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史诗《格萨尔》中的信息传播方式研究

合集下载

《格萨尔》史诗国内研究综述

《格萨尔》史诗国内研究综述

《格萨尔》史诗国内研究综述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被誉为藏族文化的瑰宝。

国内对《格萨尔》史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研究:《格萨尔》史诗是一部古老的传说文学作品,传说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因此对于《格萨尔》史诗的历史研究也是国内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学者们通过研究《格萨尔》史诗中的历史事件,发现了藏族历史上一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如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等。

2. 文学研究:《格萨尔》史诗是藏族文学作品中的瑰宝,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

国内学者对于《格萨尔》史诗的文学风格、叙事结构、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也探讨了《格萨尔》史诗与藏族传统文化的联系。

3. 传承保护:《格萨尔》史诗是藏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话题。

国内学者对于《格萨尔》史诗的传承保护也进行了研究,包括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格萨尔》史诗,以及如何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格萨尔》史诗。

4. 对外传播:《格萨尔》史诗是藏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国内外藏族人民共同热爱的文化遗产。

国内学者对于《格萨尔》史诗的对外传播也进行了研究,包括如何更好地将《格萨尔》史诗介绍给外界,以及如何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介推广和传承《格萨尔》史诗。

历史文献记录中的《格萨尔》口头传统

历史文献记录中的《格萨尔》口头传统

历史文献记录中的《格萨尔》口头传统【摘要】《格萨尔》口头传统作为蒙古族英雄史诗,在历史文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首先介绍了其在历史背景下的传承情况,然后分析了其内容特点和传承方式。

接着探讨了《格萨尔》口头传统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对文化传统的影响。

提出了关于《格萨尔》口头传统的保护与传播措施,强调了对其重视和保护的必要性。

通过对口头传统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蒙古族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为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格萨尔》口头传统不仅在历史文献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也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格萨尔》口头传统、历史文献、重要性、历史背景、内容特点、传承方式、文化传承、影响、保护、传播、措施、价值、重视、保护措施。

1. 引言1.1 《格萨尔》口头传统在历史文献中的重要性《格萨尔》口头传统不仅是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藏族民众的文化传承和认同的象征。

通过口头传统的叙述和表演,人们可以感受到藏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口头传统也是藏族民众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方式,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价值观和民族精神。

《格萨尔》口头传统在历史文献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一部史诗,更是一部载入史册的文化瑰宝,对于研究藏族文化、历史和宗教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只有正确理解和重视《格萨尔》口头传统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2. 正文2.1 历史背景下的《格萨尔》口头传统在历史背景下,《格萨尔》口头传统是藏族文化中的瑰宝。

起源于公元11世纪,传承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在古代,藏族地区缺乏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口头传统成为了传承文化、历史和宗教信仰的主要方式。

《格萨尔》口头传统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内容涵盖了宗教、历史、神话传说等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西藏地区,《格萨尔》口头传统被尊为“一切经典中的经典”,成为了藏族人民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深度的挤压与广度的繁荣——论《格萨尔》的传播形态

深度的挤压与广度的繁荣——论《格萨尔》的传播形态

增 多, 如人 民 日报 、 人 民 网均 有对 《 格 萨 尔》 的 文字 故事 , 这 里专 指《 格 萨尔 》 故事 ; 二是 伏藏 抄本 , 藏 语
报 道 和刊 载 。
叫“ 德仲 ” ( s t e r —s g r u n g ) , “ 德’ , 是宝藏, 意 即挖
( 二) 影视类
第2 8 卷 第3 期
2 0 1 3 年9 月
西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OURNAL OF T I B E T UNI VE RS I T Y
Vo 1 . 2 8 N o . 3 S e p . 2 0 1 3
深度 的挤压 与广度 的繁荣
— —
论《 格萨尔》 的传播形态
传播 的历史、 理论 与现 实研究” ( 项 目号: 1 O Y J A Z H 1 1 2 ) 阶段性成果。 第一作者简介: 金石, 女, 汉族 , 河南洛 阳人, 西藏 民族 学院新 闻传播 学院 副教授, 主要研 究方向为传播学。

l 3 0 —
金 石, 彭敏: 深度 的挤压与广度的繁荣— —论《 格 萨尔》 的传播形 态
掘 出来 的 《 格萨尔》 , 主要指手抄本 。 “ 卡仲” 和“ 德
青 海 电视 台于 1 9 8 9 年拍 摄 了 l 6 集 藏语 电视 连 仲 ” , 实际上 概括 了《 格萨 尔》 的两 种传 统流 传形 式, 续剧《 格 萨尔 王传 》 ; 预计投 资 5 0 0 0 万 人 民 币的 4 D 或 者说 传统 的基 本传 播 方式 : 一是 靠 民间 艺人 口头 电影 《 格萨尔王》 已经 进 入 先 期 拍 摄 ; 2 0 1 0年 由西 传 唱, 二是靠 手抄 本 与木 刻本 保存 和传 播 。而最 基 藏 自治 区党 委 宣传 部 、 青 海省 委 宣传 部 等部 门酝 酿 本 、 最主 要 的是靠 众 多的 民间 艺人 世代相 传 。本 节 拍 摄 电影和 动 画 片 《 格萨尔王传》 ; 上世纪 9 0 年 代 重在 讨论 《 格萨 尔》 的 口语 传播 方式 。 以后 , 《 格萨尔》 相 关 新 闻报 道 、 纪录 片等 相 继 出现

《格萨尔》史诗的视觉文化建构与超文本传播

《格萨尔》史诗的视觉文化建构与超文本传播

藏学研究《格萨尔》史诗的视觉文化建构与超文本传播高莉牛乐(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810007;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兰州730030)摘要:《格萨尔》史诗的丈本形态在当代社会发生了持续的演进,其实质是以视觉文化转向为基础的多元的文化实践策略,凸显了丈化间性的互动表达。

尽管被日趋多元的文化样貌所遮.蔽,但是《格萨尔》史诗丰富的文化内涵已借助人丈视域的拓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趋于超文本传播,重构了其“传承”与“传播”为一体的文化空间。

关键词:格萨尔;文本;视觉丈化;文化间性中图分类号:C95&1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681(2020)04-0181-05The Construction of Visual Culture and Hypertextual Spread of theEpic of GesarGA0Li NIU LeAbstract:The textual form of the epic"Gesar"has undergone continuous evolutio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Its essence is a diversified cultural practice strategy based on the visual cultural tum,which highlights the interactive expression of interculturality.Despite being obscured by the increasingly diverse cultural appearances,th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epic"Gesar"has tended to the hypertextual dissemination through the expansion of humanistic horizons and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constructing its"inheritance"and"dissemination""As one cultural space.Key words:u Gesar*Epic;Text;Visual Culture;Intercultural《格萨尔》史诗的当代传承突出表现在其文本形态和传播方式的演进,基于史诗研究者的学术话语,借助当代的媒体传播手段以及文化遗产价值转化的进程,社会化的文化赋魅行动已经解构了《格萨尔》史诗的本原文化空间和传承场域。

史诗传唱——“格萨尔仲”探析

史诗传唱——“格萨尔仲”探析

史诗传唱——“格萨尔仲”探析摘要:《格萨尔》是藏族人民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格萨尔说唱是藏族民间的一种重要的艺术类别,格萨尔说唱艺人则是西藏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本文拟从“格萨尔仲”的缘起、史诗艺人传唱过程中的诸多神秘现象及其对这种神秘性的不同文化之解析等方面,来探析史诗歌手表演的文化内质与功能。

关键词:史诗;格萨尔;说唱艺人《格萨尔》代表了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同时也具有了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认识价值,有“东方的荷马史诗”之称。

一、“格萨尔仲”的缘起“格萨尔仲”一词,系由藏语Ge Sar gyi Sgrung音译而来。

从词面意义上看,Ge Sar即“格萨尔”,人名,指故事中的主人公;Sgrung作名词解意为“故事”,泛指一切寓言、神话、传奇等之类的故事。

因此,中外许多的专家、学者,又都采用意译的方法,把它译作《格萨尔》、《格萨尔故事》或《格萨尔传奇》等,又因为Sgrung(仲)本身就是藏族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或说唱现象),因而,人们也就习惯地把Ge Sar gyi Sgrung俗称为“格萨尔说唱”或“说(唱)格萨尔”等。

对于同一词汇,不管是音译也好,意译也罢,其概念意义都是一样的,在这里即为“格萨尔仲”。

格萨尔史诗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藏族民间的说唱艺术和说唱艺人。

《格萨尔》说唱艺人,在藏语中一般称为“仲哇”或“仲堪”,意思是“故事家或精通故事的人”。

①格萨尔说唱在藏语中即被称之为“格萨尔仲”。

而且这种说唱的艺人之间又有不同的划分。

第一种便是“包仲艺人”,“包仲”就是神授故事者,是指通过做梦学会说唱格萨尔的故事的艺人,一般称为“神授”艺人。

相较而言,神授艺人是《格萨尔》所有说唱艺人中最为杰出的,可以说唱多部甚至几十部诗章,有自己独特的史诗集群。

第二种是顿悟艺人,“顿悟”从其字面来看,是忽然醒悟的意思,具有短暂性和易逝性。

“顿悟艺人”时而能讲得有声有色,充满激情,豪情万丈,但时而却无法再讲,缘于灵性的丧失。

试论史诗《格萨尔》数字化传播

试论史诗《格萨尔》数字化传播

试论史诗《格萨尔》数字化传播文/扎西当周摘要:藏民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目前依旧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点话题。

史诗不仅反映了藏族古代历史,而且还蕴含着宗教、哲学、政治、历史、民俗、军事、地理等多学科价值。

宏伟的格萨尔故事将藏民族历史与文化串连在一起,《格萨尔》的出版物也日趋见多,另一方面说,国家也在提倡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方面的举措。

可到目前为止,史诗《格萨尔》未能以全新的数字化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本文客观的分析了史诗《格萨尔》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传播。

关键词:史诗;网络;数字化传播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传播学与网络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在进行传播行为时和传播过程中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关系的学问,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总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来研究传播的本质和概念;传播过程中个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馈,信息与对象的交互作用;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功能;各种传播媒介的功能与地位;传播制度、结构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

传播学还要借鉴自然学科中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

所以,人们称他为交叉学科,意思是处在多种学科的十字路口。

但是,传播又有他自身的理论,是其他社会科学所无法替代的。

“Internet是1993年以来大量出现在我国大众视野里的一个新名词。

Internet曾被译为‘交互网’、‘国际网’。

如今一般称其为“国际互联网”,在全球信息化推动的浪潮下,它的迅速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球的广泛重视。

”①科学的力量越来越有力的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科学存在力量,科学是历史的杠杆,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一、史诗《格萨尔》概述人类在诞生伊始,就开始了交往、交流和沟通。

人类的发展,是一部传播的历史,也具有时间衔接和媒介发展的历史。

传播学视阈下民族史诗译介模式研究——以《格萨尔》的译介为例

传播学视阈下民族史诗译介模式研究——以《格萨尔》的译介为例

第35卷第3期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5月V o l.35N o.3J o u r n a l o f Z h o u k o u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M a y2018传播学视阈下民族史诗译介模式研究以‘格萨尔“的译介为例张晓(重庆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翻译研究所,重庆永川402160)摘要:民族史诗对外译介是以文化输出为主要目的的对外传播活动,应当从传播学角度整体系统地研究㊂‘格萨尔“是具有典型民族文化特色的活态史诗,其译介模式研究能为民族史诗 走出去 提供参考㊂传播学观照下,‘格萨尔“译介并非纯粹的语言符号转换㊂译介模式的有效构建过程中,传播者必须注重受众㊁传播内容㊁传播渠道的制约及这些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在译介时重视受众差异,遴选适当的传播内容,以符合受众偏好㊁与传播内容相匹配的传播渠道进行分众传播㊂关键词:‘格萨尔“;译介;传播学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18)03005005D O I:10.13450/j.c n k i.j z k n u.2018.03.13民族史诗文化层次丰富㊁个性特征明显㊁表现形式多样,它们的对外传播是 中国文化走出去 的有机组成部分㊂史诗通过何种方式㊁经怎样的过程 走出去 并将最大信息量传达目的受众,且为之认可,是实现其有效对外传播必须思考的课题㊂传播效果的最大实现,是以 译 为基础的更为宏观的传播模式的构建㊂藏族活态史诗‘格萨尔“于2009年被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民族历史㊁风俗文化㊁社会自然㊁宗教道德㊁艺术科学,体现出藏族社会关系㊁阶级关系㊁道德观念㊁民族智慧㊁地域知识文化㊁民族历史及语言的传承等,被誉为古代藏族社会 百科全书 [1]86㊂‘格萨尔“经域外传播两个世纪之久,所译语言包括俄㊁法㊁德㊁英㊁日等,在国际上享有盛誉㊂然而,国内针对‘格萨尔“的对外传播研究只能算是刚刚起步,鲜有学者将之置于传播学视域下研究译介模式㊂‘格萨尔“是具有典型民族文化特色的活态史诗,其译介模式研究能为民族史诗 走出去 提供参考㊂一㊁马莱茨克传播模式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是一个变量众多的社会互动过程㊂德国学者哈德㊃马莱茨克于1963年提出大众传播场模式,即马莱茨克传播模式㊂这一模式的基本要素包括传播者㊁传播讯息㊁传播媒介以及受传者,在传播过程中,它们与社会系统及传播系统中的其他因素相互集结㊁相互作用㊂这一模式考察了大众传播过程中各种社会关系的群集和总和,即 场 ,指出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传者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 场 中进行,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实现其传播的性质㊂这一模式中,传播者和受传者都要受到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个人层面㊁组织层面以及社会层面㊂而媒介和讯息又受到来自传播者和受传者两大因素的影响[2]42-43㊂首先,从传播者要素角度来看,传播者有自己的人格意识和个性结构,要考虑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公众中的形象㊂并且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始终处于某一 工作环境 ,受其所在组织的制约㊁社会道德及法律规范的约束㊂与此同时,传播者还需要考虑来自媒介性质与讯息,以及受传者自发反馈等因素的影响㊂传播者的传播行为是在这样的 社会磁场 中进行㊂传播者对讯息进行组织加工,通过某些媒介手段实现传播㊂其次,从受传者角度来看,受传者同样具备特定的 自我印象 及 人格结构 ,处于某一社会群体中,受到 群体意识 的影收稿日期:20180123;修回日期:20180227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传播效果研究 (17S K G175)㊂作者简介:张晓(1981-),女,重庆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及外语教学研究㊂响,但是面对媒介与信息,他们又有 被动接受 的压力㊂再次,从媒介和讯息角度来看,受到传播者与受传者双方面的影响㊂一方面是传播者对讯息的组织加工带来的影响,这种选择和加工也可以说是传播者背后的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㊂另一方面是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带来的影响,这种选择当然也是基于受传者本身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需求㊂在一定程度上,传者对媒介的印象也会影响受传者的选择[2]43,[3]61㊂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3]54:传播者对讯息进行选择与加工,即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媒介渠道可以传递的符号,进行 编码 ;受传者则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理解和阐释,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进行 解码 释码 ,并发出反馈㊂编码与解码是传播过程的重要环节[2]35-36,是影响传播效果的两个极为重要的因素㊂传播效果是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受到传播过程中各因素㊁各环节交互作用的影响㊂传播者㊁传播讯息㊁传播媒介㊁受传者所产生的相互影响的结果则表现为传播效果㊂因此,传播效果的获得必须研究上述因素及其相互作用㊂民族史诗的对外传播必须思考其传播者㊁传播讯息㊁传播媒介㊁受传者等核心要素,思考在特定传播场域下,传播者的编码㊁转码过程及受传者的解码过程㊂二㊁‘格萨尔“译介模式分析格萨尔史诗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基本的诞生和传播路线是从藏族到蒙古族地区,经由历代先民积累㊁创造㊁流传,是土生土长的㊁具备多语种史诗版本的民间文学㊂其内容丰富,包括当地的风俗习惯㊁传说故事㊁歌谣谚语等,且受到原始的自然崇拜㊁苯教和佛教信仰(藏传佛教㊁喇嘛教)等意识形态的影响,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变迁,传承形式呈现出口头传承和文本书写的多渠道民间创作和多元文化共同模塑的复杂格局[4]39,[5]16㊂‘格萨尔“发展历史及发展路径衍生出复杂的传播过程,对外传播不可避免地需要经历文化编码㊁转码㊁解码,这就意味着‘格萨尔“成功 走出去 需要进行多重 把关人 角色分析㊁受传者定位分析㊁讯息筛选加工策略分析及传播渠道(媒介)选择分析㊂仅从文本翻译角度不能准确把握‘格萨尔“对外传播过程,而是需要从更为宏观㊁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观察其传播过程中核心要素及其相互作用过程㊂从马莱茨克传播模式角度分析‘格萨尔“的对外译介模式,就是将‘格萨尔“的对外传播过程看作一个系统,将其传播者㊁受传者㊁传播讯息㊁传播媒介等要素置于 场域 内研究,更为全面地考虑到要素间作用㊂下文以四大要素为切入点分析要素间相互关系㊂(一)传播者分析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传播者输出信息推动整个传播系统运作,是传播活动的 导控者 ;同时,传播者担负着信息的收集㊁加工任务,运用符号,借助或不借助媒介工具,首先或主动地向受传者发出社会信息,扮演着 把关人 角色[2]48-49㊂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传播者㊁集体传播者或专门机构㊂‘萨格尔“译介模式的探讨基本点是符号转换,以译者为主体的传播者分析是本文的关注重点㊂从个人传播者层面分析,‘格萨尔“的传承主要由口耳相传的原生态传播与多途径文本传播构成,因此口头与文本传播应作为传播者分析的两个基本考量点,涉及对外传播工作,承担 说唱艺人 与 译者 功能的传播者就成为首重 把关人 ㊂说唱艺人是传统意义上的直截了当㊁原汁原味㊁未经任何形式的符号转换的‘格萨尔“传播者㊂相比说唱艺人,译者在传播过程中需考虑的因素则复杂许多㊂译者的传播行为涉及符号转化过程,因此, 译者 是译介模式研究中重点关注的传播者㊂国内对‘格萨尔“的主动对外译介活动启动较晚,主要是由海外学者㊁汉学家从蒙语或藏语直接外译,是典型的个人译介方式㊂目前看来,‘萨格尔“的主要对外译介路径则演化为 藏译外 蒙译外 与 汉译外 三类[6]57㊂从信息传播角度来看,‘萨格尔“的对外传播则涵盖三类并进的编码㊁转码方式,由相应的传播者履行职责㊂换言之,‘格萨尔“的译者与常见的中国文化外译译者不同,并非以汉语为直接编码对象㊂‘格萨尔“的译者以藏语㊁蒙语或汉语为编码对象;在编码过程中,汉语是具有中介功能的二次编码对象㊂处于这样的 工作条件 下,译者(即该环节的传播者)传播意识非常重要,编码能力不仅是语言转码能力,同时需要较强的文化认知能力㊂‘格萨尔“的对外传播尚不成熟,而内容本身特点鲜明且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充分发挥汉语的中介能力,使‘格萨尔“的对外传播活动逐渐形成一定规模,是更为现实的传播路径㊂以汉语为二次编码对象进行加工,更加符合‘格萨尔“对外传播的现实条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传播者的要求,便于更多传播者加入,有利于扩大传播范围㊂此外,纵深发展是传播活动推行的必然趋势,藏语或者蒙语直接外译,相比汉语这一中介语的外译,更能实现民族15第35卷第3期张晓:传播学视阈下民族史诗译介模式研究文化的 保真度 ㊂因而,在推进‘格萨尔“对外传播纵深发展的过程中,以藏语或蒙语为直接编码对象进行加工,是以汉语为编码对象进行加工的并行外译路径,其作用不可小视,需要同步进行㊂因语言信息符号特点㊁文化特点及传播阶段等因素的影响,译者传播工作的开展,需要跨领域跨学科的 技术支持 :一方面,藏学学者㊁汉学学者以及外语学者需要通力合作,最大限度地实现语言符号转换中文化内容的传播;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大藏语背景外语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格萨尔“对外传播纵深发展做必要的人才储备㊂另外,藏学研究者自身外语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实现他们对‘格萨尔“对外传播的辅助作用㊂‘格萨尔“传播除了文本传播,还包括口头传播,因此 译者 与 说唱艺人 相结合可作为与文本传播相平行的另一条传播路径㊂此路径的开发,实际上是对该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艺人的角度提供保障,延续和拓展 说唱艺人 的艺术生命,并最终为艺术形式的传承起到保障作用㊂实施方法一是进行 说唱剧本 的研创,并由专业表演者演绎;二是培养具备 说唱能力 的 译者 ,这些 译者 以 说唱艺人 的身份进行说唱表演,类似 口译 ㊂第二条实施方法具有更大的难度,要求该传播者同时具有‘格萨尔“的艺术彰显力与至少两种语言的驾驭能力,在深入了解‘格萨尔“文化的基础上,直接对目的语受众进行演绎㊂进入21世纪以来,主体传播者逐渐由个人转变为国家政府机构[7]78㊂民族史诗走出去离不开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与参与㊂如果说个人层面的传播者顺利完成了首重把关任务,使传播内容具备可传播性,那么传播过程的深化与传播效果的提升则需要组织层面甚至是国家层面传播者的参与㊂这一层面的传播者是传播过程的宏观把控者,是传播者健康㊁权威形象建立的有利实施者及保障者㊂一方面,这些把关者履行着引导㊁组织㊁搭建桥梁的职能,另一方面,他们从宏观视角审视传播过程,起到及时调整㊁修正传播行为的作用㊂比如资助‘格萨尔“译本的对外出版发行,组织文化宣传活动,牵头‘格萨尔“艺术家人才库㊁藏学家㊁史学家㊁外语人才库的建立,设立‘格萨尔“文化遗产保护区等工作,都是组织层面的传播者在履行宏观导向职责㊂此外,对目的受众国家及地区文化的尊重㊁法律的遵守等需要倚重于组织乃至国家层面传播者的宏观视野,这正是该层面传播者在传播内容的选择及质量的把控㊁传播行为的约束等方面履行把关职责的体现㊂可见,组织层面的传播者,即传播机构或政府,对史诗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的实现举足轻重㊂‘格萨尔“的对外传播者具有多元灵活的传播主体特性,从说唱艺人㊁译者㊁出版机构到政府构成了多层配合的传播主体模式㊂传播者的信誉度与权威性对实现及提升传播效果至关重要,无论是何层面的传播者,都应当注重传播形象的建立与维护,在传播内容的选择㊁编码㊁转码过程中,重视信息的准确性㊁尊重受传者文化㊁遵守当地法律法规㊂(二)受传者分析受传者亦即受传对象㊁受众,是信息的归宿,即 目的地 ,是传播过程的 反馈源 ,同时也是积极主动的 觅信者 [2]200㊂受传者并非完全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虽然与传播者并不处于平等状态,但是受传者本身的个人属性(即个人性格㊁兴趣㊁关注点等)㊁心理属性(个人认知㊁个人动机等)及社会属性(人际传播网络㊁群体归属关系等)都约束着传播者的传播行为[3]175㊂由于受传者认知结构㊁求知欲㊁性格和习惯差异,其个人寻求㊁接触和处理信息的行为(即信息行为)特点各有不同[3]192,受传者对特定媒介或讯息的 既有倾向 或背景,规定着他们对媒介或信息的兴趣㊁感情㊁态度和看法[3]189㊂上述受传者差异性特点,制约着传播过程各环节中要素的互动状况,对传播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㊂‘萨格尔“对外译介,以文化传播为主要目的,受传对象千差万别,受众期待多种多样㊂预期传播效果的获得,必须进行受传者研究,了解受传对象的认知水平㊁文化偏好㊁兴趣爱好等㊂民族文化定位下的受传者,对传播内容有不同倾向㊁对相应传播渠道有不同选择㊂这是因为受众群体个人认知水平并不统一化齐,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关注程度及范围存在差异㊂比如普通受众群体,往往将‘格萨尔“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只做泛泛了解,对传播内容的关注偏重故事情节㊂对具有这类期待的受众群体,传播内容如果具备语言通俗易懂㊁故事情节清晰明快的特点,则容易使他们产生认同感㊂而专门性受众群体,比如藏学家㊁汉学家㊁史诗学者等,有更高更专业的文化信息获取需求,认知水平更高,接受能力更强,相比普通受众群体,他们对传播内容则更专注㊁更主动也更 挑剔 ㊂上述受众对讯息需求与接受的差异,还制约着他们对讯息获取渠道的选择与依赖,而传播渠道或者传播媒介反过来又影响传播讯息的输送㊂普通受众群体可能通过广播㊁网络传媒主动或者被动获取‘格萨尔“的相关文本或音像信息;而专门性受众,比如从事25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5月‘格萨尔“研究的学者,除上述渠道外,还可能通过学术类著作的文本途径㊁‘格萨尔“讲座等现场信息交流途径,或者亲赴藏区进行田野调查的直接文化感知途径等,多渠道更加主动地去获取‘格萨尔“的相关讯息㊂1991年出版的华莱斯㊃扎拉(W a l a c e. Z a r a)的‘格萨尔王的奇遇“英文本,更能为普通受众群体认可,语言通俗流畅,受到普遍欢迎;1934年在美国出版的大卫㊃尼尔(D a v i d.N e e l)的‘岭格萨尔超人的一生“,称得上是一篇研究性的学术专论,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则更受藏学家㊁汉学研究者这样的专门性受众群体青睐[8]84-85㊂认识到受传者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传播者应当明确一点,‘格萨尔“对外译介模式的建立并非仅仅通过语言符号转码或稍稍笼统考察当地文化㊁法律等制约因素即可,还需要从受众客体出发,重视受众间差异,即需要了解不同层面受众的心理期待㊁认知能力㊁个性倾向㊁媒介依赖等因素㊂(三)传播讯息分析传播讯息即传播内容,归根结底就是传播信息,是传播的中心环节[9]162,带有浓厚的环境与背景色彩,受制于它们所在的社会文化㊁政治㊁经济等环境[2]186㊂传播内容包括 说什么 和 怎么说 两部分,即所传特定内容及特定内容的传播手段㊁方式㊁方法[2]186㊂所传内容的主题㊁观点㊁价值取向等信息内在因素都与传播效果关联[3]175㊂讯息是传播内容的具体单位,是一种存在于编码之前与解码之后的初始内容,编码将它转换成能被传播的形式,而解码则将它还原为初始状态[10]164㊂‘格萨尔“内容丰富,文化意向突出,称得上西藏民族文化生活缩本㊂‘萨格尔“在历史变迁中,受不同时期史诗文化语境影响,被赋予藏文化㊁蒙文化㊁佛教文化等特定内容㊂‘格萨尔“的对外传播,其传播内容方面需要思考两个问题: 说 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及这些内容该 怎么说 才好㊂ 说 的主要内容应当能够充分表现‘格萨尔“的文化意象,也就是说译介过程中文化传播是核心问题㊂这样的传播内容该 怎么说 才好,是该面面俱到地 说 ,还是突出某一时期文化意象去 说 ?是以 写故事 的方式来 说 ,还是以 演歌剧 的方式来说?是以文献参考的角度来 说 ,还是以非文献大众读物的角度来 说 ?这些都是对‘格萨尔“对外传播方式方法的思考㊂‘格萨尔“的史诗本质决定了其对外传播的核心内容是 文化意象 ,但是,不同的传播者对相同单位量中文化信息的传递量以及采用何种 讲述 方式都会有所不同,而不同的受传者对相同单位量中文化信息的需求㊁认知也会不同㊂这些差异性的存在都制约着传播内容的有效到达度㊂目前, 文化意象 在编码过程采用 归化 或异化 策略,都是在思考 怎么说 ‘格萨尔“的 文化意象 ,但出发点都是为了使传播内容更易于受众理解㊁接受,提高译文的 易读性 与 易得性 ,更好地实现传播目的㊂以道格拉斯㊃潘尼克(D o u g-l a s J.P e n i c k)在美国出版的‘格萨尔王战歌“(T h e W a r r i o rS o n g o f K i n g G e s a r)为例,在 说什么 的问题上,其内容体现出对自由精神的颂扬,传达了一定的文化信息㊂在 怎样说 的问题上,以现代诗歌的形式进行讲述,重现美国化的‘格萨尔“,并最终朝向歌剧㊁戏剧表演发展㊂值得称道的是,潘尼克在‘格萨尔王战歌“中,通过 导言 术语表 等形式就‘格萨尔“的文化轮廓(包括内容和流传情况㊁艺人的种类㊁演唱形式㊁格萨尔的象征意义等)以及核心文化词汇(比如史诗佛教世俗化㊁美国化过程中出现的核心词汇)进行了阐述[11]164-165,这样特殊的讲述形式,更利于受众理解㊂总体上讲,潘尼克的‘格萨尔王战歌“在内容上体现出宗教和世俗化并存的倾向[11]166,具备突出的 文化意象 ,这是该译本的核心传播内容;而在 怎样说 这一问题上,现代诗歌的传播方式与必要文化内容补充的传播形式都为一般受众提供了便捷,体现出了译文的 易读性 与 易得性 ㊂传播讯息是传播过程的中心环节, 文化意象 是民族史诗‘格萨尔“对外传播的核心内容㊂所传讯息并非从源语到目的语的全盘照搬式转码,需要考虑受传对象文化㊁法律等语境制约,从内容选择到讲述形式上都需要注重受众群体特点,尽量提高所传内容的 易读性 与 易得性 ㊂(四)传播媒介分析传播媒介即传播渠道,是传播信息的载体,是传播内容得以扩散的重要工具[2]81,[9]179㊂传播媒介以其自身规律及特点反作用于整个传播过程[9]180㊂媒介发展非常迅速,以数字技术与数字平台为应用的新媒介与印刷㊁出版物等传统媒介在特点㊁规律等方面均大相径庭,各有所长㊂传播平台增多㊁传播效率提高㊁传播针对性增强,传播媒介逐步走向专业化㊁分众化[9]181,大大改变了人们信息获取的习惯㊂目前,国内对‘格萨尔“媒介应用的研究相当有限㊂尽管有一些电视节目㊁艺术节等文化活动,也有一些艺人表演的音像制品,但是面向域外受众的实际媒体却凤毛麟角㊂传播渠道选择应当扬长避35第35卷第3期张晓:传播学视阈下民族史诗译介模式研究短,根据不同媒介讯息代码优势,采用不同传播内容形式㊂首先,‘格萨尔“的对外译介文本传播为首要渠道,以书籍等印刷出版物为主要载体㊂其次,鉴于‘格萨尔“口耳相传的活态史诗特点,不妨利用试听媒介直观化优势,出版各种表演形式的电子产品㊂电子产品是印刷物的有益补充,必不可少㊂再者,互联网已逐渐成为主流媒体,具有时效性强㊁保存性强㊁选择性强㊁交互性强等显著优势,是分众化传播的有效渠道,能更便捷且有针对性地使不同需求的受众群体得以满足㊂笔者尚未检索到‘格萨尔“专题内容的英语网站㊂新媒体时代,应当充分发挥媒介优势进行相关内容的海外推广㊂因此,应当加快建设‘格萨尔“专题内容的英语网站甚至多语网站步伐,并在网站设计中注重图文并茂㊁固态文本与视效节目并用,注重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栏目开发,以切实提高传播效果㊂‘格萨尔“的对外传播渠道尚未成体系,需要根据其本身内容特点研究各种渠道的优劣,力求传统方式与新媒体相互配合㊁相得益彰,在长期的对外传播活动中促进互文性传播发展,提高传播效率㊂此外,新媒体的诞生,人们使用媒体习惯有了极大变化,社交媒体的助推功能日益彰显,‘格萨尔“的对外传播也可借助这一渠道,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对大众生活的沁润作用,缩减‘格萨尔“的受众转化成 传播者 的时间㊂‘格萨尔“具备丰富的民族文化意象,因此其对外传播的编码与解码过程更为复杂㊂马莱茨克传播模式视域下分析‘格萨尔“对外传播,有助于传播主体认清各要素内涵,明确各要素间互动给传播效果带来的影响㊂‘格萨尔“的译介应当从整个传播过程思考,分析传播者㊁受传者㊁传播媒介特征,从受传者角度思考如何搜集㊁筛选信息,从传播者角度研究把关原则,从传播媒介本体特征出发思考传播讯息的制作[2]189㊂三㊁结语以史诗‘格萨尔“为代表的民族典籍(尤其是少数民族典籍)在海外的译介与传播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转换的问题[12]116㊂译介是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桥梁,但是译介效果的实现需要从整个传播过程着手㊂以马莱茨克传播模式为基本视角,‘格萨尔“的对外译介模式需要考察其传播者㊁受传者㊁传播讯息及传播媒介等要素,并从要素间系统性互动关系角度思考其传播过程,客观了解各要素内涵意义及相互作用关系㊂传播者起着对传播讯息层层把关的重要任务,也是传播活动的发起者,同时是媒介选择的决策者㊂其中,译者是译介活动的重要把关者,需以提高译文的接受效果为最高原则[13]70㊂受传者并非被动接受被传讯息,还受制于个人㊁群体㊁社会等多方面环境因素㊂受传者对讯息的接纳㊁传播媒介的个人倾向差异巨大,这同时影响受众参与下一级传播的主观愿望㊂传播者与受传者并没有绝对界限,受传者在一定条件自觉或不自觉地担任起传播者的角色㊂传播媒介本体特点对传播效果有反作用,传播讯息应与受众㊁媒介匹配㊂简言之,‘格萨尔“的对外译介,并非单纯的语言转码即可完成,还需要从系统的动态的传播活动宏观视角出发综合考虑,以期获得持久而深入的传播效果,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㊂参考文献:[1]郑敏芳,弋睿仙.活态史诗‘格萨尔“:中外合璧㊁大有可为:访杨恩洪研究员[J].西藏研究,2017(3):8692.[2]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尊胜.格萨尔史诗的源头及其历史内涵[J].西藏研究, 2001(2):2740.[5]王宏印,王治国.集体记忆的千年传唱:藏蒙史诗‘格萨尔“的翻译与传播研究[J].中国翻译,2011(2):1622.[6]王治国.民族志视野中的‘格萨尔“史诗英译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5662.[7]王治国.口传史诗‘格萨尔“对外传播的翻译中介模式探析[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7782.[8]王治国.北美藏学与‘格萨尔“域外传播的语境解析[J].西藏研究,2016(4):8388.[9]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0]约翰㊃福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2版.李彬,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64.[11]宋婷,王治国.‘格萨尔“史诗在北美的跨界传播:以D o u g l a sP e n i c k英译本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2015(6):164172.[12]弋睿仙,马笑清,王敏.从‘格斯尔汗:西藏的传说“(1927)封面 T O L D B YI D A Z E I T L I N 谈起:论‘格萨尔“史诗的英译[J].邯郸学院学报,2017(2):113116.[13]谢柯,李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英译的主体性缺失:以传播学为视角[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 (1):6570.ʌ责任编辑:曹丽华ɔ45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5月。

浅析《格萨尔》史诗口传程式化

浅析《格萨尔》史诗口传程式化

浅析《格萨尔》史诗口传程式化作者:羊青拉毛来源:《智富时代》2016年第04期【摘要】历来说唱《格萨尔》史诗的大部分艺人几乎从未上过学的文盲。

但是他们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和明锐的思维能力,使得他们说唱几十部甚至几百部的《格萨尔》部本,成为世代不朽的民间说唱伟人。

所以本文运用“帕里--罗德理论”分析艺人口传《格萨尔》史诗的口头程式词和传统结构程式等。

在一定程度上分析史诗的程式结构,为艺人们提供记忆上的便利使更多艺人传唱《格萨尔》史诗。

【关键词】《格萨尔》;口头程式词语;程式性一、口头理论程式概述口头程式理论,帕里和洛德是师生,他们为了解说“谁是荷马”这个千百余年来更多学着学者争论不休的问题。

帕里在南斯拉夫地区对当时还存在的活态口传史诗的演唱传统进行田野调查,发现艺人传唱的基本特征。

他的学生洛德参也与了这个考察活动。

于是在学术史上称之为师徒二人创立了“帕里-洛德理论”,又称“口头程式理论”。

在南斯拉夫田野作业期间,他们收集了大量的史诗演唱,总结了口传史诗的理论“口头程式理论的精髓,它们构成了帕里-洛德学说体系的基本骨架。

帕里-洛德理论很好地解释了那些杰出的口头诗人何以能够表演成千上万的诗行,何以具有流畅的现场创作能力的问题。

”①这一理论的提出,迅速引起学术界很多学者的关注和认识。

我国学者也对中国口头传统艺术进行分析,提出具有自身的口头程式特征。

而藏族《格萨尔》史诗是诸多艺人历代口传至今形成自己独特的口头传统艺术。

所以,本文根据运用“帕里-洛德理论”的程式对《格萨尔》史诗进行浅析,挖掘传唱艺人的记忆技能。

二、《格萨尔》史诗中的口头程式词语《格萨尔》史诗是藏族民众集体创作的世界上最长的一部英雄史诗,通过格萨尔说唱的艺人们世世代代口传至今形成了研究古代藏族人民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目前还有更多活态的艺人仍然继承和传播着《格萨尔》史诗。

《格萨尔》是藏族人民集体创造的其包括古代藏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风情习俗、神话传说、等等内容包罗万象。

《格萨尔》演述艺人的另类面孔——试析白玛多吉的擎纸说唱形式

《格萨尔》演述艺人的另类面孔——试析白玛多吉的擎纸说唱形式
他们是史诗最直接的创造者、
继承者和传播者,
“活形态”传承至今的宏大叙事史诗,
堪称古代藏族
同时也是创新者。
《格萨尔》说唱艺人可分为神授艺
社会的百科全书。在青藏高原传唱千年的史诗《格
人、
掘藏艺人、
圆光艺人、
吟诵艺人等。在当代语境
萨尔》,主要流传于我国藏族、土族、蒙古族、纳西
下,
《格萨尔》艺人不断涌现,
他们在继承《格萨尔》
也请堪布雪龙尼玛帮忙给艺
上察雅县曾出现不少《格萨尔》说唱艺人,
史诗在这
人做思想工作,
说明现在《格萨尔》受到党和国家领
里曾得到了广泛流传。
《嘉戎粮食宗》
(ཇྀ་རཀོང་འབྲུ་རྫཀོང་། )便
导人的高度重视,
希望艺人接受我们的采访。回到
是根据第一世察雅夏贡扎巴江村的旨意,
由朗索洛
北京后,
我与堪布多次通电并询问艺人的状况,
通往扩达
乡的有些路段被泥石流冲断,
正在抢修,
于是我们
只好先到肯通乡,
到拉穷寺堪布雪尼玛寺庙借宿。
9 月 6 日早,
在堪布的陪同下来到了扩达乡(མཁོཀོ་ར་ཤེང་
ཁོང་དམར་མདཀོ་གྲོཀོང་ཚཚོ། )15 村艺人住所。这是一座土木结构
艺人说唱《格萨尔》时不让录音,
更不让拍摄,
这让
的二层藏式民宅,
开始了为期 10 天的昌都《格萨尔》文化资源调研。
昌都邦达机场位于昌都市邦达草原、
玉曲河西岸狭
长山谷中,
海拔 4300 多米,
被称为世界上“跑道最
二、
与艺人对话
问:您好,今天见到您很高兴!说唱之前我先

史诗《格萨尔王》在昌都地区的传承情况研究

史诗《格萨尔王》在昌都地区的传承情况研究

史诗《格萨尔王》在昌都地区的传承情况研究作者:罗亚娟梁成秀来源:《新闻传播》2016年第10期【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法,以美国政治学家拉斯维尔提出的“5W”传播模式为理论基础,试图从《格萨尔王》的传播渠道、《格萨尔王》在昌都的传播特点两个方面来阐述史诗《格萨尔王》在昌都地区的传承情况。

【关键词】昌都;格萨尔王;说唱艺人;宗教;新媒体【基金项目:本文系西藏民族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古代藏区编辑学研究(14myy10)的阶段性成果。

】1.《格萨尔王》的传播渠道在《格萨尔王》的近千年传播中,从最初的口头传播到大众传播再到现今的新媒体传播中,她包含了说唱传播、遗迹传说、舞蹈、文字、影视、曲艺、网络等多种传播渠道。

1.1《格萨尔王》传统的传播渠道《格萨尔王》史诗传统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口头传播和手抄本、木刻本传播,但是有关《格萨尔王》史诗的遗物遗迹和壁画舞蹈也强有力地传播着这一伟大史诗,成为其真实存在的印证。

1.1.1说唱艺人的口头传播口头传播是《格萨尔王》的传统说唱方式,靠众多的民间艺人世代相传。

在藏区很多地方,一些说唱艺人能够说唱整部《格萨尔王》,而一般群众也能说唱《格萨尔王》中的部分章节。

1.1.2手抄本和木刻本传播手抄本和木刻本传播主要是由僧侣文人完成的,目前,全国格萨尔办公室公布已收集的25部《格萨尔王传》木刻本中,除去相同的,不同的共7部。

1.2大众传播时代下的传播渠道大众传播是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电影、广播、电视等传播工具向相对众多的人传递信息的过程。

1.2.1报纸、杂志、书籍的传播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传统的说唱方式,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种说唱艺术,很多人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保存了一部分《格萨尔王》,也有部分珍惜民间文学的工作者,把它们记载下来,如王沂暖、角巴东主、降边嘉措、阿来等等。

1.2.2广播、影视的传播由张中一和王方针共同导演的青海电视台在1987年摄制,1990年11月5-23日播出的18集电视连续剧《格萨尔王》,以“霍岭大战”为背景,格萨尔被“去神化”突出骁勇、智慧的人性化特点,更像一位部落首领的英雄故事;上世纪90年代以后,《格萨尔王》相关新闻报道、纪录片等相继出现在荧屏上,发行了《格萨尔王》说唱艺人的唱片、DVD等。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的新方法——《格萨尔》史诗与网络游戏的结合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的新方法——《格萨尔》史诗与网络游戏的结合

的缩写 ,意为 “ 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 ” 。是电脑游 戏 中网络游戏 的一种。游戏的过程 ,是玩家扮演的角色和其它玩家控制 的角色在网络 虚拟空间中实时互动 。而非玩 家扮演 的角 色 ( 即N P C)则 往往 是在游 戏中提供特殊服务的人物 。游戏形式主要是通过用户的游戏技 能及其它 各方面投入实现在虚拟社会中的生存和成长并参与游戏虚拟 世界的人际 沟通及社会活动等 。 特 点 :1 、具 有 自 己的 故 事 背 景 和 故 事 情 节 此 类 游 戏 多 有 自 己 的 背 景故事和故事情节 。都是在一个大的故事背景下展开情节 ;区别 与对战 类 、棋牌类等游戏 ,在有 了故事背景后 ,随着故事情节 的发 展 ,会派生 出新的任务 ,而同时随着游戏更新的需要又会有新的故事情 节出现 ,这 是此类网游可延续发展 的一个重要 方面 。2 、同时有多名 玩家参 与游戏 网络游戏与单机游戏不同的地方在于参与的玩家不只是一个 。区别于棋 牌类 、对战类网游的一个重大特点就是同时有多人参与游戏 ,形 成一个 类似社区的环境 ,并且包含了师徒 、情侣 、家族 ( 公 会) 等虚拟社会关 系 ,使玩家在游戏的同时可以获得虚拟的社会体验 ,这是 网游 的一大特 色 ,但是也是网游沉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作为传播工具的网络游戏 “ 媒介 。又称传播渠道 、信道 、手段 和_ T具 。媒介 是讯息的搬运者 , 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 接起来 的纽带 ” 。一 个 完 整 的 传 播 过程包含 了传播者 、受传者 、讯息 、媒介 、反馈等五种要素。 从传播者来看 ,网络游戏的传播者无疑是它的开发商 ,但 不同于其 他传播者的是 ,开发商注重的是游戏的可玩性 ,是以盈利为最 大 目的而 不是为了传播某种信息或者观念 ,传播讯息从某种程度上说 只是 一种无 意 识 行 为 ,只 是 为 了增 加 游 戏 可 玩 性 而 加 人 的 一 种 元 素 。 从传播对象来看 ,网游的传播对象是游戏的玩家 ;从某种程 度上也 包 含了未曾参与但从媒体上 、宣传中了解过此类游戏的每个人。 从传播 内容来看 ,因为传播者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所 以玩 家从游 戏 里 获 得 的 并 不 是 完 整 的 观 念 或 者 讯 息 ,只 是 一 种 附 带 性 的潜 意 识 的 渗

《格萨尔》史诗在海外的翻译与传播

《格萨尔》史诗在海外的翻译与传播

《国际汉学》总第25期,2020年第4期| 182《格萨尔》史诗在海外的翻译与传播*□ 王 艳摘要:在“藏学热”的推动下,《格萨尔》史诗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海外传播,并伴随着藏传佛教的东传和西渐以及海外汉学中心的转移。

本文按照《格萨尔》史诗在海外传播的特征及路径,把《格萨尔》文本分为以藏传佛教信仰为基石的东方学派、回到声音的西欧学派和走向大众的北美学派三种类型,探讨和分析其背后的宗教背景、文化心理和社会土壤。

《格萨尔》史诗在海外的传播像是一次文本的“旅行”,从一个文本到另一个文本,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每到一个国家都与当地的文学、文化相融合产生出新的文本,这不仅是文本的旅行,也是文化的旅行。

关键词:《格萨尔》史诗 海外传播 藏学中图分类号:I29 doi: 10.19326/ki.2095-9257.2020.04.022*本文受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计划(〔2018〕98号)资助,是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格萨尔》史诗在多民族文化中的传播和影响研究”(项目号:17XZW041)的阶段性成果。

(1) 朝戈金、尹虎彬、巴莫曲布嫫:《中国史诗传统:文化多样性与民族精神的“博物馆”·代序》,《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10年第1期,第7页。

(2)“理论旅行”是著名东方学家爱德华·赛义德提出的概念,他认为观念和理论从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移动、从一种情境向另一种情境旅行,其情形是相当复杂的。

我们应该弄清楚这些观念或理论从此时此地向彼时彼地的移动是加强了还是削弱了自身的力量,一定历史时期和民族文化的理论进入另一时期或环境会发生什么变化。

参见 Edward W. Said, “Traveling Theory” in the World, the Text and the Critic .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84, pp. 226—227。

《格萨尔》是迄今世界上篇幅最长、流传最广的活形态史诗,至今以口耳相承的方式流传在青藏高原上,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古代藏族社会的百科全书”“民族精神标本的展览馆”。

《岭,格萨尔王传》——世界上最长的藏族英雄史诗

《岭,格萨尔王传》——世界上最长的藏族英雄史诗

《岭·格萨尔王传》——世界上最长的藏族英雄史诗在没有文字之前,藏民族用集体记忆传承的方式,记载并传递着古代藏民族各种文化信息。

藏族英雄史诗《岭·格萨尔王传》(以下简称《格萨尔》)便是藏民族创造力和集体记忆相互作用的最好例证。

史诗在青藏高原雪域大地上流传了1000多年,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广泛地从神话、故事、传说、谚语中汲取知识养分,使史诗内容不断充实,成为卷帙浩繁、结构宏伟的巨著。

全诗达200多部(含异文本)、共约100万行,已经整理出来约30多部,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

作为一部英雄史诗,它叙述了英雄格萨尔王毕生的征战史,是一部全方位反映藏族古代社会生活的鸿篇巨作。

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不同时代均在史诗中留下了各自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使它成为了解与认识藏族历史、宗教、语言、文学、民俗的“百科全书”,具有语言学、民俗学、史学、宗教学、人体学、生态学和原生态的文化价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格萨尔》的产生、流传、演变和发展过程,是藏族历史上少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其时间跨度非常之大,自藏族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社会,经历奴隶主专政的奴隶制社会,到封建农奴制时代,直至今天的社会主义时代,这部伟大的英雄史诗一直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流传着、传唱着。

《格萨尔》以主人公“格萨尔大王”为主线,叙述了古代藏族部落“岭国”的人民在格萨尔的统领下,降妖伏魔、抗敌除奸、保家卫国、救护百姓、谋取幸福自由的故事。

《格萨尔》发源于青海省长江黄河源头,主要流传于青海省的藏族地区和西藏、四川、甘肃、云南等省区的藏族聚集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冲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传播范围逐渐扩大到土族、蒙古族、撒拉族、纳西族、裕固族、傈傈族、朝鲜族和摩梭人等兄弟民族中间,并流传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和前苏联的部分地区,以及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克什米尔、巴基斯坦等国家。

由于众多的说唱艺人不断丰富、创作、加工,因而产生了不同的版本。

《格萨尔》史诗的媒介化研究从身体传播谈起

《格萨尔》史诗的媒介化研究从身体传播谈起

一、研究缘起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被世人称为“藏族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同时,它也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活态”史诗。

之所以称其为“活态”,是因为它仍然以格萨尔艺人作为主要传承渠道。

在青藏高原有这样一句谚语,“每个岭国部落成员口中都有一部格萨尔”。

[1]艺人在传承过程中,不仅仅作为一个载体,更是《格萨尔》史诗的创作主体。

正是藏族人将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艺人加入到格萨尔内容中去,才铸就了这部内容丰富的英雄史诗。

艺人作为《格萨尔》史诗传播的行动者,本身就具有媒介载体属性,随着媒介的不断变迁,艺人也总是作为主体参与到《格萨尔》传播的实践中去,这是实践形成一种身体-媒介共生体的行动。

[2]在共生行动中,媒介与身体实现具身化。

人与媒介技术通过主体实践建立起关系,并且这种关系随着媒介变迁而发生改变。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物质不仅表现为一种实在形式,也表现出一种未知的“潜在”(potential),即事物未来发展的不可定义性。

媒介在历史的发展中呈现出这种特点。

同样是史诗,几千年前的荷马不会想到文字和手抄行为的出现会使自身陷入“死亡”的境地。

在潜在性方面,人类与媒介表现出了一致性,个体同样伴随时间的流转而经历着社会化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适应着不同的文化语境。

[3]艺人在传播《格萨尔》史诗时也变为媒介具身的行动者。

媒介物质结构变革导致媒介实践的改变。

在社会领域,《格萨尔》史诗的媒介化研究:从身体传播谈起刘新利王琪佳(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咸阳712082)摘要近年来,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传播学研究中越来越重视对媒介的物质性以及不同媒介物质导致的具身实践研究。

文章从身体视角出发,将身体意涵与媒介话语、媒介物质结构、媒介实践三个层面相结合,探讨在《格萨尔》史诗的传播中,媒介如何对艺人身体进行多纬维度塑造。

展望数字媒介环境下的身体与媒介关系,以期对《格萨尔》史诗进行更好的保护与传播。

《格萨尔》史诗在藏区青少年中的传播效果研究——以德格县为例

《格萨尔》史诗在藏区青少年中的传播效果研究——以德格县为例

《格萨尔》史诗在藏区青少年中的传播效果研究——以德格县为例◎拥忠下姆摘要:本论文主要探讨的是《格萨尔》史诗作为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藏区青少年中真实的传播效果如何,对《格萨尔》史诗的传播效果的知晓程度、认可程度、实践程度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实地研究和问卷调查。

主要结论如下:从认知效果看,青少年对于《格萨尔》史诗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把握基本准确,对《格萨尔》史诗的功能认知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从态度效果看,对继承和发扬《格萨尔》史诗总体呈正面立场,对其传播价值的认同度高。

从行为效果看,是否成为格萨尔说唱艺人等具有很强生命力的活态传承的行为效果并不理想。

关键词:《格萨尔》史诗;藏区青少年;传播效果一、文献综述《格萨尔》史诗以其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独特文化艺术魅力在国内外学术界占据了重要的研究位置,形成了以《格萨尔》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格萨尔学”,覆盖了文学、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教育学、宗教学、经济学、医学、心理学、地理学等学科内容。

但是在研究现状中可以发现,传播学在《格萨尔》研究领域的论文成果较少,运用传播效果理论进行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

《格萨尔》是一项传承千年的神奇传播活动,本质上具有传播属性,在《格萨尔》研究中传播学应该发挥更好的作用。

从国家课题来看,2005年开始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教育部的13个重大课题中涉及《格萨尔》传播研究的有4个课题,由全国格萨尔办公室主任诺布旺丹撰写的《〈格萨尔〉史诗当代传播研究》就是其中的一项,这也是传播学视域下研究《格萨尔》的唯一一本著作。

文章对《格萨尔》的传统传播方式及其当代语境下不同传播形态进行阐述,对当下《格萨尔》说唱的环境、传播渠道及受众群体等传播要素进行考察,对《格萨尔》的文本化发展、藏戏文化发展、网络传播、电视改编、外文翻译等新的传播渠道进行阐释和反思,从中能够清楚的看到《格萨尔》在当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新媒体环境下〈格萨尔〉史诗传播途径及效果调查——以果洛州甘德县为例》,这篇论文与我的研究主题非常接近,采用的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和深入访谈法,论文针对当地人对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与手机网络几种媒介的使用情况做了问卷调查,得出虽然互联网和收集覆盖较广,受众有媒介接触行为,但新媒体并没有形成文化传播的平台,缺乏利用新媒体传播《格萨尔》的人才和内容建设的结论,强调利用新媒体传播《格萨尔》。

新媒体环境下《格萨尔》史诗传播途径及效果调查——以果洛州甘德县为例

新媒体环境下《格萨尔》史诗传播途径及效果调查——以果洛州甘德县为例

作者: 张美
作者机构: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810007
出版物刊名: 青藏高原论坛: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0-124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期
主题词:�格萨尔》史诗;新媒体;传播途径;效果调查
摘要:�格萨尔》史诗是藏族人集体创造、口耳传承、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巨著。

《格萨尔》史诗具有社会实用价值、学术价值与审美价值,2006年它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虽然说唱艺人是传播主体,但因传播范围窄、传播媒介形态单一、受众心理差异、“人亡歌息”等问题的出现,史诗的传播需要探寻多种途径。

本文探索利用新媒体传播《格萨尔》史诗显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格萨尔王对藏民族的传播影响

论格萨尔王对藏民族的传播影响

论格萨尔王对藏民族的传播影响论格萨尔王对藏民族的传播影响摘要:?格萨尔王传?是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历史悠久,结构宏伟,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流传广泛。

它代表着古代藏文化的最高成就,其说唱艺术在--民间也流传深远,而其中主要人物格萨尔王对藏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影响是本文主要探究的内容。

关键词:格萨尔王;传播效果一、格萨尔王背景分析史诗中的格萨尔,是一个神与人结合的英雄形象,他即是天神之子,又是人间豪杰;既是人民拥戴的雄狮大王,又是亲近群众的人民的儿子。

在他的统帅下,斩除妖魔,抑强扶弱,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

史诗的开篇,就给人们展现了一幅旧--战乱不断、天灾人祸、妖魔横行的画面,黎明百姓们遭受到种种的磨难,在苦海中挣扎着。

此时,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了普渡众生出苦海,就向阿弥陀佛请求派天神之子下凡降魔。

史诗中的格萨尔王拥有特殊的品格和非凡的才能,他是神、龙、念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

十二岁时,格萨尔在整个部落的赛马大会上取得胜利,并获得王位。

从此,格萨尔开始了降妖除魔,到处征战的征途中。

在降伏了人间妖魔之后,格萨尔功德圆满,与母亲郭姆、王妃森姜珠姆等一同重返天界。

史诗至此结束。

二、生产生活传播在史诗中,格萨尔王骁勇善战,在对东讨西征,征战四方,降伏了入侵岭国的北方妖魔,战胜了霍尔果的白帐王、姜国的萨丹王、门域的辛赤王、大食国的诺尔王、卡切松耳石的赤丹王、祝古的托桂王等,先后降伏了几十个“宗〞――古代的部落和小邦国家。

--位于青藏高原,藏族人民几乎家家都有牛羊,放牧已是他们生产生活最重要的一局部,因此,骑马对于藏族人民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技能。

在史诗中,格萨尔王在每次战役中都会骑着它的千里驹江噶佩布去征战,因为此神马是白天马与白地马结合而生,通人性,在最初是由其王妃珠牡去驯服的:千里驹,真稀奇!你有飞天的双翅,还有奔驰大地的四蹄;你有能听八方的双耳,还有能嗅千里的神鼻;你能说人话、懂人语,真言假语能辨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族史诗《格萨尔》中的信息传播方式研究班级: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姓名:何平一、研究的主要内容藏族史诗《格萨尔》是一部经典的文化遗产,其中给我们展现了古代藏族人民中的生活以及战争场景,对于我们考察古代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研究西藏古代信息传播方式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它代表了古达藏族民间文化的最高成就,是反映古代藏族社会社会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伟大著作。

《格萨尔》产生的年代,目前学术界还存在许多争议,大体上来说,基本上有三种观点:1,吐蕃时期说(八至十世纪);2,宋元时期说(十一至十三世纪);3,明清时期说(十五世纪以后)。

著名的这一领域研究专家降边嘉措也认为《格萨尔》诞生于纪元前后至公元五六世纪,于吐蕃王朝时期(公元九世纪前后)基本形成;在吐蕃王朝崩溃(公元十世纪)之后,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广泛流传。

西藏民族学院周德仓教授2002年第4期第29卷(总第143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上的一篇《西藏新闻传播史的历史分期问题》论文中,作者把西藏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定义为从吐蕃时代到清代这一时期。

所以研究《格萨尔王》中的信息传播方式的范围可以涵盖在西藏古代信息传播方式研究内。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格萨尔》流传下来的各分部章节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全面梳理出西藏原始的信息传播可能存在的方式,一方面,是在对少数民族特殊的语言符号信息传播方式诸如歌谣和戏曲、非语言符号的信息传播服饰、节日、风俗等。

另外一方面,也包括对于神话传说中由于文学作品艺术构思的需要而创造性地虚拟出不可能存在传播方式也进行了分析。

比如在格萨尔王去北方降服魔国的时候,因为梅萨设计将健忘的魔水放在酒力让格萨尔喝下,使得他把回岭国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了。

当珠牡先后三年派来送信的仙鹤、小喜鹊给格萨尔王让他速速回去都没有用,最后红狐狸带来戒指才最终让格萨尔下定决心回去了。

这种将动物拟人化的信使虽然不是现实生活的有效媒介但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部分,却是的故事情节更加生动,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格萨尔》作为藏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千百年以说唱艺人口头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其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信息媒介。

二、本研究的价值和创新之处在1907年《西藏白话报》诞生之前,西藏新闻传播事业基本上处于一片空白,只有信息传播而无像同时期的内陆地区一样建立起现代新闻传播事业,没有出现报纸雏形。

如果能够通过《格萨尔》这门深厚学问中通过一个信息传播的研究分支能够展现出西藏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方式,为增加人们西藏新闻事业研究的全面了解作为一点补充,自然是有益的。

《格萨尔》深刻地反映古代藏族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阶段以及社会的基本结构,是一部活形态的、形象化的藏族历史,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历史、经济生活、生产劳动、宗教信仰、民族交往、道德观念、民风民俗、民间文化等问题的重要著作。

所以,研究西藏新闻传播领域的许多学者在论及西藏古代新闻传播这一章节当中,都会引用《格萨尔王》中的一部分内容来佐证西藏古代新闻传播媒介的存在。

当下,《格萨尔王》已成为藏学研究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并且逐渐发展成为和《红楼梦》一样的专门性研究学问——《格》学。

这门学问发表的论文数量众多,国内国外的论丛一时蔚为大观,《格》学研究已在藏学范围内形成热潮,但是大多数的研究模式节本上都是遵循文学视觉,描述《格萨尔》的主体思想,人物所造,情节结构和语言艺术。

关于这个问题,早在1986年张晓明发表在《西藏民族学院》第4期,社科版上的一篇《关于对<格萨尔>研究的思考》文章就曾指出,对这部史诗的研究大多都形成了思维定式,部分内容和题旨重叠,视觉范围狭窄没有受到太多挑战。

他认为多学科的交叉,必定会给《格萨尔》带来新的研究活力,同时鼓励新的方法进入《格》学研究,模式应该从局部围观分析进入宏观综合。

如何从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角度向这部古老的史诗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展现其新的魅力?本文试图在这方面能有所贡献。

本文的创新之处:一,系统性。

本文将对《格萨尔》全集的所有内容进行分篇章的梳理和总结分析。

《格萨尔王》版本众多,分部更是不计其数。

按照版本来分,有“分章本”和“分部本”,据说总共有一百九十九十部。

按照结构来分,有《天界篇》、《英雄诞生》、《赛马称王》、《魔岭大战》、《霍岭大战》、《姜岭大战》、《门岭大战》。

此外还有十八大宗、十八中宗、十八小宗等部,最后还有《地狱大圆满》和《安定三界》。

以往散见的论文只是对部分场景进行分析,缺乏整体性,不能反映出全貌。

二,针对性。

对《格萨尔》,已经有不同的学者分别从文学、宗教学、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美学、考古学、戏剧学、哲学等全方位多角度展开细致的分析研究,有专著,也有零篇。

虽然在一些论文和著作中有一些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去引用这部史诗中的一些细节,但是大多显得零碎。

本文欲站在一个相对较为广阔的视野去具体分析这部史诗存在的传播活动,专门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研究《格萨尔》。

三、文献综述目前,关于对《格萨尔》中的信息传播手段的研究,没有单独专门著作论及这个问题,一些相关论文也只是在围绕其他研究问题的时候一样附带引用或者只进行了细微的局部分析。

很多的研究的范围都集中在对《格萨尔》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播,而非具体分析其内容所涵盖的信息传播手段和机制。

最早提到《格萨尔》中的信息传播方式的是在周德仓在其2005年出版的《西藏新闻传播史》中谈到西藏古代信息传播五类现象中的声音传播时,就引用了英雄史诗《格萨尔传》中霍岭大战和门岭大战用螺号号召集结军队的军事行为作为例子,并且他认为岭国这一套完整而灵敏的联络信号是保证战争取得胜利的基础。

同时他也认为《格萨尔》中缨、臂章、帽子这种军队标识方式也可以作为衣饰媒介成为实物传播的一种方式。

此外,解决部落间纠纷的使者、“格萨尔”说唱艺人都算上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

他的这种归纳方法和分类特点显然也得到了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史著名专家白润生教授的认可。

白润生在其2008年出版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中论述少数民族之特殊信息传播方式这一节的时候,集中将这种传播特点集中归纳为一是以歌谣与戏曲为典型的语言符号信息传播,二是将民俗礼仪中的服饰、节日、婚俗、舞蹈等这种物化传播归纳为非语言符号信息传播。

这样的分类方法不仅解决了在一些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在信息传播方式认定的困难,突破了我们狭隘的媒介作用的认识,而且扩大了信息传播的外延和内涵,在这一方面,西藏大学的次旺卓玛等人写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西藏新闻研究综述》也涉及到了这个问题。

认为周德仓对于信号传播、图像传播、驿道传播、会盟使、议事会等这种信息发布机制和“类新闻法”构建了具有民族色彩、封闭性和开放性兼容的传播框架。

口语传播,关于对《格萨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本分析和格萨尔说唱艺人研究两部分。

其中这些说唱艺人的一些神秘色彩通常较为引起关注。

《格萨尔》的流传也正是得益于说唱艺人独特的口头传播方式。

袁爱中教授对这种现象在《西藏口语传播的特点》中进行了集中的探讨,她分析《格萨尔》早起的说唱艺人比如扎巴老人、才让旺堆、桑珠、玉梅等早起都处于匿名状态,作为集体创造的结果,同时具有匿名性和集体性。

作为民间文学,大型史诗的故事以及说唱的程式化重复结构有利于信息的复制和生产,这一点对于大规模的传播活动来说显得必不可少。

在西藏古代信息传播当中,也许由于我们的一不留神很难发现《格萨尔》中对于新闻传播研究的丰富史料价值。

比如文字传播的存在也可以在《格萨尔》当中得到印证。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王蓓2009年在《史诗<格萨尔王传>与口传文化》一文中论及了在《格萨尔王》中《天界篇》比较显著提到关于文字书写的情节。

那就是总管王绒察查跟梦见吉祥的预兆并获得授记之后,吩咐仲伊(文书)写信派使者去邀请大成就者这来商讨梦兆意蕴这一情节。

他还将史诗内容和藏族史书典籍中的相关记载加以比照来论证西藏古代信息传播存在文字传播的可能性。

当然由于古代一般百姓的的教育水平低下,文字传播仅限于上层社会,真正有效的信息传递仍然是要依靠歌唱的口头形式来完成的。

文中还特别地分析说明了书面文字的信服力在当时的条件下并不会像现代社会一样高于口头语言。

从以上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出,《格萨尔》中的许多情节都给我们展示了信息传播在西藏古代社会存在的可能性,通过全面的挖掘,我们或许可以全面梳理再现出那个时代可能存在的所有信息传播方式。

四、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一)文献研究法这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尽管个分部和章节较多,《格萨尔》目前已经有多个版本公开出版。

对于文本内容分析将是论文研究的重点。

目前针对关于对《格萨尔》的各种研究不少,但是针对文本中的具体信息传播的论文并不是很多,一些观点和思考大多夹杂在对于《格萨尔》文学本身的文化传播的叙述当中。

所以,通过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这样的文献检索平台找出相关研究论文,做一些梳理和筛选方面的搜集。

同时,这方面内容在少数民族新闻专著比如白润生教授《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周德仓教授的《西藏新闻传播史》等关于西藏古代新闻信息传播章节当中也会论述涉及。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通过对于这些资料的收集,我们才能将有对《格萨尔》内容本身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得到比较现实的资料,有助于分析和总结。

(二)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

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格萨尔》中故事的结构大多都是三段式的程式,除少数几部外,基本上都是一个分部本讲一个战争的故事。

从缘起到主体再到结束,结局总是格萨尔胜利。

在这样的叙事框架下,尽管文字浩繁,内容丰富,让人看起来比较难从宏观的角度去把握。

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定性分析法对总结出其中的内在规律。

(三)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

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有由于是一种跨文化的交叉性学科探索,格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其他方面关于口头语言文学、戏剧说、民族学、社会学等方面对《格萨尔》的研究论文,也会给予关注查阅。

对于其中关于信息传播的研究,我们不仅要关注其口头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当时古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更要关注在其他方面产生的影响,从而做到溯本求源。

五、参考文献[1]. 白润生.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M].第1版.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08年[2].周德仓.西藏新闻传播史[M].第1版.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3].次旺卓玛、尼玛顿珠、大达瓦次仁.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西藏新闻研究综述[D] .西藏研究. 2009年,第1期[4].袁爱中.西藏口语传播的特点[J].当代传播,2009年,第1期[5].王蓓 .史诗《格萨尔王传》与口传文化[J].百色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