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探讨
摘要:从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方面着手,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地区为例,阐述制约教育发展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一是规范学校建制,统一办学标准;二是整合人力资源,优化教师队伍;三是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四是创新管理模式,降低管理成本;五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民族地区;海南州;教育均衡发展;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235-02
一、民族地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不断努力开拓创新,使得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但是由于自然、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突出。
主要表现在: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民群众的收入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不同区域间的收入差距却很巨大。
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年人均收入达38 587元,西部地区仅为18 090元,差距高达2万余元。
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后城乡收入差距曾一度有所缩小,198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2:1,但到后来被逐步拉大,变为2009年的3.33:1。
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209.8元,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到1 242.6
元,2009年达到12 022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经济发展,教育为先。
只有坚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把发展教育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进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着重做好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工作,让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各类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因此,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非常迫切的。
二、海南藏族自治州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概况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是青藏高原的门户,是通往西藏和青南的交通要冲,总面积4.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 200米,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地区。
全州辖共和、贵德、贵南、同德、兴海5县36个乡(镇)424个行政村,总人口42.79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32.29万人,占人口总数的75.46%;藏、回、土、蒙等少数民族人口30.8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72%,其中藏族人口26.9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2.89%。
2009年全州国民生产总值57.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3亿元,完成预算的106.63%,同比同口径增长22.6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 1454元,增长9.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 822元,增长18.8%。
2.教育现状
青海省地处祖国内陆,海南州又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境内少数民族较为集中,普通百姓思想认知水平不高,传统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诸多原因导致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发展也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受教育程度不高、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度差、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低、高中以及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等因素严重制约着海南州的教育发展步伐。
海南州的教育发展不仅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还低于省内其他州(市)的发展水平,就州属的五个县来说,也是存在差距的。
共和、贵德两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地理环境相对优越,所以在农牧区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及高中阶段教育方面明显好于其他三个县,贵南、兴海、同德三县境内农牧民群众大多数还过着逐水草而居的原始生活方式,所以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自然处于落后的状态。
总的来说,近几年随着相关教育政策的实施,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师资力量以及办学条件都得到一定的改善。
目前,海南州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89所,在校学生规模为82 198人。
幼儿园15所,在校学生为4 161人,校均规模227人;小学334所,在校学生为53 080人,其中22 913人住校,校均规模159人;初级中学26 所,在校学生为17 383人,其中9 907人住校,校均规模457人(240人以下的学校18所,其中100人以下的学校4所);完全中学12所,在校学生为6 136人,其中2 701人住校,校均规模511人(240人以下的学校6所,其中100人以下的学校2所);中职院校2所,在校学生为1 438人,学生全部住校,校均
规模719人。
3.存在的问题
由于海南州地处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环境相当恶劣,加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基础薄弱以及农牧民群众思想解放不够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全州教育发展缓慢,教育布局调整的力度和效果都不乐观。
全州农村牧区中小学布点虽然广泛,但是规模却很小,教育成本也较高,效益低下、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也随之显现。
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学校规模总体偏小。
小学校均规模159人,相当于4个教学班;初中(含九年一贯制)校均规模457人,相当于11个教学班;高中校均规模511人,相当于12个教学班。
其次,小规模学校比列高。
全州在校学生50人以下的中小学116所,占学校总数的31.18%,51人以上100人以下的中小学89所,占学校总数的23.92%。
再次,地区内生师比严重失衡。
全州中小学生师比平均为18:1,以学校为单位生师比最高的为68:1,最低的只有2:1;全州初中生师比平均为20:1,生师比最高的学校为43:1,最低的只有4:1,全州高中生师比平均为15:1,生师比最高的学校为17:1,最低的只有9:1。
这些数据表明,海南州中小学资源分散、学校规模偏小、教育投入难以集中、办学成本高、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十分突出,同时也是造成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城乡教育严重失衡的重要原因。
三、民族地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1.规范学校建制,统一办学标准
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办学规模,核定班级容量,规范学校建制,统一建设标准,统筹科学发展,教育资源得到整合。
学校集中后,将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学校建制将进一步规范,教育资源得到优化整合。
校均规模由现在的205人扩大到1 200人左右。
小学校均规模由现在的159人扩大到910人左右,初中校均规模由现在的457人扩大到1 480人左右,高中校均规模由现在的511人扩大到2 440人左右。
平均班额由现在的32人扩大到50人左右。
现有教学设备集中配套使用,缓解政府财政多头投资的压力,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和区域内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
学校集中后,全州有26所左右的学校将建在县城,占学校总数的52%;在县城就读的学生可达55 800多人,占学生总数的71%左右,符合城镇化建设的要求。
2.整合人力资源,优化教师队伍
整合优化现有教师专业结构,合理、均衡配置城乡学校人力资源,实行教师专业化教学,教师队伍得到优化,使城乡孩子同等享受良好的教育资源。
学校集中后,校均规模扩大,中小学教师由缺编状态转变为适当节余,节余的教师人数也将是科学合理的。
对于代课教师要以培训安置为主,对待志于继续从事教育事业的代课教师,政府应当提供相应的专业培训,在政策上给予相应帮助,妥善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师资紧缺的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教师教学
负担减轻,为加快教师队伍培训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从而保证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3.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整合、扩充和优化教育资源,扩展中小学公共服务功能,既讲究规模效益,又讲究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使有限的教育投入发挥最佳的效益,学校管理得到加强。
学校集中后,学校数量大为减少,所有中小学都集中到县和乡(镇)办学,增强了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力度。
规范的教学目标、合理的运行机制和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可以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效率,提升学校整体办学质量。
随着寄宿制学校的进一步调整,使广大农牧民能够专心从事生产和劳务活动,解除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有利于农牧民增收。
4.创新管理模式,降低管理成本
一手抓管理,一手抓质量,整体抓提升,重点抓特色,不断推进学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增强办学活力,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学校集中后,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可以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所有课程,农牧区学生将与城镇孩子一样,享受到同等教育。
多数学生在校寄宿,学习时间得到充分保证,质量和效益将大大提高。
寄宿制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发挥教师专业特长,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在教与学两个方面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构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教育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上,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公平得到体现。
学校集中后,能使农牧区学生充分享受国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政策,减轻目前农牧民群众在子女教育中不必要的人力和经济负担。
农牧区所有学生都能平等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有利于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0.
[2]海南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海南州年鉴2009[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9.
[3]海南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海南州年鉴2010[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
[4]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5]谢明.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7]高培勇.公共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黎民.公共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许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