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杂诗教案
山中杂记教案设计范文
山中杂记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山中杂记》,使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2. 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3. 利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作品,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 问题探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剖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和感悟。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审美价值。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内容1. 分析作品中的自然景观描绘,探讨作者对自然的感悟和表达。
2. 研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七、教学步骤1. 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观描绘,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总结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4. 分享成果: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互动。
5.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作品中的自然景观描绘和人物形象的特点。
八、教学内容1. 探讨作品中的社会现实问题,分析作者的批判和思考。
2. 欣赏作品中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七年级山中杂诗导学案
七年级山中杂诗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山中杂诗》。
2、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景象和所蕴含的情感。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准确朗读和背诵。
2、难点体会诗人通过写景所传达的微妙心境。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并能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理解诗歌的大意。
2、赏析法:对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进行赏析,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写作技巧。
3、联想想象法:结合诗歌的内容,发挥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构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吴均(469 年—520 年),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
其诗文风格清新,多反映社会现实。
其作品《与朱元思书》以简洁而传神的文笔描绘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2、写作背景《山中杂诗》是吴均写的一组山水诗中的一首。
诗人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
诗人向往自然,归隐山林,在山中写下了这组诗,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五、诗歌原文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六、诗歌解读1、“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诗人是如何观察到这些景象的?“见”和“窥”两个字用得好在哪里?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间景象。
在山与天相接的地方,升腾起阵阵烟雾;从竹林的缝隙中,可以看到落日的余晖。
诗人通过“见”字,写出了烟雾在远处出现的情景,给人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窥”字则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在竹林中透过缝隙偷偷观看落日的姿态,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好奇与喜爱。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这两句诗中的“飞”和“出”两个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诗人为什么要描写鸟和云?这两句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飞”字写出了鸟儿欢快飞翔的姿态,“出”字则表现了云从窗户中飘出的动态,两个字使诗句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山中杂记》语文教案
教案《山中杂记》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能够理解并背诵《山中杂记》的内容。
1.1.2 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表达方式。
1.1.3 能够解读并分析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山中杂记》的主题和情感。
1.2.2 通过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2.3 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1.3.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1.3.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山中杂记》是朱自清先生创作的一篇描写自然风光和山中生活的散文。
通过对山中的景色、动植物、人物等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山中生活的向往。
2.2 教学重点2.2.1 理解并背诵《山中杂记》的内容。
2.2.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表达方式。
2.2.3 解读并分析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3 教学难点2.3.1 理解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山中生活的向往。
2.3.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表达方式。
2.3.3 解读并分析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山中杂记》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背诵文本。
3.2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3.3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生对《山中杂记》的兴趣。
4.2 讲解讲解《山中杂记》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背诵文本。
4.3 分析分析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欣赏文本。
4.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5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创作。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山中杂记》教案三篇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山中杂记》教案三篇篇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达出的博爱精神。
2、了解作者,掌握生字生词。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达出的博爱精神。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熟读课文。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趣导入相信同学们一定很喜欢小动物吧?那么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呢?它给你怎样的感受?给你带来了哪些乐趣呢?(生说)在生活中你又是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动物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同学习冰心的《山中杂记》,感受作者对小动物的情感。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⑴生汇报课前学生查阅冰心简介及写作背景⑵师补充:冰心女士早年的小说多揭示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
代表作有《斯人独憔悴》等。
《寄小读者》是她散文水平的体现。
诗集有《春水》和《繁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音。
(指名读——齐读)3、默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四、细读课文,体会感情1、课文中写了哪几种动物?2、每种动物各有什么特点?(温驯驯良活泼快乐可爱)3、“我”感受到了怎样的乐趣?⑴学生默读,抓重点词理解、批注。
⑵全班汇报,师相机板书⑶品读:写马:温驯地磨动它的松软的大口和齐整的大牙。
侧转那狭长而又善良的脸来看我,表示它的欢迎与等待。
它虽然不说话,它必每日地怀念我。
写狗:它看我吓怔了,才住了吠,得了胜利似的,垂尾下山而去。
它竟摇尾走了过来。
它总算助了我不少的胆子。
写猫:它并不抓人,仰卧在草地上,用前面两只小爪,拨弄着玫瑰花叶,自惊自跳,充满了活泼的欢悦。
五、美文品读,写法借鉴1、作者观察最仔细,最喜爱的是哪一种动物?仔细阅读写小鸟的部分,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指名读写鸟的语段,其他同学思考)1)这几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这几段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2、学生回答问题师生共同矫正进而明确。
1)这五段文字分别写了周围的鸟是快乐的象征;写小蜂雀可爱的外形,写鸟的清脆声,写小鸟温馨的家庭,写大鸟哺育幼鸟的情景。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山中杂诗》获奖教案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观摩课讲课精品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山中杂诗》获奖教案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观摩课讲课精品教案
【省级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外古诗。
2、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和诗歌意境。
3、品味诗歌语言,分析词语的锤炼。
2学情分析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重点难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美景,猜句子
活动2【讲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有节奏的朗读古诗,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2、集体朗读。
3、赏析课文,研习诗歌内容。
七年级下册《山中杂诗》教案
七年级下册《山中杂诗》教案第一篇:七年级下册《山中杂诗》教案七年级下册《山中杂诗》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的内容。
2.读读背背,积累古诗。
3.受到情感熏陶。
重点、难点:受到情感熏一、【导入】作者介绍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
吴均的诗文,《文选》一首未选。
不知是不是与梁武帝“吴均不均,何逊不逊”的批评(见《南史》卷三十三《何逊传》)有关。
吴均的骈文成就较高,他的《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都是传诵很广的名作。
吴均的诗和文一样,多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挺拔,有一定的艺术成就。
另外,他还有《续齐谐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优秀作品。
二、整体感知:《山中杂诗》山岳环抱,竹木繁茂,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世的尘滓,随意而逼真地表达了诗人()的表情。
全诗不外短短四句,一句一(),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三、欣赏导知:1、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风格。
每句之前,假如用“你看那”三字一气连读,在人们面前,就会展示出一幅绝妙的丹青,就会响起一曲漂亮的乐章。
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彼苍。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分歧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构成一种特别的情况,给人以新颖的觉得。
用的就是这种风格。
2、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糊口:山岳环抱,竹木繁茂,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世的尘滓,随意而逼真地表达了诗人舒服闲适的表情。
全诗不外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夕照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翠,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
屋檐上的飞鸟来交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阐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大,并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不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表现了山居的喧嚣超脱,远离尘嚣。
3、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七年级山中杂诗教案
七年级山中杂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山中杂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4、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解释。
2、教学难点(1)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深层含义。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归隐之情和对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美丽的山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景色。
(2)提问学生:当你们身处山中时,会有怎样的感受?(3)引出课题《山中杂诗》,介绍作者吴均。
2、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3、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教师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如“山际”“窥”“檐”等。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教师巡视指导。
4、赏析诗歌(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
(2)分析“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这两句诗的妙处,体会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3)探讨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5、背诵诗歌(1)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背诵诗歌。
(2)通过小组竞赛、个人展示等方式,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6、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自己学过或读过的描写山中景色的诗句,并进行分享。
(2)布置作业,让学生模仿《山中杂诗》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描写身边自然景色的短文。
《山中杂记》语文教案
《山中杂记》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欣赏自然景物,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3)学会通过课文学习,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会感恩、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在写作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山中杂记》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词和短语卡片。
4. 教学课件或黑板。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山中杂记》的作者及其背景。
(2)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山中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5.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创作。
(2)学生现场完成练习,教师进行即时点评和指导。
七、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词和短语。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山中景色的作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山中杂诗》教案及原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山中杂诗》教案及原文教学目标1.了解诗的内容。
2.读读背背,积累古诗。
3.受到情感熏陶。
重点、难点:受到情感熏一、【导入】作者介绍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
吴均的诗文,《文选》一首未选。
不知是不是与梁武帝“吴均不均,何逊不逊”的批评(见《南史》卷三十三《何逊传》)有关。
吴均的骈文成就较高,他的《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都是传诵很广的名作。
吴均的诗和文一样,多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挺拔,有一定的艺术成就。
另外,他还有《续齐谐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优秀作品。
二、整体感知:《山中杂诗》山岳环抱,竹木繁茂,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世的尘滓,随意而逼真地表达了诗人()的表情。
全诗不外短短四句,一句一(),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三、欣赏导知:1、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风格。
每句之前,假如用“你看那”三字一气连读,在人们面前,就会展示出一幅绝妙的丹青,就会响起一曲漂亮的乐章。
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彼苍。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分歧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构成一种特别的情况,给人以新颖的觉得。
用的就是这种风格。
2、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糊口:山岳环抱,竹木繁茂,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世的尘滓,随意而逼真地表达了诗人舒服闲适的表情。
全诗不外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夕照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翠,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
屋檐上的飞鸟来交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阐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大,并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不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表现了山居的喧嚣超脱,远离尘嚣。
3、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意谓这首小诗将一切的翰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普通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构造分歧,开了一种新的格局。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山中杂记教案2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山中杂记教案2一、教学目标1.了解《山中杂记》的作者以及背景知识;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悟能力;3.学习运用描述性词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思考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琐碎小事的关注和记录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文字表达;2.运用描述性词语进行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达。
三、教学难点1.学生从不同视角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2.学生对生活中琐碎小事的关注和记录能力培养。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复印件、课件、课文解析资料;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板书“《山中杂记》”。
教师简单介绍《山中杂记》的作者陈敬容、背景知识、故事情节,并发问:大家平时是否关注过山中的一些小事情呢?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第二步:感受课文(10分钟)1.学生自读课文,师生共读课文。
2.誊写课文。
第三步:深入理解(20分钟)1.学生回答问题: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讲述书信、观赏昆虫等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与情感?2.展示“形容词”语法知识点,并与课文文学形象进行对应。
3.学生探究:“形容词”是我们描述的依据,所以有了形容词,我所描述的就会生动,比如“毛毛虫”,如果我形容为“黑色的毛毛虫”,有哪些形象比较生动的词可以描述毛毛虫呢?第四步:拓展思考(20分钟)1.学生回答问题:课文中的哪些事情让你无法理解、产生疑惑?2.学生探究:你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思考问题、猜测答案。
比如,文章中的树上有“空心的老鼠”。
你可以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猜测这是什么动物?从文学的角度出发,猜测这是怎样的一个景象?第五步:运用能力(25分钟)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请你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出一段关于自然景物的文字。
2.学生集体展示。
第六步: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如何运用形容词进行语言表达,以及如何从不同视角思考问题。
《山中杂诗》教案
教学内容:《山中杂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3、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对古诗词知识方面的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出课题“山”是古代文人雅士歌咏不尽的永恒主题。
今天我们就来品味两首写山的诗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山中杂诗》和《山中》(王维)。
二、初读诗文,了解作者和朝代1、《山中杂诗》南朝梁吴均吴均,南朝梁文学家,书法自成一体称谓“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2、《山中》唐·王维王维,唐朝诗人,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有“诗佛”之称。
王维诗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浩然合称“王孟”。
三、再读诗文,理解重点字词及诗义。
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把你不懂的字词提出来。
2、学生互相解决提出的疑问,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3、连词成句,简单的说说诗文的意思。
4、教师总结四、背诵古诗。
同学们刚才已经读懂了古诗,现在我们一起来熟读吧!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读(自由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直至背诵。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描写“山”的古诗,是哪三首?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这三首古诗,比较一下,同样是写“山”,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二、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来品味他笔下诗文的内涵1、《山中杂诗》这首诗是作者隐居在山中所做,当时作者远离尘嚣过着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非常闲暇,所以山中的生活显得很有乐趣。
让人觉得人和自然已经融为一体,分不出是人间还是仙境,那我们应该怎样去读呢?3、《山中》唐·王维这首诗是诗人在山行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诗中的色彩斑澜、鲜明,富于诗情画意。
我们又应该怎么读呢?三、课后拓展课后再收集描写“山”的古诗,体会一下。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山中杂记教案2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山中杂记教案2教学目标1.理解李白的《山中杂记》中的意境。
2.学习关于繁花似锦、风雨萧瑟等常用词语的含义。
3.学习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如何理解诗句中的意境。
2.如何通过修辞手法来表达意境。
教学难点1.理解李白文章中的意境。
2.通过修辞手法来表达意境。
教学方法1.阅读导读法。
2.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教师向学生介绍李白的《山中杂记》背景和文本简介。
2.整理习作《山中杂记》相关的生词、短语和诗句,方便后续的教学。
导入新课1.教师向学生出示李白的《山中杂记》全文,并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文本内容,并展开探讨。
[注1]2.教与学互动,让学生与教师一起阅读文本,并结合生活经验,探究文本中的词语和诗句的含义。
合作探究1.教师把文本中的常用词汇、短语和古诗文的修辞手法展示给学生,并引导他们一起进行讨论和解析。
[注2]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与李白的《山中杂记》相关的习作,并用自己的语言对诗句和文本进行解析、阐述。
3.学生在完成习作后,可与同桌进行交流,相互了解对方的观点和理解。
提高自主学习的技巧1.教师介绍如何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
2.学生们一起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课堂反思本节课以李白的《山中杂记》为例,让学生通过课堂合作探究的方式,领略文学作品的魅力。
教师有效利用导读法及合作探究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技能。
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为其未来的学习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释[注1] 《山中杂记》是李白一篇记游文章,主要写青山奇秀、野趣横生的情趣。
[注2] 常用词语、短语和诗句如下:1.繁花似锦:形容花朵颜色艳丽多彩。
2.风雨萧瑟:形容风吹雨打,形势凄凉。
3.细雨霏霏:形容细小的雨点。
4.春山如笑: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山峰之间有如“笑容”般宽阔。
参考资料无。
山中杂诗其一教案
山中杂诗其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这首古文诗《山中杂诗其一》,学生能够了解唐代山水诗的特点以及此诗描写的自然景物。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文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3. 情感目标:通过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领略山水之美,感悟自然之神奇,培养学生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习理解古文诗《山中杂诗其一》。
2. 难点:运用诗歌鉴赏方法透彻理解此诗并阐述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 (5分钟)1. 让学生观看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
第二步:讲解背景 (10分钟)1. 介绍唐代山水诗的发展和特点:着重描绘自然景物,常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山水之美。
2. 介绍作者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王之涣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山中杂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第三步:分析诗歌 (15分钟)1.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句解读《山中杂诗其一》。
2. 帮助学生理解并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第四步:学生诵读 (10分钟)1. 让学生逐句朗读《山中杂诗其一》,并理解每个词语的含义。
2.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一步深入体会此诗的意境。
第五步:诗歌赏析 (20分钟)1. 学生依次表达自己对《山中杂诗其一》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同学交流和讨论。
第六步:拓展延伸 (15分钟)1. 让学生观赏其他唐代山水诗的作品,了解不同诗人对自然的描绘方式。
2. 引导学生写一首自己的山水诗,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七步:课堂总结 (5分钟)1. 让学生总结今天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回答问题。
2. 老师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通过学习《山中杂诗其一》深入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
四、教学反思通过设计专题诗歌教案,让学生在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培养了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多种教学手段,如观察图片、诗歌赏析和合作讨论等,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年级下册《山中杂诗》教案
七年级下册《山中杂诗》教案教学目标:了解诗的内容。
2读读背背,积累古诗。
3受到情感熏陶。
重点、难点:受到情感熏一、【导入】作者介绍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
吴均的诗文,《文选》一首未选。
不知是不是与梁武帝“吴均不均,何逊不逊”的批评(见《南史》卷三十三《何逊传》)有关。
吴均的骈文成就较高,他的《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都是传诵很广的名作。
吴均的诗和文一样,多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挺拔,有一定的艺术成就。
另外,他还有《续齐谐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优秀作品。
二、整体感知:《山中杂诗》山岳环抱,竹木繁茂,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世的尘滓,随意而逼真地表达了诗人()的表情。
全诗不外短短四句,一句一,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三、欣赏导知:、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风格。
每句之前,假如用“你看那”三字一气连读,在人们面前,就会展示出一幅绝妙的丹青,就会响起一曲漂亮的乐章。
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彼苍。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分歧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构成一种特别的情况,给人以新颖的觉得。
用的就是这种风格。
2、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糊口:山岳环抱,竹木繁茂,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世的尘滓,随意而逼真地表达了诗人舒服闲适的表情。
全诗不外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夕照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翠,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
屋檐上的飞鸟来交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阐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大,并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不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表现了山居的喧嚣超脱,远离尘嚣。
3、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意谓这首小诗将一切的翰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普通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构造分歧,开了一种新的格局。
山中杂诗 教案
山中杂诗教案教案标题:山中杂诗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山中杂诗的背景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欣赏山中杂诗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创作山中杂诗。
教学内容:1. 山中杂诗的定义和特点。
2. 山中杂诗的经典作品欣赏。
3. 山中杂诗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山中杂诗的了解。
2. 引入山中杂诗的定义和背景。
二、讲解山中杂诗的特点(10分钟)1. 介绍山中杂诗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2. 解释山中杂诗的特点,如自然描写、情感表达等。
三、欣赏山中杂诗的经典作品(15分钟)1. 选取几首经典的山中杂诗,进行朗读。
2. 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和表达方式。
3.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四、讲解山中杂诗的写作技巧和方法(15分钟)1. 分析山中杂诗的写作技巧,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提供写作指导和范例。
五、学生实践与展示(15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指导,进行山中杂诗的创作。
2. 学生互相交流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和评价。
2.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教学资源:1. 山中杂诗的经典作品选集。
2. 展示山中杂诗的图片或视频。
3. 学生的创作作品展示。
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表现。
2. 学生的创作作品质量和创新程度。
3.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评价。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继续创作山中杂诗,并进行互相分享和交流。
2. 组织山中杂诗朗诵比赛或展览,提供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教案撰写者:XXX(教案专家)。
《山中杂诗》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山中杂诗》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目标:正确认读3个生字。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游览大山吗?今天我们跟随诗人吴均一起感受山中的风光,学习课文《山中杂诗》。
出示课题:山中杂诗二、新课学习(一)简介作者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
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时官吴兴主簿。
明人辑有《吴朝清集》。
(二)初读感知1.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课文,纠正生字字音。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描绘的景象?2.生字认知小朋友们,课文中的生字宝宝来和我们做游戏了!课件出示识字游戏,让学生认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窥(kuī) 檐(yán)均(jūn)一字开花:窥(窥探)(窥视)(窥测)檐(屋檐)(房檐)(檐子)(三)精读感悟1.注意课文朗读,掌握诗句的节奏。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解释词语。
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烟:此指云雾。
窥(kuī):从缝隙中看。
檐(yán):房檐。
3.理解诗的意思。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4.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5.“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中“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
6.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
山中杂诗教案
山中杂诗教案教案标题:山中杂诗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山中杂诗,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2. 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鼓励他们创作自己的山中杂诗。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创设一个具有山林氛围的教室环境,如播放自然声音,摆放一些山中的植物和石头等。
2. 向学生介绍山中杂诗的定义和特点,解释它是一种描写山中景色和感受的短诗形式。
阅读理解:1. 选择一首经典的山中杂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感受。
3. 与学生一起朗读诗歌,让他们感受其中的韵律和节奏。
创作实践:1. 给学生提供一些山中杂诗的例子,让他们阅读并理解。
2.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如校园中的花草树木或附近的山川景色。
3.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写下一首山中杂诗。
4.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作品,并相互评价和提供建议。
评价与反思:1. 收集学生的山中杂诗作品,并给予评价和反馈。
2.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估,包括表达的准确性、诗歌的韵律和意境等方面。
3. 与学生一起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拓展活动:1. 邀请一位诗人或文学爱好者来校园进行讲座,分享关于山中杂诗的知识和经验。
2. 组织学生参观自然风景名胜区,让他们亲身体验山中的美景,并以此为灵感创作诗歌。
3. 组织一场山中杂诗朗诵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教案评价:该教案通过引入活动、阅读理解、创作实践、评价与反思以及拓展活动等环节,全面培养学生对山中杂诗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同时,通过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和欣赏自然美景,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该教案设计合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中杂诗》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把握欣赏诗歌的方法,培养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了解与诗歌有关的文学常识。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真揣摩诗人的情感,学习诗人通过写景来抒情的方法。
能品味重要诗句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感悟诗的意境,并使学生从中受到美得熏陶。
课时安排1课时教法与学法角色情感体验法
授课类型新授授课方式合作探究+启发点拨
通案个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背景介绍: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
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
最有趣的是云彩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一、分析诗句:
1、山际见来烟——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际:边际。
○以“见”写存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现,灵动了景色,增添了人气。
2、竹中窥落日——窥:从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窥”呼应了前一句的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窥”,生动地再现了夕阳余晖疏朗地洒落竹林的情景。
3、鸟向檐上飞——向:从,在。
檐:屋檐。
○用“向”不用“于”,借词。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激活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诗意的表达。
4、云从窗里出——这正是山居不可思议的神奇景象。
本有的突兀感在前三个诗句的铺垫下,自然熨帖,不露半点神来的痕迹。
二、译文:
山边飘来的烟霭,从竹林的缝隙里看到落日。
鸟儿向屋檐上飞着,远远看去天边的云气好象是从窗里流出来的一样
三、题解:
本篇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
是写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心情。
沈德潜说它“四句
写景,自成一格”。
山中杂诗
映入眼帘的——是暮色里蔼蔼的山岚,陷入竹隙的——是落如缓缓的画卷。
鸟儿悠闲地飞向人家的房檐,从窗口缓缓飘出的是一丝淡淡的云岚。
赏析一:
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格调。
每句之前,如
果用“你看哪”三字一气连读,在我们眼前,就会
展现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就会响起一曲优美的乐
章。
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
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不同的景物组合起来,用
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用的
就
是这种格调。
赏析二: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
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
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
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
的主题。
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
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
落日西沉,只
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
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
出。
作业:必做:背诵诗歌并默写。
选做:将诗中意境绘画出来,并配上改写的散文。
板书设计
山中杂诗
一、背景介绍:
二、译文:
三、分析诗句: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