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地震救灾对比
中日两国地震救灾对比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发生8.2级汶川大地震。
遇难69142人,失踪17551人,地震实际造成8.6万多人死亡。
-自中华网社区/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宫城县发生9.0级地震。
根据目前估计,地震至少造成1.2万人以上死亡。
是近千年来,日本境内发生的最严重地震。
-/来自中华网社区/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属东亚,文化相似。
甚至文字都有30%是相同的。
千年来,特别是近百年来,两国发生了许多理不情的纠葛…… -巧合的是,中日两国发生的地震时间竟然也是相同的。
汶川地震发生的时间(2008年5月12日),与日本宫城地震发生的时间(2011年3月11日),两个数字相加都是等于2025。
即:2008+5+12=2025;2011+3+11=2025。
如果我们用数字游戏的方式来诠释两国地震的话,则是“汶川地震”与“宫城地震”的数值是相等的。
当然,这纯粹是一种巧合。
但有一点不是巧合,那就是地震发生后,两国对于抗震救灾的做法,有许多可比性。
根据几天来的观察,敝人以为,中日两国在抗震救灾中,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简单来讲,就是:中国政府抗震救灾的能力、效率、成效优于日本政府;中国的民间社会抗震救灾的能力、心态、秩序弱于日本的民间社会。
-下面重点谈谈中日两国政府抗震救灾能力对比分析。
-2008年的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应对灾情,呈现了高速、高效,运转协调的应对机制。
对灾情判断及时,处置有力,行动迅速,上下齐心,效果非常明显。
三天之内,即迅速平稳整个灾区的混乱社会秩序。
-2011年日本宫城地震发生后,由于日本国民素质高,民间社会比较成熟,灾情发生后,灾区社会秩序良好,没有拥挤,哄抬物价等情况发生,灾民情绪比较稳定。
然而,由于日本政府抗震救灾指挥调度不力,行动不果断、出手不迅速,犹犹豫豫,畏畏缩缩,首鼠蛇端,未及及时调谴大量人力、物力扑灭灾情,致使灾情在三天后迅速扩大,并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灾难性后果:核电站爆炸、核泄漏、核辐射……坏消息一桩接一桩,接踵而至。
日本与中国的地震烈度(内容清晰)

日本与中国的地震烈度饶扬誉孟慧付燕玲罗兰(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武汉 430071)日本气象厅的地震烈度(IJMA,Intensity of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称为“震度”,从0到7度共划分为8个等级(表1)。
除根据宏观地震现象外,日本的地震烈度主要考虑地震时地面的最大水平加速度。
表1 日本地震烈度表烈度(震度) 名称说明加速度(cm·s-2)0 无感人无感觉,地震仪可以记录到。
<0.31 微震静止的人或对地震特别注意的人能感到有地震。
0.8~2.52 轻震多数人可感到,屏风仅有轻微的震动。
2.5~8.03 弱震房屋摇动,屏风咔咔响,电灯等垂吊物在摇动,容器内水面发生波动。
8.0~25.04 中震房屋强烈摇动,放置不稳的花瓶等倾倒,器内水外溢,行人有感,人逃屋外。
25.0~80.05 强震墙壁裂缝,墓碑、石灯笼倒塌,烟囱毁坏。
80.0~2506 烈震房屋倒塌30%以下,山崩、地裂、多数人无法站立。
250~4007 激震房屋倒塌30%以上山崩、地裂、有断层发生>400在发布实时地震预警信息时,往往采用随时间而变化的实时地震烈度(Ir)[1]。
为了进一步区分破坏性烈度的等级,常常把5度和6度进一步细分为5-、5+、6-和6+,表示5度弱、5度强、6度弱和6度强的震感。
所以,实际发布的烈度有10个等级(负值烈度除外)。
实时地震烈度,是地震灾害速报和预警的基础,而核心是采用时间域近似滤波法。
以往,计算IJMA是在频率域进行滤波变换,往往需要在地震动结束时才能算出烈度值,地震预警的时间延误十分明显。
后来改进了滤波方法,采用在时间域近似滤波方法[1],这样,就可以得到随时间而变化的实时地震烈度值Ir,而时间序列内Ir的最大值Ia(近似地震烈度,发布系统自动舍小留大),就是与IJMA对应的地震烈度。
它和中国的12等级的地震烈度有较大差别。
中国的地震烈度从Ⅰ度~Ⅻ度共划分为12个等级(见表2)[2]。
中日灾害应急管理对比

中日灾害应急管理对比中日两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
中日两国在灾害应急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国情和文化等因素的不同,灾害应急管理仍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中日两国在灾害应急管理组织层面存在差异。
日本设有专门的灾害管理厅,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制定统一标准和政策,并与地方政府密切合作。
而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相对分散,存在着多个部门分散负责的情况。
此外,日本还在地方层面设有专门的灾害对策机构,灾害应急管理更加精细化和协同化。
其次,中日两国在灾害应急预警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
日本的地震早期预警系统已经相对成熟,能够提前数秒至数十秒发出预警信息,让民众做好防护措施。
而中国的地震预警系统相对较为滞后,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日本相比尚有差距。
此外,日本在台风、洪水等灾害的预警系统也比中国更加精细完善。
此外,在防灾教育和民众参与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差异。
日本通过学校、社会团体等渠道广泛推广防灾知识,将防灾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
而中国的防灾教育相对较为薄弱,很多民众对于灾害应急知识了解不足。
此外,日本的民众参与度较高,自治组织和民间自救队伍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中国的民间组织在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最后,中日两国在国际合作方面也有一些差异。
日本在灾害救援方面的国际协作经验较为丰富,积极参与全球灾害救援行动,并与国际组织开展合作。
中国在近年来也加强了与国际机构的合作,但在国际协助方面仍有一些限制。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在灾害应急管理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日本在组织体系、预警系统、防灾教育和国际合作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而中国在这些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两国可以通过加强交流合作,借鉴对方经验,共同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国内外地震救援案例的对比分析与经验借鉴

国内外地震救援案例的对比分析与经验借鉴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在地震发生后,救援工作的及时与否直接关系到众多生命的安全。
本文将对国内外地震救援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地区的救援经验,以期从中获取借鉴,提高地震救援能力。
一、案例对比分析1. 北汶震区(中国)vs. 强大地震(日本)北汶震区是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发生的区域,强大地震指的是2011年日本福岛地震。
这两个地震都有着巨大的破坏力,但在救援方面存在一些不同。
北汶震区在救援初期由于受伤害严重,缺乏救援物资和专业救援人员的支持,导致救援行动的效率较低。
而强大地震后,日本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紧急救援行动,快速调派了大量的救援人员和物资到达灾区。
这一行动的高效组织对于救援的成功至关重要。
2. 汶川地震(中国)vs. 海地地震汶川地震发生于2008年,海地地震发生于2010年。
这两个地震案例中仍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在汶川地震中,中国政府迅速组织力量,展开了广泛的救援行动,包括派遣大量救援队伍到达灾区,以及调运大量物资支援灾民。
然而,由于交通运输的困难和道路受损的严重程度,救援物资和救援队伍向灾区运送的速度有所滞后。
相比之下,海地地震中由于国家整体基础设施的较差,救援行动的组织和物资运输也受到了极大的困难。
这说明在地震救援中,国家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救援行动的效率。
二、经验借鉴1. 加强预案制定地震发生时,救援工作的及时与否直接影响到众多生命的安全。
因此,各国政府应提前制定完善的地震救援预案,明确救援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
预案制定时要考虑到不同灾情下的应对措施,并定期进行演练和修订,以提高救援的应变能力。
2. 提高救援能力国家应明确地震救援的主要力量和资源,建立专门的救援队伍和物资供应体系。
增加救援力量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救援人员的应变能力和专业素质。
此外,加强对救援装备和通信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救援工作的效率和可靠性。
中日建筑抗震规范抗震设计比较

第 3 4卷 第 4期 21 0 2年 8月
- 7 -程 抗 震 与 加 固 改 造
V0. 4 . . 13 NO 4
Aug 2 2 . 01
Ea t q k ssa tEn i e i g a d Rer ft n rh ua e Re it n gne rn n toi i g t
Ke wo d :s i c d s n c d ;J p n s es c d sg o e es c d sg t o y r s es e i o e a a e e s imi e i n c d ;s imi e i n me h d;c mp rs n mi g o a io
第一 水准 设 计 , 算 容 许 应 力 。要 求 按 容 许 应 验 力 法 验算 结构 的弹性强 度 。第 一水 准地 震 地 面速度
0 2 m s 相应 地 面加 速度 0 0 g~ . 0 。 .5 / , . 8 0 1 g 第 二 水准 设 计 , 算 极 限承 载 能 力 。 除木 结 构 验
e e g a e t d i sg o n ry b s d meho n de in c de. Acc r i g t h o o d n o te c mpaio n a l ss n t i p r i ca a rf r n e f rc m plng o rs n a d nay i i hs pa e , t n be ee e c o o ii f Ch n s es c de in c d n es i e in. i e e s imi sg o e a d s im c d sg
中日地震对比

在日本大地震中,自卫队、消防、警察和医院等紧急情况部门都有派出直升机参与 地震救援,其中包括多种专业救援直升机,配备有专门的悬降索具、空中医疗装备 等。图左:2011年3月12日,宫城县气仙沼市,直升机在震后抢救幸存者。图右: 3月12日,仙台市,札幌市的消防直升机营救一名被困屋顶的老人。
而芦山地震的空中救援主力依旧是陆航部队的米-17和米-171直升机。中国在救灾中 投入的直升机数量和专业程度上,和日本相比仍然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图为4月21 日,陆航出动直升飞机前往道路尚不通的宝盛、太平重灾区。
4月21日,芦山县,发放救援物资现场,民众争抢。
2011年3月13日,日本宫城县仙台市,市民在操场上排着长队领取饮用 水。
大地震往往导致地面交通阻断,黄金72小时,空中救援显得尤为重要。图为2011年 3月12日,日本宫城县南三陆町,人们在当地小学操场上画上引导直升机起降的标 识。
在汶川大地震时,震区许多道路被泥石流阻断,致使救援车辆无法及时进入,不 少地方成为震中“孤岛”。此次芦山地震,再次暴露出西南多山地区地面交通在 面临自然灾害时的脆弱。图为4月21日,芦山县龙门乡,救援直升机找不到合适的 降落地点,只好在河滩着陆。
中日地震对比
软件1107班 20111654 王娟
汶川地震与日本3-11地震的比较
震级对比:日本地震9级 汶川地震8级 遇难人数对比:日本地震目前大概10000余人遇难 汶川地震保守估计已达10万 余人 次生灾害对比:日本地震引发10米海啸,海啸导致日本沿海一片废墟,更要命 的是核电设施被摧毁,恐酿成核惨案 汶川地震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出现堰 塞湖 灾害破坏力对比:日本地震即便引起海啸,重灾区仙台主城区房屋依然完好 汶 川地震重灾区北川整体毁灭 学校功能对比:日本地震是大中小学校作为避难场所 汶川地震大中小学校成为 遇难场所 新闻媒体对比:日本媒体在灾难中报道 中国媒体在灾难中煽情 国际援助对比:日本地震第一时间寻求国际援助 汶川地震五天之后开放国际 援助 民众反应对比:日本地震民众大多比较平静 汶川地震远在北京的都如惊弓之 鸟 震后秩序对比:日本地震民众排队购物按部就班生活 汶川地震有钱抢钱有物抢 物 政(和谐)府态度对比:第一时间赶赴救灾现场 军队救援队比:日本自卫队出动3分之二部队参与救援,并号召退伍军人参加救 援 中国解放军出动百分之一救援,无任何迹象表明号召退伍军人参与救援
中日震后救助对比

中日地震后救助对比分析姓名:晏菲学号:20101020076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公共事业管理日本时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宫城县以东海域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和海啸,这是日本地震记录史上震级最高的一次,震撼人心的灾情惨状,通过电视图像和互联网迅速传遍全球,闯入人们的眼帘!一波接一波几米高的海啸,一瞬间便吞噬了所到之处的所有乡镇村落、农田林地。
日本近期发生的9.0级大地震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灾难,中国也是个地震多发国,而且就在不久前也发生了造成大量人员财产损失的云南盈江地震,三年前的汶川地震更是至今记忆犹新。
下面就中日两国面对巨大自然灾难的应对过程做简要对比分析:(一)日本政府在第一时间就接受外部援助,而中国政府不要说当年唐山地震时拒绝外援。
32年后的汶川地震,在急需救人的黄金72小时内仍是一如既往地“残忍”!拒绝一切外援,连震灾救人很有经验的日本和台湾救援队也被拒。
有报导说,中国政府所以这样做,是担心当地的军事设施被暴露。
但日本这次地震海啸,二十多架战斗机被冲毁,核电厂受损。
战机和核子等更是“机密”,但日本却马上接受全球35国救援,仅美国就开去14艘军舰,包括雷根号航空母舰。
怎么日本就不怕军事和核子秘密暴露?因为民主的日本更看重人的生命,救人高于一切!(二)公民素质。
这次日本地震和海啸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面对巨大灾难日本人表现出的镇静、守法和有条不紊。
没有嚎啕大哭,没有惊慌失措,没有怨天尤人,人们从电视画面看到的是,在公用电话亭前,在地铁站口,在领取用水和购物时,日本人安静地排着长队,井然有序。
民众安静地坐在地上,人们没有很慌张。
大家都很相信政府。
震完了大家哪里来就哪里去,“广场上一个垃圾也没有”。
这是由于日本震前培训到位,日本由于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国民上下都十分重视避震的培训,从小学到中学,每年都进行地震逃生的演习,这就使每一个日本民众都对应对灾难的办法了如指掌,同时,政府加大对国民防灾意识和生存能力的宣传教育力度。
2023年中日灾害应急管理对比

教育
公众
宣传
灾害
应急
短信
06
国际合作与支援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support
1. 社会文化交流
2. 双边合作经验
中日合作基础
中日标准差异
紧急灾害响应机制
灾后重建与恢复
灾害预警机制差异
2023/7/19 星期三
Other themes:
其他主题:
REPORT-ben
TEAM
目录
catalog
01
灾害预警机制
Disaster warning mechanism
机构设置
责任分工
中国
日本
气象厅
灾害管理厅
地方政府
管理模式
中日灾害预警机制差异
其他国家灾害预警方式
1. 预警技术与装备
2. 预警覆盖范围与速度
02
救援队伍建设
Construction of rescue teams
概述
1.灾害形势
2.政府角色
3.法律法规
4.技术手段
5.国际合作
人员选拔与培训
1.中日两国在人员培训上的差异
03
应急物资储备
Emergency supplies reserve
应急物资重要性
决策制定和参与度的差异
a. 中方:在灾害发生后,中国政府积极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展开灾情评估和救援行动,如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等。此外,中国各级政府通常会建立临时指挥部或指挥部分为领导组织与基层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中日两国在灾害应急管理方面存在明显差别。其中一方面,中日在重建策略上的差别表现在:
中日灾难报道的差异

【摘要】在3月11日本特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媒体的表现得到了世界的赞许与肯定。
在这一类灾难新闻中,对比国内的媒体报道,日本媒体在报道的采访、内容、导向性上有着许多值得国内媒体学习的地方,中国的媒体在对于特大自然灾害的报道中需要对自己报道的标准、方法进行不断改进。
【关键词】灾难事件中日媒体新闻报道近年来,世界各地频发地震等自然灾害。
中国媒体在这类事件的报道上投入的力度也越来越大。
但纵观这几年的灾难报道,中国媒体由于缺乏经验,在报道的方法上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与中国相邻的日本是一个自然灾难频发的国家,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上有着许多可供我们借鉴的经验。
对比中国的汶川地震和日本最近发生的“3?11”特大地震的新闻报道,可以发现中国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有得得改进的地方。
一、中日媒体在灾难事件采访上的差别首先,在对比地震中采访对象的选择上,中国的媒体比较喜欢采访地震中的受灾群众,希望能够从他们的口中获得关于地震发生时的情况以及他们现在的情况。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这些受难群众是地震灾难的当事人,在他们身上必定具有许多有价值的新闻,但为了尽快获得这些新闻,中国的一些记者在对于采访时机的把握上通常显得不够慎重。
在汶川地震中我们可以见到像这样的情况:被埋者在废墟中奄奄一息,记者却要求暂停营救,先行采访,并阻止救援人员搬开悬挂在被埋者上方摇摇欲坠的天花板;在地震灾区临时医院里,医生正准备给伤员动手术,记者在没有消毒的情况下强行进入并要求采访,导致医疗设备被污染,类似的情况并不是个案,在一些极端案例中,由于媒体的不当采访,间接导致了被采访者的死亡。
与之相对应的日本媒体,在“3?11”大地震中,日本媒体也会将采访的镜头对准灾民,但在采访的时机上,普遍遵循了不得干扰救援工作进行的原则。
对于在废墟下进行的救援过程,日本媒体也会采取直播,但在其过程中,不会采访任何救援队员,因为担心影响救援进度,也不采访受害者家属,因为此时他们已痛苦万分,日本媒体认为任何强行采访在此时都只会给家属徒增伤痛。
抗震救灾,中日有何差别?

抗震救灾,中日有何差别?本月14日晚间至16日凌晨,日本接连发生两次大地震,致熊本县内多人丧生。
地震无法预测,属于天灾,人们的眼光自然地聚焦在震后救灾上。
政府的行为,企业的行为,民间个人的行为,成为了人们关注的对象。
近年,在东亚,日本和中国都发生了数次地震,媒体及网民也都爱把日本和中国的震后救灾进行比较。
民间个人的行为方面,应是同为儒文化圈之故,无论在日本还是在中国,少有趁火打劫者,多自动守序,相互救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日本和中国的不同之处,在于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方面,为了震后救灾这一永恒课题,比较和互鉴是需要的。
日本首相坐镇内阁府中国领导火速上前线日本首相在发生地震等灾害时,一定要坐镇内阁府,内阁府会马上成立一个灾害对策本部,指挥抗震救灾。
首相不会立即去灾害现场。
而中国总理就一定是立即起身奔赴震灾现场,在现场成立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进行现场指挥。
熊本地震4月14日发生,安倍晋三首相计划16日赴灾区,可是当天又宣布推迟了。
理由是救灾正在争分夺秒进行中,担心熊本各界为接待、汇报而影响抗震救灾的时间和精力。
在野党也批判安倍首相“指示‘救人第一’是废话,急赴现场是添乱,是利用震灾作秀赚人气拼选举”等等。
日本因有国会议员缺员,正在北海道和京都进行补选。
上一次的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福岛核电站厂房爆炸时,首相菅直人得知核电站核岛也有爆炸的可能性,需被迫向空气中释放核废气,便于第二天3月12日乘直升飞机急赴福岛核电站。
内阁大臣们曾以关键时期更不能牺牲最高指挥官为由而劝阻过他。
他是东京工业大学物理学出身,想亲自掌握现场真相。
14日菅直人又接到大臣们报告:东京电力公司通知说,准备全面撤出福岛核电站,即放弃努力任凭福岛核岛去爆炸,因为员工生命危险这个责任实在担不起。
菅直人又急闯东京电力公司董事长办公室,严斥,严命:不许撤退,全力救险。
此后,福岛的核岛被控制住,没有发生爆炸。
可是,菅直人的行动一直到今天在日本政界和媒体还在被诟病。
中日灾害应急管理对比

中日灾害应急管理对比中日灾害应急管理对比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因素,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是常年处于灾害频发的地区。
然而,中日两国在应对灾害时采取的应急管理方式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组织结构、法律法规、公众参与等方面对中日两国的灾害应急管理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中日两国的灾害应急管理组织结构存在差异。
在日本,国家在灾害应急管理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主要由内阁府设立的“综合消防调查研究所”以及国土交通省等相关机构来负责。
综合消防调查研究所是日本最高级别的应急管理机构,负责制定灾害的预测与评估、制定灾害备案等工作。
而在中国,灾害应急管理组织结构相对分散,涉及多个部门,缺乏整体协调。
国务院设立的应对自然灾害和灾害紧急救助领导小组是中国的最高级别应急管理机构,但其权责分散,缺乏统一指挥,导致协调困难。
其次,中日两国的灾害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存在差异。
日本的灾害管理法于1961年颁布,之后还陆续出台了《灾害对策法》、《总目标实施计划》等法规,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职责和权力。
而中国的灾害管理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尽管201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灾害防治法》,但相关法规尚未完善,灾害应急管理的法制化水平有待提高。
另外,中日两国的灾害应急管理中公众参与度也存在差异。
在日本,公众参与是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
灾害发生后,政府会通过各种途径向民众发布信息,提供应急求助等服务。
同时,也鼓励民众通过自愿者等方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而在中国,公众参与度相对较低。
虽然国家鼓励公众参与,但由于缺乏高效的信息沟通和灾害知识普及,公众在灾害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有限。
总的来说,中日两国的灾害应急管理存在一些差异。
从组织结构上看,日本的国家级机构更加集中统一,而中国的机构分散,缺乏整体协调。
在法律法规方面,日本的相关法规相对完善,而中国的法规尚待完善。
而在公众参与度方面,日本更注重民众参与,中国还需要加强信息沟通和灾害知识普及。
日本和中国的自然灾害频率有何不同?

日本和中国的自然灾害频率有何不同?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掌控的力量,每年都会给各个国家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而在东亚的日本和中国两个国家,自然灾害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然而,两国之间却存在一定的差异,下面将对日本和中国的自然灾害频率进行比较,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两国的自然灾害情况。
一、地震日本和中国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是两国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然而,由于日本地处海岛,其地震频率和强度要高于中国。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上,地震的强度和频次都非常高,特别是东海道地震和关东地震的规模之大震惊世人。
而中国虽然也经常受到地震的袭击,但相比日本,强度和频次都相对较低。
二、台风台风是两国都会遭受的自然灾害之一,而在台风来临时,日本的防御措施要比中国更加完善。
日本政府会先将居民转移到安全地带,并及时为遇难者进行救援和抢救。
而中国在防御台风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很多地区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导致损失较高,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冰雹和洪水这两种灾害在两国都较为常见,但具体情况却完全不同。
日本之所以较少遭受冰雹和洪水之苦,是因为日本地势高,多山多岛,降雨时山形地貌可以防止降雨直接冲刷城市,导致洪水和山洪爆发。
而中国则因地势低,城市密集,加之自然环境的变化,经常遭遇严重的洪水和冰雹灾害,尤其是华南和江南等地区。
四、暴雪和沙尘暴暴雪和沙尘暴是两国另外两个频繁受灾的自然灾害,它们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和危害。
但在这两种灾害方面,日本的情况与中国的情况差别不大。
总体来看,两国各自存在着不同的自然灾害情况,但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的不同,导致频率和强度存在差异。
因此,预防自然灾害需要追求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来提高各自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和措施,减小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汶川大地震与日本大地震对比

题目:对比汶川大地震和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不同表现,来探讨两国的“军魂”和军民关系。
内容摘要:对于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所有的中国人都应该不会陌生,而对于这两次地震两国的军人和民众的不同表现也许就很少有人真正的去对比过、思考过了,而本文将分别介绍地震中两国军人的表现和军民关系做一些探讨和研究。
本文将会对以下内容进行介绍:1.先根据我们的理解介绍一下什么叫做军魂;2.根据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汶川地震中的表现;3.根据搜集到的资料介绍汶川地震中的军民关系;4.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加上组员的观点介绍日本自卫队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中的表现。
5.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加上组员的观点介绍一些日本大地震之后的军民之间的关系;6.对于上面的比较做一下总结和说明。
正文内容:一、何为军魂自从有了军队就有了军魂,但是军魂到底是什么?军魂是一种气质;一种能够让战友打心眼里佩服,令对手能够肃然起敬的美德;是滔滔洪水里闪耀在千里大堤上的棵棵将星;是奔跑在抢险救灾现场的每一个绿色身影;是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的男儿气概;是临危不惧、舍身取义的英雄本色;是积淀千年、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爱国报国情怀;是视死如归、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守土安民志向;是共和国灿若星辰的将帅们标榜青史的辉煌战绩。
也许虽然说了那么多对于军魂还是没有一个真正明确的定义,但是军魂是一个军队的灵魂,可以说是一个军队的精神支柱,因为有军队的地方就有军魂,而只要一个军队有了军魂就会长传下去。
二、中国军魂在汶川大地震中的体现也许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很难看到军人们所能体现出来的军魂,但是只要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出现任何灾难的时候我们总能够看到解放军们的身影,在灾难面前他们充分的体现出类我国军人所特有的“军魂”。
5月12日14时的汶川等地,平静而美丽,28分钟后,地球突然狰狞地一抖,这里瞬间变成惨绝人寰的地狱。
而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大灾难之后,从领袖到百姓,从统帅到士兵,发出的是同一个声音:救人!当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全面部署当前抗震救灾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主持会议。
中日对比

灾难恢复中日对比08070118 计算机1班张春美一.日本灾难恢复(以日本阪神大地震为例)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地区发生了里氏7.2级的大地震,造成6432人死亡,34523人受伤,房屋毁坏超过10万栋,基础设施破坏严重,造成经济损失达到1000亿美元,是日本战后遭遇的最大一场自然灾害。
阪神大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漫长而艰辛,耗费了近10年之久。
1.灾后重建之路1.1社会功能的恢复日本政府通过国库补助的方式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重建,主要的基础建设国库负担比例在2/3到4/5之间,道路、河川、港湾的补助费用为4/5,而福利、教育相关设施的重建经费则补助2/3。
日本政府还制定了《阪神、淡路大震灾特别财政援助》等法律,扩大补助范围,提高补助比例。
同时,鉴于此次大地震中倒塌最多的房屋是居民的木结构房,日本政府从1996年开始,连续3次修改《建筑基准法》,把各类建筑的抗震基准提高到最高水准,除木结构住宅外,尤其是商务楼要求能够8级地震不倒,使用期限能够超过100年。
1.2 经济系统的恢复阪神大地震后,日本经济产业省对于受灾地区的中小企业采取资金扶持政策,促进销售网点的恢复与重建,具体包括资助日本的知名品牌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补助商业街店铺路灯、连环拱廊等公共设施的维修、店铺的修复和流通产业的重建。
金融机构对灾后重建的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贷款占所需资金的最高比例达90%,最长偿还期限为20年。
同时,地震发生后,日本有关保险会社全体动员,派出调查员最多达3000名,对投了保的受害者的受灾情况进行及时、全面地了解和调查,积极与投保人联系。
同年3月就完成了受害投保人的赔偿金额核算及支付工作,总计赔偿65364件,支付赔偿金大约790亿日元。
1.3 灾民生活恢复和心理重建政府通过增加部分预算,兴建公房,而且由住宅金融公共库提供灾后复兴住宅融资,扩充对已借款者的救济措施 (如让缴还贷款期限得以延期或减息),对于重建住宅灾民的住宅贷款予以部分贴息,或是让灾民迁入公房。
日本地震与中国512地震的比较

谈到日本,这里就再次夸日本的建筑质量,地震没有死什么人,当然也就没 什么人被压在废墟下面了。 至于后面海啸来了,只有两种结果,跑掉的和淹死 的,根本不存在还有废墟下面活着的人,很干脆,没有什么人需要救。 所以了, 大家看见救援人员身上都很干净。 3.电力 512地震时候,灾区始终是缺电的,电力设备大部分被破坏,电力很长时间 才恢复。 日本地震时候,电力设备损坏不多,但灾区基本停电。不是灾区的地方反 而需要轮流停电,因为全国电力的频率还不一致,不能调剂。 4。严重的后遗症 日本地震的后遗症当然是福岛的核电站,事态越来越严重,看不到日本清 晰的解决办法,而且还隐瞒了非常多的事情,导致人心惶恐。 而512地震时候,灾区也有几个严重的后遗症,那就是堰塞湖和水库安全, 当以唐家山堰塞湖危害最大,从512地震开始一直到6月20日才完全解除危害, 那时候 头上的炸弹能量每天都变大,下游的江油,绵阳按照1/3,1/2,全溃坝方 案进行疏散,影响上百万人。 当时动用了多大的人力,物力,人工背炸药汽油上山,向俄罗斯借米-26直 升飞机,吊运大型机械上山挖掘人工河道,最后靠人工泄洪,也产生了 每秒接 近1万立方米的洪水,被废弃的北川县城再次被洪水浸泡。如果不是人工泄洪, 堰塞湖坍塌,几十米高的洪水墙直下而来, 冲毁江油,绵阳。
母亲探视因遭核辐射被隔离的女儿
海啸幸存者身裹毛毯
一家炼油厂起火冒出滚滚浓烟
为了帮助保护您的隐私,PowerPoint 禁止自动下载此外部图片。若要下载并显示此图片,请单击消息栏中的 “选项”,然后单击 “启用外部内容 ”。
福岛核电站爆炸-泄漏事故图解 福岛核电站爆炸 泄漏事故图解
福岛核电站爆炸-泄漏事故图解 福岛核电站爆炸 泄漏事故图解
2011年4月12日,日本福岛距核电站约6公里处隔离区内的荒凉 景象。当日日本将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等级提高到最高级7级。
地震后中日区别

社会动员程度——透过以往报道,日本应急救灾机制比中国完善。但就社会动员能力而言,日本的表现似乎不如中国。譬如,基础设施恢复抢通能力——日本基础设施条件比中国强,除沿海遭海啸侵袭外,陆上破坏程度及整个陆域受灾
面积远小于汶川地震,但水电气及通讯恢复能力却费时过久。直到昨日晚间,不光灾区的交通及通讯等仍处于整体性瘫痪,仅灾民安置及日常生活用品供应调度能力,亦呈明显的力不从心状态。
灾情信息公开及新闻报道——举两例:新闻报道以日本广播协会旗下的NHK为例,灾情信息披露全方位、全透明之图文并茂,视频音频声频同步全天候播报,鉴于灾区有大量各国侨民居住和生活,日本多家电视台开设多语种救援信息服务,以英、中、韩、西班牙、葡萄牙语轮番滚动播出;日本官房长官平均每5小时召集一次记者通气会,及时发布政府采取的各项举措及救灾进展,日本消防厅等救灾机构,皆及时开通Twitter等信息传播平台提供信息查讯服务,所有这些,值得中国政府和中国新闻界认真学习。
日本地震对中国另一个重要提醒,是如何有效地增强自身的抗震能力和救援能力。日本建筑都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而学校之类的建筑,更是达到抗震10级,因而被称为最好的避难所。实践证明,日本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对减缓地震造成的伤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日本东北大平洋沿岸9级特大地震到今天已进入第5天,包括中国国家救援队在内的多国专业救灾队伍抵达日本后,迅即与日本救灾力量联手开展救援。
中日地震救援各有短长
日本3·11大地震给日本一次重创,给世界各国也将带来程度极进行人道主义的驰援外,还需重新审视日本地震带来的教训,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的各项准备。
汇报人:思想汇报网
简言之,较之于地震救灾,中国已表现出来的更多是组织领导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及全国一盘棋的救灾应急机制。日本则更多表现为专业主义、程序主义,有序参与,表现为国民的镇静、淡定及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
汶川地震与日本地震的比较

国民素质:灾后,宫城县内便利店和HOME CENTER接连不断发生趁火打劫的盗窃或盗窃未遂案件,至14日下午2时为止,县警察有线索的趁火打劫案件已有40余起。
县警察声称,在地震受灾严重的仙台市城区,属仙台东署的辖区内,发生了19起盗窃和盗窃未遂案件。
盐釜警署辖区内有6起,受海啸灾害较大的南三陆町也确认发生1起。
被害金额达到164 万4376日元,其中现金被盗约90万,分别从3台收款机中被盗。
另外,物品损失为482项(计39万6376元),美里町的便利店12-13日夜,大约400余罐头、干电池和袋装食品被盗(相当27万日元)被盗。
地震波及范围之内,尽管日本政府呼吁民众不要抢购囤货,而冷静的日本市民继续进入超市有秩序地购排队抢购水和食物。
核泄漏后,东京谣言满天飞,部分市民举家撤退秩序井然。
日本一个学校操场上,好长好长的人龙,在排队领水。
大家都称赞日本人守秩序、冷静、有纪律。
而在汶川地震时,志愿者直接把水和粮食送到灾民手中,压根不需要排队。
我们都知道,日本人在大地震以后兴高采烈是笑对生死,中国人在大地震后有点笑容是没心没肺;日本人躲到大街上叫秩序井然,中国人躲到公园里是惊慌失措;日本人来了地震不逃是从容淡定,中国人来了地震不撤是呆若木鸡;日本在地震后打PSP是生活乐观,中国人在地震后打麻将是麻木不仁。
志愿者:震后的日本灾区,看不到救援帐篷,看不到志愿者,看不到车队,日本自卫队拒绝个人援助。
记者报导,都说秩序很好,日本政府准备的好,都不用老百姓动起来。
大家一起羡慕日本,活在这个国家真是幸福。
电视画面中,淡定而安静的灾区,三三两两的日本自卫队员,在废墟中挨家挨户的问:有人在吗?真是十分有礼貌。
亲人埋在底下,日本人仍然是优雅的绅士。
反观汶震,整个四川动员起来不用多说,入川志愿者太多以致影响救灾,政府不得不控制进入灾区的人数。
全国人民捐血捐款捐物资,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政府平时缺少救灾准备啊!领导:日本灾后,日本天皇和首相稳坐东京,不动如山。
地震背后的中日对比

地震背后的中日对比作者:宋鲁郑来源:作者赐稿来源日期:2011-4-9本站发布时间:2011-4-9 22:03:46阅读量:1691次分享到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抽屉豆瓣网凤凰微博中国虽然以无可争议的优势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继续以不可遏制之势高速增长,显示了强大的增长潜力和体制合法性。
但在西方主导的“国际社会”来看,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和日本的差距仍然巨大,比如中国人均GDP仅仅是日本的十分之一。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它们眼里,中国仍然不是一个民主国家,甚至还不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
从中国来看,做为如此巨大一个文明体,根本不需要用他人的标准来衡量并以此获得他人的承认,实际上中国正在创造新的规则和标准。
从中国国民性来讲,我们并不在乎它是什么,衡量的标准是它的表现是什么。
恰在此时,几乎同时发生的两场地震:中国盈江和日本宫城县,成了中日两国制度对比的意外契机。
3月10日发生在云南盈江县的地震不过5 .8级,但此前该地区已经发生大小1200多次地震。
其中四级以上地震就有四次。
对于一位名叫金小四的村级干部来说,印象最深的是2月1日的4.8级地震。
当时他正在盈江县人民医院看亲戚。
刚上电梯就遇上地震,被困十余分钟。
而就在这十来分钟,他接到好几个领导打来的电话,要他马上投入抢险和救灾。
其中一个镇领导还警告他:要是他的村寨出现伤亡事故,拿他是问!随后,县镇领导天天到寨里探望村民,送去40多顶账篷和更多的油毛毡、食用油、大米和大衣,确保无人挨饿、无人受冻。
医院也派了医生在账篷里上班,村里则每晚组织民兵义务持警棍巡逻。
不仅如此,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给农户发放补助,并提供贷款帮助他们盖房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高效,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为了人民”。
地震是特殊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高破坏性的特点。
需要第一时间打破常规进行应对。
盈江县民政局就在上级资金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紧急动用了一家米厂的80吨大米。
在储备物资用完之际,又临时向原供货商赊欠油毛毡300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发生8.2级汶川大地震。
遇难69142人,失踪17551人,地震实际造成8.6万多人死亡。
-自中华网社区/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宫城县发生9.0级地震。
根据目前估计,地震至少造成1.2万人以上死亡。
是近千年来,日本境内发生的最严重地震。
-/来自中华网社区/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属东亚,文化相似。
甚至文字都有30%是相同的。
千年来,特别是近百年来,两国发生了许多理不情的纠葛…… -巧合的是,中日两国发生的地震时间竟然也是相同的。
汶川地震发生的时间(2008年5月12日),与日本宫城地震发生的时间(2011年3月11日),两个数字相加都是等于2025。
即:2008+5+12=2025;2011+3+11=2025。
如果我们用数字游戏的方式来诠释两国地震的话,则是“汶川地震”与“宫城地震”的数值是相等的。
当然,这纯粹是一种巧合。
但有一点不是巧合,那就是地震发生后,两国对于抗震救灾的做法,有许多可比性。
根据几天来的观察,敝人以为,中日两国在抗震救灾中,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简单来讲,就是:中国政府抗震救灾的能力、效率、成效优于日本政府;中国的民间社会抗震救灾的能力、心态、秩序弱于日本的民间社会。
-下面重点谈谈中日两国政府抗震救灾能力对比分析。
-2008年的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应对灾情,呈现了高速、高效,运转协调的应对机制。
对灾情判断及时,处置有力,行动迅速,上下齐心,效果非常明显。
三天之内,即迅速平稳整个灾区的混乱社会秩序。
-2011年日本宫城地震发生后,由于日本国民素质高,民间社会比较成熟,灾情发生后,灾区社会秩序良好,没有拥挤,哄抬物价等情况发生,灾民情绪比较稳定。
然而,由于日本政府抗震救灾指挥调度不力,行动不果断、出手不迅速,犹犹豫豫,畏畏缩缩,首鼠蛇端,未及及时调谴大量人力、物力扑灭灾情,致使灾情在三天后迅速扩大,并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灾难性后果:核电站爆炸、核泄漏、核辐射……坏消息一桩接一桩,接踵而至。
躲过地震、海啸、火灾的日本灾民,在三天后,仍然缺水、缺粮、缺衣,日本的公路并未受到严重损毁,而奇怪的是,救灾物资却运不进去……可以对比的是,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发生后,政府立即调集大型机械不惜一切代价,挖山开路,填壑搭桥,在损毁极其严重的丛山峻岭中,开辟出了抗震救灾的生命线。
相比之下,日本政府的救灾是懒洋洋,根本没有什么气势。
观者多,动者少。
政府效率低下,协调能力也很差,指挥调度也不太灵,好象主要是靠自觉,而不是行政命令。
-3月12日,核电站发生冷却剂失灵后,其实是重大灾难前奏,奇怪的是日本政府处置相当犹豫,先是拒绝美国答应帮助运送冷却剂,政府却也不组织强有力的核电站事故抢险队,害怕承担责任,听凭、放心地让核电站公司独立去去处理这场世纪劫难…… 所作所为,不可想象。
象这种紧急情况,中国一定是出动军队,组成十万火急的抢险队,赶赴灾区,及时除险,扑灭灾情,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中国是绝不可能让核电站发生爆炸泄漏事故的!-险情处置得早,后续麻烦就会少许多。
但是,3月14日,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重大危机爆发后,日本政府仍然没有派军队前往处置,也没有由政府协调组成抢险队,举一国之力,扑来险情,而是仍然由电力公司组织员工进行除险救灾。
实在不可思议!在最初处置核电站爆炸事故中,日本政府和首相基本好象是没有什么作为。
听到核电站第二次爆炸,核电站公司为策安全,撤回大部分员工后,日本首相菅直人所做的事,竟然是暴哮一顿:“你们竟然敢全部撤了下来,你们的这样的公司活该100%倒闭!”都什么时候了,如此人命关天的天大之事,事涉全日本、全世界人民生命安危的大事,首相竟然如此搪塞责任,要一家电力公司独立去承担,如此严重的事故、责任和灾情,它一家小小的核电站公司应对得了吗?真是狗屁逻辑!-面对如此艰难危局,政府要做的,不应是去斥责心力交瘁的核电站公司,而应是立即由政府牵头,组成强有力的抢险队,举全国之力,调集人力、物力,立即抗灾扑险,把事故所带来的危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
日本首相去斥责势单力薄的核电站公司,叫他们去应对天塌下来一般的灾难?他们应对得了吗?日本政府抗震救灾严重失职!日本首相把最宝贵的抢险黄金时间错失了!-记得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32分地震发生后,温家宝总理得到消息后,立即从中南海启程,乘车赶往机场,乘专机飞往四川,指挥抗震救灾。
他是一边走在路上,一边吩咐手下,通知国务院各部委立即入川,各司其职,组成抗震救灾抢险队。
我依然记得,2008年5月12日和13日的电视新闻,当时,温家宝总理走得很急,没有带厚衣服,只穿了一件西装加薄白衫。
他当晚就到达都江堰,看望了一所小学的受灾学生。
他当晚在嘉凌江的江边,设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现场办公,现场指挥。
当时,夜深了,旁边哗哗的河水声都听得到,温总理因为穿衣少,冷得他有些打颤,后来不知是哪位民警给了他一件警服棉衣穿在身上,让他遮风挡寒。
温总理是穿着警服棉袄,四川度过了指挥抗震救灾的第一个极其重要的难眠之夜。
-估计也是总理第一次穿警服吧。
温总理从中南海出发飞四川的时候,有中央台电视记者陪同前往。
温总理在飞机上接受了采访,总理是将讲话简单地写在一张纸上,偶尔看看,肯定是飞机上临时写的。
我清楚记得总理当时讲过的最关键、最重要的话:“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冷静、镇定、信心以及强有力的指挥!”温总理在飞往四川的空中,其实并不知道灾情有多严重。
他只是听到7.8级地震发生(后修正为8.0级),立即判明重大灾情,然后二话不说,立即赶赴灾区的。
事后证明,总理对灾情的判断多么及时、准确。
温总理此举,挽救了多少灾区人民的生命!中国政府的领导人,就这样身先士率,高速、高效,勇敢、果断地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最前线,及时领导抗震救灾,为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温总理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法非常到位,那就是:冷静、镇定、信心以及强有力的指挥!后来的抗震救灾,都基本遵循这一原则进行,特别是强有力的指挥。
-中国政府对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实现了强有力的指挥!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在三天内,调集了10万军队入川。
其中,有8万解放军正规武装部队,2万公安和武警人员,加上政府组成的救灾人员、志愿者等,直接参加救灾的人数至少50万人以上。
当时,灾情发生后,中国的电视新闻实行24小时滚动播出救灾画面,那些催人泪下的画面,触及了国人的情感,全国迅速掀起了支援灾区的高潮。
民间的救灾物资、救灾人员源源不断地往灾区输送。
地震发生后,在三天,基本缓解了缺衣、缺粮、缺水的困难;五天后,基本确保生活的基本所需,有饭吃、有水喝、有地方睡觉。
震后第七天,建起了“抗震救灾帐篷小学”。
这是“抗震小学”的诞生,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人心,迅速平稳了灾区的秩序和人心。
以上这一些,中国政府所能够做的,我没有在日本政府中看到。
-今天是日本地震进入第6天,我所看到的情景是,日本的地震灾区不仅没有得到缓解,而且灾情在扩大!日本政府的救灾能力效率低下,其灾区没有发生大规模骚乱,得益于国民素质好,平时守秩序。
但是,如果灾区的情况在未来几天内没有得到缓解的话,难保日本社会秩序是否会大乱,种种迹象显示,日本发生骚乱,也不是不可能。
-最后,谈谈日本首相。
我对日本首相菅直人的救灾行为感到失望。
我当然相信,日本各级政府官员、公务人员都在努力救灾,他们的确很辛苦,夜以继日,没有休息。
就日本政府而言,日本首相这样去救灾,是不行的。
日本首相,好象是中国新闻发言人的角色。
呆在东京首相官邸,时不时发一个新闻消息,这样的事,不要首相去做呀,新闻发言可以交给部下去做,自己埋头去指挥、协调,去组织人力、物力抗灾救险呀!遗憾的事,日本首相对当新闻发言人很感兴趣,对救灾的事,犹犹豫豫,畏畏缩缩,根本不象一个国家的领导人。
-另外,日本自卫队的表现也太让人失望了。
人们对日本自卫队(军队)的印象仍然停留在二战时的水平,以为今日的日本军人仍然会象二战时一样,勇猛顽强,服从命令,时刻有一种敢死之心。
现在看来,今日的日本自队军人,远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他们接到首相命令,要求他们用直升机吊海水浇核电站以降温后,竟然以核辐射太强、太高,生命健康受到威胁为由,拒绝执行首相的命令。
军队以保卫人民为天职,竟然抗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命,真是闻所未闻。
日本卫队竟然好意思袖手旁观,单靠核电站留守的50名工人进行施救。
这一幕,不仅日本在看,而且全世界在看!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不仅危及数百万、上千万日本人民的生命安危,而且影响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在国家遭受如此重大危机的面前,在最需要军人前往救灾除险的时候,日本军人竟然以堂而皇之的理由逃之夭夭,实在难于理喻,可怜、可叹、可悲!-日本自卫队在其他地方的救灾,也是懒洋洋的,没有什么气势和规模。
我看到他们,更多的是处置遗体,而没有什么象模象样的救灾行为。
日本此次调了10万军人前往救灾,人数同中国当年的10万军人救灾一样多,但是,救灾效果却相差十万八千里,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之上。
-在抗震救灾中,日本的舆论不感谢政府,认为是政府的天然职责,不值得感谢。
这其实是不对的。
是政府天职这没有错,但是,政府也是人,需要舆论的支持、鼓励、激励,如果媒体和舆论只盯着政府人员的责任,那么政府人员就会人人怕事,怕担责,而畏畏缩缩,没有人会猛打猛冲,什么都不敢作主,只好不断向上请示,生怕承担责任,就就没有效率。
日本首相可能就是怕承担职责,怕被人骂,所以行动很犹豫。
国家最高领导人都这样了,那么,下面的行动就可想而知了。
中国有一句话,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
日本政府的情形让人叹息。
救人,是最大的恩。
被人救出来,获得新生命,表示感谢是最起码的人性,感谢政府,感谢救命恩人,没有错呢。
日本媒体鼓吹不用感恩是错误的。
如果自己冒险救了人,不能获得感恩,那么,谁会去救人了。
且不要说有没有利益,连一句好话都得不到,会有人积极去救人吗?所以,日本媒体是失职的。
日本媒体的眼光只注重于传播信息,没有注重挖掘人性闪光的东西。
这是中日媒体的差异。
显然,在抗震救灾中,日本媒体逊色于中国媒体。
2008年中国抗震救灾时,中国媒体做得非常好,他们的报道极其感人,激发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应对国难。
在这一点上,日本媒体要向中国媒体好好学习。
-在日本宫城地震发生后,日本成熟的公民社会,民间很有秩序,应对灾难淡定、从容、不慌张,社会和人民团结、守纪,让人很是钦佩。
这一点,是值得中国人民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