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7.3《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3)(2篇)

7.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表现出的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知道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知道分子间距离是时分子力为零,知道的数量级。
3、了解在固体、液体、气体三种不同物质状态下,分子运动的特点。
4、通过一些基本物理事实和实验推理得出分子之间有引力,同时有斥力。
这种以事实和实验为依据求出新的结论的思维过程,就是逻辑推理。
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的分析1. 重点内容有两个,一是通过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和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的一些演示实验和事实,推理论证出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二是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而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能正确理解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关系的曲线的物理意义。
2. 难点是形象化理解分子间作用力跟分子间距离关系的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分子动理论是在坚实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我们通过单分子油膜实验、离子显微镜观察钨原子的分布等实验,知道物质是由很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大小在m 数量级。
我们又通过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等实验知道了分子是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
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结论的实验依据是什么?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有什么特点?这是今天要学习的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一、哪些现象说明分子间有空隙?扩散、布朗运动、石墨原子、酒精和水相混合1+1≠2二 为什么分子不能紧贴在一起?分子间有斥力三 为什么有空隙还能形成固体和液体?分子间有引力四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如何变化?1、 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2、 半径r 增加,引力和斥力同时减小,斥力减小的快3、 半径r 减小,引力和斥力同时增加,斥力增加的快五对比弹簧振子的振动(类似)六.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跟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r 0=10 -10m r <r 0 引力<斥力 表现斥力r =r 0 引力=斥力 合力=0r >r 0 引力>斥力 表现引力 r =10 r 0 r =10 r 0 引力=斥力=0 合力=0(1)经过研究发现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
分子间作用力+第1课时+参考教案

第四节分子间作用力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知道范德华力是常见的分子间作用力;2.能说明范德华力对物质熔、沸点等性质的影响,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
◆教学重难点1.掌握化学键、范德华力的区别。
2.掌握范德华力对物质熔、沸点等性质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联想·质疑】你曾观察过电解水的实验,对水的三态变化也很熟悉。
通过对这两种变化过程及条件的比较,你对水中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讲述】为什么气体在降温加压时会液化?液体在降温时会凝固?从微观过程来看,气体在液化、液体在凝固的过程中,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在逐渐减小。
固体、液体在宏观上能够彼此凝聚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液化、凝固的过程中,随着分子间距离减少,分子间这种普遍的作用力逐渐增强;同理,在熔化、汽化的过程中,随着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间这种普遍的作用力逐渐减弱。
二、讲授新课【讲解】事实表明,分子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人们将这些作用统称为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弱得多,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是范德华力。
【板书】范德华力与物质性质【讲述】例如,降低气体的温度时,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逐渐减小;随着温度降低,当分子靠自身的动能不足以克服范德华力时,分子就会聚集在一起形成液体甚至固体。
范德华力的作用能通常比化学键的键能小得多,一般只有2~20 kJ·mol-1,而化学键的键能一般为100~600 kJ·mol-1。
氯化钠中,将Na+和Cl-维系在固体中的作用是很强的离子键,氯化钠约在801 ℃时才能熔融;而氯化氢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是很弱的范德华力,相应地,氯化氢的熔点低至-112 ℃,沸点也只有-85 ℃,因此通常状况下氯化氢为气体。
【讲解】1.范德华力的概念:范德华力是分子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相互作用力,它使许多物质能以一定的凝聚态(固态和液态)存在。
2.范德华力的特征:①范德华力广泛存在于分子之间,但只有分子间充分接近时才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教案公开课

书设计一、范德华力的存在二.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四.范德华力对物质熔沸点的影响(1)结构相似,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熔沸点越高(2)相对分子质量相同或相近时,分子的极性越大,范德华力越大,,其熔沸点越高一、氢键的成因:H—X键具有强极性,“裸露”质子二、氢键的相关知识1.氢健的形成条件:2.氢键的定义:3.氢键的表示方法:X—H···Y(X、Y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4.氢键对物质的性质的影响:5.说明:氢键与范德华力之间的区别6.氢键可以在分子之间形成,也可在分子内部形成:如邻羟基苯甲酸和对羟基苯甲酸。
做笔记[课堂练习]1.二氧化碳由固体(干冰)变为气体时,下列各项发生变化的是()A、分子间距离B、极性键C、分子之间的作用力D、离子键被破坏2.固体乙醇晶体中不存在的作用力是()A、离子键B、范德华力C、极性键D、非极性键3.SiCl4的分子结构与CH4类似,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SiCl4具有正四面体的构型B.在SiCl4和CCl4晶体中,前者分子间作用力比后者大C.常温下SiCl4是气体D.SiCl4的分子中硅氯键的极性比CCl4中的碳氯键强4.下列各组物质气化或熔化时,所克服的微粒间的作用力,属同种类型的是()A.碘和干冰的升华B.二氧化硅和生石灰的熔化C.氯化钠和铁的熔化D.苯和已烷的蒸发5.下列物质中不存在氢键的是()A、冰醋酸中醋酸分子之间B、一水合氨分子中的氨分子与水分子之间C、液态氟化氢中氟化氢分子之间D、可燃冰(CH4·8H2O)中甲烷分子与水分子之间6.固体乙醇晶体中不存在的作用力是()A、极性键B、非极性键C、离子键D、氢键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分子间作用力是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总称B、范德华力与氢键可同时存在于分子之间C、分子间氢键的形成除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外,对物质的溶解度、硬度等也有影响D、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化学键,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8.下列有关水的叙述中,可以用氢键的知识来解释的是()A、水比硫化氢气体稳定B、水的熔沸点比硫化氢的高C、氯化氢气体易溶于水D、0℃时,水的密度比冰大。
高中物理分子间关系教案

高中物理分子间关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2. 掌握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3. 通过实验了解分子间关系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分子间的各种相互作用力。
2. 分子间关系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物质的形成是由什么决定的?(引入分子概念)
2. 学习分子结构和性质:
a. 讲解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b. 分析分子的性质如熔点、沸点等。
c. 展示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差异。
3. 探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a. 讲解分子间的各种相互作用力如范德华力、氢键等。
b. 比较不同相互作用力的强弱和影响。
c. 实验展示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对物质的影响。
4. 总结:归纳分子间关系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五、教学方式:
1. 教师讲解结合实例分析。
2. 实验展示分子间关系对物质性质影响。
3. 学生合作讨论思考。
六、教学评价:
1. 课堂练习:设计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实验。
2. 作业布置: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作业。
3. 实验报告:分子间关系实验报告。
七、教学反思:
1. 提升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 关注学生巩固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物理教案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物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在物理学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解释和预测物质性质的基础。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和重要性。
1.2 学习目标1. 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概念;2. 掌握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1.3 教学内容1.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章: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概述2.1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定义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是指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作用力。
2.2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类型2.2.1 范德华力:分子之间的一种较弱的吸引力,包括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
2.2.2 氢键:分子之间的一种较强的吸引力,主要存在于含有氢原子的极性分子之间。
2.2.3 离子键:带正电荷的离子和带负电荷的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作用力。
2.2.4 共价键:共享电子对的原子之间的强烈吸引力。
2.3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2.3.1 熔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越强,熔点越高。
2.3.2 沸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越强,沸点越高。
2.3.3 密度: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越强,密度越大。
2.3.4 溶解度: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与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有关。
2.4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验测定2.4.1 表面张力:液体表面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宏观表现。
2.4.2 黏度:流体内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宏观表现。
2.4.3 红外光谱: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测定方法之一。
2.5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际应用2.5.1 药物设计:通过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提高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结合能力。
2.5.2 材料科学: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开发新型材料。
本章内容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第三章:范德华力3.1 范德华力的定义和特点范德华力是分子之间的一种较弱的吸引力,包括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
第一章第四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态 可忽略
(3)充满整个容
(3)分子可以自由运动 器
3.对物质三态的微观解释.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物体中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 做无规则运动,它们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分子间 的作用力要使分子聚集起来,而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又要 使它们分散开来,由于这两种相反因素的作用,形成了 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不同的物质状态.
A.铅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 B.铅柱受到大气压力作用 C.铅柱间存在万有引力作用 D.铅柱间存在分子引力作用
解析:挤压后的铅分子之间的距离可以达到分子之 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的距离范围,故不脱落的主要原因是 分子之间的引力大于斥力,合力表现为引力,故 D 正确, A、B、C 错误.
答案:D
拓展二 分子力的宏观表现及分子动理论
答案:D
知识点二 分子间的作用力
提炼知识 1.当分子间的距离等于 r0 时(r0 的数量级为 10-10 m),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相互平衡,这个位置叫作平衡位置. 2.当固体不被压缩和拉伸时,分子间距离 r=r0;当 固体被压缩时 r<r0,表现为斥力;当固体被拉伸时 r>r0, 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3)大量的分子能聚集在一起形成固体或液体,说明 分子间存在引力.固体有一定形状,液体有一定的体积, 而固、液分子间有空隙,却没有紧紧地吸在一起,说明 分子间还同时存在着斥力.
2.分子力与物体三态不同的宏观特征. 分子间距离不同,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也就不一样, 物体的状态特征也不相同.
物 态
分子特点
判断正误
(1)当物体被拉伸时,斥力减小,引力增大.(×) (2)当物体被压缩时,斥力和引力均增大.(√) (3)当物体被拉伸时,斥力和引力均减小.(√)
小试身手 2.(多选)如图所示的是描述分子引力与分子斥力随 分子间距离 r 变化的曲线,根据曲线图,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 )
分子间的作用力教学设计

分子间的作用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分子间存在间隙,并能通过实例说明。
②知道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③知道分子力为零时,分子间距离的数量级以及r增大到什么数量级时,分子力可忽略不计。
④知道分子间距离小于r0时,实际表现的分子力为斥力,斥力随r的减小而迅速增大;知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0时,实际表现的分子力为引力,引力随r的增大而减小.二、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分子间作用力规律的能力。
②物理离不开生活,能用分子力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①重点:分子间存在的引力和斥力的特点。
②难点:对分子间的作用力跟分子间距离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学情分析及教学思路】学情分析:从学生年龄特征来看,学生处于高二年级,对本节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对分子间作用力等微观概念辨别能力还欠缺。
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看,初中学过热学的入门知识,但是学生遗忘较多,对于微观世界往往比较抽象,学生接触也比较少,学习有点困难,但是只要学生学好力学的相关知识,再加上前面两节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合理引导,联系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学质疑、交流探究,获得新知,一定能把本节学好。
教学思路:构建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
所以本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为主,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合理引导,学生通过推理分析,比较讨论和归纳总结不断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
分子间作用力是微观领域的力,学生很难理解大量分子的相互作用是什么样的,所以设计好几个演示实验特别重要,此外还大量举出生活中的事例,体会分子间的作用力。
本节教学重点是分子间的作用力与距离关系曲线的理解,教学中通过知识问题化,问题的层次化,层层递进,降低难度,使学生易于接受。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公开课教案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目的】1、知道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2、知道分子力的引力、斥力和合力随间距变化的规律;3、知道合力为零时的特殊值r 0的数量级,知道合力趣于零时的分子间距是10 r 0;4、能用分子力的规律解释某些简单的现象。
【教学重点】分子的引力、斥力和合力随间距变化的规律;用分子力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教学难点】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的理解。
【教具】1.演示分子间有间隙的实验:① 约1m 长的,外径约1cm 的玻璃管,各约20~30ml 的酒精和水、注射器。
②长15cm 的U 形玻璃杯、黑墨水。
2.演示分子间存在引力的实验:两个圆柱形铅块(端面刮光、平滑)、钩码若干。
用细线捆住的平板玻璃、直径20cm 的盛水玻璃槽、弹簧秤。
3.幻灯片: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曲线和两个分子距离在r=r 0,r > r 0,r <r 0时分子力的示意图。
【教学过程】二、导入新课:分子动理论是在坚实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我们通过单分子油膜实验等实验,知道物质是由很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大小在10-10m 数量级。
我们又通过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等实验知道了分子是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
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结论的实验依据是什么?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有什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个粒子数 10-10m么特点?这是今天要学习的问题。
首先设问:既然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是否紧密排列、无空隙?1、分子间有间隙.由已知的实验事实分析、推理得出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1)演示实验:①长玻璃管内,分别注入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
②玻璃杯盛有一定量的水,注入黑墨水。
提问学生: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上述实验可以说明气体、液体的内部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
(2)出示图片: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石墨表面原子结构图。
可看出碳原子间有空隙;(3)同时举例:钢铁这样坚固的固体的分子之间也有空隙,有人用两万标准大气压的压强压缩钢筒内的油,发现油可以透过筒壁溢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案
知识点
(1)认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的变化规律
知识环节
教师活动
演示实验
媒体引入
两个铅柱本身没有相粘。
接着我们用刀将两个铅柱的断面削平,并将他们对齐压紧,发现两个铅柱结合在一起了,我们把结合后的铅柱挂在铁架台上,在下面加挂重物。
可以看到一定数目的勾码并没有将他们分开,是什么力使得他们结合的这么紧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讲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实验演示:将两个断面削平磨光的铅柱对齐压紧,发现他们可以连接在一起,并在下面可以挂一定的重物。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这个实验很好的说明了物体分子间有相互吸引力,正是这种引力将两个铅柱紧紧的连接在了一起,也正是由于这种力,才使得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固体和液体。
那么在实验中,我们为什么先要将铅柱的断面削平磨光呢?这主要因为分子间的引力发生作用的距离非常小,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可以让两个铅柱间分子的距离尽可能的减小。
我们还知道,固体和液体是很难压缩的,即使是气体,当
压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很难再继续压缩,这些现象说明分子间除了引力外还存在着斥力。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斥力发生作用的距离比引力发生作用的距离还要小。
研究表明,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它们的大小都和分子间的距离有关,如图所示,斥力在横轴上方,引力在横轴下方,它们均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
分子间表现出来的作用力实际上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播放实验视频以及ppt分析
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的变化规律
下面我们来分析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的变化情况
(1)当分子间的距离等于时,引力和斥力相互平衡,分子间的作用力为零。
我们把这个位置称为平衡位置。
的大小与分子的大小差不多,数量级约为 m。
(2)当r 在图中如何表示出斥力增大得比较快呢?这可以从图像的斜率上看出来。
上面表示斥力的线比较陡,而下面表示引力的线比较平坦。
(3)当r>时,随着r的增大,引力和斥力都减小,并且引力总是大于斥力,分子力表现出引力。
此时分子力的图像应在横轴的下方。
那么图线到底要怎样画呢?我们刚刚分析过位置时,分子力为零。
由于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发生作用的距离都很小,所以可以认为在在无限远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也为零,中间的这一段引力必定会在某一位置出现分子力的最大值。
如图所示。
(4)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10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十分微小,可以忽略。
分子力为零。
故假如一个分子从10的地方开始逐渐靠近另一个分子,他们间的相互作用力应当是先表现出引力,这个力先增大到最大值,之后又减小,在平衡位置时分子力减小为零。
之后表现出斥力,并且斥力越来越大。
问题
把一块洗净的玻璃板吊在橡皮筋的下端,先使玻璃板水平地接触水面,然后向上拉玻璃板,使它离开水面,会发现这时所用的力会大于玻璃板本身所受的重力,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