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为什么要证伪

合集下载

证伪与证实

证伪与证实

证伪与证实证伪与证实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两种方法。

科学方法的核心在于通过实验证据来判断某个理论是否正确。

证伪是指通过反例或者实验结果来验证一个理论的错误性;证实则是通过实验证据来验证一个理论的正确性。

这两种方法的存在和运用,保证了科学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证伪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找到反例或者实验证据来否定一个理论的正确性。

证伪的思路是,一个理论的正确性无法完全验证,只能通过找到一个反例来证明它的错误性。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提出之初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而是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据的检验后才得到广泛接受。

其中一个重要的实验证据是1919年的日食观测实验,这个实验验证了相对论的关键观点,进一步验证了相对论的正确性。

证伪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筛选出错误的理论,从而推动科学的进步。

科学不是绝对的,所有的理论都有一定的假设和局限性。

通过证伪,我们能够找到错误的理论,并且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它们。

证伪也是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重要区别。

伪科学常常避免或者拒绝验证,而科学则鼓励证伪和自我修正。

与证伪相对的是证实。

证实是指通过实验证据来验证一个理论的正确性。

一般来说,证实要比证伪更具有挑战性,因为一个真理可以通过许多实验证据来验证,但只需要一个反例就可以证伪。

证实仍然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不断的实验证据的积累,我们可以逐步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

证实的过程常常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步骤。

实验要求遵循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验证一个理论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推理,可以得出对于一个理论正确性的结论。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数据分析来证实的。

证伪和证实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

证实建立在证伪的基础上,而证伪则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并且为证实提供了可能性。

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不断的证伪和证实,我们才能不断地纠错和完善科学理论,推动科学的发展。

证伪与证实

证伪与证实

证伪与证实在科学研究和逻辑推理中,证伪和证实是两种相对的概念,它们关乎着我们对事物真实性的判断和认知。

在科学领域中,证伪和证实是对理论或假设进行验证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假设进行实验和观察,科学家可以验证这些假设的有效性,并进而不断完善和提高对事物的认知。

下面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对证伪和证实进行详细解释。

证伪是指通过实验证据或逻辑推理来反驳某个假设或理论的过程。

在科学研究中,证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它可以排除一些错误的理论或假设,从而促进科学的发展。

证伪理论最早由奥地利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他提出了“脱胎于经验(experience)”的科学方法,主张科学研究应该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通过不断地证伪错误的理论来逐步接近真理。

证伪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科学家提出一个假设或理论,然后通过实验、观察或逻辑推理来验证这个假设,如果实验证据或逻辑推理能够反驳这个假设,那么这个假设就被证伪了。

通过不断地证伪错误的假设,科学家可以逐步接近真理,提高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证实则是指通过实验证据或逻辑推理来验证某个假设或理论的过程。

证实是科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加强一个假设或理论的可信度,为科学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不过在科学领域中,很少有绝对的证实,大部分情况下都只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和证实。

证伪和证实也不仅仅适用于科学研究,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对事物进行验证和判断,以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通过证伪和证实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认知和判断事物,避免被一些错误的观点和信息所误导,从而提高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把握。

证伪和证实不仅适用于科学研究,也适用于我们日常的认知和判断。

证伪与证实

证伪与证实

证伪与证实证伪与证实一直是人们研究问题、辨别真伪的重要方法。

在科学研究、法律案件、历史事件等方面,证伪与证实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帮助我们理性思考,明辨是非,推动着知识的前进。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分别探讨证伪与证实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理论探讨1. 什么是证伪与证实证伪和证实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归纳而言,证伪是指通过试验、观察、实验等方法,找出一个命题的矛盾或者错误,从而使这个命题不能成立的过程。

而证实则是从实验、观察、实践等角度,得出的结论支持某个命题成立的过程。

在科学研究中,不论是证伪还是证实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们相互促进,推动着科学的发展。

证伪和证实在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辩证法的基础,证伪和证实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不断前进。

它们也是推翻错误理论、纠正谬误的重要手段。

正是因为不断的证伪和证实,科学理论才能够逐步完善,不断发展。

2. 证伪与证实的关系在科学研究中,证伪和证实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证实可以帮助科学家们验证和支持某个命题,从而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

证伪则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发现某些命题的局限和错误,从而促进科学理论的修正和进步。

正是因为有了证伪和证实,科学才能够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取得新的突破。

二、实践探讨1. 证伪与证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证伪和证实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不断地进行思考、验证、实践,以明辨真伪,推动自己的成长。

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进行推理、论证、验证,从而确定某些观点或者理论的正确性。

只有通过不断的验证和实践,我们才能够确定某种观点或者理论的正确性。

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检验,以发现某些错误和局限,从而实现认知觉悟的提升。

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通过实践和验证,来判断某些事物的真伪。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和验证,以判断事物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验证,我们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证伪与证实

证伪与证实

证伪与证实
在科学研究领域中,证伪与证实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证实指的是通过实验证明一
个理论或假设是正确的,而证伪则是通过实验证明一个理论或假设是错误的。

证实和证伪是互相补充的过程。

当一个理论或假设被证实后,它就可以被接受为真理,但当它被证伪后,我们就知道它是错误的,这就为更进一步的探索开了一个新的方向。

证实的过程一般会包括构建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等步骤。

如果数据与理论或假
设一致,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理论或假设被证实了。

例如,在牛顿时期,实验表明如果
一个物体没有作用力的干扰,它将沿直线运动。

这个理论被证实了,即使现在我们已经知
道这个理论只对低速运动是正确的,它仍然是有用的。

然而,证实可能会存在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理论或假设可能只被证实了一次,而这
个实验证可能并不足够来确定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此外,有时候一个理论或假设可能被证
实了很多次,但之后发现它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科学研究中,我们需要考
虑证伪的概念。

然而,证伪也可能会存在问题。

有时候一个理论或假设被证伪后,仍然会有一些人坚
持认为它是正确的。

此外,有时候证伪可能并不准确,因为我们可能会犯错或者我们的实
验可能存在问题。

在科学研究中,证实和证伪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在探索科学真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
使用这两个概念来确保我们的研究是严谨的。

无论证实或证伪,都有助于解决问题,促进
科学进步。

科学是可错的,现在的科学知识将来都会被证伪。

科学是可错的,现在的科学知识将来都会被证伪。

科学是可错的,现在的科学知识将来都会被证伪。

对科学来说,可错性是必须接受的现实。

尽管科学家们能够通过实验和计算来获得准确的结果,但是,这些结果不能作为绝对的真理,
而是一种模型,它可能在未来被证实或否定。

虽然科学通常认为是可靠的,但实际上它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尽管
它有时可以提供我们可靠的数据和解释,但有时它也会遗漏它不能衡
量或者无法解释的事物。

以下是科学是可错的的原因:
1、科学的模型是有限的:
科学的模型和理论常常限定我们只能按照他们给出的有限方法和解释,而不能看到全貌。

所以,有时它们会出现冲突的结果。

2、科学的实验往往不完整:
科学家通常要求以确切的数字来衡量结果,但实验常常是不完整的,
甚至可能排除了一些因素,从而产生了偏差。

3、科学是动态的:
科学是动态的,当科学家收集到更多的数据和新的实验,他们也可能
会改变自己的想法。

科学也是有新发现,并不断向前发展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科学会很快更新它的发现,因为许多理论和模型都是以确定的方式被认知的,以避免人们对它们的认知有任何偏差。

但即使如此,科学仍然是可错的,因为它的知识和信念可能会因为新的发现而改变,以至于现存的科学术语和理论可能不再适用于未来。

证伪与证实

证伪与证实

证伪与证实
证伪和证实是科学方法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证伪指的是通过实验证据或理论论证来反驳一个假设或理论的过程。

而证实则是通过实验证据或理论论证来支持一个假设或理论的过程。

这两个概念在科学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科学家们验证和发展他们的理论和假设,从而推动科学知识的进步。

证伪和证实都是建立在实验证据或理论逻辑上的。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设计实验来测试他们的假设和理论。

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或理论相符,则可以说有证据证实了假设或理论。

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或理论不符,则可以说有证据反驳了假设或理论,并提出需要对其进行修正或重新解释的可能性。

在证伪过程中,科学家们试图通过寻找反例或发现不一致的实验证据来反驳一个假设或理论。

当假设或理论被证伪时,科学家们会重新评估他们的理论并尝试提出新的解释或修正。

这个过程对于科学的发展十分重要,因为它促使科学家们更加谨慎地审视他们的理论,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它们。

证伪的思维过程在科学研究中也非常重要。

科学家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实验证据所表明的现实情况,并根据实验证据来推导结论。

即使一个假设或理论已经被证实了许多次,科学家们仍然需要保持警惕,不断寻找新的证据来验证它们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证伪与证实

证伪与证实

证伪与证实证伪与证实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科学理论验证的基石。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常常需要利用证伪和证实的方法来验证一个理论或者假说的真实性。

通过证伪和证实,科学家们可以不断地推进科学知识,积累科学实证,从而建立起稳固、可靠的科学理论体系。

本文将就证伪与证实这两种方法进行详细解读,并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探讨它们的意义和应用。

我们来谈谈什么是证伪。

证伪是科学研究中用来验证理论或者假说的一种方法。

当科学家提出一个理论或者假说时,他们需要对其进行实验或观察,以验证其真实性。

如果实验或观察的结果与理论或假说的预期不符,那么这个理论或假说就被证伪了。

证伪的意义在于通过反面验证来排除错误的理论,从而推动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

证伪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实验观察、数据分析、逻辑推理等。

通过这些方法,科学家们可以对理论或者假说进行全面细致的验证,从而得出科学结论。

证伪的过程往往需要严格的逻辑思维和精密的实验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验证的结果是可靠的。

证伪是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保障了科学理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证实的方法和证伪类似,也是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逻辑推理等手段来进行的。

不同的是,证实更加着重于验证理论或假说的积极一面,即是否符合事实或规律,是否能够得到实际的支持。

在科学研究中,证实是对于真理的肯定,是对科学理论的强有力支持,它为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证伪和证实的方法也经常被用于判定一些争议性较大的观点和观念。

比如在法庭审判中,律师们常常会利用证伪和证实的方法来判断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是否成立。

在社会舆论中,新闻报道也需要经过证伪和证实的过程才能得到公众的信任。

在医学领域,药物的疗效也需要经过临床试验的证实才能够上市销售。

证伪和证实的方法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基石,也是我们认识世界和判断真伪的重要工具。

证伪与证实

证伪与证实

证伪与证实
证伪与证实是科学方法中常用的两种思维方式,它们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证伪是指从反面证明一个已有理论或假设是错误的,而证实是指通过实验证据或观察结果来支持一个已有理论或假设的正确性。

证伪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思维方式。

科学家们常常用证伪来验证已有理论的正确性。

当一个理论被大量观察结果或实验证据所证明是错误的时候,就可以确定这个理论是错误的。

证伪的过程常常需要严谨的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证伪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排除不正确的理论,从而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在科学研究中,证伪与证实是相互依存的。

证实可以为已有理论提供支持,加深对它们的认识和理解。

而证伪则能够帮助科学家们排除错误的理论,从而推动科学进步。

证伪与证实的不断交替与迭代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在科学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

证伪和证实的过程需要科学家们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由于科学研究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有时很难获得确凿的证据来证实或证伪一个理论或假设。

一些新的理论和假设可能无法被证伪或证实,因为目前的科学技术和方法无法满足其要求。

这些问题都需要科学家们不断努力去解决和完善。

证伪与证实

证伪与证实

证伪与证实证伪与证实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在科学领域,我们不仅要探索事物的真相,更要通过验证和否定来建立和改进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通过不断地对观点和理论的验证和否定,科学不断地进步和完善。

本文将探讨证伪与证实的概念,并探讨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证伪和证实。

证伪是指通过实验或观察,证明一个假设、理论或观点是错误的过程。

证实则是通过实验或观察,证明一个假设、理论或观点是正确的过程。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通过不断地证伪和证实来检验和完善我们的理论和观点。

证伪和证实在科学研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证伪和证实是科学方法的核心。

科学方法是通过观察、假设、实验和推论来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的方法。

在科学方法中,我们首先提出一个假设或理论,然后通过实验或观察来验证或否定这个假设或理论。

如果实验或观察的结果与假设或理论相矛盾,那么这个假设或理论就被证伪了。

如果实验或观察的结果与假设或理论相符,那么这个假设或理论就被证实了。

通过不断地证伪和证实,科学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着自己的理论体系。

证伪和证实是科学研究的推动力量。

在科学领域,我们追求的是真理和真相。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总是有限的。

我们无法完全了解事物的本质,我们所掌握的信息也总是有限的。

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总是处于不完备和不确定的状态。

证伪和证实是科学研究的方式之一,通过不断地验证和否定,我们可以逐渐逼近事物的本质,逐渐完善我们的认知。

证伪和证实是科学研究的品质保证。

科学研究是一项严肃的工作,需要进行多次独立的实验,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对比和分析,需要进行多次的验证和否定。

只有在理论经过多次验证,实验结果经过多次重复,观点经过多方认可后,我们才能说这个理论或观点是可信的。

这就是科学研究的品质保证。

在科学研究中,证伪和证实是不可分割的。

我们不能光有证实而没有证伪,也不能光有证伪而没有证实。

证伪和证实是相辅相成的两个过程。

当我们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或观点时,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或观察来验证它是否正确。

证伪主义的核心概念

证伪主义的核心概念

证伪主义的核心概念证伪主义是科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的核心思想是指人们在科学探究中,不能通过收集足够的证据来证明某一理论、观点或假设的正确性,而是通过寻找可能证伪该理论、观点或假设的证据,以此来进行科学验证。

证伪主义最早由维也纳学派逻辑实证主义者卡尔·波普尔提出,并在科学哲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波普尔认为,通过体验观察和逻辑推理,我们可以推断出一些关于世界的规律和性质的理论,但这些理论永远是有条件的,在今后的观察中它们可能被证伪。

因此,科学研究的目标不应该是寻找支持理论的证据,而是试图证伪理论,从中不断改进和发展。

证伪主义具有一些核心概念和原则。

首先,证伪主义认为科学理论应该具有可证伪性,即理论提出者必须给出可以用来证伪理论的条件或实验方法。

如果不能找到证伪该理论的实验结果或观察事实,那么该理论就缺乏科学性。

其次,证伪主义认为科学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可预测性。

科学理论应该能够通过逻辑推理和已知的事实,给出对未来观察结果的合理预测。

只有当这些预测能够经过实验验证或观测确认,理论才能被认为是有用或正确的。

此外,证伪主义还强调科学研究应该遵循思想实验和反事实推理的方法。

通过设想一个与观察相矛盾的假设,然后根据这个假设推导出一些与已知事实不一致的结论,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发现理论的局限性和错误之处。

另外,证伪主义提出了一个“证伪不完全”的观点。

这意味着各种因素(如实验设备、观察方法、主观偏见等)都可能影响到我们的观察结果和实验数据,导致我们无法完全排除偶然性或误差。

因此,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只能说某个理论在经过多次重复实验后没有被证伪,但不能断定它是绝对正确的。

最后,证伪主义也着重于科学研究的反思和修正。

当一个理论被证伪后,科学家们应该及时对其进行修正或放弃,并提出新的理论以取代之。

这是科学发展进步的关键。

总结来说,证伪主义是科学方法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科学理论应具有可证伪性、可预测性,并且重视思想实验和反事实推理的方法。

为什么科学需要证伪?

为什么科学需要证伪?

为什么科学需要证伪?在课程的发刊词中我说过,逻辑思维是唯一一种能让我们取得可复制的成功和可叠加的进步的方法,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通过逻辑推理,来获得确定性的结论,而不是凭着感觉做事。

这时候,可能你会觉得,我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寻找一个永远正确的结论,然后坚持它。

这种想法不完全正确,有时,发现一些错误的“例外”,对我们同样重要,可能还会让我们更快进步。

这一讲,我想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跟你聊一聊,这些被“证伪”的结论对我们的重要性。

科学的含义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两个基本概念:什么是科学以及什么是科学态度。

一提起科学,你可能首先会想到中学时学过的物理、化学,生物这些学科,其实从广义上来说,任何在逻辑上能够自洽的知识体系都可以被称为科学。

比如很多人文学科,历史、哲学,也可以被称为人文科学,因为它们都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假设,再运用逻辑推理,最终形成一个自洽的知识体系。

从狭义上讲,科学特指近代以来,通过实验,能够对所有结论证实和证伪的知识体系,我们通常也把它们叫做自然科学。

因为在众多学科当中,能够满足“不断做实验”和“能够证明真伪”这两个条件的研究方向,只能集中在“自然界”。

比如我们不能随便就拿一个国家作为实验对象做实验。

因此像经济学,社会学这种与国家社会联系紧密的学科就不具有这种属性。

自然科学,也是我们很多人对“科学”这个概念的理解。

在我们的感觉中,自然科学是具有确定性的,因为它是从严谨的实验或者推理得出唯一的结论,而且是可以判断对错的结论。

也正是因为科学的这个属性,很多人会把科学中的结论直接等同于真理,认为它永远是对的。

如果是这样理解,那就是曲解了科学的真正含义。

我们在前面讲了,真值恒为真的命题就是真理。

比如在平面几何中,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它就是一个恒真的命题,也就是真理。

那么什么又是科学结论呢?它有两个基本要求。

首先,科学结论需要是一个能够判断真伪的命题。

比如说太阳东升西落就是一个科学结论,因为我们能够判断这个命题的真伪。

科学为什么只能证伪不能证实

科学为什么只能证伪不能证实

科学为什么只能证伪不能证实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只能证伪不能证实”,一般人初听此话,常会感到比较奇怪,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科学为什么就不能证实呢?其实,这里涉及到了一个对科学研究原则和研究范式的选择问题,就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来说,它的更完整表述应该是“科学研究为什么采用证伪原则而不是证实原则?”,如果从此种含义出发来理解这句话,我们就能很好地接受和认同它了。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科学研究采用证实原则而不是证伪原则,涉及到了人们对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不同认识,归纳和演绎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证实原则依据的是归纳法,归纳法是由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出全体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一种认识方法和推理形式,由于归纳法从部分推出全体,因此归纳法的结论只具有或然性,科学的目的是研究事物的普遍规律和一般原理,归纳法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无法满足科学研究的这种要求,这是科学研究不采用证实原则的最根本原因。

如有人发现自己看到的乌鸦都是黑色的,就提出了“乌鸦是黑色的”观点,他的这个观点即使被证实了一千次一万次,也不能必然证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只要有一次发现了一只白色或其它颜色的乌鸦,这个结论就被推翻了。

证伪原则依据的是演绎法,演绎法是由前提为真,推出其结论必然为真的一种认识方法和推理形式,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通常采用以下一种研究范式,即先提出某种理论假设,然后由这种假设出发,通过演绎法推出某种结论,随后对这一结论进行检验,如果该结论为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理论的可靠性,但它并不证明该理论是必然正确的;如果该结论被检验为假,却可以推知该理论必然为假,证伪原则采用了演绎法中的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必然否定前件的推理形式,它是一种有效的推理形式,其结论具有必然性。

以“如果下雨,地就会湿”为例,我们可以由“下雨”为真,推出“地湿”必然为真;也可以由“地没有湿”为真,推知“下雨”必然为假;但却不能由没有下雨,必然推出“地不会湿”,因为还有其它原因也会导致地湿的发生;也不能由“地湿”为真,推出必然“下雨”的结论,因为它并没有排除掉导致地湿的其它原因和可能的解释。

证伪的名词解释

证伪的名词解释

证伪的名词解释证伪,也称作反证,是科学研究的核心方法之一。

它是通过试图找到证据来否定一个假设或理论,从而验证其是否真实或可靠的过程。

证伪是一种严格而系统的思考方式,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在本文中,我将对证伪这一名词进行解释,并探讨它的应用和意义。

首先,证伪是科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著作《科学研究的逻辑问题》,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中。

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尝试证明一个假设或理论的反面来推动科学知识的发展。

波普尔认为,一个科学理论只有在经过多次反复的试验和观察后,而且没有被证伪的情况下,才能逐渐被确认为可靠的真理。

在科学研究中,证伪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科学家会提出一个假设或理论,以解释某个现象或问题。

然后,科学家会设计一系列实验或观察,以验证这个假设或理论是否能够解释现象并预测未来的观察结果。

如果实验或观察的结果与假设或理论相符,那么这个假设或理论暂时被视为可靠。

然而,如果实验或观察的结果与假设或理论不符,科学家需要重新评估该假设或理论,并可能提出新的解释或修正。

证伪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科学家识别错误和进一步完善科学理论。

通过试图证伪一个假设或理论,科学家不断发展和改进科学知识。

事实上,科学知识的进步常常是通过不断证伪和建立新的替代解释而实现的。

证伪是科学方法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不仅在科学研究中,证伪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和思考过程中。

当我们面临一个问题或困扰时,我们可以试图证伪不同的解决方案,以找到最可行的方法。

通过证伪的思考方式,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和全面地思考问题,并避免盲目接受一种观点或选择。

然而,证伪也并不是完美的。

它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首先,有时候一些科学理论可能难以被证伪,因为证据可能不足或观察到的结果不明确。

此外,证伪也受到科学假设的选择和实验设计的限制。

例如,一个理论在特定条件下被证伪,并不意味着它是错误的,可能只是因为实验条件或方法不当。

证伪与证实

证伪与证实

证伪与证实证伪与证实是科学研究中一对密切相关的概念。

在科学研究中,人们不仅追求发现事物的存在和规律,更需要不断地对已有的认识进行验证和修正。

证伪和证实成为科学研究的两个核心概念。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证伪与证实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证伪与证实是怎样定义的呢?证伪,顾名思义,就是证明某种观点或假设是错误的过程。

证伪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推断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已有的实验结果或观察数据,对某种理论或假设提出反证据,从而推翻或修正原来的认识。

证实,则是验证某种观点或假设的过程。

证实是科学研究中的另一种推断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实验或观察数据得出支持某种理论或假设的结论,从而加强或确认原来的认识。

证伪与证实两者相辅相成,在科学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证伪与证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证伪是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

众所周知,科学研究的进步离不开科学假设和理论的提出和修正。

而证伪则是推翻和修正科学理论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不断地证伪,科学家们可以逐步淘汰错误的观点,发展出更加科学准确的理论。

证实是科学理论得到确认和加强的必要手段。

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通过实验证据来验证某种理论或假设的可靠性,并通过证实来加强和确认这些理论或假设的科学性。

证伪与证实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

在科学研究中,证伪与证实是密不可分的。

科学研究的收获往往来自于对已有认识的验证和修正。

证伪在科学研究中扮演着挑战旧观念、推翻错误理论的角色,实质上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而证实则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理论或假设,从而得到科学界的认可。

证伪与证实的密切配合才能使得科学研究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证伪与证实的例子。

万有引力理论在牛顿时代曾经被广泛接受,但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问世之后,对万有引力理论进行了一定的修正和证实。

又达尔文的进化论在提出之初受到了极大的质疑,但后来通过大量的化石记录和遗传学研究得到了证实。

为什么科学研究中需要进行求证?

为什么科学研究中需要进行求证?

为什么科学研究中需要进行求证?科学研究是人类认识世界、探索真理的重要途径,而求证是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原则。

求证以客观的态度、科学的方法,通过实验证据对科学观点和猜测进行检验和验证,以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那么,为什么科学研究中需要进行求证呢?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帮助区分事实和猜测求证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科学家们区分事实和猜测。

在科学研究中,常常会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猜测,而唯有通过求证,才能验证这些观点和猜测是否与事实相符。

通过实验证据的检验,我们可以判断某一观点是否是真实可靠的,从而排除虚假信息的干扰,达到真实认识事物的目的。

2. 增强科学研究的可信度科学研究是一个严谨性和可信度极高的过程,而求证正是为了增强科学研究的可信度。

只有通过反复实验证明一个科学观点或理论,我们才能相信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求证不仅能够验证科学研究的结论,还可以评估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进一步提高研究的可信度。

3. 推动科学进步和发展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推动科学进步和发展,而求证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通过不断求证和实验,科学家们可以纠正错误、发现新的规律和现象,并进一步完善科学理论。

求证不仅可以验证已有的科学知识,还可以探索新的领域,推动科学的不断发展。

4. 提高科学研究的可复制性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可复制性,即研究成果可以被其他研究者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得到相似的结果。

而求证可以提高科学研究的可复制性。

通过清晰地描述实验过程和方法,以及记录实验结果,其他研究者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实验复制,从而验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5. 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求证在科学研究中还具有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的作用。

当研究者通过实验证据对某一观点进行求证后,他们会将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期刊上,与同行们进行交流和讨论。

这样的交流和合作可以促进学术界对某一观点的认可和接受,进一步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科学研究中的求证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什么有证伪

为什么有证伪

科学的证伪主义摘要:关键词:科学,证伪主义,合理性与局限性对科学的哲学研究,最初应该明确”科学是什么”,或者”什么是科学”。

从非哲学角度来看,科学是反映事实真相的学说。

科学首先是一种学说,这种学说是对事实真相的客观反映;但从哲学角度来看,对关于”科学”或者”科学的命题”,在经验检验意义上,哲学家提出了两种典型的划界标准:一是可证实原则,一是可证伪原则。

实证主义,明确地把可证实性作为”科学的”区分标准。

从实证主义看来,形而上学命题由于不可以证实而是没有科学意义的。

这样,形而上学便和科学划清了界限,并被彻底排斥在了科学之外。

在这里,”证实”就是以经验事实直接或间接地确证命题为真。

这使得可证实原则在实践中的困难性体现了出来。

随后,波普尔提出了与之相反的可证伪性原则:任何科学理论都有一定局限性,超出某个范围就必须建立新的理论,原有的理论就被证伪了,但原有的理论还是真理,只不过是在原来的条件范围内有效,而不是伪科学。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某种猜想或假设,其中必然潜藏着错误,即使它能够暂时逃脱实验的检验,但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从而遭到实验的反驳或证伪。

科学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用波普尔自己的话说:我并不要求科学系统能在肯定的意义上被一劳永逸地挑选出来,我希望它具有这样的逻辑形式:它能在否定的意义上借助经验检验的方法被挑选出来,经验的科学的系统必须有可能被经验所反驳。

也就是按照这个原则,只有能被可观察经验证伪的才是科学的。

科学就是这样在不断革命中前进的。

虽然不能说后来的理论或者假说是真的,但的确是当前可以得到的最好理论。

波谱尔的证伪论是要摒除经验实证主义的思维,按照其朴素证伪论的原则,即一项科学理论,必须要经得起实验的检验,而理论本身永远不会是“正确”的,它必须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证伪),直到有一天它确实被证伪了,并且出现新的可以解释新现象的理论出现。

证伪与证实

证伪与证实

证伪与证实证伪与证实是科学研究中经常涉及的两个重要概念。

证伪和证实既可以用于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也可以用于检验日常观念。

本文将详细解释证伪和证实的含义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证伪是指通过实验证据来否定一个理论或命题的过程。

证伪的基本思想是,一个理论或命题只有在经受住各种实验证据的考验后才能被认为是可信的。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曾经面临着多次的严格实验证验。

只有当实验证据与理论预测相符时,才能支持该理论的正确性。

一次反例也足以推翻一个理论。

证伪的关键是要有可重复的实验证据作为依据,并通过对实验证据的不断测试和验证来判断一个理论或命题的真伪。

相比之下,证实是指通过实验证据来支持一个理论或命题的过程。

证实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一个理论或命题的可信度。

当实验证据与理论预测相符时,可以说该理论得到了证实。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实验结果与预测一致,并不能确定该理论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可能还有其他解释也能解释实验结果。

换句话说,证实只能增加一个理论或命题的可信度,而不能确定其绝对真实性。

证伪和证实在科学研究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对于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科学家通常会进行实验证验来测试其有效性。

如果实验证验的结果与理论预测相符,那么可以说该理论得到了证实。

如果实验证验的结果与理论预测相悖,那么可以说该理论被证伪。

通过不断的实验证验和理论修正,科学理论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

证伪和证实也可以用于日常观念的检验。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观念和判断。

当我们面临一种新的观念或命题时,可以通过实验证据来判断其可信度。

如果实验证据支持该观念或命题,那么可以说该观念或命题得到了证实。

如果实验证据与其相悖,那么可以说该观念或命题被证伪。

证伪和证实是科学研究和日常观念中常用的两个概念。

证伪通过实验证据来否定一个理论或命题,而证实通过实验证据来支持一个理论或命题。

它们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科学家进行理论构建和验证。

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帮助我们判断观念和命题的可信度。

证伪与证实

证伪与证实

证伪与证实证伪与证实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它们在科学研究和理论论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证伪是指对一个理论或假说提出反例或否定性的证据,从而推翻该理论或假说的真实性或有效性;而证实则是指对一个理论或假说提出证据,从而验证该理论或假说的真实性或有效性。

在科学探索和学术研究中,证伪和证实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它们对于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关键的作用。

证伪在科学探索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伟大的科学家卡尔·波普尔在他的著作《科学的逻辑结构》中提出了“证伪主义”的观点,认为科学理论的真实性并非通过证实来确立,而是通过不断的证伪来逐渐接近真相。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首先提出一个假说或理论,然后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寻找可能的反例或否定性证据,从而对该理论进行检验和证伪。

如果一个理论经过反复的验证和实验都得不到证伪,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理论暂时是被接受的,但不意味着是绝对真实的。

科学的进步是通过不断地推翻已有的理论和假说,来发现新的真相和规律,所以证伪在科学探索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证实在科学研究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一个假说或理论通过实验证据的验证,从而得到证实,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理论是比较可靠的,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科学家通过实验、观察和推理,可以收集到大量的数据和证据,从而证实一个理论的有效性。

证实不仅可以加强一个已有理论的信服力,还可以为新的研究和推断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依据。

在科学研究中,证实是验证和确认理论正确性的过程,是推动科学知识不断积累和扩展的基础。

证伪与证实在科学研究中是相辅相成的。

证伪是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它通过对理论提出的假设和推断进行反例和否定性的检验,来排除错误和迷思,从而逐渐接近真相;而证实则是科学研究的目标和结果,它通过证据和实验的验证,来确认和确定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在科学研究中,证伪和证实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推动着科学知识的发展和进步。

证伪与证实是科学研究和理论探索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们对于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浅谈“证伪”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意义

浅谈“证伪”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意义
_
据来 决 定 的 。因此 , 为 了避 免 学 生产 生 误解 , 我 们 的科 学 教育 也不 能 只 以那 些 “ 正 确猜 想 ” 作 为 孩子
们 探 究验 证 的 目标 ,而是 应 该 以学 生 为科 学 探 究 的主体 , 尊重孩 子们的思考 和选择 , 让 孩 子 们 经
历“ 证实” 和“ 证伪 ” 的 双 向研 究 。
科 学 的本 质 是求 真 ,科 学 研 究 的 质特 征
著 名科 学 哲 学 家卡 尔 ・ 波 普 尔认 为 , 衡 量 一种 理论 的科 学地 位 的标 准 是 它 的可 证伪 性 ,对 一种 理论 的任何 真 正 的检 验 ,都 是 企 图否 证 它 或驳 倒 它 。 可见 , “ 证伪” 是 一个 以质 疑 的 态度 审视 和 寻 找科 学 研究 中可能 存 在 的错 误 的过 程 。因 为是 用
生寻找反例来“ 否认 它 或 驳 倒 它 ” 。我 们 要 把 “ 证
伪” 当作 探 究 的一 个 必要 把关 环 节 . 要 让 学生 形成 一 种观 念 : 只有经 过 “ 证伪 ” 而 未能 被推 翻 的理 论 . 才具 有 一定 范 围内 的可靠 性 。 比如 , 在 研 究 声 音 的产 生 时 , 我 们 首 先 引导 学 生 观 察 一些 事 例 , 让 大 家 发 现物 体 发声 时是 在 振 动 。这 时 , 我 们 还不 能 直接 下 结论 , 还 要 引 导学 生 进 一 步 质 疑 和 思 考 :声 音 就 一 定 跟 振 动 有 关

似乎 更喜 欢 “ 证实” , 不喜欢 “ 证伪” 。 因为 “ 证伪 ”
与 我们 的 教学 目标 不 相 吻合 。在传 统 的教 学 观 念 里, 教学 目标是 让孩 子 们 去掌 握 正确 的知识 概 念 , 而不 是 去证 明某 些 想法 是 错误 的 在这 种 指 导观 念下 , 孩 子 们 提 出来 的 “ 错误猜想” 成 了 我们 实 现 教 学 目标 的 “ 绊 脚石 ” 。所 以 , 我们 从 内心深 处 就对 “ 证伪” 怀 着 排 斥 的情 绪 , 总是 刻 意 回避 孩 子 们 提 出的一 些 与既 定结 论 相悖 的猜 想 ,而 牵 引他 们 去 证 实 那些 被作 为知 识 目标 的“ 假说 ” 。其实 , 这 种 “ 只有 证 实 , 没 有 证伪 ” 做法 , 已悄 悄 将 我 们 的“ 科 学探 究 ” 带 人 了“ 伪 科学 ” 的边 缘 。久 而 久之 , 孩 子 们 就 会 产生 一种 误 解— —科 学就 是设 法 证 明猜 想 是 对 的 。而事 实上 , 真正 的科 学研 究不 仅试 图证 实 某 些猜 想 , 同时 也试 图否 定它 们 。

科学理论为什么必然被证伪?

科学理论为什么必然被证伪?

科学理论为什么必然被证伪?王建平:《科学理论为什么必然被证伪?》迄今为止,所有被确定或被应用的科学理论都是可以被证伪的,而且,已有的科学命题和未来的科学命题都是注定要被证伪的,可以说:科学之路就是一条证伪之路。

人类正行走在一条全是错误的路上,人正在竭力使自己犯下更多的错误,这看似不合逻辑的事实其实指示着另一种逻辑。

当盖天说被证伪的时候,丝毫不影响它对人们耕作生活的有效指导;当地心说被证伪的时候,丝毫不影响人们对时空变化的有效认识;当日心说被证伪的时候,丝毫不影响人们对宇宙空间的初步确定;当相对论被证伪的时候,丝毫不影响人们对宇宙事物的开发应用……证伪是什么?证伪是否定已经肯定的理论,证伪是用新理论来证明旧理论的错误,每一次重大的理论证伪都意味着人的一次重大的认识进步。

然而,人的不断证伪不但是由于新理论的出现,更是由于人有意识地主动否定旧理论,按科学的证伪定律,人就从来没有对任何理论抱有肯定的自信,人似乎更希望和更信任对现行认识的证伪。

证伪竟成了科学的定义:不能被证伪的科学理论就不是科学理论。

这不是笑话,这正是科学的事实。

人们认定科学理论必须被证伪,其实不是被新理论(注定也要被证伪)证伪,是被人拟定的但永不出现的真理的逻辑模式所证伪,所以,凡出现的必将是被证伪的理论。

证伪成了科学的立场和态度,因为不但科学的背后站着隐蔽的真理,而且,科学的朝向和路径必然和真理方向背道而驰,科学明知道前路错误,但仍然不得不奋力前行。

这种行为,怎么看也像是对科学的嘲讽,科学也太不科学了。

我们注意到,所有被证伪的已应用并有效的理论不影响为人所利用,只不过后来的理论有更大范围和更深入更高效的应用而已,"伪而有用"成为一个既有现象,相反,那个公式里的、数据里的、概念中的绝对真理却不知何用?更重要的是那些绝对真理为何存在?有何目的?证伪肯定还将不断进行下去,值得怀疑的不是证伪的对象和过程,而是证伪的概念本身和真理本身。

科学为什么去证伪?如果证伪不是为了理论尽快的更新替换、更好地为人服务,那么证伪的目的什么?如果证伪是为了达到(注定达不到的)真理,如果证伪的目的与人的生存需要、生存应用、生存目的无关或相冲突,这证伪有什么意义?科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要科学去服从那个绝对的与人无关的"真理",这才是最需要证明的科学最大的"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为什么要证伪
扬州职大贾湛2006.12.15
简要:证伪是科学哲学一个非常关键的名词,但由于需要对科学方法的深入理解,所以许多人不明白科学一定要能够被证伪。

本文通过举例和图示,试图让大众直观地理解科学的严密性。

关键词:证伪哲学科学伪科学理论
Why science needs the Falsification (Y 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Y angzhou 225002, Jiangsu, China) Abstract: The falsification is a key nou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n, but because going deep into needing to the scientism understands that , many people does not know that science must can by certificate false.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is shown by giving an example and pursuing, close trying to let masses understand science visually.
Key phrase: falsification; philosophy; science; pseudoscience; theory
搞科普不去重点宣传科学思想是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最重要原因,然而如果用了许多抽象的哲学词汇,就会让大众讨厌科学,所以科普文章最好不用大量用哲学词汇,虽然许多地方不得不用,但一个意思如果能理解,则是完全可以用许多不同的语言表述的。

太多的哲学术语一方面不容易让一般人看懂,起不到向大众宣传先进思想的作用,这是中国大部分人不喜欢哲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哲学术语常常来自国外,我们知道,外语词汇常常不能与中文一一对应的,所以不象科学词汇那样有严格定义的哲学词汇容易翻译过来理解错误或表达不准确。

比如“存在即合理”,其中的合理是原句是合乎逻辑的意思,但中国人甚至搞哲学的人自己都认为是“好的”或“对的”意思,这样的错误理解正好与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结合起来,让中国那么多人不知道去反抗不好的存在。

再如,“存在即合理”中的“存在”这一词汇哲学上用了最多,不同的哲学家表述的意思是不同的,唯物论者认为是客观事物,唯心论者认为是感觉现象,而存在主义者则主要指人的生存状态。

一般来说我国老百姓不可能去细致的区别不同的哲学家指的含义,所以要向大众宣传先进思想,应该尽可能所用的词汇用大家默认的含义,并在自己的文章中创造前后一致的语境,让读者不至于误解。

当然,谈思想,一些非常关键的哲学词汇是不能不用的,比如:本质、本体、证伪、伪科学等等,一些非常重要的哲学词汇应该耐心的介绍给大家,让人民意识水平实实在在的上一个台阶。

本文试图以最接近大众的语言说明证伪这个词的含义,因为懂得这个词,就懂得什么是伪科学了。

没有这样一个过程,则我们的社会懂得科学的人永远很少很少。

学过理科的人应该都知道量子力学是化学的基础,是现代科学的基石。

好的高中物理老师都会介绍它的大致产生过程。

所以这里以量子论的诞生为例,说明证伪的重要性。

19世纪末,灯泡的发明导致了热辐射现象的研究。

因为这不仅是科学问题,而且是巨大的经济问题,如果谁了解了辐射的机制,则谁就能产生出成本低,发光效率高的灯泡。

走在时代前面的人当然关心它。

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要发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1859年基尔霍夫定律发现后,人们明白只要选中绝对黑体和研究辐射的理想模型就能弄清所有物体的辐射规律,于是许多科学家聚焦于绝对黑体研究。

首先,通过大量实验,得到了“黑体”辐射的光谱分布(见下图中红实线)。

以后理论物理学家则给它一个正确的解释。

1896年,德国的维恩通过热力学研究“平衡辐射的绝热膨胀”而得到维恩公式(见下图中蓝色虚线)。

维恩公式只在短波长一端与观察到的光谱相符。

(1900,1905年)英国人瑞利和金斯假定空腔(理想的绝对黑体)内的电磁辐射形成一切可能的驻波,根据能量均分原理获得瑞利-金斯定律(见下图中暗红色虚线)。

瑞利-金斯公式只在长波长一端与观察到的光谱相符,因而称它为“紫外灾难”。

科学素养很高的科学家们预感到经典理论出现了空前的危机。

本来以为经典科学已经完结,所有的现象都可
以科学的解释了。

但就这朵小小的乌云让科学家感到极其不安。

走在时代最前沿的人们敏锐的觉察出科学到了一个非常时期。

时势造英雄,这个危机被德国老科学家马克斯·普朗克突破。

1900年10月,普朗克通过比较上面的两个公式,数学处理,“猜出”了一个公式。

这一公式与经验光谱相比,完全吻合。

为了解释这“猜得的”公式他普朗克提出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的能量子假说。

在圣诞前夜,他宣读了那篇划时代的论文,崭新的意义深远的一门科学从此诞生。

上面的故事,是否可以让我们感觉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严格的科学态度。

视漏洞不顾,视理论与实验数据不吻合于不顾,这种粗糙的思维作风怎能让我们脱离原始,进入高级的文明。

当我们赞叹我们今天有过去皇帝都只能在神话中想象,而享受不到的千里眼(电视),顺风耳(手机)时,我们是否想到这不是原始的粗糙的辩证思维就可以得到的东西。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无数的失败,人类是在与失败斗争中进步的。

进步的快慢决定于我们是否能在错误中吸取教训。

那种习惯于视错误不顾的人们将永远停留在古代。

科学就是让人们尽量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理解下面这张图,就能知道,科学为什么需要证伪了。

这里我们假设红线是真实情况,许多理论是人为臆想的,所以很难恰巧和实际吻合。

实际事物越复杂,则随机吻合的可能性就越小。

但不吻合的理论,并不是说完全不吻合,常常有少部分吻合,如理论1(绿线)有A点、C点、D点、E点等是吻合的;理论2(蓝线)有B点、整个DE段是吻合的。

显然因为理论1和理论2都不能反映真实情况,都有大量不吻合的情况,因此不能用它们来预测事物的属性及其变化,我们是不能称类似这两种理论是科学的。

但伪科学的创造者,常常用几个吻合的实例来欺骗对缺少科学教育的大众,从而骗取各种利益。

当然不是错误的理论都是别有用心的人造出来的伪科学,在人们认识水平不够时,当人们对真理的追求还不太执着时,常常满足于一些吻合的实例,不去做细致的工作造成的。

所以非科学中只有少部分是骗子创造的伪科学,但有些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把一些古代人认识水平不足造成的传统的错误理论硬说是科学,则原来无意产生的错误理论就被他们推到了伪科学上去了。

为什么在我国骗子那么多,经常有虚假的东西,虚假的理论,虚假的广告,虚假的报告和报道,虚假的成绩,虚假的文凭,从上到下的欺骗,甚至极少有人敢站
出来揭露欺骗?因为在科学基础较差的情况下,确实不容易搞出象模象样的科技成果来。

因而少数骗子总想不费力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益,他们的智力和道德水平让他们意识到从别人口袋里掏钱比创造财富赚钱容易得多。

一些上层的骗子会极力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不惜一切的利用人们的认识能力的不足,让人们去维护传统,维护长期不合理的存在,不停地宣传顺从,禁止新思想的传入,打压一切不同意见,这样可以让大众永远成为他们的牛马,就可以永远在杯酒中逍遥自在。

从量子力学的诞生,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科学家早在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没有诞生前就从感觉上懂得了不是被证实的理论就是科学,只要部分不吻合,就意味着理论和实际不是一回事。

这种严密思维的习惯让科学家不断发现问题。

后来科学哲学对这些科学发现的总结,让一般人懂得了不是能证实的理论是科学,而是不被证伪的理论是科学。

从上图中,理论1和理论2可见,只要多取一些点,就可以发现,它们不与真实情况吻合。

显然科学一定要去证伪才能辨别真假对错。

许多人信念中有,简单的就是对的意识,但真理不是以此为标准。

如:在上面的问题中,理论2虽然简单得是一条直线,但不能描述实际情况,所以不是科学理论。

科学的确追求简单性,也相信最基本的规律有简单性,但这只是信念,不是衡量对错的标准。

理论对错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是否被证伪。

况且具体事物常常不是简单的,往往有多种因素决定的它,搞科学的人就会体会到越具体常常越综合,具体问题常常要考虑它满足多少定理定律和关系。

严格的说能被证伪的错误理论(如上面的理论和1理论2一看就知道是错误的)还不是伪科学,伪科学是人为造出来的不能被证伪的理论,波普尔的著作十分强调这一点。

伪科学的制造者,总是用事是而非的理论研捉弄人。

因为它没有告诉我们有关行动的任何确定性的东西,它总是对的,是一些非命题构成的没有用处的理论。

构造这样的理论的用意只能是骗钱骗名誉骗地位。

举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网友曾告诉笔者:“算命先生给他一个亲戚算命,神了,算命前她没有告诉他任何信息,可他算出她今年有三难。

她对照了下,真的有三难,一是钱包丢了,二是腿摔断了,三是下岗了。

”笔者告诉他,那算命的其实什么都没有说,因为这一年里,即使她没有这三难,也会再找出其它三件不愉快事的。

参考文献
刘大椿科学哲学通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波普猜想与反驳[M] 傅季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贾湛科学与伪科学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 V ol.7 No.3 P.37-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