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主要形式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主要形式

• 京报公开销售民间,扩大了它的传播范围,同时 也给清代出现的外国人办的近代报刊提供了新闻 材料。 • 如 1872年《申报》初创时,它自身能够采写的 国内重大新闻几乎没有,因此,它不得不用1/4 的版面转录京报,京报内容成了它的中国国内新 闻的主要来源,这一方面是为顺应中国国情,另 一方面也是向清王朝表示友好。 • 但随着近代报刊的逐步兴起,各报新闻采写和交 流的不断增加,京报材料在《申报》和在其他近 代报刊中就逐渐减少,最后终于随着清王朝的灭 亡而完全被淘汰。
一、宋代的“邸报”
• 为了加强对封建官报的控制,宋真宗 咸平二年,宋王朝制订了对报纸的 “定本”审查制度。 • 所谓“定本”制度,指的是进奏院要 将所编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审查,经 审查通过的样本为“定本”。进奏院 必须以“定本”为准向全国传发,不 得擅自增减。
一、宋代的“邸报”
• 邸报的内容主要有:
三、敦煌进奏院状 •这 份 进 奏 院 状,是唐僖宗 时期,由驻地 在沙州的归义 军节度使派驻 朝廷的进奏官 发回沙州的。
第三节 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 宋代的“邸报” • 宋代的小报
一、宋代的“邸报”
• 宋代“邸报”就是宋朝的官报。 • 宋代开始出现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下发行的封建 官报。 • 凡朝廷需要向全国发布的消息和文件,均由门下 省给事中负责编审,然后交朝廷的新闻发布机关 上都进奏院发出,“报行天下”。 • 宋代邸报的读者,主要是封建官吏和士大夫阶层。 • 宋代的官报最初仍称进奏院状报,亦有“报状”、 “邸报”、“朝报”、“进奏院状”、“邸报” 等称谓。
二、宋代的小报
• 北宋年间出现了一种的新闻传播媒介 “小报” 。小报是当时民众与封建官 报有较大差异的民间报纸的习惯称谓。 • 南宋赵升《朝野类要》载:“其有所 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私衷小 报,率有泄漏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 闻。”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详细版)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详细版)

中新史笔记(框架+考点版)(参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中国新闻通史》刘家林)(加灰底的条目为考过的真题)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露布:又称露报。

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指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大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古时战场上士兵快马加鞭,高举露布,一路传递捷报,可以说是古代报纸产生以前,时效性、公开性最强的传播媒介。

2.“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3.邸报:又名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等,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

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

它发源于唐朝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至明代,内容更为丰富,还有农事、天象、灾害报道和社会新闻。

邸报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和军事战报。

邸报的特征:①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②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③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

4.进奏院状:是我国唐朝由进奏官不定期从都城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

它的内容主要涉及皇帝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读者主要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

其特点是不定期、无报头。

5.“敦煌进奏院状”: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发行于公元887年,是唐僖宗时期,由驻京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进奏院状。

内容是进奏官员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区别于传统的官文书,且具有“新闻信”的性质。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圣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圣

第十二章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1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1.台湾地区新闻事业殖民化的加深(1)代表性报刊①《台湾日报》《台湾日报》于1897年5月8日创刊于台北,创办人为川村隆实。

《台湾新报》与《台湾日报》分别掌握在不同政治派系的手中,互相攻讦不休,新任台湾总督支持守屋善兵卫收买两报,合并为《台湾日日新报》,于5月1日在台北试刊,6日正式创刊。

该报为日刊,早出两大张,晚出一大张。

有鉴于当时台湾民众大多不懂日文,该报开始创设中文栏,1903年后在中文栏内加印中文刊头“台湾日日新报”,1905年扩大为中文版,1911年11月中文版停刊。

②《台湾新闻》《台湾新闻》的前身是《台湾日日新报》的台中分社,1901年5月1日改组为《台中每日新闻》,日、中文并用,1903年3月改名为《中部台湾日报》,1907年10月定名为《台湾新闻》,直至1944年被合并。

③《台南新报》的前身是《台澎日报》,1899年6月15日创刊,1903年改组为《台南新报》。

除上述官方御用报纸外,迁居台湾的各界人士还出版了一批民办报纸,对台湾殖民统治当局常有批评之辞,有的还因此而遭到迫害。

④《台湾青年》1920年7月16日,台湾同胞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台湾青年》在日本东京创刊,标志着台湾同胞办报活动的兴起。

《台湾青年》为中、日双语月刊,蔡培火任发行人兼编辑人。

自1922年4月起,《台湾青年》改名为《台湾》,分别出版中文、日文两种版本。

1923年4月扩充改组为《台湾民报》,于4月15日在日本东京创刊,编辑人为林呈禄。

原《台湾》则改为纯日文的杂志继续出版至1924年6月。

《台湾民报》以提倡汉文、推广祖国文化为宗旨,每期4开4小张,全部用中文,初为半月刊,同年10月改为旬刊,翌年7月起改为周刊。

1926年7月16日,该报获准在台湾销售,同年8月1日迁至台湾本岛出版。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圣才出品】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九章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9.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1)1927年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后,立即实行以统制为本的新闻政策,并利用政权的力量、通过法律手段,很快就建设起一个以统制为本的新闻法律制度,简称新闻统制制度。

(2)1928年国民党政府建立不久即发布开放“言禁”的通电。

同时又提出“以党治报”的方针,要求国统区所有新闻事业都必须接受国民党的思想指导和行政管理。

据此,国民党及其所谓国民政府制定与颁行了一大批实行新闻统制的法律、法令,建立新闻统制制度。

(3)“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

为了对付日益发展的进步新闻宣传活动,国民党统治集团大量汲取了德、意等国家的法西斯主义的新闻思想与经验,以进一步严密控制新闻界。

①效法法西斯主义的“国家至上”的原则,利用民族危机,大肆鼓吹和提倡“国民”“国家”“民族”等抽象观念,进行所谓的“民族主义的新闻建设”,凡是反对国民党的新闻宣传,一律以危害“国家”“民族”利益为由予以取缔与镇压。

②加强新闻界自身的控制力量,利用新闻的力量来实行所谓的“科学的新闻统制”,即按照法西斯主义的原则改造新闻事业,将国民党的新闻事业和非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统筹规划、统一管制。

据此,国民党政府自1932年起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新闻检查的法令,将出版后审查制度改为出版前检查制度,史称新闻检查制度。

(4)国民党统治建立之时,正是中国广播事业进入蓬勃发展之日。

广播法规的制定与颁行,也是国民党当局在这一时期新闻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28年7月,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公布《无线电台管理条例》,并设立无线电管理处,管辖中国境内和国际间包括广播电台在内的全部无线电事业。

相关的职能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令对广播电台的经营做出规定。

2.抗战爆发后新闻统制制度的日趋强化战时新闻检查法令的大量颁布和战时新闻检查制度的日趋完备,是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新闻统制立法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黄瑚 中国史笔记(不全)

黄瑚 中国史笔记(不全)

绪论一、新闻活动和传播活动的关系二、现代报刊的产生1、产生的时间2、产生的原因(1)地理大发现与全球贸易的开始(2)欧洲大陆封建割据的减少(3)现代邮政系统的形成(4)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5)文化教育的世俗化、标准语言和文字的建立三、现代报刊的世界范围扩散四、现代报刊在西方的主要发展阶段1、封建集权制下的―官报时期‖2、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前后的―党报时期‖3、―商业报刊时期‖或―大众化报刊时期‖4、―垄断报刊时期‖五、传播技术与媒介的发展电报1844华盛顿-巴尔的摩电报线路电话1876美国照相术1822法国电影术1895法国无线广播1920美国匹兹堡无线电视1936英国BBC互联网络1969美国军方六、世界主要的新闻传播制度自由主义的集权主义的法西斯主义的共产主义的第一讲中国古代的―报纸‖一、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时间春秋?汉代?唐代?二、唐朝的官报1、朝政公报——文献―读开元杂报‖2、进奏院状——文物―敦煌进奏院状‖读开元杂报唐孙樵樵曩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

不立首末。

其略曰: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

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

某日安北奏诸藩君长请扈从封禅。

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

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

如此,凡数十百条。

樵当时未知何等书,徒以为朝廷近所行事。

有自长安来者,出其书示之,则曰:―吾居长安中,新天子嗣国及穷奴自溃,则见行南郊礼,安有籍田事乎?况九推非天子礼耶?又尝入太学,见丛甓负土而起若堂皇者,就视得石刻,则射堂废已久矣。

国家安能行大射礼耶?自关以东,水不败田,则旱败苗,百姓入常赋不足,至有卖子为豪家役者。

吾尝背华走洛,遇西戍还兵千人,县给一食,力屈不支。

国家安能东封?…… 武皇帝御史以窃议宰相事,望岭南走者四人……安有廷争事耶?‖语未及终,有知书者自外来,曰:―此皆开元政事,盖当时条报于外者‖樵后得《开元录》验之,条条可复。

然尚以为前朝所行,不当尽为坠典。

及来长安,日见条报朝廷事者,徒曰今日除某官,明日授某官,今日幸于某,明日畋于某,诚不类数十幅书。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大全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大全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题目一:一、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1)文字出现之前古代的传播手段④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②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②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这是别的国家的传播史上所没有的。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④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戴体是甲骨和金石。

甲骨除少量纪事外,多用于祭祀和占卜;金器多用于记录帝王诏书或国家常法;岩刻多用于颁德和纪功。

②早在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市贸易,同时也产生了最初的商业广告。

②古代的中国有着频繁的传播活动,在中国的古代类籍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有关传播活动的记裁。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不少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从事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题目二: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1)两汉的传播活动④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每个驿站设置传车,负妻言文书和信息的传递工作。

首都长安设有“哪”,中央政府部门设有主官和属官负责接待和通报工作等,另外还设公车司马令和御史”等,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

②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②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和木制造的简和编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编帛上。

造纸术发明以后,才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④汉代的“哪”,还不具备发布官报的职能。

(2)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④三国魏晋时代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旺盛发达的时代。

为了能及时地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魏蜀吴三国的驿传活动都深受当局的重视。

②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布。

④为了及时传递军事信息,烽燃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继续被沿用,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④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社会上的传指手段被普遍采用的有童谣和谣言④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既有包括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整理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整理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一)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一.传播渊源二.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1.非文字形式:口头传播,烽烟和旗鼓、木铎(大铃)2.文字:利益(西周)甲骨文、金器、刻石3.竹、露布第二节古代报纸的诞生和唐代进奏院状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手抄新闻——开元杂报一.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1.古代报纸起源的几种说法。

周朝说、汉朝说、东晋说二.孙樵和开元杂报三.敦煌的进奏院状第三节宋代的邸报和小报一.邸报的出现和有关邸报的制度。

宋太宗设都进奏院正式发行邸报。

快件:急脚递,摆铺“定本”制度:经过官方审定的邸报。

二.民间小报的诞生与发展意义:1.“新闻”一词最早出现2.冲破封建王朝对新闻体制的专制。

第四节:元明两代的新闻事业。

一.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二.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明代邸报的发行日刊,小册传播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2.民间报房和抄报行的诞生与发展3.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急选报:中国最早的印刷报纸(现存)4.起义农民的新闻传播活动竹筹、揭帖、旗报、排报第五节清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一. 清代官方新闻转播制度1.发行渠道:通政使司——六科——提塘(收受)(发抄)(抄传发行)2.清代提塘分京塘和省塘3.官报的内容:官门抄:朝廷的动态消息。

上谕:臣僚章奏:4.提塘报房:雍正5.小报(小抄):非法报纸(被禁)清何遇恩、邵南山二. 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民间报房出现在乾隆中叶以后的事,以“公慎堂”为最早,聚兴,公兴两家开业最早,创于咸丰年间。

三. 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四. 古代报纸没落的原因主观: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而采取压制政策。

客观:满足不了人民对报纸内容和形式的需求。

需要新的突破。

*总结:中国古代报纸发展的基本特点17.封建官报占据封建报纸的主导地位。

27.第二章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一.背景二.《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8.5 马六甲米怜,马礼逊内容:宗教、伦理道德、科学文化知识和各国概况。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P1)(1)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口头传播,还有作为辅助手段的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最早的带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2)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传播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造纸术发明后,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3)三国和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烽燧也被继续沿用。

社会上传播手段普遍采用的是童谣和谣言,传播载体既有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开元杂报:(P5)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这种朝政简报被抄袭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代人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中国最早的报纸。

)有关明代“邸报”的几个问题:(P17)明代邸报的别称:邸抄、朝报、除目、京报明代邸报大体上包括这样一些内容:皇帝的谕旨。

皇帝的起居言行和有关皇室的各类消息。

官吏的任免和觐见。

官僚们的章奏。

军事信息。

社会新闻。

此外,邸报还附有“鼎甲单”,及时报道有关科举方面的最新信息。

明代“邸报”基本上每日发行。

“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万历邸钞》、《天变邸抄》和《急选报》(P20)《万历邸钞》:《万历邸钞》这部抄本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抄”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

抄录者在摘录的过程中,作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

因此,它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天变邸抄》:《天变邸抄》是被一些明人的文集当做附录保存下来的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

这一报道,是从当时出版的民间报房发行的“邸钞”上转录下来的。

《急选报》: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由雕版印刷。

它的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统制下民营新闻事业的艰难发展【圣才出品】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统制下民营新闻事业的艰难发展【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新闻统制下民营新闻事业的艰难发展1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报业托拉斯计划的流产1.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1)民营报业的发展民营报业数量剧增。

在地区分布上,以上海及江苏、浙江两省的民营报刊为数最多。

①天津《大公报》1926年9月1日,《大公报》在天津复刊,张季鸾提出了“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四不”方针的提出,使《大公报》得到社会各界之欢迎,发行量迅即上升。

1927年国民党政府建立后,《大公报》在政治上拥护国民党政府,并采取“小骂大帮忙”的宣传手法。

在新闻业务和经营管理方面,《大公报》锐意改进,推出了不少促进发展的举措。

1936年,该报上海版创刊,其触角伸入到当时中国的报业中心,成为当时闻名全国的大报。

②成舍我和“世界”报系成舍我主办的“世界”报系始创于20年代中期。

1924年4月,成舍我开始在北京独立办报,于1924年4月26日创办《世界晚报》、1925年2月10日创办《世界日报》、同年10月1日创办《世界画报》。

③新型小报新型小报的出现,也是这一时期民办报刊发展的一个崭新现象。

小报,大多为文艺小报,在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中诞生,后一直作为报纸的一个品种而在中国报坛生存与发展,基本上囿于文艺或娱乐领域之内,以供市民怡情消遣之用。

最先问世的是成舍我在南京创办的《民生报》。

(2)民营广播电台及通讯社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①商业性广播电台,数量多,分布地区广,但半数以上集中在上海,社会影响较大;②教育性广播电台,由大中学校或各地方民众教育馆开办,播音内容限于文化教育,社会影响不大;③宗教性广播电台,数量更少,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

民营通讯社在这一时期的数量进入了历史最高点。

大多数民营通讯社都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不少民营通讯社开始走专业化道路,以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在新闻通讯市场上生存和发展。

2.报业托拉斯计划的出现与流产自民国成立后一直沿着企业化方向发展的民办商业性报纸,按照其自身发展规律,必然要像西方报业那样走上托拉斯之路。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国人办报活动的初步实践与海外中文报刊的出现【圣才出品】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国人办报活动的初步实践与海外中文报刊的出现【圣才出品】

第四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初步实践与海外中文报刊的出现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国人办报1.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办报理念的萌生鸦片战争前后,随着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活动的开展,西方新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

(1)最早接受西方新闻思想的人——林则徐和魏源①1838年底,林则徐受命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去广东禁烟,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

他派人到澳门搜集各种外文报刊,并组织翻译班子,将其中有关鸦片贸易和其他方面的消息、言论译成中文,以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参考材料。

②在形式上,这些参考材料是零散的,并无名称,但后来被汇集成册,取名“澳门新闻纸”。

此外,林则徐还将其中一些重要材料亲自加工、润色,另编为“澳门月报”。

③1841年8月,林则徐将其主持编译的《四洲志》译稿及其他中外文资料托付其好友魏源整理出版。

魏源依据这些材料和其他一些文献资料,整理编著成《海国图志》,并最终将其扩至100卷。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对西方新闻事业作了不少如实介绍。

④从上述活动中,可见林则徐、魏源对报刊沟通信息的这一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译报活动,不仅在当时受到一些外报的赞赏,而且对后世也有巨大影响,开梁启超、严复等人“广译五洲近事”之先河。

(2)洪仁玕的办报思想1859年,太平天国后期将领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等新闻主张。

他的主要新闻观点,可归纳为四条: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以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沟通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公议。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但是,太平天国在洪仁玕提出上述主张后不久即覆灭,因而洪仁玕的办报主张在当时并未有实施的机会。

中新史笔记 第一章

中新史笔记 第一章

中新史笔记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中国传播活动溯源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1.远古人类群居时代十分原始,最早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谣谚是其中一种。

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后两项通常用于军事。

烽烟主要用于报警。

旗鼓用于指挥进退。

木铎,是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媒介。

据说在夏商周时期,就曾经有这样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以上传播活动多见于文字出现以前。

最早带有文字传播载体的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其中,殷商时期流行的甲骨,少量用于记事外,多用于祭司和占卜。

金器刻铸之风盛行于周,多用于记录帝王诏书或国家常法。

在岩石上可自主要盛行于周以后,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其现实传播作用和传播时效性还不算太大。

春秋战国,地区小国需要通报政情军情;政客需要游说诸侯,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诸子百家聚徒讲学,弘扬学说;百姓需要聚会议事和交换意见;各国都设有驿站和传舍,以方便信使往来,及时递送信息,传播活动因而更加频繁。

秦,修筑驰道、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制度等,为社会传播提供有力条件。

早在3000年前的上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市贸易,最初的经济广告随之产生。

萧之口头广告和刀之音响广告便有记载,都属于早期的传播活动。

2.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首都长安设有“通奏报,待朝宿”的“邸”。

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

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也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造纸术的发明,肇始于西汉中后期,完善与东汉和帝元兴年间,时称“蔡侯纸”。

三国魏晋时代,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旺盛、发达。

三国十分重视政治和军事信息的传递。

同时广设驿站,其中曹魏的遗传制度最为周全。

布告和露布,是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圣才出品】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圣才出品】

第二章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外国传教士与近代中文报刊的诞生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问世(1)1807年,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来到中国,成为基督教在近代来华传教的第一人。

1813年,年轻传教士威廉·米怜被派到中国协助马礼逊工作。

(2)1815年,米怜带上中国刻工梁发等人在马六甲办了一份中文月刊,作为其传教的主要工具,即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刊的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揭开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

(3)《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纯粹是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其办刊宗旨是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米怜作为该刊的创办人始终担任该刊的主编,梁发是米怜办报的主要助手,1816年正式加入基督教,后成为最早的中国籍传教士。

(4)在宣传策略上,为了不与中国人的传统意识形态发生直接的冲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宣传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1821年12月,因主编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共出7卷70多期,累计574页。

(5)《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终刊一年后,英国伦敦布道会还先后出版过《特选撮要每月纪传》、《天下新闻》两份宗教性报刊。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中国境内的创刊1833年8月1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刊,为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1)创办人郭士立,一译郭实腊,普鲁士籍传教士,1824年受荷兰布道会派遣到暹罗传教,多次游历中国沿海各地,后脱离荷兰布道会,与英国传教士、商人和外交官建立了联系,1831年来到中国。

郭士立对侵华有浓厚的兴趣,不仅能讲中国北方官话及闽粤方言,还十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习俗,曾3次乘船到中国沿海口岸探听军事情报,收集政治、经济方面的信息,也曾参与走私鸦片等活动。

(2)内容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虽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其所刊载的内容已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俎等各个方面,并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已退居次要地位。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纲要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纲要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1 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这是一种有效的的新闻传播方式。

2 开元杂报:指的是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

3 A 唐代是我国最早有报纸的朝代。

B进奏院:是唐代各地方当局(节度史、观察史)的驻京办事处,主要职责招待各地来京办事的官员、转递公文、收集情报等。

4 A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

B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起,实行定本制度。

C 宋代邸报的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其基本内容是: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程、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5 提塘官:简称提塘,是各省巡抚、总兵委派在京师处理文书的官员,这个职位从明代开始设置,其职责四唐宋时代的进奏官。

6 A明代邸报没有报头。

B 现有的较为完整的明代邸报抄件有《万历邸报》和《天变邸报》。

7 A 旗报:是将文字写在旗帜上,大旗招展,引人注目。

B 牌报:将文字写在木牌上,也是一种可流动传观,或固定围观的新闻宣传方式。

C揭帖:是一种传单,可张贴,可传阅,内容多为檄文、政策性的声明与公告等。

8 清代官方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仍然是邸报,它的内容为宫门抄、谕旨、章奏。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1 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它是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2《东洋西考》于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3 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是葡萄牙文的澳门《蜜蜂华报》。

4 《广州记录报》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5 上海出现了影响很大的中文报刊《万国公报》和《申报》。

6 《申报》〈1〉《申报》在竞争中取胜的原因:A 它满足了中国读者的需求,力求适合中国人阅读。

B《申报》是一张较为完备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上下阶层人等都可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古代新闻信息传播的早期形式
1.从口语传播到标识传播
(1)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是口语、标识这两种新闻信息传播形式。

这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概莫能外。

(2)在口语传播工具发展的基础上,人们又发明了木铎等音响传播工具。

木铎是一种木舌金铃的发声器具,为中国古代所特有。

(3)先民们不仅使用口语传播形式,同时还使用标识传播形式。

标识传播的具体手段,有结绳、画图、雕刻、烽烟、旌旗等等。

2.文字传播:早期新闻信息传播的完备形式
(1)文字传播及其各种表现形式的问世,是古代新闻信息传播活动趋于成熟的标志。

(2)殷商时代,文字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并成为当时重要的新闻信息传播手段。

(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订出一套全国统一的新文字——小篆,基本消除了以文字形式向全国发布新闻信息的障碍,文字传播开始真正成为一项面向黎民百姓的新闻信息传播手段。

而皇帝发布的诏书开始成为传播官方新闻信息的主要形式。

新闻信息传播的物质载体以竹简、木简和绢帛为主。

(4)文字的出现,还提高了标识传播水平,出现了露布等新的新闻信息传播手段。

露布,是文书不加检封、公开发布的意思,大约出现在秦汉时代,东汉末年时成为发动战争前讨敌檄文的别称和战争胜利后宣扬战绩的捷报。

露布这种手段因其时效迅速、影响立竿见影而被沿用了1000多年。

二、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1.古代报纸的诞生
(1)自唐代起,一种被后人称为“邸报”的古代报纸开始出现。

这一中国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在性质上与近代意义上的报纸最为相似,直至清王朝的覆灭而最终消亡。

唐代孙樵撰写的《经纬集》中一篇题为《读开元杂报》的短文,是现存最早的一份述及朝政公报的历史文献。

据这篇短文记载,在唐开元时期,朝政简讯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有
人将这种朝政简讯抄录后传往外地。

100多年后,这类手抄件尚流传在襄樊地区。

孙樵把这类朝政简讯的抄件称为“开元杂报”。

(2)唐中叶以后,又出现了“进奏院状”等古代报纸的新形式。

当时,地方藩镇割据的最高行政长官节度使不受中央政府所节制。

藩镇设在京都的办事处——邸,进奏官的任务之一,就是向节度使提供京师消息,收集军政情报,考察地方驻京使节和办事人员的表现。

这种由进奏官提供给节度使的新闻信息材料,被称为“进奏院状”。

目前尚有两份存世,均出自唐代驻守沙洲(现为敦煌)的藩镇——归义军派驻京都的进奏院。

这两份“进奏院状”现分别为英国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所收藏。

从现存的实物和有关史料记载来看,唐进奏院状确实只是专门提供节度使本人阅读的上行官文书,即一种半官方的情报,没有复本。

一些对封建统治者有利的新闻信息内容,朝廷有时会以诏令形式向百姓公开发布。

2.古代报纸在宋代的发展
宋代建立后,古代报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最重要的表现是宋代中央政府逐步加强对报纸的监管并最终全面掌控官方新闻信息的发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古代报纸的变化与改进。

(1)宋太祖削夺藩镇的军权,动摇了由地方势力控制的驻京进奏院制度。

(2)宋代中央政府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新闻信息审查制度,并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屡经变革。

“定本”制——公元999年(宋真宗咸平二年),皇帝下诏令进奏院将所供报状每五日一次抄送枢密院,由枢密院最后批准决定是否向各地抄报,建立起当时被称为“定本”的新
闻信息审查制度。

(3)宋王朝中央政府实际上控制了官方新闻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从而也使古代报纸在宋代产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与改进。

①由于进奏院状已十分普及,因而有关这种新闻信息传播手段的各种名称(如进奏院状、进奏院报、进奏官报、邸状、邸吏状、朝报等)也在当时人的奏章以及诗文、书信中屡见不鲜。

“邸报”一词在北宋开国82年后出现。

在现存的宋代文献资料中,最先使用“邸报”一词的是著名文学家范仲淹。

②与唐代的进奏院状相比,宋代的进奏院状虽然在性质上仍是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形式,但其公共性更为鲜明。

③进奏院状的具体内容也基本定型。

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大臣奏章这三项内容,后历经近千年而未变。

④进奏院状出现了商品化的进步趋向。

“供朝报”的店家是以卖进奏院状(在南宋时常常被称为“朝报”)为业的店铺。

朝报之所以可公开发售,主要是因为宋代邸报的发布是经过严格审查的,副作用不大,因而朝廷可以允许其存在。

(4)小报的出现和盛行——这是宋代新闻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

小报是中国古代民间私自抄发的新闻信息传播形式,最早出现于北宋末年,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

但是,进奏院状的商品化趋向,是小报得以产生的内在因素。

由于进奏院状(又称朝报)可以在市集上公开出售,因而一部分胆大的进奏官以及其他官吏等各色人等,便将一些人们迫切想了解的新闻信息编为小报,在街市上叫卖。

南宋时期,小报发展得更为成熟。

3.明清时期古代报纸的发展与《京报》的出现
(1)明代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最大进步,是民间抄报行与抄报人的出现。

民间抄报人,又被称为“京报人”或“刷写文报者”,因而“京报”这一名称在明末也开始出现。

关于“京报”一词的出现,还有一种说法是:“京报”是当时邸报的别称。

明代的邸报一般还是手抄本,在明末才开始出现活字印刷本。

(2)《京报》的出现,大约是在清高宗乾隆年问世。

《京报》一般由民办报房印刷,有的报房每天印刷一期,还有的隔天印刷一期,内容详简不一。

性质仍然属于官场情报资料,内容仍是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

《京报》印制出来后,由民办的京报房直接销售给官员或平民,出现了现代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

《京报》作为中国古代报纸发展得最成熟的一种形式,确实已与近代报刊十分接近。

据记载,当时不仅北京有报房多家,各省也有类似京报房的翻印机构,其印制物不叫《京报》,而是各有各的名称,如《谕折汇存》等。

三、古代商业广告的产生与发展
1.古代商业广告的出现及其早期表现形式
(1)中国古代商业广告活动兴起后,最先出现的是实物广告和叫卖广告两种形式。

实物广告是最早出现的商业广告形式之一;叫卖广告与实物广告一样,也是最早出现的商业广告形式之一。

(2)文字问世后,文字广告也随之出现。

文字广告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商业广告发展
的一大进步。

文字广告的出现一般认为在春秋时期。

(3)自唐代起,还出现了商品展销会这一综合性的商业广告形式。

2.宋代后商业广告活动的日趋发达与印刷广告的问世
随着商业活动日趋广泛与活跃,广告活动及其表现形式在宋代以后较前发展得更为迅速,出现了多种广告形式长期并存、互相融合的局面。

(1)实物广告这一形式在北宋的新发展。

主要表现在店面装潢——彩楼、欢门等新形式的出现。

(2)叫卖广告,因小商小贩已被允许串街走巷做生意而十分兴旺。

(3)招牌、幌子、酒旗、灯笼等标志广告,被注入了新的内容,继续发挥着重要的招徕顾客的作用。

(4)明代以后,又出现了具有中国民族风格韵对联广告。

(5)宋代广告发展的最大成果,是印刷广告的出现。

在宋代出现的印刷广告,留存至今的有“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印刷铜版,现存上海博物馆。

(6)至元明时期,木版印刷进一步发展。

尤其在明代中叶以后,印坊所出小说、戏曲大都加有插图绣像,作为书商推销刊本的广告宣传。

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一、概念题
1.“定本”制度[暨南大学2017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