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
•西南大学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2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等
书目 2:德育原理 作 者:黄向阳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 次:2000第1版
黄向阳: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德育原理教研室教授、
道德教育
道德
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 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 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原理
某一领域、部门或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
德育原理
探究道德教育的学理
7
德育原理属于基础理论。它从实际的德育问 题出发,但不囿于具体问题,不提供解决具 体德育问题的处方,而努力超越具体问题, 寻求观察德育问题的各种视角,构建分析问 题的理性框架,探索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11
提出概念 康德(1803 ) 裴斯泰洛齐(1807)
概念推广 斯宾塞(1860 )
传入中国 王国维(1904 ) 蔡元培(1912)
“德育”一词成为我 国教育界通用的术语
12
二、“德育”的名实关系 德育作为事实古已有之,作为正式的称呼却是到了
近代才逐渐流行起来。古代有德育之实,但无德育 之名。 古今德育(名同实异) 中外德育之名与实(名同实异) 在同时代同一文化背景下,则可能出现(实同名异) 的现象。譬如,我国教育界除“德育”之外,还使 用过“训育”、“训导”、“教导”等词。( “训 育”、“训导” 在港台还有市场)
•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
3
书目 3:中国德育问题 作 者:陈桂生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版 次:2007第1版
陈桂生(1933 ~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中国大陆建国以 来首屈一指的教育学家之一 。多年来主要从事 教育基本原理方向的研究,以擅长精密的逻辑思 维和对教育细致的审视著称,著述颇丰,为建构 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学派的教育科学体系作出了 卓越的贡献。 •代表作:《教育原理》、《普通教育学纲要》
德育原理
1
参考教材
书目 1:德育原理 作 者:檀 传 宝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 次:2007第2版
檀传宝: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全国及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德育学科评议组成员
•全国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审查委员
•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
国内知名德育研究中心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199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所长:高德胜教授; 主要学术带头人:鲁洁教授、班华教授、高德胜教授、孙彩平教授、郭本禹教授
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199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思政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2003)
德育原理不是德育教范,不直接讨论学校德 育“怎么做”的问题。
8
第一章 德育概念 与德育理论的发展
9
第一节 德育即道德教育
一、“德育”一词的由来
古人无德育概念,更未使用“德育”这个名称。“德育”是 近代以来出现的新概念和新名词。
18世纪70、80年代,德国哲学家康德(I. kant)就把遵从道 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简称德育)或 “实践教育”。
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 主要学术带头人:王啸教授 魏曼华副教授 向蓓莉副教授 袁桂林教授 朱小蔓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2003)
所长:杜时忠教授
武汉大学中外德育研究中心 (思政方向) 江苏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2001)校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中心主任陈延斌教授
6
引言
德育
4
书目 4:德育原理 作 者:吴俊升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版 次:2011第1版
吴俊升(1901 ~ ) •曾就读于如皋师范、南京高等师范教育科 、 东南大学、巴黎大学文科习教育学和社会学, 并旁涉哲学等,获文科博士。 •曾担任北京大学任教育系教授兼系主任、安 徽省教育厅任主任秘书、南京中央大学、香 港新亚书院院长。 •主要从事教育哲学研究 •吴先生学术选诣辉煌,名驰国际,被誉为 “中国杜威。” •主要著作:《江皋集》、《杜威教育学说》、5 《教育生涯一周甲》、《教育哲学大纲》
10
“德育”一词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 1904年,王国维以“德育”与“知育”、“美育”三
词,向国人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1906年,又将 “德育”、“智育(知育)”、“美育”合称为“心 育”,与“体育”相提并论,论述教育的宗旨。 1912年,蔡元培撰文阐述新教育思想,主张“军国民 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 “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在其影响下, 当年国民政府颁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 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 教育宗旨,标志“德育”一词已成为我国教育界通用 的术语。
13
三、古代作为社会意识教育的德育
“德育”的外延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 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德育范围也有所不同。
人类最初的社会意识并没有分化为今天所谓的政治、法律、 道德、宗教、礼仪之类相对独立的形态,但是的道德同社会 意识的其他方面浑然一体,融于习俗之中。
英语中,moral(道德的)ethical(伦理的)两个词,分别来自拉 丁文和希腊文,原意都是“遵从习惯或习俗”。
英国学者斯宾塞(H. Spencer)在《教育论》(1860年)一 书中,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intellectual education)、 “德育”(moral education)、“体育”(physical education)。从此,“德育”逐渐成为教育世界中一个基本 概念和常用术语。
博士生导师。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致力于德育
基础理论研究,密切关注德育理论与实践进展,广泛
深入中小学实践,支持指导多项德育课题研究成果,
成效显著。在其《德育原理》专著中大量引用学校课
题研究的实例,佐证他对德育原理的思考,受到学界
同仁和教育一线教师的好评。
•全国教育科学规Leabharlann Baidu领导小组学科规划组专家
•全国教育学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