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

合集下载

结合你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解

结合你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解

结合你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解,谈谈今天我们如何做一名人民教师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

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主要体现于“六改变”。

2024年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2024年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2024年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范文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使认识到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因此新一轮的课革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今年我国实行了第八次课改,其根本的目的是促进教育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教学改革的意义1.改革的特点。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学改革日益被提到改革日程上来。

我国在教学改革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从总的形势来看,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实践的深远影响,人才选拔的机制不完善,所进行的教育改革仍有许多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尚未能构造出一种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新体系,这些,既有教学改革本身不够到位的原因,也有受课程制约的因素。

因此,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这些都是本次教学改革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次教学改革,由于有了上世纪____年代以来的改革成效作为基础,有了深刻的反思,对存在的问题有了检讨与共识,因些可望有针对性地、实实在在地展开。

更为重要的是本次教学改革作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进行的,新课程、新教材既在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同时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可望教学改革有实质性的全方面的推进。

2.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究竟要改什么?)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

所以教学改革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

本次教学改革不仅要我们教师改革教育观念,还要改革我们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如何应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如何应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如何应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摘要中小学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从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如何应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1 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1.1 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概况(1)中小学教育,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基础教育。

在我国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

经过50多年来的努力,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到2006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2)基础教育实行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

国家教育部负责制定有关基础教育的法规、方针、政策及总体发展规划和基本学制;设立用于补助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师范教育的专项基金;对地方教育部门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等。

1.2 我国中小学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基础教育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教育发展总体水平依然不高,结构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以及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教育还很薄弱;实施素质教育有待突破,教育改革尚需深化,教育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自身和学校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收费、中小学择校、学生负担过重、农民工子女上学、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仍需提高。

其中最主要的几个问题表现为教育资源不足与发展不均衡、教育理念有待更新、考试和评价体制不完善。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1)21世纪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2)知识经济与加入WTO给中国带来的前所未有机遇和挑战,要求中国的基础教育做出相应改革;(3)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2.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概述2.2.1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1)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一以贯之的教育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为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精选7篇)

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精选7篇)

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精选7篇)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1《新课程标准》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以下是我学习新课程的心得体会: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第一、了解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

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第三、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

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

结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谈谈当代教师该如何应对

结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谈谈当代教师该如何应对

结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谈谈当代教师该如何应对姓名:刘冠学号:090501618 学院:数学系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年级:2009级班级:六班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为重要特征的知识时代,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的综合素质。

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

因此,21世纪将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

时代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科技的日新月异,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能迅速作出反应,增加一些反映科技,社会发展的的新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求教育不仅能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更好地面对新的挑战。

确立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展的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素质,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面对时代和未来的挑战,根据“全教会”的精神,审视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我们发现,确实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部分课程内容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脱离生活;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重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缺乏灵活性等等。

因此,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的时代呼唤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然而,成功的课程改革必须有课程实践者——教师的参与,教师不能游离于教育改革,只有教师认同改革理念,参与改革过程,在改革中学习与成长,担当更重要的责任,做改革的行动者,激起自下而上的改革,才能达成改革的理想。

那么,对于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当代教师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应该建立新型的、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教师应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

教师应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

教师应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实行新课程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

在这一新形势推动下,我校积极推行了“234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等方面做出了重大变化,由此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教师的作用;任务;挑战一、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新课程体系中,教师并非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和创新。

(一)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的地位教师是实行新课改的主体。

新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教师的素质,对新课程的理解与主动适应、创造性的的使用课程是关键。

(二)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的作用新的课程实施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五个层次:理想中的课程(纲要);现实中的课程(标准);教师的课程(教材);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课程(教案、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的课程方式);学生所接受的课程。

教师是连接理想中的课程与学生所接受的课程之间的桥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

尽管课程实施有其他的多种途径(如自学、讨论、社会调查等),但教学无疑占据着课程实施的核心地位。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教师把课程计划作为自己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时,课程才能得以实施。

二、高中新课程中教师的任务(一)全面理解和把握“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理念的首位,强调从获取知识为教育的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现实世界的探索过程,文化价值以及知识的特征有所认识;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定性思维,空间观念,推理和演绎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反思方面获得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正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目前省级实验区的新课程进人由点向面过渡的关键阶段。

这次课程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注人了新的活力,教育工作者无不为此而欢呼雀跃,但随之而来的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本人对新课程的看法如下: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难度大新课程在实验试点学校是搞得很成功的,但其实验所选择的是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学校,但在试点以外的广大地区,由于不同区域间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新课程要顺利地全在地实施,存在较大的难度。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资源地区差异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全面实施的基本条件,而不同区域间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差异较大。

对于广大大中城市以及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无论是课程资源(如资料、设备、设施、环境、场地等)还是社会资源(实验室、图书馆、科技馆、科研院所等)都较为丰富,网络资源更是得天独厚。

而对于内陆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情况就不一样了。

那里教学设备陈旧,社会资源匾乏,信息化课程资源较缺或者尚未涉足.2、师资水平差异大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生活条件都比内陆地区和山区具有优越性,随之而来的是教师的流动规模也不断加大,前者云集了大量的优秀教师而后者却大量优秀教师流失,进而使后者的师资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

并且,在教师的继续教育尤其是师资培训方面,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培训经费较为充足,教师获得的培训机会较多,培训点多面广,而广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受培训经费的困绕,教师拥有的培训机会则较少,且面较窄,为节约经费,很多学校往往只派极少数的教师去参加培训,然后让那些去培训的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再开展培训,这样做,培训经费是节省了,但培训的效果也打了折扣。

二、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要求提高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也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一场深刻变革,且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

面对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我们教师该如何应对

面对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我们教师该如何应对

面对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我们教师该如何应对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举措.在这场新课程改革中,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可以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

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下面我将结合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谈谈面对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教师应如何“蜕变”做个“新型”教师。

第一,树立新观念实现角色转化。

数学意识是一种观念,是人们对数学的基本看法和概括认识,作为数学教师要彻底抛弃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数学是升学的唯一工具,而是要形成数学是一种文化,一种文化人特有的修养的全新的正确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切实可行地推进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真正做到全面提高数学教育水平和中国的数学水平,进而提高中国数学在国际上的地位。

数学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与数学教学的质量息息相关,而数学教育也可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环境。

首先,数学最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这是创性思维发展的基础,第二,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层出不穷的问题为人们的创造思维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第三,数学是一门有着广泛应用的学科,如何将其他学科与数学联系起来,如何给现实问题找合适的数学模型等都包含创新。

因而提高我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数学作为一种精确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强有力的应用性工具,特别是在当代,数学在很多领域起着关键性作用,用数学的意识应该是一种重要的素养,应是每一个公民具备的素质。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数学应用的重要性,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起用数学的意识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次重要任务。

第二,必须要具备淳厚的数学综合素质。

新课程体系强调学科领域的综合化。

要求教师不能只会一个专业,不能只会教一门课,要不断进修,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有能开设新课程的教学能力。

教师应对如何应对新课改

教师应对如何应对新课改

教师应对如何应对新课改
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作为老师应对顺应趋势和潮流,在新课程改革中勇挑重担,敢为人先,主动实践,不断反思,挑战自我,完善提高。

新课程环境下,我们教师应如何应对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第一、变换角色: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

①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②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③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第二、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没有教学改革的课程改革只能算是教材的更替。

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①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

②改变单纯的接受性学习,强调教学共鸣。

③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

④强调教学目标和教育目标的统一实现。

“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的实现。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做到“三真”,即:真心实意的爱学生、真才实学的教学生、真知卓见地感染学生。

第三、改变工作方式
①教师之间要更加紧密地合作。

课程的综合化势必要求各学科教师的
协调与配合。

②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③教师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④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第四、主动挑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

②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

③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④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第五、教师要有新的教学策略
①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②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③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实践与思考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实践与思考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实践与思考随着2023年的到来,我国的教育领域也迎来了新的飞跃。

新课程改革正在逐步铺开,融合式、跨学科、实践性、创新性成为了新课程建设的重要特征。

如何应对这一变化,如何适应新的教育模式,成为了当今教育者的重要思考。

我们需要切实了解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建设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这是全新的课程教育理念,需要教育者从传统课堂教学中走出来,从课本中走出来,从知识点中走出来,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关注学生的问题和需求。

在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方式重在实践、探究和合作,教师的教学方式需从“灌输型”转向“引导型”,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新型教育关系。

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课程的开发不再仅限于单一学科,而是融合了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跨学科融合成为了新课程的重要特点。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关注语言和文化的学习,还需要关注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除了传授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抓住学科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更好地实现“知行合一”。

此外,实践性和创新性也成为新课程的核心要素之一。

新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探究、实践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充实和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经验,让学生在自由探究与创新实践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也要求教育者不但要有创新的意识和创造的能力,还要富有探究精神,注重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才能。

新课程要求教育者必须秉持人民教育为人民的方向。

新课程更注重教育公平和普及,将教育质量作为确保教育公平的根本保证。

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方案、设置教学目标、实施课堂教学这些方面,都需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水平,注重解决学生面临的各种难题和问题,为所有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服务,让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面对新一轮课改我们怎么办

面对新一轮课改我们怎么办

面对新一轮课改我们怎么办新课程实施以来,犹如和煦的春风给农村中学语文带来了新气象,然而我们和学生在课改当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

有的时候我们真的觉得语文课不知怎样上了,找不到以前的感觉了。

一方面面对硬件设施的更新,我们茫然失措。

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都接上了宽带。

大量的教学资源让我们目不暇接,一些教师盲目选用,没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教学。

频繁应用多媒体教学也让学生产生惰性,学生借助大量直观的图片、媒体和各种形象化的手段来理解课文,而不能从文字本身来体会作品的美,这无异于读图,这样的语文教学无异于缘木求鱼。

再者缺乏现成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作指导。

新课程如何上,怎样上才算一堂好的语文课,这些问题一直困惑着语文教师,影响教师后续动力的培养和加强。

笔者所在的学校,大多数语文教师采用了开放、自主的课堂教学,但多数教师觉得教学中放与收的尺度把握不好。

如有些教师几乎把整堂课的时间,都放在了朗读这个环节上,对知识目标的探究几乎无暇顾及,这算不算一堂好课?缺乏经常性的培训和学习。

由于新课程实施时间短、农村学校信息闭塞,使得许多语文教师不能完整系统地吸收、理解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思想、目标及方法,仅凭为数不多的几个教师和几次课程培训和观摩学习,所得十分有限,无法很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农村中学的生情非常复杂。

学困生量多且转化难度大。

优生由于得不到更优质的营养大餐,已不能满足甚至开始厌倦语文教师简单的鼓励和表扬。

上述因素的产生和存在,影响了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致使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不足。

如何培养和加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探究并构建具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课究竟应该怎样上,这是语文教师最感困惑的问题。

我们很多时候感叹“看城里的学生基础多好,在我们的课堂上是不可能有这样浓烈气氛的。

”农村中学和城镇中学的生情不同,课堂教学模式就应有别。

笔者认为,教学模式要靠语文教师自已去探索、探究,积累吸收经验,最终达成。

新一轮课改形势下,教师应如何应对0

新一轮课改形势下,教师应如何应对0

新一轮课改形势下,教师应如何应对铜川市耀州区柳公权初级中学白亚超课程改革已走过十年。

十年,我们历经了岁月和时光的淬炼,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细数十年,每一个年轮都记录着大家的努力与创新,都承载着大家对自己未来的期盼与希望。

十年以来,有收获也有失误;有清醒也有迷惘;有创新也有困惑。

新一轮课改又启程了。

新起点,作为一线教师是具体的执行者和操作者,如何调整心态,如何应对,怎样操作,大家都非常关注,我结合课改形势和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要凸显一个途径——“校本研修”教育艺术家于漪名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

更何况新课改时代决定了教师学习研修的必要性。

校本研修是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水平和能力的有效形式。

教师个人、教师群体以及专业研究人员构成了校本研究的核心。

教师个人的反思是校本研究的基础,反思的质量决定事业的成败;教师同伴的互助是校本研究的重点,教研组、备课组研修功能发挥程度影响着同伴互助的水平;专业人员的引领对校本研究的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只有发挥学校研修功能,才能促进教师的整体提高,才能有效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校本研修的指导思想是以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学校教育和教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学校——教师——学生)进行的基层教研。

突出特点是“基于学校,发展内涵;基于课堂,提升课堂;基于教师,发展教师;基于学生,成就学生”。

做好校本研修这门功课,尤其是探究校本研修的有效途径,成为基层学校研修的重点。

新颁发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教师今后成长发展的指导纲领,而要达到标准,校本研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让终身学习成为教师的一种信仰;使研修形成教师的一种生命方式。

把学习和研修作为教学和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发展自己,成就学生。

作为基层学校,更要建立健全校本研修制度和评价机制,引领教师迅速成长,适应新一轮课改。

二、要抓住“两个环节”——“教学常规”和“课堂教学”新课改,也要接地气,沉下去,传承传统优秀的教学经验。

浅谈教师如何面对新课程改革

浅谈教师如何面对新课程改革

浅谈教师如何面对新课程改革[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即提出了转变学习方式的任务,同时也提出了对转变学习方式有利的课程理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

因此,我们教师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的学习方式为自主的学习方式,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摘要]新课改教师观念学生学习方式新一轮课程改革即提出了转变学习方式的任务,同时也提出了对转变学习方式有利的课程理念,如:尊重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开设综合实践科及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等等。

在这些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新课程要求确立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

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

要转变旧的学生观,才能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变被动的学习方式为自主的学习方式,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作用发挥得当,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我在进行四年级科学《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首先提出问题:生活中有许多物体,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激发学生自己想办法探究问题的欲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简单电路知识制成电路检测器,并把小灯泡串联起来,把周围的物体拿来检验,在检验中惊喜地发现:刀片、磨光的铁文具盒、钢笔帽、钥匙链、剪刀等能使小灯泡发光。

橡皮、塑料格尺、铅笔外皮、镀漆的文具盒……不能使小灯泡发光。

学生很快就能分出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不是导体。

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导体和绝缘体是一成不变的吗?在什么情况下互相转变?学生又进入新的一轮实验:给金属物体套上塑料、木柄,这时导体转换为绝缘体;木块在水中浸泡,塑料尺经过摩擦也能产生静电并吸住一些纸屑。

这时绝缘体变成了导体。

学生们看到这些奇异的现象都欣喜若狂,并发出感叹:原来导体和绝缘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变的。

由此向学生渗透了辩证的发展观。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求知识,渴望发现自然界的秘密的动力。

浅谈如何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

浅谈如何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

浅谈如何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于2005年在全国全面实施。

这次改革将是一场教育领域的革命。

但其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我国千百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否更新,教育方式是否改变。

这是因为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教师是教育政策的最终执行者,课程的诠释者,教学的实施者。

面对教育改革和挑战,教师应有充分的准备性和适应性。

我们如何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多年的教育教学使我认识:一、课程不是教本——树立开放的课程观在传统课程概念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按学科知识体系编制而成,课程成为一种制度化的、给定的教育因素,课程即学科,课程即教材,教材成为唯一的依据。

教学大纲是对各科教学进行规范的纲领性文件,它不仅对教学内容作了明确清晰的规定,同时对教材的编写,教材的知识点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的先后顺序和时间安排都作了严格的控制和硬性规定。

而新课程在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方面,超越单一的“学科中心”,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在新课程内容层面上,突出“领域意识”和“问题中心”,强调课程内容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以及人与文化的关系作为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的基本尺度和主题。

新课程用课程标准代替了原来的教学大纲,而课程标准是国家按照学生素质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对特定阶段教育的质量提出的具体指标。

它对教学的具体内容、教材编写体系、教学知识点的先后顺序只提供翔实的建议、指导和多种可供选择的设计模式。

因而,新课程不再是给定的制度化的教育要素、单一分化的内容体系、封闭的活动体系,而是创生而成的、整合而成的、开放的、实践的新课程。

它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能提供了较大空间,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课程改革的主动性,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素质教育要求的体现。

二、引导才是职责——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职责是帮助学生营造积极氛围、寻找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活动、发现个人意义、反思自我和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的变化

教师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的变化

南郊小学数学骨干教师专题讲座教师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的变化作者:张晓梅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

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

而新课改对教师来说最根本的是对角色的挑战,正确认识自己在新课改中的角色,将直接影响着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师职能的发挥,进而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

所以,教师要尽快适应新课改就必须首先转换自己的角色。

一、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教师角色的转换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

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可以用“传道、授业、解惑”来形容,即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强调知识的灌输,相对而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需要,这既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是必须进行改变的。

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待、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新课改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作过程。

作为传统的知识传授中的教师角色发生了如下转变:(一)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教师承担着把人类一代代承下来的知识通过输出的方式继续传承下去的职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是是教师“单向输出”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关系。

我们知道,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可学习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展的过程。

因此,新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从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应以如下心态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冉江汇

应以如下心态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冉江汇

应以如下心态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冉江汇新课改作为一种国家意志将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国展开。

不管你是欣喜还是忧虑,是激动还是困惑,也不管新课改将面临怎样的困难,教师都无法回避,无法退缩,只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课改。

1、在学习中找准定位新课改势不可挡,教师观念要改变,知识要更新,方法要创新,能力要提高,这一切仅仅依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几天集中培训是很难达到的,必须通过教师自身艰苦的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教材编写、教学开展、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依据。

课程改革实验是一标多本,即使在贵州省内各地市之间教材也不是统一的,未来的考题只能依据课标,不会拘泥于哪一本教材,因此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

通过学习,把握新课程的性质,了解新课程的特点,明确课程改革的目的,树立科学的理念。

仔细研读教科书。

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各科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师生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

新的教科书无论是体例、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师们要沉下心来反复深入的研究。

2、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教学功底。

如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是支撑新课改的两大支柱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多元智能理论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八种以上的智能,每个人的智能存在着差异,每个人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都具有发展潜力。

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的,应该平等地看待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正确对待他们的智能差异,给每个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

理论的学习速度慢,抽象难懂,但“磨刀不误砍柴功”,今天的付出是为了明天的所得,春天的耕耘是为了秋天的收获。

掌握了现代教学理论,就会使你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得心应手“屡战屡胜”。

新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5篇

新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5篇

新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5篇第一篇:新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新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近两年来,课程改革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带来了令人鼓舞的变化: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实验教师的改革热情高涨;课堂和学生生活出现了新的变化;参与、支持课程改革的氛围逐步形成……走在课改前列的老师们已摸出了一点门道,有的甚至在课改的浪潮中游刃有余。

但是笔者与几位刚毕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交谈时,觉得他们对新课改还是有点茫然不知所措之感。

如何指导、帮助他们,使他们尽快地融入新课改的大家庭中来,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就新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几点拙见,同新教师们共勉,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一、树立新型的教师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唐代文学家韩愈对教师的职责作了极为精辟的概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学记》说;“凡师无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都强调了教师的重要作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经济全球进程化加快,以科学和教育为支撑的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

特别是由于知识与技术、人才与科技相互促进,互为需求,承载着知识与技术为主体的人才,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各国经济发展和技术竞争中的争夺对象。

作为人才培养者教师责任尤为重大。

1、教师是学生潜质的开发者。

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

另外,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

不再只是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开发其能力。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现代教师不再是传统上的文化的继承者,给予者,应该是知识的创造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

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

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

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

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

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

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

因为,小学生对教师的某些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理解到一定的高度,但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

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那么,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2、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课堂是提升学生能力的主阵地,我们要充分利用这块沃土,让学生学到比知识更可贵的东西,学会倾听是要培养的一种最重要的能力,是综合素养的体现。

同学在课堂上能够做到全神贯注、勤于思考,这样的学习效果一定会很理想。

3、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

现在的课堂追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小组活动特别多,我们个别同学始终不参与小组学习。

4、多动脑,大胆发言,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发言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是训练口才、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机,我希望所有的同学,每节课都有发言的欲望。

开发丰富的综合性学习教学资源
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

语文教师应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地开发综合性学习的资源。

1、能从地域文化中获取资源: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选题极为广泛,也极具个性化,不同地区可以开展不同的研究,每一个地区,甚至每一所学校,都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
2、能从自然景观中获取资源:生活中的语文无处不在,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这些语文资源在学生眼里是那样真实,是那样亲切,增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密切了语文和生活的关
系。

美妙的大自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愉悦了他们的身心,使他们的心变得敏感而美好。

3、能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源:在教学中,教师树立起大语文教学观,多元化教材观,引导学生涉猎教材以外的广阔领域,从现实生活中捕捉语文学习的契机,并善于抓住语文与生活的关联,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基本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听、想、感悟、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什么是“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在本阶段的学习中,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概念深深地映入我的脑海中,现在可以有机会借助学习日志浅谈一下我本人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考。

综合性学习就是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

它是一种既能体现小学生身心特点,又能体现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它课程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活动性的学习方式。

它更注重于学习方式的自主、实践、综合;又注重于过程的开放和互动,它的内容选择范围宽泛、灵活,以直接经验为主。

就其特点而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体现“超越课堂,超越学校”的学习模式,使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现实学习环境中,基于学生自己的经验,密切联系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体验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是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学习。

参与是自主学习的前提,讨论是最重要的参与。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在自学中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抓住最富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抓住学生间不同见解的焦点,借助各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形式,组织讨论活动,以实现自主学习的最大发展。

借助表演活动展开讨论
(1)课本剧表演
采用“思考——配对——分享”的步骤展开对课文内容的讨论。

(2)“扮老师”表演
让学生做老师,学生的“备课授课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师生间单项传递知识的方式,使学生由学习的客体完全变为学习的主体,完全进入自问、自查、自答、自悟的自学状态中。

可以肯定,他们所得到的比他们原先想要学的要多得多。

其次,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授课时—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已掌握的基本方法发现问题,评析问题,各抒己见,体现了一种“自我实现”的创新。

语文是一门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以此作为教学重点来训练。

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这必须靠生活点滴积累。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读书能力差,这就无形地成为
学习语文的障碍,所以读书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重点训练朗读,希望家长配合。

在家庭教育中,我恳请家长重视读说训练,并可以时刻注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建议家长在用心倾听孩子读书的同时,给他一些掌声,一句鼓励,一份自信。

平时,您可以引导孩子预习新课文,指导孩子朗读课文。

假日里,引导孩子阅读儿童著作,或背诵古诗词,让孩子实践一下,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