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变迁及应对措施_以大理白族民居建筑为例
浅析地域建筑的魅力——以大理周城白族民居为例
诉气 候条 件下 形 成和 发展起 来 的 。 大 理 是 个 多 风 地 区 ,每 年 出 现 大 风 既 多 ,风 力 又 强 。 白族 劳动 人 民在 与 自然 作 斗争 中 ,积 累 了丰 富的经 验 。 由于 常年 多 是 偏 西 的风 向 ,他们 就将 主 房 的布局 坐 西 向东 , 门窗都 开在 向东那
・
I Ll ' . - ] 文 化研 究 ・大 众 文 艺
浅析 地域 建筑的魅 力
以大理周城 白族 民居 为例
李 擎 ( 云 南艺 术学 院 云南 昆明 6 5 0 0 0 0 )
摘要 :针 对 当代 中国城 市的趋 同现 象,面对 经济全球 化 的冲 击 范 围 内 , 垂 直 变 化 明 显 ,年 平 均 气 温 1 2 . 2 —— 1 8 . 9 ℃ , 日照 和随之 而来的外来文 明无所 不在 的侵袭 ,中国城 市建设的发展面 - 临着 时 数 1 8 5 8 . 3 - 2 7 1 8 . 3 小 时 , 日照 百 分 率 为4 2 — 6 2 。 年 平 均 雨 量 的不是要 不要 地域建筑文化 的问题 ,而是如何去 学习与借鉴传统的地 5 8 . 7 - 1 0 8 3 . 3 r n m ,干 湿 季 明显 ,雨季 ( 5 - 1 0 月 )降 水量 占全年 雨
梁 思成 先 生 曾说过 : “ 建 筑之 始 ,产 生 于 实 际需 要 ,受 利 断 以及柱 廊 、露 台等 等 ,无 不感 受 到建筑 的 自然 适 应性 。建筑 形 于 自然 物理 ,非着 意 创制 形 式 ,更 无 所谓 派 别 ,乃 其 材料 环境 所 式 正是 通过 气候 条件 的适 应而 逐步 形成 。 形成。” 正是 由于 地 域性 的特 色文 化 决定 了地 域 性建 筑 的形 成 。 ( 二 )对地 形地 貌 的适应 建 筑 的空 间和 形 态与 自然 的地形 地貌 保 持着 直 接或 象 征性 的 在 外 来 文 明无 所不 在 的侵 袭 之 下 , 中国建 筑 应在 体 现 其地 域性 特 色 的 同时体 现 国 际性 的 品质 。 目前 ,中 国 的建筑 设 计 却在 不 断追 联 系 。周 城 白族 民居 便 是将 建筑 与 自然 环境 做 到有 机 的结 合 ,使 求着 “ 新 、奇 、特 ” ,而 不 去 触碰 本 土几 千 年 来形 成 的特 色 建筑 建 筑 与地形 地貌 有机 整合 。 山地 是云 南地 区主要 的 自然 地貌 形 态 ,利 用 自然 的 山地格 局 文 化 体 系 。不 能潜 下 心 来研 究 本 土地 域性 的建筑 。而 美籍 华 人 贝 聿 铭 先 生却 设 计 出深 含 中 国文 化 内涵 的 苏州 博 物馆 ,美 国建筑 设 是 周 城 民居 建造 的主 要特 点 。这里 地势 东低 西 高 ,属缓 坡 地带 。 计 师 却 能设 计 出象 征 中国 “ 塔 ”的上 海金 茂 大 厦 ,这 是我 们 需要 周 城 建筑 便 是充 分利 用 自然 的地 形 地貌 特 点发 展起 来 的 。在整 体 布 局 上 ,周城 建 筑顺 应 了 山地 大环 境 的 自然水 体流 线 。并 且不 在 思考 的 问题 。 河 的汇水 面 处布 置 建筑 ,使 建筑 避 免 的洪 水 的危害 。充分 的适 应 二 、大 理周 城地 域 建筑 魅 力的 展现 当地 的水 文 。建 筑 形态 适应 山地地 形 ,采 取跌 落 、 台阶 、或掉 层 ( 一 )对气 候条 件 的适 应 我 国 的 传 统 地 方 建 筑 在 建 筑 形 式 处 理 、 材 料 运 用 上 都 体 的形 式与 自然 的地 形相 结合 。 现 出 卓 越 的 气 候 适 应 性 ,大 理 地 区位 于 亚 热 带 西南 季 风 气 候 带 ( 三 )对 生活 方式 、生 态环 境相 适应
空间中的社会教化以喜洲白族传统民居为例
空间中的社会教化以喜洲白族传统民居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空间中的社会教化现象,以喜洲白族传统民居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喜洲白族传统民居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社会教化功能。
本文将通过对喜洲白族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建筑特色以及文化内涵的解析,揭示其作为社会教化场所的重要角色。
文章首先将对喜洲白族传统民居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进行概述,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
接着,文章将深入探讨喜洲白族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和建筑特色,分析其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体现社会教化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挖掘喜洲白族传统民居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探讨其如何通过空间语言传递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社会期望。
通过对喜洲白族传统民居的深入分析,本文旨在揭示空间与社会教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为现代社会中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提供启示。
本文也希望引起更多学者和公众对传统民居及其社会教化功能的关注和思考,为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二、喜洲白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与文化背景喜洲白族传统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背景,展现了白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生活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这些民居不仅是白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场所,更是他们社会教化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建筑特点上,喜洲白族传统民居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它们多采用土木结构,以木材为主要建材,注重通风和采光,形成了冬暖夏凉的宜人居住环境。
民居的布局严谨而富有变化,既有严格的轴线对称,又有灵活的院落空间,既体现了白族人民对秩序的追求,又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民居的装饰精美而富有民族特色,如精美的木雕、彩绘和石雕等,都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审美追求和工艺水平。
在文化背景上,喜洲白族传统民居的形成和发展与白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紧密相连。
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他们世代居住在喜洲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和民族特色。
这些民居不仅是白族人民生活的场所,更是他们进行社会教化、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是云南的一个重要民族群体。
白族的民居建筑,是白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对生活环境的独特理解和认识的体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
云南地区白族的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白族民居主要分布在云南大理、兴义等地区,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以大理白族为主的建筑风格。
白族的民居建筑主要以木材为主要材料,整体结构简单而稳固。
白族民居建筑采用的是悬空式民居建筑模式,即将民居建在一定高度的地面上,使得整个建筑呈现出悬浮之感。
这种悬空式建筑的设计,既能够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又能够有效解决地面积水等问题,使得建筑更加舒适和安全。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建筑的营建工法主要包括选材、施工技术和装饰工艺等方面。
首先是选材,白族民居建筑大部分采用木材作为主要材料。
木材具有保温、隔热、环保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民居建筑中。
白族人民根据当地的木材资源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合的木材进行建造。
他们通常选择松木、柏木等耐用性较强的木材,这些木材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能和耐用性,能够有效延长民居的使用寿命。
其次是施工技术,白族民居建筑采用的是榫卯结构和插接结构相结合的工法。
榫卯结构是指将两块材料通过榫和卯的连接方式固定在一起,使其形成一个整体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插接结构是指通过将不同的木材插入到另一块木材中,使得两块木材之间形成紧密的连接。
这种结构方式能够提高建筑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白族人民善于利用这些施工技术,使得他们的民居建筑结构稳定、耐用。
最后是装饰工艺,白族民居建筑尤为注重装饰和细节处理。
白族人民常常在民居建筑的外墙、窗户和门等部位进行精心的装饰,使得整个建筑更加美观和具有艺术感。
他们采用的装饰工艺主要包括雕刻、彩绘和壁画等。
雕刻是指用刻刀在木材上进行雕刻,通常雕刻一些花纹和图案,使得建筑更加美观。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剑川县金和村、 永丰村、 新生村ꎬ 鹤庆县东登村、
化丧失等问题不同程度显现ꎬ 传统民居建筑的保
护与整治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ꎮ
实地调查、 现场测量和居民访谈后ꎬ 尝试梳理保
大理白族民居ꎬ 作为传统合院式民居的代表
形式ꎬ 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及地方特色
士庄村、 下营村、 化龙村和彭屯村 8 个传统村落的
寓意和季相景观营造ꎬ 通过植物多样化组合ꎬ 营造
生动灵韵的氛围ꎬ 表现 “ 天人合一” 思想观念ꎮ
2. 民居建筑细部造型与装饰
白族民居建筑内外部常飞檐高翘、 斗拱别致、
镂空花枋ꎬ 重视门楼、 照壁和门窗雕刻等细部装
与传统风貌不协调民居
传统民居按建筑价值分为历史文化建筑、 传
所占比例 / %
89 320 05
20 64
237 950 42
传统风貌民居
落的基本资料ꎬ 并从建筑价值、 建筑风貌和建筑
占地面积 / m2
54 98
105 537 54
24 38
432 808 01
100 00
统建筑与其他建筑ꎬ 调查的 8 个传统村落中ꎬ 属历
villagesꎬ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protecting the traditional dwellings. Suggestions on the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measures for Bai traditional dwellings are proposed. This paper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in 8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eqing County and
云南传统抬梁式民居建筑的改造更新——以大理白族民居建筑为例
云南传统抬梁式民居建筑的改造更新——以大理白族民居建筑为例摘要:选取的研究项目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脚下,场地属于山地地形。
南边有一条小溪,北边面向院落,正房已被拆除,仅剩耳房一座,为三开间二层建筑,是典型的大理白族民居形式。
此建筑主要功能为民居建筑,结构是采用汉式建筑抬梁式木构架,空间采用当地的走道式分隔手法,是白族一坊房屋的三开间廊子类型。
此建筑放在现代是存在缺陷的,如室内采光、通风较差;建筑朝向不合理;二层仅用于储存的不合理的空间布局。
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更新改造,改善采光通风,重新布局建筑空间,融入现代空间功能,并采用被动式太阳能设计。
传统抬梁式民居建筑是受到汉族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上的影响而衍生出的建筑形式,属于传统抬梁式民居建筑,反映出建筑文化上的多元性。
因此,该建筑具有传承的建筑文化的意义。
关键词:抬梁式;白族民居;民居更新;被动式太阳能一背景选取的研究项目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脚下,场地属于山地地形。
项目用地群山环绕,南边有一条小溪,北边面向院落,正房已被拆除,仅剩耳房一座,为三开间二层建筑,是典型的大理白族民居形式。
该建筑是以排架清晰地分隔空间,明间为起居室,侧间为卧房,常在建筑侧边设置供上下交通的楼梯,各房间都是通过室外的走道进行交通联系,二层主要用于储存杂物,仅1.8M高。
屋面形态属于硬山屋顶,其承重结构属于为抬梁式木构架,建筑底层北面墙壁为木质,明间是六扇格子门,侧间则是开格窗与单扇门一樘,其他三面是以毛石砌筑的墙壁,采用包心砌的砌筑手法,没有开窗设置,如图1所示。
本项目以此大理白族建筑为案例,对大理白族民居建筑进行探索,发现传统民居建筑对于现代的居住要求上而言,虽然在结构、形态上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但是都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三面用毛石墙围合,没有开窗,仅向院落开门窗,通风采光都较差,非常影响使用。
由单体建筑围合而成院落,减少与外界的接触,建筑的朝向受到院落的约束而无法选择更好的朝向。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云南地区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的少数民族之一。
白族民居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了白族人民丰厚的历史文化及生活习俗,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的营建工法从古到今,通过代代传承,形成了独特的演绎与传承方式,反映了白族民居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白族民居的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和楼房。
三坊一照壁是白族传统民居的典型形式,由一个正房和两个厢房以及一个照壁组成。
三坊一照壁一般分为前堂、中堂和后堂,前堂是客厅和礼堂,中堂是主人的起居之处,后堂是主人的卧室。
照壁是白族传统建筑的标志,常常雕刻着吉祥的花纹和图案。
四合院是白族传统民居的另一种形式,由四个房间围成一个庭院而得名。
四合院一般是家庭民居,每个房间都有特定的用途,例如客厅、卧室和厨房等。
庭院是四合院的核心,是家庭成员聚会和活动的场所。
在云南的农村地区,四合院常被用于农家旅馆,供游客体验白族的传统生活方式。
楼房是白族民居的另一种重要形式,一般用于城市和较为富裕的家庭。
楼房的层数较多,一般有两到三层,并且有着较为宽敞的庭院和附属建筑。
楼房的外观常常雕刻着华丽的装饰图案,反映了白族人民的审美和追求。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的营建工法是基于白族民族特点和环境条件而形成的。
一方面,白族人民生活在山区,地势复杂多变,营建工法必须考虑到山地的地形、地质和气候等因素,以适应山区的环境条件。
白族是种植农民和游牧民族的后裔,他们从事农田的开垦和畜牧业,因此白族民居的设计和结构必须适应农业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建筑材料方面,云南地区白族民居主要采用木材和土材料进行建造。
木材是白族民居的主要结构材料,用于建造屋顶、支撑结构和地板等。
土材料主要用于建造墙体,例如土坯、石块和石灰等。
这种建筑材料的选择具有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符合白族人民对自然和环境的尊重。
在营建工法方面,白族人民注重传统的技艺和经验传承。
2013-大理喜洲村白族民居研究[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优秀论文介绍
摘要喜洲村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与洱海之间狭长的平坝地带北端。
古代洱海地区是云南白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大理是沟通西南诸省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走廊。
喜洲村作为洱海地区的传统村落,有着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
喜洲村独具特色的白族民居建筑群忠实地记录了洱海地区,特别是喜洲村自身发展沿革的独特历史进程。
本文以喜洲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背景,分别从整体——群体——单体——细部四个层面入手,对喜洲村白族民居传统建筑进行了全面、系统、详实的分析研究,同时着力把握各个层面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
喜洲村白族民居传统建筑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研究过程中,本文采取了跨学科、多层次、系统化的研究方法。
本文提供的研究模式对于从实际出发,系统的古村落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喜洲村白族民居传统建筑ABSTRACTIn the north of the long and narrow flatland between Canshan Mountains and Erhai, Xizhou Village lies in Daili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Bai Nationality, northwest of Yunan Province. Erhai region in ancient times was the birthplace of Bai Nationality of Yunan, and Dali serves as a cultural and economic link between Southwest China and Central Plains. As a traditional village hamlet in Erhai region, Xizhou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national and regional culture. The unique vernacular dwellings of Bai Nationality there reflect faithfully the historical course of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Erhai region, especially in Xizhou village.The major emphasis of the thesis is on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vernacular dwellings of Bai Nationality in Xizhou. With the natur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as the background, it makes a systematic, detailed and all-inclusive analysis of those vernacular dwellings from different levels such as traditional dwellings as a whole, building groups, individual buildings, and their details. Meanwhile, it explores the profound internal relationship among these different levels. By adopt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multi-level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method, the thesis throws light on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old villages and hamlets.Key Words: Xizhou Village Bai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vernacular dwellings插图目录插图目录引言图1云南民族分布示意图 (1)1 喜洲村广义环境分析图1.1大理洱海 (5)图1.2大理崇圣寺三塔 (5)图1.3歌舞中的白族 (6)图1.4山水大理城 (7)图1.5喜洲村地理区位图 (7)图1.6著名商号永昌祥同仁 (8)图1.7董澄农、严子珍 (9)图1.8清雍正年喜洲白族进士高第画像 (10)图1.9明代杨士云先生的“七尺书楼” (11)图1.10“赵府”一进四院五重堂 (11)图1.11大理白族自治洲 (12)图1.12大理苍山十九峰 (13)图1.13义务消防队演习 (14)图1.14本主节 (15)图1.15造新房 (16)图1.16白族老太绕山林 (17)喜洲村总平面 (18)2喜洲村传统街巷分析图表2.1喜洲村构成群体的单体建筑类型 (19)图2.1“方形根基”的基本母题平面示意图 (20)图2.2高达二层的封闭实墙 (21)图2.3喜洲村局部群体鸟瞰 (21)图2.4单体与单体之间三种构成关系 (22)图2.5巷道空间示意图—1 (23)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2.5巷道空间示意图—1 (24)图2.6巷道空间示意图—2 (25)图2.7严家大院与富春里关系 (26)图2.8市户街、市坪街 (27)图2.9喜洲村门楼、主要街巷位置示意图 (29)图2.10苍——洱方向体系与村落关系 (31)图2.11四方街及周边商业活动情况 (33)图2.12喜洲村公共建筑分布示意图 (34)图表2.2不同时期民居建筑统计表 (35)图2.13喜洲村局部鸟瞰图 (36)图2.14喜洲村“四方街”中心平面图 (37)图2.15四方街 (38)图2.16文明坊、题名坊 (39)图2.17巷道 (40)图2.18喜洲村环状路网体系 (41)图2.19喜洲村西入口 (42)图2.20喜洲村西入口空间 (42)图2.21大青树 (43)图2.22正义门 (43)图2.23东安门、东安门内长条石椅 (44)图2.24街巷门楼 (45)图2.25富春里节点空间示意 (45)图2.26富春里节点空间 (46)图2.27井台空间 (47)图表2.3曲折多变的街巷空间 (49)喜洲村东安门外沿街立面 (51)喜洲村东安门外沿街立面 (52)喜洲村东安门外沿街立面、喜洲村大界巷39、31号沿街立面 (53)喜洲村市坪街沿街立面 (54)3 喜洲村传统白族民居建筑图3.1南诏绘画中的建筑图像 (55)图3.2“狗头青石”垒砌的土库房石脚 (56)图3.3土库房院落 (56)图3.4一进数院的深宅大院 (57)插图目录图3.5严家大院中的洋楼 (57)图3.6“宝城府”中的洋楼 (58)图3.7富春里23号一坊民居平面、剖面图 (59)图3.8富春里23号一坊民居 (60)图3.9曲折多变的入口空间 (61)图3.10“赵府”平面轴线示意图 (62)图3.11严家大院平面轴线示意图 (62)图3.12大界巷37号底层、楼层平面图 (63)图3.13大界巷37号 (64)图3.14大界巷37号院落 (64)图3.15大界巷37号剖面图 (64)图3.16大界巷37号剖面图 (65)图3.17二楼上的佛龛 (65)图3.18沿街店铺...................................................................................................................66、67 图3.19漏角天井 (68)图3.20纵向串联平面示意图 (69)图3.21横向并联平面示意图 (70)图3.22纵横双向联结平面示意图 (70)图3.23三坊一照壁平面示意 (71)图3.24四合五天井平面示意 (71)图3.25严家大院鸟瞰图 (72)图3.26两坊平面示意 (72)图表3.1民居入口大门空间 (75)图3.27墙上题字 (78)图3.28墙上镶嵌大理石 (78)图3.29门前木屏障 (79)图3.30明朗宽敞的庭院空间 (80)图3.31南方民居庭院空间 (81)图3.32.庭院空间环境 (81)图表3.2.漏角天井空间 (83)图3.33廊道空间 (85)图3.34走马转角廊道空间...................................................................................................85、86 图3.35“将军第”平面为例廊道空间平面分析示意图 (87)图表3.3有厦大门出阁式 (88)图表3.4有厦大门平头式 (89)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3.36喜洲镇沙村本主庙大门 (91)图表3.5无厦大门 (92)图3.37照壁 (94)图3.38座山照壁 (95)图3.39照壁 (96)图3.40西洋门窗 (98)图3.41“紫云山”寺平面图 (101)图3.42“紫云山”寺剖面图 (101)图表3.6“紫云山”寺 (102)图3.43董成祠平面复原图 (104)图3.44董成祠前的牌坊立面复原图 (105)图3.45董成祠带门洞照壁复原图 (105)图3.46董成祠剖立面复原图 (106)图3.47董成祠剖立面复原图 (106)图3.48董成祠 (107)图3.49苍逸.图书馆东西立面图 (108)图3.50苍逸.图书馆东西立面图 (108)图3.51苍逸.图书馆底层平面图 (109)图3.52苍逸.图书馆 (109)图3.53苍逸.图书馆二层平面图 (110)图3.54苍逸.图书馆剖面图 (110)图3.55正义门 (111)图3.56正义门 (112)4 喜洲村白族民居的结构、构造与装饰艺术图4.1严府走马转角楼 (114)图4.2走马楼构架示意图 (114)图4.3带腰厦楼房 (114)图4.4带腰厦楼房构架示意图 (114)图4.5市坪街挑厦楼房 (115)图4.6挑厦楼房构架示意 (115)图4.7市户街某宅吊柱楼房 (116)图4.8吊柱楼房构架示意 (116)图4.9土库房构架示意 (116)图4.10弯曲大梁构架示意 (117)插图目录图4.11梁架扣榫做法 (118)图4.12串坊做法示意 (118)图4.13角柱料石砌“金包玉” (119)图4.14条石做墙角,加强“四大角” (119)图4.15厚实的土墙 (120)图4.16螺贝壳体为骨料的土墙 (120)图4.17下部夯土墙和楼层上部土坯墙 (121)图4.18封檐 (121)图4.19白族服饰腰绣花短围裙上的花、鸟图案 (122)图表4.1山尖和山花、山墙檐下(“腰带厦”)装饰 (124)图表4.2正房檐廊两端的“围屏”装饰 (126)图4.20封面砖 (127)图表4.3屋脊及檐口装饰 (128)图表4.4转角马头 (130)图表4.5大门门头形式及细部装饰 (131)图表4.6室内门的形式及细部 (134)图表4.7室内窗的形式 (136)图表4.8柱础形式及细部装饰 (139)图表4.9地坪铺砌方式及材质 (140)图表4.10天花装饰 (141)图表4.11装饰性构件——插梁梁头 (143)图表4.12装饰性构件——花枋 (144)图表4.13装饰性构件——梁架上的装饰 (144)图表4.14装饰性构件——吊瓜柱、撑拱 (145)5结语引言引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云南地处祖国大西南,地理气候条件十分独特。
大理白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历史文化与现状
气逐渐旺盛 ,建筑逐渐齐全 ,就 出现 了村镇 的雏形 。白族 人
围绕 着 这 一 片 交易 的 沃 土 向 外 扩 张 ,就 产 生 了喜 洲 镇 。大 理 白族 的其 他 古镇 ,比 如 海 东 村 ,周 城 村 等 等 的发 展 历 程 大 抵 如 此 ,一 块 空地 产 生 了 聚 集 功 能 ,吸 引 当 时 的 白族 人 过 来 定 居 ,最 后 发 展 成 为 城 镇 。
白族 民居 的发展 方向。当后期受到汉族文化 的影响 ,多元文化 的融合在建筑 中得 以体现 。文 中从建筑及细 部构造 等
方 面 来 诠 释 大 理 白族 建 筑 的传 承 和 演变 。 关 键 词 :大 理 白族 ;喜 洲 镇 ;文化 古 城 ;历 史 演 变 ;构 造 装 饰
中 图分 类号 :T U 0 9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1 0 0 6 — 7 9 7 3( 2 0 1 3 )1 1 — 0 3 7 9 — 0 2
三 、传 统 建 筑 形 式
面朝正南或者正北 ,而是顺着 山势改变朝 向,从而获得充足 的
日照 。而 另一 个 影 响 朝 向 的原 因就 是风 向 ,大 理 白族 居住 地 处 在 苍 山和 洱海 之 间 ,终 年风 吹 ,所 以民 居建 筑 选 择 背 靠苍 山来
白族 的传 统 民居 基 本 上 有 两 种 ,其 一 叫做 “ 栋栋 房” , 其 二 叫做 “ 土 库 房 ” 。 传 统 民 居 的 形 式 虽 然 质 朴 粗 糙 ,但 是
一
、
白族 的 大 理
于 喜 洲 镇 心脏 的位 置 ,可 以 到 达 小 镇 的 每 一 个 角 落 。 四 方 街 在 最 初 的历 史 中并 不 是 小 镇 的 中 心 ,人 们 只 是 通 过 这 一 块 平 地 来 互 换 自己 所需 要 的 材 料 。 而 在 之 后 的时 间里 ,居 住 在 附 近 的 白族 人 民逐 渐 习惯 在 这 里 交 易 ,然 后 就 以此 为 中 心 出 现 了各 种 设 施 , 不 习 惯 露 天做 生 意 的 建 造 了商 铺 ,交 易 需要 吃 食 则 诞 生 了酒 肆 ,路途 遥 远 不 方 便 来 返 的都 住 进 了客 栈 ,人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其中白族是云南地区的重要民族之一,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白族民居是白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实用性,还体现了白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追求。
白族民居建筑的特点之一是“三开间一半窑”。
这种建筑形式将一半的房屋作为窑,以供人们生活和储存物品。
这种建筑形式的背后反映了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简约和储存的重视。
在用材方面,白族民居主要使用木材和石材,这种材料不仅具有很高的强度和耐久性,还能更好地适应云南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
白族民居的营建工法,是一种经验总结的传统技艺。
在传统的白族村落中,往往有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担任着营建工人的角色,他们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将建房的技艺一代传一代。
不过由于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年轻白族人选择了城市化的生活方式,这导致了白族传统建筑工法的流失。
为了保护和传承白族民居的建筑工法,云南一些地区开始加强对传统公开课的组织和开展,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工匠来传授技艺。
也有一些机构将白族传统建筑的营建工法进行记录和研究,以期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传统的白族民居建筑工法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一是现代化材料的应用对传统工法的冲击。
在现代社会,一些新材料如水泥和钢材等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这些新材料具有更好的性能和施工方便,使得传统工法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
其二是人才的流失和技艺传承的困难。
由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年轻人对于传统建筑工艺的兴趣和了解程度有限,导致了传统工法的丧失和传承困难。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相关机构共同努力解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该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
应该加强对白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和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传统建筑工法的重视和认识。
可以通过加强相关教育和培训,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和技艺传承者,为传统工法的传承提供有力的支持。
还可以探索传统工法与现代化材料相结合的方式,既保留了传统的特色,又使得建筑更加耐用和适应现代化需求。
大理古城建筑如何保护与发展
大理古城建筑如何保护与发展大理古城,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如何保护和发展大理古城的建筑,使其既能传承历史文化,又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保护大理古城建筑,首先要深入了解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大理古城的建筑是白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白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从古老的城墙、城门到传统的白族民居,每一处建筑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这些建筑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寄托,它们见证了大理的兴衰变迁,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保护的过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是关键。
政府应当组织专业的团队,对古城建筑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明确保护的范围和重点。
同时,要根据古城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保护规划。
规划要注重整体性,不仅要保护单体建筑,还要保护建筑周边的环境和风貌,保持古城的原有格局和肌理。
资金投入是保护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当加大对古城建筑保护的财政支持,设立专项保护资金。
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通过多种渠道筹集保护资金。
例如,可以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赠,或者引入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吸引投资进行保护性开发。
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古城建筑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对破坏古城建筑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要加强执法监督,确保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对于古城建筑的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静态的保存上,还应当注重对其的活态传承。
鼓励当地居民继续在古城内居住和生活,传承传统的建筑技艺和生活方式。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传统建筑技艺培训、民俗文化展览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古城建筑文化,增强保护的意识和自觉性。
在发展方面,要坚持适度开发的原则。
旅游业是大理古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过度的旅游开发可能会对古城建筑造成破坏。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云南地区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白族是云南省特色少数民族之一,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民居建筑工法。
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是保护和传承白族文化的重要方面。
白族民居建筑的特点是多层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白族民居的建筑工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选材。
白族民居建筑主要选用当地的松木、柳条、竹子等材料,这些材料具有稳定性和适应当地气候的特点。
其次是结构。
白族民居的建筑结构主要分为底层、主层和顶层三个部分。
底层主要用于存放粮食和家禽家畜,主层是居住区域,顶层则用于晾晒物品和遮阳。
整个建筑结构采用了悬台、飞檐和斗栱等特色构件,使建筑更加稳固和美观。
再次是建筑技术。
白族民居建筑的主要技术包括木结构拼接、榫卯连接和竹编技艺等。
木结构拼接使用传统的手工艺,将木材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角度连接起来,使屋檐等部分更加牢固和美观。
榫卯连接则是将木材的凹槽和凸榫相互嵌入,使结构更加稳定。
竹编技艺则应用在墙壁和屏风等装饰上,使建筑更加具有特色。
最后是装饰。
白族民居建筑的装饰主要采用了彩画和木雕等技艺。
彩画主要是对屋檐和门窗进行绘制,使用了大量的红黑两色,寓意吉祥和繁荣。
木雕则主要用于墙壁和楼梯等部分的装饰,通过雕刻出各种花鸟和人物图案,使建筑更加具有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白族民居营建工法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绎与传承对于保护和传承白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通过继承和传承传统的建筑技术和材料选用,可以保持白族民居建筑的原始风貌和独特特色,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
通过对建筑装饰和绘画等方面的传承,可以使白族民居建筑更加具有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增强人们对白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要实现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需要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加强对传统建筑工法和技艺的研究和调查。
了解白族民居建筑的特点和历史演变,为传承做好准备。
推动传统建筑工法和技艺的传承。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云南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其中白族是云南省的重要民族之一。
白族是云南地区的原住民族,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白族民居是白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独特、精美而且实用,体现了白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在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一直以来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白族民居的建筑风格主要有三种:仿木架结构土坯房、仿土坯结构木房和石砌结构土坯房。
这三种建筑风格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仿木架结构土坯房是白族最古老的建筑风格之一,它采用土坯墙体,木质结构,屋顶使用瓦片,房屋坚固耐用,不易受到地震的影响。
仿土坯结构木房则是仿古白族民居的主要类型之一,它采用了仿古的土坯墙体,木质结构,屋顶使用木瓦,房屋有着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而石砌结构土坯房则是受到了近年来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影响,采用石块和土坯结合的方式建造,兼具了石砌结构的坚固耐用和土坯墙体的保温隔热效果。
白族民居营建工法在建筑结构和施工工艺上也有着独特之处。
在建筑结构上,白族民居一般都采用木质结构,这是因为木材在云南地区丰富且容易获取。
木质结构不仅坚固耐用,而且可以使房屋更好地适应地方气候的变化,具有很好的保温隔热效果。
在施工工艺上,白族民居主要采用砌筑和木工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建造。
砌筑工艺主要是使用土坯或石块进行墙体砌筑,使房屋更加坚固耐用。
木工技术主要是使用木材进行屋架和屋面的构造,使房屋更加美观和实用。
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
在长期的实践中,白族人民逐渐摸索出了许多有效的建筑工艺和技术,为白族民居的建造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现代化建筑技术的影响下,一些传统的建筑工法也得到了改进和完善。
在墙体施工上,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可以提高施工速度和质量,同时也减少了施工成本。
在屋顶构造上,传统的木质结构也可以与现代化的建筑材料相结合,使屋顶更加坚固耐用且具有更好的防火性能。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文化艺术浅析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文化艺术浅析大理白族自治区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气候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由于地形复杂,受西南季风影响不同,降水量地区差异较大。
由于常年吹西南风和西风,因此房屋多背风而建,取向朝东。
在白族聚居的地方,以村落为基本单位。
白族人民受大理高山绿水的生态环境的陶冶,因此在选择村址和民居的构建中,形成了因借自然、契合山水的基本原则,村落依山傍水、山林茂盛。
因风水的需要,常在村落周围种树形成风水林,特别是在村口种植风水树。
大理地区植被丰富,动物资源可观,白族人民有着明确生态意识,及对水源和山林的保护行为,因此民居的形成是与其地理环境、地势地貌、环境资源、气候条件等自然条件相关的。
一、白族民居建筑的形式分析白族民居建筑在历史的发展中长期受传统的汉文化的影响,民居建筑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白族传统文化及其当地自然条件、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白族民居形成了特有的,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1、平面布局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解读《诗意栖居》第一卷中对白族民居布局是这样阐述的:白族民居"多为封闭式建筑,房屋建于基地周围,院落围于其中,多数按东西轴线布置房屋,重院则按横向南北轴线深入,大门开在东北角上。
正房多数坐西朝东或坐北朝南,并比其他的房屋高些,与两边厢房,对面的照壁(四合五天井则为对厅)围成一个封闭的院落。
"这种四合院的布局,是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自身的文化意愿和实际需求逐渐变化、发展形成的。
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类型有独坊布局、两坊布局、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
这些布局虽构成形式不同,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平面布局,都有着其适应自然环境的相同组织原则。
这些组织原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理白族民居独特的自然环境、深厚的民族文化以及"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的影响。
白族民居在平面布局上,"院落围于其中",中间必然会有一个方正的大天井,外围以房屋、墙垣环绕,形成以天井为中心的具有明确中轴线的对称布局。
浅论大理喜洲白族民居
目录一、大理白族民居遭破坏的原因 (4)二、大理喜洲白族民居 (5)[1]、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地理位置与形成大理白族民居特点的原因 (5)[2]、大理喜洲白族民居的建筑特色 (6)[3]、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 (6)[4]、为什么要建造“三坊一照壁” (7)[5]、白族民居——“四合五天井” (8)[6]、大理喜洲建筑受西方建筑的影响 (9)三、喜洲民居特色建筑之一——严家院 (9)[1]“六合同春” (10)[2]“走马串角楼” (10)四、如今的严家院 (10)五、怎样保护喜洲白族民居 (11)[1]、对于严家院的保护措施 (11)[2]、对于普通民居的保护措施 (11)六、结论 (12)参考文献 (14)致谢 (15)摘要:大理喜洲白族民居中“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大理建筑中的一大特色,值得我们保护,但是如今这些民居正在慢慢消失。
是什么使其消失的呢?我们该如何保护?关键词大理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保护保留浅论大理喜洲白族民居的价值意义与保护策略一、大理白族民居遭破坏的原因在“文革”时期,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多数院落的大门、照壁和雕梁画栋的格子门和壁画均遭到破坏,有的毁于火灾之中……①虽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喜洲白族民居受到重视,并在1987年将其列为云南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还对少数的民居建筑进行修复。
但是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在喜洲古镇上,还是出现了任意的建筑。
还有因为资金不足,居民不知道这些民居的价值,使得大部分民居因破旧而倒塌,有的也因太过破旧而无法修复成原貌,有的被居民改建,破坏了它们原有的风貌和价值。
民居被破坏后,是难以修复或是无法修复成原貌的,就算重建也不可能建造出这样惊世骇俗的民族建筑了。
其实并不是人们故意破坏,而是居民并不了解民居的价值所在。
这些老民居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不能满足现在生活的需要。
如:明、清时期是没有电的,老建筑里就不用考虑装上电路、水路;而且以前的民居内并没有卫生间,上厕所必须到院子或是更远的茅厕,在今天的社会几乎没有茅厕,也没有人愿意去茅厕方便了。
关于云南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文章
关于云南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文章云南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之一,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山水风光的融合,成为了大理地区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白族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白族民居建筑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其建筑形式多样,包括独特的斜顶三坡式、四合五天井的组合式等。
在建筑设计和装饰方面,白族民居更是独具一格,以其纯朴、雅致的风格使得白族民居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同时,白族民居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其建筑风格和周围的自然风景相得益彰,形成了美丽的山水风光。
白族民居建筑的材料选用多取材于当地的木材,其主要特点是结构稳固、工艺精湛。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主要结构由梁、柱、茑、楼和榫卯构成,其中的榫卯结构尤为精妙,采用的多为天然木材,这些木材经过百年的风吹雨打,依然保存完好,足以见得白族民居建筑的结构设计和建筑工艺都非常高超。
在整体外观上,白族民居建筑的斜顶三坡式和四合五天井的组合式,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其外观造型多取材于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融合了飞檐、雉尾墙、边柱、大转角等建筑构件,在结构上大多采用悬挑、跨度和木榫等结构形式,显得精致而别致。
除了结构和外观设计上的特色外,白族民居建筑的装饰也是其独特之处。
在门窗、翘角和檐口等处常常会雕刻有蟠龙、金凤、仙鹤、花草等图案,寓意吉祥如意、幸福平安。
其装饰吸取了唐、宋、明、清各代建筑的精华,同时还融入了佛教、道教和白族传统文化的元素,从而使得白族民居建筑更加丰富多彩。
白族民居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其建筑风格与周围的自然风景相得益彰。
在大理地区的山水间,白族民居建筑仿佛天然长在山间,浑然一体。
尤其是在古城大理周围,大大小小的白族民居点缀在碧水蓝天之间,与苍山雪峰相映成趣,构成了美丽的风景画卷。
白族民居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白族人民的传统文化中,他们信奉白石之神、呼唤山神水神,他们的建筑设计、装饰都与这些信仰有着紧密的联系。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云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地区,其中白族是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是指从古代到现代,白族民居在建筑工艺、材料选择、结构形式等方面的不断演变和传承。
白族民居建筑工法的传承可以追溯到古代,这是由于白族人民生活在云南的山地和高原地区,建筑要适应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白族民居一般采用木结构和土法建造,以适应山地地势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白族民居的建筑工法包括选材、榫卯结构、屋顶形式等方面的技术,这些技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传承和发展。
在白族民居的选材方面,主要采用天然材料如木材、土壤和石料等。
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具有良好的抗震性和保温性,能够适应云南地区多变的气候条件。
土壤和石料则用于地基和墙体的建造,以增强房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在榫卯结构方面,白族民居采用木质结构,多使用榫卯连接的方法来增加房屋的稳固性。
榫卯连接的特点是结构紧凑,连接牢固,能够抵御地震和风力的影响。
这种结构形式在传统白族民居中被广泛应用,并在后来的建筑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在屋顶形式方面,白族民居一般采用坡屋顶或斗拱屋顶的形式,这些形式在设计上能够有效地排水,以防止雨水渗透和房屋结构的破坏。
白族民居的屋顶还常常装饰有彩绘或雕刻,反映了白族人民的艺术才华和生活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白族民居的建筑工法也在不断演绎和传承。
在现代,白族民居的建筑工法结合了当地的建筑风格和现代化的设计理念,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白族民居的建筑材料不仅限于木质材料,还包括钢材、玻璃等新型建筑材料,以提高房屋的抗震性和使用寿命。
白族民居的结构形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榫卯连接,还包括焊接、螺栓连接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是一个持久而不断发展的过程。
从古代到现代,白族民居在建筑工艺、材料选择、结构形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又保持了传统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浅谈大理地区白族传统民居发展现状及保护措施
浅谈大理地区白族传统民居发展现状及保护措施作者:赵元梁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4年第06期摘要:伴随经济的迅速发展,白族民居面临着变迁和消失的危机,文章从多方面分析白族民居在现代化发展影响下的现状及变迁的原因,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的保护措施,以更好的保护和发展白族传统民居。
关键词:白族;民居;变迁;措施白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时间中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无不彰显着白族人民的智慧、勤劳,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生活的改善其中部分文化其原来的面貌已经被改变,甚至即将面临着同化的命运,恢复白族民居的原来的样貌、其文化内涵及保存现状,从而正确保护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白族传统民居文化内涵大理白族民居的格局十分丰富,建筑的庭院布局多种多样,人们熟悉的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进两(三)院”等形式,其中“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最为典型。
白族民居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文化意蕴,白墙青瓦的主色调体现了白族人民素净、细腻、宁静的审美意识和淳朴民风,“三坊一照壁”将一侧的房屋改为照壁,避免了庭院的拥挤感和压抑的感觉,同时解决了白族院内傍晚光线差的问题,白族人民在照壁上进行精心修建和装饰,题字绘画,表现了白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精神。
堂屋安装有雕花的格子门,门上雕有各式各样的花鸟图样,雕花窗户等又是白族木雕文化的展现。
“四合五天井”的院落结构,又体现了白族人民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白族人民在与汉族的长期接触与交流中吸收了大量的汉文化,同时将汉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和先进的技术与白族自身的建筑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这表现了白族是一个好学习、开放、包容的民族。
二、白族传统民居现状分析(一)传统民居与新式洋房共存随着现代混泥土建筑的兴起,白族地区建筑了大量的新式洋房,与早些年建的传统土木结构的民居形成混杂局面,村镇失去了白族民居原有的整体韵味。
一些院落中由于某些家庭条件较好,将自己原本的旧房拆除盖成新式洋楼,或者在旧民居旁加盖新式房,这就出现了新式房屋与传统瓦房交错的现象。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云南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自然风光优美,人文资源丰富,拥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
白族是云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民族,他们不仅有独特的服饰、饮食、传统节日,还有着独特的民居营建工法。
这些传统工法不仅展示了白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更是一种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本文将就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进行探讨。
一、云南地区白族民居的特点和风格在云南地区,白族人民主要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纳西族自治州,他们的民居建筑大多建造在山水之间,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白族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的生活理念和审美情趣。
白族民居建筑常见的有“三坡四合五天井”、“四合三间五福堂”、“四合天井”等形式,其中“三坡四合五天井”是白族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
它是以天井为中心,四周是四合房屋,屋顶呈三坡式结构。
这样的建筑形式不仅能够有效利用空间,还能够形成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使居住者在室内也能感受到自然的气息,享受自然的景色。
白族民居建筑风格简洁大气,它们常常选用当地丰富的石材和木材进行建造,给人一种朴实、自然的美感。
白族民居建筑的主体颜色多为白色和灰色,这与白族人民淳朴、善良的生活态度紧密相连,充分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在建筑的装饰上,白族民居则以木雕、石雕和彩绘为主,这些工艺不仅在建筑上起到了装饰作用,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白族民居建筑以其独特的形式、朴实的材料和丰富的装饰工艺,展示了白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
二、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在白族传统建筑中,有许多独特的工法和技艺,这些工法和技艺的演绎是白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建筑材料的选用、建筑结构和榫卯工艺。
在白族民居的建筑材料中,石材和木材是两种主要的选用材料。
在石材的选择上,白族人民常常选用当地产的花岗岩和板岩,这些石材的质地坚硬,耐腐蚀,非常适合做砌筑建筑。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传承研究——以大理白族传统民居为例
932021.04 |(a)“一滴水”照壁 (b)“三滴水”照壁图1 两种形式的照壁图2 大理喜洲民居门楼图3 三种类型的山尖范。
整个建筑结合自然的地形,浑然一体,与周围环境相互呼应。
,辅以钢架和玻璃,丰富了空间层次。
屋顶吸收了传统民居的特点,,让整个建筑显得更加细致。
它结合了现代建筑手法,体现了现代。
太阳宫注重传统装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的同时,又体现了现代与的玻璃幕墙相互辉映,具有天水一色的美感。
建筑外墙进行了局部r——以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为例,2016(12).,2018,000(004):120-122.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改进设计研究——以云南迪庆州维西县叶枝乡同乐村为例[5]LiNan,BaoRong.TheembodimentofnaturalecologicalviewinthetraditionalresidentialbuildingsofYunnanethnicminorities[J].BeautyandTimes[6]MengFanfang,WangXiuli,YanXuanxuan.AnalysisofethnicminoritytraditionaldwellingsandresidentialcultureTakingGelaodwellingsasanexampl e[C]//ProceedingsoftheAcademicExchangeConferenceonConstructionTechnologyandManagementinApril2019.[7]赵琛.浅谈大理白族民居彩绘艺术特色[J].艺术品鉴,2018,000(06X):P.134-135.[8]杨书航,张春阳.浅析大理白族传统民居特色要素的传承与转译[J].城市建筑,2020,v.17;No.343(02):57-59+176.[9]卫春青,余毅.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J].艺术科技,2019(8):60-61.作者简介杨富全(1982.01—)汉族,男,云南省楚雄州人,本科学历,建筑工程师,研究方向:云南本土建筑保护与传承研究。
大理山地地区传统白族建筑文化研究以大理 千年盐村诺邓 调查研究为例
3、传承:诺邓的传统白族建筑文化历经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依然保留着原 始的风貌。这里的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也富有艺术性,成为大理山地地区传统 白族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
三、调查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诺邓的传统白族 建筑文化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和学术论文,了解诺邓传统白族建筑 文化的历史渊源、传承情况和发展趋势。
二、诺邓优势
诺邓位于大理云龙县境内,是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盐村。在传统白族建筑文 化方面,诺邓具有以下独特优势:
1、建筑工艺:诺邓的传统建筑采用的是土木结构,以四合院为主,注重对 称和和谐。木雕、石雕和泥塑等技艺在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檐、窗、栏杆 等部位,使整个建筑显得古朴典雅。
2、材料:诺邓的传统建筑材料主要采用当地的石材、木材和泥土等,这些 材料不仅容易获取,也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在建筑中,石材主要用于地基和 墙体,木材则用于梁、柱和门窗等部位,而泥土则被用来制作砖和瓦。
1、加强对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与教育,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对传统建筑产生 兴趣,以确保技艺的延续。
2、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与政策,为传统建筑的保驾护航提供有力支持。
3、开展社会公益活动,鼓励更多人参与到传统建筑的维护与修缮工作中来。
展望未来,我们期望诺邓的传统白族建筑文化能够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平 衡点,为后人留下更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次调查研究,能够 引起更多人大理山地地区传统白族建筑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共同为保护和传承这 一独特文化贡献力量。
2、实地调查:对诺邓的建筑物进行实地测量和观察,记录其建筑风格、结 构和材料等方面的信息。同时,通过拍摄照片和视频,记录诺邓传统白族建筑的 现状和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