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病因病机谈2
《脾胃病病因病机谈》PPT课件
2021/1/12
精品医学
9
脾胃气机的范围
• 基本:容易理解、运用
• 延伸:(往往受到现代医学模式的影响)
•
多数是分在其他专业中进行诊治
•
西医多数无法理解这些中医理论
•
2021/1/12
精品医学
10
病因的内外属性关系
• “外邪”:体虚弱(相对、绝对时)才能感 受,不否认经常有外邪强大,全部人群的 机体均不能幸免(HIV、HCV等)
2021/1/12
精品医学
6
关于食积化热
• 食积可以: • 或从热化 • 也可寒化 • 或化痰、化湿、化饮 • 最终有脏腑气机的阻滞,进一步可能发生
瘀、痹、. . .等
2021/1/12
精品医学
7
五行在脏腑生理病理中的关系
• 始终是相生相克关系 • 但是生理与病理的关系已经大大不同,需
要看这些关系的变化而定,而脏腑、经络、 • 气血、津液、气机等等已经不是一个起平
2021/1/12
精品医学
13
脾胃与西医各系统的关系
• 消化吸收是第一位的! • 但是,最大量的神经细胞、内分泌细胞,
最复杂的免疫机制。 • 消化系统:结构:从头到尾(与五脏六腑
交错),除了骨、筋、脉络、皮,实为肌 肉最重要!管道为主,肝胆胰重要,单向 传输等(中医将其解释为: “升降”、)
2021/1/12
素的增减,走向复杂化,最终使脏腑互相 受累
2021/1/12
精品医学
12
中医脾胃病名的命名规律
• 症状系
• 体征系
• 温病系
• 其他系(科技进步带来的,新型激素、杀虫剂、 新兴科技产品、抗生素、手术、放化疗、介入技 术、生物制剂、转基因产品、外太空交流等对中 医的考验远比过去大大增加)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
第四单元脾胃病证脾胃病证胃痛腹痛痞满泄泻呕吐痢疾噎膈便秘呃逆脾胃病证胃痛胃痛的概念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因病机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
病机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位——胃,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病理因素——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变化比较复杂。
1.胃痛日久不愈,脾胃受损,可由实证转为虚证。
2.若因寒而痛者,寒邪伤阳,脾阳不足,可成脾胃虚寒证。
3.若因热而痛,邪热伤阴,胃阴不足,则致阴虚胃痛。
4.虚证胃痛又易受邪,如脾胃虚寒者易受寒邪。
5.脾胃气虚又可饮食停滞,出现虚实夹杂证。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1.胃痛与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绞痛、闷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
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有反复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脾胃证候。
2.胃痛与胁痛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吞腐。
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3.胃痛与腹痛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
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胃痛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虚实寒热2.辨在气在血实——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中医)脾胃病辨证
(中医)脾胃病辨证脾的病变主要反映在运化、升清功能失常和统摄血液功能的障碍方面。
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升降失常等方面。
1.脾气虚证临床表现: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气短懒言,四肢倦怠,食少纳呆,头目昏花,甚则小腹坠胀、阴挺、脱肛,大便稀溏,或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
舌淡苔薄,脉细弱。
病因病机:本证多因饮食不节,思虑、吐泻太过伤脾;或劳累过度、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年老体衰、病后失养,耗伤脾气所致。
辨证要点:以脘腹坠胀,久泻久痢,肛门坠胀,内脏下垂,伴气虚症状为辨证要点。
2.脾胃虚寒证临床表现:面色萎黄,脘腹隐痛,喜按喜温,腹胀纳呆,形寒肢冷,大便稀溏,或尿少,浮肿。
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无力。
病因病机:本证多由脾(胃)气虚发展而来,也可因外寒直中,或过食生冷或苦寒药物用之太过伤损脾阳,或肾阳虚衰累及脾阳所致。
辨证要点:以脘腹胀满,冷痛绵绵,喜温喜按,伴脾胃气虚之症为辨证要点。
3.脾不统血证临床表现:鼻衄、齿衄、肌衄、吐血、尿血、便血,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
伴见面色萎黄苍白,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因病机:本证多由久病脾虚,过劳伤脾,损伤脾气而致统血无权所致。
辨证要点:以各种慢性出血症,伴气血两虚症状为辨证要点。
4.食滞胃脘证临床表现:脘腹胀痛,厌食呕吐,或嗳腐吞酸,或兼肠鸣矢气,泻下不爽,泻下物酸腐臭秽。
舌苔垢腻,脉滑。
病因病机:本证多为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所致,也可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司等原因导致。
辨证要点:以胃脘胀痛拒按,厌食,呕吐或泻下酸腐为辨证要点。
5.胃阴虚证临床表现:胃脘灼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咽干燥,或干呕呃逆,胃痛嘈杂,大便干结,小便短少。
舌光红少津,脉细数。
病因病机:本证多为外感热病后期津液受损,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郁结,气郁化火伤津耗液,或温燥药物用之太过,或胃病迁延不愈所致。
辨证要点:以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伴阴虚见症为辨证要点。
中医基础理论:脾的病机——脾病常见症状
脾病的常见症状有:腹满作胀、脘腹痛、⾷少便溏、黄疸、⾝重乏⼒、肢冷,或见脱肛、阴挺(⼦宫脱垂)及内脏下垂,以及便⾎、崩漏、紫癜等症。
其发⽣机理分析如下:
脾病常见症状
发⽣机理
腹满作胀或脘腹痛 多因寒湿或湿热困脾,脾⽓阻滞;或因脾⽓虚,运化⽆⼒,宿⾷停滞;或因脾阳不振,中焦虚寒,失其温煦,寒凝⽓滞等所致。
脾健运失职,清⽓不升,浊⽓不降,⽓机郁滞,故发胀满⽽痛。
⾷少、便溏 多因寒湿或湿热困脾,或脾虚胃弱,饮⾷物消化吸收障碍,脾不升清,胃纳受碍,故纳呆⾷少。
脾胃纳化失调,⽔湿内停,致使⼩肠清浊不分,混杂⽽下,并⾛⼤肠,则发作便溏,甚则泄泻完⾕不化。
故《素问·阴阳应象⼤论》
说:“湿胜则濡泄。
”
黄疸 为眼⽩、⽪肤黄染。
多由于脾运不健,湿浊阻滞,肝胆疏泄受碍,胆热液泄,胆汁不考试,⼤站收集循常道,逆流⼊⾎,泛溢于肌肤所致。
⾝重乏⼒、肢冷 多由脾阳脾⽓不⾜,或脾为湿困,不能正常运化⽔湿,因⽽⽔湿留滞所致。
湿性重浊,易阻滞肌⾁四肢,故见肢体沉重。
脾能转输⽔⾕精微,以营养肌⾁四肢。
若脾阳脾⽓虚损,温煦濡养失职,则可见⾝疲乏⼒,肢体不温。
脱肛、阴挺及内脏下垂 多因脾虚,中⽓下陷,脏腑升举维系⽆⼒或不能升举,则可见脱肛、⼦宫脱垂,或内脏下垂等症。
便⾎、崩漏、紫癜 多因脾⽓虚,失其统摄之权,则⾎不循经⽽外逸。
如⾎溢肠内,则⾎随粪便⽽下,谓之“便⾎”。
⽓虚下陷,冲任不固,则发为崩漏。
⾎溢于肌腠⽪下,则发为紫癜。
中医如何看待脾胃虚弱的病因病机
中医如何看待脾胃虚弱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啊,脾胃虚弱可不是个小问题。
咱先来说说啥叫脾胃虚弱,简单来讲,就是脾胃这俩“小伙伴”干活不给力啦,没法好好完成它们的任务。
那脾胃虚弱到底是咋来的呢?这原因可多了去了。
先说说饮食这方面吧。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好吃的东西太多。
就拿我家那小侄子来说,前段时间放暑假,天天冰淇淋、炸鸡、可乐不断,正餐还不好好吃。
结果呢,没几天就喊着肚子不舒服,吃饭也没胃口。
这就是饮食不节造成的脾胃虚弱。
你想啊,脾胃就像两个勤劳的工人,一直让它们加班加点处理那些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它们能不累吗?时间长了,可不就消极怠工,变得虚弱啦。
还有过度劳累这一茬。
现在的人啊,压力大,工作忙,经常熬夜加班。
我有个朋友,是个程序员,为了赶项目,连续几个月都睡不好觉。
结果身体越来越差,脾胃也出了问题。
为啥呢?中医讲,过度劳累会损耗人体的正气,脾胃的正气不足,自然就虚弱了。
情志因素也不能忽视。
心情老是不好,比如焦虑、抑郁、生气,都会影响脾胃的功能。
我记得有一次,我跟同事因为工作上的事大吵了一架,气了好几天,那几天吃饭都不香,总觉得肚子胀胀的。
这就是生气伤了脾胃呀。
另外,久病也会导致脾胃虚弱。
就像有的人得了一场大病,身体元气大伤,脾胃也跟着受累。
我曾经照顾过一位生病住院的长辈,病好出院后,整个人都瘦了一圈,胃口也差得很,这就是久病脾胃虚弱的表现。
脾胃虚弱了,身体会有啥反应呢?常见的就是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容易腹胀、大便不成形等等。
脾胃可是后天之本,脾胃虚弱了,身体的营养供应就跟不上,各种毛病也就跟着来了。
那中医咋调理脾胃虚弱呢?办法也不少。
首先得从饮食上调整,多吃些健脾益胃的食物,像山药、薏米、芡实、南瓜这些。
还得注意饮食规律,别暴饮暴食,也别吃那些伤脾胃的东西。
中药调理也是个好办法。
根据具体的症状和体质,医生会开一些合适的方子。
比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等。
除了吃,运动也很重要。
适当的运动能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中医脾胃病学》脾胃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脾胃病学》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
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证于一炉,以阴阳定性,三焦定位,以寒热温凉调阴阳之气,以升降浮沉复三焦气化。
对脾胃生理、病理与诊法、治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并附秘方、验方60余首,以飧读者。
中篇脾胃病病理学第一章脾胃病病因学一、感受外邪1.外感六淫:外感六淫之邪,皆可损伤脾胃。
风寒湿三邪为阴邪,为病每合太阴脾家,多《伤寒论》直中太阴之证。
暑燥火三邪为阳邪,为病每合阳明胃家,多《伤寒论》之阳明病。
由于暑邪兼有湿热二性,为病每多两伤脾胃。
同时,六气伤人,必随人身之气而化。
故脾虚感邪则易寒化而归太阴,胃实感邪则易热化而合阳明,故曰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2.外感疫疠:疫疠之邪,每从口鼻而入,内归脾胃,发为憎寒壮热,身痛如被杖,苔白厚如积粉,或暴痢下血,或挥霍撩乱。
二、内伤七情内伤七情,资助心火,火旺则乘于土位,脾胃乃伤。
或因七情伤心,扰胃神,胃神浮越,脾胃阴阳失衡而病。
或七情伤肝,肝气郁结则木不疏土,肝升太过则木来克土。
七情之中,尤以忧思怒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
忧伤肺,肺无宣发之机则清阳不升;肃降不行则浊明不降,大肠腑气不通。
怒伤肝,木旺克土则升降逆乱;木旺生火则土燥水枯,脾阴胃液不足。
思则气结,废寝而忘食,多痞满纳呆,不思饮食。
另外恐伤肾,则二便不收。
三、饮食劳逸1.伤于饮食饮食所伤,有伤饮伤食不同。
(1)伤饮:伤饮则三焦水道不利而心下痞满、肠中水鸣、呕吐清涎,或渴欲饮水,水入则吐。
(2)伤食:伤食有三。
①饥饱失宜而纳运失司。
②饮食不洁而外邪入中,或诸虫内生。
③饮食偏嗜,如嗜辛、甘、咸,或喜肥甘厚味酒酪,均助生湿热,耗伤气阴而脾胃乃伤。
2.劳逸过度劳逸过度有过劳、过逸不同。
(1)过劳:有劳力、劳心、劳房之分。
①劳力:劳力伤气,脾胃乃诸气之根,气耗则脾胃乃伤。
脾胃病核心病机为脾寒胃热
脾胃病核心病机为脾寒胃热寒热并用的理论来源于《内经》,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正治法的升华,《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伤寒论》将寒热并用施之于临床,创立了一系列寒热并用的代表性方剂,如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黄连汤、大黄附子汤等。
寒热并用法既保留了药物固有的四性及功效,又通过合理的组合搭配,去性存用,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和调整阴阳的相互结合,大大拓展了方药的选择范围。
孙冰教授是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济宁市名中医药专家,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近30年,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临床经验,针对脾胃病的生理特点,脾为太阴,其气易虚,虚则有寒;胃为阳明,受邪易实,实则易热,因而在治疗方面强调寒热并用的思想,处方常以寒热并用的经方或寒热药对进行配伍使用,如黄连与干姜、黄芩与半夏、黄连与吴茱萸、黄芩与生姜、大黄与附子等,每每验效。
本文就孙冰教授寒热并用法治疗脾胃病的相关经验介绍如下。
1 脾胃病病因病机对于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在《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篇中记载:“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
《素问·太阴阳明论》记载“阳道实,阴道虚”。
因而有脾本虚证,胃多实证之说,现代对于脾胃病的病因主要见于寒邪直中、肝气郁滞、饮食积滞、脾胃阳虚、肝胃郁热、瘀血阻络等几个因素,主要原因在于“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
寒邪、气滞、瘀血、郁热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寒热互结阻滞于脾胃,导致“不通则痛”;各种原因导致气血的生成乏源,偏寒偏虚,脏腑失于滋润濡养,则“不荣则痛”,多因素夹杂,久病不愈,最终损伤脾胃,致脾气亏虚,无力运化水湿,湿聚中焦,日久化热困脾。
因而脾胃病病机可概括为以脾胃虚寒为本、湿热瘀滞为标的“脾寒胃热”寒热错杂证。
这类寒热错杂证常表现为胃脘疼痛、痞满、泛酸、泄泻、久利的症状,治疗上单纯的使用理气、健脾、化湿、温中的药物往往难以奏效。
有关脾的病机:脾属湿土,湿土不运,聚而成肿
有关脾的病机:脾属湿土,湿土不运,聚而成肿
基本病机:
脾属湿土,湿土不运,聚而成肿.
“脾”不能概括水肿的全部病机,水肿病机涉及肺、脾、肾三脏的功能.
水肿不能只关注“水”,还要从“气”来考虑,肺之治节是气的作用,脾的运化也是气的作用,肾的启闭还是气的作用,所以“水肿”的关键在于“气”。
①脾不能运化,也要影响水道的通条,
②肾为水脏,肾司启闭,也会影响水道通条,“
③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治节”就是指肺通条水道的功能,气行水行
“水肿”病有关脾的病机
虚证水肿:
病机:临床水肿属于脾者,以脾阳不运为多见,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气聚而为肿,
治以“实脾饮”,方中主要的三味药是白术、附子、干姜,用来温脾,补土以制水,这是虚证水肿的辨治。
实证水肿:
湿郁化热;脾湿不化,郁而成热,湿热泛滥于经脉发为水肿。
湿脱饮子化湿热行水,用桑白皮、泽泻、赤小豆、椒目、大附皮、梹榔等,这些都是化热行水、分利湿热的药。
火热致肿的病机:
热”是内生之火,热从内逼迫水外溢而现浮肿:
治疗““大青龙汤证”,要用开魄门的方法,发汗以泻水。
热郁于下焦而水不利者:
“蒲灰散”证,蒲灰散就是两味药,香蒲草(烧灰)和滑石,这是清以利之的方法,即清下焦热以排水邪。
火热在气分,气滞而水不行,也可以引发水肿:
舟车丸证,要用“舟车丸”来疏气泻热以利水。
方子一般都用丸剂,忌用汤剂,因为这里面有黑牵牛、芫花、甘遂、大戟等药,所以一般只做成丸药,丸药分量小,药性较缓而不会伤及正气,行水此药有效。
中医如何分析脾胃虚弱的病因机理
中医如何分析脾胃虚弱的病因机理脾胃虚弱是中医常见的病症之一,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视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虚弱会导致一系列的身体不适和疾病。
那么,中医是如何分析脾胃虚弱的病因机理的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脾胃的功能。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
脾胃相互配合,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为身体提供营养和能量。
脾胃虚弱的病因多种多样。
饮食不节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常常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或者过度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会损伤脾胃的功能。
比如,生冷食物容易导致脾胃阳气受损,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油腻食物难以消化,会加重脾胃的负担;辛辣食物则可能刺激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情志失调也是导致脾胃虚弱的重要因素。
长期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
中医认为,肝木克脾土,当肝气不舒时,就会横逆犯脾,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
例如,一个人在压力大、心情烦躁的时候,往往会出现食欲不振、胃脘胀满等脾胃不适的症状。
过度劳累也是脾胃虚弱的诱因之一。
现代人工作强度大,经常熬夜、加班,身体得不到充分的休息。
长期的劳累会损伤人体的元气,其中包括脾胃之气。
脾胃之气不足,就无法正常运化水谷和水湿,从而导致脾胃虚弱。
另外,久病体虚也会引起脾胃虚弱。
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等,长期消耗人体的气血,导致脾胃气血不足,功能减弱。
脾胃虚弱的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脾胃虚弱会导致运化失常。
脾运化水谷的功能减弱,就无法将食物转化为精微物质,人体就会出现营养不良、消瘦、乏力等症状。
同时,脾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水湿就会在体内停滞,形成痰湿,出现肢体困重、舌苔厚腻、大便溏稀等表现。
脾胃虚弱还会影响气血的生成。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导致气血亏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状。
此外,脾胃虚弱会导致中气下陷。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脾胃病证脾胃病证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要点一概述“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
”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灵枢·经脉》说:“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
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大陷胸汤主之。
”这里的心下痛实是胃脘痛。
又如《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
”这里说的心痛也是指胃脘痛。
宋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曰:“夫心痛者,在《方论》有九痛,《内经》则曰举痛,一曰卒痛,种种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曰心痛,其实非心痛也。
”直至金元时代,《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此后,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医学正传·胃脘痛》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还指出,要从辨证的角度理解和运用“通则不伤”的方法。
脾胃病病因病机谈
•
便秘的经常用至120克/日
第二十三页,共33页。
张仲景的脾胃病治疗观
• 三泻心汤的价值非常高!(虚中夹实,寒热 错杂)
•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 建中系列体现脾胃虚弱的病理特性! • 小建中汤、当归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薯蓣
丸、理中汤、附子理中汤 • 泻实之代表系列非常有特点! • 三承气汤、三黄泻心汤、大柴胡汤
• 消化吸收是第一位的! • 但是,最大量的神经细胞、内分泌细胞,最
复杂的免疫机制。 • 消化系统:结构:从头到尾(与五脏六腑交
错),除了骨、筋、脉络、皮,实为肌肉最 重要!管道为主,肝胆胰重要,单向传输等 (中医将其解释为: “升降”、)
第十三页,共33页。
西医消化的功能概念
• 对食物进行有机原始的吸收处理(六大营养 素:。。。)
• 现代医学的认识还包括:免疫(最重要的、 最复杂的)、精神调控(最多的神经细胞— 内脏神经系统,目前刚开始研究)、内分泌 (难以说清的部分,但是已经开始研究)、 动力学(肠道平滑肌群)、、、
第八页,共33页。
脾胃气机的范围
• 基本:容易理解、运用
• 延伸:(往往受到现代医学模式的影响)
•
多数是分在其他专业中进行诊治
第二十八页,共33页。
• 藿香正气散、白头翁汤、真人养脏汤(诃子、 罂粟壳是关键)、四神丸、宣白承气汤、新 加黄龙汤、温脾饮、大黄附子汤
• 茵陈蒿汤、左金丸等的归类问题!
第二十九页,共33页。
《中医治法与方剂》——陈潮祖
• 成都瑰宝级专著!特此推荐 • 注意陈老的总论及各章绪论——老人观点 • 可惜明白的不多,更愿意学习一方、一类方
血顺畅,浊气外出——降浊的含义就是机体也需 要排除“浊”,应详解!) • 脾胃抵御外邪(寒、湿、热)的强弱也关系到身 体的健康!
脾胃病病因病机谈PPT课件
2021/5/31
25
第25页/共33页
• 调肝理脾类:柴芍六君子汤(健脾与疏肝并重)、逍遥散(偏 养肝柔肝)
• 脾虚不运类:枳实白术丸(心下如旋杯状!)枳实消痞丸(来 源枳术丸,是李东垣脾胃第一方——适用病机最全!)、七味 白术散(葛根是最有趣的现象!)、健脾丸、楂曲六君子汤
• 饮食积滞类:保和丸(最妙的是用连翘!)、楂曲平胃散、枳 实导滞丸(大黄的使用最妙!)、木香槟榔丸
2021/5/31
4
第4页/共33页
脾胃不能单独为病
• 复杂的脏腑表里关系,比例关系、轻重关系、纳运失调、虚实关系、承接关系
2021/5/31
5
第5页/共33页
关于食积化热
• 食积可以: • 或从热化 • 也可寒化 • 或化痰、化湿、化饮 • 最终有脏腑气机的阻滞,进一步可能发生瘀、痹、. . .等
2021/5/31
12
第12页/共33页
脾胃与西医各系统的关系
• 消化吸收是第一位的! • 但是,最大量的神经细胞、内分泌细胞,最复杂的免疫机制。
• 消化系统:结构:从头到尾(与五脏六腑交错),除了骨、筋、脉络、皮,实为肌肉最重要!管道为主, 肝胆胰重要,单向传输等(中医将其解释为: “升降”、)
• 单因→单果 • 单因 多果 • 多因单果 • 多因多果 • 因果循环关系
2021/5/31
2
第2页/共33页
时辰等与脾胃生理病理表现
• 四季 • 五运六气 • 年龄 • 性别(女性嗜好吃辣等刺激食物) • 急慢性发作 • 后遗症继发症
2021/5/31
3
第3页/共33页
脾胃病机模式及表达
• (起始)纳运升降、中焦气机、脏腑养润(终点)范围(死不足言矣) • 脾虚表达:气阳虚可表现为无数病名 • 食积表现:胃纳表现为主,其实非典型更多(口臭、汗味异常、睡眠等)
【管理资料】脾胃病病因病机谈2汇编
2020/7/9
26
• 黄土汤(其中黄芩的配伍绝!) • 利湿类:五苓散(多归入利水消肿类,实为健脾
方,配干姜、附子,可治疗牛奶泻!胃苓汤就是 其衍生方剂!) • 除湿类:平胃散(寒湿积滞,阻于中焦,衍生方 很多!不换金正气散)、七味除湿汤、甘草干姜 茯苓白术汤 • 清热除湿类:甘露消毒丹、三仁汤、半苓汤、中 焦宣痹汤 • 实脾利水类:五皮饮、鲤鱼汤、防己黄芪汤、防 己茯苓汤、实脾饮、复元丹、
• 现代医学的认识还包括:免疫(最重要的、 最复杂的)、精神调控(最多的神经细 胞—内脏神经系统,目前刚开始研究)、 内分泌(难以说清的部分,但是已经开始 研究)、动力学(肠道平滑肌群)、、、
2020/7/9
8
脾胃气机的范围
• 基本:容易理解、运用
• 延伸:(往往受到现代医学模式的影响)
•
多数是分在其他专业中进行诊治
20
“十问歌”的临床诠释
• 系统回顾,避免遗漏 • 总纲提示,运用须精 • 专业基础,糅合统筹 • 不分中西,患者第一 • 注意优势(中西),患者第一 • 服务第一,最佳为先
2020/7/9
21
治疗策略
• “太阴脾土,得温则运”(叶天士)
• 温法的标准:轻、中、重
•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
伤特性不清、不细、不分、无规律,多数 采用笼统谈论,实际与中医当初发展有关, 需要后人的完善!)
2020/7/9
17
脾胃系统真正的发病模式
• 脾胃(先天禀赋,赋予的耐受与使用周期)
• 各种病因→↓←(各种病因的综合损伤)
• 各种损伤(病机)
脾胃生病的起因
脾胃生病的起因
脾胃四怕,生、冷、撑、生气
脾胃有四怕。
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撑,四怕生气。
生冷的食物,如各种冷饮、生的蔬菜水果等,会带着寒气进入身体,最容易伤及脾胃。
此外,脾胃最怕撑,饥一顿,饱一顿对它伤害最大。
胃生病大多和人饮食不节制有关,脾生病则与人过度劳累有关(过劳忧思)。
肝与脾胃互相影响。
必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
肝不郁,则脾不虚
肝不郁,则脾不虚,大家都知道“茶饭不思”“气饱了”,其实形容的都是肝脾不和的故事。
常有病人告诉我,吃完饭还感觉饿,但肚子却是鼓鼓的,吃了胃肠药也不管用。
其实,这往往和工作压力太大或情绪不好导致的肝郁气滞有关,生气动怒忧思郁结,都会导致肝气不疏,横逆克脾胃,导致腹胀气滞,胃脘不适诸多病症。
要让脾胃健康,就要养肝柔肝,顺畅肝的气机,让肝气可以正常疏泄,这样肝木与脾土处于和谐关系。
因此说,养脾胃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永远不要发怒,尽量减少发脾气,这是舒肝养脾的一个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关于食积化热
• 食积可以: • 或从热化 • 也可寒化 • 或化痰、化湿、化饮 • 最终有脏腑气机的阻滞,进一步可能发生
瘀、痹、. . .等
02.04.2020
7
五行在脏腑生理病理中的关系
• 始终是相生相克关系 • 但是生理与病理的关系已经大大不同,需
要看这些关系的变化而定,而脏腑、经络、 • 气血、津液、气机等等已经不是一个起平
• 各种损伤(病机)
• ↓↓↓↓↓↓↓↓↓↓
• 虚 实 寒 热 表 里 阴 阳(脾胃特有的?)
• 单一层次→→→→复杂化
• 典型 →→→→非典型
• 单病名 →→→→多病名(老年期特点)
•
(脾虚)
(肝脾肾)
• 单系统 (肾虚) 多系统(心脾肝肺)
•
(肺心肝)。。。
02.04.2020
19
他系表现常见模式:
脾胃病病因、病机模式 及治疗策略思维谈
02.04.2020
1
体质学说与病机
• 体质各异,但有血缘连续性 • 各种病因↓ ↓ ↓ ↓各种病因 • 各种损伤及损伤特性(东垣—“虚损”观)
• 可能的病机(层次、连续、反复、新旧、 累积、轻重)
• 受病时间量、病因程度、损伤度、时间累 积
• 病因可重叠、病机可循环(进一步的)
• “内邪”:生于脏腑功能失调(不否认器 质性损伤也会引起,外邪的反复损伤也会
引起)最终脏腑—气血—经络等均发生障 碍
• 正虚:分绝对和相对,而五脏之虚又各不 相同,即存。
02.04.2020
11
外邪、内邪的关系
• 互动、影响 • 但始终是以脏腑各系统为基础,随干扰因
线的内容 • (有现成资料、教材等供参考)
02.04.2020
8
脾胃系统的范围比较
• 唇、口腔、牙及牙龈、舌、咽、食道、胃、 小肠、大肠、肛门、肌肉、四肢、经络、 气血产生及分配、中焦枢纽、水津的敷布、 情志(忧思)。
• 现代医学的认识还包括:免疫(最重要的、 最复杂的)、精神调控(最多的神经细 胞—内脏神经系统,目前刚开始研究)、 内分泌(难以说清的部分,但是已经开始 研究)、动力学(肠道平滑肌群)、、、
02.04.2020
17
中医脾胃的弱
• 结构尚不清、不细化 • 无功能细化、分段认识(与之相对应的损
伤特性不清、不细、不分、无规律,多数 采用笼统谈论,实际与中医当初发展有关, 需要后人的完善!)
02.04.2020
18
脾胃系统真正的发病模式
• 脾胃(先天禀赋,赋予的耐受与使用周期)
• 各种病因→↓←(各种病因的综合损伤)
02.04.2020
13
脾胃与西医各系统的关系
• 消化吸收是第一位的! • 但是,最大量的神经细胞、内分泌细胞,
最复杂的免疫机制。 • 消化系统:结构:从头到尾(与五脏六腑
交错),除了骨、筋、脉络、皮,实为肌 肉最重要!管道为主,肝胆胰重要,单向 传输等(中医将其解释为: “升降”、)
02.04.2020
道微生态、粘膜屏障(并不是每段消化管 道都喜欢同样的物质,“足阳明胃喜凉饮 而恶热,手阳明大肠喜热饮而恶寒”!)
02.04.2020
16
食积种种问题谈
• 儿科尚有,似乎成年人不会发生食积(大 错特错)!
• 食积与脾胃气机、脏腑、气血、三焦气机 • 食积:气滞、郁热、痰湿饮(人们更重视
局部的胀痛、恶呕、进食感觉、大小便等) • 气血生化之源与脏腑气血、经络层次关系!
02.04.2020
9
脾胃气机的范围
• 基本:容易理解、运用
• 延伸:(往往受到现代医学模式的影响)
•
多数是分在其他专业中进行诊治
•
西医多数无法理解这些中医理论
•
02.04.2020
10
病因的内外属性关系
• “外邪”:体虚弱(相对、绝对时)才能感
受,不否认经常有外邪强大,全部人群的 机体均不能幸免(HIV、HCV等)
素的增减,走向复杂化,最终使脏腑互相 受累
02.04.2020
12
中医脾胃病名的命名规律
• 症状系
• 体征系
• 温病系
• 其他系(科技进步带来的,新型激素、杀虫剂、 新兴科技产品、抗生素、手术、放化疗、介入技 术、生物制剂、转基因产品、外太空交流等对中 医的考验远比过去大大增加)
• 与西医的比较(多病而病机单一,单病而多种病 机的差异,犹如“五脏六腑皆令人脾胃病,非独 脾胃也”)
• (起始)纳运升降、中焦气机、脏腑养润 (终点)范围(死不足言矣)
• 脾虚表达:气阳虚可表现为无数病名 • 食积表现:胃纳表现为主,其实非典型更
多(口臭、汗味异常、睡眠等)
02.04.2020
5
脾胃不能单独为病
• 复杂的脏腑表里关系,比例关系、轻重关 系、纳运失调、虚实关系、承接关系
02.04.2020
02.04.2020
2
因果关系
• 单因→单果 • 单因 多果 • 多因单果 • 多因多果 • 因果循环关系
02.04.2020
3
时辰等与脾胃生理病理表现
• 四季 • 五运六气 • 年龄 • 性别(女性嗜好吃辣等刺激食物) • 急慢性发作 • 后遗症继发症
02.04.2020
4
脾胃病机模式及表达
02.04.2020
21
“十问歌”的临床诠释
• 系统回顾,避免遗漏 • 总纲提示,运用须精 • 专业基础,糅合统筹 • 不分中西,患者第一 • 注意优势(中西),患者第一 • 服务第一,最佳为先
02.04.2020
22
治疗策略
• “太阴脾土,得温则运”(叶天士)
• 常见:皮肤 ——肺
•
失眠——心
•
情绪——肝
•
腰膝酸软——肾虚
•
妇科——肝(气血)
•
带下——水湿
• 而中医的整体观往往被忽略或者轻视!
• 真正的中医师是不会被表面现象所左右!
• “谨守病机,勿失气宜”
02.04.2020
20
总则
• 各脏腑功能均需熟知把握,临床做到举一反 三!
• 西医分科的利我们需要知道,其痹就要考中 医来补充完善,所以中西医认识疾病各有优 劣,不能一味强调各自的优点!
14
西医消化的功能概念
• 对食物进行有机原始的吸收处理(六大营 养素:。。。)
• 调控机制:神经、精神、心理、免疫、代 谢、修复、抗病力
• 中医“小劳益脾”的价值已经历经五千年!
02.04.2020
15
食物与脾胃
• 生成气血是目的! • 必须接受脾胃的筛选(即使鸡蛋、牛奶、
蘑菇等也可能对人体不利!) • 可能的损伤:过敏、过量、直接损伤、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