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断》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断(第2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3会绘制地形剖面图
说出要求,提供海拔已经标注的某区域图。
指导绘图
等高线与等深线的判读方法是一致的。
根据旧知绘图,并作出判断。
说明理由
明确目标
8
分
组
合
作
共
探
讨
汇
报
评
议
师
精
导
1.利用刚才绘制的等高线图,按要求着色
海拔200米以下——深绿色,200-300米——浅绿色,
检查指导
完成活动题
课上
作业
必做
书后练习题
选做
能力培养
板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平原
高原
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山地五种基本地形
丘陵
地形剖面图盆地
课后反思
检查记录
附图:
绘制剖面图的要点
一找剖面线,
二数相交点,
三引垂直线,
四连落点线。
略讲注意事项
指导绘图
展示优秀作品
点出绘图的要领
尤其是山峰和鞍部处的处理。
绘图
参与作品评价
相互交流,发现各自绘图中的问题,并改正
8
反
馈
拓
展
步
步
高
教材28页活动题——绘制地形剖面图
把图1.43中未完成的地形剖面图补充完整。并描述沿直线AB地形起伏状况。
2在图上标注出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说出判断依据。
3.图中负值表示什么含义?什么是等深线?
人们在使用等高线(等深线)地形图中,逐渐发现把不同高度,深度的范围按照统一标准赋予不同的颜色,可以直观表现出地表(海底)高低起伏的状况。我们把这类地图称之为分层设色地形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断》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1。
4《地形图的判断》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材主要通过实例,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判读地形图中的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地图的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具备有将学习方法迁移的潜在基础。
但对于刚接触地理学不久的七年级学生来讲,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储备都较缺乏,同时限于他们身心的发展水平,使得他们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
教学设计理念: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本节课力求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加强师生对话、读图分析、合作探究、flash模型直观展示等丰富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练结合,及时巩固进行随堂练习,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并结合乡土实际,设计野外实践的课外探究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同时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学会在分层设色地图上识别五种陆地地形。
2。
初步学会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方法。
能力目标:1.学生能在等高线涂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陡坡、缓坡、鞍部登山地的基本形态.2.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3.能制作简单的地形模型。
培养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3.让学生在学习、绘制地图的过程中既获得新知识,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在分层设色地图上识别五种陆地地形和绘制地形剖面图教学难点:1。
分层设色地图上识别五种陆地地形和绘制地形剖面图。
过程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年级地理上册 1.4 地形图的判断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判读坡的陡缓。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空间地理事物的认识和想象能力;学习判读地形图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小组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判读坡的陡缓。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教学工具】
各类地图、PPT展示。
【教学过程】
【补充】等高线地形图的变形图及盆地的等
高线地形图
200
300
400
400
300
200 ⑤
【小结】略
【小结】本节课你有何收获呢?【评价、补充】
【板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 1.4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新人教版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地形部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培养学生判读地形图的技能,使学生能在等高线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在活动中欣赏他人,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并逐步养成求真务实、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①等高线的绘制原理;②在等高线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复习提问]1.地图的基本要素?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3.地图上判断方向的三种方法?4.一些常见的图例[转承]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
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二、自学指导:请大家认真自读课本,思考下列问题,在课文中或图中找到相关的答案并圈点勾画,约6分钟后同桌或前后桌同学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比谁自学能力强,自学效率高。
1、海拔是从什么水平面算起的,相对高度是怎么量算的?2、等高线是如何形成的?不同的等高线能相交吗?3、回忆生活中对山体的认识,地形不同部位的名称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差别在哪里?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察四、同桌或前后桌学生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五、授新:师:投影(图1.34)并提出问题。
(见课件或课本)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生:回答(略)。
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生:回答(略)。
师:小结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练习题吧!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8844.43-(-155)=8999.43米师:投影(图1.35)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生:讨论回答(略)。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形图的构成要素,如等高线、等深线、地形符号等,并能运用这些要素判断地形特征。
本节课的内容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还不够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此外,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从地形图中推断出地形的实际情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能够独立判读地形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地形图判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地形图判读地形的实际情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地形图进行地理信息的判读。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形图,让学生从中总结判读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共同提高地形图判读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样品:包括等高线地形图、等深线地形图、地形符号图等。
2.准备教学PPT:包含地形图判读的要点、案例分析等内容。
3.准备小组讨论材料:划分学习小组,分配地形图样品,以便学生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理现象或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否见过地形图?请举例说明。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形图样品,让学生初步了解地形图的构成要素。
教师讲解等高线、等深线、地形符号等基本概念,并指出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学会如何判断地形图上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面对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地理知识充满了好奇,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知识基础薄弱、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法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学会判断地形图上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教学难点:地形图上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的判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形图模型、实地考察等,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讲解地形图基本概念:讲解地形图的定义、分类及作用,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3.地形图判读方法的学习:教授地形图判读的基本方法,如等高线法、坡度法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操作地形图模型,学会判断地形图上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地形图判读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交流。
6.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形图判读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7.布置作业:布置有关地形图判读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判读方法。
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 地形图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判读原理。
过程:
讲解地形图的定义,包括等高线、比例尺、方向标等主要组成元素。
使用PPT上的图表或示意图,详细介绍地形图的组成部分和功能。
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形图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5. 教学手段:PPT演示、分组合作、实地观察、模拟练习、互动问答。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地形图判读的兴趣,激发其探索地理空间的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地形图是什么吗?它与我们探索自然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地形图的图片和实际应用的案例,让学生初步感受地形图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地形图相关的实际场景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场景中的地形图判读方法、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地形图判读的认识和理解。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硬件资源:地形图、地球仪、多媒体教学设备。
2. 软件资源: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教学课件、地形图判读教学视频。
3. 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用于发布预习资料、课后作业等。
4. 信息化资源:电子版教材、在线地形图资源、虚拟现实(VR)地形体验。
(完整word版)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山体部位,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山坡的陡缓.3.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说明主要地形类型及特征。
4.利用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并判读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山体模型,分层转换为等高线地形图,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2.通过用彩笔涂色,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原理.3.通过绘制、分析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高低起伏,学会读图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小组合作,增强交流、合作意识和能力。
【重点与难点】1.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
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展示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的景观图片)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
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我们一起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二、新课讲解(一)等高线地形图1.读图1。
35 地面高度的计算(导学):知道地面高度的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讲解):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读图1.36 等高线示意(导学):明确等高线定义、特征和等高距,了解等深线。
(讲解):等高线: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高线特征:等高线都是闭合曲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
等高距:每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差。
等深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动画页: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原理》3.判断坡度的陡缓(导学):根据山地实体图和等高线地形图来判断山体坡度的陡缓。
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断教案新人教版.doc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过程复习复习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I口知1.比例尺:①会运用比例尺,通过测量图上距离,换算出实际距离;②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2.方向:(在地图上有三种表示方法)①指向标;②经纬网;③按惯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定方向。
3.图例我们看到的这些图片,都是绘制在平面上的。
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板书) 一、自主学习: •等高线地形图: 1. 地表的高低起伏常用 來表示。
2. 地面高度的两种表示方法(1) --------------------------------------------------------------- 海拔:地而某个地点高 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 的垂直距离。
3. 等高线:把各个地点的标注在地图上,再把___________________ 相同的点连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1)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高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稀疏或密集),坡度缓, (易或难)攀登。
但距离远。
(2)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高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稀疏或密集),坡度陡,难攀登,但距离 __________ (远或近)。
二、合作探究::1、活动要求:让学生利用自己拳头,制作等高线模型和等高线地图。
观察自己拳头这座“五指山”并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地形部位;在白己拳头 画出等高线,标注高度。
③ 张开拳头,总结山顶、陡坡、缓坡、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地形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弯 曲规律。
七年级地理上册 1.4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知识与技能(1)学会阅读和使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学会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别出山顶、山脊、鞍部、陡崖等山地的不同部位。
(3)在地形图上能识别出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基本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1)利用橡皮泥,对照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制作地形模型,自己总结各种地形的特点。
(2)读各种地形图,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难点在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学生准备:橡皮泥、水彩笔、小刀、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形剖面模型、将学生分为6个小组。
一、导入新课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板书]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教师]课件展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出示问题:1.什么是海拔?2.什么是相对高度?学生:踊跃回答[板书]1.海拔2.相对高度[学生]练习登山者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时,一般先到大本营适应环境,休整准备。
大本营海拔高度是6 600米,珠峰海拔8 844米,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为多少?这就是登山者要攀登的高度。
[学生]口算:2 244米。
[教师小结]登山磨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吃苦精神,实现人类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愿望等。
[教师]怎样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呢?[板书]二、等高线地形图[教师]展示山体模型:出示类似山体的实体(冬瓜),请两个同学到讲台上切割不同海拔高度的等高线。
再请一个同学协助老师在黑板上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标出海拔高度的数值(假设)。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精品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并不是要求只认识山地的这三个部位,鞍部和陡崖也是等高线地形图中常见的地形部位,尤其是鞍部,尽管容易识别,若不给学生指明,常常被看成山谷。
山峰、鞍部、陡崖比较容易识别,山谷和山脊的区分则相对较难,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做到立体与平面之间的思维转换,是学习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是“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的基础,是学习的重点。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是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学习的重要成果展现,又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基础。
所以,本节课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资料,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某一点的海拔,并准确计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并判断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3、综合景观图,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让同学直观理解相对高度与海拔的概念;2、通过观看微课与自绘图,着重理解学习理解等高线地形图上常见的地形部位;3、通过活动实践,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2、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4、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1、多媒体课件;2、视频。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地图的基本知识后,进一步对地图进行深入学习的课程。
本节内容通过讲解地形图的判读,使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并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地图,对地图有初步的认识,但仅限于简单的地图识别和方向判断。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地理知识体系尚未完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培养学生在地形图上判读地形、方向、高程等要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难点:在地形图上判断方向、高程等要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掌握地形图判读的方法。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样本,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平面地形图等。
2.准备与地形图相关的实际案例,如登山、旅游等。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如等高线、地标、比例尺等,并解释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观察地形图,尝试判断地形、方向、高程等要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在操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总结,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1.4地形图的判读 第1课时 教案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1.4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能正确辨别和运用海拔和相对高度。
2.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正确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高度、地形坡度、山体的不同部位等;尝试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辨别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各种地形。
4.了解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教学重点】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体的不同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3.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基本的地形类型。
【教学难点】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教学过程:(一)导入:山区旅游美图欣赏1、教师提问:“同学们喜欢到山区旅游吗?”,展示山区旅游拍摄的精美照片。
(提示:同学们在观看图片的时候注意“蓝色”字体所标注的有哪些山体部位?初步认识山体部位的外貌特点)2、大山的磅礴和壮美总是让人流连忘返,大山深处总是让人无限的向往,现在社会上就有这么一群人,喜欢到大山深处去探险,被人们称为“驴友”,导出“迷路的驴友”的救援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山区旅游的景观照片,初步了解五种山体的部位及外貌特点,通过设计“迷路的驴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爱心。
(二)补全救援图——技能一认识高度、等高线1、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定义及应用。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叫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观看视频“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加深对等高线、等高距、等高线地形图的直观认识。
3、运用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补全救援图。
4、课堂练习: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5、课堂小结(三)走进搜救山——技能二识别山体部位1、在图片中认识山体的五个部位:山峰、鞍部、山脊、山谷、陡崖2、应用各组事先准备的山体模型,在模型上再次认识山体的五个部位,加深对山体五个部位的直观认识。
3、进山搜救线路1和2的选择,总结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地形图的判读》,属于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能够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地势等信息,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为学习地理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但地形图的判读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等活动,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能够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地势等信息。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提高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地理实践能力,使学生认识地形图在地理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
2.难点: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地势等信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地形图案例,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操作地形图的判读,提高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形图、地图册等。
2.学具:笔记本、笔、地形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地形图应用场景,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形图,使学生对地形图有直观的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发现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如等高线、陡缓坡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图判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如海拔、坡度、地形等,培养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形图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空间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判读地形图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地形图符号的理解、海拔和坡度的计算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提高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学会正确使用地形图;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及其表示方法;2.难点: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形图分析问题;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形图,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相关素材,如地形图、实际案例等;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3.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判读方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际案例,如登山、探险等活动,引入地形图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如海拔、坡度、地形等,并讲解这些要素的表示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会运用地形图分析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个典型地形图,让学生独立判读,并讲解判断过程。
教师点评学生的判读结果,总结判读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章第四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运用能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图的构成、地形图的符号、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形图,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地形图的判读方面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运用地形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
2.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
2.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对地形图的理解。
3.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相关资料,如地形图、地形图符号说明等。
2.准备案例地图,用于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4.准备小组合作任务,如地形图判读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图是什么地图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如等高线、陡缓坡、山顶、山脊等。
通过PPT展示地形图符号的图例,让学生了解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分发地形图和相关资料,让学生独立完成地形图的判读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小组内互相交换练习题,互相检查判读结果。
教师选取部分小组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巩固学生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地形图的判断》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材主要通过实例,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判读地形图中的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地图的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具备有将学习方法迁移的潜在基础。
但对于刚接触地理学不久的七年级学生来讲,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储备都较缺乏,同时限于他们身心的发展水平,使得他们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
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力求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加强师生对话、读图分析、合作探究、flash模型直观展示等丰富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练结合,及时巩固进行随堂练习,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并结合乡土实际,设计野外实践的课外探究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同时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学会在分层设色地图上识别五种陆地地形。
2.初步学会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学生能在等高线涂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陡坡、缓坡、鞍部登山地的基本形态。
2.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3.能制作简单的地形模型。
培养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3.让学生在学习、绘制地图的过程中既获得新知识,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在分层设色地图上识别五种陆地地形和绘制地形剖面图
教学难点:
1. 分层设色地图上识别五种陆地地形和绘制地形剖面图。
过程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
评价方法:以理性评价为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板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
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