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名师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热爱和尊重,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2.使学生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鼓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
4.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例,旨在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内涵。对于高中生而言,这一知识点有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
在制定教学案例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背景和兴趣,将案例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地理素养。
2.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方式,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不足,调整学习策略。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4.评价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作业小结巩固知识:教师布置了一篇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小论文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撰写。这种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能够阐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能够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实际地理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合作探究能力。

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其形成原因,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教学难点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实际地理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美丽的自然景观图片(如热带雨林),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这一景观中,包含了哪些自然地理要素?这些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二)讲授新课1、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讲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定义:自然环境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岩石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气候与其他要素的关系以某地的气候为例,分析气候对地形、水文、土壤和生物的影响。

例如,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容易形成河流和湖泊,地形较为平坦;而干旱的气候则可能导致风沙地貌的形成,土壤贫瘠,生物种类相对较少。

(2)地形与其他要素的关系讲解地形对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的影响。

比如,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势高低会影响河流的流速和流向;不同地形区的土壤类型和肥力也有所不同;地形还会影响生物的分布和种类。

(3)水文与其他要素的关系以某条河流为例,说明水文对气候、地形、土壤和生物的影响。

河流可以调节局部气候,塑造地形,影响沿岸土壤的形成和肥力,为生物提供水源和生存空间。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2.案例研究作业:
分组进行案例研究,每组选择一个典型的自然环境问题,如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案例背景和现状。运用GIS等工具,结合整体性原理,分析问题成因,并提出治理方案。
3.论文式作业:
围绕“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这一主题,撰写一篇论文。要求学生明确论文观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述,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自然景观的图片,如山川、河流、湖泊、森林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自然景观之间的联系。随后,提出问题:“这些自然景观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教师简要介绍自然环境的定义,强调自然环境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学会运用该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文献查阅等方法,收集和整理自然环境的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结合实际案例,指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进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整体性原理:详细讲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内涵,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该原理。
-案例分析:运用GIS等工具,让学生参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及反思

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及反思

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掌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激发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形成原因。

2.难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提问:你们觉得这些景观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二)新课讲解1.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内涵。

2.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如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原因。

4.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如相关性分析、空间分析等。

(三)案例分析1.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某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四)课堂小结2.强调整体性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某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2.收集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3.课堂小结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1.对学生的个别问题解答不够细致,可能导致学生理解不深。

2.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这些不足进行改进,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二)新课讲解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我展示一张地球的卫星图片,然后说,“同学们,这张图片展示了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你们能告诉我,这些环境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学生可能会回答:“它们是相互联系的。

”我接着解释:“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它指的是一个地区的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要素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5.1优秀教学案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5.1优秀教学案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4.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多媒体展示丽江古城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我国云南省的丽江古城为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丽江古城的自然环境特点,分析其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丽江古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的定义及特点;
2.使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认识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丽江古城为案例,分析其自然环境特点及形成原因;
4.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关系。
针对不同年级的知识深度,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概念;对于高二年级的学生,则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探讨丽江古城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对于高三年级的学生,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丽江古城的自然环境,将其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范畴。
2.提问:“你们知道丽江古城的自然环境特点吗?”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
3.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1课时)示范教案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1课时)示范教案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理解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播放视频, 思考: 黄山拥有“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情境“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不仅山峰险峻、秀美, 而且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

地质、地貌、生物、大气、水等其中一项特色突出的山, 就能美名远扬, 而黄山松、石、云、泉俱绝。

【讲授新课】(板书)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组成要素【多媒体展示】“扎龙湿地景观”图, 思考: 图中有哪几种自然环境要素?生: 大气、水、生物、土壤、地貌等。

师:自然环境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要素组成。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扎龙湿地所在地形区——东北地区, 看看东北地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湿地。

(板书)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含义【探究】【多媒体展示】“东北地区沼泽分布”和“哈尔滨气候”图, 思考: 东北沼泽湿地的形成原因。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点评指导, 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

【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降水多;冬季气温低, 积雪不融化, 春季气温回升, 积雪融化补给;众多河流汇入;纬度较高, 年平均气温较低, 蒸发弱;三面环山, 中部地势低平, 排水不畅;有冻土分布, 不利于下渗。

2.山区植被覆盖率的减少可能会引发山体滑坡。

师: 试着画出要素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说, 画板图。

)【多媒体展示】要素板图。

师: 图中各要素主要是通过水循环联系起来的。

【多媒体展示】“自然环境整体性”图。

师: 自然环境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 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 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3.情景创设与多媒体演示的有机结合:利用多媒体演示山地景区的自然景观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美妙,引发他们对整体性原理的思考。同时,通过情景创设,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4.反思与评价的及时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与理论性的完美结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问题导向与小组合作的有效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的第一节内容。整体性原理是地理环境研究的核心思想,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2.运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地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取长补短,提高了自己的地理素养。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从事地理研究和工作打下了基础。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精选3篇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精选3篇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精选3篇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2.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自然带的形成。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教学过程【导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复习提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示景观图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将不同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作对比)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图片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

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讲授】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师:从整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上面两幅图的差异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出示图片“五带的划分”)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生:温度。

师: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生:全球性的尺度。

师:对。

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模小。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能够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2、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二)教学难点1、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新功能。

2、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图片,如热带雨林,提问学生:“在这幅图片中,你能看到哪些自然地理要素?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新课讲授1、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强调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1)以水循环为例,讲解水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迁移和交换。

例如,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形成降水,又回到地面,参与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从而影响着气候、地貌、土壤和生物等要素。

(2)通过案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分析土壤、植被、气候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植被减少;植被减少又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同时影响气候的调节功能。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以东北森林的变迁为例,讲解当森林被砍伐后,土壤、气候、生物等要素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整个地理环境逐渐朝着与原来不同的方向演化。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包括其含义和表现。

(2)学生能够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气候、地形、土壤、生物和水文等。

(3)学生能够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现象和解决地理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实地考察或观察地理图像、资料,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观念,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表现。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1)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现象和解决地理问题。

(2)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表现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地理案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热带雨林的破坏等,引导学生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加深学生对整体性原理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案例或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地展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图片,如山水相依的画面,提问学生:“这幅图片中包含了哪些自然地理要素?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2)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讲授新课(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即自然地理环境是由气候、地形、土壤、生物和水文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能够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2)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如牵一发而动全身、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等。

(3)能够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探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树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念,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1)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问题。

(2)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表现和原理,使学生对整体性有初步的认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热带雨林的破坏等,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加深对整体性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地理现象和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图片,如森林、河流、山脉等)同学们,大家看这幅图片,这里有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河流、雄伟的山脉,构成了一个美丽而和谐的自然环境。

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自然要素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讲授新课(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

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通用2篇)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通用2篇)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通用2篇)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1.通过读图、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三、情感目标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

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学过地理学吗?【学生回答】学过,初高中都学过!【教师讲解】你们还没学过地理学!你们只学了第一章行星地球属于地球概论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属于气象气候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属于水文学,第四章地地表形态的塑造属于地质地貌学。

今天要学的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才真正进入了地理学的殿堂。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

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教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教学设计4: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4: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材目标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掌握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及整体性的概念。

2.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3.学会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的方法和掌握整体性的概念。

4.培养学生树立自然环境具有普遍联系及整体性的思想。

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从区域视角认识区域所在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分析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地理实践力:动手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生物循环和水循环的示意图。

4.人地协调观: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教学重难点】1.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不仅山峰险峻、秀美,而且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

地质、地貌、生物、大气、水等其中一项特色突出的山,就能美名远扬,而黄山松、石、云、泉俱绝。

【老师】展示课件,针对材料提问问题:黄山拥有“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针对回答进行评讲,最后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来进入今天的学习,首先我们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掌握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及整体性的概念。

2.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3.学会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的方法和掌握整体性的概念。

4.培养学生树立自然环境具有普遍联系及整体性的思想。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

2.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1)实现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结果:自然环境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老师】提问书中的思考题,加强对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理解【思考】图中有哪几种自然环境要素?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迁移的?【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针对回答评讲,对回答正确的同学进行表扬【老师】展示案例,进一步加深对生物循环的认识【案例】生物循环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整体1.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公开课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公开课教案】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2.3.4.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1.2.通过分析景观图片,回想个人对不同自然要素之间关系,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念,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点1.2.3.教学难点教具准备课时安排2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复习提问)1.2.生(回答)1.反映了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会对整体环境演变产生影响,整体环境演变也会影响某2.师板书: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推进新课投影:热带疏林草原海南岛热带季雨林问题:1.2.3.这些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的?如何1.2.这些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在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师热带雨林景观,全年高温多雨,湿度大,年降水总量达2000毫米左右。

植物茂密,种类丰富,乔木高大分层,有的可以分为4~5层,终年常绿;林内阴暗潮湿,叶尖有滴水现象,所以称为雨林。

由于植物种类多,果实丰富,动物也相当多,代表性动物主要有猩猩、河马等。

地表径流也因降水多而很发达,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强的砖红壤。

总之,该区的自然地理各要素与环境整体性相协调,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这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

板书: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70的活动,并展示“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问题:1.2.生(回答)1.2.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

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师说得很好。

我们能不能绘制一幅水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示意图,让这一过程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地理环境中的能量交换、物质运动(如水循环、碳循环、氢循环等)往往跨越圈层界线,它们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2课时)示范教案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2课时)示范教案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地理实践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地理要素在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地理要素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过程中产生的整体功能。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景观”图,思考:水土流失只是土壤侵蚀的过程吗?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怎样的过程?【讲授新课】(板书)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师:一般认为,自然界中的水土流失,只是土壤的侵蚀过程。

实际上,在土壤侵蚀的同时,地貌、植被、地方气候也在同步变化。

因此,水土流失是一种统一的自然地理环境演化过程。

(板书)1.统一演化【探究】【多媒体展示】东北地区发展阶段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演化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阶段1:中生代西部、北部、东部山地隆起,中部盆地断裂下陷,奠定东北地区现今地形的基本轮廓。

阶段2:新生代第四纪早期,中部盆地发育巨大湖泊,沉积了厚达30~70米的黏土(湖底淤泥)。

阶段3:新生代第四纪晚期,松辽分水岭抬升,湖泊萎缩变小,甚至消失,河流、沼泽湿地发育。

问题:结合文字资料,你能推演出东北地区环境演变过程中,与阶段2相比,阶段3各自然要素的变化吗?请在要素关系示意图中表示。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评指导,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

【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首先是地貌要素变化。

松辽分水岭的抬升,地表有坡度,加速水流,超过湖泊边缘时外泄,使湖泊水量不断减少,面积萎缩;地形抬升,流水侵蚀加剧,形成河流。

水文发生变化。

地表水减少,使水生生物不断向陆生生物演化。

湖底淤泥慢慢发育为土壤。

水域面积变小,当地小气候也会逐渐变干。

【案例】“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多媒体展示】“湿润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思考:①各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②与东北地区的环境相比,有哪些异同呢?③目前,东北地区主要处于图示哪个阶段?生:①地形:湖泊变为陆地;生物:水生变为陆生;土壤:由湿变干;气候:湿润变为干燥;水文:湖水变浅至消失。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

2.掌握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其表现。

2.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景观之间存在什么联系?2.知识讲解(1)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是指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a.地貌、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b.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c.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案例分析(1)案例分析一:长江流域洪涝灾害a.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原因;b.探讨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关系。

(2)案例分析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a.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b.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关系。

4.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强调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3)指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启示。

6.作业布置(1)阅读教材,巩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2)结合实际,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在生活中的应用;(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其表现(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发现自然景观之间的内在联系。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哪些自然景观?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生:河流穿过山脉,山上的植被影响了河流的水量。

师:很好,这说明不同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谁能再举个例子?生:气候会影响植被的分布,而植被又影响土壤的形成。

2.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通过互动讨论,让学生理解各要素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3.创设互动环节,让学生亲身参与进来,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从而加深他们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例如,在讲解水文要素时,可以提问:“水文要素如何影响其他自然环境要素?”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精神。例如,在讲解土壤侵蚀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土壤侵蚀是如何影响自然环境整体性的?”
同时,我会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意查阅相关资料,培养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作业小结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现实生活情境的引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从而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思考。这种情境引入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亲近感。
2.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例如,通过课堂表现、小组合作、课后作业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3.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在小组合作中,可以让学生相互评价对方的表现,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导入方式是通过展示一组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在展示图片的过程中,我会向学生提问:“你们认为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有何不同?它们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以此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实例分析与小组合作:在讲解自然环境整体性时,我结合了实例进行分析,如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并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深入探讨,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通用3篇)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篇1【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1年整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名师》优秀教案

〖2021年整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名师》优秀教案

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本节内容是选择性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首先明确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一致性,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

二是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本节教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课本活动和内容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组成;第二部分,通过活动案例,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演替。

第三部分,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开发资源时候中应该统筹兼顾。

本节课在讲解的过程中,应该多使用案例,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自然过程演变来了解本节知识的内涵。

区域认知: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综合思维: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应用整体性思维来分析地理现象的本质地理实践力: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人地协调观: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知识,说明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能将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联系起来,真正理解地理环境中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1.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地理环境整体性含义的理解;重点2.自然地理环境系统整体性的演变;难点教师准备:课件、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主要环节师生活动与时间新课导入【老师】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板书核心素养目标展示【老师】展示: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综合思维: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应用整体性思维来分析地理现象的本质地理实践力: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人地协调观: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知识,说明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登封市第一高级中学刘占宽
课程标准: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建立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课标解读:本标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

整体性的概念需要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作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在特定的环境下,各要素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两大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另一方面,地理环境整体性还表现为动态演化的统一性,任何一要素不可能背向整体环境而演变,如黄土高原这一环境单元的演变;其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如我国东北森林砍伐导致的后果。

由此,给人类带来的启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要过多的开发和利用环境中的自然资源,在开发某类资源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对这一要素的改变可能带来的整体环境的影响。

否则,就会带来环境的变迁,甚至生态失衡。

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
素的关系,避免在资源开发利用中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水循环、生物循环说明各地理要素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组成一个有
机的整体。

2、通过水土流失对其他要素的影响,说明地理环境演化的统一性;并让学生通过
对案例三的分析,明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运用动态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一方面各地理要素统一于自然地理环境中;另一方面各
要素的演化也具有统一性,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教学难点:
1、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导入:设问:斑马会爬树吗?(学生:不会)
猴子是不是长跑健将呢?(学生:不是)
为什么呢?——这说明世界万物都必须融入其生存的环境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
体。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承转新课)在这两张图片里,你认为涉及到哪些圈层?
(学生说出四大圈层之后,归纳出五大地理要素,即大气(气
候)、水、地质地貌、土壤、生物。

他们共同构成我们环境整体,
他们是不是孤立存在的呢?本节我们从三个方面认识什么是整体
性(明确本节重点目标)。

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案例一:
1、指出水循环示意图中主要环节的名称。

并思考水循环联系了哪些圈层?
①③
④⑤
2、联系了哪些圈层?
3、(发散思维的培养)你能举例说明水与地貌、水与气候、水文与植物、水文与土壤的关系吗?
小结归纳:所以,气候、水、地质地貌、生物、土壤等五大地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
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制约、联系的有机整体。

案例二中提到了生物对其他要素的影响,加以印证上述结论。

(学生阅读材料,总结归纳回答问题)
①、生物改变大气成份;②、改变水的化学成份;③、加快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形成。

(承转)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功能:(非重点,只需要看书了解一下概念,再能举例加以认识即可)
第二部分、新的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1、合成了有机体(长得枝繁叶茂);
2、平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藏羚羊这一案例说明了大自然的平衡功能——佛说“一切皆有定数”,自然法则而已。


(承转)既然是相互有关系的,他们的发展演化也是个统一的过程:
第三部分整体性的表现之一——统一的演变过程看课件图片:这里会不会长出大片茂密的森林呢?
(学生思考发言,说出生长森林缺乏的地理条件,从而得出各要素一致性发展的结论)
阅读案例二,思考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土壤、植被、地貌都会受到影响吗?如果会,那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河段的“地上河”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有关系吗?
思考2(学生逆向思维):相反,如果这里植被覆盖率很高的话,地貌、水文、气候等其他要素会怎么样吗?
参考答案1: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植被覆盖率更低——植物蒸腾作用减弱——气候变得干旱。

水土流失造成下游地区泥沙沉积,从而抬高河床。

参考答案2: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减轻——土壤肥力强——植物蒸腾——气候湿润,生态发展良好。

总结:所以,各要素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的演变也具有一致
性。

如果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也会变化。

一要素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
(承转)正因为如此,如果其中一个因素被外界干扰,出现了不正常的演变,那么其他要素也会受到影响,正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请看案例三,完成学案上的思考题。

(课堂延伸)东北地区的这种开发模式给人类带来什么启示?
——对某一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其与其他要素的关系,避免造成生态失衡。

也反映出一定的哲学道理,大家待人处事,眼光要长远,要有发展的、联系的观点。

课堂小结:本节我们认识了由气候、岩石等五大地理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五大要素不断过行着物质能量的转换并产生新的功能;整体性的两个表现:统一的演化过程;一要素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

课堂练习:(见学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