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形态的塑造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内力作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 二、外力作用: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
1.上述景观的发展演变过程,体现出外力作用的什么过程( )
A .风化作用
B .侵蚀作用
C .搬运作用
D .堆积作用
读图甲和图乙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3~4题。
3.图甲所示地貌名称为( )
A .三角洲
B .沙丘
C .冲积扇
D .沙丘
4.图乙所示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 .流水侵蚀
B .风力沉积
C .风力侵蚀
D .流水沉积
5.若下图为某一沉积层内的沉积物(颗粒)示意图,那么该沉积物的成因可能是( )
A .流水沉积作用
B .冰川沉积作用
C .海浪沉积作用
D .风力沉积作用
总结: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地貌特点
不同的区域主导外力作用不同:
地质
作
用
①干旱地区以()作用为主;
②湿润地区以()作用为主;
③高山地区以()作用为主;
④沿海地区以()作用为主。
A.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B.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C.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D.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脉原来是一片海洋,按照其上升的速度计算,目前的高度应是20 000多米,但在2005年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公布的珠穆朗玛峰高度测量的结果是8 844.43米。据此回答(1)~(2)题。
(1)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屋脊”的作用是
A.外力作用B.内力作用
C.变质作用D.流水作用
(2)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发展演变说明了
A.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
B.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则相反
C.内力作用先形成高山,然后外力作用再把高山削低
D.外力作用起的作用比较小,对山脉的形成不起主要作用
总结: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浆——各类岩石相互转换——岩浆
①岩浆岩的形成:
地幔中的岩浆上升或喷出、()形成侵入岩(花岗岩)或喷出岩(玄武岩)。
②沉积岩的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和()作用形成沉积岩。
③变质岩的形成:
岩石在(、)下发生的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练习三、(1)下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分别是:
A _____
B _____
C ______
D ______
(2)从___到形成各种___ ,又到新___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3)图中A、B、C、D过程中,能量来自地球外部的有:____。
【走近高考】
【2016•海南卷】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19~20题。
19.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A. 东北坡
B. 西北坡
C. 东南坡
D. 西南坡
20. 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A. 温带荒漠带
B. 温带草原带
C. 热带雨林带
D. 亚寒带针叶林带
【2016•江苏卷】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图1 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1-2 题。
1.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A.①
B. ②
C.③
D.④
2. 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A. 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 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 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 生物作用、流水作用【2016•新课标Ⅰ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
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2015•新课标全国1】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4,完成下列小题。
10、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11、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2013高考题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河流在弯曲段存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
法国罗纳河上的圣贝内泽桥始建于1177年,13世纪和15世纪曾大修和重建,1668年被废弃。1669年的大洪水冲毁了河流右岸的桥墩,后来左岸的残桥(图7左侧图中粗实线)成为旅游景点——圣贝内泽断桥(图7右照片)。
图7
通过比较断桥处河流左右岸附近河水的深浅及流速差异,说明该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