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机缸内直喷与均质压燃技术

合集下载

缸内直喷技术(新技术) ppt课件

缸内直喷技术(新技术)  ppt课件

TSI
• 在国外大众的1.4T发动机上以及进口发动机,TSI代 表的是Twincharger Fuel Stratified Injection这几个单 词首字母的缩写,可以理解为双增压+分层燃烧+喷 射。
• 国内生产的1.4T发动机则省掉了机械增压和分层燃烧
,仅保留了涡轮增压和缸内直喷。
• 大众1.8/2.0TSI中的“TSI”则代表着Turbo Fuel Stratified Injection,可以理解为涡轮增压+分层燃烧+ 缸内直喷的意思,不过国内则省掉了分层燃烧。
传统多点燃油喷射
PPT课件
2
在对能源和环保要求日趋严格的今天,传统多点燃 油喷射技术已不能满足人们要求,于是更为精确的燃油
喷射技术诞生,那就是缸内直喷技术。
PPT课件
3

汽油机直喷技术是指发动机采取和柴油机相同的
喷射工作方式,直接向气缸内喷射汽油。因此也有人
认为汽油直喷技术就是将柴油机的形式移植到汽油发
• 稀薄燃烧是提高汽油机燃油经济性的重要手段。缸内直喷汽 油机稀薄燃烧技术可以分为均质稀燃和分层燃烧两种燃烧模 式。
PPT课件
14
在火花塞间隙周围局部形成具有良好着火 条件的较浓混合气(12~13.4),在燃烧室大 部分区域是较稀混合气,两者之间为了有利于 火焰传播,混合气浓度从火花塞开始由浓到稀 逐步过渡,这就是所谓的分层燃烧。
PPT课件
35
2、进气歧管翻板关闭时的均匀燃烧
在发动机转速低于3750 转/分 或发动机负荷低于40% 时, 进气歧管翻板是关闭的。 下部进气道被封闭,于是被吸 入的空气就会通过上部进气道 加速后呈紊流状流入燃烧室, 利于混合气的形成与雾化。

均质压燃HCCI燃烧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均质压燃HCCI燃烧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来越紧张,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HCCI 燃烧方式引起了全球内燃机研 定性,大大减少失火现象的产生。运用火花塞辅助点火让均质可燃混合
究人员的重视,国际社会在 HCCI 燃烧技术研究方面付出了大量的人力 气燃烧展现出两阶段放热燃烧的燃烧方式,它俨然成了 HCCI 燃烧的一
和财力,并且也获得了较好的成果。然而 HCCI 燃烧方式离实际应用还 个热点方向。
慢,发动机容易“失火”,同时冷启动困难,燃烧效率低。所以,HCCI 发动 发动机变得更复杂。
机运行范围过窄的问题影响了其在汽车上实用性推广。
4 结论与展望
2.3 冷起动困难
节能环保一直是推进内燃机燃烧技术研究进程的动力之一,均质
在外界温度低于-20℃时,HCCI 发动机气缸内温度极低,而且气缸 压燃凭借其热效率高、NOx 和碳烟的排放量低而受到青睐,也将会成为 内缺乏温度较高的废气,燃料在压缩行程中不能达到自燃温度,无法自 全球内燃机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在均质压燃发动机实用化的道
50%
70%
TM
33.1351 22.0612 21.0172 15.1911
EM PSM
37.2122 29.3989 24.8917 18.6545 39.0234 33.1978 28.5682 22.8909 44.7324 37.9452 33.4682 28.2395
表 2 Comparison MSE of four filter algorithms
均质压燃具备的技术优势: (1)热效率高。HCCI 燃烧发动机能够有较高的压缩比,而且不用设 置节气门,从而能够减小进气阻力;而且多点同时着火的燃烧模式让整 个燃烧过程不需要火焰传播,燃烧持续期很短,能够看作是理想的等容 燃烧过程;稀薄可燃混合气低温燃烧,还能够大大减少气缸壁的热量损 失。研究表明,均质压燃发动机的热效率几乎和压燃式发动机相当,动 力性和经济性明显提高。

简述缸内直喷汽油机的原理

简述缸内直喷汽油机的原理

简述缸内直喷汽油机的原理
缸内直喷汽油机是一种燃烧室内部直接喷射燃油的发动机。

它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进气阶段:汽缸内的活塞向下移动,使进气门开启,进入混合气。

此时,燃油喷射器关闭,只有空气通过进气道进入缸内。

2. 压缩阶段:活塞上升,压缩进入缸内的混合气。

这种压缩相对较高,确保了燃油完全燃烧。

3. 燃烧阶段:在活塞达到顶点的时候,燃油喷射器开始喷射燃油进入高压喷油器中,并喷射到燃烧室内。

喷油器通过压力和控制系统控制燃油的喷射量和喷射时间。

4. 排气阶段:燃烧后,气体产生高温高压,向外推动活塞下降。

此时进气门关闭,排气门开启,将燃烧后的废气排出缸外。

总体来说,缸内直喷汽油机通过直接喷射燃油进入燃烧室,使燃油可以更充分地与空气混合,提高燃烧效率和动力输出。

这种发动机具有燃油利用率高、动力强、排放少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现代汽车。

缸内直喷式的汽油机工作原理

缸内直喷式的汽油机工作原理

缸内直喷式的汽油机工作原理缸内直喷式的汽油机是一种高效的内燃机,它采用了直喷技术,能够更好地控制燃油的喷射和燃烧过程。

这种发动机结构简单,燃油的利用率高,能够在提供足够动力的同时减少尾气排放。

缸内直喷式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如下:1.压缩行程:在发动机的第一次行程中,活塞从上死点开始向下移动,压缩燃料和空气混合物。

在这里,燃油被喷入燃烧室的底部,然后与空气充分混合。

引入燃油的方式有两种:均质混合和分层注射。

2.点火和燃烧行程:当活塞接近下死点时,点火塞设备会在燃料喷射完成后自动点燃混合气。

点火塞会产生火花,点燃燃料和空气混合物,从而引发爆炸。

爆炸产生的高温和高压推动活塞向下运动,驱使曲轴旋转。

3.排气行程:在活塞运动向上行驶时,废气通过排气门排出。

通过排气管可以将废气导出汽车。

缸内直喷式发动机的特点是可以更好地控制燃油的喷射和燃烧过程,从而提高燃油的利用率和发动机的效率。

这是通过以下几点实现的:1.精确的燃油喷射:缸内直喷式发动机直接将燃油喷射到燃烧室内,而不是喷射到进气歧管。

这种直接喷射的方式可以更精确地控制燃油的喷射量和喷射时间,从而获得更好的燃烧效果。

2.高效的燃烧过程:由于燃油直接喷射到燃烧室内,混合气的温度和密度更高,形成更好的燃烧条件。

这种高温高压的燃烧过程可以提高燃油的利用率,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灵活的喷射方式:缸内直喷式发动机可以根据需要和条件灵活地调整喷射的方式。

根据引擎工作负荷和转速的不同,喷射可以采用均质混合和分层注射两种方式。

均质混合可以获得良好的燃烧效果,而分层注射可以提高低负荷工况下的燃油经济性。

缸内直喷式汽油发动机相比传统的多点喷射发动机具有更高的燃油利用率和更低的尾气排放。

同时,由于直喷系统更加复杂,需要更高的精确度和控制能力,因此缸内直喷式发动机的研发和制造成本也较高。

尽管如此,由于其高效节能和环保的特点,缸内直喷式发动机已经成为了主流的汽车发动机技术。

节能环保的内燃机技术

节能环保的内燃机技术

节能环保的内燃机技术1.均质充量压燃技术HCCIHCCI发动机和传统的汽油发动机一样,都是向汽缸里面注入比例非常均匀的空气和燃料混合气。

传统的汽油发动机通过火花塞打火,点燃空气和燃料混合气产生能量。

但HCCI 发动机则不同,它的点火过程同柴油发动机相类似,通过活塞压缩混合气使之温度升高至一定程度时自行燃烧。

在实际运用HCCI技术的研发上,奔驰和GM走在了前列,以奔驰的07年的F700 概念车为例,其DiesOtto 1.8T直4 CGI直喷发动机在采用HCCI技术后,输出功率达到238hp,最大扭矩达到400N.m,完全就是一台3.5L V6的水平,难得的是它的油耗仅为6L/100km,二氧化碳排放仅127g/100km。

采用HCCI技术的GM OPEL Vectra和Saturn Aura 2.2L L4 汽油机的油耗也仅为4.3L/100km,比常规技术降低15%以上。

Mazda SKYACTIV-G 汽油机采用HCCI 燃烧,热效率可达40%,实现低速大扭矩,对比2008 年Mazda 同排量的汽油发动机,油耗改善率提升了35%~45%,Mazda 因此推迟了采用应用混合动力技术。

2. 发动机燃油缸内直喷技术GDI将燃油直接喷射到缸内,而且喷油嘴直接由电脑决定喷油时机与份量,至于气门则仅掌管空气的进入时程,燃油和空气混合的过程都在缸内进行。

燃油直喷技术技术的好处就是在动力性显著提高的同时可降低燃油消耗15%左右。

3. 高压共轨(Common Rail)电喷技术共轨腔内的高压直接用于喷射,可以省去喷油器内的增压机构;而且共轨腔内是持续高压,高压油泵所需的驱动力矩比传统油泵小得多。

通过高压油泵上的压力调节电磁阀,可以根据发动机负荷状况以及经济性和排放性的要求对共轨腔内的油压进行灵活调节,尤其优化了发动机的低速性能。

通过喷油器上的电磁阀控制喷射定时、喷射油量以及喷射速率,还可以灵活调节不同工况下预喷射和后喷射的喷射油量以及与主喷射的间隔。

缸内直喷技术

缸内直喷技术
但是,随着世界工业化的发展,汽车成为不可或缺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作为汽车主要动力的这种化油器式汽油机废气中的有害成分(C O、H C和N O X等)对大气造成了污染,而燃烧产物二氧化碳又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随着汽车数量的与日俱增,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日趋加剧,因此汽车的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汽车发动机新技术---缸内直喷式
近年来,当代汽车汽车飞速发展,汽车新技术不断涌现和应用,带动汽车性能不断改善。下面就现代缸内直喷式汽油机进行简单介绍。
汽油机的发展经历了100多年的漫长历史,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展阶段无不是以油气混合方式和机理的变迁为标志的。
早期的化油器式汽油机依靠化油器喉口气流流速增加所产生的真空度将汽油吸出被高速进气空气流雾化以及汽油油滴本身的蒸发而与空气形成可燃混合汽。油气混合比(空燃比=进气空气质量/燃油质量)取决于化油器喉口的设计和量孔直径,负荷的调节是由节气门的开度来调节进入汽缸的油气混合汽量来实现的,因此属于混合汽外部形成的量调节方式,且没有任何反馈控制。由于汽油-空气混合汽能在相当宽的空燃比范围内点燃,这种不太精确的控制对早期汽油机的正常运行并不存在什么问题。
既然油气混合物能有如此惊人的杀伤力,那在汽车上引入显然也会获得更高的动力和更省油的表现。根据云爆弹原理,大众为高压泵设计了一个非常精巧的结构,通过进气阀的凸轮轴来为油泵提供动力,这样很好的解决了油泵和进气阀之间的正时问题,也提高了燃油效率;同时作为一个纯机械的结构,这个高压泵具备了非常高的可靠性,大众(博世)甚至还设计了一个内部保护回路防止油压过高。可惜的是,大众和博世的设计尽管确保了机械自身的可靠性,但高压燃油轨(Rail)里的高压燃料是无法保护的,为了保证发动机运转的顺畅性,燃油轨中必须保持一定的压力。这个在平时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就出在了碰撞上。当发动机受到巨大的外力撞击时,位于发动机前部的高压共轨喷射系统就成了发动机首先受到撞击的部分。

汽油机均质混合气压燃燃烧_HCCI_技术

汽油机均质混合气压燃燃烧_HCCI_技术
(2) 高负荷运行时燃烧率的控制 (使放热率 放慢 ,限止噪声或过高燃烧压力) ;
(3) 发动机冷起动 ; (4) 排放 (特别是低负荷 HC 和 CO 排放) 控 制系统的发展 ; (5) 发动机变工况运行 ; (6) 发动机控制策略和系统 (闭环反馈系统) 的发展以及相应传感器的研制 ; (7) 合适燃料 (包括混合燃料) 的开发 ; (8) 多缸机各缸均匀性的保证 ; (9) HCCI 的燃烧模拟 。 其中 ,以着火时刻点的控制 、工况范围的局限 性以及冷启动难问题尤为重要 。
Key Words : Gasoline Engine ;Lean Combustion Technology ; HCCI ; EGR
1 引言
随着近几年油价的不断攀升以及能源供给的 日益紧张 ,人们对车用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更加 重视 ,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 ,其中的汽油机稀薄燃 烧技术 ,就是改进汽油机燃油经济性的重要手段 。 稀薄燃烧指的是发动机在实际空燃比大于理论空 燃比的情况下的燃烧 ,它可以使燃料的燃烧更加 完全 ,同时 ,辅以相应的排放控制措施 ,汽油机的 有害排放物 CO 、HC、NOx 、CO2 等将大为减少 ,且 稀燃时燃烧室内的主要成分 O2 和 N2 的比热较 小 ,多变指数 n 较高 ,因而发动机的热效率高 ,燃
收稿日期 :2005 - 12 - 21
2006 年第 1 期
孙 庆 ,等 :汽油机均质混合气压燃燃烧 ( HCCI) 技术
·15 ·
2 均质混合气压燃燃烧技术 ( HCCI)
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 ,人们就认识到均质混 合气压缩自燃的燃烧方式在汽油机上存在 ,但因 它难以控制而被看作是一种异常燃烧现象 ( 爆 震) ,认为应尽量抑制和避免 。在二冲程发动机上 真正有意识应用 HCCI 燃烧始于 1979 年 Onishi 和 Nouchi 的研究[1] 。随后 Yoichi , Gentili 等仔细研 究了利用内部 EGR 在二冲程发动机上实现 HCCI 的应用 ;Norimasa 等人研究了代用燃料在二冲程 发动机上实施 HCCI 燃烧的状况 。第一次在四冲 程汽油机上实现 HCCI 燃烧模式见于 1983 年 Najt 的报道 。1989 年 Thring 等研究了 HCCI 燃烧在汽 油机上应用的工作范围 。近几年 ,Aoyama ,Magnus 等人研究了汽油和代用燃料 HCCI 燃烧控制的方 法 ,Mase , Yokota 等人研究了柴油 HCCI 燃烧的控 制方法 。这些工作深化了对 HCCI 燃烧认识 ,为 HCCI 的燃烧控制提供了经验 。而如今 ,在汽车市 场竞争激烈的今天 ,很多汽车厂家开始围绕“HC2

节能技术分类

节能技术分类

一、目前重点开发、推广的汽车节能技术1.混合动力汽车技术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具有非常突出的节能效果,技术相对成熟,而且在国际上已经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

此外,混合动力技术对所有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具有几乎可以实现在任何节能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幅度提高节能效果的可能性。

因此,国家应重点支持混合动力技术的开发、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根据技术的难易程度,建议首先在城市公交客车上自主研发开发和推广应用混合动力技术,然后,利用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在轿车上应用混合动力技术。

建议实现混合动力汽车的产量占汽车总产量的5%以上。

为此,国家需要在以下一个方面,予以支持:1)混合动力汽车用电池技术与专用电机的开发和产业化;2)发动机电控技术与电机控制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3)整车性能优化控制技术与制动能量回收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4)在起步阶段,给予混合动力汽车适度的政策激励。

2.高效汽油机、柴油机技术内燃机的技术进步是汽车节能的关键。

在内燃机节能技术方面,国家应重点支持以下几个方面:1)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及稀薄、分层燃烧技术2)柴油机高压喷射技术(如:高压共轨燃油喷射技术等)3)柴油机多次喷射技术4)可变气门正时技术5)废气涡轮增压技术6)可变气缸技术3.高效载重汽车及发动机技术我国目前载重汽车品种短缺,技术相对落后。

发展高效的载重汽车,是在现代物流高度发展的形势下,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车用能源消耗的重要措施。

因此,国家应重点支持载重车用大功率高效率柴油机的开发和产业化工作,以及系列化载重汽车的开发和产业化。

4.轿车、轻型车的柴油化技术柴油化是实现节能的重要途径,随着汽车进入家庭的步伐加快,轿车和轻型车等燃油消耗非常可观。

建议国家应重点支持,轿车和轻型汽车柴油化的工作,应关注以下两个方面:1)轻型高速柴油机技术的研究开发2)车用柴油品质的提高和质量保证。

5.整车轻量化技术整车轻量化是汽车节能的重要措施,应积极开展新型高强度、轻质材料(如:镁合金、非金属材料等)的研究和应用工作。

汽油发动机技术进步将降低对高辛烷值汽油的需求

汽油发动机技术进步将降低对高辛烷值汽油的需求
重视 。
展 。一 旦 该 技 术 获 得 大规 模 商 业 化 应 用 ,必 将 进

步 降低汽 油机 汽 车对 高辛烷 值 汽油 的需 求 。
从 上 述 几种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汽 油机 技 术 发 展来
看 ,其 共 同点 都 是 采用 各 具 特 色 的汽 油 机 技 术 , 实 现 发 动 机 的 高 功率 、大 扭 矩 ,达 到 提 高 燃 油 经 济 性 和 减 少 排 放 的 目的 。其 中一 个 共 同 特 点 就是 对 汽 油 清 洁 化 要 求较 高 ,特 别 是 要 求 汽 油 中较低
该 技 术 摆脱 了汽 油 机 对 压缩 比和空 燃 比的 限
制 , 可 以大 幅 改 善 汽油 机 的油 耗 和 N 放 ,是 O排 目前 内燃 机 的 国际 研究 前 沿 ,也 被 认 为 是 解 决 石 油 资源 短 缺 和 污 染 物 排放 最 有 希 望 的技 术 途 径 。 美 国 、 日本 和 欧 洲各 国汽 车公 司均 把HC I 术 作 C技
的硫含 量 。
3)涡轮 增压 技术 涡 轮 增 压技 术 的应 用 ,可 以使 发 动 机 排 出的
废 气 能 量 通 过 涡 轮增 压 器 的有 效 利 用 ,使 发 动 机 能 够 吸 入 更 多 的 高 密 度 空气 ,提 高 充 气 密 度 ,从 而 有 效 增 加 进 气 量 。 应用 涡轮 增 压 技 术 ,可 以使
优开启角度或者气 门升程位置 。借助V T V 技术 , 通 过 配 备 的控 制 及 执 行 系 统 ,对 发 动机 凸轮 的相
位进 行 调节 ,从 而 使 得 气 门开启 、关 闭 的时 间随 发 动 机 转 速 的 变 化 而 变 化 ,能 显 著 提 高 充 气 效

汽油机稀薄燃烧

汽油机稀薄燃烧

涡流的分层效果仍可大体一直保持 到压缩上止点,有利于点火燃烧。 不难看出,在这种燃烧系统中影响 稀燃效果的主要因素是缸内涡流的 强度和喷油定时。一般说来,涡流 越强,缸内混合气上下混合的趋势 就越弱,分层效果保持得就越好。 喷油定时和喷油速率决定了缸内混 合气在流场中的空间分布以及浓度 梯度。稀燃极限与喷油定时关系很 大,只有在进气行程的某一区间内 结束喷油,才能得到理想的混合气 分层。 当前的稀燃汽油机普遍采用多 进气门结构,在空气运动方面,即 使以涡流为主的稀燃发动机也不采 用单纯的涡流运动,而是在中高负 荷时采用涡流,在低负荷时采用涡 流控制阀等可变进气技术在缸内形 成斜轴涡流。这种稀燃发动机的代 表是丰田公司的进气道喷射第三代 稀燃系统、本田公司的 VTCE-E 以 及马自达公司的稀燃系统。丰田第 三代稀燃系统和马自达稀燃系统的 共同特点是都采用涡流控制阀 (SCV)来调节涡流的强度, 采用1 个 直气道和 1 个螺旋气道组织空气运 动。在低负荷时,SCV 关闭获得强 的涡流;在高负荷时,SCV 打开获 得斜轴涡流,促进燃油与空气的混
46
2 00 7- 6
技术与研究
分别在进气和压缩行程中喷入气缸, 形成界于两者之间的混合气,可以 实现负荷从中小区域向大负荷区的 平稳过渡,并可以降低缸内的气体 温度,从而抑制了爆燃的发生,增 加了功率的输出。
2 稀薄燃烧的优缺点
2.1 稀薄燃烧的优点 稀薄燃烧系统能使有效的燃油 发挥出最大的效率,使汽油机燃烧 室内的燃烧更加完全,不但大大地 降低了汽油机的燃油消耗率,也大 大地改善了汽油机的尾气排放。缸 内直喷式汽油机(GDI)超稀薄空燃 比的利用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有不少 优点,如取消节流降低了泵气损 失,燃油蒸发引起了缸内温度的降 低,提高了汽油机可工作的压缩 比;燃油在进气行程中对进气的冷 却,提高了充气效率等。这些优点 可以使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提高 25% 左右,动力输出也比进气道喷 射的汽油机增加了将近 10% 。GDI 发动机除了温室气体 CO 2 排放较少 外,由于其冷却启动迅速快捷,很 少需要冷启动加浓,因而可以大幅 度降低冷启动时未燃碳氢( U B H C ) 的排放。 2.2 稀薄燃烧的缺点 2.2.1 成本高 由于稀薄燃烧系统的结构较为 复杂,对喷油系统的要求也相当严 格, 使喷油系统的结构也较为复杂, 由此使制造成本明显增加。 2.2.2 NO x 排放量增加 NOx 虽然采用了较稀的空燃比, 因气缸内的反应温度较低而降低, 但由于分层混合气由浓到稀将不可 避免地出现过量空气系数为1 附近 的偏浓区域,会导致这些地方的 NOx 生成增加。另外,较高的压缩比 和较快的反应放热率也会引起 NO x 的升高。一般来说,缸内直喷式汽

均质压燃(HCCI)技术分析

均质压燃(HCCI)技术分析

均质压燃(H C C I)技术分析-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均质压燃(HCCI)技术分析摘要对被称为第四种燃烧方式的HCCI燃烧方式进行了介绍,阐述了HCCI燃烧技术的优缺点,对HCCI发动机进行了分类并对各个种类进行了简要介绍,对HCCI的实现与控制方式进行了具体介绍。

同时,指出了HCCI方式面临的技术目标,展望了HCCI燃烧方式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HCCI技术;内燃机;稀薄燃烧技术HCCI技术利用的是均质混合气,但它不同于常规汽油机的单点点火方式,它通过提高压缩比、采用废气再循环、进气加温和增压等手段提高缸内混合气的温度和压力,促使混合气压缩自燃,在缸内形成多点火核,有效维持了着火燃烧的稳定性,并减少了火焰传播距离和燃烧持续期。

HCCI发动机的着火和燃烧过程,与传统的火花点火式和压燃式发动机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HCCI过程中,化学动力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HCCI发动机的着火与燃烧过程涉及重烃(高分子碳氢化合物)燃料的两阶段氧化过程,即低温氧化阶段(600-800K)和高温氧化阶段((1000-11OOK)。

均质混合气压燃燃烧方式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均质稀薄点燃燃烧速度慢的缺点,是有别于传统的汽油机均质点燃预混燃烧、柴油机非均质压燃扩散燃烧和GDl发动机分层稀薄燃烧方式的第四种燃烧方式。

HCCI发动机利用的是均质混合气,但它不同于常规汽油机的单点点火方式。

它通过提高压缩比,采用废气再循环、进气加温和增压等手段提高缸内混合气的温度和压力,促使混合气进行压缩自燃,在气缸内形成多点火核,有效维持了着火燃烧的稳定性,并缩短了火焰传播距离和燃烧持续期。

它与柴油机燃烧方式的不同在于:柴油机在着火时刻燃油还没有完全蒸发混合,进行的是扩散燃烧方式,燃烧速率主要受燃油蒸发以及与空气混合速率的影响;而进行HCCI燃烧的混合气在着火以前已经均匀混合,进行的是预混燃烧模式。

浅谈汽油机的有害排放物及其控制

浅谈汽油机的有害排放物及其控制

浅谈汽油机的有害排放物及其控制摘要:现如今汽车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国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汽车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

目前我国汽油及汽车保有量保持两位数增长。

随着汽油机汽车的不断增多,其由汽油机排放的有害物质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有害物质排放。

本文通过分析汽油机的有害排放物及产生机理,提出控制有害物质排放的措施,从而使人们对汽油机污染产生全面了解并对其污染做出相应控制与防范。

关键词:汽油机;有害排放物;产生机理;控制1.汽油机的有害排放物及其产生机理汽车发动机以碳氢化合物燃料为主,通过燃料与空气的混合燃料方式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再将热能通过曲柄连杆机构转化为机械能对外输出做功。

汽油机的使用燃料为汽油,汽油的主要排放物有CO2、H2O、CO、NOx而有害排放物主要有以下几种:1.1NO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忽略空气中的微量元素不计,空气中的O2的体积分数为21%,N2的体积分数为79%。

NO是空气中的N2在高温下分解后与空气中O2化合的结果。

根据汽油机的均匀混合气火焰传播方式的特点,用Zeldovich的理论来解释NO的生成机理。

即认为NO是空气中的N2在1800K以上的高温条件下按式(1-1)反应而生成的。

{N2+O=NO+NN+O2=NO+O(1-1)N+OH=NO+H(扩大)}氮分子需要较大的活化能才可分解,因此N2只能在高温条件下进行分解反应,这就决定了NO形成的高温条件。

基于zeledovich理论NO生成的三要素是燃烧温度,氧含量和整个燃烧的反应时间。

燃烧温度越高,氧含量越充裕,燃烧反应时间越长,其NO的生成量则就越多。

1.2CO的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汽油机中当过量空气系数Φa<1时,在较浓的混合气下燃烧,由于混合气中缺氧而造成碳氢燃料不完全燃烧,进而导致生成CO;当过量空气系数Φa>1时,在较稀的混合气下燃烧,可是由于混合气的混合不均匀而导致局部区域Φa<1,这就导致了局部碳氢燃料的不完全燃烧生成少量CO;另外燃烧生成的CO2在高温的环境中,会部分分解成O2和CO。

汽油机稀薄燃烧技术..

汽油机稀薄燃烧技术..

日产1.6升缸内直喷涡轮增压发 动机工作演示视频
FSI和GDI两者关系
• 分层燃烧技术和缸内直喷技术一直是相关联的。分层燃烧 的真正目的是可以实现较稀混合气的点燃,要实现分层燃 烧,必须基于缸内直喷,对于缸外喷射的发动机,是无法 实现分层燃烧的。而设计缸内直喷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实 现稀薄燃烧,因此二者走到了一起。而发动机的稀薄燃烧 技术是为了让混合气更加充分燃烧,达到减低油耗和排放 的目的。
与传统技术把燃油喷入进 气歧管的发动机相比,FSI发 动机的主要优势有:动态响 应好、功率和扭矩可以同时 提升、燃油消耗降低。 理论上,FSI发动机油三种工 作方式:分层燃烧、均质稀 燃和均质燃烧。
实际应用
奥迪采用的FSI® 燃 油直喷技术在同等 排量下实现了发动 机动力性和燃油经 济性的完美结合, 是当今汽车工业发 动机技术中最为成 熟、最先进的燃油 直喷技术,并引领 了汽油发动机的发 展趋势。
联系课本内容
FSI将燃油直接喷入燃烧室,由于喷雾的气 化冷却作用,它优化了充气效率,从而实现 了汽油机匀质调节,不再需要节气门,大大 降低了进气损失,分层燃烧减少了发动机的 传热损失,进而增大了满负荷。
返回目录
GDI是指缸内直喷技术。缸内喷注式汽油发动机与一 般汽油发动机的主要区别在于汽油喷射的位置,目前 一般汽油发动机上所用的汽油电控喷射系统,是将汽 油喷入进气歧管或进气管道上,与空气混合成混合气 后再通过进气门进入气缸燃烧室内被点燃作功;而缸 内喷注式汽油发动机顾名思义是在气缸内喷注汽油, 它将喷油嘴安装在燃烧室内,将汽油直接喷注在气缸 燃烧室内,空气则通过进气门进入燃烧室与汽油混合 成混合气被点燃作功,这种形式 与直喷式柴油机相似,因此有人 认为缸内喷注式汽油发动机是将 柴油机的形式移植到汽油机上的 一种创举。

汽油机先进燃烧技术综述

汽油机先进燃烧技术综述

汽油发动机燃烧研究进展Alex C. Alkidas奥克兰大学、机电工程署、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学院,罗切斯特,MI48309-4478,美国,在线,2007年9月11日。

摘要本文是关于汽油机上用于减少燃油消耗和发动机排放的最新燃烧研究进展,及其相关技术的一篇综述。

为了优化在转速/负荷范围内的燃烧,发动机应该以三种燃烧模式运行:分层充量点燃(SCSI)、均质充量点燃(HCSI)和均质充量压燃(HCCI)。

能够实现这一目标,最大程度降低油耗和排放的重要技术是:导向喷射直喷系统,灵活可变气门机构以及基于发动机控制的缸内压力。

关键词:汽油机;火花点火;DISI;HCCI;HCSI;HCSI;直喷;压燃;分层燃烧。

1.简介:全世界绝大多数的乘用车都装载了进气道喷射(PFI),火花点火式汽油机。

尽管这类发动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它的局限性根本不能克服,因此我们已经找到了能够克服其中一个或者更多局限的其它类型的汽油机。

让PFI,SI,汽油机性能变坏的基本局限是:(a)在部分负荷工况下导致很大泵气损失的节气门负荷控制方式;(b)在低速或者高负荷工况下汽油的爆震倾向导致了发动机压缩比的降低;(c)3效排气后处理系统要求发动机在化学当量空燃比的工况下运行,这就导致了由于产生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聚合物而使混合气具有不好的特性(偏低率的比热);(d)主要由于裂缝油气而导致较高的未燃碳氢排放;(e)由化学当量比燃烧引起的燃烧温度过高导致较高的NO排放量。

其中局限(a)-(c)使发动机的油耗极大的增加。

另一方面,较高的发动机HC和NO 排放物并不是问题,因为在化学当量工况下的发动机具有很高的三效催化转化效率。

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在乘用车用发动机上有巨大潜力的两种汽油机燃烧技术是直喷(DI)分层燃烧点燃技术(SCSI)和均匀充量压燃技术(HCCI)。

这些技术都使用了完全稀薄燃烧,并采取了高度稀释和无节气门操作。

和PFI汽油机相比,DI SCSI发动机极大地降低了燃油消耗和发动机排气中的NO排放量,在HC排放量上性能相当。

汽油机均质混合气压燃燃烧(HCCI)技术

汽油机均质混合气压燃燃烧(HCCI)技术
A sr c : o d t , lcr o t ltc n lg e s d o h a oie p p lr eo ̄ e fr b ta t T ae ee t c c nr e h oo y b mg u e n te g s l o ua l , e p r — i o n y, o na o a e i rv d g e t , tte ml me l n b m o u t n e tn s te r a ri rv me to 'n  ̄ r l mp o e ral a y h et ,e u c mb si xe d o d f mp o e n f i a o h o
1 引言
随着近 几年 油价 的不断 攀升 以及 能源供 给 的 日益 紧张 , 人们对 车 用 发 动机 的燃 油经 济 性 更 加
油经 济性好 。然 而 , 随着 汽 车 内燃 机 技 术 的 发 展 以及 排放法 规 的 日益 严格 , 别 是 “ V” 至将 特 欧 乃 来 的“ Ⅵ” 规 , 现 有 内燃 机技 术 提 出了 更 为 欧 法 对 严峻 的挑 战 。 目前 已应 用 的较 先 进 的技 术 ( 柴 如
dee  ̄ gn efr n e HC Ii akn f e o c p i cmb s o hc o ie ea vnae i l liep r ma c . C s ido w cn e tO o u t n w ihcmbn st d a tg s s o n l i h
(. 1重庆 交通 学院机 电学院 , 重庆
407 ;. 庆工 学院 , 004 2重 重庆
405) 000
摘要 : 在汽油机普遍采用电控技 术, 发动机性能得到较 大改善的今 天, 稀薄燃烧技术为汽 油机 性 能的提 高提供 了广 阔的 前 景 。 而 H C 燃 烧技 术 , 一 种 集 常规 汽 油机 和柴 油机 于 一 CI 是

汽油机均质混合压燃燃烧(HCCI)

汽油机均质混合压燃燃烧(HCCI)

汽油机均质混合气压燃燃烧(HCCI)技术孙庆1,秦松涛1,张勇2(1重庆交通学院机电学院,400074;2重庆工学院,)摘要:在汽油机普遍采用电控技术,发动机性能得到较大改善的今天,稀薄燃烧技术为汽油机性能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而HCCI燃烧技术,是一种集常规汽油机和柴油机于一体的新概念燃烧。

本文在介绍HCCI燃烧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汽油机实施HCCI的可行性,并介绍了HCCI发动机实用化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废气再循控制HCCI燃烧过程的方案等。

关键词:汽油机稀薄燃烧均质混合气压燃燃烧技术废气再循环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Homogeneous Chrage Compression Ignition (HCCI)Technology Used For Gasoline EngineAbstract:Up today, most of gasoline engines are controlled by electric technology. The functions has raise strongly. The lean combustion skill put a great future in the port fuel injection system. But the HCCI technology, a new combustion concept, which incorporates the best features and discards the disadvantages of both traditional spark ignition (SI) gasoline engine and compression ignition (CI) diesel engine. In this article, feasibility of gasoline engines that implement HCCI technology is analyzed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HCCI technology;the problems facing the practicability of HCCI engine are introduced;and scheme which controls HCCI combustion process adopting engine gas recirculation (EGR) and so on .Key Words:gasoline engine, lean combustion technology, HCCI, engine gas recirculation EGR1、引言随着近几年油价的不断攀升以及能源供给的日益紧张,人们对车用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更加重视,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其中的汽油机稀薄燃烧技术,就是改进汽油机燃油经济性的重要手段。

汽车新技术之汽油机缸内直喷培训课件(ppt 45张)

汽车新技术之汽油机缸内直喷培训课件(ppt 45张)
图4.福特PROCO稀薄燃烧系统
4.缸内直喷技术现状
• 燃油供给和喷射系统 • 喷射模式 • 燃烧系统 • 缸内空气运动的组织
4· 1.燃油供给和喷射系统
• 现代的GDI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设计,为了 达到分层稀薄混合气所要求的喷雾质量和 灵活的喷油定时,均采用了精度高、响应 快的柔性电控手段。高压共轨喷射系统加 电磁驱动喷油器被认为是满足缸内灵活喷 射要求的喷射系统之一。 • 该系统由低压输油泵、燃油压力传感器、 喷油压力控制阀、高压油泵、蓄压燃油轨、 喷油器等组成。
• 缸内直喷就是将燃油喷嘴安装 于气缸内,直接将燃油喷入气 缸内与进气混合。喷射压力也 进一步提高,使燃油雾化更加 细致,真正实现了精准地按比 例控制喷油并与进气混合,并 且消除了缸外喷射的缺点。同 时,喷嘴位置、喷雾形状、进 气气流控制,以及活塞顶形状 等特别的设计,使油气能够在 整个气缸内充分、均匀的混合, 从而使燃油充分燃烧,能量转 化效率更高。
图1.丰田D—4稀薄燃烧系统
3· 1.分层燃烧缸内直喷
• 三菱4G稀燃系统(图2)与丰田D一4系统相近。 进气采用立式进气道,能够产生强大的进 气气流,直接流入气缸,流速可达40m/s 一50 m/s,充气效果好,以保证高度的纵 向涡流及充气系统。活塞顶部的凹坑浅, 且壁面有一定的斜度。在部分负荷输出时, 油束与壁面碰撞后飞溅的油滴,随含有汽 油蒸气和细小油滴的气流斜向上运动(图2中 倒滚流),被位于缸盖中部的火花塞点燃。
汽车新技术之汽油机缸内直喷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
1.缸内直喷技术概述 2.缸内直喷技术的工作原理 3.缸内直喷技术特点 4.缸内直喷技术现状 5.缸内直喷技术的实际应用 6.缸内直喷发动机目前存在的问题 7.缸内直喷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问题 8.缸内直喷技术今后的研究开发方向

缸内直喷技术

缸内直喷技术

GDI发动机的喷油压力一般在 10-15MPa左右,以保证燃油雾化质量及合适的贯穿距离。高压油泵一般由安装 在进气凸轮轴上的 4山凸轮驱动,升程在 2.5-4mm之间,升程对高压油泵的选择十分重要,直接影响着冷起动时直 喷系统的建压时间,升程需根据发动机性能需求、滚轮挺柱寿命、驱动凸轮型线及制造工艺等因素综合设计,一般 3.5mm左右的升程即可满足使用需求。
直喷发动机燃油和空气混合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喷射引导、壁面引导和气流引导,具体见图中a、b、c所示。 发动机的喷油器设计在缸盖顶部,火花塞设计在发动机的侧面,此种方式称为喷射式引导,在火花塞周围易形成较 浓的混合气,这种布置方式比较适合于分层稀薄燃烧,具有较好的燃油经济性。壁面引导方式是喷油器侧置,火花 塞顶置,通过活塞顶部的特殊形状引导油束运动并与空气混合,此种方式可以在火花塞周围形成较大面积的可燃区 域。气流引导方式同样采用喷油器侧置、火花塞顶置的形式,利用进气时形成的滚流强化油气混合。壁面引导方式 和气流引导方式结构形式相似,多用于均质燃烧模式,可以由传统的 PFI发动机转化而来,可以实现与 PFI发动机 共用燃烧室及缸盖毛坯,是直喷系统的核心部件,喷油器在燃烧室内的布置方式、喷嘴结构形式、油束的喷雾形状都直接影响燃 油的雾化、油气混合及燃烧过程,最后影响发动机的性能。另外喷油器喷嘴置于燃烧室内,受燃油品质量影响较大。 如果燃油的油品质不好,燃烧不充分,极易生成积碳并堵塞喷嘴,影响喷雾质量及喷油器自身的寿命。
缸内直喷发动机的活塞顶面形状对燃烧室内气流的运动及混合气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缸内直喷发动机都 将活塞作为关键部件进行重点的设计和开发。无论是壁面引导、气流引导还是喷射引导,都需要特殊的活塞顶面凹 坑相适应,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油气混合效果,形成油气浓度的均质分布或梯度分布,保证燃烧的顺利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油机缸内直喷与均质压燃技术
前言:
点燃式汽油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直到1980年前的一百多年中,所有的产品汽油机都依靠化油器来实现油气混合。

从上世纪80年代初以后,汽油进气道喷射或进气阀口喷射(电喷)很快代替了化油器,成为汽油机的主流。

电喷的应用与排气后处理的结合大幅度地降低了有害气体的排放,成为达到日趋严格的排放标准的关键手段。

大约从1990年前后开始,汽油缸内直喷技术又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

并最终导致了产品直喷汽油机的出现。

最先投入市场的缸内直喷汽油机采用了分层燃烧以降低油耗,从1996开始出现在日本市场,其后又出现在欧洲市场。

到目前为止,尽管已有多种分层燃烧缸内直喷汽油机出现,所占的市场份额仍不够大,也未能在美国市场销售,其主要原因包括氮氧化物后处理和碳烟生成等问题仍有待于更妥善地解决。

在2003年底,采用均匀混合燃烧的缸内直喷汽油机开始在日本上市,并计划从2005年开始在美国上市。

这种汽油机利用了直喷技术所带来的优点并采用可变气阀定时来降低泵气损失,避免了氮氧化物后处理和碳烟生成等问题,对汽油的含硫量要求不高。

尽管如此,由于两类缸内直喷汽油机对降低车辆在整个运行工况平均油耗的作用都有限,以及近年来更有潜力的新型燃烧系统的出现,缸内直喷点燃式汽油机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尚不明朗。

近年来,一种新的内燃机燃烧方式——均质压燃,受到越来越多的内燃机研究人员的关注。

与其它燃烧方式不同,均质压燃的燃烧过程是缸内混合气几乎同时到达自燃温度而几乎同时发生的放热反应,基本上是一个非扩散的燃烧过程。

均质压燃可以在非常稀的混合气中进行,从而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氮氧化物和碳烟的生成,并提高热效率。

均质压燃燃烧系统可以使用包括汽油和柴油在内的不同燃料。

由于燃油的挥发性和自燃温度的不同,使用不同燃油的均质压燃燃烧系统也不同。

采用柴油均质压燃的主要目的,是同时降低氮氧化物和颗粒排放,对柴油机的热效率影响不大。

汽油采用均质压燃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汽油机的油耗,同时也降低较难进行后期处理的氮氧化物排放。

汽油均质压燃成为各国汽油机燃烧系统最热门的研究方向,希望能从根本上改变汽油机热效率低的状况。

具有解决汽油机热效率低问题的能力
①车辆的几何轴线是车辆的实际推力线,它是车辆后轴前束的角平分线。

②当车辆后轴变
形,后轴前束发生变化,都会使推力线方向发生变化。

③如果车身变形过大,车轮定位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应该先做大梁矫正再做四轮定位;④驱动角是由后轴的前束、横向偏移和轴偏位产生,调整时应先调整后轴,再调整前轴。

⑤前轴前束是根据后轴前束形成的几何轴线进行调整的。

①进行定位前检查1)检查轮胎气压,调整至规定压力2)检查车身高度3)检查车轮轴承间隙,必要时则更换前轮轴承。

4)检查轮辋及轮胎的状态。

5)检查转向传动杆系及球节头的松动程度。

•将车停放于水平地面并且不带行李或人。

•检查车轮,检查前悬挂松动程度。

•检查减振器能否正常运作。

②将车辆安装到定位架上③摇动车辆前部和后部④调整顺序是先调整后轴再调整前轴。

⑤对于单个轴,先调整主销后倾角和外倾角,再调整前束角。

⑥其原因是调整主销后倾角时会使前束角度变化。

⑦调整前束时不会影响主销角度和外倾角。

分析循环波动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而可找出改善措施。

(1)过量空气系数α的影响
一般丸α=0.8~1.0(最易点燃和燃烧的范围)时的循环波动率最小,过浓或过稀都会使循环波动率增大,这也是稀薄燃烧汽油机遇到的主要问题。

(2)油气混合均匀程度有重要影响,而适当提高气流运动速度和湍流程度可改善混合气的均匀性。

(3)残余废气系数过大.则循环波动率增大,除合理控制残余废气量之外,通过燃烧室合理设计和组织扫气以防止火花塞周围废气过浓也很重要。

(4)发动机工况不同则循环波动率不同.一般低负荷(α会增大)和低转速(湍流程度会降低)时循环波动率增加。

(5)提高点火能量或采用多点点火可降低循环波动率。

如日产公司曾在NAP8—Z型发动机上采用双火花塞点火,使循环波动率由11%下降至4%,燃油消耗率
b降低10%左右。

e
本田公司在其0.7 L和1.3 L发动机上采用双火花塞(见图8-17)后,降低油耗3%~5%。

Romeo 公司也在1.8L发动机上采用了这项技术。

双火花点火的问题主要是在4气门气缸盖上设置困难,因而目前应用实例较少。

①防止燃烧室温度过高,如降低压缩比和减小点火提前角等。

②合理设计燃烧室形状,使排气’:裙火花塞等处得到合理冷却,避免尖角和突出部
③选用低沸点汽油,以减少重馏分r如芳香烃等)形成积炭。

④控制润滑油消耗率,因为润滑油容易在燃烧室内形成积炭,同时应选用成焦性较小的润滑油。

⑤有些汽油和润滑油添加剂有消除或防止积炭作用。

⑥提高燃料中抗表火性好的成分.如异辛烷等。

一、什么是四轮定位:
ϕ
发动机的运行情况(简称工况)是以其发出的功率P e 和转速n 来表示。

此功率、转速应该与发动机所带动的工作机械要求的功率、转速相适应。

只有当发动机发出的扭矩与工作机械消耗的扭矩相等时,两者才能在一定转速下按一定功率稳定工作。

如图8-1所示,T R 曲线为工作机械所消耗扭矩随转速的变化,tq T 曲线是发动机油量控制机构一定时,扭矩随转速的变化,此时发动机只能在T tq 、T R 曲线相交的A 点,即扭矩RA tqA T T =,转速为A n 的工况下稳定工作。

然而,工作机械阻力矩和转速是会变化的,其变化规律取决于不同用途。

例如,工作机械阻力矩增加,如图中T R 曲线,若发动机油量控制机构不变,则其转速就要降低,直至T tq 、T R 曲线相交的B 点,,即扭矩RB tqB T T =,转速为B n 时才达到新的平衡,发动机再次稳定工作。

可见,由于稳定工作必须满足扭矩相等的条件,当工作机械阻力矩或转速变化时,就引起发动机与之配合的运行工况发生变化,因而发动机工况变化规律与所带动的工作机械的工作情况有关。

根据内燃机的用途,其使用条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工况:发动机转速不变,而功率改变。

例如,发电用发动机正常起动后,为使其工作稳定,要求发动机转速基本恒定。

功率随电机负荷大小,从零直接变到最大,没有固定的规律性,但要使发动机转速不变,才能确保输送的频率稳定,那么在工况图上会出现一条垂直线(图8-1中的曲线1),称为线工况。

第二类工况:功率与转速的关系类似于三次幂函数,3Kn P e ,K 为比例常数。

船用机就是这类发动机,因为它是带动螺旋桨工作,故称螺旋桨工况或推进工况,也是线工况。

如图8-1中曲线2所示。

这样,发动机功率与转速之间呈现一种有规律的变化。

第三类工况:发动机功率和转速都独立地在很大范围内变化,它们之间没有特定的关系。

驱动汽车等陆上运输车辆时,都属于此类。

其运行情况是:转速决定于行车速度,可以从最低稳定转速一直变到最高转速。

扭矩取决于行驶阻力,在同一转速下,可由零变到全负荷。

当需要发动机制动时,如汽车下长坡,发动机是由底盘倒拖而做负功,运行工况由图8-2中的阴影线面积表示。

上边界线A 是不同转速下的发动机所能发出的的功率最大值(曲线3);左边界线C 为发动机最低稳定工作的转速限制线;右边界线B 为发动机最高转速限制线,下边界线D 是汽车熄火,外力倒拖发动机的工况线,称为倒拖功率。

发动机在这样一个面区域内工作,这就是车用发动机在路面行驶过程中会遇到的工况。

至于汽车用发动机功率和转速的具体变化情况,则因汽车种类和使用条件而异。

一般说来,汽车在平坦路面上,尤其在城市公路行驶时,起动和制动频繁,发动机经常在部分负荷的中、低速和怠速情况下工作,而很少在满负荷下以最高车速行驶,因此发动机仅偶而以最大功率工作。

长途运输车高负荷、高速行驶情况较多,例如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长时间高速连续行驶的情况就大大增加了。

拖拉机柴油机为保证耕作质量,常在选定的某一转速下工作,且由于生产率需要,使用 的负荷也较高,经常是全功率的85%左右,更因土壤组织不均匀以及土中有杂草、茬根等,牵引阻力有很大的波动,此时柴油机运转接近第一类工况。

当拖拉机用于运输时,其柴油机运转情况属于第三类工况,转速变化大,负荷率也较低。

当发动机工况(即功率和转速)为适应需要而变化时,其性能(包括动力性、经济性、排 放性、噪声、烟度等)也随之而变,因此,评价和选用发动机时就必须考察它在各种工况下 的性能,才能全面判断它能否满足要求,对于工况在很大范围内变化的车用发动机尤其是这 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