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医治未病

合集下载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
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灵枢· 顺逆》篇之“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
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 病,不治已病。”
2、“治未病”的实质内涵(3)

分析经文可知,《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篇所论“治未病”,属中医养 生学范畴之论,指人体处于未患病的健康状态时,即应通过合理的养 生调理,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的发生。《灵枢· 顺逆》篇所论“治未
未病的涵义(3)

其三,“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根 据疾病传变规律及器官相关法则,身体某一
器官已有病,会影响到其他器官并使之生病,
《难经》及《金匮》中有“肝可传脾,
“治未病”一词最早出自《内经》,其基本 思想经历代医家充实、发展,最终形成独特
的学术内涵和理论体系,是中医学重要防治

相对于“未病先防”和“将病先防”原则而言,“既病防变”
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原则虽属“退而求其次”的“治未病”原则,但从实践角度看,
4.“病后防复”

“病后防复”原则主要按照“调摄为主、治疗为辅” 的基本宗旨,采取各种相应措施,着力祛除留滞未尽
之余邪,恢复机体气血精神、脏腑功能,促使机体完
中医治未病理论
的基本知识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胡学军
引言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治疗学领域中的重要 理论,其思想构建和理论形成发展过程中对
中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时至今日,这一理
论的精髓对当代中医理论创新和临床发展仍 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对中医 “治未病”理论进行系统整理,深入研究, 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适寒暑,外避邪气,预防致病因素的侵袭,两相得宜,
以达长期保持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健康状态。

治未病

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中的动态观中医“治未病”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它基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阴阳的对立统一思想及恒动的发展观。

中医“治未病”思想不仅仅是未病防病,防微杜渐和已病防变两个方面,它包含着如何提高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益寿延年,从整体上把握生命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关系,进而对疾病进行有效地预防和治疗。

动态的疾病观贯穿于中医“治未病”的始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善治者治皮毛: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阴阳应象大论》:“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筋脉,其次六腑、其次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这里蕴含着两层意思。

第一,疾病不是一层不变的,是按一定规律不断发展的:《灵枢〃九针十二原》:“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

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结也。

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

”这就是说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特定的、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并且疾病是可以认识、预防的。

善治者,上工也,救其萌芽,能在疾病的萌芽期发现疾病并积极治疗,尽而作到早发现、早治疗,防微杜渐。

太阳病在六经病中病位最浅,属外感病的早期,而其篇幅却占整本《伤寒论》的三分之一以上。

可见仲景对疾病进行早期治疗的重视程度。

其阳明病篇和少阴病篇中三急下的目的在于急下存阴,防止热盛竭阴而使病情恶化。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病入骨髓,扁鹊亦望而还走,下工刺其已成,求其已败,其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层意思是说病位有表里深浅之分,其治亦有所分,善治者治病恰到其份。

用后世医家的话来说就是:“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宜辛平散表,不可用凉,清气热不可寒滞,否则可能使邪不外达而内闭,则病重矣”。

仲景在《伤寒论》中也再三告诫人们不要过汗、过下而伤正。

但现实之中,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医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存在这种问题。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作者:王蕾来源:《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16年第11期朱长刚:医学博士后,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李济仁国医大师弟子,新安中医世家“张一贴”内科第15代传人,现任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地方服务中心副主任,安徽省济仁国医大师研究院院长。

临床擅长膏方养生、亚健康干预与慢病调控。

国医大师家中的“小六子”一提起朱长刚医生,就不能不想起他那位鼎鼎大名的导师——国家首批、安徽省首位国医大师李济仁。

这个生在淮南农村的农家子弟,是怎么成为大师弟子的呢?和很多从小胸怀大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医生不同,朱长刚选学中医的初衷特别简单实在:就想有个城镇户口,能有份稳定的工作。

当然,愿望也是会生长、涅槃的,接触中医以后,朱长刚刻苦学习,读书、学经典、做研究,在几千年的中医文化熏陶下,他的思想和眼界都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他开始把目光从“谋生”延展向更远大的目标——成为一名“名医”。

1986年,得知李济仁国医大师在招研究生,朱长刚不由得起了“奢望”:要是能跟着大师学习,那该多好!现实很骨感:那一年,大师只有一个硕士研究生招生名额,但和朱长刚一起报考的却有7人,其他人都是本科生,只有朱长刚是安徽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的,且年纪最小,该怎样才能入得了大师的法眼呢?朱长刚唯有背水一战,全力以赴!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分数一公布,朱长刚考分最高,而且不少课都是满分!就这样,他如愿以偿成为李济仁的入室弟子。

朱长刚用了“大家风范”四个字来形容李济仁。

大师擅长痹症和痿症,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而来,令人每天都应接不暇。

但大师对每个病人都一视同仁,不仅认真诊疾,辨证治疗,还想法设法为病人省钱。

对学生,大师也视如己出,爱护有加。

朱长刚和爱人与大师一家来往密切,甚为投缘,犹如大师的子媳,师母索性直呼朱长刚为“小六子”——李家有五个子女,就把他算成老六了。

朱长刚抗议道:“老五其实比我年纪小!”师母笑眯眯答:“那可不行,咱们按排行算!”“治未病”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名师出高徒,在大师的指引下,朱长刚如饥似渴地汲取中医知识的精华,逐渐成为膏方养生和亚健康调理等方面的中医专家,也继承了大师亲切近人的风范。

良医治未病故事概括

良医治未病故事概括

良医治未病故事概括良医治未病故事概括如下: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扁鹊回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说,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未发之前。

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

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初起之时。

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传于乡里。

而我治病,是在病情严重之时,所以大家认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这个故事说明了“良医治未病”的道理。

良医治未病原文如下: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复君最小,臣未尝事之。

”文王曰:“夫子昆弟三人皆善于人,皆圣相也。

今子告未尝事扁鹊复君,是不有难色者为乎?”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尝见病形者,故已病之不治自已愈亡;中兄于病视神,见始得病形者,故始可治;扁鹊于病视神,见终不可治者,故乃可治。

”译文:魏文王问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谁最擅长医术?”扁鹊回答说:“我大哥最擅长,我二哥其次,我最差。

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

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

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在本乡里。

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

一般人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用麻药让人昏迷,所以误认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赏析:这个故事主要在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扁鹊作为一位名医,他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预防疾病的发展,在疾病尚未形成之前就进行治理,从而避免病情的恶化。

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是一致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预防,尽可能地避免问题的发生。

当问题出现时,如果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也可以避免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此外,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要谦虚谨慎。

尽管扁鹊的医术高超,但他并没有自吹自擂,反而很谦虚地评价自己和两位哥哥的医术。

扁鹊论医与安全工作三个层次

扁鹊论医与安全工作三个层次

扁鹊论医与安全工作三个层次
中国古代名医扁鹊曾将医生分为三个等级:一流医生治未病,
在人未染上疾病时能提前预防,防患于未然。

二流医生治苗头,在
人刚有一点疾病苗头时,迅速诊治,病人能转危为安。

三流医生治
已病,在人患上大病后忙着抢救,患者大多九死一生。

扁鹊对医生
的这三种评价对企业的安全工作颇有启示。

事故对企业来说就像疾
病一样,侵袭和伤害着员工的生命和企业的肌体,而企业安全工作
则像医生一样担负着预防和处理事故的使命。

企业安全工作关系到
员工生命、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是企业的头等大事。

在实践中,由于工作理念和工作水平存在差异,一些企业在安
全工作中存在着防、救、戒三个不同的层次。

所谓防,就是企业把
安全生产工作的着力点放在预防事故的发生上,注重抓企业安全生
产的隐患治理,实行超前预防。

所谓救,就是强化制度,加强检查,在出现事故险情时能够及时化解,避免更大的损失。

所谓戒,就是
在事故发生后,痛定思痛,吸取教训。

在以上安全生产工作的三个层次中,防为上,救为中,戒为下。

我国的安全生产基本方针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安全效益的
金字塔法则显示,系统设计的一分安全性=10倍制造安全性=1000
倍应用安全性。

要杜绝事故必须从事前预防抓起,预防事故要比事
故发生后进行救治要容易得多,而且成本也低得多。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是至今为主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

今天店铺整理了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篇一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

“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

“治未病”就针对以上三个状态,具有以下作用。

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这是医学的最高目标,是健康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也是一名高明医生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治未病”的措施方面,我们主张首选绿色疗法,比如针灸、推拿、中药疗法。

深受人们喜爱的健身项目如太极拳、健身操、瑜伽等就可帮助人们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药粥、药茶,最好是在明确自身体质状态的前提下选用,另外健康规律的生活和平和恬淡的心态也是至关重要的防病措施。

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续发展,这是潜病未病态的治疗原则。

中医体质辨识就是通过对病人身心状态的分析,确认其身体的寒热虚实阴阳偏颇,针对个体体质的特殊性,积极改善特殊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实现对特殊人群的病因预防,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

比如一个亚健康的人,整天疲乏失眠,缺乏热情,通过体质辨识,我们认为他是肝气郁滞,应当在肝俞、脾俞、太冲、足三里等穴位上给以针刺、按摩或拔罐等刺激,以疏肝理气,调理脏腑气机,使肝气得以疏泄,脏腑功能归于平衡,机体恢复健康状态。

三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

济世良医——访“治未病”专家钱得方先生

济世良医——访“治未病”专家钱得方先生

名医风采名医小传钱得方(1950—),山东阳谷人,“治未病”专家,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医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其中“虫草抗癌长寿丹”获国家专利,“红斑狼疮神方(又名凉血解毒方)”、“钱氏还童丹”、“钱氏大活络丹”、“还童丹1号”“还童丹2号”等正在申报国家f发明专利。

山东阳谷人钱得方先生,数十年来致力于“治未病”的研究,专注于天然蛹虫草的临床应用。

“我从不做别人已经做成的事情。

”钱得方先生如是说。

在“治未病”研究领域,钱先生多年来始终遵循这一原则,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独辟蹊径。

20年前,钱先生就已开始着手研究“治未病”理论。

为购买中医药方面的典籍和设备,不辞旅途劳顿、奔赴各大省市的书店和医疗设备公司;为学习医药方面的知识,向多所医院的专家和大学教授虚心请教;为采集草药,不惜耗费巨资,只身前往深山大谷;为研制虫草药方,殚精竭虑,兀兀穷年。

钱得方先生已编著出版了《蛹虫草临床方剂应用》等自然医学专著,详细而全面地介绍了蛹虫草的药理药性、功效应用、药方用法,以及蛹虫草在抗肿瘤、抗菌、抗炎方面的重大突破和临床效果。

书中的药方均是先生研发的,包括临床应用、成药制剂、食疗保健、药茶等方剂数百种,每个药方均详细注明处方功能、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

多年来人们对冬虫夏草都有一定的了解,对蛹虫草的药用价值了解甚少。

在《全国中草药汇编》一书中,记录了蛹虫草和冬虫夏草的氨基酸含量测定数据,其对比结果显示,蛹虫草氨基酸含量的水溶解和酸溶解均比冬虫夏草高出3至5倍。

蛹虫草在“治未病”领域的价值可窥一斑。

钱先生研发的“虫草抗癌长寿丹”,2011年荣获国家发明专利,这一丹药主治各种恶性肿瘤,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各种心脑血管疾病,临床三年,药效显著。

近几年,他又研制了“钱氏大活络丹”——主治中风、偏瘫、顽疾恶疾等疾病;“钱氏还童丹”——主治伏尸、更年期综合症等;“红斑狼疮神方”等系列自然虫草药剂,正在申请国家专利。

中医治未病的意义

中医治未病的意义

中医治未病的意义中医“治未病”思想是以预防为主的防病养生法则,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中,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治未病“也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它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来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这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中医治未病在当前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医学的最高境界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尊爱,当人体处于“未病”状态下就应该注意防止疾病的发生,而保养生命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内经》称为“宝命全形”。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七十二》中说:“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大凡人的生命状态可以分为“未病”、“欲起之病”、“已病”三种,即健康人、欲病之人(亚健康人)、患病人;医学也可以分为三等,“上医”的职能是做好养生维护生命的健康;“中医”的职能是早期干预以防发病;“下医”的职能是治疗疾病。

这里把“治未病”的医生作为上等的医生。

诚如《证治心传》所说:“欲求最上之道,莫妙于治其未病。

”“治未病”是“最上之道”,也就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内经》162篇把主张“治未病”的养生放在首要位臵,是寓有深意的。

元代医家朱丹溪说:“今以顺四时,调养神志,而为治未病者,是何意耶?盖保身长全者,所以圣人之道。

”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医易义》说:“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

浅谈中医“治未病”理念在亚健康防治中的应用

浅谈中医“治未病”理念在亚健康防治中的应用

浅谈中医“治未病”理念在亚健康防治中的应用摘要: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疾病的预防,医学关注的对象也逐渐从“已病”人群向“未病”人群转变,医学干预的切入时间也逐渐提前。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它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核心理念也将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当今社会亚健康防治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阐述中医“治未病”在防治亚健康中的一些应用。

关键词:治未病;亚健康;预防1.“治未病”的概念和理论渊1.1“治未病”的含义“治未病”是中医学中重要的防治思想。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淮南子》中亦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里的“治”,不仅指医疗,还包括整理、治理、研究、管理等内容。

“治未病”,顾名思义,就是预先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传变。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大致讲,其内容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大主题。

这就要求人们在平时就要时刻有着预防疾病的观念,有了小病就要及时治疗,注意阻止其继续深入并恶化,这样才能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1.2“治未病”的古代理论渊源“治未病”这一思想源自《内经》。

历代医家又对其“治未病”内容进行了继承、补充和发扬。

东汉张仲景秉承《黄帝内经》、《难经》之旨,将“治未病”思想与临床医学相结合,如《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这是根据五脏六腑的生克制化规律所提出的既病防变的预防措施。

后唐代医家孙思邈指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未病”、“欲病”、“已病”是疾病酿成前后的三个阶段。

发现并治疗处于不同阶段的疾病,可以视为区分医生水平高下的尺度之一。

元代朱震亨指出:“与其求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中医治未病与健康养生--马福俊

中医治未病与健康养生--马福俊

“治未病”有感——丹溪心法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 先” 。

名言:有钱人没健康,你依然是个穷人;修
身不修心,你仍然是病人。 总之,这就要求大家提高健康保健意识,深 刻领会“古代中医” “治未病”理念,运用 中医传统防病、治病、养生、长寿理论与技 术服务于社会。
二、以“治未病”中心和健康体检中 心为依托开展工作
以中医传统医学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融合
现代科技,为广大群众提供以健康为中心的 个性化体检;中医体质辨识;健康评估;健 康咨询、中医养生保健指导;中医传统非药 物疗法、适宜技术等系列服务。从心里调节; 膳食调养、中医调理、运动调摄等多方面为 广大群众提供个性化且全面的养生、保健、 疾病预防、健康干预等且具有中医特色的预 防保健服务。


如中医里的夏季养生,提出“天人合一”是中医养生的指导 理论与思想。人要和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在“素问四季调 神大论”中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 人体阴阳和自然界阴阳变化是相一致的。人应在春夏时节保 护体内阳气的生长,在秋冬时节保养人体阴气,使体内阴气 得以收藏。 以中医理论整体观念为准则,达到“治未病”平衡阴阳。内 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腠,其气必虚” 。所 以要扶正祛邪。立夏时节开展好“三伏”贴伏工作,受益于 广大人民群众
开设“治未病”与健康体检中心,开 设项目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成人健康体检,适合于想了解自己身
体健康状况的人群。包括健康、亚健康、易 感以及康复人群。
二、是中医体质辨识,适合于想了解 自己属于那种体质的人群。
三、是健康调养咨询,适合于想了解 中医养生保健和思想进行亚健康调养 的人群。

中医治未病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中医治未病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中医治未病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展开全文“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治未病重在防,防未病与治未病殊词同旨,诗人陈志岁《病中窥镜》云:“偶对玻璃镜,床头漫想思。

颜貌瞒人老,腰肢管自衰。

至防防未病,精补补初亏。

窃珍宾世体,须竟我为为。

”(《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

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类经》注释“此承前篇而言圣人‘预防’之道”。

《灵枢·逆顺篇》:“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如《刺热篇》:“肾热病者,顾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脏气热于内,必先见于色,病虽未发,见其色而即刺之,名曰治未病。

”《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

”《集注》:“萌芽,始发,见其洒淅动形而即治之,不使有伤三部九候之气。

”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难经·七十七难》:“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古代医德的名言警句

古代医德的名言警句

古代医德的名言警句范文一:古代医德是一门很重要的文化,不仅反映了古代医学的理念和经验,更是在现代医学发展中依然具有启示作用。

以下是一些与古代医德相关的名言警句:1. “治未病”的思想这一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中的“先天易感,后天难治”的概念。

意味着要在病发之前,早期进行预防和保健,避免疾病发生。

这为现代健康管理提供了很大帮助。

在写作中可重点强调“预防优于治疗”的思想,写作少许讽刺现代人缺乏预防意识,泛滥的“爱吃零食”、“不锻炼”等等。

2. “医者先要确定病源”这是医学发展的初步,医生首先要考虑病是哪来的,才能根据病因而采取适合的方案。

这一理念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

在写作中可重点强调这个道理,写作可以从生活中揣摩一些具体的例子。

3. “操作之前先调理元气”《问切妙指》中提到:“切莫因病处理,须在元气上先全治。

”操作之前,先要对患者的体质进行分析和调理,这样操作才会更加顺利和安全。

在写作中需要深刻理解这种治疗思路,并从现实角度写出具体例子,比如手术医生需要了解患者体质,个体差异,予以安排合适的麻醉剂用量等。

4. “医者以德为先”古代强调,医生不仅要具备高超的医术,更要具备医德。

一个医生如果没有敬业精神,任何医术都难以成为一名好医生。

而目前,社会上的资质医生这一执业证书的买卖一度猖獗。

写作中需要把这一道理与现实很好地联系起来,强调社会需要真正承担起医德标杆。

这一点也是当前国内医疗行业亟需改善的重点之一。

范文二:古代医德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古代医生所讲的医德和现代医生所讲的医德大不相同。

以下是几句古代的名言以及我对他们的理解。

1.医者以德为先。

这句话意味着医生不仅要具备高超的医术,更要具备道德上的高尚品质。

具体而言,医生所讲的德就包括敬业、诚信、亲和、慈悲等等。

在写作中需要结合现实来说,强调当前医疗行业中的问题,比如医生贪污、收受红包等等。

2.良医救人先救己身这句话简单明了的表达了保护自己的健康对于救助病人的重要性。

什么是中医“治未病”

什么是中医“治未病”

什么是中医“治未病”在中医治疗理论当中“治未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主张防患于未然,在疾病发生之前就做好预防工作,减少疾病发生率;对于已经发生的疾病,主张尽早诊断与治疗,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最后是在预防治疗的复发,减少后遗症。

一、中医“治未病”的起源中医治未病发展于汉唐时期,西汉的张仲景指出旧伤愈合之后,若过度劳累,或饮食不规律,旧伤就会再次发生。

所以他将病后调摄,以防复发补充作为治未病的重要延伸;唐代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他主要是从欲病早治和养生保健的角度对治未病提出观点,“喜养性者,治未病之病”;东汉华佗根据虎、熊、猿、鹿、鸟五种动物的运动姿态,创造了五禽戏作为他和弟子们锻炼身体的方法;晋代葛洪提出“内修”“外养”的理论,方法为“行气”“导引”“服食”“卫生”等。

二、中医“治未病”典型案例史上最著名“治未病”的案例,就是扁鹊与齐桓公的故事,扁鹊因为医术高超,经常为郡王治病,有一天他去巡诊,见到齐桓公看其面容说道:“我发现君王的皮肤出现一些问题,您应该尽早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齐桓公听了却说:“我一点病都没有,我自己的身体自己了解,用不着治疗”。

扁鹊也没说什么就走了。

齐桓公不高兴的说道医生总是把力气浪费在没病的人身上,以便说把健康的身体说成是医好的。

过了10天,扁鹊再次去见齐桓公,并再次劝齐桓公早些治疗,因为通过查看,齐桓公的病情已经到饥肉里面了,齐桓公仍旧不相信,再过了10天,扁鹊发现齐桓公的病情已经发展到肠胃了,又再次劝他早些治疗,齐桓公对扁鹊更加反感。

又经过10天后,扁鹊刚见到齐桓公,转身就走,这令齐桓公百思不得其解,这次怎么不说我有病了呢,他就派手下的人去问扁鹊原因,扁鹊说:“刚开始齐桓公皮肤患病,用汤药清洗、针灸热敷就乐意痊愈”;到了肌肉里,用针刺便可;病情蔓延到肠胃后,服用草药汤剂还有疗效。

但是目前已经病入膏肓,我也没有什么办法了,只能听天由命。

精选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精选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中医 "治未病 "的内涵“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以致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

依据现代医学理论, 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 一是健康未病态; 二是欲病未病态; 三是已病未传态。

所以, “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 拥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备传变的作用。

“治未病”发源与临床意义《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贤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 不治已乱治未乱 , 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尔后药之 , 乱已成尔后治之 , 譬犹临阵磨枪 , 斗而铸锥 , 不亦晚乎” ,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中医学向来重视疾病的预防。

“治未病” 的观点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 , 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贤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 不治已乱治未乱 , 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尔后药之 , 乱已成尔后治之 , 譬犹临阵磨枪 , 斗而铸锥 , 不亦晚乎” ,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另见于《素问·刺热》篇 :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 , 心热病者颜先赤 , 脾热病者鼻先赤 , 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 肾热病者颐先赤。

病虽未, 赤色者刺之 , 名曰治未病。

”此“病未” , 合上文是指机体已受邪但尚于无症状或症状尚少、的段。

种潜病可展成某种拥有明症状和体征的疾病。

因此,“治未病” , 是指通必定的防治手段以阻断其展 , 进而使种潜病向健康方向化 , 属于疾病初期治的范。

于《灵枢·逆》 : “上工 , 刺其未生者也。

其次 , 刺其未盛者也。

其次 , 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 , 不治已病。

”此“治未病”医生的治和水平提出了要求 , 要想成一名高妙的医生 , 要善于防疾病 , 防患于已然。

合代医学的理 , 合各家法 , 能够将人群的健康状分三种:一是健康 , 未病 , 即人体于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 ; 二是欲病未病 , 即体内病理信息匿存在的段 , 或已拥有少量预兆症状或体征的小疾小恙状 , 但尚不足以断某种疾病 ;三是已病未 , 即人体某一器出了明病 , 依据疾病的律及腑之的生理、病理关系 , 病邪可能入其余腑 , 但病邪尚限制在某一腑未生的状。

危机管理,良医治未病

危机管理,良医治未病
砥 砺 ,使 企 业 在 危 机 的磨 炼 中 更 为 成 熟
与强大。
的 负 责 人 。 这 些 成 员 应 保 证 其 畅通 的 联 系 渠道 。当危 机 发 生 时 , 该机 构 自然 转 型 为危 机 领 导核 心 。 3 建 立 危 机 预 警 系统 : 业 公 关 危 、 企
维普资讯
口林景 新
危 机 管 理 ,良 医 治 未 病
危 黧
垂法变点处我 市发危我辑 度危生扩, 无干特无可 把机 ,散们 握的机们, 阻万以不深 场生但在 危发 是逻 止化及的 机, 以
从 而 找 到危 机 处 理 的最 佳 策略 ,使 每 一 次 危 机 都 变 成 对 企 业 成 长 的 一 种 考 验 与
机 是 企 业 内 外 环 境 出 现 问题 造 成 的 . 因
此 , 危 机 爆 发 之 前 , 然 会 显 示 出 一 些 在 必 信 号 。 当企 业经 营过 程 中 出现 如 下 征 兆 时 ,就 有 必要 提 请 决 策部 门注 意并 进 一
危机 预 防 : 建立 内部 危机 防御 体 系
造 一 个 中 产 阶 级 占大 多 数 的社 会 结 构 ,
为 在 企 业 运 营 过 程 中 ,无 论 是 大 危 机 还
是 小 危 机 .无 论 是外 部 危 机 还 是 内 部 危 机 都 潜 伏 四 周 ,危 机 的 出现 是 随 时 可 能 发 生 的 事 情 。杰 出 的企 业 要 做 的 重 要 事
情 不 是 期 望 危 机 不 发 生 ,而 是 建 立 出 色
当 的 行 动 , 有 可 能 控 制住 问 题 的 发 展 。 越 ‘ 国 内 外 企 业 应 对 危 机 的 成 功 经 验 和 失 从

中医典籍中对良医的比喻

中医典籍中对良医的比喻

中医典籍中对良医的比喻中医典籍中对良医的比喻真是丰富多彩,光是想一想就让人觉得有趣又深刻。

咱们常听到“医者父母心”这句话,意思是说,医生得像父母一样关心病人,尽心尽力。

其实啊,老祖宗对“良医”的定义,不仅仅是要求他们技术高超,更多的是希望他们能用心去治疗,用心去感知病人的痛苦。

说白了,医生得有颗大大的心,能察觉到病人的需要,能用心去“对症下药”。

比如《黄帝内经》里就说过,良医是“治未病”的高手。

你看,这话就有意思了。

治未病,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在病还没发作之前就能预见到,提前帮你预防好。

这就像你车子要坏了,医生不是修车的那种,而是能在你车子开始发出怪声之前就提醒你,快去检查一下,免得哪天半路抛锚。

多牛!这就是“良医”的智慧。

换个说法,良医就像一个聪明的侦探,常常在你还没意识到问题之前,就已经发现线索,进行预警了。

再比如,《伤寒杂病论》里有提到,良医像“庖丁解牛”。

你想想,这庖丁一刀下去,牛就被解得利索,没浪费一丝力气。

这不就是在说,良医做事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吗?当病人来到诊所,医生一看,眼神一锁,心里就知道病在哪里,治疗方案立刻就出来了。

你看,像这样的大夫,真的是不多见啊。

每次听到这类比喻,我都想笑,想象庖丁那种动作简直帅呆了,简直是一种艺术!对于良医来说,治疗病人也不是什么“乱战”,而是要精准、有效,能找到病根所在,立马给出解决办法。

再讲讲《伤寒论》里另一种比喻,说好的医生是“针锋相对”的高手。

什么意思呢?就像你打游戏时候,敌人打来一个技能,你得立马反击,不能软弱。

针锋相对的意思就是,医生治疗病症时要做到“精准对抗”,病症是敌人,医生手上的药方就是最精准的武器,一击命中,敌人立马撤退。

这里面没有过多的试探和拖延,每一针每一药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精准出击。

而《本草纲目》里,李时珍对良医的定义又是一个“巧妙”的比喻。

他说,良医像“园丁修剪枝叶”。

有意思吧?意思就是,良医不是一味地“杀菌除病”,而是像园丁一样,看病人的身体,修修补补,能让它恢复原本的生机。

中医治未病的历史演变

中医治未病的历史演变

中医治未病的历史演变出品:科普中国制作:北京燕清联合文化产业发展中心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很多人都听过“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

扁鹊为蔡桓公治病,却不得蔡桓公的信任,而最终扁鹊逃走,蔡桓公不治而亡。

故事中展现的不只是扁鹊高超的医术,还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预防为主的思维与实践是医学发展的方向,这已成为当今国内外的共识。

美国从事自然和预防医学工作的安德鲁·韦尔博士在其著作《不治而愈》中,明确指出:“医生的基本职责首先应该是教会人们如何不得病……传授预防知识应该是最重要的,治疗已发生的疾病是次要的。

”类似的观点,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医者就已经提出,即“治未病”。

说到“治未病”的思想渊源,必然离不开《周易》,它对中医“治未病”思想的起源有着极为深刻的哲学指导意义。

《周易》以运动规律的客观存在为基础,提出居安思危的理论,告诫人们要防患于未然。

这种思想渗透于中医学中,奠定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基础。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被历代尊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

该书分《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书中三处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概念,成为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框架。

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这样的表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是对治未病的最为经典的论断,明确提出了治未病养生的思想内核——“未病先防”,成为当今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在《素问·刺热篇》中指出:“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从这段表述中,可以体会到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在《灵枢·逆顺》篇中还提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良医治未病——关于如何开展执纪监督的几点思考

良医治未病——关于如何开展执纪监督的几点思考

2018年第11期《鹖冠子》中有一个故事: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扁鹊回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说:“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未发之前。

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

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初起之时。

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传于乡里。

而我治病,是在病情严重之时,所以大家认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这个故事说明了“良医治未病”的道理,对现阶段的执纪监督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

腐败分子也不是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就开始腐败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量到质、不断变化的结果。

开展执纪监督,就是要常抓常严,防患于未然,减少问题发生,彰显防微杜渐、抓早抓小的功效。

防止好人变成坏人,坏人变成罪人。

进行日常监督,可以进行以下尝试:一是盯紧关键少数,确保工作常态化。

领导干部掌握着权力和资源,是开展执纪监督工作的重点对象。

开展执纪监督,要避免“一阵风”“突击式”的监督方式。

要在日常上下功夫,常提醒、勤约谈,对领导干部在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民主决策等方面开展日常监督,重点发现领导干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四风”等问题和线索,确保纪律严明,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防止个人或少数人独断专行,增强工作透明度,保证重大决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确保广大领导干部做到廉洁从政。

二是深入基层群众,发现线索问题。

我们党开展工作的一项重要法宝就是走群众路线,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

执纪监督工作要变被动为主动,不能只坐在办公室内等着举报线索,要深入到一线,了解被监督人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与被调查人所在单位的领导、同志、亲属,工作中涉及的服务或是监管对象,甚至是素不相识的路人进行广泛交谈,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对其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道德操守情况以及社会评风进行调查,形成个人风评材料,建立个人廉政档案,从中发现线索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扁鹊的医术很高超,很多疑难杂症,扁鹊都能手到病除,因此扁鹊的名声大噪。

一天,魏文王问扁鹊:听说你有兄弟三人,都会行医,哪个水平最高啊?扁鹊说:我兄弟之中,我的水平最差,大哥的水平最高。

魏文王很奇怪:为什么你的水平最差却名气最大呢?扁鹊说:大王有所不知,我大哥可以在病人生病之前,就可以看出病人所生之病,并给予适当的治疗和提醒,病人就不会生病。

由于大哥治病在病人病症发作之前,病人并没有确实的体验到疾病所带来的痛苦,所以病人就不会觉得我大哥会治病。

二哥技术比大哥稍差,它只能在病人发病之后,在病情深入发展以前给病人治好,所以病人以为我二哥只会治小病。

而我的水平,只能在病人并入膏肓的时候才能为其治病,所以,大家看到的都是我治好的疑难杂症,觉得我的医术最高,所以我的名气才最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