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胸痹的认识

合集下载

中医关于“胸痹”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胸痹”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胸痹”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胸痹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

或因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热蕴,痹阻胸阳,阻滞心脉,或为气虚、阴伤、阳衰,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

病机既有因实致虚者,亦有因虚致实者。

一、病因1.寒邪内侵寒主收引,暴寒折阳,既可抑遏阳气,又可使血行瘀滞,发为胸痹。

《医学正传·胃痛》云:“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

”素体阳衰,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而成胸痹。

《类证治裁·胸痹》云:“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成,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生,上犯心胸清旷之区,阻遇心阳,胸阳失展,气机不畅,心脉闭阻,而成胸痹。

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运失健,津液不布,遂聚为痰。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

气滞或痰阻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胸痹。

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逆,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

4.劳倦内伤劳倦伤脾,脾虚转输失能,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满养心脉,拘急而痛。

积劳伤阳,心肾阳微,鼓动无力,胸阳失展,阴寒内侵,血行涩滞,而发胸痹。

5.年迈体虚年过半百,脏气渐亏,精血渐衰。

如肾阳虚衰,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发为胸痹;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亦可阻滞心脉。

肾阴亏虚,水不涵木,不能上济于心,因而心肝火旺,心阴耗伤,心脉失于濡养,而致胸痹;心阴不足,心火燔炽,下及肾水,又可进一步耗伤肾阴。

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阻滞心脉。

凡此导致寒凝、血瘀、气滞、痰浊,而致胸阳失运,心脉阻滞,发生胸痹。

二、病机1.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等脏。

心主血脉,肺主治节两者相互协调,气血运行自畅。

心脉不畅,肺失治节,则血行瘀滞;肝失疏泄,气郁血滞;脾失健运,聚生痰浊,气血乏源;肾阴亏损,心血失荣,肾阳虚衰,君火失用。

中医内科学——胸痹

中医内科学——胸痹

★加 减:川芎、郁金;茯苓、白术、白蔻仁;茯苓
茯神、远志、半夏曲;柏子仁、酸枣仁。
精选版课件ppt
41
心肾阴虚证
★证 候:心痛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酸膝软,

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
证 ★病机概要:水不济火,虚热内灼,血脉不畅 。
论 ★治 法: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
治 ★代 表 方: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 ★常 用 药:生地、玄参、天冬、麦冬;人参、
病证鉴别:悬饮、胃脘痛、真心痛
精选版课件ppt
30
胸痹

证 概病诊辨预结临
论 述因查证防语证

病要论调

机点治护

精选版课件ppt
31
辨证要点

★ 辨标本虚实


标实:气滞、痰浊、血瘀、寒凝

本虚:阴、阳、气、血亏虚。
★辨病情轻重
精选版课件ppt
32
辨 证 论 治
精选版课件ppt
33
辨 证 论 治
实,急性期以标实为主。
精选版课件ppt
59
寒凝气滞,血瘀痰浊
闭阻心脉


心脉闭塞,
胸痹

气血中断

上犯心胸
真心痛
(心肌梗死)
精选版课件ppt
60
心气不足
心血亏虚

运血无力


心脉瘀阻
气血运行不利

心动悸,脉结代
(心律失常)
精选版课件ppt
61
心肾阳虚
水邪泛滥



凌心射肺

中医经典关于胸痹的条文

中医经典关于胸痹的条文

中医经典关于胸痹的条文
胸痹是中医常见病之一,早在古代经典中就有关于胸痹的条文。

以下是一些经典中关于胸痹的条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相胜,胜则为病,阳气胜则阳痹,阴气胜则阴痹。

”说明胸痹是阴阳失调的结果。

《伤寒论》:“太阳病,胸中烦满,胁下逆抽,发热汗出,大便难行,属阳明也。

”说明胸痹可以是阳明病的表现。

《金匮要略》:“胸痹,喘息、心胀、心痛,服麻黄细辛附子汤。

”这是一种常用的治疗胸痹的方剂。

《七十二行良方》:“胸痹痞满,膈上逆气,竟日不得卧,饮以姜汁糊,必暴涨呕吐。

”这是一种以姜汁糊为主要成分的方剂,可以缓解胸痹症状。

总之,中医经典中对于胸痹的条文较多,包括病因、症状、辨证施治等方面,对于临床医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1 -。

中医内科_胸痹

中医内科_胸痹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其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汗出肢冷等。

西医的冠心病、心包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病出现胸痛,均可按本证辨证论治。

胸痹治疗的诊断要点∙临床以膻中及左胸部疼痛,突然发作或发作有时为特点。

疼痛可呈闷痛、隐痛、刺痛、灼痛等不同,有的可引及咽、臂、心窝等部位。

∙本证以卒然发作,或发作有时,经久不愈,且常兼见胸闷、气短、心悸等症。

∙七情、气候变化、饮食劳倦等因素,可诱发本证。

∙心电图等检查,常可见异常变化。

胸痹治疗的辨证分析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

其病位在心,但与脾肾有关。

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的亏虚,标实为阴寒、痰浊、血瘀交互为患。

辨证当分清标本虚实。

实证宜用化瘀、通阳、豁痰等法,以治标为主;虚证当以补气、养阴、益肾而扶正为主。

但临证所见,多虚实挟杂,故常需按虚实的主次缓急而兼顾同治。

胸痹治疗的辨证论治心血瘀阻型【证见】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舌质紫暗,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1.主方血府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处方:当归12克,赤芍15克,川芎9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柴胡10克,枳壳12克,降香10克,延胡索12克,丹参20克,牛膝12克。

水煎服。

2.中成药(1)复方丹参片,每次3片,每日3次。

(2)速效救心丸,1~3丸含服。

(3)五灵止痛胶囊,每次1-2粒,痛时服。

(4)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次2毫升,每日l~2次,肌肉注射;或用4~8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

本品亦适用以下各型。

3.单方验方(1)冠心Ⅱ号方(北京西苑医院验方)处方:红花、赤芍、丹参、川芎各15克,降香12克。

水煎服。

(2)活血养心汤(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处方:丹参30克,川芎lO克,红花15克,党参30克,郁金15克,木香10克,香附15克,赤芍15克,麦冬20克,五味子6克,茯苓10克。

中医内科学-胸痹

中医内科学-胸痹
精品课件
辨证论治
❖ 本病的治疗原则及具体治疗方法 ❖ 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先从祛邪入手,
然后再予扶正;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 顾同治。 ❖ 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疏理气 机、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尤重活血通 脉治法; ❖ 本虚宜补,权衡心脏阴阳气血之不足,有无兼见肝、 脾、肾等脏之亏虚,补气温阳、滋阴益肾,纠正脏 腑之偏衰,尤其重视补益心气之不足。
香、失笑散等治疗死血心痛; 《时方歌括》以丹参饮治心腹诸痛; 《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
精品课件
概述
❖ 《金匮要略》对胸痹证治的认识 《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进行了专
门的论述,且把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即 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乃本虚标实之 证。在治疗上,根据不同证候,制定了瓜蒌薤白白 酒汤等九张方剂,以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之效, 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特点。
精品课件
辨证论治
❖ 痰浊闭阻证加减变化: ❖ 若痰浊郁而化热者,用黄连温胆汤加郁金,清化痰
热而理气活血; ❖ 如痰热兼有郁火或阴虚火旺者,加海浮石、海蛤壳、
生地、麦冬、龟板、玉竹; ❖ 大便干结加桃仁、大黄。
精品课件
辨证论治
❖ 寒凝心脉证 主症: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 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 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 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治法: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代表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细辛、薤白、瓜蒌、当归、芍药、 甘草、枳实、厚朴、大枣。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诊查要点
❖ 胸痹与悬饮的鉴别 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当为胸闷痛,并

胸痹心痛中医病案

胸痹心痛中医病案

胸痹心痛中医病案(实用版)目录1.胸痹心痛的中医解释2.病案介绍3.病案分析4.治疗方案及效果5.结语正文【1.胸痹心痛的中医解释】胸痹心痛是中医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胸部闷痛、紧缩感,甚至疼痛放射至肩背、手臂等部位。

中医认为,胸痹心痛多由气滞、血瘀、寒邪、痰湿等因素导致心脏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疼痛。

【2.病案介绍】患者,男性,45 岁。

主诉:反复发作胸痛、胸闷 1 年,加重 1 周。

患者 1 年前开始出现胸痛、胸闷症状,多在劳累、情绪激动时发作,休息或含服速效救心丸后可缓解。

近 1 周来,症状加重,发作频繁,每晚发作 1-2 次,疼痛剧烈,伴汗出,需含服速效救心丸方能缓解。

【3.病案分析】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及舌脉象,诊断为胸痹心痛。

结合患者病程及症状,分析病因病机为:气滞血瘀,心脉痹阻。

患者长期劳累,情志不畅,导致气机郁滞,血行瘀阻,心脉痹阻,不通则痛。

【4.治疗方案及效果】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桃仁 15g,红花 15g,当归 15g,生地黄 15g,川芎 10g,赤芍 10g,柴胡 10g,枳壳 10g,桔梗 10g,牛膝 15g,甘草 6g。

水煎服,每日 1 剂。

患者服药 7 剂后,症状明显缓解,胸痛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舌质紫暗,脉弦涩。

上方加减,继续服药 14 剂后,症状基本消失,舌质转红,脉弦。

后续随访 3 个月,症状未再发作。

【5.结语】本案例中,运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胸痹心痛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这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中医内科学——胸痹

中医内科学——胸痹
中成药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具有治疗作用的中成药,如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等。
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
根据胸痹的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达 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目的。如心血瘀阻型可选用心俞、 膈俞、内关等穴位进行针灸;气滞心胸型可选用膻中、中脘 、支沟等穴位进行针灸等。
刺络放血
在胸痹急性发作时,可采用刺络放血的方法迅速缓解疼痛。 如用三棱针在膻中、膈俞等穴位进行刺络放血,可迅速通络 止痛。
THANKS
感谢观看
案例二:胸痹的针灸治疗
总结词
针灸治疗胸痹主要是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调节人体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详细描述
针灸治疗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调节人体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缓解症状的 目的。在胸痹的治疗中,针灸常用于调理心经和心包经的穴位,如内关、神门、心俞等,这些穴位可 以调节心气、安神、活血等作用,从而缓解胸闷、胸痛等症状。
辨证施治
根据胸痹的不同证型,采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如心血瘀阻型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气滞心 胸型宜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可用柴胡疏肝散加减等。
专方专药
对于不同病因所致的胸痹,选用具有针对性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如痰浊痹阻型宜化痰宣痹、活血止痛,可用栝楼薤白半 夏汤加减;寒凝心脉型宜温阳散寒、活血通络,可用当归四逆汤加减等。
中医内科学——胸痹
汇报人:XXX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胸痹概述 • 中医对胸痹的治疗 • 胸痹的预防与调理 • 胸痹的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胸痹概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 种疾病,主要由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所致。

中医内科学——胸痹

中医内科学——胸痹

中医内科学——胸痹细目一:概述一、胸痹的概念及源流1.胸痹的概念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2.胸痹的源流胸痹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

《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

《灵枢·厥病》有“真心痛”之说,谓“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金匮要略》对胸痹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宋金元时代有关胸痹的治疗方法十分丰富。

明清时期,对胸痹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如《玉机微义·心痛》中揭示胸痹病证不仅有实证,亦有虚证。

《证治准绳·诸痛门》提出用大剂桃仁、红花、降香、失笑散等治疗死血心痛;《时方歌括》以丹参饮治心腹诸痛;《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

二、《金匮要略》对胸痹证治的认识《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且把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乃本虚标实之证。

在治疗上,根据不同证候,制定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九张方剂,以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之效,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特点。

三、本病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根据本证的临床特点,见于西医学所指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慢性肺系疾病等。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胸痹的常见病因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

外因:寒邪内侵。

二、胸痹病机、发展趋势及虚实两者的内涵及其转化胸痹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

基本病机为心脉痹阻。

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有气虚、阴伤、阳衰及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标实为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

病理演变:轻者多为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上乘。

重者则为痰瘀交阻,壅塞胸中,气机痹阻。

严重者部分心脉突然闭塞,气血运行中断,可见心胸猝然大痛,而发为真心痛。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本病的诊断要点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中医关于“胸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医关于“胸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医关于“胸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胸部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一般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

呈反复性发作,常伴有心悸、气短、汗出,甚则喘息不得卧。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严重者可见胸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心肌标志物、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冠状动脉CTA、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平板运动试验等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可明确病变部位与严重程度。

二、鉴别诊断1.悬饮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证候。

2.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三、辨证论治1.辨标本虚实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常见气虚、气阴两虚及阳气虚衰,标实则有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热蕴等不同。

心胸隐痛而闷,多因劳累而发,伴气短,乏力,神疲懒言,舌暗淡或胖大,边有齿痕者,多属气虚;隐痛时作时止,缠绵不休,伴口干,手足心热,盗汗,舌红少苔,脉沉细而数者,多属气阴两虚;心胸绞痛,兼见气短乏力,畏寒肢冷,舌胖大或有齿痕,脉沉迟者,多属阳气虚衰;刺痛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夜间多发,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结代或涩者,多属血瘀;胸痛如绞,遇寒则发,或得冷加剧,伴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细者,多属寒凝;闷重而痛轻,兼见胸胁胀满,善太息,多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苔薄白,脉弦者,多属气滞;胸部室闷而痛,头身困重,形体肥胖,苔腻,脉滑者,多属痰浊;口干口苦,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者,多属热蕴。

2.辨病情轻重疼痛持续时间短暂,瞬息即逝者,病情较轻;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者,病情较重;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不休者,常为重症或危候。

中医胸痹的诊断要点

中医胸痹的诊断要点

中医胸痹的诊断要点胸痹是中医常见病,主要症状为胸部闷胀、腹部胀满、心慌气短和胸闷不适等,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因此,了解胸痹的诊断要点对于中医师来说非常重要。

下面介绍胸痹的诊断要点。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胸痹是因为痰湿、气郁等原因在胸部积聚而导致的疾病。

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肝郁气滞、脾虚湿滞、肺气不畅等有关。

二、诊断要点1. 症状:胸痹的主要症状为胸部沉闷、胀满、疼痛或钝痛感,时轻时重,也可并发气喘、心悸、盗汗等症状。

2. 舌象:舌色淡白或稍红,苔白腻或厚腻,口感滑腻。

3. 脉象:脉弦或稍滑、紧,脉数偏快。

4. 体征:常常有少气懒言、口淡无味、容易疲乏、头晕、无力等症状。

5. 病程:病程不定,多为迁延性病程,治疗困难。

6. 病史:主要病因为长期情志不遂、饮食失宜,或情志、饮食、工作压力过大、长期精神紧张等。

三、鉴别诊断1. 心绞痛:胸痹和心绞痛均表现为胸痛,但两者有鉴别诊断的关键点,胸痹的疼痛位置多在胸骨下部,而心绞痛的疼痛位置多在左侧肋骨下缘至心区,且心绞痛常常伴有心前区压迫感、胸闷等不适,而胸痹则多伴有胸闷、疲乏、气喘等症状。

2. 肺气肿:肺气肿是指肺部坏死,肺气过多的慢性疾病,症状与胸痹类似,但肺气肿多伴有咳嗽、咳痰、口干、口渴等症状,病人常喜欢吸烟或吃辛辣食物。

3.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的症状与胸痹类似,但心力衰竭常常伴有水肿、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

四、中医治疗中医治疗胸痹以行气化痰、消胀止痛为主,具体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等,同时注意保持心情舒畅,规律饮食,合理锻炼等措施。

综上所述,对于中医师来说,掌握胸痹的诊断及鉴别要点非常重要,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特点,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加速康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对胸痹的认识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古代医疗圣典之一,也是我国最早记录胸痹症状表现的文献。

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其在《素问·脏气法时论》主要表述心脏患病分为虚实两种情况,实证疼痛表现为胸中、胁下、胸部两侧和背部的肩胛之间以及两臂内侧;虚证则为胁下与腰部牵引作痛。

在宋、金、元三个接邻朝代,出现大量典籍有关于胸痹的论述。

《太平圣惠方》将心痛、胸痹并列。

在明清时期,医者对胸痹有了更好的认知。

明朝的徐彦纯基于前人理论和典籍也提出胸痹方面的认知,他在《玉机微义·心痛》一书中提出胸痹也有虚证,这样的陈述弥补以前古人在中医理论在相关认识方面的空白;张介
宾提出应该对胸痹虚实寒热按照表现进行辨证分型。

现代中医对胸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提出了胸痹与年老体弱、寒邪入侵、饮食失节等因素有关;主要病理机制表现为心脉痹阻,病灶位于心,肝、脾、肾等并使脏器受累。

1.2中医对郁证的认识
《内经》中记载了五气之郁。

古代《素问》一文中记载“郁之甚者,……,水郁折之。

”《金匮要略》我国古汉医经典代表作之一,作者为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在这片医学经典的记录了属于郁症的梅核气和脏躁这两种疾病,虽然年代相去久远(3世纪初),但他所提出的治疗方案仍然被后世人所沿用。

元代朱丹溪第一个创新性的提出“六郁”理论,朱丹溪认为人体如果气不行那么及导致血行不畅病血瘀,并且与之类似的,气郁同样会导致人体水液代谢失常,进而进一步产生湿郁,伴随痰郁以及食郁的一些现象,证明了气血郁结他郁证并发出现,六郁之间影响错杂。

明代中期医学家虞抟作为“三溪”之一,在《医官·郁证》中第一个创新性使用郁症,这一从未出现过的名称。

自明朝开始对于郁症研究以来,情志之郁一般情况之下都是郁证的主要探讨研究的内容。

通常来说广义层面的预症人们认为是有关个人情志。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向前,人们更加关注发病机理与致病的原因方面去深入了解,因此现代中医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个体之间体质差异与个人情致方面的差异是郁证致病病的两个重要因素。

虽然表现为情志方面的损伤,但会波及到人体肝脾,心脏,以及气血等。

主要治疗方法需要遵循疏导心性与理气开郁。

1.3中医对胸痹伴郁证的认识
我国古代中医历史悠久,经历历史的洗礼而经久不绝。

在早期《内经》已经有对于双心医学方面研究和记载。

该文献认为“心主神明”强调的是心脏的重要性以及与其他内脏的协调,即人体内脏功能
各不相同,且各司其职,而心脏功能居首位,统筹各个内脏器官协调
工作。

并认为人的聪明才智起源和产生于心脏。

心作为五脏六腑的主导,因此人的七情六欲以及各种情绪会牵动心神,另外心神不安也会
反作用于五脏六腑并影响其工作状态。

心主血脉正常则血流通畅,人
体的脏腑可以运输营养物质。

因此,如果人的心脏方面一旦产生不可
预料的病变,进而就可能影响个体的具体的意识活动,那么相应的就
有可能产生“双心”病。

如若心的功能正常,则个人会才思敏捷,神
智清醒。

应用心主神明的思想治疗郁证等神智方面的疾病,在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4]后面在《灵枢》一文
中又继续提出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是人体血液,同时认为人体体内
的血液是由水谷精微之气通过心神转变形成。

由于乍样的关联性一旦
心脏方面产生了病变,人的后期意识活动和精气神都会受到连锁影响,“双心”病变由此产生。

1.4中医对冠心病支架术后伴焦虑状态病因病机的概述
我国对于胸痹病因这一方面的探索最早是开始于《黄帝内经》。

《素问·举痛论篇》提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故猝
然而痛。

”不单单是单纯的指心痛,此外,《素问·刺热篇》提到“心
热病者……热争则卒心痛”,体现了本症的病因与热邪有关。

汉代著
名医学家张仲景有这样的观点,将胸痹的病的真正的发病原因归咎于“阳微阴弦”。

在相关的著作《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诸郁,……、痰也。

”这一著作同样有这样的观点,“脏气弱”是真正的导致郁证的
原因。

宋旸[5]等认为上面所陈述的“双心”疾病的之所以会产生,
是因为人体肝气郁结。

王化良[6]等认为上面所陈述的“双心”疾病的
之所以会产生,本质是因为人体内在的精、气、神三者之间存在失调,
或者说失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