臂试验阳性、 血小板减少、血液浓缩等
Ⅱ级:除有Ⅰ级的表现外,伴有出血 Ⅲ级:有轻中度休克(血压下降、脉速、
皮肤湿冷、烦躁等 Ⅳ级: 休克程度深,血压和脉搏测不出
感染来源
本地感染病例
输入性病 例
东南亚 非洲 大洋洲
病例数 54 61 4 1
所占比例 45% 51% 3% 1%
2012年1-7月
广东省
15
云南省
8
福建省
6
北京市
4来自百度文库
江苏省
2
浙江省
2
湖北省
2
重庆市
2
河北省
1
江西省
1
河南省
1
四川省
1
病原学
登革病毒归于黄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 不耐热,50度30min,或100度2min 均可灭活
登革休克综合征
DHF 基础上出现循环衰竭表现: 心动过速、四肢湿冷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大于3秒 脉搏弱或测不到 脉压缩小或期测不到血压等休克表现
其他重症登革热病例
血浆渗漏所致的休克
呼吸窘迫综合征
严重内出血
脑炎,肝衰竭等
登革热早期诊断指标
近两周疫区旅游史、急起发热、头痛等 束臂试验阳性及皮疹等 白细胞发病早期显著减少,中性粒细胞
多样性皮疹 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 表浅淋巴结肿大 束臂试验呈阳性 出血倾向(多于病程5~8天)
重症登革热的特征
临床特征: 严重的出血、血浆渗漏及器官损伤 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登革出血热 登革休克综合症 其他重症病例
登革出血热(DHF)
临床特征: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登革热 在国内外流行概况、病原学及分子 病毒学特征、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变化、临床表现及并发症、诊断与 鉴别诊断、实验室检查及分子生物 学技术、中西医治疗与护理、蚊媒 监测与控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旅游者的登革热及登革热疫苗的研 制进展等,反映了国内外登革热研 究最新进展,并且融合了编著者多 年积累的材料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