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鬼文化之比较

合集下载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中日两国的鬼文化有着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从鬼的形象、特征、意义等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在鬼的形象上,中日两国的差异十分明显。

日本的鬼大多被描绘为黑色或者红色的怪物,有的是面容丑陋的怪鬼,有的则是拥有超自然力量的妖怪。

这些鬼往往以长长的舌头、锋利的爪子以及可怕的面容为特征。

而中国的鬼则往往是一些灰白色或者白色的幽灵或者魔鬼,这些鬼通常有着惨状的面容和骇人的身体线条。

而他们往往以飘荡的身姿和飘逸的长裙为特征。

这个差异主要反映了两国文化中鬼的形象所具有的本质差异。

其次,在鬼的特征上,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也非常明显。

日本的妖怪、鬼怪通常拥有某种特殊的能力或者技巧,比如说他们可以伪装成人类,或者精通某种特殊的武功。

这些特征常常使得这些妖怪、鬼怪走入人们的生活当中,而不被人们发现。

在中国的文化中,鬼往往被视为一些死灵,他们常常被视为想要报复或者复仇的亡灵。

这些亡灵往往带着某些未完成的任务或者是不满意的情绪,因此他们往往会藉此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想法。

最后,鬼的意义上,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也很明显。

在日本的文化中,关于鬼的形象、特征以及意义,通常与神话、传说等相关,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而在中国文化中,关于鬼的形象、特征以及意义,常常带有某种恐惧、不安的感觉。

这是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中,鬼往往代表着一些不幸、不吉利的事件,因此大家往往会对鬼有一些排斥或者抵触的情绪。

总之,中日两国的鬼文化有着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日两国文化中对于鬼的形象、特征以及意义所赋予的不同寓意。

了解这些文化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两国文化,同时也能让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两国的人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关于中日“鬼”字含义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关于中日“鬼”字含义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关于中日“鬼”字含义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鬼”字是中日两国常用的汉字之一,然而在中日两国的文化传统中,对于这个字的含义和诠释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中国,鬼字一般被解释为超自然的生物,有灵魂和意识,能够在世界和阴间之间漂泊;而在日本,鬼字的含义则更加广泛,既可以指真实存在的人或事物,也可以指象征性的、超自然的存在。

这种不同的文化解读,不仅体现了中日两国在文学、宗教、民间传说等领域的差异,更是反映了两国对于生死、人性、信仰等方面的不同态度和价值观。

因此深入研究中日鬼字的比较分析,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在比较分析中日“鬼”字的基础上,探讨中日两国文化传统的异同点,揭示鬼字在两国文化意识、信仰精神、艺术创作等方面的不同应用,以及体现其中的宗教、哲学、伦理观念等方面的思想内涵,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理解中日两国文化之间的不同之处和共同之处。

三、研究内容1. 对于鬼字的含义,中日两国文化传统的根本差异,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和发展变化。

包括文学、艺术、民间传说、宗教信仰等。

2. 中日文化传统中的鬼故事,其起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及其在两国文化传承和交流中的作用。

3. 分析中日两国文化中鬼字的哲学意义,与中日两国哲学、宗教信仰内涵进行比较。

4. 对于中日两国文学中鬼字的运用, 如《聊斋志异》、《太平记》、《张三丰演义》等中国文学经典作品,日本文学经典作品如《竹取物语》、《枕草子》等进行比较,探讨中日两国文学创作对于鬼字的态度和表现方式的异同点。

四、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即通过对中日两国文化中的鬼字进行细致的比较和分析,着重考察其中的异同点和联系。

同时,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调查法及比较分析法,结合文化、历史、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资料,全面深入地探讨中日鬼字的不同含义、文化内涵及其文化传承和交流中的作用。

五、研究意义本论文通过深入研究中日鬼字的文化内涵和使用方法,探讨中日两国文化传统的差异与联系,对于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增进彼此文化认知、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等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中日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鬼”文化是两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日两国的“鬼”文化在表现形式、含义和社会传承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中日两国“鬼”文化的起源、历史传承、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揭示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差异。

我们从中日两国“鬼”文化的起源和历史传承来进行比较。

在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中,“鬼”都被视为阴间的存在,是对人们生活的一种关怀或者是一种惩戒的存在。

日本的“鬼”(妖怪)文化始于古代的神话时代,文学作品《日本书纪》和《古事记》中记载了日本神话中的“妖怪”形象,形成了日本独有的妖怪传说和鬼怪文化。

而中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中国古代的《山海经》和《神异经》中就有了诸多鬼怪的记载,尤其是在《山海经》中出现了很多充满着神秘色彩的传说。

由此可见,中日两国“鬼”文化在起源和历史传承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日本的“鬼”文化主要源自神话传说,而中国的“鬼”文化则源自古代的传统文化。

我们从中日两国“鬼”文化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来进行比较。

日本的“鬼”文化在文学艺术中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例如《枕草子》中的鬼怪传说、能代文学中的鬼怪形象等,这些作品都将“妖怪”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生动形象。

能代文学中的鬼怪形象也通常与民间传说相联系,形成了浓厚的民间鬼怪文化。

而中国的“鬼”文化在文学艺术中也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形式,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就有“鬼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之类的鬼怪形象,这些作品也将中国的“鬼”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中日两国的“鬼”文化在文学艺术中均有着出色的表现形式,但是两国的“鬼”文化表现方式和风格却存在较大的差异,日本的“鬼”文化表现得更加生动、形象化,而中国的“鬼”文化则更加注重表达的意蕴和情感。

我们还可以从中日两国的民俗风情中来比较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差异。

日本的民间信仰中,鬼魂是一种扮演着非常特殊角色的存在,它们往往代表着一种意象,比如象征着人们内心恐惧的“恶鬼”、或者是一种伴随着不祥之兆的“凶灵”等。

中日鬼形象异同浅析

中日鬼形象异同浅析

中日鬼形象异同浅析摘要:“鬼”对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不陌生,可以说每个人心里都有“鬼”。

近代以来,在日本鬼的形象被逐渐固定下来,现在的日本人一说到鬼,首先会想到人一样的身体,头上长角,裸身,腰系虎皮,手持铁棒的妖怪。

而在中国则称人死后的灵魂为鬼。

由此可以看出,“鬼”由中国传入日本,随着时间的变化及本土文化的影响,性质及形象发生了变化。

由此,本文着手于考察“鬼”的具象,把握中日两国对鬼形象的异同。

关键词:中日鬼形象形象异同一、中日鬼形象1.中国的鬼鬼是中国宗教观念之一,认为人死后精神不灭,称为鬼,故天神、地祗、人鬼并称。

因为相信万物有灵,精灵不灭,故有山精水怪、木魅花妖之类。

鬼不能登仙境,本性属于邪祟,中国旧时即设想多种措施辟邪驱鬼。

各种宗教都有幽冥世界,如地狱、阴间等,用以宣扬因果报应、劝善戒恶的教义。

因为鬼是人们头脑中主观想象的虚幻的产物,它们的存在优势若有若无,若隐若现,所以鬼的形象也不是固定的。

古人心目中的鬼形象大致有以下特点。

①类人动物,半人半兽。

在原始时期,鬼的形象常被想象为一种类人动物或半人半兽的怪物。

当早期人类在意识中尚未将自身从动物界分离出来时,人兽不分的原始观念是鬼形象形成的心理基础。

随着历史的发展,动物样、半人半兽的鬼逐渐向人样转化,但形象尤为恐怖。

②或高大或矮小的鬼。

专门勾魂的黑白无常也被描写成一两丈长。

③狰狞恐怖的鬼。

形象狰狞的鬼多为惨死造成的,如吊死鬼红眼长舌,使人毛骨悚然。

恐怖电影中的鬼也常常都是青面獠牙。

④或隐或现的鬼。

鬼灵飘忽不定,所以可以隐形,通过行动间接使人感之恐之。

鬼亦可显形。

它们要不以恐怖模样吓人,要不幻化成人样接近人类。

总之,鬼之形象千奇百怪,变化多端,神秘而又恐怖。

2.日本的鬼鬼,在日本是妖怪一般的存在。

日本人一提到鬼最先想到的形象就是头上长角,卷发獠牙,腰缠虎皮,手持铁棒的高大妖怪。

日本的文艺评论家马场あき子将鬼分为五类。

①民俗学上的鬼,祖先的灵魂,土地神灵。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差异。

其中之一就是对于“鬼”文化的不同看法和处理方式。

在中国,鬼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而在日本,鬼文化同样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中日两国对于鬼文化的差异,并解释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原因。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和日本对鬼的理解。

在中国,鬼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一种神秘的存在,有着强大的力量和影响力。

中国人相信鬼魂的存在,认为他们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运气。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鬼魂常常被用来描述各种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日本,鬼同样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日本有着丰富的鬼怪传说,各种各样的鬼怪形象在日本文学、绘画和戏剧中都有所体现。

日本人对鬼的理解多少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但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鬼文化。

在日本,鬼被视为一种神秘的存在,有着超自然的力量,人们常常在祭祀活动中祈求鬼神的保佑和庇护。

从上述对中日两国对鬼的理解中可以看出,虽然中日两国对鬼的看法都较为神秘和神圣,但是在具体的表现和处理方式上却存在着一些差异。

其中一个主要差异就是在对待鬼的态度上。

在中国,对待鬼的态度一直都比较谨慎和恭敬。

中国人相信鬼魂的存在,并认为他们有着隐藏的力量,因此在民间传统中,对待鬼的态度是非常谨慎的。

中国人常常在特定的日子举行祭祀活动,向鬼神祈求庇护和保佑。

中国人也会进行各种驱鬼的仪式,以防范鬼魂的干扰和侵害。

中国人对待鬼的态度是谨慎而敬畏的,希望能够获得鬼神的庇护和支持。

而在日本,对待鬼的态度则温和许多。

日本人尊敬鬼怪,但对待鬼的态度更多的是友好和平等。

日本人认为鬼怪同样是一种神秘的存在,有着超自然的力量,因此在日本的文化传统中,人们对待鬼的态度更多的是友善和合作。

在日本的民间传说中,鬼怪可以与人类生活在一起,甚至有时候还能结为朋友。

日本人不会像中国人那样举行驱鬼的仪式,而更多的是在尊重和保护鬼怪的与其和平共处。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是人们常常关注的话题之一。

“鬼”文化在中日两国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两国的鬼文化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

本文将探讨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差异,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历史渊源。

在中国,“鬼”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和《尚书》等古代文献中,其含义多指“亡魂”或“超自然的存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鬼”文化一直都被看作是超自然的存在,它们跟人类有着复杂的联系。

在古代中国,“鬼”是由人们死后的灵魂经过一定的仪式后成为的祖先之灵,人们在家中进行祭祀的时候也会祭拜他们。

而在日本,“鬼”最早出现在《日本书纪》中,它们一般是指“妖怪”、“恶灵”或者“鬼怪”,日本古代文化中的“鬼”更多是类似于怪物,妖怪一类的存在。

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鬼文化的起源和涵义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其次我们可以从中日两国的鬼文化表现形式中发现一些不同之处。

在中国,鬼文化主要表现在祭祀、戏曲、小说和绘画等方面。

中国鬼文化丰富多彩,例如民间有着各种各样的鬼故事与传说,同时中国的戏曲中也有许多关于鬼魅的表现,在绘画艺术中也常有关于鬼魅的作品。

而在日本,鬼文化主要表现在祭祀、日本传统艺术(如绘画和文学)以及祭典等方面。

日本的鬼文化比中国更加浓厚,日本妖怪于神的思维考虑中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了文化中的一部分。

这些都体现了中日两国鬼文化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中日两国在鬼文化的信仰和传统礼俗上也存在一些不同。

在中国,人们对待鬼魂的态度一般是尊敬和敬畏的,人们通过祭祀祖先来安抚鬼魂。

在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等也有着丰富的祭扫祖先的习俗。

而在日本,人们对待鬼魂的态度则相对比较轻松,日本传统中对鬼怪有许多的祭拜和节日。

日本的盂兰盆节就是日本传统的丧祭活动。

这些也反映了中日两国在鬼文化信仰和传统礼俗上的不同。

中日两国在鬼文化方面存在着不少的差异。

无论是从历史渊源、表现形式还是信仰和传统礼俗上来看,都能够体现出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差异。

中日“鬼”文化对比分析

中日“鬼”文化对比分析

中日“鬼”文化对比分析无论哪个国家都存在自己国家的“鬼”文化,“鬼”的“生命力”似乎很强。

它在远古时代就已经产生,至今仍然“生存”着,各个国家几乎都有与鬼有关的词汇,而现代人们在日常对话中也会时不时的提到鬼。

鬼就是这样一个既有些恐怖又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存在。

高平鸣海在《鬼》这本书中写到,“鬼”这个词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

但是在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的日本人口中的鬼和中国人所说的鬼有着巨大的差异,并且中日两国的人民对鬼的态度也是大有差异。

中国鬼的定义:《辞源》中是这样解释“鬼”的:①迷信者认为人死后的灵魂为鬼;②万物的精灵;③神秘莫测;④机智、狡猾;⑤星宿名;⑥国名。

《辞海》中关于“鬼”的解释如下:①迷信者以为人死后精灵不灭,称之为鬼;②指万物的精怪;③喻称人心的阴险;④沉迷于不良嗜好的人,也用作对人表示轻视的称呼;⑤敏慧;⑥表示爱昵的称呼;⑦星宿名。

日本鬼的定义:日本的《大辞泉》对于日本的“鬼”的解释为:①基于佛教及阴阳道,是想象中的怪物,长着人形,头上长角,嘴向两侧咧开,有尖锐的牙,赤裸着,腰上围虎皮裙子,性格残暴,手中握棒子。

一般认为地狱中住着赤鬼、青鬼。

②(从1转意而来)比喻勇猛的人,冷酷无情的人,债鬼,为一件事倾注所有精力的人。

③在鬼ごっこ、隠れん坊(日本小孩玩的捉迷藏游戏)中负责捉人的人。

④家徽的名字。

⑤眼睛看不见,超自然的存在。

死人的灵魂、精灵。

诅咒人的妖怪。

⑥试食物是否有毒的人。

中日两国“鬼”概念上的不同点:1、两者的形象不同。

中国的鬼指人死后的灵魂。

因此,其形象基本与人生前形貌相同。

而日本的鬼并不是人的原形,而是我们中国所说的“妖怪”样2、中日两国的鬼出没时间不同。

中国的鬼一般只出现在夜晚,因为古代中国人认为人死后所化的鬼怕光,鸡鸣初晓就要回归地府。

而日本的鬼却没有这种弱点,随时都可以出现。

中国历史上鬼的形象的演变:从春秋战国时期起,鬼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的舞台之上,它们拥有自己的性格,或报恩或复仇,留下了许许多多深入人心的形象。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中日两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国家,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而其中之一的鬼文化也有着着各自的特色。

东亚国家的文化差异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而关于鬼文化的不同也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鬼文化有着祭祀和尊重的传统,而在日本,鬼文化则有着更为复杂的形式,体现在日本的宗教、文学、传统节日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对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差异进行研究探讨。

一、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历史渊源中日两国的鬼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两国的传统文化中都有着鬼神的存在。

在中国,鬼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和祭祀祖先的活动。

在古代社会,人们通过祭祀来缅怀已故的亲人,以及求得祖先的保佑和指引。

中国的鬼神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宗教观念的影响,比如道教和佛教都有自己的鬼神信仰,而这些信仰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对鬼神的认知和对待。

而在日本,鬼文化的渊源更为复杂。

日本的鬼神信仰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道教和武士文化。

在古代日本,人们对鬼神有着深厚的崇拜和敬畏之情,同时也经常通过祭祀和祈祷来与鬼神交流。

在日本的神话传说中,鬼神的形象也是极为多样化的,有好的鬼神也有恶的鬼神,而这些神话故事也是日本文学和艺术的重要题材之一。

在中日两国,鬼文化都有着非常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在中国,鬼文化主要表现在传统的祭祀和节日活动上。

在中国,每年的清明节和中元节都有着祭祀鬼神的活动,人们通过祭祀来缅怀祖先,同时也祈愿家人平安。

而中国的许多民间故事和传说中都有鬼神的身影,比如妲己、白娘子等等,这些故事也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日本,鬼文化的表现形式则更为丰富多样。

日本的鬼神信仰有着非常浓厚的色彩,日本人经常会在各种场合中表现出对鬼神的敬畏与崇拜。

日本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也有着大量关于鬼神的描写,比如《枕草子》中的幽灵故事、《地狱草紙》中的地狱之国等等,这些作品都展现了日本人对鬼神信仰的热爱和创造力。

虽然中日两国的鬼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但是在细节上还是有着一些区别。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的研究,探讨了鬼在两国文化中的起源、形象差异、传统信仰、文学艺术表现和当代影响。

中日两国对鬼的认知有着显著差异,体现在对鬼的形象塑造、传统信仰和文学艺术表现等方面。

结合文化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本文指出了研究鬼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对中日两国鬼文化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两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存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关键词】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起源、形象、传统信仰、文学、艺术、当代影响、文化影响、跨文化交流、研究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丰富而深厚的鬼文化,鬼是一种神秘而神奇的存在,既带有恐惧的成分,又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和日本的传统文化中,鬼的形象和信仰具有重要的地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

中国的鬼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人认为鬼神是自然界的力量,掌管着人的命运和生死,因此对鬼神的崇拜和信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而日本的鬼文化也源远流长,日本人对鬼的观念受到了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鬼信仰体系。

本文将通过比较中日两国鬼文化的起源、形象、信仰、文学艺术表现以及当代影响,探讨中日两国在鬼文化方面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通过研究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差异,可以深入了解两国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进一步促进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中日两国之间关于鬼文化的差异,并通过比较分析揭示其中的深层文化背景和意义。

具体目的包括:通过研究中日两国鬼的起源,探讨其在历史文化中的渊源和发展轨迹,揭示各自对于鬼的认知和信仰的根源。

分析中日鬼的形象差异,探讨在文化传承和塑造过程中的因素以及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

研究中日鬼的传统信仰差异,探讨宗教信仰、历史传统等因素对鬼的看法和对待方式的影响。

探讨中日两国鬼的文学与艺术表现,揭示文化表达方式的差异和文学、艺术作品对于鬼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的作用。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鬼是中日两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其形象和故事经常出现在文学、艺术和民间传说中。

尽管中日两国都有鬼的概念,但其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存在显著差异。

随着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对于鬼文化差异的研究也变得尤为重要。

研究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旨在探究中日两国在鬼的概念、形象、传统故事、影响因素以及当代发展等方面的异同之处。

通过比较分析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特点,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深入发展。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的深入分析,探讨其文化根源和发展轨迹,为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推动中日两国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共融。

1.2 研究目的鬼是中日两国文化中共同存在的重要元素,但在两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比较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异同之处,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鬼的认知、表现方式和传承方式的影响,深入分析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内涵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

通过对中日两国鬼文化的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通过本研究,我们也可探讨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当代发展趋势,为中日文化交流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200字】1.3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深入挖掘中日两国传统文化之中的神秘元素,并加深对于中日两国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通过比较中日两国鬼的概念、形象、传统故事、影响因素和当代发展,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鬼”这一共同存在的文化元素的理解和诠释,进而探讨文化之间的异同、相互影响和交流。

本研究有助于提升中日两国民众对于自身文化的认知,促进文化交流与互学互鉴,拓宽国际视野,促进国际合作与文化交流。

本研究也将对于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文化交流提供一定的启示,有助于推动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友谊的建设。

中日鬼文化之对比

中日鬼文化之对比

中日鬼文化之对比作者:田少郁欧煜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03期摘要: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中日两国都有“鬼”文化,但两者之间有着相同之处,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本文通过中日两国语言中与“鬼”相关的词汇的分析与对比,了解了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异同。

关键词:中日;鬼文化;派生词;比较“鬼”对于大家而言都不陌生,据考证,“鬼”一词最先是产生于人类先祖的认识,通常情况下与不可思议的现象及异常情况相关。

近世以来,日本的鬼的形象被逐渐固定下来,即人一样的身体,头上长角,裸身,腰系虎皮,手持铁棒的形象。

而在中国的鬼多与死者灵魂相关,称人死后的灵魂为鬼。

由此可以看出,受古代中国佛教和阴阳道方面文化的影响,日本的“鬼”虽然在意义上与古代中国有一些共通之处,但也存在较多差异。

随着时间的变化及本土文化的影响,鬼的性质及形象都发生了变化。

关于鬼文化的中日对比,目前已有很多优秀的先行研究。

本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中日词汇中与鬼相关的表达,对两国的鬼文化进行对比分析。

一、汉语中的与“鬼”相关的词汇在中国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关于鬼,有“鬼,人所帰爲鬼”的解释。

与“鬼”相关的词汇大多基本意义为亡灵,也包含很多派生义。

归纳下来包括:1、对有恶癖的人的比喻此类词汇包括:酒鬼、赌鬼、烟鬼、吝啬鬼、讨厌鬼、懒鬼、贪吃鬼、饿死鬼等。

2、表示暗地里做恶事此类词汇包括:鬼鬼祟祟、鬼头鬼脑、鬼话连篇、鬼蜮伎俩、鬼把戏、捣鬼、鬼花招、心里有鬼、心怀鬼胎、鬼点子、鬼主意等。

3、表示不可思议的事情或现象此类词汇包括:鬼斧神工、鬼使神差、鬼迷心窍、鬼剃头等。

4、对聪明的人、孩子的昵称此类词汇包括:机灵鬼、小鬼、调皮鬼、鬼才等。

5、表示不满情绪此类词汇包括:鬼地方、鬼天气等。

从这些词意传达给我的意思可以看出,在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后,“鬼”的语义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这些新的派生词的出现是与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分不开的。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中日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其中鬼是两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中日两国的“鬼”文化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许多差异。

本文将对中日两国的“鬼”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中的差异及其原因。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日两国的“鬼”文化。

在中国,鬼是指鬼魂的一种形象,通常被视为死者的幽灵或不祥之物。

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关于鬼怪的故事,如《聊斋志异》中的许多鬼怪传说,都反映了中国人对鬼怪的深厚信仰和文化想象。

而在日本,鬼(日语中通常称为“妖怪”)是指各种形态各异的超自然生物,包括妖怪、魔鬼、怨灵等。

日本的妖怪文化在民间传说、绘画、文学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怪谭》、《绘本百物语》等都是反映日本妖怪文化的重要作品。

在两国的“鬼”文化中,最大的差异在于对待鬼的态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鬼是被人们所畏惧的存在,被视为不祥之物。

人们常常会将鬼神和妖怪作为不祥之物加以排斥,以致力于避免和抵御。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趋吉避凶、祈福祷祝的体现。

而在日本,对待妖怪的态度则稍有不同。

日本人对妖怪有一种崇敬和慎重的态度,甚至有些妖怪被视为护神或守护者,如狐狸妖怪被认为是神社的守护神,一些地方还会举行庆祝妖怪的仪式,祈求其保佑。

中日两国在鬼的形象上也有着一些差异。

在中国,鬼的形象主要体现在鬼脸、鬼画符、鬼门关等传统文化符号中,人们通常认为鬼的形象是恐怖和诡异的。

这一点体现在中国传统绘画和文学作品中,如《聊斋志异》中的鬼怪形象就充满了诡异和恐怖的意味。

而在日本,妖怪的形象更加多变,有的是人面兽身,有的是动物形态,有的是超自然的形象。

日本的绘画作品中,妖怪形象通常比中国更为夸张和神秘,如《绘本百物语》中的妖怪形象多是怪异而生动的。

中日两国在对待鬼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上也有着差异。

在中国,鬼月是尊重和祭奉阴间鬼怪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在这个月份禁忌杀生,尊重祖先,避免作恶,以求得祖先的庇佑和鬼怪的不扰。

而在日本,妖怪的相关习俗则更加丰富多彩,如盂兰盆节中举行的万灯节、地藏盛会等都与妖怪有关,人们会通过这些节日来祭拜祖先和妖怪,祈求祖先的庇佑和妖怪的保佑。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中日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着各种神秘的鬼怪传说。

这些鬼怪文化在两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信仰方式,反映了两国人民的不同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从中日两国“鬼”文化的起源、传承和差异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可以为深入了解中日两国文化差异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中日两国“鬼”文化的起源1. 中文“鬼”文化的起源中国的“鬼”文化在古代便有着丰富的传说,如《山海经》中记载的各种妖魔鬼怪,还有《聊斋志异》中的各种鬼故事等等。

相传,中国的“鬼”文化起源于对自然界的崇拜和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人们相信在世界的某些角落存在着不为人知的鬼神。

2. 日本“鬼”文化的起源日本的“鬼”文化同样也源远流长,古代日本人对鬼神的信仰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

《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记载了各种神话传说,其中包括了许多关于鬼怪的故事。

日本人的鬼怪传说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日本“鬼”文化。

1. 中国的“鬼”文化传承中国的“鬼”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民间的传说、戏曲、绘画等方面。

中国的各地方俗文化中都有着与鬼相关的传统活动,如清明节扫墓、七月鬼节等传统节日。

中国各种戏曲作品中也常常出现鬼神角色,如《白蛇传》中的白娘子、《霸王别姬》中的霸王等。

2. 日本的“鬼”文化传承日本的“鬼”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日本的民间传说、祭祀活动和文学艺术等方面。

日本人民普遍相信鬼神的存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会进行各种祭祀活动以示尊敬。

日本文学中也有着大量关于鬼神的作品,如《怪谭》《化物语》等。

1. 在信仰方式上的差异中国的“鬼”文化受到了道教、佛教等宗教的影响,人们对于鬼神的信仰带有很强的宗教色彩,认为鬼神是神灵的一种形式。

而日本的“鬼”文化则更多地与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相关,人们通常认为鬼神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存在。

2. 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中国的“鬼”文化在表现形式上更多地体现出对鬼神的恐惧和崇拜,如在民间传说中鬼怪常常是恶魔的形象,需要进行驱鬼祈福等活动。

中日“鬼”之意象比较

中日“鬼”之意象比较

的 。 日本 自己的 民间信仰祖灵信仰和御 灵信仰 与 中国“ ” 示祖先灵魂的观念有所重合 , 但 鬼 表 因 此 在 这 一 点上 保 留 着 自己独 特 的 特 色 . 形成 了 区别 于 中 国的 、 谐 可 爱 的 鬼 的 形 象。 并 诙 [ 键词 ] 中国; 关 日本 ; ; 先 崇 拜 ; 灵 ; 灵 信 仰 鬼 祖 祖 御
日本 各 地 都 有 不 少 以 鬼 为 主 角 的 塑 像 , 名 的 有 著 收 藏 于 国 宝 馆 的镰 仓 时 代 的木 造 天 灯 鬼 和 灯 笼 鬼 的塑 像 。 另 外 还 有 著 名 的 各 种 版 本 的 《 鬼 夜 百 行 图》 。有 些 鬼 的 形 象 至 今 依 然 在 日本 的各 种 大 众 文 化 中 充 当着 形 象 大 使 , 为 日本 文 化 做 着 代 在 言 。 由 此 可 见 , 日两 国对 “ ” 中 鬼 的形 象 及 对 鬼 的
第3 4卷 第 3期
Vo .4 13 No3 .
广西 大学 学报 (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哲 Ju n l fGu n x iest( hlsp ya dS ca ce c ) o ra a g i v ri P i o h n o ilS in e o Un y o
2 2年 6月 01
J n,01 u 2 2
中 日“ ” 意象 比较 鬼 之
张 慧
( 国际关 系学 院 日法语 系 , 北京 10 9 ) 0 0 1
[ 摘 要 ] 中 日两 国都 有 “ ” 化 , 两 者之 间 有 着 相 同之 处 , 有 各 自不 同的 特 点 。 两 国的 鬼 文 但 也 “ ” 鬼 字都 可 以 用 来表 示人 死后 的 灵 魂 、 之 精 怪 、 民族 , 鬼也 多有 畏 惧 之 情 。 然 而 , 然 日 物 异 对 虽 本对 于“ ” 鬼 的描 述 由 于藉 由汉 字 , 中 国 为 晚 , 很 多相 关 的 内容 也 是 在 中 国文化 影 响 下 形 成 较 且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的“鬼”文化是两国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鬼的起源、形象、信仰、节日等方面对中日两国的“鬼”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的鬼文化在起源方面有所不同。

在中国,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话传说,比如《山海经》中记载的各种怪物和妖魔。

而在日本,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
话传说,比如《日本书记》中记载的妖怪和与人类交流的幽灵。

中日两国的鬼形象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鬼常常被描绘为面目狰狞、凶恶可怕的存在,例如“孟婆”、“饿鬼”等等。

而在日本,鬼则常常被描绘为具有可爱形象的存在,例如“狐狸精”、“河童”等等。

中日两国的鬼信仰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鬼信仰主要体现在祭祀活动中,人们会在特
定的节日或者特定的地点举行祭祀仪式来祈求鬼神的保佑。

而在日本,鬼信仰则主要表现
在宗教仪式中,例如佛教的盂兰盆会和神道教的地蜘蛛祭等等。

中日两国的鬼节日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鬼节日主要是中元节,这是一个用于祭祀亡
灵和寄托思念之情的节日。

而在日本,鬼节日则主要是盂兰盆会,这个节日是为了迎接阴
间的亡灵回到人间而举行的。

中日两国的“鬼”文化存在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两国民俗文化的不同,也
反映了两国人民对鬼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异。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中日两
国“鬼”文化的共同点和差异点,以及这些文化对两国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中日两国文学作品中“鬼”文化之比较

中日两国文学作品中“鬼”文化之比较

中日两国文学作品中“鬼”文化之比较作者:孙梦阳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13期摘 ; ;要:鬼,这一子虚乌有又无处不在的精神怪物历久不衰、经世不灭。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鬼”文化源远流长,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群众心理、道德、价值观、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政治斗争、经济建设及艺术创作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历程。

可以说,从远古至今,我们都没有脱离“鬼”文化。

同时,这一小小的文化因子在大和民族日本是有着独立发展脉络和节奏的,但它们同属于东方文学的一部分,即便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在各自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统一性。

本文以中国和日本两国“鬼”形象的发展为例,对中日两国文学中的“鬼”形象进行细致形象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中日比较 ; ;鬼文化 ; ;形象 ; ;差异一、引言“鬼”文化与人类社会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个人信仰,“鬼”日益从一种对自然现象的恐惧发展为一种比较重要的文化符号,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自文化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经有“鬼”字。

据考证,“鬼”这个字最早出现在“鬼方”这个词中,关于最初的鬼有两种解释:一部分学者认为鬼最初并不表示死者的亡灵,而是一种类人大头生物,鬼的上半部分像一个大头,下边像一个人跪着,从字形来看,其特征是头大,指大头的生物。

而唐善纯在《中国的神秘文化》①中指出,甲骨文中的“鬼”是北方民族的名称,在突厥语中是太阳的意思。

甲骨文的“鬼”上半部分像人头,下半部分像人的腿,中间有“十”字。

因为,圆内一个十字是古代中亚地区太阳崇拜的标志,而商州时期鬼方民族是中元华夏民族的大敌,所以“鬼”应有恐怖之意,“鬼”从以太阳为图腾崇拜的民族名称演变而来。

日本鬼文化起源于明治维新时期,也是之前以迷信为起断,演变后来的鬼传说。

日本的鬼在上古时代已产生,日本最古老的书《古事记》中已有描写鬼的故事。

日本文献中最早出现的具有真正“鬼”意的“鬼”字是713年开始编撰的《风土记》,在出云国部分中也有关于“一目鬼”的记载。

中日妖怪文化之比较

中日妖怪文化之比较

谈起妖怪,人们不免心生恐惧。

那么妖怪果真如人们想象般恐怖吗?中国的妖怪和日本的妖怪有何不同呢?该文作者通过查阅各种资料,从中日两国妖怪的起源与发展、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以及各自的宗教对妖怪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将中日两国的妖怪文化进行比较。

1 中日两国的妖怪概念1.1 中国文化中的妖怪在中国,妖怪的概念很早以前就已经形成。

古时候的中国,人们对有些自然现象无法理解,不知道人的生老病死由谁支配,不知道死后去往哪里,因而出现了想象中的妖怪。

从先秦至明清,妖怪形象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

最初人们口耳相传妖怪的故事,之后,随着文字的发展,妖怪文化也逐渐发展起来,并在文学中开始有所记载。

先秦的典籍《春秋》《左传》《穆天子传》《山海经》《楚辞》中均有对妖怪的记载。

战国时代的《归藏》《黄帝说》,两汉时期的《汉武洞冥记》《异闻记》,六朝时期的《博物志》《搜神记》,唐朝时期的《传奇》《独异志》《古镜记》、宋朝斎的《太平广记》、金元时期的《诚杂记》等很多作品都对妖怪进行描述。

明朝时期,神魔小说流行,主要作品有《封神榜》《西游记》等。

时至清代,记载妖怪文化的作品达到100部,代表性的作品有《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

总结起来关于妖怪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数不胜数。

这些关于妖怪文化的典籍中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定胜天”的朴素思想,作品中的丑恶妖怪无论怎样变化,如何狡猾,终究敌不过人类的智慧,被人类制服。

1.2 日本文化中的妖怪在日本的民俗文化中,实际上有鬼、幽灵、妖怪这三个不同的概念。

《大辞林》中对此有如下解释:鬼:①报复、作祟的怪物。

不散的阴魂。

亡灵。

②具有丑恶的形象和吓人的怪力,伤害人和牲畜,想象中的妖怪。

受佛教的影响,指夜叉、罗刹、饿鬼、地狱的狱卒牛头马面等。

幽灵:①死者的灵魂。

亡魂。

②死者未能成佛在世上展现的样子。

妖怪,妖精。

妖怪:超越日常的经验或理解的不可思议的存在或现象。

从以上解释看,鬼、幽灵、妖怪这三个概念有类似的意义,也有微妙的差别。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这些历史与文化中形成的“鬼”文化则是两者之间的一个显著差异。

中日两国对于“鬼”的定义与对待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反映了两国文化背后的深层次的差异。

在日本文化中,“鬼”不仅是一种象征意义的存在,同时也是一种真正的信仰,主要表现为对“鬼”存在的信仰以及对“鬼”进行尊重的态度。

而在中国文化中,“鬼”则是一种威胁,代表着邪恶和危险。

两国在“鬼”文化中的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对待“鬼”的方法上,中日两国存在着天壤之别。

日本文化中,人们通过祭拜“鬼”来表达对“鬼”存在的敬畏与信仰,同时也是为了讨好“鬼”,以避免“鬼”的伤害。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则采取避免或驱除的方式来对待“鬼”,这通常是通过一个复杂而费力的过程来达到目的。

这种差异直接体现了在对待“鬼”这种文化现象中,日本人更强调对“鬼”的敬畏与崇拜,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安全和保护自己。

其次,在“鬼”信仰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相信“鬼”是一种存在,这种存在也被认为是一种神灵,必须得到尊重和崇拜。

而在中国,人们则认为“鬼”是一种邪恶的存在,是人与鬼的斗争,借助于道教、佛教等宗教信仰方式。

两国对“鬼”的信仰方式与态度的不同,反映了两国对于宇宙、人生、死亡,以及精神世界的不同看法。

最后,在“鬼”文化的历史与传承方面,中日两国也有很大的差异。

日本的“鬼”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和传说,如《日本書紀》、《古事記》以及崇拜山川树木的本土信仰等。

而中国的鬼文化则在深层次受到佛教、道教、儒家等思想的影响。

两国文化的历史和传统背景,直接决定了“鬼”文化的形成方式和特点。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在“鬼”文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反映了两国在信仰、尊重、教育、传承等诸多文化领域的差别。

对于这种差别,我们不应该进行简单的定性和手段比较,而是应该从深层次的人文价值角度去理解和发现,以更好地促进各自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中日古代妖怪文化对比研究

中日古代妖怪文化对比研究

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道德教化作用;而日本妖怪传说则更多地起到
传承民族文化和维系社区凝聚力的作用。
04
中日古代妖怪文化在艺术 中的表现
文学中的妖怪形象
中国文学中的妖怪形象
01
通常具有人性化的性格和特点,为人们所熟 知。
03
以日本传统妖怪为主,如天狗、河童等。
05
02
丰富多样,形象各异,如《西游记》中的孙 悟空、《封神演义》中的哪吒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
妖怪文化被列为非物质文 化遗产,得到政府和社会 的重视和保护。
学术研究
学者和专家对妖怪文化进 行深入研究,挖掘其历史 、文化、艺术价值。
文化交流
中日两国在文化交流中涉 及妖怪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促进两国文化的互相理 解和传承。
中日古代妖怪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文化节庆活动
中日两国在传统节庆活动中常 常涉及妖怪文化的表演和展示 ,如日本传统节日“鬼灯节” 和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等
妖怪文化的传承方式与途径
01
02
03
民间传说与故事
妖怪文化在民间传说和故 事中得以传承,口传相授 ,世代相传。
宗教信仰
妖怪文化与宗教信仰密切 相关,如佛教、道教等, 通过宗教活动和信仰传承 妖怪文化。
艺术作品
古代艺术作品如绘画、戏 剧、舞蹈等,常常表现妖 怪文化,通过艺术形式传 承妖怪文化。
妖怪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聊斋志异
明代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也有大量描述妖怪的故事,如《画皮》、《聂小倩》等。 这些故事不仅富有文学价值,同时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
民间故事
在中国民间故事中,如《白蛇传》、《牛郎织女》等,妖怪形象也是重要角色。这些故事 流传广泛,深受民众喜爱,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想象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两国鬼文化之比较
【摘要】:民俗学包括很多方面,单是鬼文化就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日本和中国虽然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可是文化差异却是显而易见的。

在日本,“鬼”这个字好像用的很少,取而代之的是妖怪和幽灵,他们把鬼也认为是妖怪的一种,并且日本的鬼往往是不好的鬼,他们的出现都怀有不正当的目的,或者是报仇,或者是伸冤。

而在中国,除了不好的鬼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好的鬼,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就有体现。

本文第一章,从“鬼”的概念入手,分别阐释了“鬼在日本和中国的不同解释,在日本,诹访春雄认为”鬼是死后不能成佛而出现在世上的一种形象。

”井上円了提出“幽灵是妖怪的一种。

”在中国“鬼”和灵魂类似,和日本不同的是,日本的“鬼”有各种形状,而中国的鬼往往保持人形。

除此以外,介绍了中国和日本的鬼的形象。

第二章,介绍了中国“鬼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能够在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原因。

在第三章和第四章着重介绍了与“鬼”相关的节日、文学作品和语言等。

鬼文化的出现和宗教是有着深刻的联系的,在第五章分别介绍了日本和中国的宗教对于鬼文化的产生、发展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日本鬼文化【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933
【目录】:要旨8-9中文摘要9-10はじめに10-121、鬼の世界を研究するきつかけ102、先行研究10-12第一章鬼の定義とイメーヅ12-161.1鬼の定義12-141.1.1日本では鬼は何か12-131.1.2中国では鬼は何か13-141.2鬼のイメーヅ14-161.2.1日本で鬼のイメーヅ141.2.2中国で鬼のイメーヅ14-16第二章中日鬼文化の起源と発展16-222.1日本の鬼文化の起源と発展16-182.2中国の鬼文化の起源と発展18-222.2.1中国の鬼文化の起源18-202.2.2鬼文化の発展20-212.2.3中国の伝統的な文化中に鬼文化の存在する原因と影響21-22第三章文学作品に見ぇる中日の鬼文化22-243.1日本の文学作品の中の鬼223.2中国の文学作品の中の鬼22-24第四章年中行事と言葉の中の鬼24-294.1年中行事の中の鬼24-274.2言葉の中の鬼27-294.2.1中国語にぉける鬼についての言葉274.2.2中国語にぉける鬼についての言葉27-29第五章中日両国の宗教と鬼文化の関係29-355.1日本の宗教と鬼文化の関係29-325.1.1日本人の霊魂意識295.1.2日本の祖先崇拝と葬式の分類29-315.1.3日本の鬼文化と宗教31-325.2中国で宗教が鬼文化への影響32-355.2.1道教と中国の鬼文化32-335.2.2仫教の伝来と中国の鬼文化33-345.2.3儒家と中国の鬼文化34-35終わリに35-36参考文献36-38謝辞38-39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39-40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40-42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