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比较政治学的主要研究范式和方法论
论比较政治学三大研究范式
论比较政治学三大研究范式作者:李雪君来源:《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6年第02期〔摘要〕比较政治学是政治学科内唯一一个以方法论为名的学科,方法的意思就是学者进行研究所选择的理论工具或路径,所以在比较政治学研究中,对方法论的研究显得更具有关键性意义。
当今学者也一致认为,合理的研究方法为比较政治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和思路,从而可以为更全面的研究和分析政治现象提供了可能性和创新性。
《比较政治学解析》一书,无论从研究理论还是研究方法上,都是比较政治学领域的一部有分量的具有很大原创性特色的佳作,对学术界而言有很大的学术价值。
文章从比较政治学的基本逻辑和研究方法入手,着重阐述和分析比较政治学三大研究范式及其分析方法。
〔关键词〕比较政治学;三大研究范式〔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76(2016)02-0032-04对于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近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众多学者追求和探索的领域。
我们知道,20世纪50年代比较政治学就已经在美国兴起,而中国对比较政治的重视基本上算是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开始的,相关的研究和学术成果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崭露头角。
李路曲教授建设的以比较政治学为自己特色的发展路径的研究机构,使中国的比较政治学领域从之前的无特色和无中心的发展逐步走向了具有聚合性和突破性的发展情景,这也是我在读过李路曲教授的《比较政治学解析》一书之后撰写此文的目的之一。
不得不说,该书不仅是当今比较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归纳和创新,更是我们后辈想要致力于比较政治研究所不能不读的有力借鉴。
鉴于《比较政治学解析》一书对我巨大的启发和影响力,本文发表一些我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一、比较政治学的基本逻辑和研究方法我们知道,随着政治发展和政治变迁的复杂性日益凸显,事物之间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都存在一定联系,当然也包括复杂多变的政治现象,这是比较政治分析的逻辑前提。
比较政治分析的基本逻辑就是试图通过复杂多变的关系来探索政治现象间的关系,不仅要对政治现象中每个参与者的行为进行分析,还要对行为者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以及历史背景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作出解释,从而分析和评估出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合理的结论。
第一讲 比较政治学导论
政治体系的非制度性因素: 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结构、群体行 为、人格心理、政治事件、特殊人物等
三、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范围
三、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范围
三、研究取向上拓展
(一)强调方法论特征
追求理论化和模式化,注重理论框架
(二)关注经验研究、微观分析 关注经验研究、 深描( description) “深描(thick description)” 理论和方法
1)法西斯主义:对西方理性主义价值、历 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 史单线进化论的挑战,客观性研究。 2)社会主义:对西方现代化模式和西方中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 心主义的挑战。 3)民族主义:新兴民族国家的出现和世界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 观的变化。 政策研究、学理研究。
二、比较政治学的发展历史
(二)主流社会科学的知识发展对比 较政治学研究的促动—— ——学科动力 较政治学研究的促动——学科动力 1,社会学、人类学 社会学、 社会学
一、比较政治学的学科地位
(二)中国的学科划分
一、比较政治学的学科地位
二、比较政治学的特殊地位
1,比较政治学是政治学学科领域中的一 个相当独特的分支学科。 独特性: 独特性: 对比较方法的强调和依赖 2,比较政治学是政治学基础知识、特别 是经验知识的主要来源 经验知识的主要来源。 经验知识的主要来源 3,比较政治学也是政治学学科获得其他 社会、自然学科理论滋养的主要来源之一。 理论滋养的主要来源之一。 理论滋养的主要来源之一 比较方法的通约性及内容要求上的广泛性 通约性及内容要求上的 比较方法的通约性及内容要求上的广泛性
一、比较政治学的学科地位
政治哲学→行为主义政治学→比较 政治学 系统——国家 功能——权力 角色——职位 结构——机构 政治文化——公共舆论 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 自然科学。
比较政治学相关内容
比较政治学相关内容比较政治学是政治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以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不同国家、地区的政治体制和政治现象。
比较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除了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相比较,还与其他政治学子学科如国际关系、公共行政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围绕比较政治学的核心概念、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比较政治学的核心概念1、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结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基础性要素。
常见的政治体制包括总统制、议会制、半总统制等。
这些不同的政治体制对政治决策的过程和结果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比较政治学可以通过对不同政治体制的比较研究,来掌握其影响机制及优缺点。
2、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观念、价值观、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共同价值体系。
它是政治体制的文化基础,也是政治体制变迁的驱动力。
比较政治学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地区的政治文化,来掌握其形成和变迁的机制,进而为政治体制建设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3、政治发展政治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政治体制、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迁和发展。
比较政治学可以通过对不同国家政治发展的比较研究,掌握其共性和差异性,推断出政治变革的规律和趋势,为政府政策和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4、政治经济政治经济是指政治和经济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
比较政治学可以通过对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的比较研究,探究政治经济的影响机制和运行机制,进而为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二、比较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它通过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精细分析,来探究政治体制、政治文化、政治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通过对美国的选举制度进行案例分析,可以探究其对政治竞争和稳定的影响。
2、区域比较法区域比较法是指对同一地理区域内不同国家或地区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等进行比较,来探究其共性和差异性,进而为本地区的政治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比较政治学考点
比较政治学第一章政治学方法论比较研究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方法一历史分析法1.把政治现象或政治理论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范围和背景中加以考察和研究,认为其产生都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2.分析特点的政治现象,从历史因果关系当中去把握,从而认识政治现象的演化规律;3.研究特定的政治现象,从历史发展的合理角度分析其产生变化的原因;4.研究政治现象,注重研究其发展的阶段性,并善于总结每个阶段的特点;5.眼注重总结政治现象的历史经验教训;四利益分析法1.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经济社会关系,从事政治活动的动因;2.利益是政治发展的目标;3.利益是影响政治关系调整和变化的基本因素;4.利益是政治决策的价值取向;5.利益是社会成员形成一定政治心理的根源;五比较研究法1.通过纵向比较,研究政治现象发展的阶段性;2.通过横向比较,研究各种政治要素的特点和互动关系;3.通过宏观比较,研究政治现象的特点和模式;4.通过围观比较,研究事物之间的具体差异及其每个事物的特点;5.通过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6.通过比较,实现政治创新,政治借鉴,政治批断;二、现代西方政治学研究方法一行为主义研究方法认为,传统政治学只是抽象地、静止地研究国家权力和国家制度,没有研究政治行为当中的文化、心理因素,并且忽视了一些具体材料的运用,带有主观推测性,因此存在缺陷;1.把政治行为和政治行为为产生的文化、心理因素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不再重点研究国家和权力问题;2.在研究政治现象时,采取实证主义方式,注重定量研究,利用调查、民意测验、听证会等,来推断出政治行为的动机以及结果;3.在实际调查和研究中,大量采取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方法;4.在政治学研究中,应当坚持价值中立原则,不能带有阶级偏见和意识形态的色彩,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得出公正的结论;5.将政治学和其他科学交叉起来进行研究,主要是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进而又产生许多以交叉学科;(六)个案研究法是指对于一种特定的政治现象或者是一个国家、地区、单位的某一事件或群体进行个别的、专门的研究;具体包括下列一些个案:1.描述性个案研究;只对研究对象做一些纯粹的描述,不做理论分析;2.阐释性个案研究;运用理论对研究对象进行理论分析;3.假说构建型个案研究;通过对个案的精细化研究,提出一种新的假说或者理论;4.理论增值型个案研究;通过对个案的深入研究,进一步论证了某一理论的正确性,或者夸大丰富了某一理论的内涵;5.理论减值型个案研究;通过对个案的深入研究,否定某一理论或者削弱某一理论的适用性;6.异常型个案研究;是指那些背离既有的理论、特殊的个案,通过研究这种情况,发现或者创立新的理论; (七)政治角色研究法是指无论普通农民还是精英人物,总是把自己确定在特定的行为规范相关联的位置上,而人们对于特定位置的人总是按照一定的行为标准而寄予期望;具体内容:1.角色扮演;社会成员依据社会对自己的某种期待去行动,努力扮演好社会分配给自己的角色;一个人一旦被授予某种角色,就应该是自己的言谈举止、行为、风度等,尽可能的复合这一角色的要求和规范;2.角色期待;人们对于一定角色的社会成员所持有的要求和期望,分为局外人期待,当事人期待;3.角色分类;角色具有多样性,依据不同标准分为多种类型的角色;依据时间划分为,永久性角色、短期角色、临时性角色;4.角色网络;一种角色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角色处于联系之中;同时,一个人也往往扮演着多种角色;5.角色冲突;个人对角色的理解期待和他们对角色期待的冲突;个人同时扮演多种角色,也能引起内在的矛盾和冲突;第二章政治价值观比较研究三、多元主义一多元主义的基本观点1.政治过程中,政治行为主体是多元的,影响政治决策的因素是多元的;既有正式组织,也有非正式组织,除了政党、政府、议会、法院参与政治过程外,公会、宗教组织、教育部门、社会团体、新闻媒体以及公民个人也要参与政治角色,都要从自己利益出发;2.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的,反对单一的意识形态占绝对统治地位;3.社会权力的分配也是多元的,反对高度垄断权力;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着大量的彼此竞争的精英,但是多数情况下,并不存在强大的支配一切的政治精英,而是表现各种政治精英为争夺权力彼此竞争;4.政治资源也是多元的,表现为财富、武力、职业、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知识、能力以及家庭等;由于,对这些政治资源拥有的不同,导致了政治影响力的差异性;5.认为政治过程就是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多元竞争过程,政治斗争形式就是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讨价还价;二多元主义对政治学研究的促进作用三多元主义的缺陷五、社团主义一社团主义基本观点1.社团主义主张要研究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认为特定的利益集团与政府要形成一种稳定的联系;利益集团与政府的互动式在一种共识的的基础上的理性行为,并且利益集团的互动也要受到政府的管辖;因此,主张利益集团与政府保持一种密切的合作关系,社团主义本质是一种合作主义;2.社团主义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做推崇的价值观是秩序、理性、协调、合作,否认利益集团与政府间,以及利益集团彼此之间的存在冲突,注重人为地安排;3.认为政治过程就是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合作过程,政治斗争形式就是谈判与协商;4.强调法律以及规则的重要性,正是这些法律、规则、界定了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结构关系;5.认为国家决策在政治实践中的极其重要性,认为国家就是一种利益的结合体,因此,个别利益应该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6.突出政治领导者在政治活动中的作用,特别是自历史变革的关键时期,政治领导者个人意志具有中药中作用; 二社团主义与多元主义的比较1、二者的相同点2、二者的区别三社团主义的基本类型五社团主义的政治影响六、精英主义一精英主义的基本观点1.成人社会的差异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精英主义的逻辑起点;认为,内在的不平等是人类社会的永恒法则;2.精英与大众两分法,是精英主义的基石;认为一切社会无论政治制度如何,度存在着两个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属于统治阶级的永远是少数人,他们垄断着权力并享有政权带来的好处;而被统治者是人数众多的,收统治者合法的或者专横的控制;人类社会就是一个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少数人统治着分散杂论的多数人的社会;3.精英主义发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没有阶级,没有政治统治”的观点,也反对自由主义主张实行代议制的观点,认为代议制也不会改变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区分;4.认为精英之所以能够行使权力是因为:一是,取决于个人素质,这些人有特定的组织能力,人格,特征,奋斗精神,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等;二是,取决于社会结构,社会上的一些等级结构的存在,领导位置的特殊性,客观上也使一部分人成为精英;三是,非精英方面的因素,非精英具有被动性需要他人领导;5.精英行使权力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控制政府,支配经济,使用暴力,控制大众传媒,强化意识形态,惩处反对者拿手段保护及行使自己的权力;6.关于精英主义权力的更迭,提出了“非精英循环论”,认为历史的变迁是不同的类型的精英循环的产物,是一类精英被另一类精英取代的产物;7.关于非精英成为精英的问题,认为非经营上升到精英的过程是缓慢的而不间断的,非精英首先要接受精英的观点,才能进入统治集团,此外,非精英还是要凭借自身的政治资源以及特定的政治机遇以及积极的政治行为才能成为精英;8.关于精英制定国家政策的价值取向;二精英主义的政治影响第三章国家观比较研究一、强权国家观1.认为国家是政治斗争的胜利者所建立起来的统治,统治者又以斗争的手段维持其统治;这种统治既包括物质统治,也包括非物质统治;2.法律作为国家意志的产物,是保证统治秩序的工具;3.国家政策市满足统治着需要的,维护期统治的一种现实的实现手段;4.统治者拥有压倒一切的权力,依靠国家全力保证国家稳定和统治秩序的正常运行;并且国家权力对内具有至高无上性,对外具有独立性;5.国家目的就是追求统治者的利益最大化,对内实行严密的控制政策,对外发动战争;二、法律国家观1.强调国家权力的规范化和非人格化;国家权力要依据法律规定来行使,官员的职权和责任有法律来规定,国家的价值就是行使权力的规范性;2.强调公民手法的重要性,每个公民都要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3.主张建立法治国家,强调法治优于人治;4.国家是一个有强制性的秩序构成的共同体,而这个强制性秩序就是法律,因此,特备强调国家的秩序性和有组织性;5.认为国家是法律的产物,视为执行法律而设定的特定组织,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法人,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三、合法性国家观1.认为国家虽然具有强制性,但是国家的本质在于为社会提供服务,这些服务主要包括: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身安全,解决社会纠纷,实现国家主权,维护领土完整;2.特别强调国家经济职能的重要性,这种经济职能主要包括:依据正义原则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建立必须的社会公共设施,制定政策推动经济发展;3.主张实行社会福利;认为现代国家已经成为执行经济职能的工具,通过支配掌握大量的物质财富,不断的为全民谋福利,通过立法以及有关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措施发展社会福利,这样,国家由阶级统治工具变成了福利国家;4.指出国家由于提供了服务,实行了福利,国家由消极国家变成了积极国家,政府由无为政府变成了万能政府,国家由不干涉居民生活变为了积极敢于居民生活;第四章政体理论的比较研究一、柏拉图的政体理论1.他认为,最符合正义的政体是贤人政体,这是最好的政体,以“哲学王”为最高统治者;2.由于战争,一些善战的人登上了最高统治者的位置,建立起军阀政体;在这种政体下,强调体育和军事的训练,其不足之处是统治者只重视战备和荣誉,轻视知识和学问;3.由于人们对财产的崇拜与日俱增,富人的低位越来越高,甚至连战功和荣誉等都被忽视,这样财阀取代军阀成为最高统治者,这种政体只重视金钱,不重视学问;4.在财阀整体中,由于人们唯利是图,贫富分化日趋严重,穷人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这就难免不会发生穷人暴动,穷人一旦掌权就建立起了民主政体;这种整体的缺陷是:过度自由,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党执政官;5.在民主政体中,穷人领袖总是不断的剥削富人财富,引起富人的不满和反抗,有人以平民代表自居杀害富人,这些人被拥戴为最高统治者,建立其僭主政体;这是一种最坏的政体,因为统治者名义上代表平民,实质上代表专制,这种政体被贤人的整体取代;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1.关于政体的分类根据统治者的人数及其掌权的目的,将政体分为两类6种具体类型:一类是正宗政体,另一类是非正宗政体;在正宗政体中,一个人掌权的是君主制,少数人掌权的是贵族制,多数人掌权的是共和制;在费正宗政体中,以上3种政体的变态分别成为: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2关于政体变化原因他指出,贵族由于在财产上占据优势地位,要求在各方面都超越他们,将政治权力的不平等视为正义;平民则认为,大家都是自由人,因此要求一切方面都平等,将政治权力的平等视为正义;这样在同一城邦中,贵族和贫民在平等的要求上产生了矛盾,是该城邦政体变动的原因;3关于理想政体他认为,最好的政体是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共和政体;因为i,城邦的居民分为三部分:极富阶级,极贫阶级,中产阶级;极富阶级和极贫阶级都是少数人,并且极富阶级生活奢侈,只顾发号施令,易于引起人们的嫉恨;极贫阶级太卑贱,只知道服从,不能从政;中产阶级财产适中,人数众多,具有中庸的美德,适合充当富者和穷者的仲裁者;因此,以中产阶级为基础建立的共和制最稳定;第五章政体发展理论比较研究第一节西方学者的政治发展理论一、政治发展观(一)亨廷顿的政治发展观1.地理学指向的政治发展是指,把政治发展仅仅界定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问题,并不是指发达国家的政治发展;因为他认为发达国家不存在政治发展问题;2.派生性指向的政治发展将政治发展理解为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后果,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教育普及化,以及大众传媒作用的日益显着,社会流动和分层的加剧,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的政治问题,这些新问题是政治发展的研究对象;3.目的指向的政治发展政治发展被看做是像某种特定的制度形态的政治变迁过程,主要是实现政治的民主化、专业化、制度化、理性化、官僚化;4.功能指向的政治发展5.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其中,多元化的政治体系,发达的政党政治和集团政治,合理的制度安排,个人权利得到保障是政治发展的研究内容;三、政治发展动力(一)依靠精神领袖推动政治发展一些具有特殊威望的、能吸引公众的、具有非凡才能的领袖人物,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形成政治权威; (二)通过强有力的政治组织特别是政党组织推动政治发展因为政党能够动员民众,控制社会动荡,维护整治稳定,构建政治制度;(三)依靠文官推动政治发展通过文官的组织创新,强化专业精神,改善政治制度;(四)依靠军队推动政治发展认为军队参与政治有利于国家稳定;(五)依靠文化推动政治发展文化能够促进政治认同,强化政治动员,此制度因素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六)依靠中产阶级推动政治发展因为中产阶级有助于保持政治稳定,并且实现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二、马克思关于政治发展动力的描述(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政治发展的基本动力;(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政治斗争是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任何政治发展都不是自发实现的,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三)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四)改革是推动政治发展的一种现实动力;通过改革消除政治发展的阻力;(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用先进的理论宣传教育群众,是政治发展的精神;(六)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这是政治发展的额文化和科技动力;(七)善于借鉴国际上的一些国家政治发展的经验,要依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推动本国的政治发展,这是实现政治发展的外部条件;第六章政党理论比较一、政党与一般群众组成的区别1.政党有先天的阶级性;表现在:政党是在一定阶级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政党是积极的核心,是由积极中的积极分子组成的;政党是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维护者;政党在阶级斗争中起领导作用,而一般的群众组织不具备这种阶级特征;2.政党有特定的政治纲领;纲领主要包括政党的政治信仰、政治目标、政治政策,政治纲领是判断政党政治属性的标志;3.政党有特定的组织纪律;任何政党都要制定组织章程,建立组织机构,从基层到中央形成一个组织体系,并且,用组织纪律约束其成员的行为;4.政党的活动与政权有密切联系;政党主要是围绕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参与政权和影响政权而展开的;5.政党是连接政府和社会的纽带;一方面,政党代表一定的社会利益;另一方面,政党又将社会实施控制,政党的活动既存在政治体系内部,又存在于政治体制的外部;二、政党和利益集团的比较(一)区别1.政党是具有一定阶级性的组织,本质特征是阶级性;利益集团是由某种利益组成的团体,本质属性是利益性;2.政党的活动是围绕政权展开的,利益性的活动,虽然也是参与政治,但是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夺取政权,主要是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3.政党是全国性的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能把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得利益连接起来,而利益集团往往是按照一定的行业、区域、职业、民族、宗教等背景组织起来的;4.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和组织纪律;利益集团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其成员也不受某种纪律的严格约束;(二)联系1.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都在国家政治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2.利益集团的成员往往分布在政党之中,政党以利益集团作为自己的社会基础,在竞选或执政过程中,政党需要得到利益集团的支持,3.利益集团的要求往往通过政党的政策特别是执政党的政策,得到保护和实现;4.在政党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利益集团往往会起到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利益集团是对政党政治的补充;第七章政治文化理论比较研究一、关于政治文化的内涵不同内涵(一)柏拉图的“知识治国论”柏拉图认为人的品德是政治的基础,一个城邦的好坏,有赖于人们的品德,正是因为人们品德的堕落,才引起了社会秩序的混论,因此,唯有城邦制度建立理想国家,除了实行等级之外,就必须使公民保持完善的品德,此外,治理国家还要靠知识,知识、美德和权力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二)孟德斯鸠的“民族精神论”(三)阿尔蒙德对政治文化的定义(四)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二、政治文化不同类型比较(一)依据参政倾向划分1.地区型政治文化2.臣属型政治文化3.参与型政治文化二依据政治文化演化过程划分1.传统政治文化2.现代政治文化三依据政治之间的关系划分1.冲突型政治文化2.协调性政治文化三、不同社会形态的政治文化比较一奴隶社会政治文化二封建社会政治文化三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文化四我国政治文化1.我国传统政治文化2.我国现代政治文化。
比较政治学课程
比较政治学课程第一讲:一、比较政治学的学科定位1、比较政治学的定义比较政治学是政治科学的分支学科,它是对不同国家、不同政治体系的政治现象进行对比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2、比较政治学的历程(1)主题:从城邦到民族国家(2)方法:从政体分类到政治过程(3)人物:从亚里斯多德到阿尔蒙德3 、比较政治学的现实价值(1)拓展政治视野(2)超越自我中心主义(3)实现政制借鉴4、比较政治学的知识功能(1)积累背景知识(2)改善知识分类(3)检验理论假说(4)作出前景预测二、当代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内容1、宁骚的区分:比较分析的多维度视角(1)比较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2)比较政治制度(3)比较政治行为(4)国别政治与地区政治2、威亚尔达的区分:地理划分的视角(1)国别研究(2)多国家研究(3)区域研究(4)跨地区研究(5)全球比较 (6)主题研究3、迈耶的区分:政治经济关系的视角(1)工业民主国家(2)工业独裁和专政(3)欠发达国家的政治4、《政治科学新手册》的区分:学科发展的视角(1)国别研究(2)国家之间的系统比较(3)研究方法(比较的规则、层次与局限)5、总结:比较政治学的研究体系(概念—方法—理论—制度)三、当代比较政治学的发展:从比较政府到比较政治1、比较政治学的发展线索(1)历史主义(2)法律—制度主义(3)行为主义(4)新制度主义2、二战与比较政治学的发展(1)极权主义的影响(民主—独裁)(2)冷战背景下的新兴国家(共产主义—资本主义)(3)欧洲到美国的学者移民(欧洲—北美)3、比较政治学的具体发展(1)在范围上,新兴独立国家的出现拓展了比较分析的边界,非西方世界的国家建构和民主建设等议题受到广泛关注。
(2)在内容上,突破了以法律机构为主体的研究模式,与公共权力有关的利益集团、社会舆论开始作为重要的考察对象。
(3)在主题上,开始从辩论民主政治的本质转向思考民主政治的社会条件,探索经济发展、政治文化与民主转型之间的关系。
比较政治学
比较政治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性质一、什么是比较和比较研究1.什么是比较比较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具体指:(1)从对比和鉴别中认识事物;(2)从经验事实中概括和提炼理论命题;(3)从反复发生的现象中作出规律性总结并据以预测未来。
比较是确定事物间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认识方法。
这一方法就是根据一定标准对存在某种联系的诸多事物分类,并对不同类型事物进行比照研究,把握事物特征,实现对所研究事物的理解与解释的过程与方法。
2.什么叫比较研究将比较方法系统地运用于科学研究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研究活动和研究方式。
(教材第3页)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研究活动、研究方式特定性:研究领域、研究主题、交叉学科二、政治与政治学1.什么是政治人是政治动物。
政治就是共同体生活。
共同体生活是最符合人的本性的优良的生活。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就是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
——列宁,《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的错误》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本课教材关于政治的解释:所谓政治,在比较宽泛的意义上,是指主要与权力、统治和权威有关的人类关系样式。
这是一个关于政治的比较政治学的解释。
政治即社会实践主体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
——商红日,《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研究》(1991)政治有高度政治与低度政治之分。
高度政治是以国家权力为中心而展开的活动;低度政治是围绕公民权、公民社会等而展开的活动。
——商红日,《高度政治与低度政治》(2009)2.什么是政治学政治学即研究政治的学问。
(教材,第4页)学问:其一,指广博的学识,系统的知识体系;其二,指按照一定学科规范开展学术研究前者通常指称博学的人,称为“有学问”;后者通常指称研究活动,称“做学问”。
比较政治学导论(知识点整理)
比较政治学导论(知识点整理)比较政治学导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性质一、比较和比较研究二、政治与政治学三、政治学与比较政治学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一、规范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二、经验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第三节比较政治学的基本功用一、比较政治学的优长二、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功用第二章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一、早期的比较政治研究二、近代的比较政治研究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四、比较政治学研究在中国第二节比较政治学主题的变迁一、研究主题的当代状况1.政治制度的分析框架与分类体系2.政治制度的构成及其含义3.政治制度的变迁及其原因4.政治制度的深层次文化结构5.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二、方法论模式的发展1.社会科学化的努力2.可能性的超越:异质比较与同质比较3.从描述走向分析和深度描述4.宏观与微观的融合第三节比较政治学发展的动力一、学科主流的影响二、主流学科的影响1.历史学与比较史学2.人类学与社会学3.经济学与比较经济学三、比较政治学学科内部的张力关系四、社会政治环境所给定的学科发展条件第三章比较政治学的范式争论第一节元理论层次的争论及其启示一、主流范式:实证主义及其主张二、非主流范式: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1.后实证主义2.批判理论3.建构主义三、范式间的争论及其启示第二节作为先驱者的马克思与韦伯一、马克思主义的范式意义二、韦伯理论的范式功能三、马克思与马克斯·韦伯之于比较政治学第三节不同政治取向型范式间的争论一、多元主义/自由—民主主义范式二、激进主义范式三、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范式第四章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问题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操作技术一、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规范研究方法2.结构研究方法3.行为研究方法二、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基本进路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操作技术及其缺陷的控制一、比较政治研究的操作技术二、比较政治研究的缺陷及其控制第三节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一、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推论类型和理论层次二、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模型化形式三、比较政治研究的立论方式第五章比较政治学中的国家理论与体系理论第一节国家理论的历史发展与传统政治学一、国家理论与政体分类法问题二、国家理论与国家概念的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第二节体系理论的兴起及其影响一、传统国家观的困境与体系理论的兴起二、主流体系理论1.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2.阿尔蒙德等人的结构功能主义框架三、对主流体系理论的批评及其替代性理论的产生1.马克思主义的系统理论2.批判和激进取向的系统理论第三节国家理论的复兴与新多元局面的出现一、体系理论的困境与国家理论的兴起二、当代国家理论的不同流派1.多元主义国家理论2.新保守主义国家理论3.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三、有关国家问题研究的再续与创新1.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2.比较革命研究第六章比较政治学文化研究第一节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及其意义一、政治文化研究兴起的学术渊源与社会背景二、政治文化的概念第二节公民文化研究及其传统一、公民文化研究:概念与类型学研究二、政治文化研究的“复兴”与“后物质主义”取向的出现第三节政治文化视野中的权威、革命与政治发展一、政治文化与权威主义二、政治文化与革命和政治冲突三、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四、对中国政治文化的研究第四节政治文化研究的发展:政治社会化与政治文化研究前瞻一、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基本内涵二、争论中的政治文化研究三、走向多元的政治文化研究第七章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发展与欠发展理论的若干理论第一节现代化理论的起源及其发展一、发展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二、社会学领域中的发展问题研究三、历史学领域的现代化与发展研究第二节比较政治学视野下的现代化发展一、政治发展的基本含义二、政治发展诸问题研究1.政治发展的过程与样式2.政执发展与模式选择3.政治发展与政治秩序4.其他有关问题三、对于现代化理论和政治发展理论的批判第三节欠发展论与依附论一、现实的启迪与理论的教益二、相对于发展的欠发展1.中心—边缘的欠发展理论2.不平等的发展3.不平衡的发展三、相对于欠发展的依附性发展1.依附性发展2.依附性结构中的发展3.世界体系中的依附性发展第八章社会—政治结构理论第一节精英主义一、精英主义的基本概念二、精英主义理论的基本命题三、精英理论的特征四、有关精英理论的争论第二节多元主义一、多元主义的概念及其学术渊源二、多元主义的基本观点三、作为经验民主理论的多元主义四、对多元主义的批判与新多元主义的产生第三节法团主义一、法团主义的概念二、法团主义的政治后果三、精英主义、多元主义与法团主义的关系第四节工具主义与结构主义一、工具主义二、结构主义三、各种不同理论观点之间的可能联系第九章比较政治学的新发展:新理论和新方法第一节新政治经济学对比较政治学的影响一、经济学与政治学关系的历史脉络二、理性选择运用的政治研究1.布坎南的立宪研究2.唐斯对投票现象的分析3.奥尔森对利益集团的分析三、理性选择理论对于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学研究转向的推动第二节新制度经济学对比较政治学的影响一、从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二、新制度主义的主要理论建树三、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学中的扩散第三节从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到比较政治经济学一、国际政治学的困境与突破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三、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创生与发展第十章比较政治学的新进展: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发展第一节民主化浪潮的兴起及其对于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刺激一、第三次民主化浪潮的冲击与震撼二、民主概念的经验内涵第二节民主化转型研究一、民主化研究的理论进路二、民主化转型的经验研究第三节民主巩固问题研究一、民主巩固的概念与标志二、回潮与民主巩固三、民主巩固的若干问题1.合法性、绩效与民主巩固2.市民社会与民主巩固3.制度选择与民主巩固。
论当前政治学之两种研究范式(1)
论当前政治学之两种研究范式(1)【摘要】本文探讨了当前政治学中的两种研究范式,即理性主义范式和行为主义范式。
首先介绍了这两种范式的定义,然后分别对其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接着探讨了当前政治学研究范式的趋势,指出了其发展的方向。
最后讨论了范式选择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并在结论部分总结回顾了本文的主要观点。
展望未来,作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普及,政治学研究范式可能会出现新的变革和突破,为政治学研究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新。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对当前政治学研究范式的全面了解,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政治学、研究范式、理性主义、行为主义、趋势、影响、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理论的发展,当前政治学研究范式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
很多学者开始倡导综合不同范式的研究方法,以期能够更全面、深入地探讨政治学问题。
我们有必要对当前政治学研究范式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当下政治学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政治学研究的发展和趋势。
1.2 研究意义政治学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政治现象。
政治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政治学正是致力于研究政治现象的学科。
通过政治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政治行为、政治机构以及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中的政治现象。
政治学研究对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政治学研究的成果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为政治改革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政治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政治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
政治学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现象,还在于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开展政治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政治学研究范式的定义政治学研究范式是指在政治学研究中所采用的一种理论和方法论框架,用于解释和理解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比较政治学
比较政治学绪论第一节比较政治学概况一、比较政治学的概念1.比较和比较研究:所谓比较研究是将比较方法系统地运用于科学研究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研究活动和研究方式。
2.政治学与比较政治学比较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由一系列松散的理论和方法组成,研究内容涉及政治学的各个领域,没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主要研究不同政治体系的政治发展、政治文化、政治过程、政治参与等问题,其主要特点是不受国家、地区等行政区划的地理限制,进行跨国别、跨地区的研究。
二、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1.旧比较政治学研究领域相对狭隘,重形式主义和法律主义,以个案研究为主。
2. 新比较政治学的产生与鼎盛以研究政治发展为中心3. 新比较政治学的分裂理论激增三、比较政治学的成就1.研究范围不断扩展2.对个案国家的研究更深入3.技术方法大量增加4.理论更加丰富第二节研究比较政治学的意义和方法论问题一、研究比较政治学的意义二、研究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问题三、研究比较政治学的技术性问题一、研究比较政治学的意义1.帮助人们了解关于其他国家、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知识。
2.帮助人们超越种族中心主义。
3.帮助人们了解一个国家是如何发生变迁的,以及存在的变化类型。
4.可以激起人们对知识的兴趣。
5.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
6.比较政治学的方法是极为严格、有效的。
二、研究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问题(一)两种范式:历史主义与实证主义(二)三个研究层次:宏观、中观、微观(三)理论与模式(四)比较分析的类型(一)两种范式:历史主义与实证主义范式是科学界对世界的看法,是科学界的一套概念的、理论的、方法论的、手段的信条和职责,是指导科学界选择问题,评估数据,建立理论的信条。
历史主义与实证主义是当代主要的两大范式,为当代社会科学提供了方法沦基础,也为比较政治学方法沦提供了两种不同方法论基础。
历史主义产生于19世纪后期的德国,后被黑格尔和马克思所接受,并由马克思将其系统化。
第一讲 比较政治学的主要研究范式和方法论
国家是多元政治 国家是社会政治 行为体中的一元, 生活中的中心, 地位相等。 居支配性地位 表现为政治行为 体之间的竞争 阶级对抗
政治过程
政治斗争形式 (特点)
竞争(讨价还价、 阶级内部的团结 潜规则) 与阶级间不可调 和的冲突
合作(通过正式 规则和制度)
比较政治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比较政治研究的主要方法
• 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而范 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库恩指 出:“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 认的模型或模式。”“我采用这个术语 是想说明,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 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 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种 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
• 在库恩看来,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 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是科学家集 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 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 科学家的共同信念。
三、实证(科学)阶段。人们放弃了探索事物的本质和 目的,转而只研究事物的现象。通过观察,从而发现 现实的实际规律,也就是发现它们的不变的先后关系 和相似关系。这样,人们只要解释事实,说明现象就 够了。 因此,实证主义实质上是一种不可知论,认为事物的本 质是超乎现象之外的,因而是不可能知道的。
实证主义主要观点(二)
后实证主义的主要观点
• 后实证主义对实证主义作出修正,认为 研究者的理论、假设和知识都对研究有 着极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四原则: 1、所有的科学数据都是由理论内在构成的 (不能把事实与理论分开,数据的采集 离不开理论指导); 2、经验的承诺(empirical commitments) 并非仅以实验证据为基础;
实证主义在本质是由哲学和政治体系构成 的,前者是基础,后者则是一个广泛的 实证主义体系的目的。实证主义为研究 社会政治提供方法论原则。 实证主义既是一种思想体系,也为研究社 会政治提供了方法论原则,并提供改造 社会和政治的方案。
比较政治学讲义
比较政治制度归泳涛guiyongtao@第一讲比较政治学引论一、什么是比较政治学1、比较政治学的三个核心要素比较的方法;研究对象主要是国家,至少是独立的政治体系;经验科学2、比较政治学的两种视角强调解释性的、跨国家的归纳;认为国家具有独特性,对国家逐个描述3、比较政治研究的类型1)国别研究(在宏观图景中说明选题意义)⏹概述(人口、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社会分层、利益集团、政党⏹政治体制(政府机构、决策模式)⏹公共政策例:CIA World Fact Book/cia/publications/factbook/index.html中国外交部网站/chn/gjhdq/default.htm《世界各国概况》2)对两个或更多国家的研究3)地区研究(一组具有相似特征的国家)4)跨地区研究5)全球比较6)主题研究二、研究领域⏹总统制与议会制⏹立法、行政、司法⏹政党制度⏹政治文化⏹农业政策、教育政策、人口政策⏹福利政策、移民政策⏹妇女的政治参与、同性恋的权利三、比较政治研究的意义知己知彼;换位思考;他山之石;世界大势;决策依据四、研究方法1、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2、规律因果关系:A导致B;非因果关系:A和B都由C导致,A和B只是相关关系,不是因果关系3、理论一种因果规律及其解释:A如何导致B(A导致q,q导致r,r又导致B)4、自变量和因变量5、基本概念⏹政治体系、国家、民族国家⏹殖民主义、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现代化⏹民主、独裁、专制、威权、极权⏹合法性⏹政治文化⏹利益集团、舆论四、政治体系的分类1、按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2、按政治体制:民主(总统制、议会制);专制3、按经济体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第二讲比较政治学的起源与发展一、古代的比较政治学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体类型的划分、混合政体)附: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政体论⏹混合政体的两层含义☐不同的阶级利益的混合:富人和穷人的要求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不同的政治原则的混合:议事、行政、审判(权力制衡原则:对孟德斯鸠、美国宪法的影响)⏹关于中产阶级的理论☐节制与中庸的原则、服从理性⏹混合政体是一种理想的政体☐混合了民主制与贵族制,拥有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的政体是最稳定的权力分立的理论与实践:防止权力的滥用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类型的划分(模型、理想类型)2、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中世纪罗马:西塞罗;中世纪: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1500 年中比较政治学销声匿迹3、近现代的比较政治学1)近现代比较政治学复兴的背景民族国家的崛起;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地理大发现2)近现代比较政治学的代表人物马基雅维里:《君主论》;霍布斯:《利维坦》;洛克、孟德斯鸠、联邦党人——分权学说;⏹洛克的分权学说☐立法权、行政权、外交权⏹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立法权、行政权(主动)、司法权(被动)☐以权力约束权力:贵族院与平民院、相互否决权、弹劾权、违宪审查权⏹《联邦党人文集》与美国的实践☐制衡(checks and balances );联邦制卢梭;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美国民主制相对平稳发展的原因宪法中的制度设计平等的最大危险是“多数的暴政”;民主制下非常可能出现公民对于公共事务的冷漠和无责任;☐自由的传统:移民“生而自由”;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地方自治和结社的传统马克思涂尔干(迪尔凯姆)《自杀论》一⏹社会团体因素对自杀率分布的影响☐天主教国家比新教国家低——自杀率与宗教派别有关☐教义都禁止自杀☐不同:天主教会以牧师为中心,新教徒单独面对上帝——新教的结合程度较低⏹假设:社会团体的结合程度与自杀事件成反比☐已婚者比未婚者低☐家庭中子女数多的低☐政治危机或战乱时期低⏹利己主义的自杀类型☐世俗化、个人主义:“人是人类自己的上帝”涂尔干:《自杀论》二⏹经济关系对自杀率的影响☐工商业领域比农业领域高☐自杀率与社会经济水平成反比⏹长期贫穷的人中自杀率最低,富足和从事自由职业的人中自杀率最高☐经济萧条和繁荣的时期自杀率高⏹大起大落对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造成破坏性影响⏹道德失范的自杀类型☐现代工业社会缺乏道德约束☐传统社会:义务性的利他主义自杀,选择性的利他主义自杀——基于强烈的集体意识韦伯关于合法统治的三种纯粹类型二、战后比较政治学在美国的勃兴1、二战对比较政治学的影响☐极权主义概念的引入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斯大林治下的苏联☐美国的世界影响☐欧洲学者移民美国☐大量新独立国家的出现2、二战后比较政治学的发展脉络⏹历史主义(19世纪中期——)⏹制度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行为主义(20世纪50年代——)☐现代化理论☐依附论、世界体系论⏹新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历史—制度—行为第三讲现代民主制的类型一、民主与民主制1、相关概念1)民主多数决?2)民主制: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3)现代民主制——代议制民主制度因素:议会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行政权、司法权、联邦制与单一制、利益集团2、利普哈特对民主制的分类——多数民主与共识民主(majoritarian democracy and consensus democracy)阿伦²利普哈特:《民主的模式——36个国家的政府形式和政府绩效》,陈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比较政治学的主要研究范式和方法论共99页文档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第一讲 绪论-研究范式与方法
• 三、 政治思想史:人类政治思想发展史。 • 政治思想史可分为二个线索(或要素): • ( 1 )对政治现象的客观描述、解释和分析(事 实判断) • A .事实描述。如 Aristotle 对 158 个城邦的描述, 马基雅维利论述―君主论‖―实际怎样‖。 • B .解释含义和因果分析。某国家政府是什么人 统治,为何会如此。 • ( 2 )价值判断或选择 。―理想国‖、―乌托邦‖、 ―理性王国‖ 。 Value,有关值得希求的或美好事物的概念,或 值得希求的或美好的事物本身(道德和美学标准)
• ② 组织国家 :依据什么原则组织国家,把国 家组织成什么样子? • 首先,是 Power 和 Right 在社会各集团间的 分配 ,决定每个人和每个集团在国家权力体 系中的地位。 (马克思所谓“国体”)
• 其次,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政体”)。 • A .统治集团内部各阶层、集团、个人与国家 权力的关系: democracy 、 aristocracy 、 Monarchy 。 • B . State Power 的划分和归属、国家各权力机 构的组织方式、职能和相互关系(横向:立法、 行政、司法三权关系),集权与分权(纵向: 中央与地方关系)。 • C . State Power 的性质、范围(权力有限), 个人的 Right and Duty。 • D .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及各种社会团体、组织 的关系。 Federalism 、 Sovereignty 、 Pluralism 。 • E .其它一些相关制度,如司法制度,文官制度 等。
• 对国家起源的不同解释决定了国家学说的基 本倾向 : • Modern Liberalism: natural situation----social contract----civil society • Marx: class state----class struggle----class dictatorship • Ancient China: Chaos----sage----monarchy---subjects order
比较政治学方法ppt课件
两个基本领域:对方法论的研究;个案的 研究。
可比性问题: ⑴存在着各种类型的被认为具有统一性的
体系。 ⑵体系间有明确的相似点和差异点。 ⑶这些相似点和差异点可通过参照系的价
值,或体系的组成部分的状态,或者它们 的类型构成,做出解释。 因变量:我们试图做出解释的现象。
二、比较政治学的任务、研究方
法与比较步骤
㈠任务和优势
在研究取向上,比较政治学是从事实和 经验出发进行实证分析,认为理解政治 的途径是对事实的描述、解释和预测。
比较政治学的预测功能,更多是一种 “趋势陈述”。
社会科学主要探讨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 即是规律。
比较政治学研究始终面临着事实与价值 的紧张关系。
科学解释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1)在 两个或更多的变量之间建立一般经验关系, 此时(2)其他变量被控制,即保持不变。
案例:人口与国家命运
㈡比较政治学的具体方法
1、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最简单的形式是,设定两个相同的组,
对其中一组(实验组)施加刺激,而对另一组 (控制组)不施加刺激。然后把两个组进行比 较,它们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功于这种刺 激。 2、统计方法 统计分析意在考察适用于多个案例的政治变量 间的关系。 因变量是我们试图加以解释的因素;其他一些 变量是我们相信能够影响因变量的因素,称为 自变量或解释变量;自变量由此能够影响因变 量的中介因素称为干预变量。
定量研究则假定所有现象的共同性原理,是普遍 主义标准。
Lili Cai, Accountability without Democracy。
定性研究的棘手问题:目的引导倾向,受作者思 想、目的的影响。
要先阅读有关研究文献,发现争辩的焦点, 往往会发现原则性、实质性的问题。
比较政治学cp3
两种类型
唯物的后实证主义
主张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人的意识而有所改 变,只是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因此不可能完 全认识其真实,由此而进一步主张社会科学研究 应当采取“文化客位”的路线,即从自己设定的 理论假设出发,通过量或质的方法对于研究对象 展开分析和研究。
唯心的后实证主义
认为客观事实,特别是在被研究者的意义上所建
三、“二马”之于比较政治学
政治取向型范式:相互间的区别与分歧
国家观 自由-民主主义范 式 在多元结构的社会 中,国家混同于一 般的政治实体;国 家概念已无意义 激进主义范式 社会合作主义范式 国家是重要的, 国家与其他社会 因素共同影响着 社会生活 专业垄断型组织 寡头之间的合作 及其与国家的合 作,利益集团与 中立的国家为维 持发展而妥协和 合作 妥协 国家仍是政治生 活的中心,国家 对其他政治实体 和社会因素有支 配作用 各种政治行为主体 统治阶级与被统 之间的多元竞争 治阶级之间的敌 对,不同的阶级 和阶层间为争夺 政治权力而斗争
3、主 张
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从而可以被人客观地加以认识。 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知者与被知者、事实与价值 是二元分离的,认识过程就是“由此及被”的发展 过程。 科学研究,就是指研究者针对研究对象而从事先设 定的一些因果变量出发,通过一套事先经过测量的 研究工具以及固定的研究程序,进而找到所研究问 题的答案这样一种发展过程。
y
批判的现实主义: 现实也许是客观存 在的,只能部分地 被认识 历史现实主义:现 实是历史性演变而 来的 交往的/主观的认 识论:研究结果受 价值制约
认识论
二元论/客观主 修正的二元论/客观 义:研究结果是 主义:研究结果也 客观真理 许是客观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范式
• 法团主义属于这一范式。 • 主要观点:关注利益集团、社会组织与 政府的关系,特别强调它们之间的协调 与合作关系;强调国家和政治领导者在 构建上述关系以及在有关的制度安排中 的能动作用;强调法律规定的重要性, 以正式法规明确上述关系。
三种次范式的比较
多元主义/自由— 民主义范式 国家观 激进主义范式 合作主义/保守主 义范式 国家、社会组织、 利益集团都是重 要的政治行为体, 而国家是重要的。 相互妥协、合作
• 这种相对真理观和多元价值论彻底打破 了科学主义的价值中立、科学客观性的 神话,科学研究不再是不偏不倚的价值 中立的活动,而是一种群体的信念指导 下的活动,是在一定的文化历史条件下, 一定的意识形态指导下的一种相对意义 的活动。
关于科学实证方法
• 库恩认为,科学家是与时代同在的人, 与同时代的大多数人有共同的世界观, 不同的是,他们对这一世界观的内涵有 更精确的、技术上的认识,而且比一般 人更知道如何扩展知识面。
• 对于科学家来说,一次科学革命不仅是 理论的变更,而且也是包括本体论和方 法论在内的整个世界观的变化,任何科 学方法都是历史的,随科学的发展而变 化的。科学革命从本质上讲是世界观的 变化。
• 其次,库恩认为,价值是多元的。一方 面,科学的内在价值与科学家追求的目 标密切相关,而科学家追求的目标是各 不相同的。他指出:“一个人可以由于 各种各样的原因被科学吸引过去,有实 有的需求,有探索新领域的激情,有寻 求秩序的希望,还有检验自己的知识的 动力。”
三、实证(科学)阶段。人们放弃了探索事物的本质和 目的,转而只研究事物的现象。通过观察,从而发现 现实的实际规律,也就是发现它们的不变的先后关系 和相似关系。这样,人们只要解释事实,说明现象就 够了。 因此,实证主义实质上是一种不可知论,认为事物的本 质是超乎现象之外的,因而是不可能知道的。
实证主义主要观点(二)
实证主义主要观点(一)
人类知识经过三个理论发展阶段: 一、神学阶段。人们把一切事物看作是超自然的 力量——神的活动的结果,用神力的影响来解 释世间的一切现象。 二、形而上学(抽象)阶段。人们从神学的羁绊 中摆脱出来,用抽象力量代替神力去探索自然 的本质,说明事物的现象,用抽象的要领和知 识代替神学概念和知识。
多元主义/自由—民主主义范式
• 系统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归属这 一范式。 • 主要观点: 1、政治过程中的政治行为体是多元的; 2、政治利益是多元的; 3、政治行为体之间的关系以竞争与冲突 为主要特征。
激进主义范式
• 在批判多元主义范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回归国家理论(bring state back)属 于这一范式。 • 主要观点:回归经典命题,强调国家是 政治分析中心的重要性;国家在政治生 活中居于支配性地位,其它政治行为体 居于次要性地位。
第一讲 比较政治学的主要研究 范式和方法论
比较政治研究的范式
• 学术意义上的“范式”一词最早由托马 斯· 库恩于1962年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 一书中提出。范式本是一个生僻词,库 恩把它变成了普通词汇。
• 库恩认为,科学对事实的观察和说明总 是要通过现存的“范式”(paradigms) 或理解的框架(frameworks of understanding)而展开的:“范式是科学的构 成要项……也是自然的构成要项”,因 此,“范式对科学之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同于观察和实验。
• 库恩的范式论是对实证主义的科学观与方法论 的反叛,动摇了科学主义的哲学根基──实证 主义。库恩的范式论否定了经验实证原则,提 出了经验事实具有主观特性的观点,理论已经 不再是经过实证研究后的产品,而是一种“先 在的”观念、信念的格式塔。库恩注重人的社 会、文化历史属性,强调科学研究中人的因素 与社会心理的作用,为科学哲学注入了人文的 和非理性的因素,使科学哲学从科学主义发展 成历史主义。
3、一般理论的阐发在常态下是独断论的和 水平向的(同时代其它学科的启发对理论 创新至为关键),而非怀疑论的和垂直向 的(本学科纵向历史性的发展对理论创 新不起关键性作用);
4、科学信念的基本转变仅当具备了其他理 论承诺从而足以应付经验变化之时才会 发生。这种观点一反科学的变化只能从 经验环境上加以解释的传统看法,主张 一般理论之间的争论也是引起科学变化 的动力之一。
实证主义在本质是由哲学和政治体系构成 的,前者是基础,后者则是一个广泛的 实证主义体系的目的。实证主义为研究 社会政治提供方法论原则。 实证主义既是一种思想体系,也为研究社 会政治提供了方法论原则,并提供改造 社会和政治的方案。
实证与实证原则
• 按照孔德的解释,实证含有“实在”、 “有用”、“确定”等意思,而只有经 验事实或现象才是“确定”的。
• 另一方面,人们总有理由选择较好的理 论,但是并不存在科学共同体所有成员 都共同遵守的一组方法论准则。即使科 学家们可能对某些作出选择的价值标准 的重要性有相同的看法,但在具体运用 时,每个人都可能由于各种历史的、社 会的、心理的偶然性原因选取不同的评 价标准。
• 再次,库恩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多 元价值的整合问题。他认为解释归根到底必然 是心理学或社会学的。价值体系在很大程度上 决定着科学研究的形式,比如进行科学研究时 必须选择理论。而如何选择则取决于科学家的 价值观念。科学共同体意见一致就具有至高无 上的价值。因此,库恩把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信 念、专家集团的权威意见等置于逻辑甚至一般 方法的合理评价之上。
后实证主义的主要观点
• 后实证主义对实证主义作出修正,认为 研究者的理论、假设和知识都对研究有 着极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四原则: 1、所有的科学数据都是由理论内在构成的 (不能把事实与理论分开,数据的采集 离不开理论指导); 2、经验的承诺(empirical commitments) 并非仅以实验证据为基础;
自由民主主义学派
• 运用规范方法进行研究的学者又可 以分为三大流派: • 1、自由民主主义学派:认定宪政民 主的发展是现代化的核心体现,因 而整个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无非就 是以不同的方式或经由不同的路径 而最终达到宪政民主的目标。
• 综上所述,后实证主义认为,客观实体 是存在的,但其真实性却不可能被人的 认识所穷尽。人们所了解的真实无非只 是客观实体的一部分或其一种表象,因 此,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细致严谨 的手段通过“证伪”的方式,对不尽精 确的表象不断进行排谬而逐步逼近客观 真实。
不同政治取向的范式间的争论
• 这类次范式的特点:具有学科统摄性— —包含逻辑视角、理论假设、分析路径 等内容。 • 多元主义/自由—民主主义范式 • 激进主义范式 • 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范式
后实证主义主要代表人物
• 亚历山大、波普、霍尔顿、库恩、拉卡 托斯。 • 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
• 针对实证主义认为一切都可通过科学方 法,用实验进行证明以及要求科学研究 保持价值中立等观点,库恩进行批判, 提出针锋相对的观点,成为后实证主义 的先驱和代表性人物。
关于价值中立
• 库恩从三个方面对科学主义的“价值中立说” 进行了批判。首先,库恩认为,科学研究具有 相对性。范式就是某一科学家集团围绕某一学 科或专业所具有的理论上或方法上的共同信念, 而且新旧范式或不同理论之间是不可通约的。 所谓不可通约,是指没有超越竞争理论之上的 元标准或完全中立的判断准则。库恩从整体论 的基本立场出发,认为不存在一种固定不变的、 普遍适用的方法论准则。
国家是多元政治 国家是社会政治 行为体中的一元, 生活中的中心, 地位相等。 居支配性地位 表现为政治行为 体之间的竞争 阶级对抗
政治过程
政治斗争形式 (特点)
竞争(讨价还价、 阶级内部的团结 潜规则) 与阶级间不可调 和的冲突
合作(通过正式 规则和制度)
比较政治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比较政治研究的主要方法
· 一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 的对象只能是可观察、可检验的经验事 实 知识只有靠观察和经验才能探求和发现, 只有实证的或由客观研究得来的知识才 是真实可靠的、有价值的知识,才能给 人们提供改造社会的力量。这也应成为 政治研究的唯一方法和目标。
实证主义主要观点(三)
· 科学研究应保持“价值中立” ,避免 主观偏见。 · 科学理论必须逻辑严密并得到经验证据 的支持。 · 科学理论是可以接受经验检验的,而 那些不能接受经验检验的、以探索超验 问题为特征的“形而上学”必须从科学 的领域中驱逐出去。
• 库恩认为,科学方法并非万能,实证不 能证伪,科学发展是范式更新的结果, 并非通过科学实验实现。
• 库恩指出,在科学家、哲学家的不懈工 作中,知识逐渐积累,反常现象出现, 干扰了看似平静的权威范式,其有效性 因而遭到质疑。当足够量的的反常积累 到一定程度,原范式在人们头脑中失去 地位,新范式形成并取而代之。(比如 关于宇宙观的“日心说”代替“地心 说”)
范式的内涵和特点
• 范式涉及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 向度的问题,是指从事某一科学或学科 的研究者群体在某一特定时段所共同持 有并尊奉的特定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行 为方式。
• 范式的特点是:(1)范式在一定程度内 具有公认性;(2)范式是一个由基本定 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 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 供了一个研究纲领;(3)范式还为科学 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
• 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而范 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库恩指 出:“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 认的模型或模式。”“我采用这个术语 是想说明,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 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 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种 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
• 家集 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 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 科学家的共同信念。
• 实证原则是实证哲学的核心。所谓实证 原则,就是规定一切科学(包括自然科 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只能是可观 察、可检验的经验事实,而科学研究的 任务就是客观地精确地描述和系统逻辑 地分析经验世界的实际运行,通过探寻 不同现象之间的稳定关系达到发现支配 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从而做出合理预测 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