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单元知识结构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树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 实,知道辽沈、淮海、平 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知道重庆谈判, 理解中国共产党 为争取和平民主 作出的努力认识 国民党实行独裁、 发动内战的本质。
人 民 解 放 战 争 的 胜 利
知道中国人修建铁路的事实 和制碱的方法
知道鲁迅、齐白石、 聂耳、冼星海 等人的成就。
课标规定及要求
中 国 现 代 史
通过查找、补充相关历史 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 象的资料,学会客观公正 的解释、评价历史问题。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能力,倡导学生主 动参与、勤于思考, 善于合作、乐于交流 展示。 过程与方法
课标规定及要求
中 国 现 代 史
2、感悟近代中国人民 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 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每Biblioteka 的基本结构6 7 注释和注音
8
9
10 自由阅读卡
动脑筋
练一练
活动与探究
便于学生 参与课堂 教学,发 展想像力 和创造性 思维。
目的是浅 化教材, 便于学生 自学,扩 大知识面。
通过不同形 式的练习题, 检验自己对 本课核心知 识的理解和 把握。
用以启发学 生的思维能 力,培养学 生的实践能 力,以及与 其他学科交 叉、与现实 生活联系学 习的能力。
内容标准
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 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的 兴 起
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革命 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 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 全民族抗战的意义。知道南京大屠杀 的罪行,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 凶恶暴残的侵略本质
八年级上册历史书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历史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结果: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影响:中国经济受到冲击,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结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洋务运动目的: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内容: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军,设立新式学堂。
结果: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
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日本为实现其大陆政策,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
过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
意义: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背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内容: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意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北伐战争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结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国共合作破裂。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七七事变背景: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结果:全民族抗战开始,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内战爆发背景:国共两党矛盾激化。
结果: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最终胜利,建立新中国。
此外,八年级上册历史书还涉及了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包括近代工业的发展、新式教育的兴起、社会生活的变迁等。
请注意,具体的知识点可能会因不同版本的教材而有所差异,建议以实际使用的教材为准进行复习和总结。
同时,历史学科注重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建议在掌握基础知识点的基础上,多进行思考和拓展。
人民解放战争结构及体系
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结构及体系知识体系阶段特征1.国共两党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民主党派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而美蒋发动内战。
2.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谈谈打打,打打谈谈,以国民党统治的终结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为结束标志。
为争取和平民主产国共产党派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积极促成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进行战略反攻,主力决战,渡江作战,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
3.形成了民主革命时期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重点难点1.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具有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企图维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
中共代表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决心实现民主革命的目标,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就必须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抗战胜利后,国内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一切斗争必须服从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
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抉择。
国共双方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虽进行和平谈判,但国民党方面是假和谈;共产党方面抱着十分的诚意,同时也没有放松战争的准备。
在二战后的国际大气候下,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推动美蒋勾结,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2.战略反攻首选中原地区的原因。
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首选中原地区主要原因有:①该地区国民党兵力空虚,当时国民党正重点进攻陕北、山东,兵力分散在东西两头,中原就成了要害和薄弱部分。
②该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地跨苏。
皖、豫、陕、鄂五省,地处长江淮河之间。
进攻中原,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直接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迫使其从山东、陕北回援。
一旦得手,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战局,达到将战争从解放区引向国统区的战略目的。
③便于战略进攻的展开。
三路大军进入中原后,形成“品”字形阵势,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调动和吸引了蒋军南线的全部兵力,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
同时有利于其他解放区转入战略反攻,构成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趋势。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含视频)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A.《天津条约》
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
【答案】D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2.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重要事件是(
)
A.辽沈战役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答案】B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3.“这次战役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划江而治的企图,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南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程标准: 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 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简析国民党南 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视频: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3、解放南京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探究主题二:解放战争
思考1:上图描述的是解放战争中哪一场战役?中国共产党率先抢夺 东北地区,这是为什么?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思考1:上图描述的是解放战争中哪一场战役?中国共产党率先抢夺 东北地区,这是为什么?
视频:《亮剑》截取片段
思考2:视频中李云龙让士兵写信回去问家里是否分到土地是指什么 历史事件?李云龙拿这件事来动员士兵起到了什么效果?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思考2:视频中李云龙让士兵写信回去问家里是否分到土地是指什么 历史事件?李云龙拿这件事来动员士兵起到了什么效果?
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归纳和真题练习--人民解放战争和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
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归纳和真题练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一、知识单元及主题:(七)人民解放战争(八)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二、考点揭示1.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及其意义2.知道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3.知道张謇兴办实业的事迹,了解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三、考点默写1.1947年夏,__________ ,揭开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大战役组成:、、。
(1)解放了东北全境的战役:__________。
(2)淮海战役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平津战役中,北平得到了_______解放。
(4)三大战役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被消灭,加速了___________在全国的胜利。
3.南京解放与哪一战争有关?_____________4. 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
四、思维导图五、例题演练1.(2021•辽宁大连)“我军这一战略行动,恰似一把利剑插进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心脏……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材料中的“这一战略行动”是指()A.平型关大捷B.百团大战C.挺进大别山D.渡江战役2.(2021•广西桂林)刘伯承回忆他指挥的一次军事行动时说到,“以十几万大军远离根据地,一举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作战,这种独特的进攻方式,是史无前例的”。
这一军事行动指()A.百团大战B.千里挺进大别山C.攻占锦州D.百万雄师过长江3.(2020年江苏南京)“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
”该作战方针指导的战役是()A.挺进大别山B.辽沈战役C.淮海战役D.平津战役4.(2020·四川南充)“这次战役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划江而治的企图,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南进军,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说课材料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教材依据根据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17课《内战烽火》和第18课《战略大决战》设计本课。
二、设计思想(一)指导思想:从素质教育入手,实现新课标规定的三大目标。
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使历史教学回归学生生活,陶冶学生的精神境界,增强学生为民族伟大复兴而发奋努力的使命感和理性的爱国情感。
(二)设计理念:感悟历史,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与教训,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真正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作用。
设计思路:历史现实三、教材分析1.本单元包括第17课《内战烽火》和第18课《战略大决战》两课内容。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帝反封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推翻三座大山的最后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最后阶段。
这一段历史分为两个阶段,即争取和平民主阶段(主要是重庆谈判)和人民解放战争阶段,是历年中考的重要考点。
从辩证唯物史观看,内战是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反共反人民的战争;更是解放战争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解放全国人民的战争,是争取和平、民主之战,实现民族独立解放与社会民主之战。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与解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但同时也留下了历史的遗憾,国民党内战失败退往台湾,祖国分裂至今。
2.重点、难点分析,突破重点难点:(1).重庆谈判发生在历史的转折时期,是重点内容,其发生的复杂背景与双方目的又是难点。
利用课件及相关材料与图片,通过引导学生综合分析、理解与讨论,来处理这一难点。
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抗战期间的中日民族矛盾为主转为国内阶级矛盾为主,即中国人民同美国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即国民党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与共产党代表的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
《解放战争》知识结构及答案
《解放战争》单元知识梳理一、内战的爆发1、抗战胜利后的形势特点(1)国-----(2)共------(3)美------2、重庆谈判(1)时间------(2)目的蒋介石_------中国共产党----(3)代表人物----、----、----(4)结果----------(5)局限-------(6)意义--------3、内战的爆发---战略防御(1)时间-----(2)标志-------(4)中国共产党作战的方针----(5)结果-------二、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春)三、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1、时间-----2、部队-----3、指挥员------ ----4、经过------5、意义------四、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原因2、内容(文献)-----、-------3、作用五、三大战役(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战略决战战役---------- -------- --------时间1949.9-11 1948.11-1949.1 1948.11-1949.1部队-------- 中原、华东解放军东北、华北解放军指挥林彪----、----- 林彪、聂荣臻成果歼敌47万,解放--------- 歼敌55万,解放---------- 歼敌52万,-------解放意义歼敌150多万,--------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北平谈判2.渡江战役(1)时间------至-------(2)战线在西起江西的------,东至江苏------,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3)结果----------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1、----------2、-----------八.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1 、-------------------------------2、-------------------------------3 、-------------------------------4 、-------------------------------5、------------------------------九、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三)全面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背景:1935年华北事变,使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为主要矛盾。 2.提出:(1)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 (2)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方针,全党工作重点由国内矛盾向民族革命战争战略性转变。 3.实现:(1)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 步形成。 (2)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社通讯社发布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 作宣言,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内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体是工人、农民,是一个包含进步力量 (工人、农民、革命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中间力量(民族资产阶级、 民主党派、部分地方实力派和爱国知识分子),顽固力量(蒋介石为代表
二.全面抗战的开始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一)标志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一)南京大屠杀 (二)“以华制华” (三)“以战养战” (四)“三光政策” (五)重庆识导图
日本
标志中国局部 抗战的开始
九一八事变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为社会主要矛盾
全面抗战开始
工农红军
八路军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一)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日军在南京进行了持 续 六周的烧杀劫掠,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将每年的12月13 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014、2、27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设立
思考题 1.日本为什么挑起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影响如何?二十世纪30年代日本 在中国又相继挑起哪些事端?说明了什么?中国人民有哪些反击活动? 2.西安事变是如何发生的?最后怎么解决的?为什么?结果对中国有何 影响? 3.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原因、经过、影响分别是什么? 4.列举日本侵华罪行。中国将来如何防范外敌入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结构图(韩小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结构图贺兰如意湖中学韩小润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组元。
课文以叙事作品为主。
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课文有的记述正义战争的胜利,有的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正义的一方与非正义的一方,在你死我活的战斗中,真善美与假恶丑都得到充分的表现。
一、毛泽东的《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历史的记录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由最高军事统帅亲自撰写的这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
两则新闻,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二、孙犁的《芦花荡》,叙述一场“英雄的行为”,故事颇有点传奇色彩。
“老头子”智勇双全,痛打鬼子,讨还血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
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这篇小说主要的艺术特色。
三、西蒙诺夫的《蜡烛》,赞美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年代用血肉凝结起来的情谊。
悼念红军烈士英灵的烛光在坟堆上闪烁,富有诗意。
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中,作者以人类的良知严厉谴责本国强盗政府,对中国表达了极大的尊重和同情。
这封信抓住火烧圆明园事件,分清是非黑白,议论势如破竹。
五、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记述作者在南斯拉夫参加的一次悼念活动,再现了半个世纪前一段残酷的历史,表达了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呼声:永远不要有战争了!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应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
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要复习记叙六要素的知识,要通过反复练习,学会在初读过程中迅速抓住课文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这样便于了解事件梗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要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就要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比较、思考。
在反复阅读中不断开启和提高自己的心智。
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要综合运用默读的各种方法,在反复练习中,培养默读技能。
统编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梳理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梳理一、单元课程结构1. 单元地位《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涉及的是中国近代史的内容,这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这部侵略与反抗史中最悲壮激烈、荡气回肠的部分,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
2.单元主题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主战场,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
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日本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联系现实,认识当今日本右翼势力否定殖民统治和侵略战争言行的危险。
学习本单元,就是要铭记历史、警示未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
中国抗日战争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
3.单元结构本单元共有五课,分别是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也就是1931—1945年的14年抗战时期的历史。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伴随着日军侵略的加剧,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在处理西安事变的关键时刻予以贯彻,为国共两党结束内战,走向合作抗日奠定了基础。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全国性抗战从此开始。
在此阶段,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大规模阻击日军,以巨大的牺牲连续进行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会战,成为抗击日军侵略的主战场。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积极开展对日作战,取得平型关大捷;继而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逐步开辟了敌后战场。
八年级历史知识结构图
中国近代史知识结构图(1840——1949)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之间的矛盾主要特征:屈辱与反抗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开始沦为2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陷入侵略与反抗1林则徐虎门销烟2左宗棠收复新疆反抗3邓世昌命捐黄海4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5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1840——1919)学技术:洋务运动自强求富戊戌变法救亡图存近代化的探索学制度辛亥革命三民主义学思想: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开始:五四运动彻底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中共成立:开天辟地焕然一新1、国民革命时期1、黄埔军校(第一次合作)(1924-1927) 2、北伐战争1、南昌起义2、土地革命时期2、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1937)3、井冈山会师(第一次分裂4、长征(遵义会议生死攸关转折点)十年内战) 1、局部抗战:九一八事变(193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西安(1919——1949)3、抗日战争时期事变的和平解决(1937-1945)3、全民族抗战:七七事变(1937)(第二次合作) ①第一次大捷:平型关大捷4 抗战②重大胜利:台儿庄战役③主动出击最大规模百团大战、重庆谈判:《双十协定》2、内战爆发:1946 进攻中原解放区3、揭开进攻序幕:挺进大别山4、解放战争时期①辽沈战役解放东北(1945-1949)4主力决战②淮海战役奠定解放长(第二次分裂江以南各省的基础三年内战) ③平津战役解放华北5胜利: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政权垮台中国现代史知识结构图(1949 ---------至今)筹备:第一届政协会议成立:标志:开国大典(1949.10.1)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抗美援朝(1950---1953 )巩固土地改革(1950----1952)新中国的成立并政治:三大改造(1953--1956)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过渡经济:执行“一五”计划(1953--1957)(1949----1956)民主法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大跃进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失误教训:要立足国情,遵循经济规律,(1956----1966)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解放战争
1945年6月10日,毛泽东在七大的讲话中已经指出:“从中国
9月14日,刘少奇主持中央会议,决定成立东北中央局,以彭
“第二号命令”
延安总部命令第二号: 为配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境内作战,并准备接受日、“满”
敌伪军投降,我命令:
一、原东北军吕正操所部由山西绥远现地,向察哈尔、热 河进发;
4.人民群众:经过八年的抗日战争,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和平。
“和平、民主、团结”方针的提出
1945.8.13
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 方针》的报告。指出:从整个形势看来,抗日站的阶段过去了, 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针对蒋介石对人民的方针,我们的 方针应该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以军事自卫对付蒋介石的军 事进攻。提出要坚持自然力更生的方针,强调依靠自己组织的力 量,打败一切中外反动派。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认为:当前的形势表明,中国人
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余万人, 民兵发展到220万人。提出通过民主联合政府的途径,建立一 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的主张。 结束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反对内战独裁。要求“民主统 一,和平建国”。
3.民主力量:主要由国统区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组成,要求
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准备
减租减息运动(新解放区减租减息,老解放区查租查息运动。 农村的封建势力被 削弱,广大农民获得了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大大提高了保卫和建设解放区的积极 性。)
解放区建设
生产运动(引导农民发展农业变工队、互助组等组织,并及时发放农业信用贷款和 工业贷款。在自卫反击作战动员民力时,尽量做到不违农时,减少误工。部队、极 光、学校在不妨碍作战、工作、学习的条件下也适当参加农业生产,以减轻人民负 担。)
初中知识结构图
初中知识结构图初中与小学相比,科目更多了,需要学习的内容也更多了,学习压力更大。
各科都有知识量大、系统性强、综合性强以及能力要求高等特点,知识点是零乱的,不利于记忆和掌握。
如果学会利用知识结构图,把知识“串”起来,这样,各科知识结构就一目了然了。
今天,老师为大家分享了初中九大学科思维导图,方便同学们整体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
如果都掌握了,你的学习成绩一定会更上一层楼!!(以下图片点击放大查看效果更佳)语文数学“数与代数”部分“统计与概率”部分将以上四块内容进一步细分,可得到以下各个部分。
1、代数式2、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4、图形认识、相交线与平行线5、三角形6、四边形与圆7、图形的全等变换8、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9、统计与概率英语政治历史1.列强的侵略2.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3.中国人民探索近代化的历程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5.国民革命运动6.国共十年内战7.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8.中国人民解放战争9.民族资本主义和教育、科技、思想、艺术的成就10.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11.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12.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1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4.民族和外交工作、科技成就15.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扩展16.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17.两次世界大战18.世界格局的演变19.世界一体化进程20.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21.大事一览表地理一、地球和地图二、陆地和海洋三、天气与气候1.2.3.四、居民与聚落五、发展与合作六、亚洲七、邻近的地区和国家八、东半球的其他的地区和国家九、西半球的国家十、极地地区十、从世界看中国十二、中国自然环境。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笔记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笔记: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纲领性文件: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2.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5.中共不同时期土地政策。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打土豪,分田地。
抗战时期:地主减租减息。
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耕者有其田。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战略进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时间:1947年夏。
2.指挥者:刘伯承、邓小平。
3.意义: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战略决战——三大战役(1948年9-1949年1月)。
1.辽沈战役(1948年9-1948年11月):解放东北。
2.淮海战役(1948年11-1949年1月):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
3.平津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解放华北,北平和平解放。
4.三大战役的影响: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解放战争的胜利——渡江战役(1949年4月)。
1.经过: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
2.结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败退台湾。
3.意义: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人民解放军获得胜利的原因: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国民政府的腐败;3.人民群众的支持,民心所向是根本。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框架图
中国现代史知识结构图(1949——至今)筹备:第一届政协会议成立:标志:开国大典(1949.10.1)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抗美援朝(1950---1953 )巩固土地改革(1950----1952)新中国的成立并政治:三大改造(1953--1956)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过渡经济:执行“一五”计划(1953--1957)(1949----1956)民主法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大跃进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失误教训:要立足国情,遵循经济规律,(1956----1966)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模范人物: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文化大革命时期开始标志:1966年,成立中央文革小组(1966----1976)结束标志:1976、10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经济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法制: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社会主义现代化政策:一国两制建设新时期成功实现:1997香港回归1999澳门回归(1978——)统一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台湾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1986年:制订“863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科教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外交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准则)50年代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成功)。
1、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外交成就70年代2、1972年,中日建交3、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
改革开放后2001年,举办上海APEC会议2001年,加入WTO原因:国家的独立自主,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强大,国际地位的提高。
第一单元核心知识能力框架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筹建新中国————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新中国————开国大典↓巩固新中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第1课核心知识能力框架图准备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西藏和平解放政治协时间国际意义时间和意义商会议过程国内意义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7—18课)一、定向示标(1分钟)复习目标(1分钟)(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3)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二、复习指导(1分钟)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88--97页内容,总结归纳出本单元知识结构,然后认真背记以下自己未掌握的问题答案,20分钟后进行检测。
(投影展示)三、自主复习(2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学情,查漏补缺,开始自主复习,一般是读书、背诵、默写等方式。
教师投影展示复习题知识要点:(一)、重庆谈判:1945年8月1、背景: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蒋介石在美国支撑下,阴谋发动内战。
2、双方目的——蒋介石: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
毛泽东: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3、结果: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赴重庆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
(二、)全面内战爆发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爆发。
2、防御: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中共中央撤出延安,毛泽东、周恩来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彭德怀、贺龙率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3、进攻: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威胁国民党统治年的国民党政府垮台了。
6、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①共产党英勇作战,指挥得当;②共产党尽力争取国内和平,得民心,得到人民的支持;③国民党发动内战,大失民心;④国民党指挥不当等等。
启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7、小结:国共两党的关系演变共合作和海峡两岸的统一,这对整个中华民族都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