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一)
重庆城市主题文化构建与战略选择

城市应有白 勺 . } 生 质 、功能和特征 的基础上 ,才能谈得 上主题 ,才能形成 主题 ,才能养育 、包含 、 烘托得住这个主题。因此 , 我们所说 的城市 主题 ,不是虚的 ,不是没有任何基础 的空中楼阁 ,而是有扎实基础的
特色 l 生主题 。
城市化 的建设过程 中,最科学的方法 就是从城市文化学的角度构建城 市 主题文化 。因为城市主题文化是 一个城市独有的文化形态。它首先
众所周 知 ,文化是城市 的灵魂 ,是城市综合竞争力 的重要体现 , 也是城市可持续 、科学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同时 ,城市文化是文化软 实 力的重要组 成部分 ,是推动经济 社会发展 的最深层 、最 持久的力 量 。建设城市文化 ,就是要建设 有鲜 明的特色和个性化的城市文化形 象 ,呈现 良好的 、、具有活力的城市文化创新是人们的最佳宜居 处所 ,并为城市管理和经济建设服务。 任何 一个城市在建设发展 的过程 中,或多或少 部有 自己的文化 , 也就是说城 市文化只是把空泛的文化具体到 了城市活动的管理形态 当 中,它还不具备城市的特色占有 、 特 色垄断和特色整合。—个 城市在
要具备原创性 、特质性和系统性。城市 主题文化是根据城市特质资源 形成 的特质文化来构建城市主题 空间形态 ,并 围绕这一主题 空间形态 来发展城市 、 建设城市的一种文化策略。 1 城市构建主题文化 的现实意义 何谓城市主题文化?凡有特色 的城市 ,都孕育着一种特殊的文化 生命基 因,成为城市发展的灵 魂。这种基 因是 由凝聚着历史精神的文 脉 和独有 的 自 然特质 、文化特质 、经济特质所决定 的。这个城市所形 成 的历史精 神的文脉 和独有 的 自然特质 、文化 特质 、经济特质就 是 城 市的 主题文化 。城 市的主题 文化依存 于独特的 自然 特质 、文化 特 质 、经济特质的环境 。没有城市主题 文化 的城市 ,犹如没有灵魂的城 市 。而有 了城市 主题文化 ,城市建设将 更加有所遵循 ,城市形象会 更 具特 色。对外可 以彰显城市独特的品质 ; 对 内成为引领和支持城市经
重庆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 : 郑涛(99 , , 1r 一)男 浙江龙游人 , 7 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
8 6
重 庆 工 学 院 学 报
20 06年都市发达 区的城市化率 达到了6 .%, 20 年上 3 1 比 02
移 民共 10 2 万人 , 这些 移 民中的绝大部 分将按照“ 而且 就近 后退 , 适当集 中” 的原则进行安置 j 4。这些移 民主要都被 集 中安置在移 民新城或移民新村 , 原来的许多农民也因为移 民
强烈需 求 。其 经 济 基础 是 家庭 承 包 责 任制 和 乡 镇企 业 。
国家体 改委 中国小 城镇 课题 组 以我 国改革 开放 后 小城 镇 飞速发 展为背景 , 分析 了农 村 乡镇企业 发展 的动力 。结论
是主城 区产业 结 构 的调整 。随着直 辖 以来 重庆 经
济的发展 , 府有 意识 的对 主 城 区 的产业 结 构进 行 了调 政 整, 以渝中区为例 , 出“ 提 退二强 三” 的战 略 , 区 内的大 部 将
^ ^ ^ ^ n
中图分类号 :17 F 2
文章编号 :6 1 942 0 )1 O 8 0 17 —02 (0 8 1 一 05— 2
城市化必须要政府和市场来共 同推 动 , 能加快这 个地 区 才
1 城市化动 力机 制
国内文献对 城市 化 动力机 制 的理 论研 究涉 及许 多 方
的动力机制 在推 动重庆 城市化上起 到 的作用 比较明显 , 也 就是说 , 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制 度安排在 推进重 庆市城 市化 进程 当中起 了关键 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 方面 :
一
重庆市实施软实力提升战略研究

的因素 , 并把人及其所在 团体的精神 性力量视为其影 响力 的函数。它尊重人 的主体性地位 , 注重充分发挥人 的核心
作用 , 认为人是发 展 的最 根本 的生 产力 , 也是 发展 的 目的
神文 明和政治文 明 , 实 力与物 质文 明相对 应 , 硬 软实 力与 精神文 明和政治文明相对应 , 但这种 对应不是绝 对 的。另
关关系 , 但又 由于科技 力量 是作为一 种提供智力 支持 的精
处理 国际关系 提供 了另外 一种视 角。随着 软实 力思 想的 进一步发展 , 特别 是把 软实力 思想 运用 于 区域 、 城市 的发
展中 , 丰富、 展 了该 思想 , 拓 具有重 要 的理 论和 实践意 义。
神性力 量 , 以容 易产 生分 歧 。如 果 我们 按 附加 准则 考 所 虑, 尽管我们在现 阶段 的科技 投入还 有待 加强 , 但从 各级
中图分类号 : c r 7
琊 ~ 句 郇 ’ ~ 句 ’≈ 研 ~ ’
“ 软实力” 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 教授约瑟 夫 ・ 提 出 奈
科技到底是软 实力 还是 硬实力 , 多研究 者持不 同看法 , 很 但没有给出充分 的理 由。之所 以会发生这 种分歧 , 与科技 力量 自身特点有关 , 科技力 量与竞争 力是一种直接 的显相
政府 到企事业 团体都认识到 了科 技发展 的重要性 , 因此我
们可 以把科技力量界定为硬实力 。
本文 主要 围绕后者进行探讨。
2 软实力 的特点及其意义 1 软实力的界定
2 1 软实力的特点 。软实力 首要 的特点就是关注人 本身 . 从本质上看 , 实力是 一种精 神性 力量 , 软 与主体 的精 神状况相联系 ; 而硬 实力是 一种 物质性 力量 , 现为 客观 表 的事物及其 数量 _ 。这 是界定 软实力 和硬 实力 的基本 准 1 j
重庆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

重庆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在当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城市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有许多城市都在寻找一种适合自身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
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也探索出了一种适合自身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
本文将探讨重庆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以及未来发展路径,并对其优劣势进行分析。
一、重庆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1.仿效国外先进城市的模式在改革开放初期,重庆经济主要由制造业和资源开发业构成,缺乏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为了加快城市经济转型,重庆市决定借鉴国外先进城市发展经验,积极引进科技和资本,通过制度创新吸纳人才,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市场化改革。
通过仿效国外先进城市的模式,重庆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重污染型行业向清洁生产型行业转型,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产业结构,并积极推进创新型企业发展、促进多元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工作。
2.多轮驱动的城市经济模式重庆将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拖船、动车、飞机”阶段。
在拖船阶段,重庆主要利用人口和资源优势,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逐步完成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
在动车阶段,重庆开始利用科技创新和人才优势,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
在飞机阶段,重庆把重点放在创新和人才引进上,积极发展科技和高端产业。
重庆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是多轮驱动的,基于劳动密集型发展,再利用资本和技术的引进,逐步推进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
和其他先进城市不同的是,重庆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
二、未来发展路径1.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从地域上来看,重庆的城市化还存在很多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城市精细化管理上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重庆将会积极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并在规划和产业上进行调整和优化,力求实现城市的快速智能化建设和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
2.拓展三大产业未来重庆的发展目标是构建“一三五七”战略,即重点发展“一核一轴三群”(核心区、两江新区轴线和岸江群、山城群、工业群、先进制造群、高科技群)。
重庆西部新城(白市驿-西彭组团)概念规划说明

重庆西部新城(白市驿—西彭组团)概念规划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4.4一、序论(一)规划背景重庆直辖后,城市建设飞速发展。
在主城核心区(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截止2000年度,城市人口规模已达到349.1万人,已建设用地规模为188平方公里,超出《总体规划》确定的2000年175平方公里的目标13平方公里,用地日益紧张。
随着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轨道交通、桥梁、穿山隧道等一大批重要基础设施的实施,为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安排城市空间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同时,两山之外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重庆市总体形成“北移、东进、西拓、南扩”的战略构思。
其中,“西拓”指由中梁山、大渡口、沙坪坝向蔡家组团以及歌乐山西侧的西彭、西永、白市驿一带槽谷平坝推进,这片用地分属北碚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和江津市。
近年来,随着九龙坡区的经济快速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位于中梁山以东的主城核心区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城市用地日益紧张,且核心区内产业结构调整,部分传统产业“退二进三”,进行土地功能置换急需相应的空间。
重庆市是长江上游的制造业中心城市,第二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支撑,九龙坡区作为重庆市的重要工业基地,必须为第二产业提供足够的发展用地,同时,在未来二十年内,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将急剧增加,城市用地应增大,这些因素都要求拓展城市空间,增加城市建设用地,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了保证九龙坡区经济持速增长,开拓新的城市空间,构架新的城市格局,完善城市功能,增强九龙坡区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实现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九龙坡区政府经过认真研究,科学论证,决定加大西彭、白市驿组团发展力度,这与重庆市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受市规划局和九龙坡区政府委托,我院于2003年9月着手编制《重庆市西部新城(白市驿—西彭组团)概念规划》。
(二)规划范围西部新城指重庆市主城核心区以西,中梁山和缙云山之间的用地,按行政区划分属北碚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和江津市,其中包括重庆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北碚、西永、白市驿、西彭四个组团。
城市化演进的动力因子及其动力机制初探——以重庆为例

Ke o d :ub nz t n; d n mi at r me h ns ; y w r s ra a i i o y a cfco s; c a i m
C ho qi ng ng
均 质的 ,城市 的拓展 要避开 山脉 、河流等地形条件 ,而 向着 地 势平坦 、区位优 越、资源丰 富的地 区发展 。而 这些地 区往 往 又 多是优 质农 田或生 态敏 感 区 ,由此容 易 引发 土地利 用 的矛盾 。以2 0 年 为例 ,重庆新增 建设 用地9 5 h 2 06 3 9 m ,其 中
区为圆心 ,向外 围以同心圆方式增长 。然而 ,区域往 往并非
m ak t o c sa d g v r me tc n r 1 Th n i etb i e d l r e r e n o e f n n o to . e sa l h s mo e t s a f r h r a ia i n e o u i n o eU b n z t v lto . t o
二 、市场驱动 力的影响
一
、
德 国著名科学 家哈肯(.H kn曾指出 : “ 市是 自组织 H ae) 城
系统 ”[ ] 1 。城 市化 是指包 括人 口 ( 农业—— 非农 人 口 )、 地域 ( 村— —城市 )、产业 ( 农 农业产 业— —非农产 业 ) 、 空 间形 态转化 、城市 文化和生活方式在 农村 的扩散 、基础设
驱 动力 以及政 府调 控力 。并 以此为基础构建 了城 市化演进动
力模 型 。
关t 诩 :城市化
动 力因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机制
重庆
响。
1.城市 内部 的外拓生长 力
Ab ta t W i e h n  ̄ ga a a ,hs ae iuss s rc: t t o g n cs tipp r s s hh C s e dc e
在地城镇建设的近代探索与当代启示——卢作孚北碚模式的特色经验

第40卷第5期2023年10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Sciences)在地城镇建设的近代探索与当代启示 卢作孚北碚模式的特色经验杜 洁 贾 莹 温铁军[摘 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地方精英卢作孚在内陆山区的重庆北碚开展了逾20年的乡村建设实践㊂其秉持以民生为核心的 乡村现代化”理念,走出了一条兼具现代性与本土性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被誉为 北碚模式”㊂本文从北碚的城镇规划㊁产业建设㊁人的现代化建设㊁城乡治理四个方面对其历史经验进行分析㊂研究认为,北碚模式跳出了大城市发展逻辑,以民生为核心,具有强烈的在地化特点,通过乡土社会与外来现代理念的融合创新,形成了在落后山区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城镇建设典范㊂其经验充分地内在于中国百年乡村建设探索的历史进程之中,对当下相关工作具有重要启示价值㊂[关键词] 城镇化建设;城乡融合;北碚模式[基金项目] 重庆市北碚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项目 卢作孚爱国企业家精神及城乡建设历史经验研究”(GC⁃2022054)㊂[作者简介] 杜 洁,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讲师;贾 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主任规划师;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㊁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首席专家㊂①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㊂一㊁问题的提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㊁城乡融合发展的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①㊂为贯彻这一发展方式,需要转变思维与认知方式,尤其不能简单地采取 缩小版”的城市建设思维来建设新型城镇,而需要基于县域基层乡土社会的发展脉络与特点开展建设㊂在近代中国百年乡村建设的丰富经验中,著名社会企业家卢作孚对基层乡镇进行自救与重建的探索,形成了乡土社会与现代化㊁城市化相衔接与融合的实践与反思,对今日的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建设工作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㊂中国城乡区域的形成与西方城市化演进过程不同㊂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传统中国社会中,基层市镇通过贸易将周边农村与中心县城联结成一体,形成不可简单分割的县域城乡社会(卢汉超,2009)㊂与西方由城市提供工业产品不同,在乡土中国, 农村才是真正的货源地”(赵冈,2006:25)㊂因此,大部分贸易行为及其相关的社会活动是在 市镇内或是在包括别的邻近农村地方在内的相当广阔的范围之内进行的”(珀金斯,1984:147)㊂至明清时期,规模不同㊁数量众多的小城镇(在不同地区名为集镇㊁市镇㊁场镇等)广泛存在于县以下基层社会,与周边农村形成经济社会关系十分紧密的城乡融合区域共同体㊂施坚雅(1998:40-55)将这个共同体称为 市镇社区”,认为它既是以本地乡土为基础的经济文化场域,又造就了乡民的生活方式㊂近代以来,外部现代化巨变打断了中国县域基层社会的原生发展进程,造成了城市与乡村发展脱节等问题㊂应对于此,涌现出各种重构中国城镇与乡村社会的本土化努力,其中既有借鉴西方现代城市化经验的探索,也有重拾中国乡治智慧的实验,形成了中国现代城乡转型的多元光谱㊂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卢作孚率先提出 乡村现代化”理念,并于1927年开始在西南内陆山区,以今天的重庆北碚场(镇)为中心开展综合性乡村建设,取得了中外瞩目的成就㊂有研究认为,持续逾20年的北碚乡建是 民国时期中国众多乡村建设实验中时间最长㊁成就最大的一个”(刘重来,2007:2)㊂从城市化发展方向和城镇建设角度,有研究将卢作孚在北碚开展的城乡综合建设归纳为 北碚模式”(张瑾,2005),以区别于当时模仿西方都市化建设思路的 上海模式”(张瑾,2003:334),认为其有助于思考乡土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创新可能㊂本文以近代地方精英卢作孚在北碚地区的综合建设为案例进行分析,集中探讨在市场经济与城市化挑战下,其如何在资源相对匮乏的内陆山区,融合本地特点,达成现代小型城镇建设与城乡融合发展㊂二、卢作孚与北碚城镇建设简况在20世纪初,北碚场还只是四川省巴县北境㊁嘉陵江畔的一个普通的小乡场,原称白碚,后改称北碚㊂它地处巴县㊁江北㊁璧山与合川四县交界处,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而重建,靠场镇贸易逐渐发展而成巴县沿嘉陵江的一处中心场镇①㊂北碚场由于地处江巴璧合四县交界 几不管”的嘉陵江三峡地区,土匪极为猖獗㊂因而,难以维持有效的商贸和社会治理秩序㊂1916年,应来往客商的强烈要求,时任东川道尹王陵基在此设立了治安联防机构 江巴壁合四县特组峡防营(由于机构名称经多次改动,下文统一简称为 峡防局”)㊂㊃98㊃第5期 杜 洁等:在地城镇建设的近代探索与当代启示①当地农村中存在大量基层市场,较小的只能以墟场相称,规模较大的形成中心场镇㊂据清乾隆年间‘巴县志“记载,当时巴县处于嘉陵江与长江的交汇处的中心场镇有三个,分别是白碚镇㊁新市镇㊁梅溪镇㊂㊃09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1927年,出生于合川县(现重庆市合川区)的本地实业家卢作孚,出任峡防局局长㊂自此,这个仅3000余户㊁15000余人的山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㊂北碚从一个穷僻杂乱的小乡场发展成为产业体系完整㊁市政秩序井然㊁文化教育发达的区域,实现了基层区域社会的良性治理㊂1936年, 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正式获准成立,峡防局这一地方自治组织转型为县域半行政机构㊂1937年底,南京国民政府机构内迁至重庆,北碚因其稳定的社会环境而被划为文教机构迁建区㊂1942年,随着国民政府新县制改革的推进,实验区升级为具有县级完整行政职能的 北碚管理局”㊂可见,北碚建设是从一个小乡场区域开始,进而以县域为载体进行区域一体化建设的新型城镇建设,具有典型的城乡融合特点㊂三㊁北碚城镇建设的特色历史经验(一)借鉴而不照搬,基于山乡特点规划建设现代城镇卢作孚在北碚开展的城镇建设以本地民生为核心㊂在北碚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他充分调研本地资源文化特点㊁开放借鉴而不照搬各类城乡建设经验㊁认真听取专家规划意见,重点突破与整体发展同步推进,创造出了新的增量和活力㊂1.整体谋划,明确以民生为核心的发展定位卢作孚开展北碚建设伊始就明确了系统性㊁整体性的民生定位㊂其建设目的十分明确,直接指向构建乡村现代生活㊂他提出,要以峡防局所在的北碚场为中心,经营整个嘉陵江三峡区域,定位于 将嘉陵江三峡布置成为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张守广,项锦熙,2016a:582)㊂在这个区域内,系统地实现 人民皆有职业㊁皆受教育,皆能为公众服务,皆无不良嗜好,皆无不良习惯㊂地方皆清洁,皆美丽,皆有秩序,皆可居住,皆可游览”(张守广,项锦熙,2016a:606)的 乡村现代化”蓝图㊂2.广泛吸收经验,编制本地化综合性规划卢作孚对北碚场的建设做了认真的规划设计,其设计思路既基于对本地生态人文资源进行深入分析,又广泛吸纳其他有益经验㊂卢作孚一方面收集一切可运用的物资,对嘉陵江三峡地区进行全面的资源普查和社会调查;另一方面收集一切可供参考的资料,考察学习上海㊁南京㊁南通㊁青岛㊁大连㊁旅顺㊁哈尔滨等城市的城镇建设与实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理念㊂通过考察,卢作孚对青岛的花园城市建设㊁哈尔滨的街道花木深表欣赏(张守广,项锦熙,2016b:245),并表示想要参考青岛的模式把北碚建设成一个大花园(周永林,凌耀伦,2001:466)㊂同时,他比较了不同地方新经营的 蛛网式市场”建设,即市场的规划布置 采蛛网式㊂蛛网的中心各有一广场”(张守广,项锦熙,2016b:248),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会联通与辐射㊂虽然他没有详细介绍各地蛛网式市场的具体结构面貌与效果,但是从后期北碚市镇建设中网格交错的街道布局,以及市镇中布置的广场㊁会场㊁公园等公共服务场所,可以看到他吸收新的市镇建设理念并付诸实践的效果㊂1936年,峡防局改组为实验区㊂实验区署专门设立了乡村设计委员会,何北衡与卢作孚担任正副主席,委员会以 促进乡村新建设”为宗旨,聘请了文化㊁经济㊁游览㊁治安㊁卫生等事业的负责人及专家守尔慈(丹麦人㊁工程师)㊁黄云龙㊁邓少琴,张博和㊁卢尔勤㊁熊明甫等20余人担任委员①㊂委员会设计拟定了‘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划分市区计划纲要“,持续推进街市空间的改造工作, 拆除市街间的关庙㊁禹庙㊁王爷庙㊁肖公庙㊁地主宫,扩宽道基,建成北京㊁广州㊁卢山㊁南京㊁上海㊁天津㊁武昌等新市街㊂改旧式房屋为一楼一底无檐牌面的新式楼房,安装玻璃窗,油漆门面”②㊂从峡防局时代的街道拓宽整治,扩展为逐步用新建筑㊁新街道㊁新房屋㊁新名称替代改造旧的市镇空间㊂1936年编制‘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署计划书“,从 教㊁养㊁卫”三个方面系统规划嘉陵江三峡地区;1941年颁布‘北碚市区建筑规则“,明确各类建筑退距㊁高度㊁防火等要求㊂北碚后续的城市建设基本按此规划实施㊂3.立足本地特点,围绕市场开展镇街公共空间改造北碚城镇建设不是照搬西方经验,而是以本地现有条件为基础,围绕乡民往来最为密集的中心市场逐步进行公共空间改造㊂旧时的北碚市场街道狭窄且十分脏乱, 街巷黑暗不见天日,因避雨的关系,同时也就避去了阳光㊂街上非常之肮脏的阳沟堵塞着垃圾和腐水 九口大尿缸摆在街旁,任何人都得掩鼻而过”(张守广,项锦熙,2016c:1154)㊂1928年春季,卢作孚亲自带领峡防局士兵进行街道测量㊁修正㊁拓宽,以及居民旧房改造等工作㊂根据江巴璧合四县特组峡防团务局1929年编印的‘两年来的峡防局“所记载,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北碚场不仅开辟了新的码头㊁整齐了街道㊁平整了土地㊁新建了道路,还对市场区域进行了重新划定,明确了街道名称㊁重整了街道卫生㊁取缔了之前脏臭的尿缸㊁新修筑了公共厕所㊂此后,在峡防局官兵与峡区各场镇的镇长㊁乡长的合作之下,陆续推行了类似的市场空间整治工作,并在随后20年的社会建设中持之以恒地开展改进修整工作㊂区域公共空间是民众公共生活的载体和生长土壤㊂通过对封闭脏乱的市场空间进行改造,使其成为更开阔㊁更方便进入㊁更容易获取信息与服务的公共空间㊂进而,峡防局围绕市场空间渐次修建了揭示牌㊁运动场㊁俱乐部㊁公园㊁图书馆㊁医院㊁会场㊁动物园等公共场所㊂到1934年,还有 峡防团务局所经营的乡村电话总机关,训练的学生和士兵,和新创办的中国西部科学院,其中生物㊁地质两个研究所,附设的一个三峡染织厂,一个兼善中学校并附设一个小学校”(张守广,项锦熙,2016a:604),这些文化与公共服务设施都建设在北碚市场周边㊂㊃19㊃第5期 杜 洁等:在地城镇建设的近代探索与当代启示①②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署,编.1936.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署工作报告.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署印㊂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署,编.1940.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划分市区计划纲要.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署印㊂㊃29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通过在市场周围兴建诸多现代文化和公共服务事业,构成以市场为核心的新的社会环境㊁形成新的社会生活㊂所有这些现代生产机构㊁文化机构㊁教育机构都是此前的北碚场没有的㊂它们通过一步步的社会改造融入了本地乡民的生活,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市镇生活新面貌,大幅度拓展了市镇公共空间的规模和内容㊂这些机构除在日常提供公共服务之外,还承担社会教育的功能㊂例如, 每年总有几个时期让人尽量进去参观,由办公㊁上课㊁研究的地方以至于寝室㊁厨房㊁厕所,都让他们参观完”(张守广,项锦熙,2016a:604)㊂于是,焕然一新的北碚场同时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生活培育场㊂随后,经过多年的有序拓展与建设,逐渐对周围乡村起到文化辐射㊁经济带动和社会融合作用㊂4.不搞盲目扩张,注重对城镇空间的美化北碚的城镇建设规模并未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快速扩张,而是结合本地资源特点㊁社会服务能力范围进行调整㊂1927年,卢作孚接手峡防局时,峡区治安范围划定的是嘉陵江航道流域范围的48个场镇㊂但是,到1936年实验区署成立时,虽然社会经济建设都已有起色,城镇建设范围却缩小到了以北碚场为中心的五个场镇区域,总人口60000余人,其中北碚镇人口约5000人(黄子裳,刘选青,1937)㊂这五个场镇中,文星镇㊁黄桷镇㊁二岩镇㊁澄江镇与区域中心的北碚镇之间的距离,都在当时交通情况下半天可达的范围内㊂至抗战大后方迁建㊁北碚管理局建立,建设范围没有再发生过大的改变㊂这样的城镇区域划定,一方面是基于自然资源㊁经济资源的可承受范围,另一方面是基于本地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共同体区域,构成了当地市镇生活圈㊁文化圈与贸易往来圈㊂卢作孚的北碚城镇建设还特别重视生态环境的改造㊂他以美学视角和系统化视野,将传统认知中的 穷山恶水”转变为 青山秀水”的生态空间㊂他提出 凡有隙地必冒街心花园”(张守广,项锦熙,2016a:583),将城市布局与自然有机结合㊂他在经费极度紧张的条件下,采取 众筹”募捐的方式建设北温泉公园㊁开发缙云山与戴湖公园㊂他参考青岛的建设实践,打造了北碚第一个街心花园;根据著名植物学家胡先骕的建议,在街道两旁种植法国梧桐和洋槐;还亲自带队规划建设了火焰山北碚平民公园(今北碚公园)㊂同时,在各个公园㊁码头㊁民众会堂等公共场所植入休闲娱乐㊁科普教育等功能,承载电影放映㊁植树典礼㊁运动会㊁演讲比赛等丰富的公共活动,实现了旅游㊁文娱㊁教育的多重功能㊂可以说,卢作孚的北碚城镇建设,离不开对北碚自然禀赋㊁民俗乡情等情况的充分把握㊂(二)本地化县域实业体系建设卢作孚的北碚县域经济建设强调实体经济,创造了以民生发展为核心的在地化实业体系,形成了本地生产㊁本地消费与本地就业的格局,重新构建了县域城乡社会的经济活性㊂卢作孚认为,开展社会建设不能依靠地方军阀等外部势力的资助,要建立非依附性的本地独立的产业体系,才能稳定地开展自主社会建设㊂1.以交通先行带动矿产资源产业化北碚场此前曾因地处四县交界地区而土匪聚集㊂但是,四县交界地区也意味着地处交通枢纽㊂卢作孚通过交通运输建设,将内地闭塞劣势转化为交通优势,带动域内各项产业发展㊂北碚建设开始之前,他就创办了民生公司,逐步打通了嘉陵江水路运输㊂北碚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有着200多年的开采历史, 然而远离江岸,肩挑背负,运输极为困难㊂社会上需要煤,民生公司需要煤,可就是运不出去”(周永林,凌耀伦,2001:526)㊂为突破这一困境,卢作孚在1927年8月即开始筹划成立 北川民业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928年11月动工,历时3年零5个月,分期修成全长16.8公里的北川铁路㊂建设起了从深山至江边的轻便铁路㊂有了铁路㊁水路运输的联合带动,北碚煤矿运力大幅度提升㊂不仅北碚各厂矿获得充足的能源供应,而且成为抗战大后方的主要燃料基地㊂同时,盈利后的天府煤矿也成为北碚实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㊂除北川铁路和民生公司航运外,北碚还兴建了多条对外公路,有效改善了当地的运输环境,从而激活了嘉陵江区域航道优势,实现货畅其流和全域资源的立体综合开发,激活了产业发展效能㊂2.统筹在地化资源,发展地方产业,建立全产业链体系卢作孚通过直接投资㊁合股经营㊁支持本地中小实业企业的发展㊂他首先依托北碚丰富的资源㊁拓展社会消费需求,创办了天府煤矿公司和三峡染织厂,将采煤业和纺织业作为主要产业进行开发㊂又渐次创办或支持了火力发电厂㊁油气厂㊁机器厂㊁火柴厂㊁水泥厂㊁造纸厂㊁电灯厂等的发展,为生产和运输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也促进和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㊂地方产业的发展不能仅偏重于工业,还需要农业生产的支撑与商贸服务业的带动㊂卢作孚先后组织建设了西山坪农场㊁畜牧场,并完善了银行㊁宾馆等设施,逐步形成了全产业体系㊂可见,北碚当年就通过 培育本地产业和承接外部产业转移”增强了县城产业的支撑能力①,支持了县域的现代城镇化建设㊂本文认为,其经验在当代仍有参考价值:一是,通过引导不同产业的横向合作㊁同产业的纵向联合来建立区域产业链,降低了交易成本,内化了外部性风险;二是,在峡区计划引导下,鼓励本地产业通过股份合作㊁成立合作社㊁组织同业联合会㊁联合经营㊁产销合作等方式进行联合与资源整合;三是,通过企业之间彼此合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消耗与内部竞争㊁提高了外部市场竞争力㊁节制了资本在少数企业中过度集聚㊂㊃39㊃第5期 杜 洁等:在地城镇建设的近代探索与当代启示①中共中央办公厅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中央人民政府网.(2022-05-06)[2023-04-21]. /zhengce /2022-05/06/content _5688895.htm㊂㊃49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3.创新金融工具,激活乡村实体经济在深入调查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上,卢作孚认识到农民 最感困难的是农产品正在生长期,缺乏资金周转,最需要的是在这时候有低利贷款贷给他们,最需要的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组织”(张守广,项锦熙,2016c:1018)㊂于是,他便有针对性地成立了峡区农村银行和消费合作社㊂1928年10月,北碚农村银行成立,这是川渝地区最早在农村建设的现代金融机构(史辉,1988)㊂峡区农村银行以 服务农村社会㊁发展农村经济㊁提倡农村合作”(黄子裳,刘选青,1937)为宗旨,面向峡区场镇提供金融合作服务,联通市镇供销网络,实行 五角可存,五元可放,十元可汇”以及 农产品抵押放款”等优惠①㊂从农业生产和农民消费两个角度双管齐下搭建乡村金融体系,形成一个具有内生性的良性循环,保障民众消费,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㊂同时,他积极支持外地银行来北碚设立分行,以引入外生性的金融促进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㊂这种直接服务于农民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方式,起到了激活城乡经济潜力的作用,同时降低了金融产业经营风险㊂4.深化生态资源价值,以文旅产业融合城镇空间卢作孚着眼整个嘉陵江三峡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㊂1927年卢作孚就任峡防局局长后,在剿匪的同时想方设法地对当地自然资源进行深度开发㊂针对温塘峡边的一个破败古庙,他亲拟了就任峡防局长后的首篇对外文告‘建修嘉陵江温泉峡温泉公园募捐启“(凌耀伦,熊甫,2012:50),从风景㊁古迹㊁出产㊁交通等方面对其独特的价值与多元化开发潜力进行了介绍㊂其功能设计可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不仅各得其所,还充满创新思维㊂卢作孚依托温泉寺 众筹”建设了嘉陵江温泉公园之后,通过逐步完善旅游设施,促使北温泉成为当时各界人士来碚参观游览必去的 打卡地”和包括中国科学社年会等重要会议的举办地㊂20世纪30 40年代,他协调社会各界资源和力量,在缙云山上逐步开发了黛湖公园㊁植物园等复合型游览景观㊂不仅保护提升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以创新性思维重新发掘其在文化㊁旅游㊁休闲㊁康养等方面的潜在价值,将缙云山地区打造成为当时知名的风景名胜区㊂进而,发掘开发出了各种副产品,比如修建温泉公园时衍生出的水利磨面和温泉挂面等,与当前强调 农文旅”融合及 三产化”转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㊂(三)以人为核心的乡村现代化卢作孚认为,开展乡村建设的目标是乡村现代化,而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训练与社会组织的现代化(张守广,项锦熙,2016a:602)㊂对人的培养,以教育㊁科研的形式开展,其教育形式与组织方式不拘一格,而其内容则万变不离其宗,以构建 现代集团生活”的社会组织与生活方式培育为根本导向㊂①江巴璧合四县特组峡防团务局,1929.两年来的峡防局.江巴璧合四县峡防团务局印㊂1.本地乡民的教育转化卢作孚并未急于引进外部高水平人才,而是重视培养本地人进行社会建设㊂首先,他通过 化匪为民,寓兵于工”的方针策略,将 土匪” 兵痞”转变为地方建设亟须的人力资源㊂在剿匪工作中,卢作孚并非简单地依靠武力清剿土匪,而是鼓励土匪投降后通过培训获得一技之长,参与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将其逐步转化为生产劳动者㊂同时,他也对痞化士兵进行改造㊂他创办兵工织布事业, 买机头数架,令常队㊁练队士兵练习织布”,并设立工艺部加以管理,后来四川第一家机器织布工厂便由此发端(张守广,2014:131,247)㊂ 如果有匪来了,我们拿起枪背起弹就是兵㊂把匪打了,放下枪就是良好的百姓,并且工业办好后,不仅人人有红息分,队兵的家属还可以搬到这里来住家,帮我们些事”(张守广,项锦熙,2016b:126)㊂如此做法,同步达成匪与兵的转化,让社会不安定因素转为积极的建设性力量,从而实现治安和建设双丰收㊂其次,他重视培养本地青年,形成新生力量㊂从1927年起,卢作孚亲自主持,采取公开招考的办法,在峡区招收了500余名16~25岁的青年,先后组建起学生一队㊁二队㊁警察学生队,以及少年义勇队一㊁二㊁三期,并由曾就读于黄埔军校的卢子英担任队长,采用军事化的管理方式对青年们进行体质㊁组织㊁能力㊁思想等多方面的训练(卢国模,2010)㊂2.全域社会教育的开展卢作孚认为 学校不是培育学生而是教学生如何去培育社会”,真正的教育不应限于学校,应与社会紧密互动而存在于四面八方,不仅要以教育推进北碚建设,同时要把北碚建设成真正能够教育人的地区㊂因此,在扎实推动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教育的同时,他在北碚全域大力推动民众社会教育㊂1931年11月,峡防局正式成立以 办理民众教育㊁推行社会运动”为宗旨的民众教育办事处,并先后兴办了民众学校㊁民众俱乐部㊁民众会场㊁民众职业介绍所等机构,举办了露天教育㊁挨户教育㊁船夫学校㊁力夫学校㊁场期学校等活动,同时经常举办各种有示范作用的展览,以便随时能与民众联系㊂与此同时,组织士兵 送书下乡”并建立 巡回文库”,让稀缺的图书在乡间流动起来,对更多人产生影响㊂为保障这些措施能落地且发挥更大作用,峡防局还自办媒体㊂1928年3月,卢作孚创办‘嘉陵江日报“并担任社长㊂该报很快成为峡区各项建设事业的平台与载体,除分送各单位人员外,及时在各场街和旅社等处张贴①,通过传播以产生更广泛的影响㊂峡防局职员则在民众会场川剧演出间隙教农民鼓掌,在新年放电影间隙向民众讲演公共卫生和市面上的清洁秩序,让处处成为可教之所,构建起真正的教育社会,整个城镇空间都成为教育的载体㊂如此,教育不是为考试而教,而是与社会建设联手,努力与社会融为一体,也不是㊃59㊃第5期 杜 洁等:在地城镇建设的近代探索与当代启示①江巴璧合四县特组峡防团务局,1929.两年来的峡防局.江巴璧合四县峡防团务局印㊂。
三攻坚一盘活 重庆读后感

三攻坚一盘活重庆读后感摘要:一、引言:概述三攻坚一盘活的意义二、重庆攻坚的背景和具体措施三、一盘活的意义和作用四、重庆读后感的启示和反思五、结论:强调三攻坚一盘活的重要性正文: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庆实施了三攻坚一盘活的战略,旨在通过一系列举措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难题。
作为一名职业写手,我对这一战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分享我的读后感。
首先,我们要了解重庆攻坚的背景。
作为一个地处山区的直辖市,重庆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重庆市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攻坚举措。
这些举措包括治理长江上游水环境、整治城市棚户区和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等。
通过这些措施,重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环境,提高了市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一盘活的意义和作用不容忽视。
一盘活是指通过城市规划、土地供应、政策扶持等手段,激活城市发展潜力,提高城市经济效益。
在重庆的实践中,一盘活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一盘活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一盘活还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绿色发展。
重庆读后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政府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城市规划和建设。
最后,我们要注重绿色发展,实现经济与环保的双赢。
总之,三攻坚一盘活战略在重庆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一战略为我国其他城市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有助于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难题。
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

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摘要】重庆作为西部重要城市,城市化发展日益突出,相关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从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入手,分析了其现状和问题,揭示了其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探讨了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的实践,提出了一些启示,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在研究重庆城市化战略过程中,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重庆及其他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城市化战略、重庆、研究、现状分析、发展问题、理论基础、方法论、实践探讨、启示、展望1. 引言1.1 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的背景重庆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作为重要的城市化发展重点,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
为了更好地推动城市化进程,重庆进行城市化战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重庆作为内陆城市也面临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压力。
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城市化发展将直接影响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
重庆地处长江经济带核心区域,城市化战略研究将对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重庆作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其城市化发展也将对国家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的背景呼唤着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专家深入探讨,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促进重庆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
1.2 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的意义重庆城市化战略是重庆市城市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重庆是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带动作用。
城市化战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重庆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为科学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城市,拥有独特的山水资源和文化底蕴,城市化战略研究有助于提高城市形象和文化软实力,推动城市特色与城市发展相一致。
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还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动城市发展,更在于引领城市转型,实现城市全面可持续发展。
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前言: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制定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资源以及人口之间的关系与发展都具有直接影响。
城市建设发展战略是城市发展纲要,指导着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管理的方向和工作重点内容,如古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土地资源的而开发利用、产业化布局等。
城市建设既应体现现代化科学特点,又要与自然环境和谐發展。
城市建设包括很多问题,包括道路交通改造、城市功能分区定位、生态城市的创建等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1.制定城市建设发展战略应当遵循的原则制定城市建设发展战略就是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纲要,要先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即城市发展的短期目标及中长期规划。
对城市进行合理定位,明确城市的主要性质和功能、如工业性城市、文化古城、花园旅游型城市等,围绕城市功能制定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建设发展战略是一项重点工程,具有时间长、功能多、投入大、关乎国计民生和不可逆转的特点,因此对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一定要全方位综合考量,符合城市发展远景,具有前瞻性,又能突出地域特色,符合城市实际发展需要,同时要与城市经济能力相一致,为今后发展留有资源。
城市建设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打造宜居城市。
1.1尊重历史,突显城市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期间,不单是经济的增长,更要关照历史,实现历史文化与当今科技的完美融合。
为此,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时,尤其注意要关注城市发展的延续性。
对于历史文化古城遗址要予以保护,在此基础上进行特色城市的建设和创新,为城市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持。
1.2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城市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城市的发展最终要靠人来实现,因此城市环境要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前提和保证。
制定城市建设发展战略首先要关注民生,彰显人文关怀,从民众的实际需要出发,使城市建设规划符合集体利益和目标,并使之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整个过程。
改善居民生存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与环境的良性发展。
高速增长的重庆市城市化进程研究

高速增长的重庆市城市化进程研究吴建荣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摘要】直辖以来,随着重庆市“314”总体战略的推进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其城市化进程也日益加快。
本文分析了重庆市城市化进程发展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并探讨了治理重庆市城市化问题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重庆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对策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
所谓城市化,是指农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
城市化进程最基本的表现和特征就是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逐步深化为城市地域,城镇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并在总人口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速增长的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城市化时代改革与转型的重要课题。
重庆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既有广大的农村地区,又有特大型城市,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
随着重庆市“314”总体战略的整体推进和经济的迅速发展,重庆城市化进程也日益加快,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不到13%达到2010年的53%,全市总人口超过3200万人。
是全国有名的特大城市。
一、重庆市城市化进程的特点1.起步晚、水平低,具有鲜明的“大城市、大农村”特点。
由于我国长期城乡劳动生产率低下和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居民的入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工业化逐步开始优先于轻工业发展,城市建设逐步加快,城市化的抑制因素出现松动。
1978年以来,重庆的非农业人口呈持续增加态势,1998年城市化率达到20.1%,年均增长0.38%,目前城市化率为53%。
然而,相对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其余三个直辖市城市。
增长速度十分缓慢,具有鲜明的“大城市、大农村”的特点。
重庆调研分析报告

重庆调研分析报告重庆调研分析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重庆是我国内陆开放型城市和西部地区经济中心,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重庆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社会问题等情况,为进一步推动重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企事业单位和居民,涵盖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就业状况、社会问题等多个方面。
实地走访重庆的各个地区,观察和了解当地的经济活动、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等情况。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1. 经济发展据统计数据显示,重庆的GDP连续多年保持较快增长,是西部地区经济的龙头。
重庆的主导产业主要有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初步形成了拥有较强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然而,重庆的产业结构仍然相对单一,过度依赖制造业,对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支撑程度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和产业升级。
2. 就业状况重庆的就业形势相对乐观,就业人口持续增加,劳动力市场相对稳定。
然而,农民工问题依然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此外,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是重庆亟需解决的。
3.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重庆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形象不断提升。
然而,城市建设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
重庆应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4. 社会问题调研发现,重庆仍面临一些社会问题,例如教育资源不均衡、医疗资源缺乏、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加强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四、结论综合分析各个方面的情况,重庆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重庆应加强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
同时,重点解决农民工问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改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此外,政府应加强规划和管理,推动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协同发展。
成渝经济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空间协调布局战略研究

h stebs cm rh niecn ios h ae ksa d co fh ri o o gtntei ute dute t a et o pe es odt n.T ep pr h v i mae ni ut no et n ft u h i h d s sajs n n i t a h n r i m
摘要 :成渝 经济 区是我 国西部 大开发 的优 先发展 重点地 区之一 ,具有 西部 地 区最好 的综合 条件 ,发展优 势 明显。 通过对成渝 经济 区产业发展与城 市化 互动及 区域空 间结构 演 变分析 ,归纳 出成渝 经济 区产业 结构调整 优化 总体 战略思路 ,并有针 对性地提 出优化产业 结构对策与建议 。
件来 看 是西 部地 区最 好 的 。 1 2 自然人 文 条件优 越 .
渝经 济 区 是 中 国粮 食 、油 料 、蚕茧 、生 猪 和 多 种 经 济作 物 的主要 产 区 。 以成 都 为 中心 的蜀 文 化 和 以重 庆为 代表 的巴文化 ,源远 流 长 已有 50 00余 年 。成 渝 经济 区及 其所 在 的长 江 上 游 经 济 带 是 中 国水 能 资 源 最集 中 、最 丰 富 的地 区 ,除 水 电外 还 有 丰 富 的 天 然 气资 源 ,川东 天 然 气 田是 我 国 已探 明 的 天 然气 资 源 最多 的地 区。 13 拥 有 西部 最 大 的城 市群 . 成 渝 经 济 区 密 布 从 西 往 东 分 布 着 绵 阳 、雅 安 、 德 阳 、成 都 、眉 山 、乐 山 、 自贡 、内 江 、资 阳 、宜 宾 、泸州 、遂 宁 、南 充 、达 州 、合川 、永川 、江 津 、 重庆 、万 州 、涪 陵等 ,其 中 ,川 南 城 市 群 在 地 理 位 I 置上位 于 成 渝 两 地 的 中点 。川 南 城 市 群 的 自贡 、宜 宾 、泸州 、 内江 四 个 城 市 呈 现 出 分 工 与 合 作 密 切 、 相 互融 合 、共 生 互 补 的一 体 化 发 展 态 势 。该 城 市群 具 有工 业 化水 平 比较 高 、人 口密 度 较 大 、知识 资 源 丰富 、地 理 区 位 条 件 优 越 、交 通 相 对 便 利 、 自然 生 态环境相对较好等综合优势 ,通过提 高城市综合 承 载能力 ,发挥 聚 集 效 益 和 带 动 作 用 ,具 有 发 展 成 为 国际大 都 市 区的美好 前 景 。
构建宜居重庆的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范本模板】

构建宜居重庆的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摘要:文章基于宜居城市评价的科学内涵,结合重庆当前的实际,阐述了建设“宜居重庆"的必要性。
运用SWOT战略分析重庆“宜居城市”建设内外部的优势和挑战,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把重庆建设为全国宜居城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宜居重,SWOT分析,对策建议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管理职能向服务性的转变,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城市的主人翁就对城市生活各个层面的环境与质量有更高的要求。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仅仅是城市的发展,出现了衣、食、住、行等涉及生活质量方面的许多问题,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房价偏高、城市犯罪等.2007年5月30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公布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宜居城市标准有六条,包括: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
按照这一标准,宜居城市应当是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舒适齐备,适于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它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
处于西部经济重镇的重庆,借助于直辖市的政策优势,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
重庆有着1419万的城镇人口,443。
6平方公里的城区面积,GDP为5096。
66亿元。
而重庆又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的优越性,随着314战略的部署以及“五个重庆”的提出,把重庆打造成为一个全国宜居城市势不可挡。
有助于全面提升重庆市城市环境和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更适宜人类生存所依赖的环境.一、宜居城市的科学内涵宜居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的产物。
他是指宜居性比较强的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
2005年,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宜居城市"概念.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
重庆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刘力博士莅临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讲学

上述五个 特 征 是 重 庆 在 工 业 化 和 城 镇 化 过 程
谐城 镇化 道路 。具体 来 讲 , 庆小 城镇 特色 路 径具 重
31 3 . 3.
适 当方式 和力度 推 动下 , 济 后发 地 区不仅 可 以实 经
现经济 、 城镇化 的跨越式发展 , 而且 可以绕 过经济
增 长与环 境 、 城镇 功 能 、 产业 布局 特 性之 间的 “ 坏 破 ( 编辑 : 夏 冬; 校对 : 杨 睿)
性创 新 ” 律 , 规 实现经 济 与 功能 、 境共 同推 进 的和 环
现跨 越式 发展 。重 庆小 城 镇 的经 验 表 明 , 政 府 以 在
[ ]梁振 民, 1 冯维波 , 陈国建. 重庆城 市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 究[ ] 重庆 工学院 学报 ( J. 社会 科 学版 ) 20 ( 1 :5 ,0 8 1 ) 8 —
8 1 6. 6, 6
[ ]方令. 2 构建 “ 和谐 社会 ” 重庆城镇化 建设 的 问题及 对 与 策[ ] 重庆 工商 大 学学报 ( 会 科 学版 ) 2 0 1 : J. 社 ,07( )
的经 济发展 内部和 外 部 背景 , 括 重庆 在 全 国处 于 包 经济 发展 的“ 进 ” 后 阶段 、 政府 实施 科 学发 基 础 和 重
市场 一 社会动力结构难 以胜任 , 要求政府必须 以适 当的方式在制度 、 政策与具体事务等方面参与其中。
来看 , 重庆小 城 镇 发 展 的特 点 , 定 于 重 庆 市 特 有 决
重庆市各区县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研究

段及其 工业化与城镇化 的协调度得 出: 中、 龙 坡 、 北 、 岸 等 1 渝 九 江 南 0个 区 县 城 市化 超 前 于 工 业 化 , 口县 等 8个 区 城 县城 市化发育不足 。 包括 沙坪 坝 在 内的 2 2个 区县 城 市 化 与 工 业 化 相 对 协 调 , 而 为 正 确 认 识 重 庆 各 区 县 发 展 现 状 , 从
段, 碚、 山、 川、 北 壁 永 巴南 、 寿 、 川 、 粱 、 津 、 昌 、 州 、 长 南 铜 江 荣 万 合 川 、 江 、 隆 、 江 、 足 、 盛 处 于 工 业 化 中 期 阶 段 , 南 綦 武 黔 大 万 潼
处 于工业化 前期 向工业化 中期过 渡阶段 , 江 、 平 、 县 、 垫 梁 忠 石
义 新 农 村 的重 要 措 施 。 参 考 文献 :
[ ] 张淑 荣 、 洁 :我 国农 村 社 会 保 障 制 度 存 在 的 问 题 与 时 策 研 究 》 1 刘 《 , 《 业 经 济 》2 0 农 ,0 7年 , 第一 页.
[ ] 周铁军:我 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分析》《 2 《 ,合作经济与科技》20 年. ,07
4 结论
渝中 、 九龙坡 、 江北 、 南岸 和渝北 区作 为主城 区域 , 城市 发
展 快 于 工 业 化 , 江 、 州 和 涪 陵 区作 为 区 域 性 中 心 城 市 , 担 黔 万 承 了二级 中心城市 政治 、 化 和社会 等诸 多城市 职能 , 市建设 文 城
推 进 快 速 , 现 代 工 业 部 门 的发 展 水 平 并 不 充 分 , 乏 大 规 模 而 缺
大 农 民 梦 寐 以 求 的愿 望 , 是 当前 我 国各 级 政 府 迫 切 需 要 解 决 也 的 问题 。建 立 完 善 的农 村 社会 保 障 已 经 成 为 现 阶 段 农 村 工 作 的
浅析重庆的城市化

浅析重庆的城市化摘要:从改革开放到直辖前,重庆一直处于向加速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人口持续增加,经济和科技不断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全面展开,重庆城市化水平相应迅速提高。
关键词:重庆城市化发展正文:一.重庆直辖前及直辖后十年城市化进程。
重庆是一座具有3 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它地处长江黄金水道,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较好,重工业发达。
特别是重庆于1997年成为直辖市后,迎来了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机遇,地域面积达到8.24万平方公里(这里的“重庆”指的都是大重庆的地域范围,即40个行政区县范围),都市发达经济圈社会发展程度较高。
并且目前,重庆已被确定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心,加之挟长江三峡工程,具有全国大中城市所不具备的多重优势,商机无限,发展潜力巨大。
由于这些原因,重庆的城市化进程一直处于全国前列。
此外,重庆作为一个具有“大城市、大农村”特色,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的直辖市,其城市化进程有着自己的特色。
从改革开放到直辖前,重庆一直处于向加速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人口持续增加,经济和科技不断发展。
而到1997年直辖市建立以后,其面积由解放初辖1 8个区29433平方千米,扩大到辖40个区县(自治县、市)82403平方千米,面积扩大了近280倍。
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全面展开,重庆城市化水平相应迅速提高。
从1996年到2006年,重庆城市化水平由1996年的29.5%上升到2006年的46.7%,年均增长1.7个百分点;特别是2000年到2006年间,城市化率的发展速度加快,年均增长达到了1.9个百分点,比1996年到2000年年均增速快O.2个百分点(图2.6)。
到2006年底都市区已达到86.8%,相当于发达国家水平。
下面分别从经济及产业的演变、人口的变化、土地利用的变化三方面来放映重庆的建辖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产业的演变。
一方面,GOP总量及人均GDP均不断增加。
从军事重镇到工商重镇——重庆城市发展轨迹研究

儒” “ 、尚鬼不药” 自隋唐到北宋 为朝廷 贬谪 流放罪犯 之 。
隋唐 30余 年 , 0 巴渝较 为安定 , 战乱较少 , 经济获 得了
农 极 地 。重 庆因地势险要 , 为一 个深沟高垒 的军事城 堡和 区 长足 的发展 , 业经 济成 为主要生 产方式 , 大地推 动了 作 区域开发 , 区域开发由此进 入一个新的阶段。 域统治 中心度过 了它漫长 的岁月 , 工商业并 不 发达 , 主 其 要功能在军事镇慑和政治统治方面 。 ( ) 二 宋代重庆城城市功能转变 1 军事上 的地位仍为重要 .
二 、 代 区域 军政 中, 古
・
收稿 日期 :0 9— 3—1 20 0 8
作者简 介 : 梅
芳(9 5一) 女 , 18 , 重庆人 ,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博 学院研 究生 报 ( 科版 ) 社
第 9卷
重庆地处汉族 和少 数 民族 聚居 的边 缘 , 是汉与各族 相 居 、 获、 大 钓鱼 、 云顶 、 天生几十余城 , 皆因山为垒 , 棋布星分 互交往的重要场所 , 同时又 是少数 民族与 中央王朝相互 联 为诸郡 治所 , 屯兵 聚粮 为必守 计”3, 一战略 在 15 1这 2 8年 系的必 经之地 , 宋王朝 控制 少数 民族地 区的前 沿阵地 。 蒙古大 军在 攻 占苦 竹隘 、 是 大获 山等要塞 , 又沿嘉 陵 江南下 鉴于此 , 宋王朝一面镇压 , 另一 面又提 高其 政治地位 , 宗 直 取重 庆之 际 , 光 给不可 一世的蒙 军打击 最大 , 古大 汗蒙 蒙 即位 , 升恭州为府 , 改名 重庆 , 是其 政治地位 提高 的一个 哥在钓鱼城被炮石击伤致 死 , 则 捍卫 了长江 上游 的重庆 。另
自合州 上绵州者 , 之内水 ; 谓 由江州 恭州 ; 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 , 光宗 即皇位 , 据制度 升“ 潜藩 ” 北 。盖由江州道涪江 , 道大江 , 自泸戎 上蜀郡 者 , 谓之 外水 。内、 外二 水 , 府扼其 恭州为府 , 名重庆 , 距今八百余年。
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协调性研究

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协调性研究肖强;黄婧;文传浩
【期刊名称】《重庆与世界(学术版)》
【年(卷),期】2014(000)009
【摘要】基于城市化的内涵,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三个方面,构建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均方差赋值法,对重庆“一小时经济圈”21个区县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在地域分布上,空间分异非常明显,经济城市化的空间差异起绝对的主导作用.空间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三者之间共同存在着一种圈层结构;(在整体发展阶段上,整体协调性水平不高,基本处于(0.3 ~0.5)的拮抗阶段,空间分异不明显;(依据彼此间协调度主宰程度,将其划分为人口-经济、经济-空间、人口-空间、综合协调导向型4种类型.
【总页数】5页(P21-25)
【作者】肖强;黄婧;文传浩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重庆400067;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重庆400067;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400067【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1.1
【相关文献】
1.基于空间结构的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J], 陆敏;张述林
2.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房地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J], 王蜜婷;马智利
3.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旅游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J], 陆敏;张述林;姜辽
4.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协调性研究 [J], 肖强;黄婧;文传浩;
5.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旅游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J], 陆敏;张述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一)一、重庆的城市化现状(一)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市化水平低重庆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既有广大的农村地区,又有特大型城市,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
重庆现辖40个区县(自治县、市),近3/4的区县属于农业区县。
1998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059.6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只有614.03万人,而重庆主城六个区的非农业人口就有222.79万人,是全国有名的特大城市。
由于我国长期城乡劳动生产率低下和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居民的入城。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工业化开始了轻工业优先发展的“补课”,城市建设明确了补历史“欠帐”的任务,城市化的抑制因素出现松动。
1978年以来,重庆的非农业人口呈持续增加态势,但增长速度较慢,以1985-1991年的最慢。
1978年至今,重庆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市化率)增长十分缓慢,1998年也只达到20.1%,年均增长0.38%,而全国为30.4%,同期年均增长0.63%。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与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
据计算,城市化率与第三产业百分率的合理比值范围是0.8-1.5,比较发现,重庆非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慢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的增长速度。
1998年重庆城市化率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值仅为0.53。
1998年重庆的非农业人口比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只有0.60,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4-2.5的合理范围。
说明重庆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极不协调。
目前,重庆城市化水平尚处于准备阶段(城市化在30%以前的发展阶段)。
按城市化发展的“逻辑斯蒂”曲线来判断,今后重庆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将加快,特别是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后,将进入30-70%的国际公认的加速发展期。
从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来看,其城市化高潮时期的发展速度曾经达到每年分别增长1.6和2.9个百分点。
(二)城镇体系不合理重庆现有7个建制市,645个建制镇。
其中,特大城市一个,即重庆(城)市;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两个,即万州区和涪陵区,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小;10万人以上的小城市6个,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等;其余多为人口在5万人以下的城镇。
第一大城市重庆城市人口为250万,而第二大城市万州城市人口仅为30万,首位度达88。
目前还空缺人口规模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
可见,重庆特大城市孤悬,大中城市发展极为滞后,小城镇发育十分缓慢,城镇规模等级结构极不平衡。
重庆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间的断层极大地抑制了各城市间、各城市与周边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梯度扩散。
重庆城市的地域分布差异明显,西部地区城镇发育较完善,特别是小城市和有一定规模的乡镇密度较高,城市化水平为28.34%,而东部地区经济落后,很多属于“老、少、边、贫”地区,城镇数量少、规模小、质量差,城市化水平只有11.60%。
另外,三峡库区淹没城镇迁建规划、设计、“五通一平”等前期工程滞后,进一步影响了该地区城镇的发展。
重庆城镇空间布局还具有典型的线形分布特点。
90%左右的城镇是沿境内江河密集分布,这与重庆的交通网络分布和工业布局直接相关。
这种布局结构无疑将进一步加大重庆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造成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失衡。
目前,等级最高的特大城市重庆主城区尚未完全形成“三、二、一”的产业分布的合理格局,对周边中小城市的辐射能力不强,而且人口密度过大,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三线”建设以来的新兴工矿城镇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不配套、自我发展能力弱。
中小城市间缺乏合理的分工和特色,产业结构趋同,工业领域重复建设普遍。
二、加速重庆城市化的基本思路(一)重庆的城市化模式选择城市化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城市所具有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而这两种效应发挥的程度就是城市功能和城市竞争力的具体体现。
从重庆的现状来看,母城所承担的经济聚集功能、辐射功能和带动功能无疑是很强的,但母城与第二级城市之间的首位度太大,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关联度较小,从而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母城与原万、涪、黔地区虽属同一行政区域,而其间的经济流向、经济联系可能还不如母城与四川省的泸州─内江─自贡─宜宾一带密切,原因一方面是交通不畅,另一方面还在于我市区域内部城市级差太大,没有形成完善的大、中、小相结合的合理的城镇体系。
从我市目前的情况来看,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是增强我市区域经济辐射力,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而城市扩张受到了土地、环境等条件的限制;且全市地域十分广阔,加上有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对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功能的发挥产生了很大的制约,客观上要求有一批次级中心城市来承接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和产业带动,形成产业梯度发展的格局。
而发展小城镇,又将受到小城镇经济总量太小的制约。
因此单纯发展特大城市和发展小城镇对我市加快城市化步伐都是不现实的。
按照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经济增长不可能在各地同时出现,只能以不同程度地发生在有限的区域极点内,然后以不同速度扩散到周围地区。
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于少数几个城市,能比分散状态更快、更有效。
因此,重庆的城市化也应选择重点突破的方式,充分依托重大线性基础设施,发挥产业的集聚与扩散效应,选择特大、大、中、小分层推进的城市化模式。
重点培育大城市、中等城市,加快发展小城镇。
形成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组成的规模适度的城镇体系,缩小城市的首位度,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布局。
但是,按核心──边缘增长理论,母城作为核心区存在,可能会对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相当于边缘地区)的发展产生抑制作用,造成母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而周边地区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
为防止这种状态出现,在培育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时,除了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外,更重要的是要培育一批特色产业群,使之成为启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助推器。
(二)重庆城市化的目标──2005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30%。
主城区功能进一步增强,万州初具大城市雏形,一批地域性中心城市成为中等城市;连接主城区与大、中城市之间的快速交通网络、信息网络初步形成。
──2015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5%。
形成长江上游地区以都市圈为核心,层次分明,功能合理,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有机结合、组团式、网络化发展的城市群:主城区中心城市功能已相当完善,完成城市现代化进程,城市竞争力大为增强;万州大城市的城市功能渐趋完善;中、小城市在城市规模扩展的基础上,以各具特色的产业为依托,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众多极核点。
──2020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50%。
形成长江上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镇)群,各城市间由快捷通畅、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的区域交通网络连接;城市空间布局合理有序,城市规模适度,城市环境大为改善;城市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腾出更广阔的空间,城乡差别大大缩小。
(三)都市圈功能定位1.都市圈的范围。
都市圈由主城区和主城区的外围组团组成,包括渝中区、九龙坡区、江北区、沙坪坝区、南岸区、大渡口区、渝北区、巴南区、北碚区所辖区域,共2500平方公里。
主城区的范围:东起铜锣山,西至中梁山,北起井口、人和、唐家沱,南至小南海、钓鱼咀、道角,面积约600平方公里,是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
除主城区之外,都市圈还包括鱼嘴、长生、界生、一品、北碚、西永、白市驿、西彭、两路、蔡家、鱼洞等11个外围组团。
外围组团是与主城密切联系的独立城市,也是主城用地结构的延伸和发展。
2.都市圈的功能。
都市圈也就是市域中心城市,是全市城镇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
重庆的都市圈不仅要带动市域经济发展,更要定位于为西部地区发展服务,力争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极核。
今后5-20年要进一步发挥“窗口”和“龙头”作用,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加快发展。
强化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功能,重点是建成“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即建成辐射长江上游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信息服务中心,交通枢纽、通信枢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形成与成都、武汉、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相互呼应的现代化城市群格局,城市间产业关联度大大增强。
──强化交通通信枢纽地位。
交通通信基础设施是城市功能的载体。
“十五”期间我市要继续强化骨干交通网和信息网的建设,构建起内外通畅、方便快捷、各种方式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通信体系。
重庆是西部唯一集水、陆、空交通运输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待渝怀铁路、遂渝铁路建成之后,重庆铁路枢纽将是五条铁路的交汇点,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重庆港是西部地区最大的内河港口,有条件建成西部地区最大的集装箱运输和滚装运输中心;到“十五”末,以重庆主城为中心的放射状公路交通网络已比较完善;随着江北机场二期、三期工程的完工,重庆的航空运输枢纽功能将日趋健全。
通信方面重点则是建设区域信息传输骨架网络,提升重庆通信交换平台的级次,由三级交换平台上升到二级;开发信息资源,提高信息交换的频率和交换质量。
──强化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信息服务中心功能。
依托都市圈与外部完备的交通、通信网络体系,进一步强化都市圈对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及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集散功能。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市场体系,特别要加快要素市场的发展,营造商业氛围。
发展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建成西部最大的商品交易中心和货运流通中心;发展博展业和传媒业,使重庆都市圈成为区域性商品展示的窗口和信息交换最活跃的地区;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发展教育产业和高层次的科技服务业,建成区域性人才培训交流基地和科技服务贸易中心;创造条件争取国家支持重庆培育和发展区域性的资本市场,加速资金流的集散和循环。
──构建以高技术产业为领航的产业体系。
都市圈必须有高素质的产业体系为支撑,否则极可能出现城市发展的“空心化”,最终丧失发展的基础。
充分利用都市圈智力资源密集和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将科教资源与产业基础和较高素质的劳动力相结合,以跳跃式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力争成为区域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先导,发挥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
(四)把万州和涪陵建成大城市重庆市城镇体系的首位度较高,特大城市城市体量很大,缺乏大城市,中等城市数量也较少。
目前特大城市孤悬、且位置偏西,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联系缺乏必要的枢纽点来传输的现状迫切要求在重庆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各建立一个大城市,发挥承东启西的衔接功能。
从地理区位上看,万州和涪陵具有建成大城市的可能。
万州作为原万县市的行政中心,历来是川东地区的物贸基地、交通枢纽,工业基础也相对较好。
随移民迁建步伐的加快,该区的城市基础设施改观很大,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强化,达万铁路、梁万高速公路、五桥机场陆续开工并将在“十五”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