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

大连五十中学李桂艳

按照实验小组,分发探究实验器材,每组:方形平面镜1块、镀膜塑料板1块、小支架1对、等大蜡烛1对、火柴1盒、三角板一只、塑料直尺1只、记录纸1张。

(一)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平面镜成像”。大家都知道“水能灭火”,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个小实验“浇不灭的蜡烛”(请两名同学上前完成,教师提前把蜡烛固定好,一生点燃两支蜡烛,另一生当众用水浇后面的蜡烛)

师:(燃着的蜡烛正对全班)同学们请观察,刚才这位同学把后面的蜡烛浇灭了吗?

生:(众说不一,部分同学肯定“浇灭了”)

师:真的浇灭了吗?可我们看到它还在燃烧着啊,这究竟是何道理?学习本节“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后,你就明白了。

展示幻灯片2 (以山水图片为背景的上下对称的“平面镜成像”,使学生受到情景熏陶,加深“镜像对称意识”。

生:面露欣喜之色

(二)结合生活体验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上前体验一下“照镜子”,当你走进平面镜时,镜子中的像向哪里移动?像的大小是否变化?

生:像的移动方向学生都能答对,但是像的大小是否变化,答错的学生较多,因为这是一道“生活前摄抑制问题”,)

师:究竟像的大小是否变化呢?我们用事实来说话,下面我们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三)探究的大致程序

⑴(探究第一步发现问题)

师:根据刚才的体验,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想法”吗?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这个问题更有价值”。你心中的疑惑就是我们要找的问题。

生:我举右手的时候,我的像举哪只手?镜子后面真的有我的像吗?像和我一样大吗?……

师:(归纳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表扬积极的同学)

⑵(探究第二步猜想与假设)

师:针对我们刚才的问题,哪位同学来猜一猜问题的答案呢?提示:回答的形式是“……可能…….”

生:镜子中的像可能比我小;我和像到镜子的距离可能相等;…… 师:(归纳梳理学生提出的猜想,并及时表扬)

⑶(探究第三步设计实验、兼阶段性交流评估)

师:下面,让我们设计实验验证以上猜想吧。各组同学都看到分发给你们器材了吗?

但是,我们要面临一些器材的选择,器材里有一块平面镜和一块镀膜塑料板,二选一,我们该选哪个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3页,用2分钟时间阅读并思考上半页。

师:(2分钟过后,大部分学生开始小声议论了)哪个组的同学来说一说,你们选择的结果,并向同学们说明这样选择的理由?(及时肯定学生有道理的回答)

生:我选平面镜,因为它成像清晰

生:我选镀膜塑料板,它和玻璃一样,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学生小声议论,多数认为该选后者)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非常爱动脑筋,我们既想看到像,又想确定像的位置,这一点很重要,所以我们选择镀膜塑料板。接下来,请同学想一想,这个实验该怎样进行呢?哪个组的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的实验方案?(由于本节课是初中第一次分组实验探究,学生的实验技能不可高估!,这是鉴于实际学情分析)

生:把记录纸平铺在桌面上,把塑料板用支架支好,放到纸的中间,画出反射面的位置,然后点燃一支蜡烛,放到一个位置,再点燃另一只蜡烛在另一侧找第一只蜡烛的像,最后记录蜡烛和像的位置。

师:哪个小组还有不同意见或要补充的(鼓励其他小组逐步完善本节的实验方案,把学生即将发生的思维操作展示出来,避免盲目性探究)生:我认为第二只蜡烛不用点燃

生:我们组想多做几次,再总结规律,比较可靠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如果把你们的智慧综合起来,这次实验探究你们一定会成功

师:(简洁归纳实验方案)

⑷(探究第四步进行实验)

师:大家都胸有成竹了,下面我们开始动手啦,各小组同学请分工协作,大家都积极参与,同时请注意屏幕上的3个要点提示,祝大家实验成功。(学生实验,教师巡视,适时指导学生探究像的大小)

⑸(探究第五步分析论证)

师:(引导学生,分析论证实验结果)你的实验结果和你的猜想一致吗?哪个小组说一说?

生:我们小组经过测量,发现像和物体到镜面距离不完全相等,总是差一点

师:其他小组发生了这种想象吗?

生:我们开始也这样,后来我们重新画出了反射面位置,就好了

⑹(探究第六步交流评估)

师:哪个组的同学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借助展示台,选出两个小组的实验结果,打到屏幕上)各小组可以和这个组的结果进行比对,欢迎你们发表见解,可以说优点,也可以说不足之处。师:(进一步分析论证)像和物体的对应点(如:A、A′)连线与镜面有何关系?大家试着画一画(锻炼学生的几何观察能力)

生:垂直

(三)游戏互动,巩固实验结果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课堂气氛再次变得轻松活跃),我们请两位同学,他们的身高、服装要相似,到前面来为大家表演,模仿“物、像关系”

生:积极踊跃

师:请大家做一道巩固练习,下面四幅平面镜成像图中,哪一幅是正确的?

(四)解释“浇不灭的蜡烛”,(引出虚像概念)

师: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后面的蜡烛已经浇灭了,我们看到那只“还在燃着的蜡烛”其实是前面着这支蜡烛的像。蜡烛的像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我们用光的反射知识解释一下:

打开幻灯片(十七、十八)(比较进入人眼的光线)采用幻灯左侧的“超级链接”,反复比较(找出相同点),使学生确认进入人眼的光线是越来越宽的,这样人眼才能看到物体或者像。

回到(十八),把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这时,镜面前的人就看到镜子里面有一支“燃烧的蜡烛”,叮问学生:反射光线真的走到镜子后面了吗?让学生注意到“是虚线延长线”

(十九)为了加深虚像的概念,把前面学到的“小孔成像”(实像)和此处的“平面镜成像”(虚像)进行对比,采用幻灯右侧的“超级链接”,反复比较(发现区别,加深印象)

(五)欣赏图片课堂延伸

展示几张桥、山水倒影图片,陶冶学生对称美的情感,加深知识印象师:我们有谁看过镜子里的钟表吗?我们有谁能看着镜子里读书吗?(拓展本节知识应用,把课堂延伸到课外生活中,遵从“生活—物理—实践”的主思路。)

最后:祝同学们学习快乐,培养快乐的优秀思维。

(五)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有关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前概念认识,学生以往的经验在这里往往是错误的:“虚像和像的大小”是本节课的难点。八年级学生接触实验探究的机会不多,所以本节课请学生先观察自己在镜子中的像。在设计实验时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