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课例评析
北京的春节的评课稿(完整版)
北京的春节的评课稿
我听了韦老师上的《北京的春节》一课,这一课主要讲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这一堂课,韦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老师的语言清晰,教学思路清晰。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引入部分所花的时间太多,前紧后松。
引入应结合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任务,一定要有落实,并作检查反馈。
韦老师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把生字读正确,学生自学后,老师应该有目的的检查,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最后,老师的激励语言有些贫乏。
教学重点不够突出,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太多,讲授不够透彻。
教学设计可以结合课后的练习题来设计,让学生找出描写小孩过春节的部分,重点感悟。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细致地描写了北京春节的一系列风俗。
文章用的是老百姓的口头语,生动地写出了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心情。
特别是小孩最喜欢过年,本节课就让学生找出描写小孩过春节的部分来学习感悟,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Word可编辑/A4打印/双击可删除 1。
《北京的春节》教学案例与评析
《北京的春节》教学案例与评析《北京的春节》是一篇介绍北京春节庆祝方式的文章。
本文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春节文化,尤其是北京地区的习俗。
文章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春节前的准备工作,二是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三是春节后的收尾工作。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春节文化,尤其是北京地区的习俗。
2. 学习文章阅读策略,如关键词的确定、段落结构的分析等。
3.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5. 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呈现北京春节期间的美丽景色,使学生能感受到北京春节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本单元的主题。
2. 阅读课文(1) 组织学生全班阅读并讨论关于文章主题问题。
(2) 小组学习:每个小组阅读一段,总结关键词,并介绍自己组部分的阅读。
(3) 学生复述课文。
要求学生在自己小组内互相复述自己自己的理解。
大家要彼此倾听,了解和理解自己和别人的理解和看法。
(4) 集体讨论:学生回答问题,探讨文章中的一些语言现象,比如描述、对比、强调语气等等。
3. 图片讲解通过图片展示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和食品,让学生了解春节期间北京地区的庆祝方式和日常生活。
4. 观看视频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片段并讨论,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国春节的气氛和传统文化。
5.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学生自主撰写一篇800字的“北京春节”主题作文,要求用新鲜活泼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北京春节的庆祝方式、食品以及中国春节文化等。
6. 评价和反思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和其他同学交流和讲述自己的阅读收获和感受。
三、教学评价本课程设计力求深化学生对中国春节文化的认知,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在教学评价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写作和表现,来综合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在课后也会与学生进行意见交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春节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北京的春节听课记录及评析
北京的春节听课记录及评析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人们团聚、祈福、庆祝新年的日子。
在北京,春节期间的各种庆祝活动丰富多样,其中一项重要的活动是参加各种春节听课。
本文将记录我在北京春节期间的听课经历,并对这些课程进行评析。
春节期间,我参加了多场精彩的听课活动。
这些课程内容涵盖了文化、艺术、历史等各个领域,丰富了我的春节体验。
以下是其中几节令我印象深刻的课程:第一节课程是关于春节习俗的讲座。
这节讲座由一位知名文化专家主讲,他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春节习俗的来历、含义以及变迁。
通过这节课,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春节的意义,并且了解了一些我之前不了解的传统习俗。
第二节课程是关于春节美食制作的烹饪课。
这节课以学习传统的春节美食为主题,我们学习了包饺子、做汤圆等传统春节食物。
通过亲手制作这些美食,我加深了对春节传统美食的了解,也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实践。
第三节课程是音乐会。
这场音乐会专门为春节期间的观众准备,节目内容包括了国乐、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
我通过这场音乐会欣赏到了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让我在欢乐的氛围中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
以上是我在北京春节期间参加的几场听课活动,每一次听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课程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了春节的文化内涵,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研究。
我对这些课程给予了积极评价。
首先,这些课程的内容丰富多样。
无论是关于春节习俗的讲座,还是烹饪课和音乐会,每个课程都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内涵,能够让人们更加了解和感受春节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些不同领域的课程相互之间呼应和丰富,给人们提供了多样的选择。
其次,这些课程的形式也很吸引人。
讲座、烹饪课和音乐会等各种形式的课程让人们在学习的同时能够享受到更多的乐趣。
无论是听专家讲解,还是动手制作美食,或者是欣赏音乐会,都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这些课程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也满足了人们对情感交流的需求。
在这些课程中,人们可以与专家、教师、同学一起学习和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受。
你本来就很美——《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
你本来就很美——《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一、教学背景分析。
本次教学是针对初中二年级学生开展的,教材为新目标七年级下册,第一课时《北京的春节》。
本课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课,主要讲解了北京地区春节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传统文化,还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为学生的文化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北京春节的文化内涵,掌握相关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
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知识、感受文化。
3.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让学生尊重并珍视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分析。
1.导入(5分钟)。
1)出示图片:一张是北京的故宫,一张是红色绫袍。
2)问答:学生观察图片,回答这两张图片和春节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个导入,让学生进入春节文化的主题中,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和认识春节的文化内涵。
2.阅读篇章(30分钟)。
1)出示阅读材料。
2)整段朗读,引领学生读课文。
3)给学生2分钟时间,自主阅读,然后把握文本大意、了解文化内涵。
4)提问:你从这篇文章中了解了那些北京春节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5)请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课文选出5个主要的风俗习惯,并展示在班级上。
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和领会文化内涵,然后进行分析和总结,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并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3.语言分析(15分钟)。
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
2)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其中的一些关于文艺修辞的用法。
3)再通过一些例子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通过语言分析,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言的运用规则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同时也为以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课堂小结(5分钟)。
在课堂小结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整理学生的学习笔记和课本,梳理课程的脉络,加深学生的印象。
《北京的春节》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介绍:老舍(1899~1966) 中国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有《老舍全集》行世。
2、《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
文章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勾起读者对年味儿的向往,对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留恋。
针对本课授后的教学实际,我作出如下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
因为在讲授这一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学生们还记得自己的家乡和习俗,所以我设计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新年的感受。
同学们争相发表意见,同学们自始至终对课堂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课堂气氛热烈而浓厚。
这种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兴趣,而且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观察和关注生活的良好习惯。
2.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
重新生成-写一篇《北京的春节》评课稿-1000字
《北京的春节》评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评析一堂精彩的课程《北京的春节》。
这堂课是由教师李老师精心设计和授课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堂课的亮点和可改进之处。
首先,本堂课的亮点在于内容的设计。
李老师以北京的春节为主题,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李老师生动地介绍了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
同时,李老师还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游戏等形式,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其次,这堂课的优点在于教学手段的运用。
李老师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小组讨论和互动游戏等,使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特别是在小组讨论环节,李老师设计了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们展开思考和交流,培养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李老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
然而,这堂课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李老师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稍显紧凑,导致学生们的思考和讨论时间不够充分。
建议李老师在设计课堂计划时,适当增加一些专题讲解的时间,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内容。
其次,李老师的课堂语言表达需要更加简洁明了。
在课堂上,李老师有时候使用了过多的长句和生僻词汇,使部分学生听得不是很明白。
建议李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尽量使用简洁、通俗的语言,确保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接受。
总的来说,这堂《北京的春节》课程给学生们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和愉悦的学习体验。
通过李老师的精心设计和授课,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了传统文化,并且在互动的课堂中积极参与。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堂课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如课堂时间的安排和语言表达的简洁性。
相信在李老师不断的努力和改进下,这堂课程会变得更加完美。
谢谢!。
《北京的春节》评课
《北京的春节》评课《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实行了介绍。
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本课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从而引发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的写作方法。
1、注重情境创设。
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
李老师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
他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
教师还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
同时利用电化教学手段,达到教与学的提升。
在课件中达到了画面与声音的结合,更加让学生体会到了新年的祥和与热闹。
2、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
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
其中,除夕、初一和十五三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
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李老师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学这篇课文时,她首先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初读体会年的味道。
再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
教师指导学生使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建议:这篇文章很长,李老师虽然注意到详略处理,但仍有牵绊,对于某些该舍弃的地方不敢舍弃,该放手的地方还有些蹑手蹑脚。
《北京的春节》教学评析
《北京的春节》教学评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北京的春节》教学评析发言稿
《北京的春节》设计与实践怎样?
龙老师这节课善于创设欢乐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春节的喜庆气氛;品读的时候也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渗透;容量较大但没有时间展示。
如果第三个环节“喜欢哪个画面,找出句子读一读”能与第四个环节品读感悟“印象深刻”的地方合二为一就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本课的教学理念是什么?实践得如何?
读中学;龙老师整节课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去品读,谈感受,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一种读中学的体现。
本课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你认为精读课应该有怎样的教学模式呢?
本课的教学模式是:问题研学分享
提升;我觉得精读课要有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来引领整节课的学习,这个问题既能引导学生思考,进行读中感悟,还能体现写法,让学生迁移训练。
“问题研学分享提升”也不错。
本课如果“我来教”设想如何?
首先,我会让回顾上节课归纳出来的表格,明确课文写作顺序;然后,抓住其中四个详写的节日让学生自由品读,同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接着抓住除夕一段的描写让学生仿写段落;最后明确课文写法的好处。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及评析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及评析作者:周奇,黄小颂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2019年第1期【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金蛇狂舞》。
(可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音乐,如《恭喜》《步步高》等。
)2.谈话引入。
听到这首音乐,你会想到什么画面?(喜庆、过年……)春节刚刚过去不久,现在如果要你画一幅春节的图景,你会画些什么?(焰火、鞭炮、春联、灯笼……)这是我们脑海中春节的画面。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走进北京的春节,去看看老北京人是如何过年的。
(出示课文插图,板书课题。
)【评析: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是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欢快的音乐、喜庆的画面,迅速将学生带入春节的欢乐氛围之中。
开课伊始,引导学生回味春节、描述春节,并实现了由“现实的春节”到“文本的春节”的自然过渡,简洁自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想一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关于课文生字词,有什么不懂的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容易读错的字词:掺和(huo)、铺(pù)户、榛(zhēn)子、栗(lì)子、风筝(zheng)。
容易写错的字:醋、栗、熬、麦。
注意“醋”的左边不要少一横;“栗”的下面是“木”而不是“米”;“熬”和“麦”,上方的一竖不能与下面的一撇连成一笔。
可能不懂的词:腊月、初旬、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空竹、麦芽糖、江米糖、逛天桥、逛庙会。
其中“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和“庙会”,可直接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语言来解释。
3.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和怎样的活动。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北京的春节评课稿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北京的春节评课稿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北京的春节》评课稿1闫老师这节课侧重于以下几方面:1、注重情境创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上课伊始,闫老师通过课件出示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及文化图片,让学生既了解了中国传统的风俗,又感受到了过年的喜庆紧接着教师又通过一首北京春节童谣的展示,学生交流喜欢过年的理由,把课堂气氛进一步提升。
2、教学目标明确,抓住关键词句,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读中体会,读中感悟”本节课闫老师引导学生多读,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有思、思中有议、议中有论,抓住关键词、句、段用多媒体出示,先让学生去了解、感受《北京的春节》所描绘的热闹气氛,然后将重点句子用大屏幕显示出来,让学生反复的读,用心体会,并引导学生分析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广阔空间,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尽情的说,尽情的去想象,使学生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3、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让学生从年前的准备过程中品年味。
老舍先生在描写年前准备时很细致,闫老师就抓住这一时间段大人、小孩儿、铺户的活动体会年前的忙碌、紧张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
4、闫老师注重引领学生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收获。
总之,本节课实实在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北京的春节》评课稿2在效率课堂研课月中,有幸观摩了温晓丽老师执教的《北京的春节》一课,《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是老舍的作品,课文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在教学中,温老师主要抓住了除夕和正月十五这两部分,引导学生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并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来。
《北京的春节》评课
语文课堂不应是“人文性”缺失的课堂一一自评《北京的春节》以前上完一堂公开课,我都如释重负,再也不愿回头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在树人小学上完《北京的春节》后,我却没有轻松的念头。
一个月的培训以及同组学员对《北京的春节》的评议,让我头一回能正视自己,反思自己。
毋庸置疑,这是一堂基于“语用”的课堂。
课堂前二十分钟,都围绕着一个表格来进行课堂教学。
这个表格的作用颇大,了解主要内容,梳理文章脉络,学习写作顺序,明白详略写法,同时,通过这个表格,还让学生了解到春节什么时候干什么是有规矩的,并不能随意,充满了一种仪式感,借机向学生渗透春节文化。
课堂后半节课,品味《北京的春节》的文字,探索老舍语言的秘密。
在我的牵引下,《北京的春节》中的语言特色一一呈现:平淡朴素中的丰富与韵律,京味语言的运用与感染力。
从“语用”这个角度来说,我呈现出来的教学设计是与时下“潮流”吻合的。
教学板块很清晰,板书上就能明显看出我的教学意图:内容、结构、语言。
前两个板块用表格来梳理,表格的形式与文本的特点贴合,简洁有效。
后一个板块以赏析为主,在学生不了解甚至不理解老舍“平淡朴素”的语言风格的情况下,让学生知道“华丽是一种美,平淡朴素也是一种美”。
在赏析过程中,我适时链接课外资源,老舍其他文章中运用北京俗语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京味”在朴实的文章中焕发出的生命力;腊八粥的图片含让学生了解到腊八文化。
带学生评味语言时,我运用了比较的手法,发现暗藏在文中的秘密一一语言整齐中又富有变化。
文中暗喻手法的发现与迁移,也对学生的学习有实质性的帮助。
虽然我不是个勤奋执着于教学的老师,但我也会关注小语的动向。
我知道,近年来,小语届非常重视“语用”,不再一味在文本的内容上、情感上打转,“写什么”固然重要,“怎么写”也非常重要。
于是,听课,我不再迷醉于情感深入的课堂,上公开课,我努力发掘文本的“语用”价值。
来杭培训一月,很多导师的观点让我坚信了这一点。
于是,确定上《北京的春节》后,我就不断地思考,这篇课文写什么?怎么写?我该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这两点?经过文本解读、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环节的思考,就有了这样一堂《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及评析
一是联系上下文不仅只是关 注文本本身,要结合相关资料关 注文字背后的深意,从而更清楚 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初 一 、元 宵 节 中 任 选 一 处 ,从 当 天 的习俗活动入手进行讨论:作者为 什么对它进行详写?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根 据 发 言 ,师 相 机 评 价 ,尤 其 关注学生是否联系课文从习俗的 角度来进行揣摩。 原来,关注这个时间节点里的 习俗所蕴含的寓意,可以更好地帮 助我们理解作者进行详略安排的 用意。 四 、感 受 老 舍 京 味 儿 语 言 的 特点 了解完课文中具有京味儿的 习俗,一起来感受作者笔下同样具 有京味儿的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出你认 为带有京味儿特点的语句。 2.出示课后两处例句,了解作 者“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 儿 ,即 使 没 有 饺 子 吃 ,也 必 须 买 杂 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 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 是 买 玩 意 儿 — — —风 筝 、空 竹 、口 琴 等,和年画。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 最闲在的时候。 预 设 :儿 化 音 ;运 用 北 京 地 区 的民间俗语。 3.除了《北京的春节》,老舍先 生的其他作品中也有很多这样的 句子,例如: 招呼吧,伙计!是福不是祸,今 儿 个 就 是 今 儿 个 啦 !— — —《骆 驼 祥子》 不是仨钱儿油、俩钱儿醋的 事。那画图,预备材料,请工程师, 一大堆事儿呢!— — —《龙须沟》 过年的那点费用是我们用自 己的劳动换来的,来得硬正。— — — 《劳动最有滋味》 好歹大伙不说他是废物点心,
北京的春节听课记录及评析
北京的春节听课记录及评析今年的春节十分特别,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许多人都不能回家团聚,而是选择在所在城市过年。
北京作为一个大都市,也不例外。
在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其中包括各类文化讲座。
作为一名听众,我参加了一场关于传承中华文化的讲座。
本次讲座由北京市文联主办,邀请了几位著名的文化传承人,讲解了如何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
首先,讲座引用了一句古话:“不知道自己的过去,就不会知道自己的未来。
”古人所言深刻睿智,意思是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将无法明确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接着,讲座提到了一些传承中华文化的具体方法。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从小培养孩子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可以通过读书、讲故事、看电影、参观博物馆、学习国画、书法等活动来让孩子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
此外,还可以学习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包括古代节日、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
同时,讲座也提到了如何让传承中华文化更加生动有趣。
在讲座中,专家就一些具有代表性且极具艺术性的文化传承形式进行了展示和讲解。
例如京剧、民族舞蹈、曲艺等,这些艺术形式将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融入其中,通过优美的表演、唱腔等形式,让人们更容易了解和接受中华文化。
这场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深刻理解到了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也了解了一些具体方法和生动有趣的传承形式。
相信,只有人们再次认识到保护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多一些人参与到传承中华文化的行动中,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传承中华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的传统。
—北京的春节课例评析
几点关注精彩课堂—《北京的春节》课例评析一、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一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了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选文意图一是感受老北京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学情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且能将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成为备课的一个难点。
有关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知道得比较少,理解起来相对有一定的难度。
但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
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从学生自己过春节的经验谈起,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三、设计理念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
这也诚如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生活是唤起学生真实情感体验最好的老师。
贴近生活、联系生活、体验情感便是本课教学的宗旨。
四、课例片段一、创设情境,关注学生的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
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切地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
学生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会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与反思第【1】篇〗《北京的春节》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儿、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体会节日习俗中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详写略写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5分钟)同学们,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块土地诞生了许许多多的民族,各民族的生活习惯、节日、服饰等等都不同。
这些点点滴滴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本单元,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欣赏那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吧!这第一幅画画的是《北京的春节》,咱们天津与北京毗邻,春节的风俗习惯也大同小异,大家能不能说说看,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8分钟)1、默读课文。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喜庆、隆重等)2、师生交流生字词和专业词汇。
(1)课件展示生字词,学生轮读,强调“蒜瓣、翡翠、榛、栗、爆”等字词的写法。
(2)通过问答“腊月、初旬”具体指什么日子?让学生发现其他节日并归纳了解春节、小年、元宵等具体指哪些日子。
(3)班级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少见词汇,如“空竹、守岁”等。
三、理清课文的整体脉络和春节期间的风俗习惯。
(11分钟)1、快速浏览课文,合作填表。
2、汇报交流表格,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3、根据表格,分清详略。
四、自由朗读,重点朗读详写的部分,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5分钟)1、自由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将自己着重练读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老北京的春节课例分析
《老北京的春节》课例分析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1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假”的用法。
会写本课9个生字。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分析: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教学时,以多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
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
学生状况:学生的识字水平较高,能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理解生词的意思。
自学能力较差。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出示歌谣,激趣导课:同学们,我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歌谣,是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的。
你们想读吗?(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喇叭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指导预习。
1、出示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想办法认识。
(2)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较差。
在课前预习,教师看不到学生预习的过程,不能保证人人参与预习。
把预习纳入课堂,重在指导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
)2、小组内检查生字。
3、教师抽查“规矩、亲戚、预示、放假”的读法。
指导“规矩”的写法。
(读写结合,分散了写字的难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同学们,你们能把课文通顺的读下来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春节的开始、高潮、结束分别在哪一天?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北京的春节》案例分析
让教学生活化作者叶清——人教版六年级下《北京的春节》案例分析春节的气息渐而远之,春寒料峭,寒气逼人,入骨三分.感叹于没把《北京的春季》这篇课文提到开学初去上,这样的话,年味留有余温,大概学生更有兴趣,教学也会更加得心应手吧。
今天通过教学,发现,其实不然,回味过年生活,再走近北京人的春节风俗,学生的热情丝毫未减,让教学生活化,感触挺深。
《北京的春节》一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了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选文意图一是感受老北京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疏通字词障碍,并口头说说课文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
第二课时本人重在引导学生根据时间为线索进行研读感悟,并结合学生自己的春节生活和我们云和当地风土人情,让学生边说边感悟.这一环节学生兴趣浓厚,发言积极。
截取其中一个片段如下:师:同学们,除夕这一天是过年当中令我们最兴奋的一天了,在这一天,北京人又有哪些风俗呢?另外和我们云和人的风俗有哪些差异?生:(读有关段落)生1:“除夕这一天,北京人喜欢贴上红对联,贴上各色的年画,这一天要做年菜”这和我们家也是一样的.生2:“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这也和我们一样。
师:过年过节,关于“年”还有一个传说,有谁知道?生3:其实“年"是一种怪兽,人们过年穿红的,贴红的,放鞭炮,就是为了赶走怪兽。
(在这里,学生还把“年的故事”讲给了同学们听,课前我也查过很多关于“年”的资料,众说风云,不管学生讲得对错与否也不重要,作为一个插曲,还可以激发大家的兴趣)师:大家的课外知识还真是丰富.的确,北京的除夕夜真是太热闹了,小朋友还要守岁呢,除夕之夜,你们守岁了吗?谁知道,为什么要“守岁”呢?生4:我们守不牢的,守着守着就睡着了.我知道“守岁”可以让父母亲和老人长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点关注精彩课堂
—《北京的春节》课例评析
一、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一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了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选文意图一是感受老北京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学情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且能将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成为备课的一个难点。
有关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知道得比较少,理解起来相对有一定的难度。
但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
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从学生自己过春节的经验谈起,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三、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
这也诚如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生活是唤起学生真实情感体验最好的老师。
贴近生活、联系生活、体验情感便是本课教学的宗旨。
四、课例片段
一、创设情境,关注学生的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
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切地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
学生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会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
(片段一)
播放歌曲《恭喜恭喜》,幻灯片播放与春节有关的图片,让学生们重新回味过年的喜庆的氛围,问同学们除了上述在图片中展示的事物外,还有什么与过春节有关的事物?(老师和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一些关于春节的一些资料。
)在我们回味了年的感觉,了解了年的来历之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老舍爷爷笔下的老北京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
(评析:安排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畅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体现着浓厚的兴趣,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智慧在交流中闪光,孩子们兴趣盎然地交谈,让我欣喜的同时,也让我感触颇深:充分预习之重要。
)
二、激活思维,关注学生的互动
一般来讲,学生互动式的学习往往是为了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问题,讨论交流中的的问题也均有一定的思维价值。
这种互动对每一个参与者的要求都是较高的。
为了保证学生都能积极主动、活泼有效地“动”起来。
教师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和规律性的东西,为学生做一些巧妙的铺垫和适时的引领。
同时可以有意识地深入到某些需要重点关注和扶持的学生里面去,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学法指导,激活学生思维。
(片段二)
师:接着,我们研讨的问题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详细写的是什么日子?哪里写得好,请做批注,最后和小组的成员交流各自的见解。
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开始吧。
师:如果觉得自己思考好了,你们整个组可以到一块儿交流。
(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生:这几句写得最好:这不是粥,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因为从这儿可以看出,那这农业展览会是品种多,然后还要品种全。
所以那个粥充分体现了品种多……
生:我还从“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体会到老舍说话风趣幽默。
师:他回答得特别精彩。
还有吗?刚才他们发现的句子当中,你还有什么想说的,你说说看,或者你有新的发现。
生:腊七腊八,冻死寒卧鸦。
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因为老舍先生引用了一个俗语,(师:很好。
)让大家清楚地明白,腊七腊八能把寒鸦给冻死。
生:第一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中旬就开始了。
这一句老舍先生写出了他对春节的盼望。
生:到年底……(生读句子。
)老舍先生写得又有色又有味,我看了之后都直流口水。
师:我非常高兴,你能有这样的感受。
(评析:让学生默读课文、做批注,自主对话,把课堂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给学生,这一“让”,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生本课堂的理念,所有的理念必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才是生动的,有活力的,才能使学生受益,否则就是灰色的、空洞的。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领略作者语言的精妙。
)
三、对比研读,关注学生的发言
课堂上安排学生发言,是教师检验学习效果,了解学习动态,加强学习指导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教与练的重要凭借。
教师要认真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并深入分析其所讲是否准确、全面,同时还要引导大家来评议,并在把握其学习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或纠正错误,或提示要点,或指明学路。
(片段三)
师:同学们,除夕这一天是过年当中令我们最兴奋的一天了,在这一天,北京人又有哪些风俗呢?另外和我们南方人的风俗有哪些差异?
生:(读有关段落)
生1:“除夕这一天,北京人喜欢贴上红对联,贴上各色的年画,这一天要做年菜”这和我们家也是一样的。
生2:“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这也和我们一样。
师:过年过节,关于“年”还有一个传说,有谁知道?
生3:其实“年”是一种怪兽,人们过年穿红的,贴红的,放鞭炮,就是为了赶走怪兽。
(在这里,学生还把“年的故事”讲给了同学们听,课前我也查过很多关于“年”的资料,众说风云,不管学生讲得对错与否也不重要,作为一个插曲,还可以激发大家的兴趣)
师:大家的课外知识还真是丰富。
的确,北京的除夕夜真是太热闹了,小朋友还要守岁呢,除夕之夜,你们守岁了吗?谁知道,为什么要“守岁”呢?
生4:除夕之夜,我们一般是观看《春节晚会》,也相当于守岁吧。
我知道“守岁”可以让父母亲和老人长寿。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文中有句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天你们家都团圆了吗?你有什么想法?(上到这里,学生便说开了,开始说团圆桌上有多少人,团圆桌上有多少菜,谁的哥哥又从哪里回来了,谁的叔叔过年又买回了什么……好生热闹。
)师:相信大家意犹未尽,留到下课再说吧。
北京的除夕和我们最大的相同点就是讲究团圆,我们不管吃得多好,穿得多漂亮,最高兴的还是一家子团团圆圆,其乐融融。
谁能通过朗读体现除夕的热闹呢?
(评析:重在引导学生结合学生自己的春节生活和我们当地风土人情,让学生边说边感悟,一下子将学生的思维关注点引向熟悉的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开启了心扉,打开了学生言语表达之门,同时也悄然接近了文本,为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做了良好的铺垫,使精彩的发言,独到的见解,有滋有味的读书声充溢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