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第五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姓名一、单项选择题(23×2分=46分)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止时间是( C )A、1949年—1953年B、1952年—1956年C、1953年—1957年D、1950年—1954年2、正式把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列为国家发展战略是在( C )A、新中国成立时期B、解放前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3、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 A )A、重工业建设B、农业建设C轻工业建设D、文化建设4、2006年7月,青藏铁路正式通车。

青藏公路是什么时候通到“世界屋脊”的(A )A、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B、大跃进时期C、文革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5、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中采用公私合营办法改造的是(B )A、个体农业B、资本主义工商业C、个体手工业D、国营企业6、“开着一辆解放牌汽车,奔驰在青藏公路上”,这种情景最早会出现在( D )A、抗美援朝时期B、“文化大革命”时期C、“大跃进”时期D、“一五”计划完成后7、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准确含义是( C )A、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B、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合作社C、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D、把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8、农业合作化和土地改革最大的不同是(B )A、受到农民的欢迎B、对所有制进行了改变C、促进了农业生产得到增长D、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9、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C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10、东北工业基地的形成,直接反映了( B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顺利完成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C、改革开放重振东北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辉煌11、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改变这种局面始于(B )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B、“一五计划”成功实施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D、改革开放顺利进行12、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我国仍然没有的是( C )A、飞机制造业B、汽车制造业C、电子制造业D、机床制造业13、1956年,长春一汽生产了第一辆国产汽车,被命名为(C )A、东风牌B、红旗牌C、解放牌D、胜利牌14、“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第5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一】前段分析教学目标: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所取得的成就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3.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教学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二】课堂进行时文本资料:(一)“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中国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

该宪法除序言外,分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以及国旗、国徽、首都,共4章106条。

该宪法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革命与建设的经验,充分反映了中国历史的状况和过渡时期的特点,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它的制定与实施,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教案

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教案

第5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等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1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三大件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二、教学重、难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三大改造的完成。

三、教学过程;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采取老哪些措施?结果如何?学生讨论之后教师指出: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后,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导入新课1、教师用多媒体显示:1952年中、印、美人均钢和电产量对照表.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中国重工业基础簿弱,远远落后于美国,也落后于印度。

2、教师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面对这种情况,你当时是党中央经济建设的顾问,你将怎样确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3、学生阅读教材之后回答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4、教师进一步提问:“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特点是什么?5、结论:基本任务——○1优先发展重工业,力求农、轻、重、商协调发展;○2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教师提问:提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哪些重大成绩?(引导学生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归纳教材内容。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们在:○1工业上:建设项目达一万多个;○2交通运输业上: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武汉大桥提前通车等;○3全国农民平均收入比952年增加近30%.6、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武汉长江大桥(一)(二)(三)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汽车出厂(四)青藏公路7、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A、大会召开的背景: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时期;B、时间:1954年;C、地点:北京;D、会议的主要内容:制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钢产量(公斤) 钢产量(公斤)
发电量(千瓦时) 发电量(千瓦时) 2.76
通过以上对比,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通过以上对比,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1. 开始实行“一五”计划( 1953年) 开始实行“一五”计划( 1953年 2.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一五”
请你用简明的语 归纳出“一五” 言,归纳出“一五” 计划基本任务的要点。 计划基本任务的要点。 一、优先发展重工业,力求农、轻、 优先发展重工业,力求农、 商协调发展; 重、商协调发展; 对农业、 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 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三、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1. 开始实行“一五”计划( 1953年) 开始实行“一五”计划( 1953年 2.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一五” 3.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1957年)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 划期间,我国在 划期间, 经济建设上取得 了哪些重大成就? 了哪些重大成就?
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
1.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场
左起)董必武、周恩来、李济深、 (左起)董必武、周恩来、李济深、刘 少奇、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张澜、 少奇、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张澜、林伯 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台上。 渠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台上。
刘少奇当选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周恩来被任命 为国务院总理
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
1.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 一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 一届“人大”选举国家和政府领导人 一届“人大” 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第6讲: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6讲: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党史知识大讲堂》第六讲: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罗平汉)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在全国范围的建立。

1952年秋,党的领导人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和党预定的社会主义目标,开始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秋,过渡时期总路线正式提出,由此开始了大规模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当时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其序言中规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在其总纲中,又作了这样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就对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作了明确的表述。

《共同纲领》中并没有任何“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样的文字,但它在总纲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实际上用另外一种方式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

新中国成立之初组成的中央人民政府,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联合政府。

中央人民政府的主席、副主席共7人,其中非中共人士3人,分别是宋庆龄、李济深和张澜;中央人民政府委员56人,其中非中共人士27人。

在随后组建的政务院及其所属机关的负责人中,政务院副总理共4人,其中非中共人士两人,即郭沫若和黄炎培;各部、委、署主官中,非中共人士超过三分之一。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亦由非中共人士沈钧儒担任。

中央人民政府的这种格局,一直维持到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

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共同纲领》作了这样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我国的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我国的基本国情

建国初期三大运动
• 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运动是指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新解放区开展的土地 制度改革斗争。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 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 解放战争过程中,东北、华北等老新解放区(约有1.6亿 人口)已经实行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新中 国成立后,广大新解放区则尚未实行土地改革。为了彻底 实行土地改革,1950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开 始在新解放区实行土改运动的准备工作。1950年6月,中 共七届三中全会讨论了新区土地制度改革。从1950年冬季 开始,一场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新解放区农村广泛展 开。到1952年底,除西藏等少数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 农村胜利完成 。
三种主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 资本主义经济
三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 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 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两条道 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三反五反
“三反”、“五反”运动是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 中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的“反行贿、 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的统称。 这场运动把贪官和奸商揪出了不少,并使得他们生命(包括政治生命)为零、也使 得他们财产为零。这有非常大的震慑作用。
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 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 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 行,宣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成立。参加会议的有46个单位的代 表共662人。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这三个为新中国奠基的历史性文件。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国旗、国歌、国 都、纪年等项决议,会议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 会的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当时还不具备召开普选的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的条件下,肩负起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重任,完成了 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揭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学习目标】1.记住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间、任务及其主要成果;《中华人民共国宪法》通过的时间、性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

2.让学生了解“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其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能力。

3.通过讲述“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的完成。

教学难点:“一五”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问题探究法、导 学 过 程方法导引【自主学习,基础过关】1.自主检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时间:______年。

总路线、总任务内容:逐步实现国家的_________,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_______。

特点: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

(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1953-1957。

重要任务: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发展_______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影响:初步建立起独立的_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典型人物:______________,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制定时间: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

(2)意义:是中国人们英勇斗争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时间:1953年-1956年。

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义: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我国从此进入______________阶段。

2.我的疑惑:学生自主写出自己的疑惑,各小组组长收集,整理和分析这些疑惑,把这些疑惑传递给老师,老师一并把有意义的疑惑呈现给所有同学。

第2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2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经纬纵横学史1.时空坐标2.阶段特征本单元主要反映新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政治: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经济: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三大改造);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一五”计划)。

核心考点突破核心考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知识点1: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间1953年到1957年底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成就工业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交通运输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内容制定宪法制定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影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知识点2: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

(2)概况(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不足: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一、单选题:
1、右边的文献出自:()
A、遵义会议
B、七届二中全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第一部宪法颁布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民主政治与法治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主要表现在(

A、制订了《中华民同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D、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答案】选C。

3、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于()
A、1949年
B、1952年
C、1953年
D、1956年
【解析】选D。

4、某班开展以“一场最深刻的社会变革(1953~1956)”为主题的课堂讨论。

据此判断,他们讨论的是()
A、解放西藏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一五计划
【答案】选C。

5、()政策是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
A、拍卖
B、兼并
C、赎买
D、没收
【答案】选C。

二、材料题:
材料一:……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已经在1956年基本完成了。

生产关系这种根本的变化,为我国社会生产力开辟了迅速发展的道路。

材料二:我国1952年钢产量135万吨,发电量72、6亿度,煤炭6,649万吨,原油43、6万吨,棉布38、3亿公尺。

1957年钢产量535万吨,发电量193亿度,煤炭13,000万吨,原油146万吨,棉布50、5亿公尺。

1957年比1952年钢增长296%,发电量增长166%,煤炭增长96%,原油增长235%,棉布增长32%。

--以上材料均选自1959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回答:
(1)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说出材料一中“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的内容。

请列举出两个当时建立,并长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企业名称。

(2)你认为依据材料二的内容能够证明材料一中的哪些历史结论?(概括表达)
(3)请你把材料二的数据编制成易于对比分析的表格。

(要求:简明清晰,有表格名称)
【答案】(1)完成了农业的合作化完成了手工业的合作化,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公私合营)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或国民经济各项指标有了显著增长)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
★列举其他内容,只要符合事实均可得分
(2)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②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③三大改造完成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回答出一点即可得分。

整体抄袭材料一原文不得分。

(3)表格名称:1952与1957年我国工业生产简况对比(部分)(第一个五年计划前后我国工业生产简况对比)(部分)
钢产量(万吨)发电量(亿度)煤炭(万吨)原油(万吨)棉布(亿公尺)1952年135 72、6 6,649 43、6 38、3
1957年535 193 13,000 146 50、5
增长百分
296% 166% 96% 235% 32%

输入数据完整、无出差,便于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均可得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