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勺子里的“哈哈镜”》教学设计
中班科学游戏《勺子里的哈哈镜》教案教案
![中班科学游戏《勺子里的哈哈镜》教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8ba57a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ee.png)
中班科学游戏《勺子里的哈哈镜》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游戏教材第四章《奇妙的镜子》,详细内容围绕勺子里的哈哈镜展开。
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让幼儿了解勺子形状与成像之间的关系,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勺子哈哈镜的成像原理,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幼儿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勺子哈哈镜的成像原理。
重点:观察勺子形状与成像之间的关系,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勺子、放大镜、手机、白纸、卡片等。
学具:每组一套勺子、放大镜、白纸、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一个勺子,让幼儿观察勺子的形状,提问:“大家知道勺子是什么形状的吗?你们觉得勺子可以当镜子用吗?”2. 例题讲解教师用手机在勺子背面照射,使勺子成为一个哈哈镜,展示不同形状的卡片,让幼儿观察卡片在勺子里的成像,讲解勺子哈哈镜的成像原理。
3. 动手实践幼儿分组进行实践,用放大镜观察勺子里的成像,并尝试用不同形状的卡片进行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4.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不同形状的卡片,让幼儿猜测在勺子里的成像,检验幼儿对勺子哈哈镜成像原理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勺子里的哈哈镜2. 内容:(1)勺子的形状(2)勺子哈哈镜成像原理(3)观察记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勺子哈哈镜观察生活中的物品,记录成像。
2. 答案:根据观察,如实记录成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对勺子哈哈镜的成像原理有了基本的了解,观察和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幼儿对成像规律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让幼儿用其他物品(如瓶子、杯子等)制作哈哈镜,观察不同形状的物品成像,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实践情景引入的方式;3. 例题讲解的清晰度;4. 动手实践的组织与指导;5. 作业设计的合理性与实践性;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中班科学游戏教案《勺子里的哈哈镜》
![中班科学游戏教案《勺子里的哈哈镜》](https://img.taocdn.com/s3/m/65509f41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c9.png)
中班科学游戏教案《勺子里的哈哈镜》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游戏教材第四章《有趣的镜子》,详细内容为“勺子里的哈哈镜”。
通过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勺子形状与成像的关系,引发幼儿对光学原理的初步认知。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勺子的形状与成像之间的关系,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勺子形状与成像之间的关系。
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勺子、放大镜、哈哈镜、白纸、卡片等。
学具:每组一套勺子、放大镜、哈哈镜、白纸、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展示一个勺子,让幼儿观察勺子的形状。
(2)教师提问:“你们觉得这个勺子像什么?”引发幼儿思考。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用放大镜和哈哈镜演示勺子的成像过程。
(2)教师讲解勺子形状与成像之间的关系,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
3. 随堂练习(5分钟)(1)幼儿分组,每组一个勺子、一个放大镜、一个哈哈镜。
(2)幼儿用勺子在白纸上移动,观察成像,并记录下来。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4. 游戏环节(10分钟)(1)每组幼儿用勺子、放大镜和哈哈镜进行游戏,观察成像。
(2)幼儿互相交流观察结果,分享快乐。
(2)教师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幼儿的进一步探索。
六、板书设计1. 《勺子里的哈哈镜》2. 内容:勺子形状与成像关系观察方法游戏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勺子、放大镜和哈哈镜观察家里的物品,记录下来成像的形状。
2. 答案:根据观察到的成像形状,描述物品的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幼儿对勺子形状与成像关系的认知程度,以及游戏环节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探索其他物品的成像特点,如球体、圆柱体等。
中班科学游戏《勺子里的哈哈镜》教案(精选7篇)
![中班科学游戏《勺子里的哈哈镜》教案(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e4333c45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8c.png)
中班科学游戏《勺子里的哈哈镜》教案(精选7篇)中班科学游戏《勺子里的哈哈镜》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游戏《勺子里的哈哈镜》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班科学游戏《勺子里的哈哈镜》教案篇1【活动目标】1、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不锈钢勺子凹凸面成像倒立和正立的不同,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2、能仔细观察,用清晰的语言描述勺子凹凸面成像倒立和正立的不同。
【活动准备】1、不锈钢勺子(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
2、幼儿摸箱。
3、ppt【活动过程】一、照平面镜,玩镜面游戏,感受平面镜的成像引入。
师:林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面镜子,待会儿请小朋友们来照一照,,看看镜子里的你和镜子外面的你都一样吗?摸一摸,这个镜子是平的还是不平的的?二、创设"魔法情景",出示勺子,感受勺子的凹面和凸面。
师:林老师最近向魔法师借了一个魔法宝贝,这个魔法宝贝功能很多,不仅能舀东西吃,还可以用来照,照出来的样子还不一样,大家猜猜是什么呢?师:这个魔法勺和刚才小朋友们找的镜子可不一样,它不是平的,请你们用手摸一摸魔法勺用来舀东西吃的一面,感觉下它是弯进去还是鼓起来的呢?哦,弯进去的这面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凹面,我们一起用这个凹面再照照自己的小脸蛋,看看我们的小脸蛋是朝上还是朝下呢?哦,原来勺子的凹面照出来的小脸蛋是倒立的。
另一面如上。
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发现了勺子用来舀东西的弯进去的那一面叫做凹面,照出来的小脸蛋是倒立的,鼓出来的那面叫做凸面,照出来的小脸蛋是倒立的。
三、巩固凹面和凸面,摸箱游戏。
师: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个魔法箱,魔法箱里有许多小朋友用魔法勺照出来的魔法卡片,待会儿我会请表现好的小朋友从魔法箱里摸出一张魔法卡片,并要说出这张魔法卡片上的小朋友是用魔法勺的凹面还是凸面照出来的,你是怎么知道的?答对有魔法礼物奖励!四、总结"魔法经验",结合ppt拓展幼儿实践运用。
幼儿园中班勺子里的哈哈镜科学教案
![幼儿园中班勺子里的哈哈镜科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15d3f6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12.png)
幼儿园中班勺子里的哈哈镜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镜子》,详细内容为“勺子里的哈哈镜”。
通过让幼儿探索勺子形状对镜像的影响,了解简单光学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掌握勺子形状与镜像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勺子形状对镜像的影响。
教学重点:观察不同形状勺子中的镜像,了解简单光学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各种形状的勺子、放大镜、哈哈镜、实验材料(如水、镜子等)。
学具:每组一套各种形状的勺子、放大镜、画有哈哈镜效果的纸张。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哈哈镜,让幼儿观察镜子中的自己,引导幼儿说出镜子的变化。
提问:为什么镜子中的自己会变形?激发幼儿对镜子形状与镜像关系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勺子,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勺子形状。
教师用放大镜和哈哈镜进行演示,让幼儿观察勺子形状对镜像的影响。
讲解简单光学原理,引导幼儿理解勺子形状与镜像之间的关系。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用不同形状的勺子观察镜像。
指导幼儿用画有哈哈镜效果的纸张,将观察到的镜像画出来。
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实验过程进行评价。
六、板书设计1. 勺子里的哈哈镜2. 内容:勺子形状:圆形、方形、心形等镜像变化:放大、缩小、扭曲等光学原理:反射、折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使用不同形状勺子观察到的镜像。
2. 答案: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相应的镜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让幼儿在家中进行类似的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镜像。
带领幼儿参观科技馆,了解更多关于光学原理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例题讲解的详细程度4. 作业设计的合理性和实操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解析教学难点在于让幼儿理解勺子形状对镜像的影响,这是因为他们尚未接触过光学原理,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
中班科学游戏精品教案《勺子里的哈哈镜》
![中班科学游戏精品教案《勺子里的哈哈镜》](https://img.taocdn.com/s3/m/00b70475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98.png)
中班科学游戏精品教案《勺子里的哈哈镜》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教育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具体内容为《勺子里的哈哈镜》。
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让幼儿了解勺子形状对物体的影响,探索镜子成像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勺子形状与物体成像的关系,理解镜子成像的原理。
2. 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物体的变化。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镜子成像的原理。
重点:观察勺子形状对物体的影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各种形状的勺子、镜子、实验箱、演示文稿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双面胶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幼儿观察教师手中的勺子,讨论勺子的形状。
提问:你们觉得这个勺子像什么?如果把它放在水里,会发生什么现象?2. 例题讲解(10分钟)演示不同形状的勺子在水中的成像现象。
讲解镜子成像的原理,让幼儿理解勺子形状对物体的影响。
3. 动手实践(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物体的变化。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不同形状的勺子成像效果不一样?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用画纸、彩笔、剪刀等学具,制作属于自己的勺子哈哈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在制作过程中的疑问。
邀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实验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勺子里的哈哈镜》2. 内容:勺子形状与物体成像的关系镜子成像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勺子哈哈镜,观察并记录成像效果。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课程中,幼儿对勺子形状与物体成像的关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动手实践环节积极参与。
但在讲解镜子成像原理时,部分幼儿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探索家中其他物品的成像现象,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中班科学游戏《勺子里的哈哈镜》教案教案
![中班科学游戏《勺子里的哈哈镜》教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c1888c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cf.png)
中班科学游戏《勺子里的哈哈镜》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游戏课程,涉及教材《幼儿科学探索》第四章第五节——《勺子里的哈哈镜》。
详细内容包括勺子哈哈镜的制作原理、操作步骤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勺子哈哈镜的制作原理,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2. 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幼儿对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勺子哈哈镜的制作原理。
教学重点:幼儿动手实践,观察勺子哈哈镜产生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勺子、镜子、蜡烛、火柴、透明胶带、剪刀、画笔、纸张。
学具:每组一套勺子、镜子、蜡烛、火柴、透明胶带、剪刀、画笔、纸张。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勺子哈哈镜,让幼儿观察并提问:“大家知道这个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勺子哈哈镜的制作原理,并演示制作过程。
3. 动手实践(15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随堂练习(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勺子里的哈哈镜》2. 制作原理:光的反射、成像原理3. 制作步骤:①准备材料;②将镜子贴在勺子背面;③点燃蜡烛,观察勺子里的像;④调整勺子与蜡烛的距离,观察像的变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勺子哈哈镜,观察并记录蜡烛在不同位置时,勺子里的像的变化。
2. 答案:根据观察,记录蜡烛与勺子距离与像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幼儿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如:观察镜子在不同角度下的成像特点,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勺子哈哈镜的制作原理。
2. 动手实践:幼儿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 作业设计:制作一个勺子哈哈镜,观察并记录蜡烛在不同位置时,勺子里的像的变化。
中班科学游戏教案《勺子里的哈哈镜》
![中班科学游戏教案《勺子里的哈哈镜》](https://img.taocdn.com/s3/m/62c9ab03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2d.png)
《勺子里的哈哈镜》一、教学目标1.了解勺子可以当作放大镜使用,观察勺子中物体的变化。
2.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勺子当作放大镜使用的方法,观察勺子中物体的变化。
难点:理解勺子当作放大镜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勺子、水杯、水果、小玩具等。
2.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1.引导幼儿观察手中的勺子,提问:你们知道勺子有什么作用吗?(二)探索部分1.教师演示:将勺子放在水杯上,观察勺子中的物体变化。
2.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3.邀请幼儿尝试:将勺子放在水杯上,观察勺子中的物体变化。
(三)实践部分1.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准备一个勺子、一个水杯和若干水果、小玩具。
2.教师引导:将勺子放在水杯上,观察勺子中的物体变化,并记录下来。
(四)讨论部分1.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勺子可以当作放大镜使用吗?2.教师讲解:勺子的曲面可以聚焦光线,使物体在勺子中放大。
1.回顾本次活动,巩固知识点。
2.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物品可以当作放大镜使用?五、作业1.请幼儿回家后,尝试用勺子当作放大镜观察周围的物体,记录下来。
2.家长协助孩子完成观察记录,并引导孩子分享观察到的现象。
六、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际操作,使幼儿理解并掌握勺子当作放大镜使用的方法,观察并描述勺子中物体的变化。
难点:引导幼儿理解勺子当作放大镜的物理原理,即曲面聚焦光线的概念。
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部分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平时是怎么用勺子的呢?幼儿:我们用勺子吃饭,喝汤。
教师:对了,勺子还有个特别的用途,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用勺子做个小游戏,看看勺子能不能变成一个哈哈镜。
(二)探索部分教师:现在我给大家演示一下,看,我把勺子放在水杯上,你们发现了什么?幼儿:物体变大了!教师:很好,那你们来试试看,把勺子放在水杯上,看看你们的水杯里的物体有没有变大。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勺子里的哈哈镜精选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勺子里的哈哈镜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5e89bf08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e6.png)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勺子里的哈哈镜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勺子里的哈哈镜”。
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让幼儿了解勺子的形状与成像之间的关系,培养幼儿对物体形象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勺子的不同形状,并观察不同形状勺子成像的特点。
2.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勺子形状与成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各种形状的勺子、放大镜、白纸、蜡烛、火柴、画笔、直尺等。
2. 学具:每组一套不同形状的勺子、白纸、放大镜、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勺子和一个蜡烛,点燃蜡烛,让幼儿观察勺子背面形成的像。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勺子背面会有一个像?2. 例题讲解(1)展示不同形状的勺子,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形状。
(2)教师演示如何用勺子作为哈哈镜,观察蜡烛在不同形状勺子背面的成像。
(3)讲解勺子形状与成像之间的关系。
3. 动手实践(1)幼儿分组,每组一个不同形状的勺子、白纸、放大镜。
(2)让幼儿将蜡烛放置在勺子背面,观察勺子形状与成像之间的关系。
(3)用放大镜观察成像,并用画笔在白纸上描绘出成像的轮廓。
(4)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成像特点。
4. 随堂练习(1)教师给出不同形状的勺子,让幼儿预测蜡烛在勺子背面的成像。
(2)幼儿动手操作,验证预测结果。
六、板书设计1. 教学内容:勺子里的哈哈镜2. 教学目标:了解勺子形状与成像关系,培养观察、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3. 教学难点与重点:勺子形状与成像关系,观察、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4. 实践步骤:观察、描绘、讨论、验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家里的勺子观察蜡烛在勺子背面的成像,描绘出来,并说明勺子形状与成像之间的关系。
中班科学游戏《勺子里的哈哈镜》精品教案精品教案
![中班科学游戏《勺子里的哈哈镜》精品教案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84f99f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19.png)
中班科学游戏《勺子里镜》精品教案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游戏课程,涉及教材第四章《有趣镜子》中第三节《勺子里镜》。
详细内容包括:引导幼儿观察勺子形状对光线折射影响,探索勺子里镜像变化,通过实际操作解简单光学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解勺子形状与镜像之间关系。
2.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勺子形状与镜像之间关系。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勺子、放大镜、手电筒、白纸、镜子。
学具:每组一份勺子、放大镜、手电筒、白纸、镜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放大镜、手电筒、白纸等道具,演示光传播和反射现象,引发幼儿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勺子形状与镜像之间关系,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观察不同形状勺子中镜像变化。
3. 动手操作(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观察并记录不同形状勺子中镜像变化。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利用勺子制作镜,并让幼儿尝试制作。
六、板书设计1. 光传播与反射2. 勺子形状与镜像关系3. 制作勺子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勺子镜,观察并记录镜像变化。
2. 答案:根据实际观察,记录不同形状勺子中镜像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解勺子形状与镜像之间关系,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思考光学原理在生活中应用,如望远镜、显微镜等,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勺子形状与镜像之间关系。
二、实践情景引入1. 使用简单易懂道具,如手电筒、白纸等,使幼儿能够直观地看到光传播和反射现象。
2. 语言表达要生动有趣,以吸引幼儿注意力。
3.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提问并发表自己看法。
《中班《勺子里的哈哈镜》科学教案》
![《中班《勺子里的哈哈镜》科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823471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8f.png)
《中班《勺子里的哈哈镜》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镜子》,具体内容为《勺子里的哈哈镜》。
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让学生了解勺子形状对成像的影响,掌握简单的光学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勺子形状与成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勺子形状与成像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勺子、镜子、卡片、手机等。
2. 学具:每人一个勺子、一张镜子、一张卡片、一部手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勺子,让学生观察勺子的形状,并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个勺子像什么?如果把它当作镜子,它会照出什么样的图像呢?”3. 动手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不同形状的勺子和镜子观察卡片上的图像,记录观察结果。
六、板书设计1. 《勺子里的哈哈镜》2. 内容:不同形状的勺子成像特点勺子形状与成像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家里的小勺子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成像特点;(2)结合实验结果,思考勺子形状对成像的影响。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动手实践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勺子形状对成像的影响。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细节,提高课堂效果。
2. 拓展延伸:课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用其他物品代替勺子进行实验,进一步了解形状与成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时的问题设计;2. 例题讲解中勺子形状与成像关系的阐述;3. 动手实践环节的分组实验;5. 作业设计中的拓展延伸。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的问题设计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的关键。
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使学生能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你们觉得这个勺子像什么?如果把它当作镜子,它会照出什么样的图像呢?”这样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中班科学勺子里的哈哈镜教案【含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勺子里的哈哈镜教案【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c5228c3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f7.png)
中班科学勺子里的哈哈镜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次科学教学主题为「镜子的作用」,针对中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教师决定采用哈哈镜这一道具进行教学,通过观察哈哈镜和普通镜的不同外形和效果,引导幼儿了解镜子的作用。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镜子的作用及不同类型的镜子特点,进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流程1.教学准备准备上手材料:哈哈镜和平面镜各若干个、小勺子若干个。
准备幼儿园外一个高光照度、光线均匀的地方,建议选择野外或者广场。
2.引入教师将两个镜子交给孩子自由探索,让孩子感受和观察两面镜子的不同:观察镜子的形状、表面以及反射效果等。
3.哈哈镜的表现•拿起哈哈镜,站在阳光下,先让幼儿自由观察哈哈镜的样子,然后解释哈哈镜的反射效果的秘密。
•引导孩子在户外找到一个平坦的地方,通过观察落地后的自己,进一步理解哈哈镜的反射效果。
•为了加深孩子对反射效果的了解,将小勺子放在哈哈镜上,让孩子观察勺子变形的情况。
4.镜子的反射作用•提供平面镜让孩子观察。
与哈哈镜相比,平面镜更具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和现实性。
•教师给出一系列锻炼,带领孩子们进一步学习镜子的作用,如在平面镜前划“诗词”。
5.反思与总结教师为孩子总结本节课程所学知识,让孩子分享自己的想法和体验。
三、教学反思哈哈镜是幼儿初学科学中一种常见的引导物,其反射的视觉效果可以很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培养其对镜子反射规律的感知能力。
而平面镜则更加具有实用性,在教学的时候要结合实际生活教学,有的孩子还可以学习到日常用品的分类和使用。
针对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与实验,引导幼儿发现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具体的形象。
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开放性和多元性的自由创作环境,更好地鼓励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幼儿能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问题,如在户外活动前需要检查场地环境,保证孩子安全。
同时,还需要注意性别意识问题,避免出现女孩子戴哈哈镜被嘲笑等不良行为。
勺子里的哈哈镜教案
![勺子里的哈哈镜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9767e2bb4cf7ec4afed0ce.png)
勺子里的哈哈镜教案【篇一:勺子里的哈哈镜】教育活动实施表【篇二:科学:勺子里的哈哈镜】中班科学:勺子里的哈哈镜活动目标:1.感知不锈钢勺子的凹凸面成像的不同及有趣,能初步了解哈哈镜影像变化的原因。
2.能仔细观察,并用清晰的语言描述勺子凹凸面成像的变化。
活动准备:勺子人手一把、记录表活动过程:1.感知并讨论哈哈镜的影像效果。
教师:刚刚我们在下面玩过了哈哈镜,你有什么有趣的发现?(自己变胖了,变高了??)1.探索勺子里的“哈哈镜”。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小勺子长得什么样子?进一步感知勺子凹面、凸面的不同。
教师:摸一摸,说说勺子摸上去的感觉,初步知道勺子突出来的一面叫“凸面”,凹进去的一面叫“凹面”。
游戏“摸一摸”。
规则:老师说凸面,幼儿快速指向勺子的凸面;老师说凹面。
幼儿指向凹面。
2.认识记录表,了解实验要求。
猜想:在勺子的凹凸面中自己的会变成什么样。
在记录表一栏中用绘画形式记录自己的变化。
3.幼儿实验并记录实验的结果。
仔细观察,真实地记录自己在勺子的凹凸面中成像的变化。
用勺子的凹凸面照自己的脸会变成什么样?小结:勺子的凹凸面能让我们的脸,就像一面有趣的“哈哈镜”。
4.师幼分享实验结果。
交流实验记录。
教师:谁愿意来说一说自己在勺子里发现了什么?总结:小勺子有两面,一面是凸面一面是凹面,可以把它当成哈哈镜,两面照出来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凹面脸是倒着的,凸面脸是正着的。
真有意思。
小朋友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那样你会发现很多有事情的事情。
【篇三:哈哈镜笑哈哈最新教案】《哈哈镜笑哈哈》佛山市同济小学花园校区余素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折叠”与“添加”的方法,感受粗浅的“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能用“点、线、面、色”表现人物和装饰画面。
过程与方法:在尝试探索中掌握“折叠和添加”的方法;在“大胆表现”中运用点、线、面、色画出人物并进行装饰。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身边事物引起兴趣和好奇;大胆自由地把所感所想表达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中班科学教案《勺子里的哈哈镜》
![中班科学教案《勺子里的哈哈镜》](https://img.taocdn.com/s3/m/2e044eb6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21.png)
中班科学教案《勺子里的哈哈镜》一、教学内容《勺子里的哈哈镜》选自幼儿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镜子》,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凸透镜的形状及特点;观察勺子里的哈哈镜成像现象;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凸透镜的形状和特点,了解勺子里的哈哈镜成像现象。
2. 能够通过观察、实践,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探索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重点:认识凸透镜的形状和特点,观察勺子里的哈哈镜成像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勺子、凸透镜、蜡烛、火柴、卡片、投影仪。
2. 学具:每组一个勺子、一个凸透镜、蜡烛、火柴、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幼儿观察勺子,提问:“你们发现勺子里有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勺子里的凸透镜,初步了解凸透镜的形状。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凸透镜的形状和特点,展示凸透镜成像现象。
邀请幼儿观察蜡烛在凸透镜下的成像,引导幼儿发现成像规律。
3. 随堂练习(10分钟)每组幼儿用蜡烛、凸透镜进行实践,观察成像现象。
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镜子?”引导幼儿拓展思维。
六、板书设计1. 凸透镜的形状和特点2. 勺子里的哈哈镜成像现象3. 凸透镜成像规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镜子,尝试找出有趣的镜子并描述其成像特点。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幼儿对凸透镜成像现象表现出浓厚兴趣,但在理解成像规律方面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家庭实践,寻找生活中的镜子,观察其成像特点,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索欲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 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幼儿观察勺子里的凸透镜,初步了解凸透镜的形状。
3. 例题讲解:展示凸透镜成像现象,引导幼儿发现成像规律。
5. 作业设计:观察家里的镜子,尝试找出有趣的镜子并描述其成像特点。
中班科学《勺子里的哈哈镜》教案
![中班科学《勺子里的哈哈镜》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ae3555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f0.png)
中班科学《勺子里的哈哈镜》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哈哈镜的作用和原理;2.学生能够通过操作勺子拍摄自己的“哈哈镜照片”;3.学生能够体验到哈哈镜带来的不同的感觉。
二、教学准备1.哈哈镜(凹透镜和凸透镜各一枚);2.勺子(每位学生准备一把);3.黑板和白板笔;4.教学PPT。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先向学生展示凸透镜和凹透镜,并简单的介绍这两个透镜的作用。
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勺子里面是不是也有一个“透镜”呢?接下来,通过一张哈哈镜的照片,让学生看到不同形状的镜子能带来的变化。
最后,教师向学生展示优美的景色的照片,引导学生发现照片中那些景色是经过“变形”的。
2. 了解勺子里的“透镜”(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把勺子,并让学生自己拿着勺子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勺子,先让勺子朝向自己,再让勺子朝向远处,最后让勺子朝向黑板。
教师会让学生发现,在不同的位置,勺子里面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 理解哈哈镜的产生原理(15分钟)教师介绍凹透镜和凸透镜的作用,并通过PPT向学生展示凹透镜和凸透镜的形状。
接下来,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通过勺子拍摄自己的“哈哈镜照片”,并让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让他们体验哈哈镜带来的不同的感觉。
最后,教师解释哈哈镜之所以能够将人的形象“变形”,就是因为勺子里面的一部分是凸透镜,另一部分是凹透镜。
这两部分透镜同时作用于光线,导致最终的形象产生了变化。
4. 小结并检验掌握情况(10分钟)教师通过短暂的小结,帮助学生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
最后,教师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下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然后让不同的学生来展示他们制作的“哈哈镜照片”,检验学生们掌握的情况。
四、教学方法1.诱导/reactive方法:鼓励学生在勺子中观察到不同的东西,并帮助他们发现它们的不同;2.PPT呈现/演示法:通过PPT向学生展示凹透镜和凸透镜的形状,并通过演示如何用勺子拍摄自己的“哈哈镜照片”,帮助学生理解哈哈镜的产生原理;3.互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勺子来拍摄自己的“哈哈镜照片”,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设计勺子里的哈哈镜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设计勺子里的哈哈镜](https://img.taocdn.com/s3/m/27cacfa2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76.png)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设计勺子里的哈哈镜一、教学内容本次活动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镜子》,详细内容为“勺子里的哈哈镜”。
通过使用金属勺子作为简易的凸透镜,让幼儿观察、探索像的形成,了解镜子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镜子成像的原理,知道勺子里的哈哈镜是如何工作的。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勺子里的哈哈镜成像原理。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动手和创新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金属勺子、放大镜、蜡烛、火柴、白纸、画笔、剪刀、透明胶带等。
2. 学具:每组一份金属勺子、放大镜、蜡烛、火柴、白纸、画笔、剪刀、透明胶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向幼儿展示一个金属勺子,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个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对勺子的认识。
教师简要介绍勺子里的哈哈镜,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演示如何用金属勺子作为哈哈镜,观察蜡烛的像。
讲解勺子里的哈哈镜成像原理,让幼儿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观察蜡烛在勺子里的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4. 创新探索(10分钟)鼓励幼儿用其他物品代替勺子,观察不同的成像效果。
让幼儿将观察到的像画在白纸上,并与同伴分享。
教师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在活动中的发现和感受。
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画出金属勺子和蜡烛的简图。
2. 标注勺子里的哈哈镜成像原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尝试用家里的勺子或其他物品作为哈哈镜,观察、记录成像效果。
2. 答案:观察记录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勺子里的哈哈镜成像原理的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科学博物馆,了解更多关于镜子的知识。
中班科学游戏《勺子里的哈哈镜》教案教案
![中班科学游戏《勺子里的哈哈镜》教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e4f192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b4.png)
中班科学游戏《勺子里的哈哈镜》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中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科学探索》第3册,第6章《有趣的镜子》。
详细内容围绕勺子里的哈哈镜展开,通过对勺子背面不同曲率的探究,让幼儿了解并观察镜子成像的有趣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了解勺子背面不同曲率对成像的影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让幼儿在合作中学习,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勺子背面不同曲率对成像的影响。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发现勺子背面曲率与成像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勺子、放大镜、哈哈镜、投影仪、实验器材等。
学具:每组一份勺子、放大镜、哈哈镜,以及实验用的小玩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一个勺子背面,让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看,这个勺子背面像什么?”(2)教师邀请幼儿用手指轻轻触摸勺子背面,感受其曲率。
2. 例题讲解(1)教师用哈哈镜演示成像现象,让幼儿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哈哈镜能让我们看到变形的图像?”(2)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发现勺子背面曲率与成像之间的关系。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分组,每组一个勺子、一个放大镜和一个哈哈镜,观察勺子背面的成像现象。
(2)引导幼儿用实验器材进行操作,观察成像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1)让幼儿分享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勺子里的哈哈镜2. 板书内容:(1)勺子背面曲率与成像关系(2)实验观察记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勺子背面,与父母一起探讨其成像现象。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勺子背面曲率与成像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发现其他有趣的镜子成像现象,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索欲望。
《勺子里的哈哈镜》中班教案
![《勺子里的哈哈镜》中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9ea24a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05.png)
《勺子里的哈哈镜》中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材《勺子里的哈哈镜》。
通过本项目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勺子表面弯曲的特性,并学会利用勺子作为哈哈镜进行有趣的互动游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勺子表面的弯曲特性,知道勺子可以作为哈哈镜使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敢于尝试、乐于分享的科学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勺子作为哈哈镜的使用方法,并能在游戏中灵活运用。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在游戏中发现勺子表面的弯曲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塑料勺子、水、镜子、彩纸、画笔。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塑料勺子、水、镜子、彩纸、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装有水的塑料勺子,让学生观察勺子表面的现象。
2. 探索: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勺子表面为什么会出现弯曲的图像。
3. 实践:学生动手操作,用勺子、水和镜子进行互动游戏,观察和记录游戏过程中的有趣现象。
5. 创作:学生利用彩纸、画笔等材料,创作一个以勺子为哈哈镜的趣味场景。
6. 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讲述创作过程中的有趣经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勺子里的哈哈镜板书形式:图片+文字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观察家里的镜子,发现并描述镜子的弯曲特性。
2. 学生尝试利用家里的镜子进行有趣的互动游戏,记录游戏过程中的有趣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如参观镜子工厂,了解镜子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材《勺子里的哈哈镜》。
通过本项目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勺子表面弯曲的特性,并学会利用勺子作为哈哈镜进行有趣的互动游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勺子表面的弯曲特性,知道勺子可以作为哈哈镜使用。
中班科学游戏《勺子里的哈哈镜》教案教案
![中班科学游戏《勺子里的哈哈镜》教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b5209a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7d.png)
中班科学游戏《勺子里的哈哈镜》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镜子》,具体内容为《勺子里的哈哈镜》。
通过该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勺子形状与成像之间的关系,探索镜子中的影像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勺子形状与成像之间的关系,理解镜子中的影像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勺子形状与成像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镜子中的影像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勺子、镜子、卡片、投影仪。
学具:每组一个勺子、一面镜子、一套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展示一个勺子和一个镜子,让学生观察勺子在镜子中的形状。
(2)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勺子在镜子中会变成这样呢?”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勺子形状与成像之间的关系。
(2)教师通过展示卡片,让学生观察不同形状的勺子在镜子中的成像。
3. 随堂练习(5分钟)(1)教师发放学具,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讨论。
(2)每组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卡片上,并进行分享。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规律,教师进行点评。
5. 动手操作(10分钟)(1)教师发放教具,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不同形状的勺子在镜子中的成像。
(2)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卡片上,并进行分享。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进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勺子里的哈哈镜2. 内容:(1)勺子形状与成像之间的关系(2)镜子中的影像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家里不同形状的勺子在镜子中的成像,记录下来。
(2)用自己的话解释勺子形状与成像之间的关系。
2. 答案:(1)作业一:观察记录表(2)作业二: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勺子形状与成像之间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1)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动手操作环节学生积极性较高。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勺子里的哈哈镜精选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勺子里的哈哈镜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8978b921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97.png)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勺子里的哈哈镜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镜子》,详细内容为“勺子里的哈哈镜”。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让幼儿了解勺子形状对物体的影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勺子形状对物体的影响,了解哈哈镜的原理。
2. 能够观察和描述勺子里的哈哈镜现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勺子形状对物体的影响,掌握哈哈镜的原理。
教学重点:观察勺子里的哈哈镜现象,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哈哈镜实验盒、勺子、气球、卡片等。
学具:每组一套哈哈镜实验盒、勺子、气球、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勺子和一个气球,提问:“你们知道气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如果把气球放在勺子里,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呢?”引发幼儿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教师演示将气球放入勺子中,引导幼儿观察气球在勺子里的形状变化。
(2)教师解释勺子形状对物体的影响,讲解哈哈镜的原理。
(3)教师提问:“你们还见过哪些东西放在勺子里会变得很有趣?”引导幼儿思考和分享。
3. 随堂练习(1)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形状的勺子对物体的影响。
(2)每组派代表分享实验结果,其他幼儿倾听并给予评价。
六、板书设计1. 勺子里的哈哈镜2. 内容:(1)勺子形状对物体的影响(2)哈哈镜原理(3)实验结果分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不同形状的勺子,记录并描述其在勺子里的哈哈镜现象。
2. 答案示例:(1)圆形勺子:物体在勺子里变形,像哈哈镜一样有趣。
(2)方形勺子:物体在勺子里变成方形,边缘有扭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幼儿参与度较高,对勺子里的哈哈镜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幼儿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哈哈镜现象,如水波纹、曲面镜等,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索欲望。
《中班《勺子里的哈哈镜》科学教案》
![《中班《勺子里的哈哈镜》科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fd85ab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06.png)
《中班《勺子里的哈哈镜》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奇妙的镜子》,详细内容为《勺子里的哈哈镜》。
通过该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镜子的一些基本特性,特别是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特点及其区别。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表达及合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原理。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感受并描述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凹面镜、凸面镜、勺子、卡片、实验器材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凹面镜、凸面镜、勺子、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勺子和卡片,让学生观察卡片在勺子里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凹面镜和凸面镜的好奇心。
2.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讲解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原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两者的区别。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用凹面镜和凸面镜观察卡片,描述成像特点。
4. 小组讨论(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凹面镜成像特点:缩小、正立、虚像2. 凸面镜成像特点:放大、正立、虚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凹面镜和凸面镜观察不同的物体,描述成像特点。
答案:略2. 拓展延伸: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凹面镜和凸面镜,了解它们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了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原理。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同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现象,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原理。
2. 实践情景引入:确保实践情景能够引发学生对凹面镜和凸面镜的好奇心。
3. 例题讲解:讲解凹面镜和凸面镜成像原理的清晰度和易懂性。
4. 随堂练习:学生实践操作的指导与反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科学活动《勺子里的“哈哈镜”》教
学设计
中班科学活动《勺子里的“哈哈镜”》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不锈钢勺子凹凸面成像的不同,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2.能仔细观察和记录,并用清晰的语言描述勺子凹凸面成像的不同。
二、活动准备:
不锈钢勺子(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幼儿记录用纸、笔;镜子若干;教师记录纸(大张);凸面镜、凹面镜在生活中的运用幻灯片;魔法师合格证(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
三、活动过程:
(一)创设学魔法情景,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老师最近向魔法师学习了魔法,你们想学吗?魔法师是要有自己的宝贝的,小仙子有魔法棒,老巫婆有扫帚,那我的宝贝是什么呢?请仔细听“你哭她也哭,你笑她也笑,要问他是谁?只有你知道”。
(二)引导幼儿用摸、看的方法比较勺子的两面,发现勺子的凸面和凹面。
我的宝贝不是镜子,而是魔法勺子。
你们仔细看一看,
勺子是不是也可以“你哭她也哭,你笑她也笑呢?”你在勺子里能看到自己吗?
陈老师在每个小朋友的椅子后面准备了一个魔法勺子,请小朋友拿出来
1.摸一摸勺子的两面有什么不同?
现在请小朋友上来说一说勺子的两面有什么不同?
嗯,勺子的一面是凹进去的,这就是凹面(出示字卡凹),还有一面是凸出来的(出示字卡凸)
小结:原来镜子是平平的、很光滑的,而勺子一面是凹进去的、一面是凸出来的。
这就是我们的魔法宝贝——魔法勺子。
现在请小朋友把魔法勺子放在后面的袋子里。
(三)填画记录表,感知并记录勺子的反射现象。
1.介绍记录表的填画要求。
引导幼儿用勺子的凹面和凸面来照照自己,看看在里面你是什么样的?记录在纸上。
师: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各种勺子,待会请小朋友选择一根勺子,用勺子的凹面和凸面照一照自己,看自己变成什么样?然后画在这张记录表里。
师:现在请小朋友轻轻的走到桌子旁边,找一个位置坐好。
2.幼儿交流记录的结果。
师:现在请小朋友上来说一说,你用的是什么样的魔法勺子,照出来的你是什么样子的?
3.教师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结果,从而揭示魔法的秘密:用凸面照出来的人,脸都变形了,这就是“变形术”;用勺子凹面照出来的人,头颠倒过来,这就是“倒身术”。
(四)魔法考试,巩固幼儿所得经验。
我要考考你们是不是真的学会了魔法,学会的小朋友我要给他颁发魔法证书。
教师介绍要求:我来说魔法的名称,你来做动作。
例如:我说瘦身术,你就要用勺柄照自己。
提示语:你们可以看着魔法秘笈来变魔法。
生活中我们还有那些东西也是有凹凸面,也可以当我们的魔法宝贝的?回去找一找再来跟小朋友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