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的实践进程与优化对策
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创新实践计划
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创新实践计划本次工作计划介绍: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创新实践计划,旨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本计划围绕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工作重点:一、工作环境与目标:以我校为主要工作场所,辐射全校各个学院,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主要工作内容:1.构建教学科研一体化平台,激发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活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推动课程内容与科研前沿相结合,提高课程质量。
3.强化实践教学,增设创新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三、数据分析与实施策略:1.通过对近年来我校教学科研成果的分析,总结优势与不足,为计划实施依据。
2.结合国家教育政策,明确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
3.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教学科研项目的开展,推动计划实施。
4.定期组织培训和研讨活动,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
四、预期成果:1.教学科研水平显著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大幅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
3.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实效,师资力量日益壮大。
4.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本计划立足我校实际,着眼未来发展,致力于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以下是详细内容:一、工作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适应新时代要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校决定开展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创新实践计划。
此计划旨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实现我校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内容1.构建教学科研一体化平台:以我校为主要工作场所,推动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以大学- 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为科学教育做加法
以大学- 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为科学教育做加法作者:黄晓吴琪来源:《中国科技教育》2023年第09期科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事关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建设。
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肩负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树立科学志向的重要使命,对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
2023 年2 月2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科学教育这道加法题到底该“加什么”“怎么加”,成了答题的关键点。
青少年接受的科学教育纵贯大学、中学、小学不同学段,并需要不同学段彼此衔接,循序渐进,协同合力。
为深化科学教育发展,提升其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必然要统筹协调多方利益主体和社会资源,争取教育质量的最优化。
因此,本文立足于“大学- 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的视角探讨深化科学教育发展的创新路径。
大学- 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推进科学教育发展的价值意蕴大学-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推进科学教育发展是建设优质科学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推力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发展高质量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科学教师队伍。
中小学科学课教师总量不足是当前科学教育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
当前我国的师范教育注重于培养传统学科的教师,科学教师的培养总量远远满足不了未来发展的需要。
除数量问题之外,中小学科学课教师队伍中更大、更深层次的问题还是在于科学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教学方法亟待更新。
高等师范院校是师资培养培训的主要阵地,要建立高水平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健全科学教师培养体系,优化科学教师在职培训,建立科学教师教学支持体系,需要依托大中小协同的科学教师培养机制的构建。
大学- 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推进科学教育发展,需要中小学扎根教学实践场域,提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协同高校解决,需要高校统筹自身人力、物力展开研究并将最前沿的研究反哺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从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两方面协同提升一线科学师资水平。
中科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的实践进程与优化对策
相 关 调 查 表 明 ,各 类 主 体 对 这 一 战略 均持 肯 定 态 度 , 高校 教 师 和 参 与 协 同培 养 学 生 的 收 获 较 大 。存 在 的 主 要 问 题 包括 学生 待 遇 、培 养 制 度 、理 念 更 新 与 协 作 模 式 等 方 面 , 需要 对 评 价 标 准 、 激励 与 资 助 政 策 、 培 养
5 1 0 5 3 0 ) ;任 增 元 , 吉林 大 学 高教 所讲 师 ( 吉林长春 1 3 0 0 2 2 )
在 国家创 新 体系 中 ,中科 院和 高校 各 自独立 运 行 、 自成 体 系 ,虽 然都 具有 人才 培 养和科 学 研究 两
大功 能 ,在 国家 发展进 程 中发挥 着 重要 作用 ,但 由
人 行 动计 划 ” 的 重要 理 论 基 础 就 是 “ 协 同创新” 。 协 同创 新是 各个 创新 要素 的整 合 以及创 新资 源在 系 统 内的无 障碍流 动 ,协 同创新 的过 程也 是价 值增 值
的过程 ,其 本质 是 “ 通过 构建各 种 创新 平 台打破 学
于观念 和 体制 等方 面 的原 因 ,二 者 的紧 密合 作共赢
与 高校 之 间 的合 作 规 划 得更 加 系统 、全 面 、深 入 ,
提供 了长期合 作 的制度 性 与政策 性保 障 。这一 合作
中科 院与 教育 部联 合实施 “ 科教 结合 、协 同育
* 项 目基 金 :新 形 势 下 中科 院科 研 院 所 与 高 校 科 教 结 合 模 式的 实践 与研 究 ( 项 目作模式等采取优化措施 。
[ 关 键 词 ] 协 同创 新 科 教 结 合
协 同 育人
激 励 与 评 价 协 作 模 式
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形势研判、关键挑战与政策路径
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形势研判、关键挑战与政策路径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科技的飞速发展,科学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科学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对孩子的科学素养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加强家校合作,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科学学习需求,为孩子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家长还可以通过参与学校组织的科学活动,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从而更好地引导孩子进行科学探索。
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场所,需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与社会各界合作,学校可以引入更多的科学资源,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
学校还可以借鉴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到科学教育中来,企业可以提供实践性的科学项目,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科研机构可以与学校合作,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和教育活动;政府部门则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科学教育的发展。
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本研究旨在对当前我国科学教育的形势进行研判,分析关键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路径,以期为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教育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科学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加强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的焦点。
科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国家发展所需的核心素质。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一、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啥呢?咱先来说说科教融合,就是把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融合到一块儿。
你想啊,以前的教育可能就只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课本知识,现在呢,把科学研究也加进来。
这就好比给学习这道菜加了一味超级鲜的调料。
科学研究是啥?那可是探索未知世界的事儿,里面充满了各种新发现、新想法。
把这个和育人结合起来,就像是给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宝藏的大门。
协同育人也很关键。
这可不是老师或者科研人员单方面的事儿,而是要大家一起合作。
就像一场接力赛,科研人员发现了新知识,就把这个“接力棒”传给老师,老师再用特别有趣、易懂的方式把这个知识教给学生。
学生呢,也不是光听着,他们可以参与到科研项目里,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大家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作用。
二、为啥要搞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呢?1. 对学生来说学生们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
比如说在生物课上,如果只是按照课本讲那些已经发现很久的细胞结构啥的,学生可能会觉得有点枯燥。
但是如果老师能讲讲现在科学家正在研究的基因编辑技术,那可就太酷了。
学生们的好奇心一下就被勾起来了,他们就会想知道这个技术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
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索。
而且,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能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就像在做一个小组的科研项目时,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分工,有的负责收集资料,有的负责做实验,有的负责写报告,大家必须齐心协力才能完成项目,这个过程中他们学到的东西可比只在课本上学到的多多了。
2. 对老师而言老师也能从科研中得到提升。
他们可以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让教学更加生动、有深度。
而且在和科研人员合作的过程中,老师能学到新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然后再把这些传授给学生。
就像一个数学老师,如果参与了一个数学建模的科研项目,他就能把在项目中用到的一些新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用到课堂上,让学生们的数学思维得到更好的锻炼。
协同育人视域下应用型院校教育管理工作方式创新
协同育人视域下应用型院校教育管理工作方式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应用型院校教育管理工作方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协同育人的视域下,应用型院校需要不断创新教育管理工作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将从协同育人视域下应用型院校教育管理工作方式创新的角度探讨该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1. 教育资源共享与整合协同育人的理念倡导各方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多元化的教育资源。
应用型院校可以通过建立校内外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引进社会教育资源,打破学院间的信息壁垒,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 跨学科合作与交叉培养协同育人要求教育管理工作方式开展跨学科合作,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应用型院校可以建立跨学科课程,组织跨学科活动,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
3. 个性化教育与差异化管理协同育人强调个性化教育和差异化管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需要。
应用型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学生档案管理系统,实施个性化教育方案,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提供专业指导和辅导,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4. 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导向协同育人倡导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方式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导向,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应用型院校可以开设创业导师课程,组织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创业孵化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建立个性化教育指导体系5. 强化教育管理团队建设应用型院校可以加强教育管理团队建设,培养教职员工的协同育人意识和能力。
可以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育管理队伍,推动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的创新。
科教结合之联合培养本科生的探索与实践_1
科教结合之联合培养本科生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几年来中科院各研究所和相关高校开展“联合培养本科生计划”的实践经验,“联合培养本科生计划”要真正落实到位,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最终高校、研究所、学生三方真正受益,需具备以下四个要素:第一,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教育改革需要不断探索,科教结合有利于更有效地整合优势资源,而关键结合点就是培养高水平人才,推进科教结合是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合作校所双方在这一点上,必须有深刻体悟并达成共识,才能不断地深入推进积极落实此项工作。
在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总体要求的前提下,应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结合校所双方特色优势,确定共同的培养目标。
如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联合开展的华罗庚英才班的目标定位分别是:培养数学与相关领域的世界一流科学家、培养应用数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精英人才、培养中国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领域的高端人才。
第二,建立畅通的沟通协调管理机制。
研究所和高校原本都有各自独立成熟的管理体系,但由于科教结合共同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共同目标,在学生选拔、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配备、教学资源利用、实习实践、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都需要重新设计优化,因此校所之间必须协调共同参与并达成一致意见。
另外,研究所、高校内部各种管理体制、资源配置也同样需要多方沟通协调,为此做出各种调整。
由此可见,畅通的沟通协调管理机制是校所双方顺利深入开展科教结合的基本保障。
为确保联合培养本科生相关工作顺利深入开展,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联合开办的“王大珩菁英班”,成立了“菁英班”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以及管理办公室。
领导小组由双方主管领导作为组长,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菁英班”各个培养环节。
专家委员会负责制订调整“菁英班”的教学方案、各个培养环节的考核评估等工作,组织定期开展学术报告、学术交流与研讨。
管理办公室负责校所双方的联系沟通和协调,并配备专职的辅导员负责“菁英班”的日常管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
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对于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是指教育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等方式实现综合素质教育、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的互动共赢。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可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存在一些问题。
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大量优秀的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制约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高校育人机制不够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机制。
政府、企业、高校等主体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沟通,导致资源浪费和重复投入。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研究方法。
深入调查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各主体之间的合作方式和存在问题。
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探讨国内外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案例,为我国提供借鉴。
提出完善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的对策建议,包括优化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改革高校育人机制、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等。
通过研究,本文发现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具有以下优势和意义。
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
可以促进政府、企业、高校等主体之间的紧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因此,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深入研究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为完善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2023年科技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结题报告
2023年科技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结题报告项目简介本项目是2023年科技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结题报告,旨在总结该项目的实施情况、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类似项目提供借鉴和改进意见。
项目背景科技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旨在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培养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本项目于2020年启动,历时三年。
项目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合作单位包括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等。
项目目标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产学合作,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
同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项目实施情况本项目在三年的实施期间取得了以下成果:1. 举办了一系列的研讨会和培训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学生团队与企业开展了多个科研项目,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3. 成立了项目管理团队,负责协调和管理项目的各项工作。
4. 建立了产学合作平台,为企业提供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资源支持。
存在问题与建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也意识到了一些问题:1. 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协作机制和沟通渠道。
2. 部分学生对产学合作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对项目目标的宣传和培训。
3. 项目管理中存在一些流程上的瑕疵,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加强合作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
2. 加强对学生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对产学合作的认识和能力。
3. 优化项目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项目执行质量。
总结与展望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我们将以这些经验为基础,继续改进和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为培养更多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未来的项目能够在前期规划和准备工作上更加充分,有效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为了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与高等学校的互补优势,促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进一步落实,特制定本计划。
一、目的意义通过计划的实施,探索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创新本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带动和促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在教育和科研工作方面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实现科教结合的有效推进、合作共赢。
二、主要内容本计划由科苑学者上讲台计划、重点实验室开放计划、大学生科研实践计划、大学生暑期学校计划、大学生夏令营计划、联合培养大学生计划、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人文社科学者进科苑计划、中科院大学生奖学金计划、科苑学者走进中学计划等十个项目构成,形成系列行动方案。
(一)科苑学者上讲台计划。
面向“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中科院从学科及地域条件相对应的研究所中,每年选派不少于1000人次的高水平专家学者,或组织授课团队,定期到相关高等学校为学生讲授课程和专题报告,侧重于讲授介绍学科专业的前沿动态、创新现状。
高等学校将符合要求的课程纳入教学课程体系,充实大学生的专业课内容、丰富授课方式,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二)重点实验室开放计划。
中科院将现有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院重点实验室、院级研究中心等各类院级以上实验室,尽量对高等学校研究生开放,接受他们开展科研实习或科研实践,支持他们使用实验室的仪器装备。
中科院将组织开放300个左右各类实验室,并要求每个实验室每年接收学生数不少于10人,每年总计接收不少于3000名规模的高校研究生。
(三)大学生科研实践计划。
中科院各研究所与高等学校合作,遴选具有创新潜质的本科生进入研究所,开展为期1-3个月的科研实习或科研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在此基础上,教育部与科学院联合评审优秀大学生科研实践基地,并为相应研究所挂牌;每学年的科研实践结束后,评选出参与该计划学生总数的20%左右优秀学生,予以嘉奖表彰。
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 构建科教协同育人平台
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构建科教协同育人平台摘要: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创新是开放发展、合作双赢的有效途径。
本文通过总结吉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及其所属研究院所实施科教协同育人的基本经验,探讨了科教协同育人的机制和途径问题。
关键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协同育人2012年3月23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并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创新。
本文通过总结吉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及其所属研究院所实施科教协同育人的基本经验,探讨科教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和途径。
一、科教协同育人是实现开放发展、合作双赢的有效途径1. 科研协作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共同需求是科教协同育人的内在动力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平台—项目—团队—人才”五位一体的模式是其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主线,[1]上述五要素环节的良性循环,既可以表现为正向的螺旋式上升递进过程,也可以是逆向的螺旋式上升反作用过程,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支撑。
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之间具有相互支持的互动性和互补性,而科研院所在科研平台、项目和团队方面的优势与大学在学科、人才和团队方面的优势可以通过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等途径,实现创新要素汇聚。
因此,科研协作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共同需求将是学校与科研院所协同育人的内在动力。
2. 科教协同育人为科研院所提供科技发展生力军中国科学院及其所属科研院所没有设立本科教育体系,又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责任,同时承担大量高层次科研项目,引领国家科学研究发展方向。
高等学校与研究所合作培养人才,为研究院所输送基础扎实、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本科毕业生,有利于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
如吉林大学每年就有130余名优秀本科生免试推荐进入中国科学院及其所属研究院所就读研究生,其中中国科学院70余人,中科院所属研究院所60余人,这些学生为科研院所发展增添了新的血液。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1126Computer Education文章编号:1672-5913(2021)02-0126-05基金项目:北京交通大学教学改革建设项目“科教融合下计算机专业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探索”(133192522)。
第一作者简介:刘真,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与知识工程,zhliu@。
0 引 言2018年,教育部出台《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8号)文件,强调“基础学科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源泉、先导和后盾。
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同时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拔尖人才选拔、培养模式更加完善,培养机制更加健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引领示范作用更加凸显,初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2019年4月,教育部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旨在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建设一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强化使命驱动、注重大师引领、创新学习方式,注重环境浸润熏陶,促进拔尖学生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教育部与中科院共同主办了“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计划,为培养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机遇。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刘 真1,李清勇1,张 平2,李 琳2(1.北京交通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北京 100044;2.中国科学院 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191)摘 要:为落实教育部与中科院共同主办的“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计划以及教育部出台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提出科教融合的计算机拔尖人才协同培养新模式,以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2018 年联合创办的“IT 菁英班”为例, 探讨以科研创新为导向的拔尖人才培养途径和具体举措,总结拔尖人才培养的基本经验和改进思路。
科教协同育人行动计划
科教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工作目标1.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计划旨在通过科教协同的方式,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我们将重点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仅仅是学术能力的提升,更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引入科研资源,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专业领域,提升他们的学术水平。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融合科教协同的另一个目标就是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融合。
我们将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最新的科研成果,使得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科研动态。
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通过实际操作,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同时也为我们的科研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3. 构建良好的科教协同环境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还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科教协同环境。
我们将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建立科研基地,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同时,我们也将提供教师更多的科研机会,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工作任务1.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为了实现工作目标,我们需要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
这个计划将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活动等各个方面。
我们将结合科研资源,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使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
2. 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科教协同的关键在于科教双方的紧密合作。
我们将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建立科研基地,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同时,我们也将鼓励教师参与到高校的科研活动中来,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
3. 提供持续的支持和评估为了保证科教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的有效实施,我们需要提供持续的支持和评估。
我们将设立专门的项目管理团队,负责监督计划的实施,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同时,我们也将定期进行评估,确保计划的有效性。
任务措施1. 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为了实现科教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我们将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将科研资源融入教学过程中。
这包括开设实践性强的课程,邀请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以及增设实验、实训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
“三全育人”背景下科研与教学协同育人机制融合研究
2021年1月第38卷第1期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Jan.2021Vol.38 No. 1“三全育人”背景下科研与教学协同育人机制融合研究黎桦(湖北经济学院法学院,武汉430205)摘要:科教协同育人是因应“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具有提升高校教师科研教学 能力、培养现代创新型人才和提升大学办学水平的价值意义。
我国虽然已有推进科教协同育 人的行动计划,但当前仍然存在制度不完善、师资不充足、科教结合不深入等问题。
为此,应该 建立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管理体系和经费保障制度,建设高质量协同育人师资队伍,并深化科研 机构与教学机构协同合作意识。
关键词:三全育人;科教协同育人;创新型人才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44X(2021)1-0092-052017年,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三全育人”的要求,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对新时代的育人格局、标准和体系进行了系统性重构m。
根本而言,作为一种新型育人理念,“三 全育人”理念的核心要义在于育人资源的协同性,推动全部教育资源按照既定轨道高效运转。
在此背景下,作为育人的两项重要手段和资源,科研与教学的协同育人机制被提升至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我国视域下,科研与教学协同育人机制向来为我国政府所重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5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7)等官方文件相继把推进科教协同育人作为我国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和提升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但就现实来看,我国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实践效果并不尽人意,在“三全育人”价值指引下,仍有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需要。
有鉴于此,本文拟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探讨科教协同育人机制,明确科教协同育人的价值意义,梳理我国科教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现状与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深化科教协同育人机制融合的对。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是近年来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科技与教育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共识,而协同育人则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于全面发展的人才需求而提出的一种育人理念。
本文将针对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讨其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首先,我们将阐述科教融合的概念和意义,明确科教融合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其次,我们将探讨协同育人的理念和实践,探究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科技与教育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协同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对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科教融合和协同育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科教融合的理念为协同育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协同育人则是实现科教融合的重要途径。
因此,构建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是当今教育领域所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本文的结论部分,我们将强调构建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的必要性,并总结应用研究的成果和展望。
我们相信,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将在未来对于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论述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第一部分为引言,旨在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首先,我们将简要概述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发读者对该主题的关注。
其次,我们将详细介绍本文的结构,展示主要论述的框架和安排。
最后,我们将明确本研究的目的,以指导后续论述。
第二部分为正文,主要分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将阐述科教融合的概念和意义。
包括从教育和科技的角度解释科教融合的内涵以及科教融合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探讨协同育人的理念和实践。
通过介绍协同育人的内涵、参与主体和价值,阐明协同育人在科教融合中的作用和实践方式。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部署,为持续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加大力度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升高校育人质量。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人才培养,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我们要认真总结近几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推进系列卓越计划的改革成果,选择重点领域攻坚克难、有所突破,尤其是要在法学、新闻传播学、农林、医学等4个学科专业领域进行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实现高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制度化,形成可持续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和有效做法,在国家、地方、高校三个层面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一要以推进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为重点,实施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14年选聘200名左右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法律实务部门专家到高校法学院系兼职或挂职任教;选聘200名左右高校法学专业骨干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兼职。
继续面向中西部高校建设若干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会同中央政法委协同建设一批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
二要以推进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校共建新闻学院为重点,实施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14年,在遴选建设40个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的同时,每个省(区、市)党委宣传部门都与高校重点共建1所新闻学院,力争实现校地共建新闻学院工作全覆盖。
要继续推动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选聘100名优秀编辑、记者到计划实施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兼职或挂职任教;从相关高校新闻传播院系选派100名骨干教师到新闻单位兼职或挂职,把双向互聘工作拓展至所有开设新闻学本科专业的高校。
三要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
以召开全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为契机,全面部署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工作。
构建中小学科学教育与科学基地的行动方案
构建中小学科学教育与科学基地的行动方案引言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本方案旨在通过科学基地的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创学方法,加强实验和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目标与原则1.1 目标1. 建立完善的科学教育体系,实现科学教育资源共享,提高科学教育普及率。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科学领域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探索。
3.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使他们在科学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2 原则1. 坚持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2. 坚持实践导向,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3. 坚持开放共享,优化资源配置。
二、主要任务2.1 建设科学基地1. 建立科学实验室,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材料。
2. 建立科学教育中心,提供科学教育资源和培训服务。
3. 建立科学体验馆,提供科学展示和体验活动。
2.2 教师队伍建设1. 开展科学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2. 引进优秀科学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3. 鼓励教师参与科学研究,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
2.3 教学方法创新1. 推广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 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个性化研究。
2.4 课程体系建设1. 完善科学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 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 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三、实施路径1. 制定详细的科学基地建设规划,明确时间表和任务分工。
2. 落实建设资金,确保科学基地建设顺利进行。
3. 加强科学基地的管理和维护,确保设施设备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四、保障措施1. 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科学教育。
2. 经费保障:合理分配教育经费,确保科学教育投入。
3. 人才支持: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和职业吸引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科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的实践进程与优化对策教育部、中科院联合启动实施的“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是协同创新的新举措。
相关调查表明,各类主体对这一战略均持肯定态度,高校教师和参与协同培养学生的收获较大。
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学生待遇、培养制度、理念更新与协作模式等方面,需要对评价标准、激励与资助政策、培养制度和协作模式等采取优化措施。
[标签]协同创新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激励与评价协作模式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这为我国科教界的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指明了方向。
为贯彻落实讲话精神,教育部启(简称“2011计划”)。
2012动了旨在推动协同创新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年8月29日,教育部、中科院在京联合启动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
笔者对该计划实施过程中不同社会群体的评价、存在的问题、改进策略等进行了调查和访谈研究,以期为该计划的顺利推进提供支持。
一、科教结合与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与合作框架1.协同创新是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中科院与教育部联合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的重要理论基础就是“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各个创新要素的整合以及创新资源在系统内的无障碍流动,协同创新的过程也是价值增值的过程,其本质是“通过构建各种创新平台打破学科阻隔、体系壁垒,促进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的有效配置与充分共享,通过加强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多元协同,最大限度地实现全面创新”。
协同创新有利于实现跨学科、跨组织、跨区域的资源共享和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国外广泛应用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应用与产品开发等科教活动的各个环节。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曾指出,这一计划“使高校育人传统和学科门类齐全与科研院所丰富的科研资源和高水平科研队伍优势互补,这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有利于搭建高校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战略平台和沟通桥梁,培育跨学科、跨领域、跨系统的教学科研团队,实现强强联合、资源共享,推动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2.科教结合与协同育人的框架体系中科院与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在联合培养、共享实验室、双向聘用导师等方面长期存在着合作关系,此次启动的科教结合与协同育人计划把中科院与高校之间的合作规划得更加系统、全面、深入,提供了长期合作的制度性与政策性保障。
这一合作体系包括“科苑学者上讲台计划”、“重点实验室开放计划”、“大学生科研实践计划”、“大学生暑期学校计划”、“大学生夏令营计划”、“联合培养本科生计划”、“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中科院大学生奖学金计划”、“科苑学者走进中学计划”、“人文社科学者进科苑计划”等10项合作活动。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首批活动将有80余家科研院所、50余家高校参加,每年将有15万名以上的研究生、本科生参与其中,有1800多人次的院士、科学家、教授到高校授课,到中学开设科普讲座,也将聘请高校人文学科知名学者到中科院做学术讲座。
计划涵盖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金配置、设备共享、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开放合作办学框架体系。
二、“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的运行现状与问题1.高校教师对“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认知与评价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对协同育人最为关切的就是高校参与学生的素质,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跟中科院自身的学生没有多大差异。
教师普遍反映,联合培养确实增加了生源,能够推动学术研究的进展,这也是联合培养带给高校的最大便利,但也认为认为生源指标较少。
当问及如果生源充足,是否还要继续进行联合培养时,多数教师表示赞成。
显然,教师对协同育人的价值认识超出了“生源名额”问题。
在知识产权问题上,所访对象都没有遇到实质性的产权纠纷问题,但有一半教师在这一问题上存在心理矛盾,即如何协调好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问题。
对于成果如何署名问题,教师的处理方式比较妥帖、合理,提出以协议为准、以招生单位要求为准、以科研贡献为准等办法。
最大的共识办法就是“协商”,如应坚持在协商条件下谈好署名问题,实验场地和科研经费是应该首先考虑的,建议高校取消学生毕业署名限制,等等。
虽然中科院投入了大量资源给“外部学生”,但绝大多数高校老师并没有出现部门本位主义,没有表现出“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小家子气,相反都支持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力度。
对“协同育人是否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和主要障碍”的认识上,75%的高校教师认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46%的被访者认为“其实很少有人真正有足够的动力把这一工作做好,现有系统的动力机制存在问题”,还有38%的人对科教结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在未来发展建议方面,教师们较为关注以下问题:一是要提高与改善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条件,尽量保证联合培养的学生待遇与本院学生一致。
二是课程安排应坚持节约时间与提高效率相结合的原则,要减少基础课上课时间,留出足够的时间用于科研;两个单位对学生的要求要一致,并且要紧密配合、经常交流、防止扯皮;本科生能否保研、研究生能否保博是影响学习和实验连续性的重要因素,不同阶段之间的有效衔接和顺畅安排也是极为重要的。
三是对学生的激励问题。
双方之间的合作应该进一步规范化,以协议和合同的方式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对联合培养的学生进行考核,建立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管理人员对协同育人的认知当问及管理人员“推动贵部参与协同创新的动力是什么”时,多数受访者认为科教结合与协同育人能够“提高科研产出,强化学科优势”、“为学生提供较好的教育服务”,而很少有人认为是“直接的经济效益”。
在管理人员看来,未来推动协同创新的最主要责任主体是研究院所或者大学的领导者,也就是说研究院所应与大学直接开展合作,而不是等中科院的政策。
关于科教结合工作进展评价问题,有40%的受访者认为确实整合了资源,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有60%的受访者认为合作行为值得肯定,但还有很多问题亟需解决。
管理人员较为担心的问题一是高校教师是否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学生培养,二是各方参与人员是否存在动力不足现象,即对动力机制提出担忧。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管理人员本人对科教结合是否满意,他们都表示愿意继续参与、推进科教结合工作。
这显示出他们的理性判断结论跟自身的满意度无关,是否应该推进是理性的结果,而满意与否则更多地与“如何改进”有关。
对于下一步的改进意见,受访管理人员提到了学生待遇、知识产权、双方如何更加有深度地合作等问题,认为“应该让参与联合培养的学生真正感受到‘联合’培养,而不是一方管、一方不管”。
对于研究生,要通过科教结合,利用两家单位的优势、平台及资源,获得更好的培训、学习;对于导师,要通过科教结合获得更有创新性、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对于管理部门,要够通过科教结合,建立更完善的科教结合机制及模式,为科院研所提供更为有力的科研环境,并筛选出优秀的人才为科研院所所用。
现在的主要合作模式应是高校提供生源,由中科院培养,未来应该互派学生、互相培养,这样的模式能给中科院带来新的收获。
管理人员具有共赢、合作的意识,认为合作要考虑多方的需求,同时也表达了对“如何实现外部资源为我所用”问题的看法。
3.学生对协同育人的认知在求学动机上,绝大多数同学是受中科院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完善的硬件条件所吸引而参与进来的,也有个别同学选择了“城市自然风光”之类的次要因素。
参加联合培养既是一种“身份”,也是一种真实的体验和历练,97%的受访同学认为“真实的体验和历练”更重要,只有3%的人选择了“身份和头衔更重要”。
学生对于联合培养的经历、师资和硬件都比较满意,有71%的受访学生评价是“很好、非常满意”,有20%的人认为“一般,基本满意”,只有9%的人选择了“没有获得预期中的收获,有些失望”。
为预测未来中科院联合培养的生源状况,笔者调查了现有联合培养生推荐自己的学弟学妹来参加联合培养的态度,有78%的同学表示愿意推荐,有22%的同学表示“不愿意”或“无所谓”。
这从侧面说明联合培养的生源是相对有保障的,但也需要进一步调查学生持否定态度的原因所在。
在学生对教师分配的工作量满意度方面,没有学生反映受到“老板的剥削”,体会到了教师的鼓励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认为教师会认真地修改论文。
因老师很忙,日常学习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是师哥师姐帮助解决的,师哥师姐的意见有时对学生影响很大,因此同辈群体交流显得十分重要。
更有同学感叹:“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同学,而且他们给与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的科研能力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提高,无论是学习还是为人处世方面都有很多收获。
最大的收获在于明白了‘细节’对于任何事情的重要性。
”学生的收获分为很多方面,除科研能力外,外语水平、心理素质、自我认知、团队合作意识、较强的执行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提高,有学生对此表示:“首先,在中科院教师的指导下,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克服了一些科研上的困难;其次,收获了一些最新的前沿性专业知识和信息,能逐步独立完成好一个实验方案;第三,中科院友好的科研氛围给了我一份想学、想去刻苦钻研的学习动力,并且能从同中科院学生的交流或沟通中学习到很多知识。
”每个人的体验不同,但都受到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和教师严谨治学态度的影响,广州院的同学表示:“在广州院的这段时间里,我渐渐地融入了科研的氛围和环境之中,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大学里没有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用科研的态度去研究问题,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实验室的温暖与和谐的氛围,这些人脉都是我一生中宝贵的财富”,“真正认识到科研的意义以及如何搞好科研;做实验不再按部就班,而是会根据需要进行调整,理清思路,找出失败原因;研究生更应加强英语学习,锻炼身体,丰富精神生活,不能颓废枯燥地去做科研;大胆思考创新才能创造出好结果。
”所有填写问卷的同学都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进行了满意的表述,在阅读文献、动手能力、仪器的使用、实验水平、专业技术、了解国内外前沿动态等方面都有较多的收获。
协同育人的效果体现在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得到满足、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上,上述调查充分说明了科教结合与协同育人的价值与意义。
三、深化与推进科教结合与协同创新的设想1.细节方面的优化依托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将科研原始创新、高水平队伍凝聚与创新人才培养密切结合、协同发展,不断突破世界科技前沿、培养汇聚高端人才,已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取向。
各类协同主体对于科教结合与协同育人的理念、制度、战略与平台的评价是肯定的,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细节操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