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政治学研究途径和方法.

政治学研究途径和方法.

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四个层次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伦理学世界观 神学世界观 法学世界观 社会学世界观
政治心理学 政治地理学 生物政治学
行为主义 系统分析 结构功能理论 博弈论
统计学 运筹学 实验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方法
方法论
学科性方法 分析性方法 工具性方法
最高层次的 方法,具有 指导性
采用其他学科的基本 原理和基本方法来研 究政治现象
三、政治学研究方法
政治学 研究方法
传统的研究方法
哲学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方法 制度研究方法
现代研究方法
社会学:精英、团体文化分析
来自社会科学 经济学:理性选择、公共选择
心理学:政治心理如态度动机等
系统分析:系统与环境
来自自然科学
机构—功能:内部运行状况和规律
四、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现存社会的教条 如生态主义、女权主义、新马克 思主义 。严格来说,这只是意识形态的批判,不 作为独立的发展阶段。
上述演变过程说明,政治学发展出现了科学化 的趋向,但是,不是纯粹的去传统而尽科学的过 程。
二、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历史角度
对象:思想观念 哲学研究传统 方法:文献研究和分析
结论:价值和理念 对象:政治现实 经验研究传统方法:观察和描述 “眼见为实” 结论:评价和建议 对象:适合量化的领域 科学研究传统 方法:自然科学的方法 结论:预测未来
4、利益分析方法: 从利益角度分析人们结成经济关系、阶级关系和政治社
会关系的动因分析政治的内容和特性。 “ 一切阶级关系都是利益关系 ”这是马克思主义者整
个世界观的基础。
经济分析方法
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政治学习内容

政治学习内容

政治学习内容政治学是一门关于政治现象、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的学科,它涉及国家、政府、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政治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既包括了政治思想史、政治制度、政治行为等方面的研究,也包括了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政治哲学等领域。

政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社会生活、国家建设和国际关系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政治学的基本概念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有着较为明确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首先,政治学涉及了政治现象的研究。

政治现象包括了各种政治制度、政治组织、政治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政治学还涉及了对政治理论的研究。

政治理论是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从古至今的政治思想、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政治学还涉及了对政治实践的研究。

政治实践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括了国家治理、政府管理、政治运动等方面的内容。

二、政治学的主要内容政治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政治思想史、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首先,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政治思想史包括了古代的政治思想、近现代的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政治制度是政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政治制度包括了各种形式的政治制度、政府组织、政治体系等方面的内容。

再次,政治行为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政治行为包括了政治参与、政治决策、政治运动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政治理论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政治理论包括了各种政治理论体系、政治哲学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三、政治学的学科特点政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具有一些独特的学科特点。

首先,政治学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

政治学研究的内容较为广泛,涉及了政治现象、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其次,政治学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

政治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了理论层面的政治思想、政治理论,还包括了实践层面的国家治理、政府管理等方面,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

再次,政治学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

政治学研究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国家发展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政党政治研究的方法、观点

政党政治研究的方法、观点

1989 1991
29.70 23.94
59.70 71.17
63.79 81.11
47.029 51.841
1992
1993 1994 1995
“立法院”
县级地方官 员 地方长官 “立法院”
31.86
41.30 38.72 33.17
60.50
47.47 56.22 46.06
89.82
104.70 108.52 115.97
3
2 1 4
50
40
30
20 10 共产主义政权 现政权 未来五年
1 俄罗斯政治体制; 2俄罗斯经济体制;3乌克兰政治体制;4乌克兰经济体制
党的官员的任职变化与失败的政策执行
选民认同低
选民认同度高
30 任 职 年 限 10 20
保住官职与选民认同
保住官职与获胜联盟规模
小规模获胜联盟
大规模获胜联盟
民顿生美 大鲁存 学特与布 出主政鲁 版编策斯 社:成梅 《功斯 繁》奎 年荣,塔 ,的布等 第治鲁: 理斯《 之梅政 道斯治 页 》奎制 。 ,塔度 中、、 国希政 人尔治 [ ] · ·
一些主要文献的观点



美国学者希布斯(Hibbs 1977;1987)认为,不同类别的政党利 用菲力普斯曲线来实现他们向往的经济结果。左翼政党选择菲力 普斯曲线上较低的失业率和较高的通货膨胀率的一点;而右翼选 择相反组合的一点。阿利西纳(Alesina 1987)等人的的研究则 发现,政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普遍的,但不是持久的。这些影 响在一个新政府当选大约两年之后消失。 为经济的“回顾性评价”途径,即:人们依据经济业绩来决定是 否拥护执政党,如果经济增长快、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低就能 够对执政党形成较高的认同度,相反,经济业绩差的执政党即使 在其他方面有突出成绩也难以获得人们的支持 。 提出痛苦指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理论。

政治、政治学、研究方法及研究领域

政治、政治学、研究方法及研究领域

政治、政治学、研究方法及研究领域一、政治相关知识简介(一)词源不少西方语言中的「政治」一词(法语politique、德语Politik、英语politics),都来自希腊语πολις,这个词可以考证出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荷马史诗》中,最初的含义是城堡或卫城。

古希腊的雅典人将修建在山顶的卫城称为“阿克罗波里”,简称为“波里”,城邦制形成后,“波里”就成为了具有政治意义的城邦的代名词,后同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结合在一起而被赋予“邦”或“国”的意义。

后又衍生出政治、政治制度、政治家等词。

因此,“政治”一词一开始就是指城邦中的城邦公民参与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行为的总和。

中国先秦诸子也使用过“政治”一词。

《尚书·毕命》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

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将“政”与“治”分开使用。

“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实现安定的状态等。

(二)定义由于人们在不同时代面临的历史任务不同,需要政治发挥作用的侧重点和着力点不同再加上不同历史观的影响,所以在解释政治概念时所强调的内容也就不同,于是就产生了对什么是政治的各种各样回答,形成了众多的关于政治的定义。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认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

这些论述概括反映了政治的本质、属性、基本内容和特征,是研究政治现象和为政治下定义的指导思想。

西方的政治学家为政治下过许多定义,例如:①认为政治是国家的活动,是治理国家,是夺取或保存权力的行为。

②认为政治是权力斗争,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

③认为政治是人们在安排公共事务中表达个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活动,政治的目标是制定政策,也就是处理公共事务。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 1:国家形式的含义 • 2: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 •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第二节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 1:政体的划分标准 • 2:君主制政体 • 3:共和制政体 • 4: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第三节 国家结构形式
• 1:国家结构的概念 • 2:古代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 • 3:现代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 • 4:选择国家结构形式的依据和原则 • 5: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径 • 4:政治消亡是政治发展的最终归宿
第十四章 中国的政治文明
• 第一节 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内涵 • 第三节 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制度建设
第一节 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逻 辑
• 1:传统政治文明的现代转型 • 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萌蘖及其当代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内 涵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和政党 制度
• 1: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发展 • 2:资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征 • 3:资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
用 • 4: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和政党 制度
• 1: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发展 • 2: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征 • 3: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团体
• 1: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性质和特征 • 2: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地位与作用 • 3: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发展
第十二章 政治文化
•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含义及功能 • 第二节 政治文化的类型和结构 •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含义及功能
• 1:阿尔蒙德关于“政治文化”的基本观点 • 2: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对政治文化概念的理

《政治学研究方法》参考资料

《政治学研究方法》参考资料

1.政治学:是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研究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行为、政治活动、政治关系及其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

2.政治科学:是指对具体政治现象进行实证研究、计量分析的科学,强调政治学研究的工具性,价值中立。

3.政治哲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是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又是政治理论的方法、原则、体系的科学。

4.传统主义政治学:(体现价值)规范研究、历史分析的研究方法、制度研究方法、法律研究方法。

5.行为主义:把政治现实中可以实际观察的行为,包括个人行为和团体行为作为研究重点,把自然科学以及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统计学等社会科学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政治学。

6、实证主义:实证主义研究模式是把自然科学研究中通用的逻辑与原则,移植到政治学究领域中来所形成的特定的研究目的、对象、方式的总和。

7.价值来源于自然界,并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价值的终极本原只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和劳动着的人类社会。

8.事实:是事情的实际情况;实有的事情。

9、价值:是人们对于事实的一种态度。

10.规范研究:是关于经济目标、经济结果、经济决策、经济制度的合意性的研究,它解决经济过程中“应该是怎样”的问题,旨在对各种经济问题的“好”、“坏”做出判断。

11.博弈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在经济学上博奕论是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

按规则是利益最大化。

12、定量: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13.质性研究:即定性研究,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而非人工控制的实验环境,充分地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的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实际互动来理解他们的行为。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原理是研究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现代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政治现象包括政治权力、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文化等方面,政治学原理通过研究这些问题,探讨政治的本质、缘由、功能及其变化趋势,以及对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学原理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核心范畴、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政治学原理的基本概念政治学原理的概念有多种解释和定义。

从广义上讲,政治学原理是对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涉及到政治、行为、文化、制度、组织等多个方面。

从狭义上讲,政治学原理是关于国家政权、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分析,主要研究政治权力的形成、变化和运作过程,以及政治决策的形成和实施过程。

政治学原理的研究对象是政治现象,政治现象包括政治权力、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文化等方面。

政治权力是政治现象的核心,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包括国家权力、社会权力、组织权力等。

政治制度是政治权力的规范化表现,包括选举制度、政治体制、宪政制度、对外关系制度等。

政治文化是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文化基础,包括价值观、信仰、思想等。

政治学原理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政治学原理关注政治权力、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分析,强调结构和机制分析,与历史学、人文学科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理论性和抽象性。

二是政治学原理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其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决策或社会问题解决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二、政治学原理的主要研究内容1、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政治权力是政治现象的核心,政治学原理研究政治权力的形成、变化和运作过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权力的来源和性质:政治权力来源于何处,政治权力的性质是什么,这是政治学原理的长期研究重点。

(2)政治权力与社会结构:政治权力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政治学原理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政治权力是社会结构中的一种力量,同时也受制于社会结构,政治权力如何塑造和被塑造于社会结构之中,这是政治学原理的重要研究内容。

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研究

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研究

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研究一、引言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是现代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强调通过观察、测量和实验来研究政治行为,以揭示政治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本文旨在探讨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优缺点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基本概念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的核心概念是“行为”,即政治体系中各个行为体的行动和相互作用。

它强调政治体系中的各种行为是受客观因素影响的,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研究。

三、理论基础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的主要理论基础包括行为主义心理学、社会学和统计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行为是由其内部心理因素所驱动的,而社会学则关注社会结构、社会互动和社会制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统计学则用于分析大量的数据,以揭示政治现象的规律。

四、研究方法1. 观察法:通过对政治体系的现场观察,了解各种政治行为的特征和规律。

2.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分析政治参与、政治态度、政治认同等变量。

3. 实验法: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政治行为的变化,以揭示政治现象的因果关系。

4. 定量分析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揭示政治现象的规律。

五、优缺点优点:1. 客观性: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研究政治行为,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2. 可重复性:实验法可以控制实验条件,使得研究结果具有可重复性。

3. 适用于大规模研究:定量分析法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适用于研究大规模的政治现象。

缺点:1. 局限性: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侧重于对政治行为的描述和测量,缺乏对政治现象的深入解释。

2. 主观性:观察法和调查法受到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3. 适用范围有限:并非所有的政治现象都适合用行为主义方法进行研究。

六、实践应用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政策研究、选举研究、民主化研究等领域。

通过行为主义方法,研究者能够揭示政治体系的运行规律,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同时,行为主义方法也有助于提高政治体系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增强公众对政治体系的信任感。

中国现代政治学发展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框架

中国现代政治学发展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框架

中国现代政治学发展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框架【摘要】中国现代政治学发展历程丰富多彩,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日益成熟的演变过程。

在方法论上,中国现代政治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包括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在内的多元化研究框架。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理解中国政治现实。

定量分析方法注重数据和统计分析,定性分析方法注重深入理解政治现象背后的逻辑,比较研究方法则能够帮助我们从跨国视角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特点,案例研究方法则能够通过深入案例分析帮助我们理解政治过程中的细节。

中国现代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已经日趋多元化和专业化,未来的研究方向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研究和理论创新。

【关键词】中国现代政治学发展史研究、基本方法、框架、引言、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正文、中国现代政治学发展历程、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结论、总结分析、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现代政治学在20世纪初开始兴起并发展,是中国政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加快,政治体制和治理方式也在不断变革和完善。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相关研究方法备受学者关注。

中国现代政治学的研究背景可以追溯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启蒙运动,当时一大批政治学家意识到政治体制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开始从实证研究入手探讨政治现象。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政治学研究逐渐走向理性化和多元化,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政治学理论家和学者。

这些学者通过对当代政治实践和理论的深入研究,为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现代政治学研究背景丰富多彩,既有对传统政治理论的吸收和继承,也有对西方政治学思想的交流和借鉴。

中国政治学学科的发展潜力巨大,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对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对于进一步促进中国政治学学科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基础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基础

一、引言在政治学与公共管理领域,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它决定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本文将就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基础进行讨论,并探索其在学术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

二、定义与概念1.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是指在政治学与公共管理领域中,用于获取、分析和解释研究对象数据和信息的方法和技术。

它旨在帮助研究者系统地进行研究,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2. 基础研究方法的基础包括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内容。

研究设计是研究方法的起点,它决定了研究的方向和框架;数据收集是研究的基础,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和文献分析等方法;数据分析是将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解释的过程,它是研究最核心的环节;结果解释则是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为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三、深度和广度的要求1. 深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深度要求我们要对每个环节进行精细思考和实践,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和逻辑,尽可能地避免偏见和误导。

2. 广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广度要求我们不仅要熟悉常见的研究方法,还要了解新兴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尽可能地拓展研究视野,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和政治环境。

四、文章撰写与观点表达在政治学与公共管理领域,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关系到研究的质量和结论的可信度。

我们需要在选择研究方法时,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目的,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在运用研究方法时,要严格按照科学原则和程序进行,避免主观偏见和误导。

五、结论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是政治学与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关系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各种研究方法,以提升研究的质量和影响力。

希望本文能对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基础有所帮助,促进学术和实践的发展。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基础是研究的关键,它涉及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多个环节。

在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科中,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政治学的研究途径1.哲学研究传统政治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涉及的是基本的伦理性、说明性的和规范性的问题,所关心的是什么才是应该或必需发生的问题。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这一传统的创始人,在中世纪思想家奥古斯丁和阿奎那那里得到重新阐释。

2、经验研究传统力图对政治现实作出冷静客观的分析。

17世纪以来洛克、休谟所阐发的经验主义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基础。

因此,一切假定和理论都应当在观察过程中得到验证。

到19世纪,发展为由法国思想家孔德所阐释的实证主义理论,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将政治学变成科学的压力变得势不可当了。

3、科学研究传统第一个运用科学术语来解释政治问题的理论家是马克思。

他应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努力揭示历史发展的动力。

这使得他用自然科学的法则来预测未来。

科学分析的时尚在19世纪成为一种主流。

20世纪50-60年代,随着行为主义的兴起,政治科学的热情达到了顶点。

用客观和量化的数据来验证各种假说。

缺陷:首先把政治仅局限在可直接观察和量化的领域,极大的限制了政治分析的范围。

另外倾向于使政治科学家背离整个规范政治思想传统。

最后强调价值中立原则,从而使既有政治安排合法化,政治学可能由此失去其批判力。

从宏观角度概括,我们也可以把政治学研究途径分为以下七个方面:1、权力研究途径特点:可以说,所有的政治活动都是围绕权力而展开的。

权力被认为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所以通过研究权力来研究政治,是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

权力研究包括如下问题:权力的性质和来源;政治体系中权力的制度安排,权力的实践方式。

2、制度研究途径特点:政治制度是政治活动的基本框架和组织方式,所以,制度研究可以描述一个政治体系最基本的制度安排,提供关于一种政治生活的规范性方面的知识,他也可以告诉我们一种制度的起源、变迁和运作程序和规范作用。

3、政策过程研究途径特点:政治往往以公共政策为表现形式。

政策制定实施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政治过程,政策过程研究目的在于分析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实际过程,考察这个过程中各种要素的作用,分析某一政策的实际效果。

比较政治学考点

比较政治学考点

比较政治学第一章政治学方法论比较研究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方法一历史分析法1.把政治现象或政治理论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范围和背景中加以考察和研究,认为其产生都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2.分析特点的政治现象,从历史因果关系当中去把握,从而认识政治现象的演化规律;3.研究特定的政治现象,从历史发展的合理角度分析其产生变化的原因;4.研究政治现象,注重研究其发展的阶段性,并善于总结每个阶段的特点;5.眼注重总结政治现象的历史经验教训;四利益分析法1.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经济社会关系,从事政治活动的动因;2.利益是政治发展的目标;3.利益是影响政治关系调整和变化的基本因素;4.利益是政治决策的价值取向;5.利益是社会成员形成一定政治心理的根源;五比较研究法1.通过纵向比较,研究政治现象发展的阶段性;2.通过横向比较,研究各种政治要素的特点和互动关系;3.通过宏观比较,研究政治现象的特点和模式;4.通过围观比较,研究事物之间的具体差异及其每个事物的特点;5.通过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6.通过比较,实现政治创新,政治借鉴,政治批断;二、现代西方政治学研究方法一行为主义研究方法认为,传统政治学只是抽象地、静止地研究国家权力和国家制度,没有研究政治行为当中的文化、心理因素,并且忽视了一些具体材料的运用,带有主观推测性,因此存在缺陷;1.把政治行为和政治行为为产生的文化、心理因素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不再重点研究国家和权力问题;2.在研究政治现象时,采取实证主义方式,注重定量研究,利用调查、民意测验、听证会等,来推断出政治行为的动机以及结果;3.在实际调查和研究中,大量采取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方法;4.在政治学研究中,应当坚持价值中立原则,不能带有阶级偏见和意识形态的色彩,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得出公正的结论;5.将政治学和其他科学交叉起来进行研究,主要是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进而又产生许多以交叉学科;(六)个案研究法是指对于一种特定的政治现象或者是一个国家、地区、单位的某一事件或群体进行个别的、专门的研究;具体包括下列一些个案:1.描述性个案研究;只对研究对象做一些纯粹的描述,不做理论分析;2.阐释性个案研究;运用理论对研究对象进行理论分析;3.假说构建型个案研究;通过对个案的精细化研究,提出一种新的假说或者理论;4.理论增值型个案研究;通过对个案的深入研究,进一步论证了某一理论的正确性,或者夸大丰富了某一理论的内涵;5.理论减值型个案研究;通过对个案的深入研究,否定某一理论或者削弱某一理论的适用性;6.异常型个案研究;是指那些背离既有的理论、特殊的个案,通过研究这种情况,发现或者创立新的理论; (七)政治角色研究法是指无论普通农民还是精英人物,总是把自己确定在特定的行为规范相关联的位置上,而人们对于特定位置的人总是按照一定的行为标准而寄予期望;具体内容:1.角色扮演;社会成员依据社会对自己的某种期待去行动,努力扮演好社会分配给自己的角色;一个人一旦被授予某种角色,就应该是自己的言谈举止、行为、风度等,尽可能的复合这一角色的要求和规范;2.角色期待;人们对于一定角色的社会成员所持有的要求和期望,分为局外人期待,当事人期待;3.角色分类;角色具有多样性,依据不同标准分为多种类型的角色;依据时间划分为,永久性角色、短期角色、临时性角色;4.角色网络;一种角色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角色处于联系之中;同时,一个人也往往扮演着多种角色;5.角色冲突;个人对角色的理解期待和他们对角色期待的冲突;个人同时扮演多种角色,也能引起内在的矛盾和冲突;第二章政治价值观比较研究三、多元主义一多元主义的基本观点1.政治过程中,政治行为主体是多元的,影响政治决策的因素是多元的;既有正式组织,也有非正式组织,除了政党、政府、议会、法院参与政治过程外,公会、宗教组织、教育部门、社会团体、新闻媒体以及公民个人也要参与政治角色,都要从自己利益出发;2.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的,反对单一的意识形态占绝对统治地位;3.社会权力的分配也是多元的,反对高度垄断权力;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着大量的彼此竞争的精英,但是多数情况下,并不存在强大的支配一切的政治精英,而是表现各种政治精英为争夺权力彼此竞争;4.政治资源也是多元的,表现为财富、武力、职业、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知识、能力以及家庭等;由于,对这些政治资源拥有的不同,导致了政治影响力的差异性;5.认为政治过程就是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多元竞争过程,政治斗争形式就是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讨价还价;二多元主义对政治学研究的促进作用三多元主义的缺陷五、社团主义一社团主义基本观点1.社团主义主张要研究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认为特定的利益集团与政府要形成一种稳定的联系;利益集团与政府的互动式在一种共识的的基础上的理性行为,并且利益集团的互动也要受到政府的管辖;因此,主张利益集团与政府保持一种密切的合作关系,社团主义本质是一种合作主义;2.社团主义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做推崇的价值观是秩序、理性、协调、合作,否认利益集团与政府间,以及利益集团彼此之间的存在冲突,注重人为地安排;3.认为政治过程就是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合作过程,政治斗争形式就是谈判与协商;4.强调法律以及规则的重要性,正是这些法律、规则、界定了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结构关系;5.认为国家决策在政治实践中的极其重要性,认为国家就是一种利益的结合体,因此,个别利益应该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6.突出政治领导者在政治活动中的作用,特别是自历史变革的关键时期,政治领导者个人意志具有中药中作用; 二社团主义与多元主义的比较1、二者的相同点2、二者的区别三社团主义的基本类型五社团主义的政治影响六、精英主义一精英主义的基本观点1.成人社会的差异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精英主义的逻辑起点;认为,内在的不平等是人类社会的永恒法则;2.精英与大众两分法,是精英主义的基石;认为一切社会无论政治制度如何,度存在着两个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属于统治阶级的永远是少数人,他们垄断着权力并享有政权带来的好处;而被统治者是人数众多的,收统治者合法的或者专横的控制;人类社会就是一个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少数人统治着分散杂论的多数人的社会;3.精英主义发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没有阶级,没有政治统治”的观点,也反对自由主义主张实行代议制的观点,认为代议制也不会改变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区分;4.认为精英之所以能够行使权力是因为:一是,取决于个人素质,这些人有特定的组织能力,人格,特征,奋斗精神,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等;二是,取决于社会结构,社会上的一些等级结构的存在,领导位置的特殊性,客观上也使一部分人成为精英;三是,非精英方面的因素,非精英具有被动性需要他人领导;5.精英行使权力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控制政府,支配经济,使用暴力,控制大众传媒,强化意识形态,惩处反对者拿手段保护及行使自己的权力;6.关于精英主义权力的更迭,提出了“非精英循环论”,认为历史的变迁是不同的类型的精英循环的产物,是一类精英被另一类精英取代的产物;7.关于非精英成为精英的问题,认为非经营上升到精英的过程是缓慢的而不间断的,非精英首先要接受精英的观点,才能进入统治集团,此外,非精英还是要凭借自身的政治资源以及特定的政治机遇以及积极的政治行为才能成为精英;8.关于精英制定国家政策的价值取向;二精英主义的政治影响第三章国家观比较研究一、强权国家观1.认为国家是政治斗争的胜利者所建立起来的统治,统治者又以斗争的手段维持其统治;这种统治既包括物质统治,也包括非物质统治;2.法律作为国家意志的产物,是保证统治秩序的工具;3.国家政策市满足统治着需要的,维护期统治的一种现实的实现手段;4.统治者拥有压倒一切的权力,依靠国家全力保证国家稳定和统治秩序的正常运行;并且国家权力对内具有至高无上性,对外具有独立性;5.国家目的就是追求统治者的利益最大化,对内实行严密的控制政策,对外发动战争;二、法律国家观1.强调国家权力的规范化和非人格化;国家权力要依据法律规定来行使,官员的职权和责任有法律来规定,国家的价值就是行使权力的规范性;2.强调公民手法的重要性,每个公民都要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3.主张建立法治国家,强调法治优于人治;4.国家是一个有强制性的秩序构成的共同体,而这个强制性秩序就是法律,因此,特备强调国家的秩序性和有组织性;5.认为国家是法律的产物,视为执行法律而设定的特定组织,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法人,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三、合法性国家观1.认为国家虽然具有强制性,但是国家的本质在于为社会提供服务,这些服务主要包括: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身安全,解决社会纠纷,实现国家主权,维护领土完整;2.特别强调国家经济职能的重要性,这种经济职能主要包括:依据正义原则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建立必须的社会公共设施,制定政策推动经济发展;3.主张实行社会福利;认为现代国家已经成为执行经济职能的工具,通过支配掌握大量的物质财富,不断的为全民谋福利,通过立法以及有关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措施发展社会福利,这样,国家由阶级统治工具变成了福利国家;4.指出国家由于提供了服务,实行了福利,国家由消极国家变成了积极国家,政府由无为政府变成了万能政府,国家由不干涉居民生活变为了积极敢于居民生活;第四章政体理论的比较研究一、柏拉图的政体理论1.他认为,最符合正义的政体是贤人政体,这是最好的政体,以“哲学王”为最高统治者;2.由于战争,一些善战的人登上了最高统治者的位置,建立起军阀政体;在这种政体下,强调体育和军事的训练,其不足之处是统治者只重视战备和荣誉,轻视知识和学问;3.由于人们对财产的崇拜与日俱增,富人的低位越来越高,甚至连战功和荣誉等都被忽视,这样财阀取代军阀成为最高统治者,这种政体只重视金钱,不重视学问;4.在财阀整体中,由于人们唯利是图,贫富分化日趋严重,穷人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这就难免不会发生穷人暴动,穷人一旦掌权就建立起了民主政体;这种整体的缺陷是:过度自由,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党执政官;5.在民主政体中,穷人领袖总是不断的剥削富人财富,引起富人的不满和反抗,有人以平民代表自居杀害富人,这些人被拥戴为最高统治者,建立其僭主政体;这是一种最坏的政体,因为统治者名义上代表平民,实质上代表专制,这种政体被贤人的整体取代;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1.关于政体的分类根据统治者的人数及其掌权的目的,将政体分为两类6种具体类型:一类是正宗政体,另一类是非正宗政体;在正宗政体中,一个人掌权的是君主制,少数人掌权的是贵族制,多数人掌权的是共和制;在费正宗政体中,以上3种政体的变态分别成为: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2关于政体变化原因他指出,贵族由于在财产上占据优势地位,要求在各方面都超越他们,将政治权力的不平等视为正义;平民则认为,大家都是自由人,因此要求一切方面都平等,将政治权力的平等视为正义;这样在同一城邦中,贵族和贫民在平等的要求上产生了矛盾,是该城邦政体变动的原因;3关于理想政体他认为,最好的政体是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共和政体;因为i,城邦的居民分为三部分:极富阶级,极贫阶级,中产阶级;极富阶级和极贫阶级都是少数人,并且极富阶级生活奢侈,只顾发号施令,易于引起人们的嫉恨;极贫阶级太卑贱,只知道服从,不能从政;中产阶级财产适中,人数众多,具有中庸的美德,适合充当富者和穷者的仲裁者;因此,以中产阶级为基础建立的共和制最稳定;第五章政体发展理论比较研究第一节西方学者的政治发展理论一、政治发展观(一)亨廷顿的政治发展观1.地理学指向的政治发展是指,把政治发展仅仅界定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问题,并不是指发达国家的政治发展;因为他认为发达国家不存在政治发展问题;2.派生性指向的政治发展将政治发展理解为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后果,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教育普及化,以及大众传媒作用的日益显着,社会流动和分层的加剧,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的政治问题,这些新问题是政治发展的研究对象;3.目的指向的政治发展政治发展被看做是像某种特定的制度形态的政治变迁过程,主要是实现政治的民主化、专业化、制度化、理性化、官僚化;4.功能指向的政治发展5.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其中,多元化的政治体系,发达的政党政治和集团政治,合理的制度安排,个人权利得到保障是政治发展的研究内容;三、政治发展动力(一)依靠精神领袖推动政治发展一些具有特殊威望的、能吸引公众的、具有非凡才能的领袖人物,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形成政治权威; (二)通过强有力的政治组织特别是政党组织推动政治发展因为政党能够动员民众,控制社会动荡,维护整治稳定,构建政治制度;(三)依靠文官推动政治发展通过文官的组织创新,强化专业精神,改善政治制度;(四)依靠军队推动政治发展认为军队参与政治有利于国家稳定;(五)依靠文化推动政治发展文化能够促进政治认同,强化政治动员,此制度因素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六)依靠中产阶级推动政治发展因为中产阶级有助于保持政治稳定,并且实现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二、马克思关于政治发展动力的描述(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政治发展的基本动力;(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政治斗争是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任何政治发展都不是自发实现的,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三)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四)改革是推动政治发展的一种现实动力;通过改革消除政治发展的阻力;(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用先进的理论宣传教育群众,是政治发展的精神;(六)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这是政治发展的额文化和科技动力;(七)善于借鉴国际上的一些国家政治发展的经验,要依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推动本国的政治发展,这是实现政治发展的外部条件;第六章政党理论比较一、政党与一般群众组成的区别1.政党有先天的阶级性;表现在:政党是在一定阶级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政党是积极的核心,是由积极中的积极分子组成的;政党是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维护者;政党在阶级斗争中起领导作用,而一般的群众组织不具备这种阶级特征;2.政党有特定的政治纲领;纲领主要包括政党的政治信仰、政治目标、政治政策,政治纲领是判断政党政治属性的标志;3.政党有特定的组织纪律;任何政党都要制定组织章程,建立组织机构,从基层到中央形成一个组织体系,并且,用组织纪律约束其成员的行为;4.政党的活动与政权有密切联系;政党主要是围绕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参与政权和影响政权而展开的;5.政党是连接政府和社会的纽带;一方面,政党代表一定的社会利益;另一方面,政党又将社会实施控制,政党的活动既存在政治体系内部,又存在于政治体制的外部;二、政党和利益集团的比较(一)区别1.政党是具有一定阶级性的组织,本质特征是阶级性;利益集团是由某种利益组成的团体,本质属性是利益性;2.政党的活动是围绕政权展开的,利益性的活动,虽然也是参与政治,但是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夺取政权,主要是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3.政党是全国性的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能把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得利益连接起来,而利益集团往往是按照一定的行业、区域、职业、民族、宗教等背景组织起来的;4.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和组织纪律;利益集团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其成员也不受某种纪律的严格约束;(二)联系1.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都在国家政治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2.利益集团的成员往往分布在政党之中,政党以利益集团作为自己的社会基础,在竞选或执政过程中,政党需要得到利益集团的支持,3.利益集团的要求往往通过政党的政策特别是执政党的政策,得到保护和实现;4.在政党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利益集团往往会起到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利益集团是对政党政治的补充;第七章政治文化理论比较研究一、关于政治文化的内涵不同内涵(一)柏拉图的“知识治国论”柏拉图认为人的品德是政治的基础,一个城邦的好坏,有赖于人们的品德,正是因为人们品德的堕落,才引起了社会秩序的混论,因此,唯有城邦制度建立理想国家,除了实行等级之外,就必须使公民保持完善的品德,此外,治理国家还要靠知识,知识、美德和权力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二)孟德斯鸠的“民族精神论”(三)阿尔蒙德对政治文化的定义(四)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二、政治文化不同类型比较(一)依据参政倾向划分1.地区型政治文化2.臣属型政治文化3.参与型政治文化二依据政治文化演化过程划分1.传统政治文化2.现代政治文化三依据政治之间的关系划分1.冲突型政治文化2.协调性政治文化三、不同社会形态的政治文化比较一奴隶社会政治文化二封建社会政治文化三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文化四我国政治文化1.我国传统政治文化2.我国现代政治文化。

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20世纪30出现,许多政治学研究者对制度研究法提出了批评。

他们指出,制度研究法忽视了对政治活动的主体──人的政治心理、动机的研究,并且仅仅局限于对政治机构内部活动和法律条文进行分析,而这些并不能包括整个社会的所有政治活动。

他们主张政治学的研究重点应从政治制度转移到政治行为,提出用行为主义研究法取代制度研究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行为主义研究法逐渐崛起并在60年代未期达到顶峰,使制度研究法受到很大的冲击。

7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研究法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制度研究法的地位开始回升。

但人们在运用制度研究法时,也引入了行为主义研究法中诸如数量分析、心理分析等手段。

实际上,制度研究法和行为主义研究法不是截然对立的,在对政治现象的分析方面,两者各有长短。

“历史比较法”就是通过两种或几种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别来探索语言发展规律的方法。

缺点是不能联系社会发展和语言的各个方面。

历史比较法是历史教学中特别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是分析历史事物和评析历史人物的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政治系统论政治系统论(Systems Approach)的代表人物是戴维·伊斯顿。

在.“什么是政治”部分,我们已涉及过系统理论。

任何系统都有一些要素,政治系统的要素是输入、输出及反馈,这些也是政治系统理论的主要概念。

从输入――输出来分析政治系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宏观的政治思维方法。

系统论主要关心的是系统内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但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处理?这是结构一功能分析所关心的问题。

政治系统论运用了系统论和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不注重实用国家这种模糊的概念,而以政治系统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对政治过程,特别是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价值分配进行研究。

它首先把政治看成是一个既有层次分工而又有完整系统地有机整体,即政治系统,政治现象是这个系统整体的组成部分,政治系统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和各个要素以及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政治学结构主义

政治学结构主义

政治学结构主义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学科。

在政治学的研究中,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其中结构主义是政治学中较为重要的一种。

本文将介绍政治学结构主义的主要流派和观点。

1.政治结构主义政治结构主义是一种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它强调对政治现象进行静态的、宏观的和整体的研究,关注政治现象之间的结构关系和相互作用。

政治结构主义认为,政治现象是由一系列的结构所组成的,这些结构包括权力结构、组织结构、制度结构等。

通过对这些结构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揭示政治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政治文化主义政治文化主义是一种以文化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它强调对政治现象进行动态的、微观的和个体层面的研究,关注政治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对政治的影响。

政治文化主义认为,政治现象是由一系列的文化所构成的,这些文化包括价值观、信仰、习俗等。

通过对这些文化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理解政治现象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

3.政治功能主义政治功能主义是一种以功能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它强调对政治现象进行功能的、动态的和比较分析的研究,关注政治现象的功能作用和在不同社会中的适应性。

政治功能主义认为,政治现象是由一系列的功能所组成的,这些功能包括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公正等。

通过对这些功能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比较不同社会中政治现象的功能作用和适应性。

4.政治精英主义政治精英主义是一种以精英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它强调对政治精英进行研究和关注政治精英对政治的影响,关注政治精英在决策和政策制定中的重要作用。

政治精英主义认为,政治现象是由一系列的精英所组成的,这些精英包括统治者、政客、商人等。

通过对这些精英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理解精英对政治的影响和作用。

5.政治制度主义政治制度主义是一种以制度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它强调对政治制度进行研究和关注政治制度对政治的影响,关注政治制度的形成、演变和作用。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方法1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唯物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精髓,也是政治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原则。

在政治学研究中,这一方法论要求人们客观到、全面地、联系地观察和分析政治现象。

这些要求在分析方法上集中体现为对于客观事物的矛盾的研究。

“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辨证法对于矛盾的研究,是政治学其他一切方法的基础,因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根本方法。

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价值分析和事实分析相结合、个案分析和一般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的哲学基础。

2马克思主义政治分析的基本角度马克思主义分析政治现象有四个基本角度,即历史的、经济的、阶级的和利益的角度,由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历史研究方法、经济研究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析方法的特点是把政治现象和政治事物放到特定的历史范围和背景中去考察和研究;同时,从历史的因果联系中去把握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要求从社会经济关系的角度去把握政治现象的本质、方式和方向,同时,确认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巨大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把阶级看作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关系为核心的经济关系的人格承担者,是社会群体意义上的经济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政治的主要原因和内容,阶级分析即是由此出发解释和说明政治现象。

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方法从利益角度分析政治关系的动因、内容、功能、范围,并由此解释政治现象。

它是马克思主义其他政治分析角度的深化。

3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调查方法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

马克思主义主张科学的调查研究有三个基本程序,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同毛泽东所说的那样:“大略的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还不能解决问题。

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20世纪30出现,许多政治学研究者对制度研究法提出了批评。

他们指出,制度研究法忽视了对政治活动的主体──人的政治心理、动机的研究,并且仅仅局限于对政治机构内部活动和法律条文进行分析,而这些并不能包括整个社会的所有政治活动。

他们主张政治学的研究重点应从政治制度转移到政治行为,提出用行为主义研究法取代制度研究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行为主义研究法逐渐崛起并在60年代未期达到顶峰,使制度研究法受到很大的冲击。

7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研究法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制度研究法的地位开始回升。

但人们在运用制度研究法时,也引入了行为主义研究法中诸如数量分析、心理分析等手段。

实际上,制度研究法和行为主义研究法不是截然对立的,在对政治现象的分析方面,两者各有长短。

“历史比较法”就是通过两种或几种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别来探索语言发展规律的方法。

缺点是不能联系社会发展和语言的各个方面。

历史比较法是历史教学中特别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是分析历史事物和评析历史人物的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政治系统论政治系统论(Systems Approach)的代表人物是戴维·伊斯顿。

在.“什么是政治”部分,我们已涉及过系统理论。

任何系统都有一些要素,政治系统的要素是输入、输出及反馈,这些也是政治系统理论的主要概念。

从输入――输出来分析政治系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宏观的政治思维方法。

系统论主要关心的是系统内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但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处理?这是结构一功能分析所关心的问题。

政治系统论运用了系统论和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不注重实用国家这种模糊的概念,而以政治系统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对政治过程,特别是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价值分配进行研究。

它首先把政治看成是一个既有层次分工而又有完整系统地有机整体,即政治系统,政治现象是这个系统整体的组成部分,政治系统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和各个要素以及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政治学研究方法

政治学研究方法
《政治系统》(The Political System,1953 年)、《政治分析框架》(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1965)和《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1965 年)
实证研究,主要只是收集和堆积事实而已,并不能将政治学真正科学化。他主张使用系统概念 建构一般性理论,政治学的主要任务是分析一切系统的共同问题——政治系统持续生存的问题。
决定的阶级,只是“阶级现象的一种特殊情况”。
阶级合作论:三个活动主体——国家、资方组织和工会组织——对于平息社会中的冲突,都肩负 着突出作用。 2、集团多元论:“团体政治” 时代 把利益团体作为政治分析基本单元,利益团体是基本的政治行为者。 政治统治就是一系列利益团体的调节过程,政治制度是一系列利益团体的有机组合。 3、精英理论/领袖人物理论 认为任何社会都存在着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米尔斯:“权力精英”。 4、阶级、团体与精英——主义;主义;主义。冲突? 四、民主:涵义与特征
2、个案研究与比较研究。
1)个案研究是相对于总体研究而言:----以##为例。
个体与总体的对比关系。
2)比较研究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两种比较方法需要结合运用。 还可以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
二、 政治研究的选题
选题的重要性 考虑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必要性;二是可行性。
1、选题的必要性考察----研究的目的。
后行为主义:国家的回归
二、 权力与影响 1、权力/权力政治学
权力的心理学的理论。霍布斯:人的基本欲望。 权力是与控制力和强制力联系在一起的。 权力与权利的相对性。权利越大,权力的范围越小。 2、影响力 60 年代,权力斗争理论被影响和权力关系理论理论排挤。 综合性概念:改变行动或倾向的能力。 影响力的形式:理性说服与操纵性说服。 理性说服是道德上允许的惟一的影响手段。

政治学研究方法论考试试题

政治学研究方法论考试试题

政治学研究方法论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 以下哪项属于定性研究方法?A. 抽样调查B. 实验设计C. 文献分析D. 统计分析2. 归纳和演绎是政治学研究方法的两种基本推理方法,请问下列哪项属于归纳法?A. 从具体实例推论出普遍规律B. 从普遍规律推论出具体实例C. 从现象分析到原因分析D. 从假说提出到数据收集3. 若一个研究方法在不同背景条件下都能得到可重复的结果,则该方法具有A. 缺乏效度B. 缺乏可靠性C. 成功的实证性D. 偏差的倾向4. 对于公民参与政治的研究,你认为以下哪个方法更有效?A. 问卷调查B. 田野观察C. 实验设计D. 文献分析5. 下列哪个是案例研究的缺点?A. 可以提供深入的、详尽的研究结果B. 研究对象的普遍适用性有待验证C. 结果的解释和一般化存在困难D. 可以识别和量化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二、简答题1. 解释什么是随机抽样,并提供一个随机抽样的例子。

随机抽样是指从研究对象中以一定的概率和方式抽取样本,使得每个样本单位都有相同的被选中的机会。

例如,一个调查公司要了解某城市居民购买电子产品的状况,他们可以通过在城市的各个街道随机选择一定数量的家庭作为样本,以代表整个城市居民的购买行为。

2. 简述实验设计在政治学研究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实验设计在政治学研究中主要用于检验因果关系。

研究者可以通过控制和操纵变量来观察特定变量对结果的影响。

例如,一个研究者想要探究宣传对选民投票行为的影响,他可以随机选择一部分选民,在选前给他们提供宣传资料,然后与没有接受宣传的选民进行比较,从而检验宣传对投票决策的影响。

三、论述题政治学研究中使用的方法涵盖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适用于不同的研究主题。

定性研究方法可以提供深入的、详尽的研究结果,关注研究现象的质性特征和社会背景。

例如,通过田野观察和深入访谈等方法可以深入了解选民对政治候选人的态度和行为。

而定量研究方法则强调对现象的量化和统计分析,通过大样本的数据收集和统计测试来验证研究假设,并提供普遍性的结论。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历史研究法:政治学家会对历史文献进行研究分析,以了解和解释政治制度和政治事件的发展过程。

2. 实证研究法:政治学家会进行实证研究,收集大量数据,通过经验分析和统计方法,对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进行定量分析。

3. 问卷调查法:政治学家会通过对受访者的调查,获取主观意见和态度,从而研究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

4. 案例研究法:政治学家会对个别实例进行深入研究,以了解和解释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

5. 比较研究法:政治学家会把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和对比,以了解和解释其不同之处。

6. 文献研究法:政治学家会对政治相关的文献进行研究,以了解和解释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的思想、理论和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内民主的指标:党内民主程度、党内民主有效性 在党内民主程度方面,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要求党内有着民主意识的优良传统、党员最能够 广泛的参加民主生活,凝聚党内力量,动员党员参与民主生活,取得人民认同,获得人民授予 的政治权力。 在党内民主有效性当面,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要求党内有着规范的民主方式,使目的正确和 程序有效有机统一,使党内民主活动有序展开,为获得政治权力提供保障。 3、政治合法性:政治合法性是指政治上有效统治的必要基础,即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一种
二.意义论证:
1、理论意义: (1)加深执政党对党内民主及政治合法性的理解。 (2)阐明党内民主和政治合法性之间的联系。 2、现实意义: (1)通过了解不同执政党的党内民主行为方式及党内民主程度等,探求中国共产风作为长期执
政党的民主思想内涵、建设方向和政治责任等; (2)通过阐明不同的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对其的影响,可以探究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的特点、价
政治与行政学院 “政治学研究方法”课程论文
研究设计
姓名:王海龙 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号:220130930131
执政党党内民主对其政治合法性的影响
一.研究问题:
1、题目:执政党党内民主对其政治合法性的影响 2、核心问题:不同的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对其政治合法性有何影响?执政党的党内民主意识和党 内民主参与度如何影响着党内民主的程度?执政党的党内民主目的和方式途径又如何影响党内 民主的有效性?
八.文章的结构
第一章 导言 1、提出问题。
2、文献回顾。 3、研究意义。 第二章 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 1、对党内民主、政治合法性、执政党等核心概念的阐释。 2、提出假设,阐明因果关系。 3、提出研究方法。 4、案例的选择。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建国后政治合法性的保持。 1,“两个先锋队”的提出有效的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程度。 2,“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有效的党内民主方式。 3,有效、高度的党内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基石。 4,小结。 第四章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共产党政治合法性的动摇。 1,“民主化”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党内民主方式。 2,“自由化”思潮空前提高党内民主程度。 3,失效的党内民主与高度的党内民主之间的矛盾冲突。 4,小结。 第五章 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自民党政治合法性的削弱。 1,“角福战争”为代表的党内派伐斗争严重降低了党内民主程度。 2,“和平宪法”保证了日本执政党有效的党内民主。 3,有效的党内民主和低程度的党内民主之间的制约关系。 4,小结。 第六章 希特勒时期德国纳粹党政治合法性的消失。 1,“个人独裁”、“领袖崇拜”致使纳粹党内民主程度近乎归零。 2,“极权主义”和“法西斯主义”造成了无效的党内民主。 3,无效的党内民主和低度的党内民主之间的合力关系。 4,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十. 参考文献
1、刘青.党内民主与政治文明 [J].理论学刊.2004 年(3) 2、王浦泃.政治学基础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62 -165 3、金熙德.“角福战争”的内涵、谱系及其新态势 [J].日本学刊 2008-07 4、肖汉森.纳粹党纲领试析 [J].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6-30 5、贾小明.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研究 [D].中共中央党校.2003-05-01 6、郑海祥.论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丧失执政合法性的问题 [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1-12-15 7、赵静.论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建设 [J].理论学刊.2004-11-20 8、陈佳欢. 政治学方法论研究设计:大学生政治参与对其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目的和党内民主方式四个方面。这里,将进一步选取几个恰当的案例,具体考查不同的执政党 党内民主参与度、党内民主意识、党内民主目的和党内民主方式等自变量变化,与党内民主程 度和党内民主有效性等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继而考察党内民主程度和党内民主有效性等自变量 民主与其政治合法性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不同的执政党党内民主对其政治合法性的影 响。 (二) 第二步:案例的选取
(3)党内民主目的。描述:正当和失当。所谓正当,指执政党行为的合理性,其行为、要
求、愿望等符合法律的规范和人民合理政治权利要求。所谓失当,即与正当相对。
(4)党内民主方式。描述:规范和失范。所谓规范,指执政党组织及党员按照既定民主行
为标准、要求进行操作,使民主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所谓失范,即与
四.研究假设
(一)几个检视的视角 1、检视党内民主的视角:党内民主程度。描述:高\低。党内民主有效性。描述:有效\无
效 (1)党内民主意识。描述:强和弱。所谓强,指执政党组织及党员在民主活动中对民主行 为觉察的清醒和反应灵敏。所谓弱,即与强相对。 (2)党内民主参与度。描述:高和低。所谓高,指执政党组织及党员通过一定的方式广泛 的直接或间接地参加党内民主活动。所谓低,即与高相对。
怀疑,产生认同危机,政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就会受到削弱,该政权就会因缺乏统治的合法性而 难以巩固和持久,甚至可能走向毁灭。而要想保持统治的稳定,就必须使执政党的政权体系获得 其所统治下的人民自觉并自愿的拥护。因此,可以说,政治合法性关乎执政党的命运,增强和发展 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是摆在各国执政党建设面前的最根本的问题。
党内民主参与度
低 政治合法性弱 政治合法性弱
弱Leabharlann 高党内民主程度高低
党内民主程度低
表 3,假设(二) 党内民主目的
党内民主方式
规范
正当 党内民主有效
失范
党内民主无效
党内民主程度低 党内民主程度低
失当 党内民主无效 党内民主无效
※: 1、 执政党强烈的党内民主意识和广泛党内民主参与形成了高程度的党内民主。 2、 执政党正当的党内民主目的和规范的党内民主方式构成了有效的党内民主。 3、 执政党高程度的党内民主和有效的党内民主有助于加强其政治合法性。
(2)党内民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为何要选择党内民主的视角来研究政治合法性? a,理论意义:一个政党的政治合法性的获得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也即政党合法性资源的 增减是经常变化的。即使政党初始的权力合法性来源都不相同,但是从政党作为民主政治的工具 的意义上来说,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是政党执政持续合法性的动力源,或者说民主政治是政党 获取权力合法性的主要方式,也是政党权力合法性的评判标准,党内民主又是民主政治的首要前 提。 b,实际意义:党内民主能够有效地维护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并使这种合法性真正成为执政党 治理国家和整合社会的重要基础。党内民主通过塑造党内成员的合法性认同系统,并通过党员的 认同、支持和忠诚,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执政职能,这种认同支持和忠诚构成了有 效执政的重要资源。 (3)党内民主是怎么样影响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的? 党内民主程度和党内民主有效性是影响政治合法性的两个重要因素,强烈的党内民主意识和 高度的党内民主参与度能够增加党员对执政党的认同,有利于党执政地位的巩固。规范的党内 民主方式和正当的党内民主目的使执政党党内民主有效性大大增加,是民主政治中“程序正当 原则”在党内民主中的重要体现。 2、小结: 根据以上对文献的回顾可知,影响执政党党内民主的因素是多样的,而不同的执政党党内民 主又对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此,我们需将不同的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和政治 合法性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以探求执政党党内民主对政治合法性的影响。
①变量:ⅰ自变量:党内民主意识、党内民主参与度
ⅱ因变量:党内民主程度
②取值:ⅰ自变量取值:强\弱 、 高\低
ⅱ因变量取值:高\低
(2)执政党党内民主方式和党内民主目的影响执政党的党内民主有效性。
①变量:ⅰ自变量:党内民主方式、党内民主目的
ⅱ因变量:党内民主有效性
②取值:ⅰ自变量取值:规范\失范、正当\失当
值和存在的问题; (3)通过对本研究的探析,可以对执政党政治合法性问题的研究提出力所能及的有益建议。
三.问题论证(文献综述)
1、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探讨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对其政治合法性的影响。对于这一问题的 解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指的是什么? 政治合法性是指民众对执政党执政权力的承认、自愿服从和支持,它关系到执政党执政效能 的高低、执政地位是否巩固和对各种风险考验的承受能力,关系到国家能否保持长治久安。必须 看到,政治合法性不是凝固不变、一劳永逸的,它与执政党的政策和策略、执政绩效、党的作风 等密切相关。正如杰克曼所言:“政治体制的合法性不是作为一个纯粹的自律机制可以简单地创 造、处理并听任自己独立运作的东西。相反,合法性是一个需要掌权者自觉地、持续地加以关注 和审视的东西。”任何政党在掌握国家政权之后,都必须寻求自己执政的合法性,也即要在这个 政党所在的国家和社会之间寻求其执政的相对合法空间和基本资源。如果执政党的合法性受到
九.结论
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的主要发现包括:
1, 执政党政治合法性强弱对党内民主有效性和党内民主程度两个变量都比较敏感。 2, 当不同的执政党党内民主同时有效时,政治合法性强弱对党内民主程度变量非常敏感。 3, 当不同的执政党同时具有高党内民主程度时,政治合法性强弱对党内民主有效性变量非常
敏感。
规范相对。
2、检视党内民主对政治合法性影响的视角:
(1)强:对政治合法性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广大人民对执政党产生充分的认同感,认
为执政党能够代表自己或本阶层的基本政治利益,支持执政党持久掌握国家政治权力。
(2)弱:与“强”相对
(二)提出假设
1、核心假设:执政党党内民主程度和党内民主有效性影响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
※:此假设建立在执政党党内民主(除民主程度、民主有效性)其他标准都一致的情况下。
(1)变量:①自变量:党内民主程度、党内民主有效性 ②因变量: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
(2)取值:①自变量取值:高程度\低程度、有效\无效 ②因变量取值:强\弱
2、解释假设:
(1)执政党党内民主意识和党内民主参与度影响执政党的党内民主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