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幽默文化的比较
民间诙谐文化的中西两种不同载体

民间诙谐文化的中西两种不同载体——法国《巨人传》和我国相声艺术我国的相声艺术起源于清朝咸丰末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年中,相声艺术从天桥的小范围街头演出发展到现在的剧场晚会的大规模正规演出,从起源的仅有北京一地扩展到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为了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
百年来,相声的诙谐幽默与辛辣的嘲讽为观众带来了欢笑,同时也带来了思考。
无独有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文艺复兴运动著名代表人物拉伯雷的长篇讽刺小说《巨人传》叙述了高郎古杰、高康大和庞大固埃祖孙三代巨人国王的神迹事迹,运用讽刺滑稽的笔锋塑造了理想君主的形象。
它反映了十六世纪上半叶法国的社会现实,以民间故事为蓝本,采用夸张和贬低化的怪诞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二者虽然产生在不同年代、不同国度、不同的文化土壤之中,但从作品(文本角度)的比较中我们其实可以找到一些相同之处。
相声的表现手法在无意识之中契合了怪诞现实主义的某些特征,并且无论是相声艺术还是《巨人传》的艺术魅力都根植于民间的诙谐文化。
所以,本文意欲通过对相声表演中(主要以文本为研究对象)的同《巨人传》相似的内容与表现手法作粗浅的比较研究,借以探求其共同的文化承载背景,并试图对中国的民间诙谐文化与西方的民间诙谐文化做一联系比较。
下面,本文将从艺术表现手法和文化背景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巴赫金认为:怪诞现实主义的一个主要特点是:贬低化,亦即把一切崇高的、精神性的、理想的和抽象的东西转移到整个不可分割的物质层次。
在相声《西征梦》中有这样一段:“郭德纲:我很喜欢你们这行的,相声好啊,弘扬真善美。
于谦:对!郭德纲:霍香正气”这是相声艺人对自己艺术的贬低化处理,这里我们非但没有感到对相声的、对艺人的可恶,反而顿时拉近了相声表演艺人同观众的距离,并且为大家共同欢乐,也就是共同完成这场表演奠定了基础。
在《巨人传》中夸奖庞大固埃读书用功,学习能力强时写道:“庞大固埃读书十分用功,学业大有长进,想必你们有目共睹,因为他有加倍的悟性,记忆容量车载斗量,装得下十二大桶橄榄油。
中日广告的文化差异

中日广告的文化差异中日广告的文化差异导言广告作为一种促销手段,通过媒体传播来宣传商品或服务,已成为现代商业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开始显现出来。
本文将探讨中日两国广告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并分析其对广告策略和效果的影响。
一、文化背景的差异中日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因此在广告中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1. 价值观念的不同中日两国的价值观念在广告中得到体现。
中国文化重视家庭观念和人际关系,因此中日广告中经常以温情和亲情为主题。
而日本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独立思考,因此日本广告更倾向于强调个人的独特性和自主性。
2. 形式表现的不同中日两国在广告形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广告通常比较直接和传统,偏向于用文字和形象来传递信息。
而日本广告则更注重创意和感性,常常运用幽默和情感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二、文化符号的差异1. 色彩的差异中日两国对颜色的理解和文化符号的运用也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文化中红色象征着吉祥和繁荣,因此中国广告中经常使用红色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而在日本文化中,红色常常被视为危险和警示的颜色,因此在日本广告中使用红色的频率相对较低。
2. 符号的不同解读中日两国对于一些符号的理解也存在差异。
例如,日本文化中的「夜」常常与「寂静」和「宁静」联系在一起。
因此,在日本广告中,经常可以看到夜晚街道上的宁静场景,以传达产品的舒适和安静。
而在中国文化中,夜晚往往与热闹和活力联系在一起,因此中国广告中往往运用夜市和繁华地段的场景来表达产品的受欢迎和繁荣。
三、消费观念的差异中日两国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影响了广告策略的制定和宣传效果的达成。
1. 对品牌的依赖程度在中日两国的广告中,品牌的重要性体现出截然不同的情况。
中国消费者普遍更加注重品牌的声誉和信誉,对品牌的忠诚度较高。
因此,在中国的广告中,品牌的标识和宣传往往是比较突出的。
而日本消费者则相对更加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在广告中品牌的宣传往往比较低调。
中日文化差异闹尴尬的例子

中日文化差异闹尴尬的例子
1,时间观念
在日本,遵守时间的意识很强。
特别是在职场上,哪怕迟到1-2分钟,也要打电话告知,不然别人担心你出事了。
在日本遵守时间也表现为你对工作的态度。
2,自尊心强。
中国人比日本人脸皮薄,爱要面子。
在日本经常能看到在大众面前指责对方的场景。
这对中国人来讲,太不给面子了。
3,顾客是上帝
日本是服务业非常发达的国家,有顾客是上帝这种观念,所以日本有很多奇葩顾客。
4,开车不按喇叭
在中国,各种场合都要按喇叭,但是在日本按喇叭只有2种情况,1,遇到危险的时候。
2,对方给你让了道,表示感谢的时候(但一般都亮双向等来表示)
5,吃寿司是用手吃
使用筷子是中国和日本传统文化里最相似的习惯,但唯独吃寿司很多日本人是用手吃的。
6,坐地铁,公交不能打电话
在日本坐地铁,公交是不能打电话的,即便在车上跟别人聊天,也不能小声打电话。
7,英语
只要会英语,去哪个国家都不是问题,但唯独在日本,英语是行不同的。
就算跟年轻人用很简单的英语也是无法交流的程度。
8,公共WiFi特别少
除在大型百货店和酒店以为,几乎没有免费WiFi,这么多外国游客的日本,居然没有公共WiFi,确实让人不理解。
9,到处都是戴口罩的人
不知道的人以为日本人怎么这么爱感冒,其实大部分人都是为了避免感冒传染,说话时怕溅到别人或者因为没有化妆。
10,光盘文化
日本从小就教育孩子,吃饭要吃到一粒不剩,这跟中国正相反,如果吃的一粒不剩,还以为你没吃好呢。
中西幽默文化差异对比研究

中西幽默文化差异对比研究引言幽默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能够让我们笑出声,放松压力,增进人际关系。
然而,幽默并不是一个普世的概念,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给幽默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作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其幽默文化也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将对中西幽默文化差异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1. 中西文化背景介绍在开始对比研究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西方文化的背景。
1.1 中国幽默文化概述中国幽默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化经典和民间故事中。
中国有着丰富的笑话和段子,其中大部分融入了讽刺和智慧的元素。
中国文化注重隐喻和暗示,喜欢通过言辞间接地传递信息,并且对智慧和机智非常推崇。
1.2 西方幽默文化概述西方幽默文化以欧美为主,由于历史上的殖民扩张和文化交流,西方幽默在全球范围内影响深远。
西方幽默强调自嘲、讽刺和夸张,通常以直接、明确的方式让人发笑。
西方幽默注重个体的表现和个性的宣泄,喜欢幽默讽刺的方式来调侃社会、政治和文化。
2. 幽默表达方式对比中西幽默在表达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
2.1 言辞差异中文幽默倾向于使用双关语、谐音、运用字义的多义性等修辞手法来制造笑点。
这种言辞上的巧妙使得听众需要有一定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完全理解,并且喜欢思考和推敲其中的意义。
西方幽默则更加直接,通过幽默的对话和单词的双关意义来创造欢乐。
2.2 文化元素差异幽默是文化的产物,中西幽默文化中的文化元素是决定幽默性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文化中,传统习俗、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常常成为幽默的素材。
西方幽默则更加注重当下的社会状况和日常生活,如政治、名人、社交等。
3. 幽默观的差异幽默观是人们对幽默的看法和理解方式,中西方在幽默观上也有差异。
3.1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差异导致了幽默观的不同。
中国人更注重集体观念,幽默多以群体为单位,强调团队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而西方人更加倾向于个体主义思维,幽默更加个人化,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表达。
论东西文化的幽默主旨

论东西文化的幽默主旨导语:幽默是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东西文化中的幽默主旨常常让人忍俊不禁。
本文将从东西方文化差异出发,探讨东西方文化中的幽默主旨,并通过一些有趣的例子来展示它们的不同之处。
一、文化差异带来的幽默主旨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了幽默的产生。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普遍注重个人自由和个性表达,喜欢通过幽默来调侃自己和他人。
而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集体利益和社会和谐,幽默往往带有一种谦和和保持面子的含义。
例如,当一个西方人说自己很笨的时候,可能是在自嘲,试图让人们笑一笑,而当一个东方人说自己很笨的时候,可能是为了保持面子,以示谦虚。
二、东西方文化的幽默主旨差异1. 笑话题材的差异在东方文化中,幽默的主旨往往与人际关系、社会现象或者人生哲理相关。
比如,一个关于婆媳关系的笑话可能会引发阅读者的共鸣,因为这是东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而在西方文化中,幽默的主旨可能更多地涉及性别、政治、宗教等敏感话题,因为西方社会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2. 幽默表达的方式差异东方文化中的幽默往往通过对话或者故事来表达,而西方文化中的幽默则更多地依赖于语言本身的双关、讽刺或者夸张。
比如,在东方文化中,一个关于婚姻的笑话可能会通过两个人的对话来呈现,而在西方文化中,可能会通过一个巧妙的双关来引发笑声。
三、东西方文化中的幽默主旨案例1. 东方文化中的幽默主旨案例:婆媳关系婆媳关系是东方社会中一个常见的话题。
一个经典的东方笑话是:一个婆婆告诉她的儿媳妇:“我教你一个做菜的技巧,把盐倒进锅里,就不会有苦味了。
”儿媳妇笑着回答:“那你的儿子怎么办?”这个笑话调侃了婆媳关系中的一些矛盾,通过幽默的方式缓解了紧张的气氛。
2. 西方文化中的幽默主旨案例:政治讽刺西方文化中的幽默往往与政治有关。
一个经典的西方笑话是:一位政客在选举竞选中对选民说:“如果我当选,我会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我会每天给每个人发一张彩票!”听众纷纷鼓掌,然后有人问:“那如果每个人都中奖了呢?”政客笑着回答:“那我会每天给大家发一张支票!”这个笑话讽刺了政客的虚假承诺和不切实际的政策,通过幽默来揭示一些社会问题。
日本和中国在娱乐文化方面的区别在哪里?

日本和中国在娱乐文化方面的区别在哪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娱乐文化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东亚地区,尤其是日本和中国,有着截然不同的娱乐文化,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这两个国家在娱乐文化方面的区别。
一、娱乐方式的不同日本娱乐文化以动漫、游戏、音乐、电视节目等为主导,而中国娱乐文化的主要方式则是综艺节目、电影、音乐和体育赛事。
其中,日本动漫和游戏文化在年轻人中尤其盛行,而中国则在综艺节目方面做得较好。
小点1:日本的“宅文化”“宅文化”是日本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指的是一部分人选择待在家里,通过动漫、游戏等现代通讯社交手段来满足娱乐需求的习惯。
这也成为了日本娱乐文化中的另一个独特标志。
小点2:中国新媒体的崛起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迅速发展,中国的娱乐产业也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许多综艺节目和音乐作品也越来越受到了年轻人的关注。
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日本和中国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价值观等都有很大的不同,这也直接导致了两个国家的娱乐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例如,在日本的文化背景下,社交不太重要,因此日本年轻人将自己的时间都花在了动漫和游戏上;而在中国,人们强调社会交往和家庭关系,因此中国综艺节目更受欢迎。
小点1:日本的“孤独文化”日本是一个独立性强的社会,他们更倾向于在个人的时间里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所以日本的娱乐文化中更多地注重个人的情感满足。
小点2:中国的家庭文化在中国,家庭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许多节目也会涉及到家庭生活和亲情关系,这也展现了中国人重视人际关系的文化价值观。
三、表现形式的不同在娱乐文化的表现形式方面,日本和中国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例如,日本的动漫和游戏通常都是虚构的故事,而中国的电影、综艺节目以及音乐作品则要更加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
小点1:日本的虚拟世界日本的动漫和游戏更倾向于构建自己的虚拟世界,通过各种特殊设定华丽的画面以及独特的故事情节来展现这种想象世界的感觉。
中日文化差异在国际贸易中的例子

中日文化差异在国际贸易中的例子一、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日本人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偏向封闭、内向型,而中国人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更侧重外向、开放型。
在日常交往中日本人多采用含蓄的方式委婉地表达本意,有较多正面承诺、推荐和保证,不常使用“不”和“你”。
中国人说话或回答否定问题时则相对直截了当。
日本人经常保持一段沉默,常用“以心传心”的无言方式保持着某种默契。
在社交活动中,日本人爱用自谦语言,如“请多关照”、“粗茶淡饭、照顾不周”等,谈话时也常使用谦语。
除非特殊情况,中国人则一般很少沉默不语。
日本人缺乏幽默而中国人说话则很风趣。
日本人的面部表情,总是给人一种有所保留的感觉。
中国人多数都会将自己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日本人之间问候时,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在中国,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都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
由于两国语言和非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双方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
如日本商务贸易人员经常说的“哈伊”,只表示他听明白了你说的话,并不表示他同意你的意见。
中方贸易人员则很容易根据中国的语言文化误解为他已经答应自己的条件了。
由于日本人没有追求自我表现的冲动,在贸易中他们多数人始终保持沉默的态度,气氛持续紧张。
即使有语言上的沟通也很乏味。
这对于中方贸易人员来说是一种考验,中国俗语说“买卖不成仁义在”,中国人喜欢热情、友好的商务贸易气氛。
日方沉默的“待客之道”会破坏贸易的良好气氛,影响进程。
二、风俗习惯风俗习惯主要包括一些社交活动。
日本人将送礼看作是向对方表示心意的物质体现。
礼不在厚,赠送得当便会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
与热心到朋友家或亲戚家做客、与主人亲如一家的中国人相比,日本人则有些过于注重礼节。
日本人接待客人不是在办公室,而是在会议室、接待室,他们不会轻易领人进入办公机要部门。
日本不流行宴会。
商界的宴会是在大宾馆举行的鸡尾酒会。
中国则可在办公室、会议室和接待室接待客人,为了表示欢迎还一定要大宴宾客。
日本人的行为举止受一定规范的制约。
有趣的中日文化差异总结

有趣的中日文化差异总结中日两国是亚洲两个重要的文化大国,两国文化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许多差异。
本文将通过有趣的中日文化差异总结来探究这些差异。
一、交际礼仪差异中日两国在交际礼仪上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
在日本,人们习惯于鞠躬表示敬意。
鞠躬的深浅和角度也有所不同,表示不同的含义。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多地使用握手、拥抱等方式表示敬意。
此外,日本人还有“名刺”文化,即在交际时向对方递交名片。
而在中国,人们更多地使用微信、QQ等方式进行交流。
二、饮食文化差异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喜欢吃海鲜、寿司等轻食,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喜欢吃热食,如火锅、热干面等。
此外,日本人还有“饭团”文化,即将米饭和其他食材捏成球状。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多地吃米饭和面食。
三、礼仪差异在礼仪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注重礼仪,如在开会时要先鞠躬致意,吃饭时要用筷子,喝汤时不能发出声音等。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注重亲热和自由,如见面时要互相拥抱,开会时可以随意发言。
四、节日文化差异中日两国的节日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注重春节和新年,会在这两个节日里进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喜欢庆祝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
此外,日本还有一些特别的节日,如“樱花节”、“盂兰盆节”等,而中国则更多地庆祝春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五、娱乐文化差异中日两国的娱乐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喜欢动漫、游戏等,而在中国,则更喜欢看电影、听音乐会等。
此外,日本人还有“秋叶原”文化,即喜欢去电器城购买电子产品和动漫周边产品。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多地去商场购物、逛街等。
六、工作文化差异中日两国的工作文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注重劳动纪律和效率,一般会在公司里加班完成工作。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一般不会在公司里加班。
此外,在日本,人们还有“一生一世”的工作观念,即要一直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多地追求个人发展,不断跳槽来提高自己的薪资和职位。
搞笑段子里的文化差异:中西方幽默的不同之处

搞笑段子里的文化差异:中西方幽默的不同之处
引言
幽默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幽默表达方式却存
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幽默不同之处,不仅反映了两种文化的认知差异,更展现了各自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
西方幽默与中西方幽默的对比
•西方幽默:西方文化中的幽默通常注重讽刺、讥讽和荒诞,常常通过夸张和夸张的方式来引起观众的笑声。
典型代表有美国的 stand-up comedy 和英国的 Monty Python 喜剧风格。
•中西方幽默:在中国,幽默多偏向于讲究文字游戏、谐音和谐义的形式,同时也重视诙谐、讽刺双关。
例如很多精致巧妙的谐音段子,让人啼笑皆非。
文化差异导致幽默不同之处
•典故与背景:中西方文化源远流长,因此幽默内容中会涉及到各自的传统文化、历史人物等。
西方幽默更加现代化,直抒胸臆,而中国幽默则较为朴素,常常融入典故和衍生文化。
•语言差异:中西方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西方幽默更注重直接语言表达,而中国则倾向于隐喻和变通,这决定了两种文化的幽默风格有所不同。
•价值观念:不同文化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影响了幽默的表现形式。
西方人强调自我解嘲、自我颠覆,中国人则注重礼貌和人情味度,幽默表现出来的也是这种不同。
结语
搞笑段子中的文化差异,正反映了中西方在幽默视角和表达方式方面的多样性。
尊重差异、欣赏各自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幽默风格的魅力所在。
以上是对中西方幽默差异的简要探讨,希望能带给你不同的思考和启发。
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别忘了点个赞哦~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
内容!。
中外文化差异小幽默三则

幽默事例
1.不是东西
一位自命为中国通的教授,向他的学生讲授中文课时说:“中国人把物品称为东西,例如桌椅、电视机等。
但是有生命的动物就不称为东西,例如虫、鸟、兽、人。
所以,你不是东西,我自然也不是东西!”
2.处处都漂亮
一位外国朋友不知道中国人的“哪里!哪里!”是自谦词。
一次,他参加一对年轻华侨的婚礼时,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非常漂亮。
一旁的新郎代新娘说了声:“哪里!哪里!”这位朋友却吓了一大跳!想不到笼统地赞美,中国人不过瘾,还需举例说明,于是说:“头发、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都漂亮!”结果引起全场哄堂大笑。
3.望文生义
外国人:“中华民族的确是一个勤奋的民族”。
中国人:“何以见得?”
外国人:“每天早晨我经过街道,常可以看到路旁的招牌写着‘早点’两个大字,提醒过路上班的人不要迟到。
”。
中外幽默的跨文化对比-最新文档

中外幽默的跨文化对比一、中西方幽默内容上的不同幽默是人类审美追求的反应,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映射。
在内容上折射出不同民族独特的风土人情、文化理念。
从主题上看,中国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根深蒂固,人们谈“性” 色变,因此,东方传统幽默中性主题是禁区;而西方幽默中这类主题却占很大比例。
从内容上看,在西方的幽默中,单纯娱乐性质的纯幽默比重很大,这是幽默从萌芽状态时起便形成的一个鲜明特征。
而中国幽默似乎肩负着更沉重的历史使命---针砭时弊。
纵观流传至今的几百段传统相声,讽刺段子占绝大多数。
而幽默的民族特色在艺术手法上的表现远不如主题、内容那样明晰。
它往往根植于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心理素质,表现得十分隐蔽、微妙。
中国幽默刻意追求一贯到底、层层递进的情趣性。
最能显示中国人幽默文化底蕴的形式莫过于相声。
相声的四个环节(“垫话”、“瓢把儿”、“正话”和“底”)对应了幽默结构的四部分。
相声从头至尾包含多个“包袱”,使听众始终怀着浓厚的兴趣,从紧张的期待走向缓和的满足,然后又跨向新的期待和新的满足。
而西方的幽默小品往往只有一个“包袱”,喜剧中“包袱”要多一些,但由于喜剧的完整性,连贯性和情节性的要求,运用“包袱”的限制很多。
相声则不然,尽管它也有一定的情节主线,但从不为死守情节的需要而放弃使用“包袱” 的机会;相反,有时还以“包袱”为媒介,巧妙地从一个情节跳跃到与之毫无关联的另一个情节。
二、中西方幽默在功能上的不同幽默是一种以社会认可的方式表达人类需要的方法。
幽默的功用可分为:批判性(对生活中的缺点和反面现象加以否定)、肯定性(对生活中的优点和正面现象予以肯定)和纯幽默(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它只是对生活现象进行富裕情趣的反应)。
西方的幽默文化底蕴深厚。
西方人在性方面比中国人开放,往往有关性方面的笑话较多;其单纯娱乐性质的幽默比重较大;另外,“智力成分压倒了其它成分”。
总的来说,西方幽默更多发挥了其缓解精神压力、确立优越感的功能。
幽默心理学:幽默的文化差异

幽默心理学:幽默的文化差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幽默无处不在,它不仅是我们的娱乐方式,也是我们处理压力和困境的一种方式。
然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幽默的理解和运用却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将探讨幽默在文化中的表现,并试图理解这种差异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幽默是一种文化产品,它的表现形式因地域、历史、宗教、习俗的不同而各异。
在美国,黑色幽默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它以讽刺和自嘲的方式表达对现实的无奈和不满。
而在日本,幽默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礼貌和谦逊的表达方式,他们更倾向于用含蓄和委婉的方式来表达幽默。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不同文化对幽默的理解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开放、直接的性格往往被认为是幽默的最佳搭档。
而在东方文化中,含蓄、内敛的性格则更受欢迎。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西方人在初次与东方人接触时可能会感到困惑,因为他们可能会误解对方的沉默寡言为冷漠或难以接近。
其次,幽默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在不同的文化中也表现出了不同的运用方式。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用幽默来掩饰自己的尴尬或失败;而在另一些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面对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的应对压力和挫折的方式。
此外,幽默作为一种社会互动的润滑剂,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也大相径庭。
在某些文化中,幽默被视为一种社交礼仪,它有助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幽默可能被视为一种不尊重他人的行为,甚至可能被视为冒犯。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的社交规则和价值观。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幽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与个体的性格、认知、情绪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某种幽默方式优于另一种方式,而应该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理解个体差异,并在适当的场合运用幽默。
总的来说,幽默的文化差异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
它涉及到文化、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幽默表现方式,同时也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沟通。
国漫与日漫幽默元素的运用技巧

国漫与日漫幽默元素的运用技巧动漫作为一种富有创意和娱乐性的艺术形式,常常通过幽默元素给观众带来欢乐和笑声。
无论是国产动漫还是日本动漫,都善于运用幽默元素,但在具体的运用技巧和表现手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国漫与日漫在幽默元素应用上的异同点。
一、国漫幽默元素的运用技巧1.语言幽默:国漫常常通过语言的双关、夸张和谐音等手法制造幽默效果。
例如,在《猫和老鼠》中,猫头鹰经常开玩笑说:“我是猫头,我是鸟魂,我是猫头鸟。
”这种谐音的幽默能够让观众产生欢乐的心情。
2.场景幽默:国漫通过夸张和荒诞的场景设计来展现幽默。
例如,在《大圣归来》中,孙悟空在水帘洞内和红孩儿进行对峙,他们的动作夸张、场景荒诞,这种形象幽默给观众带来了笑声。
3.人物形象幽默:国漫通常通过人物的形象设计来制造幽默效果。
例如,《喜洋洋与灰太狼》中的喜洋洋形象憨厚呆萌,与灰太狼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的幽默让观众忍俊不禁。
二、日漫幽默元素的运用技巧1.诙谐对话:日漫经常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展现幽默。
例如,在《进击的巨人》中,人物艾伦经常和搞笑的队友互动,他们之间的幽默对话常常令观众捧腹大笑。
2.搞笑表情:日漫善于通过角色的夸张表情来传达幽默。
例如,在《海贼王》中,主人公路飞经常做出各种搞笑、夸张的表情,这种表情幽默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和欢笑。
3.搞笑情节:日漫常常通过搞笑的情节设计来制造幽默效果。
例如,《银魂》中的主角坂田银时经常陷入滑稽的情节之中,这种搞笑情节给观众带来了欢乐的体验。
三、国漫与日漫幽默元素运用的差异国漫和日漫在幽默元素的运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国漫更注重语言和场景的幽默,通过夸张和谐音的手法展现,而日漫更注重角色之间的对话和表情的幽默,通过搞笑情节设计来制造笑点。
此外,国漫大多通过人物形象幽默给观众带来欢乐,而日漫则更加注重角色个性和特点的展示。
结语国漫与日漫在幽默元素的运用上各具特色,都能够通过幽默的表现手法给观众带来欢乐与笑声。
趣味日语--幽默笑话(中日对照)(Word最新版)

趣味日语--幽默笑话(中日比照) 通过整理的趣味日语--幽默笑话(中日比照)相关文档,渴望对大家有所扶植,感谢观看!艺。
」亭主,「風呂(哲入料t,表。
東西南m,北(吉尢)肚疋艺。
」中译文:东西南夫人抱着小孩在外面晒太阳,有一个过路人手指着孩子说道:这孩子真是东西南啊!”说完就走了。
夫人以为人家是夸奖孩子,快乐奋兴地回到家对丈夫说:喂,你瞧啊,有一个不知哪里的人说这孩子是东西南,特殊夸奖他呢。
”丈夫听了之后说道:你带孩子出去时,要先给他洗洗澡啊。
所谓东西南,就是没有北,这是说脏的意思啊。
”(v,見元求乜空。
」,留守匕壬。
」中译文:不在家对不起,有人吗?”谁呀?”我是小胡同米店的,来收帐了。
”啊,是米店的。
不在家。
”从里边清清晰楚地传出了浪人的声音。
米店的人往手指上沾点唾沫,在纸拉门上弄了个洞往里看去,只见浪人的确正在那里烤火呢。
喂,您说不在家,可您不是就在那吗?”米店的人一边从纸拉门的小洞往里看一边这样说。
浪人嚷道:嘿!你这无礼的家伙!为什么在纸拉门上弄个洞?这里就犹如是我的城堡,在我的城堡上打洞,岂有此理!”是,是是!!是我的疏忽。
”米店的人惊惶取出纸条来用唾沫啪地把洞贴上了给您修好了。
”于是,里边问:那么,已经看不见了吧?”是的,看不见了。
”既然那样,不在家。
”THANKS !!!学习课件等等致力为企业和个人供应合同协议,策划案支配书, 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中外幽默跨文化对比

中外幽默跨文化对比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两名游客到达了一家偏远的旅馆。
他们发现旅馆里只有一个房间,而且里面还住着一个美国人。
这个美国人看起来很友好,但当两位游客试图和他聊天时,他却表现得有些冷淡。
“大家知道吗?”其中一位游客试着打破僵局,“我发现这里的人们真的很喜欢聊天。
也许我们可以找个地方坐下来,分享一些故事和笑话。
”“哦,不,这里的人并不喜欢聊天。
”美国人回答道,“他们更喜欢独自呆着,或者和亲密的朋友在一起。
这就是为什么这里总是这么安静的原因。
”就在这时,旅馆主人走了进来,看见他们四个围坐在一起,便问:“你们在干什么呢?”“我们在聊天啊。
”其中一位游客回答。
“哦,不,这不是这里的人们喜欢做的事情。
”旅馆主人摇头说道。
“可是我们真的很享受聊天的过程。
”另一位游客强调道。
“嗯,我理解。
”旅馆主人说道,“但你们要知道,这里的文化是不同的。
在这里,人们更加注重独立和隐私。
他们更喜欢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生活,而不是和其他人分享。
”这个故事揭示了中外幽默的一个重要差异。
在不同的文化中,幽默有着不同的定义、表现形式和文化功用。
本文将探讨中外幽默的异同点,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幽默。
一、幽默的定义和类型在中文中,“幽默”一词源于林语堂的翻译。
他将其解释为“在寻常事项中寻找不寻常的意义”。
而在英文中,“humor”一词源于拉丁语“humor”,意为“流动的液体”,后来引申为“情绪的起伏”。
在类型上,中西方幽默也有所不同。
中国幽默更注重意境和意象的传达,常常借助暗示、比喻、夸张等手法来表达。
而西方幽默则更注重逻辑和意料之外的元素,通常以反讽、自嘲、滑稽等手法来吸引观众。
例如,中国相声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讲述生活趣事来引发笑点,而西方喜剧则更注重以语言和动作来制造幽默效果。
二、幽默的表现形式除了类型之外,中西方幽默在表现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幽默常常以含蓄、内敛的方式表达,注重观众的参与和领悟。
而西方幽默则更加直接、外向,以言语或行为上的滑稽、讽刺来吸引观众。
论中日拒绝表达方式的异同

论中日拒绝表达方式的异同今天咱来聊聊中日拒绝表达方式的那些事儿,可有意思啦!一、中国的拒绝表达方式。
咱中国人呐,在拒绝别人的时候,那可是有不少讲究的。
有时候啊,会用一些比较委婉的说法。
比如说,当别人邀请你去参加一个活动,你要是不想去,可能会说:“真不巧啊,我最近手头事儿太多啦,实在抽不出空儿。
下次有机会,咱再一起啊!”你看,既说明了自己去不了的原因,又给对方留了个念想,不会让人家觉得太尴尬。
还有啊,在工作场合,如果有人找你帮忙做一件你做不了的事儿,你可能会笑着说:“你这可真是难为我啦!我现在手头上还有好多重要的任务呢,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呀。
你看看能不能找别人帮你一下?”这样既拒绝了对方,又显得自己很诚恳。
另外呢,有时候我们还会用幽默的方式来拒绝。
比如朋友非要拉你去打麻将,可你不想去,你就可以开玩笑地说:“我这技术啊,去了准是给你们送钱的,还是算了吧,别把你们都给坑惨咯!”哈哈,这样一说,气氛一下子就轻松起来了,朋友也不会太在意。
二、日本的拒绝表达方式。
在工作中,如果同事请他们帮忙,他们可能会先认真地听对方把事情说完,然后微微低头说:“实在不好意思,我现在手头的工作非常繁忙,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帮您这个忙。
希望您能理解。
”他们会把原因解释得很清楚,让对方明白自己不是不愿意帮忙。
而且啊,日本人有时候会用一些比较含蓄的方式来拒绝。
当你提出一个建议,他们可能不会直接说“不行”,而是会说:“这个想法很有趣呢,不过我们还需要再考虑考虑。
”其实啊,这很多时候就是一种委婉的拒绝啦。
三、中日拒绝表达方式的相同点。
其实啊,中日两国在拒绝表达方式上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哟。
比如说,都比较注重维护对方的面子。
咱中国人讲究给人留面子,说话不会太生硬;日本人那就更不用说啦,他们那礼貌周全的态度,就是为了不让对方感到不舒服。
还有啊,在一些正式的场合,两国人都会尽量把拒绝的原因解释清楚。
毕竟,大家都希望对方能够理解自己,而不是觉得自己是在故意推脱。
从幽默文化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幽默文化看中西文化的差异摘要:幽默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运用形式,它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
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就是幽默,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是独特的,而独特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幽默文化。
通过对中西幽默文化的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看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消除沟通障碍,减少文化差距,从而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关键词:幽默文化东西文化差异沟通效果幽默是一种常见而且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艺术形式。
“幽默”一词最早出现于屈原《九章·怀沙》中的“煦兮杳杳,孔静幽默”,然而这里的释义是安静,现在所指的“幽默”则是英文“Humor”的音译,最早见于林语堂先生的《论幽默的译名》一书,并一直沿用至今。
美国心理学家特鲁·赫伯则认为:“幽默是指一种行为的特征,能够引发喜悦,带来欢乐或以愉快的方式使别人获得精神上的快感。
”当代著名喜剧美学家陈孝英给幽默下的定义是:“幽默是创作主体以比较温和的态度和比较含蓄的手法,通过美与丑的强烈对照,对包含喜剧因素的事物作有意识的理性倒错的反映,造成一种特殊的喜剧情境,并进而创造出一种包含复合情感、充满情趣而又耐人寻味的意境,使欣赏主体(即审美主体)产生会心的笑,来表达美对丑的优势。
”而不同的字典给出的幽默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辞海》的解释是“一种艺术手法。
以轻松、戏谑但又含有深意的笑为其主要审美特征,表现为意识对审美对象所采取的内庄外谐的态度”。
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幽默(Humor)的解释是:“the quality in something that makes it funny or amusing;the ability to laugh at things that are amusing. 幽默;幽默感。
”现代汉语词典对幽默的解释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幽默是令人发笑而有余味的一种情操,广泛存在于中西方语言中。
含蓄精炼的幽默语言在使用与理解上离不开与其紧密相连的文化溯源。
哪国幽默最高级

哪国幽默最高级我喜欢买各种笑话书,其中有一些是按照笑话的国籍、民族选编的,如日本笑话、犹太笑话、英国笑话等。
对比着读,觉得幽默感这东西还真是因种族文化而异。
也越看越觉得,在笑话这个领域,无论是比数量还是比质量,我国似乎都不大占优势。
“董永行孝,上帝命一仙女嫁之。
众仙女送行,皆嘱咐曰:此去下方,若更有行孝者,千万寄个信来!”——这样的笑话当然是意味深长的好笑话,但要是有人因为这个笑话哈哈大笑起来,我倒也不信。
与此类似的是日本笑话。
日本人不幽默是出了名的,据说,一个日本人听一个笑话能笑三次:第一次是听笑话的时候,第二次别人跟他解释这个笑话的时候,第三次是一个星期后,真正理解这笑话是什么意思的时候。
倒也读到过一则跟日本有关的好笑话,但实际上说的却是俄罗斯人——有一位日本技术员和一位俄罗斯技术员在谈论汽车的密闭性问题。
日本技术员说:我们国家为了测试车子的密闭性,会把一只猫放在汽车里关一夜,如果第二天打开车门,发现猫已经窒息而死,那就表示密闭性没问题。
俄罗斯技术员说:在我们国家,为了测试汽车的密闭性,也会把一只猫放进汽车里关一夜,如果第二天打开车门,发现猫还在车里,那就表示密闭性没问题。
都说英式幽默高级,在我眼里,俄国人的幽默才是一流的幽默,至少是跟英国人不相上下。
中国跟日本的幽默是汤,可以拿来养身暖气,英国的幽默是茶,主要为了消闲解闷,俄罗斯的幽默则是酒,又浓又厚,闻一鼻子能呛你一跟头。
可以举两个例子——某国总统在苏联一家专门为外国人开放的工厂里参观。
工人们该怎么回答总统提出的问题,有人早已作了交代。
总统问工人,你们过得幸福吗?工人伊万回答说:是的,总统先生,我很幸福,我在乡下有一栋别墅,里边有很多值钱的家具,每天早晨我都开着我的基尔牌新轿车上班。
总统听了很吃惊:真的吗?那么,接下来,还有什么贵重的东西是你想买的吗?伊万想了想,说:一双鞋。
两个犯人在牢房里交谈,一个说:你被判了7年徒刑,你就真不担心你老婆在这7年里改嫁别人,甩掉你跑了吗?另一个说:你怎么会有这种愚蠢的想法?你显然一点也不了解我老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两国幽默文化的比较作者:曲明月来源:《学园》2014年第21期【摘要】中国和日本同是亚洲国家,是东亚文明一衣带水的邻国。
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并且互相深深影响着。
在这历史的文化长河中,中国和日本分别孕育了各自的幽默文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相声和日本的漫才。
两者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有着相同的民间幽默的文化表现形式,即两人同台演出。
但是,由于两国文化的差异,相声、漫才的起源、发展、分类及遣词造句上又各有千秋。
因此,通过对二者各自的起源、发展、分类及现在发展状况的分析,对相声、漫才所代表的中日幽默文化的异同进行比较,意义重大。
【关键词】相声漫才比较【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067-02一起源和发展1.起源名称的变化相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俳優”。
“俳”是剧的意思,“優”是诗歌的意思。
那时“俳優”的演出仅限男性,用幽默或讽刺的语言向当权者们表露底层百姓的意见。
唐代发展的“参军剧”就是相声的前身。
“参军剧”是比“俳優”更普通的讽刺艺术。
进入宋代后又经过“像生”“象声”直到清代发展成“相声”。
而相声在清代因为咸丰帝的全民国丧,歌曲舞蹈等娱乐活动一并禁止。
一些演员只能偷偷地在街头自说自唱,赚一些微薄的收入糊口。
在这之中出现了相声的始祖朱绍文①,艺名为“穷不怕”。
从此,相声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广而流传。
漫才的名称发展也经历了“千秋万代”“万岁”“万才”到“漫才”的变化历程。
根据鹤见俊辅的《太夫才藏转》②中“万岁”的由来是:乞丐们在年初的时候去贵族家里表演一些表示祝福的歌曲舞蹈,即被称为“千秋万岁”。
明治45年开始,日本古老的艺术制片厂吉本兴业(当时也叫做吉本兴行部)将“万才”通过广播放送和全国巡演的形式,使其得到了积极的发展。
一直到昭和8年才在吉本兴业宣传部发行的《吉本演义通信》中被改称为“漫才”,至此,漫才在全日本流行起来。
如上所述,相声和漫才都经过漫长的发展期,各自拥有数个不同的名字,并且都是作为民间艺术形式发展壮大的。
另外,两者都是自20世纪中被冠名之后随经济一同发展,广受人们喜爱并活跃至今的民间艺术。
2.现代的发展相声在新中国成立初曾停滞了一段时间。
这期间的相声演员的地位虽得到提升,但苦于一直没有好的素材而不断遭到人们的批判。
1950年,在得到老舍先生的大力协助后,“相声改进小组”正式成立。
相声演员们和作家们一起努力对相声的内容做积极的改进,并定期在北京的前门演出,地方演出也日渐增多,与相声有关的书籍开始出版。
但是之后的十年文革给相声界带来了致命的伤害。
20世纪70年代,以侯宝林和马季等相声名人为标志的相声界又复兴了。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艺术界百花齐放,相声作为最能反映人们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相声成为了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必演的节目之一。
与此相对的是在日本的艺术界,1980~1982短短两年间,漫才席卷了各大媒体,掀起了漫才热,成为漫才演员成了越来越多孩子和青年们的梦想。
实际上,漫才艺人们不止限于漫才表演,兼做主持人和电视剧正式演员的艺人们也很多。
如上所述,相声和漫才在近代都随着电视的普及而发展繁荣。
只是相声不如漫才那般顺利,经历了几段停滞期。
这是跟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分不开的,中国相声更多是政治发展的产物,而漫才却很少受政治的影响,是由日本民间运营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漫才革命更彻底、更成功。
二相声和漫才的艺术性1.演员及演员的职务从表现形式来说,相声分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三类。
在日本的幽默文化中,落语是一个人演出,与单口相声类似,就是在日式草席上放一个坐垫,坐垫前放一张小桌子,演员要跪在坐垫上表演。
而漫才主要是两个人同演的表现形式,当然也有三个人及以上演出的情况。
就是两个演员站在舞台上要又唱又跳的表演。
相声和漫才的表演者主要是男性,也有女性出现的情况。
如中国的贾玲,日本的南海キャンディーズ。
谈到演员的角色分配,对口相声的二人分为“逗哏”(gen)和“捧哏”。
漫才分为“ツッコミ”和“ボケ”。
总体而言,“逗哏”与“ツッコミ”角色类似;“捧哏”与“ボケ”类似。
稍微不同的是相声中“逗哏”担任主角,“捧哏”是主角的帮衬;而漫才中的二者是没有主次之分的。
2.种类相声按内容上可分为:讽刺型相声、称赞型相声、娱乐型相声。
按著作时代可划分为:传统相声(清末民初时期)、新相声(1949年之后)、当代相声(20世纪80年代后期之后)三类。
漫才在内容上分为しゃべくり漫才(正統派漫才)和コント漫才两类;从艺术特征上可分为:俗曲漫才、語り物漫才、歌謡漫才、曲弾き漫才、踊り漫才、寸劇漫才、身振り漫才、仮装漫才、掛け合い漫才、ぼやき漫才等10类③。
总的来说,漫才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比相声略丰富一些。
3.基本技能说、学、逗、唱是相声演员的四大基本功。
其中“说”指的是讲笑话、故事、灯谜、酒令;“学”指学人物、鸟语、市声、叫声;“逗”指插科打诨,抓哏逗趣;“唱”指演唱戏曲小调。
除此之外,相声艺人把相声的基本功细分为逗哏、捧哏、数来宝等13门④。
漫才的基本技能是“ツッコミ”和“ボケ”。
“ツッコミ”有6种基本形式:普通ツッコミ、のりツッコミ、ボケツッコミ、引きツッコミ、しぐさツッコミ和一人ツッコミ。
“ボケ”主要有:まねし漫才、暴力漫才、女性上位、人身攻撃、エロ·グロ·ナンセンス、言葉遊び和衣装·小道具等7种表现形式。
相声演员必须坚持长年学习各种表演动作,一个人可扮演“逗哏”和“捧哏”及群口相声演员等多个角色,演出的角色比较广。
对漫才师来说,角色确是固定的,限制了个人的表现。
4.演员间的上下关系和流派中国的相声界讲究身份,师父和弟子必须有严格的上下关系。
因此,相声的门派之争非常厉害,相声第一位表演者是张三禄,其三个弟子分别是朱绍文、阿彦涛、沈春和。
现如今,最出名的相声演员几乎是第八代和第九代的演员。
如第八代的姜昆和郭德纲,第九代的大兵和赵卫国。
流派是根据“捧哏”和“逗哏”中演出者的姓来命名的,主要有8派。
⑤日本的漫才家大多出身于演员培养所,结成了牢固的师兄师弟关系。
以花月亭九里丸一门和都家文雄一门为代表的共70多个门派。
比较有名的演员培养所有:松竹艺能演员培养所和吉本综合艺能学院,培养所就像学校一样,内部的上下级关系并不是那么严格。
三相声和漫才的现状1.演员的培养所、学校和协会相声演员们主要是师从老师学习,也有专门设立的学校。
北京电影学院等艺术类大学专设有相声系,近年来春晚特别组出场的相声演员很多是北京电影学院出身的学生。
有很多大学的学生以相声为兴趣成立了社团,但以此为职业的人少之又少。
现在相声理论的发展还不成熟,专业团体很少,相声演员的低学历也是如今现状之一。
过去由于人们生活并不丰富,相声在民间艺术界的影响稍显不足。
漫才虽然也有像心斋桥大学、放送艺术学院等专门学校,但还是在培养所学艺的人在漫才界崭露头角的几率更大。
在漫才艺人中,高材生大有人在,如吉本的田畑藤本就是东京大学毕业的。
说到专业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是正式的属于相声演员的协会,其他的民间组织寥寥无几。
现在为大家所熟知是以郭德纲为中心的“德云社”。
而日本有很多漫才自主学会,例如:社団法人漫才協会、漫才協団、日本演芸家連合会等,另外,还有较出名的吉本兴业和松竹艺能两大演员培养所。
2.面向年轻人的专业竞技会以及影视收视率相声的专业竞赛是CCTV电视相声大会,从2002年到2010年主办过五届。
参赛者无年龄和专业的限制,只要是相声爱好者即可。
说到漫才的专门比赛,要数M-1。
M-1是简称,正式名称「オートバックス〜M-1グランプリ〜」,是由岛田绅助策划、吉本兴业主办的漫才选手大会。
从2001年到2010年已经主办了10期。
单从竞赛来说,日本的漫才比中国的相声专业化程度更高,对中国人来说,相声只是电视中喜剧文化的一种,相声演员并不是理想的职业。
但是相声和漫才的内容都深刻揭露了社会现象,集讽刺教育和幽默于一体,深得国民的喜爱,影视收视率也一直居高不下。
四结束语相声和漫才作为中日两国幽默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按各自的轨迹发展流传着。
本文回顾了两者的起源、发展,并对演员的角色和等级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相声和漫才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也更加清晰。
虽然两者间交流很少,但繁荣时期和演员的角色分工很相似。
由于两国政治背景、经济状况各不相同,所以又有很多相异之处。
相声和漫才都不是上层社会的艺术,而是作为民间艺术形式发展并壮大的。
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经济的发展成长并广受欢迎,一直活跃至今。
可以说,相声和漫才都是与民众的文化生活紧密相关,并形成很大影响力的民间艺术形式。
相声和漫才都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完善,在互相借鉴、交流的基础上成为人们更加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作出更多新贡献。
注释①中国相声艺人。
艺名穷不怕。
隶汉军旗。
祖籍浙江绍兴,世居北京。
他的艺术活动主要在清同治、光绪年间。
与醋溺膏、韩麻子、盆秃子、田瘸子、丑孙子、鼻嗡子、常傻子七位艺人称为第一波“天桥八大怪”。
《都门汇纂·技艺门》有一首诗咏穷不怕,称他善以白沙撒字,与弟子贫有本合说相声,在当时颇有名气。
朱绍文幼年间在嵩祝成京戏班学丑角,未能唱红,改行多次,最后选择了说相声。
他先后在北京北城和天桥一带演出,被列为“天桥八大怪”之首。
对口相声、三人相声和太平歌词相传为他所首创,对北方曲艺和相声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②鶴見俊輔.太夫才蔵伝[M].平凡社,1979③相羽秋夫.漫才入門百科[M].弘文出版株式会社,2001:64④相声的基本技能:要钱、口技、数来宝、太平歌词、白沙撒字、单口相声、逗哏、捧哏、群口、相声怯口、柳活、贯口、开场小唱⑤逗哏:侯(宝林)派、马(三立)派、常(宝堃)派、苏(文茂)派、马(季)派;捧哏:李(文华)派、唐(杰忠)派、赵(世忠)派参考文献[1]相羽秋夫.上方漫才入門[M].弘文出版株式会社,1995[2]今村荘三.漫才通[M].浪速社,2004[3]香川登枝緒.私説おおさか芸能史[M].大阪書籍株式会社,1986[4]吉田留三郎.まんざい風雲録[M].九藝出版,1978[5]马季.相声艺术漫谈[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6]侯宝林、汪景涛、薛宝琨等.相声艺术论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7]汪景涛、〔日〕藤田香.相声艺术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8]王决、汪景涛、〔日〕藤田香.中国相声史[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责任编辑: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