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诊断与治疗
登革热严重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二、严重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
(一)重症心肌炎
3.治疗 (4)心律失常的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胺碘酮静脉泵 入为首选;快心室率心房颤动患者可给予洋地黄类药物 控制心室率; 心动过缓者使用提高心率的药物如异丙肾 上腺素或阿托品;药物 无法纠正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考 虑植入临时起搏器。心肌损伤为 可逆性,不建议植入永 久起搏器。
阳性。
二、严重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
(一)重症心肌炎
1.早期预警指标: (1)心前区不适、心悸、胸闷、胸痛、极度乏力等临 床表现。 (2)心率增快或减慢,心脏扩大,第一心音减弱,舒 张期奔马律等。 (3)AST、LDH、CK/CK-MB、BNP、肌钙蛋白显著升高 。 (4)心电图出现各种心律失常。
二、严重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
二、严重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
(四)登革休克综合征
3.治疗 (1)及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神志、尿 量、有创动脉血压等。 (2)液体复苏以30ml/kg 1-3小时内晶体溶液进行初始复苏, 建议以乳酸水平指导复苏 (3)当血清白蛋白降低建议输注人血白蛋白复苏。 (4)血管活性药推荐去甲肾上腺素。
2.诊断 出现肝性脑病、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红素≥10×ULN 或 每日上升≥17.1umol/L)及PTA≤40%(或INR≥1)、肝脏迅 速缩小,可诊断急性肝衰竭。
二、严重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
(三)急性肝衰竭
3.治疗 (1)监测凝血功能,补充凝血因子或新鲜血浆。如血 小板<30*109/L 伴有明显出血倾向及时输注新鲜血小板 。 (2)纠正低蛋白血症,补充人血白蛋白。 (3)合并 HBV 感染及时给予恩替卡韦等核苷类似物治 疗。
二、严重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
(三)急性肝衰竭
登革热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诚信为本 敬业为民
重症登革热
发病初期临床表现同登革热 发热数天后病情突然加重,快速进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退热或许
就是重症的开始!) 死亡率较普通登革热大幅增高 重症登革热发病机制:未完全清楚 抗体依赖的增强作用(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 • 增强病毒对靶细胞的吸附 • 免疫细胞过度释放促炎细胞因子 • 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损伤靶细胞
诚信为本 敬业为民
(二)临床表现
1、 急起高热,可伴畏寒,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 正常,1-3 天后再度上升,呈双峰或马鞍热型。 2、三痛:头痛、眼球后痛、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 3、皮疹:病程第 3~7 天出现,多有痒感 4、出血:可出现不同程度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等;束 臂试验阳性。 5、乏力;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6、浅表淋巴结肿大
1、登革热的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做出登革热 的诊断。在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 实验室检测结果作出诊断。 (1)疑似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发病 前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或有 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
诚信为本 敬业为民
(二)实验室检查
4、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可采集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液标本送检。有病原 学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尽快检测,无病原学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应留取标本送 指定机构检测。
急性发热期可应用登革热抗原(NS1) 检测及病毒核酸检测进行早期诊断,有条件进行病毒分离。 初次感染患 者,发病后3~5天可检出IgM抗体,发病2周后达到高峰,可维持2~3月; 发病1周后可检出IgG抗体,IgG抗体可维持数年甚至终生;发病1周内, 在患者血清中检出高水平特异性IgG抗体提示二次感染,也可结合捕获法检测的 IgM/IgG抗体比值进行综合判断。
登革热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谢 谢!
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鉴别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 具体治疗措施: 对症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及预防性治疗
治疗
• 一般治疗及隔离:急性期卧床休息,给 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 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
• 抗病毒治疗:在起病3-5天内(病毒血 症期),可适当应用病毒唑等抗病毒药物 。
白蚊伊蚊 Other Aedes:
❖Ae polynesiensis ❖Aedes niveus group (monkey)
登革热在全球分布
全球有25亿人有患登革热的危险 每年有5000万到1亿人感染登革病毒 每年有50万登革热住院病例 每年有2万以上病例死于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Areas infested with Aedes aegypti Areas with Aedes aegypti and recent epidemic dengue
型病毒仅有短暂免疫力
有利于DF流行的因素
➢登革热病毒(带毒蚊、人、兽)输入 ➢自然气候 ➢伊蚊密度
屋内处积水容器 居民养花、养莲 建筑工地积水 水缸积水
发病机制
• 发病机制未明:ADE、毒力变异及宿主背景 • 体液中的抗体可促进病毒在复制,并可与
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 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抑制骨髓中的白 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其减少,全身微 小血管损伤导致出血倾向及其蛋白渗出。
流行特点
主要发生于市镇人口集中地区,发 病与布雷指数有关
雨季为发病高峰季节 广东省5~10月流行,其中8、9月
份为高峰 有一定的周期性(4~5年)
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登革热是一种传染病,主要由登革病毒引起。
该病通常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主要影响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登革热的诊断和处理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原则。
诊断标准:1.病史:登革热患者通常具有近期去过疫区或病毒流行区的旅行史,或者居住在这些地区。
此外,患者通常有发热、头疼、肌肉酸痛等症状。
2.体检:登革热患者往往出现皮肤瘀点、出血现象,例如皮肤出血点、黏膜瘀点和鼻出血等。
他们也可能出现头痛、关节痛、眼结合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和胃肠症状等。
3.实验室检查:登革病毒的确诊通常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例如血糖和血小板计数等。
同时,应对患者的补液、血小板输注以及肝素等抗凝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处理原则:1.管理症状:登革热患者通常需要进行对症治疗,例如退烧药的使用、止痛药的使用以及抗过敏药的使用等。
此外,应避免使用含有阿司匹林等类似化合物的制剂。
2.避免并发症:登革热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饮食、运动和休息等方面的安排,以避免出现并发症。
定期测量体温、血小板计数和其他体征可以帮助确定病情发展。
3.加强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可以减轻登革热患者的症状及疼痛。
抗病毒药物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发挥作用:一是促使免疫系统进一步应对病毒侵入;二是直接作用于病毒,抑制病毒生长。
总之,登革热的处理需要进行及时的诊断和严格的管理。
机关单位和个人应该加强预防意识,避免进入疫区或者居住在疫区,提高自我防护,避免蚊虫叮咬。
对于已经感染疫病的患者,我们应该及时进行诊治,保持室内外环境干净整洁卫生,从而避免疫情蔓延,阻断疫情传播路径。
登革热诊断与治疗PPT
影像学检查:X线、 CT、MRI等
病原学检查:病毒分 离、病毒培养等
典型症状
登革热与其他疾病的相似之处
登革热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Part Four
登革热的治疗
一般治疗
休息:保持充 足的休息,避 免过度劳累
饮食:保持饮 食清淡,避免 刺激性食物
药物治疗:使 用抗病毒药物, 如阿昔洛韦、 利巴韦林等
预防并发症:预防登革热引起的其他疾 病,如心肌炎、脑炎等
抗病毒治疗
治疗原则:早期、足量、足 疗程
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 利巴韦林等
治疗方法:口服、静脉注射、 肌肉注射等
注意事项:遵医嘱,避免滥 用药物,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预防并发症
早期发现:及时发现并治疗登 革热,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控制感染:使用抗生素控制感 染,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登革热诊断与治疗
汇报人:
目录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3 登 革 热 的 诊 断 05 登 革 热 的 预 防 07 登 革 热 的 相 关 知 识 及 问 题 解
答
02 登 革 热 的 概 述 04 登 革 热 的 治 疗 06 登 革 热 的 治 疗 效 果 及 注 意
事项
Part One
配合医生进行 治疗,遵循医 嘱,按时服药
保持良好的心 态,避免过度
紧张和焦虑
加强锻炼,提 高免疫力,降
低感染风险
THANKS
汇报人: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 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感染其他 疾病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及时发现并治疗并发症
Part Five
登革热的预防
防蚊灭蚊
保持环境整洁, 减少蚊虫滋生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
输入性病例和本地感染病例:
输入病例(Imported case)包括境外输入病 例和境内输入病例两类。 境外输入病例指发病 前 14 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的病 例。 境内输入病例是指发病前 14 天内离开本 县区(现住址)、到过本县区外的登革热流行 地区的病例。
本地病例(Indigenous case)指发病前 14 天内未离开本县区(现住址)的登革热病例 。 地方性流行(Endemic):登革热呈地方性流 行的地区, 登革病毒在人群和媒介伊蚊间持续 传播循环, 疫情连年不断;成人多已被感染, 新发病例多为儿童;可出现多种登革病毒血清 型循环。
束臂试验(Tourniquet test):又称为毛细血 管脆性试验。在前臂屈侧肘弯下 4 cm 处画一 直径 5 cm 的圆圈, 用血压计袖带束于该侧上 臂, 先测定血压,然后使血压保持在收缩压和 舒张压之间, 持续 8 min 后解除压力。待皮肤 颜色恢复正常时, 计数圆圈内皮肤出现新的出 血点数, 新出血点超 过 10 个为束臂试验阳性。
四、临床特征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 为1~14天,多数5~ 9天。
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 为三期, 即发热期、 极期和恢复期。 根据 病情严重程度, 登革 热分为普通登革热和 重症登革热两种临床 类型。
(一)病程及临床表现
1、发热期:患者通常急性起病, 首发症状为骤起高热,可伴畏寒, 24 小时内体温可达 40 ℃。除发 热外,患者还可出现以下症状: 头痛,眼眶痛, 全身肌肉、骨骼 和关节疼痛, 乏力, 恶心、呕吐 以及纳差, 腹痛, 腹泻等胃肠道 症状。 发热期一般持续 3 ~ 7 天。 于病程第 3 ~ 6 天在颜面、四肢 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典型皮疹为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 或融合成片的红斑疹, 其中可见 有散在小片的正常皮肤, 如红色 海洋中的岛屿,简称“皮岛”等。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 如 皮下或黏膜出血、注射部位瘀点 瘀斑、牙龈出血、 鼻衄及束臂试 验阳性等。
登革热临床诊断与治疗课件
人群分布
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均可感染登革热,但青壮年和儿 童更容易发病。
02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01
发热
02
头痛
03 关节痛
04
皮疹
淋巴结肿大
05
突然高热,可持续5-7天,体温可高达39°C以上。 头部剧烈疼痛,尤其是后脑勺和太阳穴。 关节疼痛,尤其是膝关节、踝关节和腕关节。 皮肤上出现红色斑疹或麻疹样皮疹。 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抗感染
对于合并感染的患者,可根据病 情选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特殊治疗
抗病毒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但可使 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草药进行治疗, 如板蓝根、金银花等。
免疫治疗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采用免疫球 蛋白或恢复期血清进行治疗,以增强 机体免疫力,缩短病程。
05
登革热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媒介传播
登革热病毒在媒介昆虫(主要是 蚊子)体内繁殖,通过叮咬将病 毒传播给人类。
人类-人类传播
登革热病毒也可通过感染者的血 液、分泌物和唾液等途径传播, 但传播概率较低。
登革热的流行病学
地区分布
登革热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和亚热 带地区,我国南方地区也较为常见。
季节性流行
饮食
提供高蛋白、高维生素、 易消化的食物,如水果、 蔬菜、瘦肉等,以增强身 体免疫力。
补液
由于登革热会导致发热、 出汗等症状,患者容易脱 水,因此需要及时补充水 分和电解质。
对症治疗
降温
对于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 或药物降温的方法,以缓解症状
登革热诊断与治疗原则通用课件
外活动时穿着长袖长裤,使用驱蚊剂,睡觉时使用蚊帐。
环境控制
02
清理和消除蚊子滋生的环境,如积水、垃圾和杂草,定期喷洒
杀虫剂。
疫苗接种
03
研发和推广针对登革热的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
控制措施
及时诊断
通过快速检测方法,尽早发现并隔离登革热患者,以减少传播。
病例追踪
对接触过登革热患者的人进行追踪,并提供预防性治疗或观察。
降温
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使用冰 袋、擦拭身体等,以降低体温。
对症治疗原则
疼痛缓解
对于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等症状,可适当使用止 痛药进行缓解。
出血控制
对于出血症状,可采用压迫止血、补充血小板等 方法进行控制。
呼吸困难处理
对于呼吸困难症状,可采用吸氧、保持呼吸道通 畅等方法进行处理。
特殊人群的治疗原则
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药物种类
目前已有多种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包括抗病毒药物、抗炎药 物和免疫调节剂等。
治疗效果
根据临床试验结果,部分药物在登革热的治疗中表现出较好的疗效 ,能够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和提高治愈率。
药物治疗情况
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有正式获批的登革热治疗药物,但部分地区已 经开始进行药物治疗试点工作。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01
02
03
蚊子叮咬
登革病毒主要通过蚊子叮 咬传播,尤其是亚洲虎蚊 (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
血液传播
感染登革病毒的人在潜伏 期和发病期可传播病毒。
其他途径
理论上,登革病毒可通过 感染者的精液、乳汁等途 径传播,但这些途径较为 罕见。
登革热的流行病学
地区分布
登革热主要分布在热带和 亚热带地区,尤其是亚洲 、非洲、拉丁美洲和太平 洋地区。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本文将从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两个方面介绍登革热的相关知识。
一、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高热(通常持续2-7天)、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等症状。
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皮疹、出血倾向等症状。
2.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可发现血小板减少、白细胞计数降低、肝功能异常等指标异常。
3. 流行病学史:患者有被登革热病毒传播媒介蚊虫叮咬史,或与登革热疫区人员密切接触史。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信息,可以对登革热进行初步诊断。
但需要注意的是,登革热的症状和体征与其他病毒感染或病毒性出血热类似,因此必要时需进行病毒学检测以明确诊断。
二、处理原则1. 对症治疗: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控制发热、缓解头痛、肌肉酸痛和关节痛等不适症状。
2. 补液纠正:由于登革热可导致血小板减少和血管渗漏,严重病例可发生休克,所以对于重症患者,应及时给予静脉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3. 注意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密切关注血小板计数、肝功能等指标的变化。
如有必要,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
4. 预防措施:对于登革热疫区的居民,应加强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蚊剂、保持室内清洁卫生等。
同时,对于疫区的蚊虫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5. 早期干预: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孕妇、儿童等,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以防止病情进展。
6. 注意并发症:登革热的并发症包括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病情会更为严重。
因此,对于高危人群或病情恶化的患者应密切关注,及时处理。
登革热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史三个方面的综合判断。
在处理原则上,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对症治疗,并进行补液纠正。
同时,加强预防措施和早期干预,以及注意并发症的发生,对于登革热的治疗和防控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对登革热的了解,并引起人们对该病的重视和关注。
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
➢
工作生活区域周围1个月内出现过登革热
2、临床特征
3、实验室检查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WS216-2018)
疑似病例:
➢
发病前 14 天内曾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或工作场所
周围 1 月内出现过登革热病例
➢
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WS216-2018)
临床诊断病例:
其他:横纹肌溶解、急性胰腺炎等。
二、临床及辅助检查
重症登革热
危重人群:
➢ 年龄>65岁
➢ 伴有基础疾病者
➢ 晚期妊娠
➢ 营养不良或肥胖者
➢ 二次感染
登革病毒二次感染所致的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 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
二、临床及辅助检查
临床表现—极期
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轻症容易忽视,重症死亡率高。
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国内无疫苗上市。
传播媒介广泛存在,输入病例再传播风险持续。
2型的出血、大出血及死亡率高于其他型
一、概述及病原学
病原学
抵抗力:
➢
不耐热,60℃ 30min,或100℃ 2min均可灭活
➢
耐低温和干燥, -70℃或冷冻干燥4℃可长期保存
➢
不耐酸,乳酸、高锰酸钾均可灭活
➢
乙醚、紫外线、0.05%福尔马林都可以灭活
一、概述及病原学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肾损伤:血清肌酐>176.8μmol/L 或高于正常值上限且超出基
线值 2 倍,或尿量少于 0.5ml/(kg·h)持续至少 24h;
登革热临床诊断与医疗救治
• 登革病毒与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激活补体系统和凝血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扩
张、充血,血浆蛋白及血液有形成分外渗,引起血液浓缩、
出血和休克等病理生理改变。
• 病毒可抑制骨髓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导致其减少。 • 血浆外渗是重症登革热的主要临床表现
登革病毒感染可引起人体多系统损伤
St John AL, Abraham SN, Gubler DJ .Nat Rev Microbiol, 2013, 11(6): 420-6
临床表现
• 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数5~9天。 • 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 典型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 •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
10.艾滋病
登革热的国外流行风险
• WHO公布了2019年全球健康面临的最大威胁清单,登革热引起
了广泛关注列为主要的健康问题。
• 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重症登革热死亡率高达20%
,近几十年来成为日益严重的健康威胁。
• 据WHO估计,全世界有40%地区面临登革热风险,每年约3.9
亿人感染。目前,孟加拉国和印度等国的雨季有大量病例出现
※ 全省4.5万例,死亡6例, 广州发病占全省82.67%
黑龙江
新疆
吉林
甘肃 青海
内蒙古 宁夏
辽宁 河北 北京 山西 山东
西藏
四川
陕西 河南 湖北
重庆
江苏 安徽
上海
云南
2014年报告发病数(例) 1000 至50000
贵州
湖南
江西 浙江 福建
广西
广东
100 至 999
2024登革热诊疗方案(完整版)
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 年版)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及白细胞减少等,严重者出现休克及重要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近年来,我国输入引发的本地传播登革热疫情累及地区呈扩大趋势,有由南方亚热带地区向中、北部温带地区扩散倾向。
为进一步规范登革热临床诊疗工作,在《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 年第2 版)》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订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nm ,共有4 个血清型(DENV-1 、DENV-2 、DENV-3 和DENV-4),均可导致人类感染,引发重症,其中DENV-4 型病毒传播力较弱,累及范围较小。
我国本地传播登革病毒流行株血清型与境外输入病毒相关联,以DENV-1 型、DENV-2 型多见。
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内含单一可读框依次编码3 种结构蛋白和7 种非结构蛋白。
NS1 抗原是非结构蛋白中的一种糖蛋白,在急性期血清中大量存在,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 30 分钟可灭活,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均可灭活病毒。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部分人发病。
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对相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不同血清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
(四)流行特征。
登革热在全球存在媒介伊蚊分布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累及全球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拉丁美洲地区、西太平洋区、东南亚区、东地中海区等地区,登革热传播可常年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1.4% 2006
本地感染病例
输入性病例
输入病例比例
78.6%
6.7% 2007
29.0%
2008
2009
87.5% 2010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2011年全国登革热本地感染与输入性病例地理分布
发病月份分布,1990-2010
病例数
7000 6000
6227
5000
8~10月报告病例占92.4%
4000
7~11月报告病例占99.1% 3293
3000
2808
2000
1000
340
5
2
3
8
11
37
0
560 5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登革热病例年龄分布
广东省登革热疫情特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高热
明显出血倾向
血液浓缩
血小板减少
血浆渗漏表现:
腹胸水、胆囊壁增厚
低蛋白血症
HCT超过正常值20%以上
登革出血热严重程度分级
Ⅰ级:有发热、皮疹、束臂试验阳性、 血小板减少、血液浓缩等
Ⅱ级:除有Ⅰ级的表现外,伴有出血 Ⅲ级:有轻中度休克(血压下降、脉速、
皮肤湿冷、烦躁等 Ⅳ级: 休克程度深,血压和脉搏测不出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上 午6时29 分10秒 上午6 时29分0 6:29:10 20.11.2
专注今天,好好努力,剩下的交给时 间。20. 11.220. 11.206:2906:29 :1006:2 9:10No v-20
流行特点
主要发生于市镇人口集中地区, 发病与布雷指数有关
雨季为发病高峰季节
广东省5~10月流行,其中8、9 月份为高峰
有一定的周期性(4~5年)
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
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居多 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全体
人群的1/3,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1~4年免疫力,对异
Areas infested with Aedes aegypti Areas with Aedes aegypti and recent epidemic dengue
全球登革热发病数及流行国家分布
广东省登革热地区分布,1990-2010
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 潮州、汕头为主的潮汕地 区 湛江、阳江为主的粤西地 区
重症登革热早期预测指标
热退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血小板显著下降 AST明显升高 发热病人面部潮红但无感冒症状、束臂
试验阳性
978例DF主要症状、体征(2002)
症状体征
发热 头痛 全身酸痛 皮疹 骨痛 腰痛 淋巴结肿大 皮肤瘙痒 腹泻 腔道出血
病例数
978 893 675 579 484 161 94 134 95 41
脑炎表现者应及时快速注射甘露醇等 脱水剂,每6小时一次;同时静脉滴注地 塞米松。也可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醣酐 及速尿,与甘露醇交替使用。呼吸中枢 受抑制者应使用人工呼吸机。
白细胞低于3×109/L时可使用适量抗 生 素 预 防 感 染 ; 如 低 于 2×109/L 可 使 用 升白细胞药物。
二、NS1抗原检测: 早期诊断 三、实时荧光RT-PCR
可以同时分型,敏感性较好 需要较多设备条件和经验,受采样时间影响
彩色B超检查结果
发病第5天
发病第13天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诊断类型
疑似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 实验室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
流行病学资料:15日内疫区旅游史等
感染来源
本地感染病例
输入性病 例
东南亚 非洲 大洋洲
病例数 54 61 4 1
所占比例 45% 51% 3% 1%
2012年1-7月
广东省
15
云南省
8
福建省
6
北京市
4
江苏省
2
浙江省
2
湖北省
2
重庆市
2
河北省
1
江西省
1
河南省
1
四川省
1
病原学
登革病毒归于黄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 不耐热,50度30min,或100度2min 均可灭活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0年1 1月2日 星期一 上午6 时29分1 0秒06:29:1020 .11.2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 年11月 上午6时 29分20 .11.206 :29Nov ember 2, 2020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 020年1 1月2日 星期一 6时29 分10秒0 6:29:10 2 November 2020
% 100 91.31 69.02 59.2 49.49 16.46 9.61 13.7 9.71 4.19
978例DF患者实验室检查
项目
病例数
WBC减少 611
PLT减少
609
Hb减少
52
T Bili升高 33
ALT升高 708
AST升高
853
CK升高
298
LDH升高 434
血清K+减少 171
埃及伊蚊
Aedes albopictus
白蚊伊蚊 Other Aedes:
Ae polynesiensis Aedes niveus group (monkey)
登革热在全球分布
全球有25亿人有患登革热的危险 每年有5000万到1亿人感染登革病毒 每年有50万登革热住院病例 每年有2万以上病例死于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多样性皮疹 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 表浅淋巴结肿大 束臂试验呈阳性 出血倾向(多于病程5~8天)
重症登革热的特征
临床特征: 严重的出血、血浆渗漏及器官损伤 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登革出血热 登革休克综合症 其他重症病例
登革出血热(DHF)
临床特征:
登革热临床诊断与治疗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张复春
登革热的概念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热病 毒所引起,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 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 骨骼和关节痛,皮疹,白细胞减少,部分 病人有出血倾向。重症病例可发生严重内 出血、休克等。
传播媒介
Aedes aegypti
和单核细胞绝对计数低 AST及ALT水平升高 血小板下降,1/2~3/4病例减少
重症登革热高危人群
1. 二次感染患者 2. 伴有基础疾病者
3. 儿童 4. 65岁以上的老人
5.营养不良者
重症登革热的预兆
退热期前后病情恶化 严重腹部疼痛 持续呕吐 四肢湿冷 昏睡或易怒/烦躁不安 出血(黑便或呕吐咖啡样物) 少尿
血小板低于20×109/L时,建议输注血 小板,预防大出血。
有低钾血症者及时补钾。
登革出血热的治疗
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注意维持水 、电解质平衡。
休克病例要快速输液以扩充血容量, 并加用血浆或代血浆,但不宜输入全血 ,以免加重血液浓缩。可静脉滴注糖皮 质激素,以减轻中毒症状和改善休克。
有DIC证据者按DIC治疗。
治疗
一般治疗及隔离:急性期卧床休息, 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 的病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
抗病毒治疗:在起病3-5天内(病毒 血症期),可适当应用病毒唑等抗病毒 药物。
对症治疗
高热时用物理降温,慎用解热镇痛药以 防 止 在 G-6PD 缺 乏 者 中 引 起 溶 血 。 对 于 病毒血症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 糖皮质素。
型病毒仅有短暂免疫力
有利于DF流行的因素
➢ 登革热病毒(带毒蚊、人、兽)输入 ➢ 自然气候 ➢ 伊蚊密度
屋内处积水容器 居民养花、养莲 建筑工地积水 水缸积水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未明:ADE、毒力变异及宿主背景 体液中的抗体可促进病毒在复制,并可与
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 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抑制骨髓中的白 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其减少,全身微 小血管损伤导致出血倾向及其蛋白渗出。
登革休克综合征
DHF 基础上出现循环衰竭表现: 心动过速、四肢湿冷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大于3秒 脉搏弱或测不到 脉压缩小或期测不到血压等休克表现
其他重症登革热病例
血浆渗漏所致的休克
呼吸窘迫综合征
严重内出血
脑炎,肝衰竭等
登革热早期诊断指标
近两周疫区旅游史、急起发热、头痛等 束臂试验阳性及皮疹等 白细胞发病早期显著减少,中性粒细胞
WHO登革热临床分型
登革热
(1997)
登革热
典型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 普通登革热
重症登革热
登革休克综合症 2009新指南
典型登革热
急性起病,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 热程3~7天; 热型多不规则或双峰热; 头痛,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 乏力及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或便秘等。
典型体征
有大量出汗、呕吐、腹泻而致脱水者, 应及时补液。尽可能使用口服补液,不 宜大量补液以防止出现脑炎样症状。
有出血倾向者,可采用一般止血药物 如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K等。严重 上消化道出血可口服凝血酶、雷尼替丁 或静注洛赛克等。
有肝脏损害时,可给予维生素C、肝泰 乐、凯西来、甘利欣等。
脑炎表现者应及时快速注射甘露醇等 脱水剂,每6小时一次;同时静脉滴注地 塞米松。也可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醣酐 及速尿,与甘露醇交替使用。呼吸中枢 受抑制者应使用人工呼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