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

合集下载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之路09国际政治童超李峰胡海洋王磊杨礼摘要:近年来,日本一改其“韬光养晦”的外交姿态,在各类国际舞台上频频发出强烈的声音,这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提出的政治大国战略是一脉相承的。

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失去了其在之前在世界上确立下来的政治大国地位。

但是随着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成为名列世界前茅的经济大国之后,它在全球的经济利益日益扩展,随之而来的是对政治大国的追求。

关键词:日本;政治大国;道路;艰难在美国的庇护和帮助下,日本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崛起是二战后亚洲所有国家中最成功的。

日本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人均GDP是中国或印度的10倍以上。

不仅如此,十年来日本的军费开支始终在全球名列前茅,居亚洲之首,是世界可数的军事大国,也是世界上兵种最多、装备最现代化的国家之一。

然而在国际社会中,日本有着与其经济地位不相匹配的政治地位。

日本对国际事务所尽义务颇多,但在国际事务中,日本常常被晾在一边,很少能够听到它作为“大国”应有的声音。

冷战后,在新的国际条件下,日本努力摒弃“政治小国”形象,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建立政治大国的目标日趋明朗。

一、日本提出政治大国目标的过程大平正芳担任首相的时期,开始着手设计日本新的发展道路,用他自己话说就是“坚决大胆地修改迄今为止的政策轨道”。

概括而言,要做的是在文化上修正明治以来,尤其是战败以来日本轻视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倾向;在政治上改变日本“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国际形象。

大平正芳之后的中曾根康弘继承了大平正芳的发展战略,早在80年代初期,中曾根康弘呼唤“国际国家”,就曾提出建立一个在国际上拥有打过地位的日本的口号,后来在他担任首相时期,这一国际国家的口号又转化为“政治大国”,直接表达了充当世界“大国”的欲望,及至90年代世界冷战格局结束以后,在世界各国摸索新的格局时,日本各界曾经不断提出要建立“日美欧三级格局”,更明确地提出要谋求与欧美共同主宰世界的大国地位。

岛国根性——日本的国家战略分析8

岛国根性——日本的国家战略分析8

岛国根性——日本的国家战略分析争雄于世界(1)日本位于亚洲的最东端,在地理大发现之前,日本人从来没有机会与西方人来往。

日本真正开始与西欧国家打交道是从向葡萄牙人学习火枪技术开始的,那时,中国已经进入了明朝末年。

此后,荷兰人来到了东亚,侵占了中国的台湾岛,进入琉球和日本,日本人才真正开始接触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

荷兰人的先进技术让日本下层的知识分子大开眼界,而政府则视为“奇技淫巧”,对荷兰人在日本的活动加以严格限制。

其后,沙皇俄国、英国和法国等相继十几次叩关,也未能啄开幕府锁国的铁钥。

1853年7月发生的“黑船事件”标志着日本与西方全面接触的开始。

美国冒险家佩里准将突然率领舰队来到东京湾,他的舰队涂着黑漆,被日本人称为黑船,一番武力恫吓后,日本幕府惊慌失措,被迫签订了《日美和亲条约》,此后,欧洲列强陆续来到,按照同等优惠条件逼迫日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醒了的日本人再次迸发了强者意识:第一,就是老老实实向西方列强学习,恭顺地执行各项不平等条约;第二,就是卧薪尝胆准备向西方挑战,成为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霸权主义国家。

1871年,明治天皇政府向欧美各国派出了规模庞大的访问团,这种访问团的性质就类似于古代的遣唐使,开始全面学习西方列强的先进文明。

日本的访问团广泛地考察了西方各国的文化和政治,经过认真权衡后,决定模仿德国的法律制度和陆军制度,英国的君主立宪和海军制度,法国的教育制度和刑法制度,并广泛采纳英国、美国和德国的军事和工业技术,此后,日本开始了狂热地追随西方的道路。

在西方列强面前,日本人还是弱者,他们渴望与西方列强搞好关系,通过讨好列强,分一杯羹,但遭到了列强的耻笑和漠视。

早在19世纪50年代,日本人曾经一厢情愿地希望与沙俄交好,还肉麻地把并不被英法尊重的俄国尊称为“世界希望的中心”,结果被沙俄无情地赶出了门外。

此后,日本人又耗费巨资按照西方人的生活标准在东京建造了鹿鸣馆。

鹿鸣馆完全按照西方人的情趣建设,里边吃西餐,穿西服,理分发,跳交际舞,盖洋楼。

1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经济格局

1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经济格局

1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政治格局。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格局发生的变化。

1.(1)政治格局。

当前世界局势发生五大新变化。

“一超多极”格局虽未根本改变,但“一超”与“多极”差距缩小,大国关系“有张有弛”,国际间平等与民主的趋向在增长,中国担当更举足轻重角色。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东方趋向和平。

二、西方趋向紧张。

三、中东更似泥沼。

五、金砖四国崛起。

2.(2)经济全球化向加强规范和治理方向演进。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从深层次看也是全球化本身的危机,市场自行纠错的内在局限性无法引导全球化有序发展,导致全球化进程从“机遇期”进入“问题高发期”。

在全球化进程不可逆转、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主要国家通过二十国集团峰会(G20)等途径加强全球治理,试图使经济全球化走上更健康发展轨道。

3.(3)国际金融改革进程加速。

国际金融危机令世界经济遭遇数十年来最大“寒流”。

国际金融体系的诸多弊端暴露无遗,这也给国际金融改革提供了难得契机。

在二十国集团华盛顿、伦敦和匹兹堡三届峰会上,如何“治未病”以避免金融危机重演成为最受关注的议题之一。

在多伦多峰会上,各方在强化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管理框架、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以及会计准则趋同等方面立场接近。

此外,欧盟以及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国希望继续推进基金组织治理改革。

2010年4月,中国、巴西、俄罗斯以及印度领导人在“金砖四国”领导人第二次正式会晤上强调,为使全球经济能有效地预防和抵御未来危机的冲击,有必要建立一个更加稳定、更可预见、更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

2、经济全球化相关问题(经济全球化表现(P11);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政治(P20~25)的影响;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P26~29)。

3.如何理解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P20美国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冷战结束之后,国际体系的结构呈一超多强的格局:美国是一超,综合实力超出任何一个其他国家;中、俄、德、法、英、日等国可以称为多强。

形势与政策考试知识点总结

形势与政策考试知识点总结

形势与政策中美关系:1. 思考题如何认识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为什么说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如何认识中美关系中的经济因素一国两制制度的基本点是什么中国对待台湾的基本战略是什么中美关系发展经历哪些阶段中美关系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有哪些中美关系中存在哪些共同利益影响两岸关系未来走向的因素有哪些2.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点: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谈判3.中国领导对待台湾的战略: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反对台独活动不妥协照顾和维护台胞的正当权益绝不改变4.中美关系的影响因素:经济因素:中美关系的“稳定剂”安全因素:中美关系的变量政治因素:台湾问题——中美关系的雷区5.中美关系特点: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触及各自的根本利益共同议题不断增多(70年代反苏联霸权;80年代台湾,人权,西藏,苏联;现今汇率,气候,能源,人权,台湾,西藏)最为特殊关系(最大发展和最大发达;东方和西方;债务和债权;出口和进口)6.中美共同利益:维护世界和平和繁荣保持亚太地区的稳定与成长促进国际投资与贸易发展防止人类环境恶化遏制毒品的泛滥等台湾问题上维持现状日益成为命运的共同体平衡关系7.中美关系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人权问题上的对抗与对话“经济型政治”驱动下的中美贸易争端中国的崛起和地区安全问题最容易引发直接冲突的台湾问题战略互相信任8.影响两岸关系未来走向的因素:美国的“不统,不独,不战,不和”态度台独的分裂活动中国大陆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增强台湾岛内民众的国家和民族认可台湾岛内政局中日关系1.钓鱼岛战略意义经济意义:专属经济区,渔业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政治意义:主权与国家尊严,地区主导权军事战略意义:中:突破西方封锁岛链,东南沿海防御日:遏制,威慑中国2.日本主张钓鱼岛主权的理由第一,钓鱼岛是无主地,不包含在《马关条约》规定的由清政府割让给日本的澎湖列岛和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范围之内第二,钓鱼岛不包含在“旧金山和约”第二条规定的日本所放弃的领土之内,而是包含在给条约的第三条规定的作为西南诸岛的一部分被置于美国施政之下,并根据“归还冲绳协定”将施政权“归还”日本的区域内第三,中国政府没有将钓鱼岛视为台湾的一部分,对“旧金山和约”第三条规定将钓鱼岛置于美国施政区域内从未提出过任何异议3.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九个依据第一,先占先得,钓鱼岛从明朝就属于中国版图(1)在14,15世纪中国人已经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2)明朝政府早已确认钓鱼岛是属于台湾的小岛群(3)甚至在宋,元时期,钓鱼岛与福建渊源颇深第二,实际管辖,明清开始中国就对钓鱼岛实施实际管理(1)在明代钓鱼岛纳入了海防范围(2)清代使节出海还曾举办过祭海仪式(3)清朝官员也曾巡视此地并建港造船第三,《大陆架公约》《波茨坦公告》均佐证了中国主权(1)中国大陆和钓鱼岛共属同一大陆架(2)《波茨坦公告》规定钓鱼岛不属于日本领土(3)就连日本学者也曾承认钓鱼岛属于中国4.日本在钓鱼岛屡遭事端的原因第一,事关领土主权第二,国际因素美国因素中国的崛起挑战战后国际顺序第三,国内因素政治大国战略的重要一环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转移国内矛盾统一国民意识,凝聚国民意志5.中日钓鱼岛争端的走向第一,国际司法解决第二,政治解决(当事国协商解决)第三,通过武力方式解决第四,全球化的发展,主权观念的发展,自然解决外交谈判是主要渠道,国际司法是重要手段,军事实力是强大后盾,综合国力是根本保证6. 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背景首先,是日本经济实力膨胀的必然结果其次,既是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结果,又是亚太形势变化的产物再次,传统的大国主义思想和政治在右倾化趋势的发展、7.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目标近期目标:立足亚太,成为亚太地区的政治大国远期目标: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最终成为多极世界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核心:尽早摆脱战后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中形成的法律与体制束缚,力图成为一个具有经济,政治,军事等全方面影响能力的综合性大国8.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措施加强日美联盟,提高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和干预能力,成为举足轻重的全球性大国立足亚太,确立亚太地区的政治大国地位为基础,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大力扩充军力,以此作为政治大国的后盾大搞联合国外交,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9. 日本成为政治大国的前景(1)有利条件日本的经济大国地位为其实现政治大国目标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日本式事实上的军事大国,这为其实现政治大国目标奠定了军事基础日本具有一定的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和影响力(2)制约因素日本的经济实力虽然非常强大,但也存在着明显的脆弱性,影响其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本与其他大国的利益关系复杂,短期内难以在国际体系中定位,因而日本对外战略的选择性依然存在许多矛盾日本不能正视和反省其侵略历史,严重地伤害了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国家人民的感情,必然影响到日本在国际上政治作用的发挥10. 中日战略关系的基础(1)共同利益安全:共同的安全需求经贸:互补型经贸结构维护地区及世界稳定(2)矛盾点领土争端历史问题(战争责任)亚洲定位问题贸易纠纷11. 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一通过政治对话与协商,中日关系重新回到正常轨道“和则两利,斗则”是中日双方共同的认识,中日双方仍存在着“互利共赢”的广泛基础二继续维持当前局面,对峙,对抗成为未来相当一段长时间内中日关系的主基调双方围绕领土主权争端很难达成和解,双方都被国内民族主义绑架,任何一方都不会轻易妥协,符合美国亚太战略利益三中日冲突不断升温,擦枪走火的概率提高,升级为全面武装冲突中国共产党1.中共十八大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总目标是什么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是什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近代日本的基本国策_大陆政策

近代日本的基本国策_大陆政策
田中奏折
被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作为中国近代史基础
教材用于授课的几本《中国近代史》,都曾这样写 道“: 明治初年就制定了‘大陆政策’,第一步征服 台湾 ;第二步征服朝鲜 ;第三步征服‘满蒙’;第四 步征服‘支那’;第五步征服全世界 。”如所熟知 ,这 种“五阶段”说源自于《田中奏折》。《田中奏折》这 样写道 “: 如欲征服中国 ,必先征服满蒙 ;如欲征服 世界 ,必先征服中国 。(中略) 这是明治大帝的遗 策 ,也是我日本帝国存立上的必要大事 。”①几十 年来 ,人们是在一种通俗化的状态中理解大陆政 策的 。
152
想路线 ,但是其中仍然有一些过程不能忽略 。 这是因为 ,在明治初年类似“大陆雄飞”的思
想在不少政要的言论中可以找到 ,但内治优先和 修改条约仍是明治新政府的首要课题 。岩仓使节 团出访欧美各国回国后 ,遏制了以西乡隆盛为首 的不满武士集团的“征韩论”,在国内大力推行“殖 产兴业”和“文明开化”诸政策 ,以期培植“内力”; 对外则在知晓短时间修约无望的前提下 ,极力笼 络英国 ,以解决当务之急整理“周边事态”。按岩 仓具视的判断 “, 萨哈林令人担忧 ,虾夷地可能被 夺去”λξ ,而对朝鲜也应在“鲁西亚人尚未出手之 前 ,由日本出手”保护之 ,确定了桦太第一朝鲜第 二的缓急程序 ,而“支那仅仅乃贸易之利润而已”, 暂时尚未进入敌国之列 。λψ 外务省随之决定了外 交的原则为 : (1) 朝鲜 (交际) ; (2) 柯太 (谈判) ; (3) 清国 (缔约) ; (4) 异宗 (禁止) 。λζ 这也是 1871 年日 本与清朝缔结《中日修好条规》的背景之一 。
4. 推行“大陆政策”的主体势力即军部的势 力 ,在 1889 年宪法颁布后 ,基本形成 。在统帅权 独立和帷幄上奏权的保证下 ,军部成为独立于政 府之外的特殊权力系统 。

谋求政治大国的日本

谋求政治大国的日本

从以上可以看出,日本是当今世界上一个 很特殊的国家,一方面拥有装备先进的海陆空 三军,另一方面又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和平宪 法,明文规定“不得拥有军队,并放弃国家交 战权”。结果,强大的军队改称为“自卫队”, 海外派兵伪称为“维和活动”,明明是准备交 战又称“有事法制”。 上述涉及到的一系列政策法令背离了日本 的和平宪法,几乎彻底消除了宪法对日本军事 发展的限制,因而遭到日本有识之士的强烈反 对。日本准备修改宪法,只不过是对这些法令 的出台进行宪法上的追认而已
1、90年代走下坡路的日本经济
进入90年代以来,素有“东洋奇迹”之称的日本经济,于 1991年4月陷入“平成危机”,这是战后以来日本最严重的一 次经济危机。 1992年和1993年,其国民生产总值仅增长了0.5%和0.1%。 战后日本历次经济危机的平均衰退期为14个月,而这次平成 危机却持续了40多个月,刷新了第二次石油危机36个月的最 长纪录,成为战后日本经济史上衰退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危 机。 从1991年到1995年,日本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为0.6%,在 发达国家中是最低的。1996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为2.5%左右。 1997年日本的GDP增长率为-0.7%,1998年为-1.9%。是1974 年(曾出现过负增长,但名义增长率为正)以来的第二和第三 个负增长年。1998年的负增长是战后以来幅度最大的负增长, 使国民收入比上年下降3.3%,使日本的人均GDP从世界第二 位降到第七位,这是自1955年有统计以来的第一次减少。
1981年铃木内阁提出,日本正在进入 “第三次远航”:第一次远航,指明治维 新实现了日本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 的转变,建立了近代强大的日本;第二次 远航,指日本由战败到经济复兴,使日本 成为经济大国;第三次远航,就是要实现 日本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

中日有关问题

中日有关问题

(一)中日目前存在哪些矛盾?在政治方面,其根本问题是日本方面如何正确对待历史问题。

温家宝总理就此指出中日贸易1700亿美元,中俄贸易200亿美元,中印贸易136亿美元。

可见中日之间经济不是问题,主要是政治的问题。

1989年是中日关系的分水岭,而且是一个根本性的转折点。

从1972年两国恢复邦交到1989年之前,中日关系总体是不错的。

无论是历史问题还是现实摩擦,在相对较好的大环境下,所有的问题都比较容易解决。

或者说没有浮到水面上,甚至是不需要浮到水面上,因为还有更大的共同问题需要解决。

1989年之后,大环境不好了,中日之间不管发生多少摩擦,都可以在这中间找到根源,所有的问题都是从这以后来的,这是一个宏观上的看法。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的崛起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从经济指标还是国际地位都是在提升的。

日本虽然政治影响力在提高,但是整体上对比,中日之间的差距是在缩小的。

这就造成了两国在战略目标上产生了冲突。

过去总是一强一弱,现在都在寻求强国的地位,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在领土问题上,主要是钓鱼岛问题和东海大陆架的能源开发,双方的矛盾也趋尖锐化。

中日之间的争端越来越多地闪现军事因素,在处理中日关系中增加了动用军事因素的倾向。

至于会不会发生战争还另当别论,但是,从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的“蜜月期”,发展到现在用军事手段来解决问题的倾向是很不好的。

在台湾问题上,现在日本突破《中日联合宣言》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日本的政治家和台独势力暗中勾结的迹象也是越来越明显。

未来,日本不排除成为海外台独大本营的可能性。

(二)如何正确看待当前中日关系中日历史渊源,从唐朝中国以宽广胸怀收容日本学者,到甲午战争日本打醒中国。

古代的和平交往演变到近代的暴行残杀,中日关系逃不过归于微妙的又富有深意的哲学中。

矛盾地对立与统一。

当前中日彼此也一直延续着这样的矛盾。

当我们正听说2009年有一次所谓破冰融冰之旅的首脑见面会,大伙都和和气气商量着中国和日本和平发展对两国即将带来的大利——日本发达的经济科技对于中国的榜样作用和小岛国日本对自己门口的这座巨型商品销售市场的本能青睐——却似乎是不可避免地迎来了“钓鱼岛问题”。

列强的国家战略 日本篇

列强的国家战略 日本篇

列强的国家战略日本篇(上)在二战前的列强俱乐部中,日本是唯一一个非欧美、非白种人国家成员。

同时,在二战前的东亚各国中,它又是第一个认清世界大势,并率先完成现代化转型的国家。

早在幕府末期,“黑船开关”之前,日本国内精英就已经开始有人设计新时代的国家扩张战略。

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将上述战略国策化,形成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三大国策,明确了利益线和主权线相辅相成的地缘政策。

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再到一战,日本实现了后发国家的奇迹崛起。

但是,其国家战略运作却是建立在一个问题重重的制度之上,这个漏洞从未得到根本性修补,反而愈演愈烈,终于在二战中将日本引入灾难的深渊。

近代国家战略的变与不变对欧美强烈而言,二战是一战的延续。

这种延续不仅体现在国际政治的结盟关系层面,也体现在军事变革的一脉相承上。

但是,对日本而言,二战与一战却是一个巨大的断裂。

日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分属不同阵营,这一点与意大利非常相似。

不同则在于,意大利在一战前是德奥阵营的一员,二战前意大利本想再次成为一个战略砝码,但判断错误,越陷越深,最终被迫沦为德国的附庸。

正是这种追求成为战略砝码、待价而沽的策略,形成了意大利的战时行为与战前行为的巨大反差。

日本则不然。

一战前,日本是以日英同盟为外交支柱。

因而加入的是轴心国阵营。

其战前规划和战时行动有高度的连续性。

如果我们将历史的尺度拉得更长一些,就会发现,明治维新以来,日英友好关系构成了日本外交的支柱,而日德同盟取代日英同盟,则是希特勒崛起后的突发性事件。

不过,如果我们更深一层审视这个转变,就会发现这变的背后恰恰是不变。

自明治维新以来,近代日本的外交核心始终是追随强者。

这个策略是建立在如下认识基础上:日本在本质上是一个资源匮乏、生产力落后、社会结构落伍的后发国家。

日本应本着“借力”原则奉行“搭车”战略,竭力成为全球强国的地区代理人,进而逐步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

通过甲午战争,日本成功地地扫除了地区内的竞争者——中国。

日本论述题

日本论述题

1.论述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

2.论述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内在原因。

3.论述小泉政府对传统的产业结构进行的调整措施。

4.试述战后日本的资产阶级民主化改革。

5.论述冷战结束后日本政治的新变化。

6.试述日本提出走向政治大国战略的背景。

7.试述日本加快走向政治大国的各种措施。

8.试论述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制约因素。

9.试述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

10.试述日本谋求政治大国战略的发展。

1题答: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战后初期日本进行的农地改革、解散财阀、工会自由等民主化改革措施,虽有其局限性,但基本清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因素,完成了明治维新为能完成的任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美国对日本的积极扶持。

美国向日本提纲了20多亿美元的援助;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向日本订购了24亿美元和40亿美元军需物资。

第三,实行强有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

对国家经济各部门实行强有力的控制和管理,制定符合日本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第四,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

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

第五,推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战后日本把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作为发展经济的重大战略方针。

还非常重视各种职业教育,各大企业都设立了专门的培训机构。

2题答:(1)传统经济体制失灵。

政治对经济的过度干预,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具有的市场化、资本化、信息化和自由化的内在要求。

产业结构调整明显滞后。

日本经济衰退实质上是一种“体制性危机”。

(2)政府经济政策失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指导经济的政策就不断出现偏差。

刺激经济,导致财政赤字上升;为消减财政赤字,又导致经济陷入新的困境。

同时,日本一直回避体制性矛盾,不敢从政府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管理体制上动刀子。

(3)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使日本政界—行政部门—产业界之间形成了所谓的“铁三角”关系。

权力与金钱结合的“金权政治”,导致政府官员贪污受贿丑闻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日本政府的形象和经济管理效能的发挥。

评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

评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

评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日本提出了政治大国战略,开始了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战略转变。

其后的几十年间,虽然日本政府的提法变再变,但都没有脱离“政治大国”的实质。

几十年来,政治大国一直是日本发展尤其是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一、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提出及实施(一)、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提出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在向故乡群马县民众发表的讲话中指出:“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不仅增强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增加其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这是日本现职首相首次公开使用“政治大国”一词。

从此以后,日本历届政府都将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列为对外政策的“最大目标”。

特别是冷战结束后,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在不断推进,追求政治大国已成为日本对外战略的中心课题。

日本实现政治大国战略的手段1、立足亚太,争当亚太地区的政治大国。

日本针对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化,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对其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

日本政府一再强调,亚太地区对它的和平与繁荣“具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性”。

日本政府则明确提出“立足亚太是日本外交的基本方针”,把亚太地区作为实现其政治大国目标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日本的亚太外交措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大力开展经济外交。

自80年代末期以来,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的60%集中在亚太地区,日本海外直接投资的70%也集中在这一地区,日本对亚太地区的经济援助一直占其对外经济援助总额的62.5%以上。

日本出口的60%以上,进口的55%以上,也是在亚太地区进行的。

1995年,日本与亚太地区的经贸总额占其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70%以上,几大主要贸易伙伴都集中在亚太地区。

其次,大力开展政治外交,积极参与亚太事务。

近几年来,日本全面调整亚太战略,展开了全方位的外交攻势。

在日美关系方面改变了90年代初期矛盾尖锐的局面,政治军事合作不断加强;日本和中国的关系在调整中继续发展;日本和俄罗斯的关系呈现不断改善与发展的态势;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得到了加强;日本在发展与韩国合作关系的同时,积极谋求改善同朝鲜的关系;日本以能源外交为龙头,同中亚国家的关系进入了发展时期;日本同南亚国家的关系近年来也有很大的发展。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网上考试题库(1)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网上考试题库(1)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网上考试题库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一、单项选择题(每题为2分)1.当今国际舞台上最基本最重要的国际关系行为体是:A. 跨国公司B. 主权国家C. 国际组织D. 国家政府答案:B2、1996 年 11 月 13 日 186 个国家云集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世界首脑会议关注的是:A. 粮食匮乏问题B. 资源短缺问题C. 环境恶化问题D. 人口增长问题答案:A3、1972 年的通过的《斯德哥尔摩宣言》中的主要内容是:A. 关于经济发展的B. 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C. 关于人口增长的D. 关于气候变化的答案:B4、世界上层次最高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是:A. 北美自由贸易区B. 亚太经合组织C. 欧洲联盟D.东南亚联盟答案:C5、1991 年 12 月宣告建立欧洲联盟的条约是:A. 《罗马条约》B.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C.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D. 《布鲁塞尔条约》答案:C6、确立了美元在战后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的是:A.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B. 布雷顿森林协定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答案:B7、以建立没有贸易壁垒的世界市场为宗旨的是:A. B.77 国集团C. D.答案:D8、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明显的趋势:A.B.C.D.答案:C9、战后初期世界经济格局的特征是A. B.C. D.答案:A10、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出现的最新动向是:A. 日本经济快速发展B. 区域经济集团化加速发展C. 欧洲联盟经济快速发展D. 俄罗斯经济经济停止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为3分)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合作方式,即“APEC”,这一合作方式A. 承认多样性B. 强调协商一致C. 强调自主自愿D. 强调灵活渐进E 它是一个经济论坛性质的组织答案:ABCDE2、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下列内容A.《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协定书》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C.《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E.《欧洲复兴方案》答案:ABCD3、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是A.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B.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并行发展C.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D.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运行E.新科技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答案:ABCDE4、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是A.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优势地位的下降B.西欧、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两大经济中心C.苏联经济实力继续增强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明显上升E.美国一家独霸世界经济答案:ABCD5、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共同之处在于A.都是在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召开的“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决定建立的B.都是国际金融机构C.在表决制度上,都实行一国一票制D.都是联合国的机构,每年都须向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报告工作E.总部都设在美国纽约答案:ABD三、判断题(每题 1.5分)1、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两种截然对立的经济发展趋势。

日本政治

日本政治

• 安全战略
• 战后日本安全政策的核心,就是在安全上主要依赖美军保 护,同时逐步建立和增强自主防卫力量。冷战结束后,日 本在坚持日美安全合作框架的前提下,朝着自卫队走出国 门、积极参与构筑国际安全秩序的方向调整着其安全战略。
• 对美关系
• 战后的日美关系是一个“美主日从”的框架,日本在其中 既受益于美国的保护与扶植,同时也受到美国的控制与压 力。迄今为止,这一基本框架没有发生质的转变,但却始 终受到国内两方面的挑战。其一是主张在“美主日从”框 架中提高日美对等成份的改良势力;其二是主张变日美基 轴路线为独立自主路线的否定势力;这两者又可细分为各 派不同势力。
日本天皇
日本天皇
日本天皇
日本天皇
第94任日本首相
• 菅直人(1946年10月10 日—)男,日本政治家, 现任日本首相、民主党代 表(相当于党魁)。2010 年6月4日,日本民主党举 行党代表(党首)选举,在 鸠山内阁中担任副首相兼 财务大臣的菅直人成功当 选新一任党代表。
• (一)政治体制
• 1政治体制
• 日本政治的特征:政党政治 • 日本首相由国会议员投票产生 • 首相指定内阁成员 • 首相得不到议会信任时有二种途径解决:一是内 阁总辞职,二是解散众议院。
• 日本国体:君主立宪制 • 日本政体:三权分立
• 议会

泛称国会,由众、参两院组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和唯 一立法机关。1993年起众院选举制度由中选区制改为小 选区和比例选区并列制。众议院定员480名,任期4年。 首相有权提前解散众议院重新选举。
• • • •

• 2地方自治体
• 地方自治体指都道府县及其辖内的市(区)、町、村的地方 政府。 • 地方自治体的决议机关是议会。执行机关是各级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不另设司法机关。地方议会为一院制,议员由当地 公民选举产生,都道府县的知事及市(区)长、町长、村长 也由选举产生;其选举均需超过投票的半数有效。

21世纪以来日本国家战略的演进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21世纪以来日本国家战略的演进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582021.521世纪以来日本国家战略的演进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刘江永【内容提要】21世纪以来,安倍晋三制定并推行了一整套日本的国家战略,主要包括修改日本宪法、推进“自由开放的印太”构想等。

日本国家战略经历了酝酿、经营、诱导、重塑四个阶段,其演进的背景包括历史传承、家族影响、战略思维、对华政策、岛争误导等。

继任的日本首相菅义伟延续了安倍的战略思想,并且为了赢得即将到来的自民党总裁选举和众议院大选,不会轻易作出调整。

菅义伟从日本国家战略出发的对华政策以及涉及台湾、新疆、香港等一系列中国内政问题的错误言论亟需改弦更张,否则将适得其反,并且会对中日关系造成较大冲击。

【关键词】日本国家战略;中日关系;日美同盟;日本对华政策【DOI】10.19422/ki.ddsj.2021.05.008安倍晋三从2006年至2020年先后两度执政,成为日本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

这期间,安倍晋三与其“政治盟友”麻生太郎结成日本政治权力中枢的“安麻体制”,并逐步形成一整套日本的国家战略。

日本的国家战略与其对华政策构成“一体两面”,对中日关系产生直接影响。

2021年4月,有三件事导致中日关系严重倒退,日本在中国的形象急剧恶化。

一是4月13日,日本决定向太平洋排放福岛核电站事故核污染处理水。

二是4月16日,日本首相菅义伟与美国总统拜登发表题为《新时代的日美全球伙伴关系》首脑联合声明,确认《日美安全条约》第五条适用于钓鱼岛列岛,“强调台湾海峡和平稳定的重要性,鼓励和平解决两岸问题。

对香港和新疆的人权状况表示严重关切”。

[1]三是4月21日,菅义伟以总理大臣身份向靖国神社供奉祭品,前首相安倍晋三也再度参拜靖国神社。

这些倒行逆施都与安倍制定的日本国家战略不无关联。

21世纪以来日本的国家战略及对华政策演进安倍执政时期,日本的国家战略主要沿着两个方向交错前行:一是对内谋求修改《日本国宪法》,增强军备,从历史观、战争观等方面彻底改变日本战后体制;通过灵活解释宪法制定“新安保法”,使日本走向“能战国家”,再利用“中国威胁论”减少国内外阻力,以期最终实现修宪目标。

冷战后日本加快走向政治大国步伐及日本政治大国的前景

冷战后日本加快走向政治大国步伐及日本政治大国的前景

冷战后日本加快走向政治大国步伐及日本政治大国的前景摘要:日本政治大国战略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所确立、推行的国家发展总体战略。

进入90年代后,在冷战体制崩溃、日本国内各种右翼政治思潮异常活跃和政坛出现总体保守化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加快走向政治大国步伐。

即在“多边管理时代”日本要以经济力量为后盾,以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保证,以外交为手段,辅之以输出日本文化,更多地参与决定世界政策,使日本成为世界政治大国,成为世界政治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

从目前日本所拥有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看,它成为世界政治大国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关键词:日本政治大国加快前景1. 冷战后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背景冷战格局瓦解使日本社会受到严重冲击,发生了令人难以预料的转变,长期积累的泡沫经济破灭。

从1992年起,日本经济陷入长达10年的低迷,并不时出现负增长。

政治上,1993年结束了执政38年的自民党体制,而进入了一个多党纷争的阶段,90年代的10年换了9位首相。

社会上天灾发生,人祸不断,邪教暗行,造成人心涣散,缺乏自信,国际地位有所下降。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国内的政治势力分化复杂,左翼政党衰退严重,过去具有的牵制右翼政党的作用下降。

而右翼势力有扩大的趋势,他们为配合国际上美国单极体系的构筑,不断提出“为世界做贡献”(海部俊树首相语),“日本要为建立世界新秩序做贡献”(宫泽喜一首相语)“成为国际国家”(新民党党首小泽一郎语)。

以自民党为首为主建立的桥本,小渊,森喜郎,小泉几届多党政权,其对外政策的显著特点是利用经济外交“重返国际社会”,而且加快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谋求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大作用,享有与世界上各大国“平等的地位”。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明确提出,日本不仅要做经济大国,而且要做政治大国,并成为实践这一战略目标的身体力行者。

中曾根之后,竹下登、海部俊树、宫泽喜一、细川护熙、羽田枚、村山富士、桥本龙太郎、小渊惠三、森喜朗、小泉一郎先后组阁。

第7章 当代日本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

第7章 当代日本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
[ 转自铁血社区 / ] 重光葵,(7年),日本前内阁外务大臣 ,假释后于鸠山一郎内阁服务
东乡茂德,(20年),日本前内阁外务大臣,死于狱中 判决前病死
永野修身,海军元帅,日本前海军军令部总长(1947年1月5日逝世) 松冈洋右,日本前内阁外务大臣(1946年6月27日逝世) 免予起诉 [ 转自铁血社区 / ]
25200

20000
10000 0
10085 250 500 1000 2042 4078
年份 56 61 66 70 73 79 90 94 96
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一览表
日本在微电子技术、新材
料技术、生物技术、高性能半

导体技术、核聚变的炉心技术、

航天器制造和发射技术等领域,

已走在世界的前列。
鼓吹天皇崇拜和国家主义,拒绝承认侵略历史, 谋求战前“大日本帝国的辉煌”。
一目确立政治大国战略
三、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战略
(一)政治大国战略的提出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进程 (三)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有利条件 和制约因素
第一节题目
(一)政治大国战略的提出
1、日本人的大国意识由来已久
明治天皇:为尔亿兆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 四方。 福泽谕吉提出“脱亚论”。 近代以来日本的“脱亚入欧”与“脱欧入美” 的战略选择。 当前日本“美亚兼顾”、走向政治大国的第 三次战略选择。
一目确立政治大国战略
16 个被判决终身监禁。三个(小矶国昭、白鸟敏夫、梅津美治郎)死于狱中,而其他的于 1955年 假释出狱。 荒木贞夫 陆军大将,,日本前文部大臣
梅津美治郎 陆军大将,日本前陆军参谋总长、前关东军司令 大岛浩 日本前驻德国大使
冈敬纯 海军大将,日本前海军省军务局局长、海军次官 贺屋兴宣,日本前大藏大臣

日本战略取向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日本战略取向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目前,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问题陷入僵局。

中日两国在四十多年前可以搁置钓鱼岛问题,从而实现两国关系的战略性突破,四十多年后却不能如当初设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反而搞得剑拔弩张,其中问题到底何在?日本首相安倍妄言是因为中国的“反日教育”。

然而,纵观中日建交后四十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日本在推进“政治大国”战略中的右翼取向,从各个方面侵蚀和破坏着中日政治关系发展的根基。

如今,当日本国内政治生态和亚太战略环境都进入到一个历史性关口时,中日之间的各种矛盾终于集中在钓鱼岛问题上爆发出来。

而安倍的政策又恰恰是利用钓鱼岛问题来实现其国内外政治目标,这使中日关系面临陷入对抗性格局的危险。

一、日本右翼的“脱战后”战略不断伤害中日友好关系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由于历史问题而使得双边关系变得复杂敏感。

1972年两国建交时以“友好体制”,而不是利益协调或战略合作的体制,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基本战略形态。

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日本摆脱战日本战略取向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时永明/文后体制的思想也开始膨胀。

当时,中曾根康弘提出的“战后政治总决算”和“政治大国”战略正是这种思想的代表。

由于战后日本政坛中存在着一批与旧帝国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政治人物,所以日本的“脱战后”进程,并不是像德国那样建立在对战争罪行的清算上,相反是建立在带有浓厚的旧帝国思维的“国家主义”的复兴上。

也正是基于旧帝国的思维方式,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突出强调了要摆脱和平宪法的束缚,建立强大的国家军事力量,依托军力在国际社会发挥政治作用。

为了推进“大国”战略,右翼势力不断地在历史问题、地区安全战略以及两国关系基本准则三个方面冲击中日关系。

1、右翼势力希图借历史问题重塑国民精神严重冲击中日关系日本右翼要在国民中重树国家主义精神,其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对历史的翻案和对青少年的教育。

中日建交后,首先冲击两国政治关系的事件就是教科书问题。

世界五大力量中心说

世界五大力量中心说

世界五大力量中心说世界五大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国际社会处于新旧格局交替之际。

随着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的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彻底打破。

同时,由于国际矛盾复杂多变,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中重新组合,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大国实力的均衡化使国际格局向多极化转化,世界出现了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一、美国拥有世界最强大的综合国力,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单极世界战略,实行单边主义政策。

冷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苏联已经没落,中国仍是一个不发达国家,欧洲不团结,日本只是一个方面大国。

”当今世界“只有美国拥有能调动国际力量的广泛军事力量和其他形式的力量”。

“没有人能够代替美国的领导地位”,又感到已经没有力量完全依靠自己解决全球性重大问题,因此美国要拉住西欧,插手亚太,管遍全球;欧洲仍是美国安全战略的重点,但亚太外交越来越突出;对西欧、日本称兄道弟,但小弟必须出钱,又必须服从我的领导;对发展中国家,美国一手持钱,一手持枪;对中国和俄罗斯,美国一方面要发展关系,另一方面又要遏制、分化,保持高度的“警惕”。

“21世纪仍旧是美国的世纪。

”美国政界要人约瑟夫·奈出版的《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指出,美国在当今世界上不仅拥有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力量优势,而且还有文化、价值观念、国民凝聚力软力量优势。

在未来世界,俄、日、欧或有内忧,或有外患,很难与美国抗衡。

因此,21世纪仍是美国的世纪。

美国中央情报局国家情报协会会长在《21世纪的美国力量》中指出,美国仍将是主导未来的、具有强大能力和最有能量、最富有的大国。

艾尔宾·吐普尔勒在《权力的转移》中说,美国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自不必说,就是在信息领域,它也会比欧洲和日本强许多。

美国在军事、经济和科技等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但对国际事务的垄断已力不从心,渐失昔日的霸主地位。

美国致力于在全球推行其国内结构和价值标准,已遭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抵制和反对,正在逐步丧失其道义力量。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武汉科技大学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武汉科技大学

绪论单元测试1.在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世界金融资本体系中,货币的职能有()。

A:国际流通手段B:国际支付手段C:国际价值尺度D:国际贮藏手段答案:ABCD2.国际关系的传统内涵是国际政治关系,但二战后国际经济关系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A:对B:错答案:A3.近代国际关系产生及发展过程中,曾经称霸世界的国家有()。

A:葡萄牙B:西班牙C:比利时D:荷兰答案:ABCD4.资本主义产生前,国家是唯一的国际社会行为者。

()A:错B:对答案:B5.近代国际关系的特征有()。

A:国际关系行为者日益增多,行为日益多样化B:国家间关系出现了相互依存的趋势C:经济关系是国家间关系的基础D: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答案:ABCD6.近代国际关系在资本原始积累、殖民扩张和列强角逐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A:对B:错答案:A7.古代国家间关系的特点有()A:地区性B:必然性C:偶然性D:幼稚性答案:ACD8.狄德罗曾经说过: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是帝国”,()A:错B:对答案:A9.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举行全民公投,以决定是否加入俄罗斯的时间是()?A:1945B:1991C:2014D:2016答案:C10.《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是在国际政治学、国际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学三者叠加而成的课程。

()A:错B:对答案:A第一章测试1.在1957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的系统与过程》一书中,提出了国际系统分为六种模式的作者是()。

A:约瑟夫•奈B:莫顿•卡普兰C:罗伯特•哈克雄D:查尔斯•麦克莱兰答案:B2.根据美国学者莫顿•卡普兰提出的国际系统模式,战后初期正在形成中的两极格局属于()。

A:松散的两极系统B:牢固的两极系统C:均势系统D:全球性国际政治系统答案:A3.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所处的阶段是()。

A:战争阶段B:尖锐矛盾阶段C:对峙阶段D:均势阶段答案:D4.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新变化包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
摘要: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

自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开始酝酿调整国家新的发展战略,“政治大国”被正式提出并作为日本新的国家战略并逐步实践。

但要真正成为政治大国,仍必须对自己的侵略历史进行深刻的反省,彻底肃清军国主义思想,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走和平发展之路,以实际行动取得周边国家的谅解。

否则,就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关键词:政治大国战略措施有利条件制约因素
正文:政治大国战略广义上是指以日本的国际化为主线,强调日本不仅要在国际社会里做出经济贡献,还必须承担起在政治、安全、文化等方面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的责任;不仅包括对外战略的制定,也包括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改造。

狭义的政治大国主要是指能够像“普通国家”一样自主地、平等地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成为真正有影响力的国际政治大国。

近代日本提出了“脱亚入欧”,成为其跻身世界列强行列的第一次战略选择;二战后,日本“脱欧入美”,完成了其第二次战略选择;而日本首次把走向政治大国作为一项国策提出来,是在80年代中期中曾根康弘执政时。

中曾根首相上台后在其“战后政治总决算”中明确表述:日本不能只满足做经济大国,还要求成为政治大国;今后要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

这是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宣言,也成为后来日本历届内阁的共识和国家目标。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战略格局的深刻变化,日本利用冷战后的形势,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其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明显加快。

1、立足亚太,争当亚太地区的政治大国。

首先,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大力开展经济外交,日本对亚太地区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

其次,大力开展政治外交,积极参与亚太事务,积极改善与各个国家的关系,如中国、俄罗斯、韩国、朝鲜等。

再次,加强亚太军事外交,扩大日本军事影响。

日本在展开全方位政治外交的同时,十分重视亚太地区的军事外交。

2、大搞联合国外交,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其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多方拉票,积极竞选非常任理事国;利用各种场合和各种宣传媒介,为日本出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大造舆论;增加对联合国的财政贡献,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加强同联合国的人员合作,争取把持联合国的重要机构。

此外,日本还以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为后盾,争取在世界经济交流和经济规则的制定中起主导作用;以加强日美同盟为重点,同时全面加强与欧洲国家的协调;全面增强军事实力,为政治大国目标奠定军事基础。

日本争当政治大国仍当面临许多阻力和困难,但还是有许多有利条件的,其政治大国战略的提出有其必然性:
首先,战后日本经济实力壮大的必然结果。

在冷战的特殊环境中,依靠美国的军事和政治庇护,日本得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

随着经济实力增强、经济地位和经济影响力的提升,日本现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谋求与“经济巨人”想匹配的国际政治影响力成为日本在外交战略方面的必然追求。

这是日本寻求政治大国地位
的主要原因。

其次,经济大国地位确定后,日本国民的“大国意识”随之增强,日本不愿意在国际政治中继续保持低姿态,所以它试图冲破种种内在的、外在的阻力和限制,成为“得到国际公认的能起领导作用的国家”,这是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民众基础,另外,新保守主义政治思潮和政治势力的兴起,为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奠定了思想基础和一定的社会基础。

最后,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结果。

长期称霸的美苏双方实力严重削弱,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明显。

为了增强同苏联对抗力量,同时又不增加自身的负担,美国强烈要求日本承担更大责任,在亚太地区担负更多政治、经济和军事义务。

日本则顺势提出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战略。

为了尽快实现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历届日本政府先后做出了各种努力。

但是,日本真正实现其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1、在国内,从经济角度而言,日本经济还没有走出冷战后的调整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这对日本扩大对外影响,实现政治大国目标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从政治和思想角度而言,首先是日本政治力量的重组还没有完成;冷战结束后,日本国内新保守主义思潮的泛滥和新保守派的日益得势不利于日本冷静而理智的选择未来的外交战略和政策,从而有可能使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误入歧途。

2、在国际,政治上过于依赖美国,缺乏独立的外交政策。

冷战时期,日本推行依赖美国政策,冷战结束后,日本不仅没有实现外交独立自主,反而坚持和强化对美外交依赖。

要知道,一个真正的政治大国,必须相对独立,这不仅是指主权独立,而且还指在处理国际问题上能保持相对独立的立场,即立场独立。

但是日本还远远无法做到这点,日本国内有美军基地,有日美安保条约,有日美同盟。

它依附美国,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政治大国的角色。

一个处于其它国家军事保护状态下的国家,一个种种政策都受制于人的国家,是不可能获得政治大国的角色的,即使它的经济再强大。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则是影响日本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最重要的外在力量。

在日本向政治大国发展的问题上,日美利益重叠,同时又矛盾错杂。

美国希望日本能在亚太地区分担美国的责任,但美国又不愿意看到日本发展成独立于美国的政治大国。

3、对历史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反省,难以获得国际社会特别是亚洲邻国的信任。

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是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日本对待侵略战争历史及其责任的认识逐渐恶化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日本政府对侵略战争责任的认识与政策进行了调整、转换和再调整,总的趋势是掩盖侵略历史,推卸战争责任,拒绝反省和认罪;日本右翼团体和保守派结成右翼保守势力,推动日本政府的战争责任政策向右调整;而日本大多数民众对日本侵华战争缺乏认识和反省,为日本政府的政策所主导和右翼保守势力的鼓动所左右,成为其群众基础。

日本政府、右翼保守势力和大多数民众互相推动,致使日本社会出现了教科书事件、参拜靖国神社、拒绝对战争受害者赔偿等为侵略战争历史翻案的事态。

对此,日本左翼进步力量坚决抵制,曾经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和人民强烈反对。

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首先得立足亚洲,得到本地区国家的认同,然后以亚洲为依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并最终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政治大国。

但在亚洲,不少国家对日本心存疑虑。

日本对战争历史问题的认识和与此相关的一些行动极大的伤害了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也使亚洲
国家对日本的戒备心依旧,从而影响其政治大国战略的实现。

4、修宪问题引发的对日本发展线路的忧虑是日本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又一限制因素。

日本的和平宪法是1946年由美国占领军制定的,该宪法极大的牵制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势力。

在修宪风潮的推动下,日本修订了自卫队法,日本人多次走出国门。

日本如此迫切的要作“军事贡献”,往往使亚洲一些联想到日本对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和怀疑日本试图修宪的真正目的,日本是否已背离了和平主义的发展路线?日本是否正在重蹈历史覆辙?周边国家不得不高度警惕,这也是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外在限制因素之一。

此外,日本在历史、安全、领土、经援、能源甚至欧盟对华军售等一系列问题上一而再、再而三地背弃中日共识、挑战中国利益,还干涉中国台湾问题。

殊不知,中日关系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日本能否走向政治大国。

总起来讲,走向政治大国,是日本国力增大导致的主观愿望和客观进程。

日本实现政治大国目标,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许多制约因素,根本问题有它实行什么样的政策,能否正确处理大国关系,能否正确对待世界人民维护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愿望,能否正确对待曾经发动过侵略战争的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