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散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一、课前准备 1、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见新学案P10) 2、回顾学过的有关“秋”的诗句,体会其感情基调 a 王维空山新雨后,。 b 杜甫无边路木萧萧下,。 c 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 d 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

e 毛泽东看万山红遍,

二、自读课文,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混混沌沌()( ) 潭柘寺()槐树()扫帚()落蕊()一椽破屋()廿四桥()蟋蟀()( ) 嘶叫()房檩()平平仄仄()譬如()颓废()鲈鱼()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解题目。“故都”两字指明,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故都”两字指明了描写的地点,因为即含有一种文化底蕴也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确定了描写对象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深沉。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3、郁达夫先生对于故都的秋,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你这样认为的理由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到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来朗读一下。明确:秋天,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者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2、找出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四、段落分层:思考写了哪些秋景,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一( 1 --- 2 ):抒发感受,向往故都之秋 1秋晨院落故 2秋槐落蕊都二( 3 -----12 ) 3 秋蝉残声==>特点:清,静,悲凉的 4 秋雨话凉 5秋日胜果三( 13 ----- 14 ):总结全文,眷恋故都之秋五、鉴赏思考 1、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点拨: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

2、枣子熟了不也是红的吗?作者又为何喜欢呢?点拨: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七、八月之交”),这时的枣是“淡绿微点拨: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3、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点拨: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4、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再总结。答:味。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

——慢、润、淡(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比喻。作者用了四组对比来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喻体------黄酒与白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六、拓展延伸

1、对比刘禹锡《秋词》,回答问题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①问:《秋词》中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境。用什么手法表现的?(豁达乐观的心境,运用对比)②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为何刘禹锡只写冲天而上的云鹤?有何深意? (借鹤飞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抒发绝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