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形态的塑造学案

合集下载

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种类及特征。

2. 使学生掌握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力量,如地壳运动、流水、风力、冰川等。

3. 培养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分析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种类: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

2. 地表形态塑造的力量:地壳运动、流水、风力、冰川等。

3. 各塑造力量的特点及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表形态的种类及特征,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力量。

2. 难点:各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观察分析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案例,分析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表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

2. 讲解:介绍地表形态的种类及特征,讲解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力量。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地区地表形态案例,分析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塑造力量的特点及作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 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对周围地表形态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其塑造力量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地表形态种类和塑造力量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地区的地表形态图片和案例资料。

2. 准备教学PPT,包含各类地表形态的图片、图表和动画。

3. 准备小组讨论的指导问题和评价标准。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表形态及其塑造过程。

2. 邀请地理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地表形态塑造的科学研究。

3. 安排学生进行地表形态塑造的课题研究,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

【高中地理】高三地理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

【高中地理】高三地理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

【高中地理】高三地理教案地表形态的塑造【高中地理】高三地理教案地表形态的塑造塑造教学计划的表面形式★目标★1.掌握内外力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表面形态的影响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3.掌握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概念、成因和形式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5.掌握河谷等河流侵蚀地貌和各种冲积平原等河流堆积地貌的发育过程6.理解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质作用:地球表面有三种主要驱动力:太阳辐射(大气、水运动和生命活动的能源)、地球内能(主要是岩石中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和天体潮汐力(形成潮汐现象)。

根据能量来源,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和外力。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相互关系内力作用于地球的内能,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的内力形成了高山盆地。

外力冲垮了群山,填满了洼地。

两者同时进行,一般内力起主导作用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沉岩[classic example 1]对地质过程的正确描述是()a.地质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觉察b、地壳运动是内部和外部力量的体现c.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d、地质作用可以引起地形变化,而地壳内部结构与地质作用无关【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有关,二者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其造成岩石的变形、变位,即地壳运动的遗迹称为地质构造。

学习过程中一方面理清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壳岩石变形、变位→地质构造)同时注意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对内外力作用进行比较。

[答:]C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塑造表面形状的内力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变曲变形形成断层带和褶皱山脉和山谷垂直运动(上升和下降运动)构成地壳的岩层在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上的运动。

地表形态的塑造学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学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大州和大洋一世界海陆分布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占2九,陆地的面积仅占29%二七大洲1基本名词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大洲:大陆和他附近的岛屿名称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2分界线亚洲和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亚洲和非洲苏伊士运河,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欧洲和非洲直布罗陀海峡,欧洲与北美洲丹麦海峡北美洲和南美洲巴拿马运河,南美洲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3面积:由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海拔:由高到低南极洲、亚洲、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欧洲4分布(了解各大洲大致的经纬度范围、相对位置、轮廓形状)经度跨度最大的大洲是且极洲三四大洋1 基本名词:洋:海洋的中心主体部分四大洋名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海:大洋的边缘部分;面积比较小;一般靠近大陆由半岛或岛屿与大洋隔开分类:内海边缘海陆间海海峡:联通两个海域的狭窄水道2分界线太平洋与印度洋:通过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的东经146° 51’经线太平洋与大西洋:通过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西经67° 16’经线印度洋与大西洋:通过南非南端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经线—3面积:由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深度:由深到浅: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4分布(了解各洋大致的经纬度范围、相对位置、轮廓形状)经度跨度最大的大洋是法冰洋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一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地形: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地势:地面高低起伏的总趋势二海底地形1大陆架:大陆向海洋的延伸部分(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 2大陆坡:大陆架外缘的巨大陡坡3大洋底部洋盆:海沟:海岭: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主要方式)、岩浆运动、变质作用 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奠定基本格局;使地表高低不平 4地壳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概念六大板块板块运动与地形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海浪 输送物质 堆积作用:外力减弱、遇到障碍物 物质堆积堆积规律:风、流水速度减慢--- 冰川融化——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风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温度、水、生物等 风化产物堆积在原地侵蚀作用:风流水冰川海浪(运动状态) 物质离开原地一-原地侵蚀地貌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把高山消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4侵蚀、堆积与地形分布外力作用关系地质作用:对比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一褶皱山地质构造 地形 褶皱 -------------------------------- - (概念)褶皱的基本单位影响:二断块山地质构造 地形 断层 -------------------------------- ---- (概念)水平位移「上升岩块垂直位移Y ,下降岩块断层带影响:对比褶皱和断层三火山 1形成岩浆一喷出地表一2组成火山口火山锥3火山分类4影响:四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2交通运输线的分布3交通运输线的延伸方向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侵蚀地貌1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形式2河谷的形成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 二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由洪积一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 角。

(完整版)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完整版)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合用学科合用地区高中地理人教版地区合用年级课不时长(分钟)高中一年级2课时知识点教课目的教课要点教课难点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岩石圈物质循环;3.山地的形成;4.河流地貌的发育;5.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举例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说明地壳运动是怎样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2.运用表示图,解说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3.说明河流侵害与聚积地貌的形成过程;4.剖析地形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地质结构及其与地貌之间的关系;2.掌握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3.河流侵害与聚积地貌的形成。

1.内外力所塑造的各样地貌;2.岩石圈物质循环;3.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课建议】本节的教课要点是使学生明确地质结构及其与地貌之间的关系、掌握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河流侵害与聚积地貌的形成。

学生学习本节时可能会在以下两个方面感觉困难:1.教课中可联合本章的前言,增补地质作用的观点,为学生的学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2.这部分内容较抽象,在教课中,教师需要借助必定的教具,(如模型、多媒体动画等)或引入有关事例(如大西洋的形成等)。

从地壳运动特色、对地表形态影响和互相关系三方面给学生解说。

3.教师在教课过程中不需要把各样地貌向学生作全面系统地介绍,而应注意举例加以剖析,也可让学生发现举出身旁熟习的例子和图片,启迪学生进行察看,思虑,学会剖析常有地表形态的形成及其变化的主要原由。

4.教师在山地的形成教课中可考虑经过增补表示图说明断层的组合形态,以便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中波及的实例,5.在教课过程中,教师要指引学生掌握地貌形成过程的主线,如剖析洪积扇形成时,泥沙的聚积原由,要抓住“地势趋于缓和—河流变得宽阔—水流速度降低—搬运能力减弱—泥沙淤积”的因果关系主线进行剖析;在叙述河漫滩平原的形成时,注意掌握主要的过程,凹岸侵害,凸岸聚积—水下聚积体—河流改道或持续向下侵害—河漫滩被荒弃—连结形成河漫滩平原。

【知识导图】教课过程一、导入【教课建议】有关内外力作用与地貌的考题,要着重以地形与人类活动关系为线索,以环境和发展为核心,突出考察地质结构判断、内外力作用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的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2)了解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例图片,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2.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外力作用的各个环节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 地表形态塑造的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张地表形态变化的照片,如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表形态是如何变化的?是什么力量在塑造地表形态?2. 讲解外力作用:(1)风化作用:介绍风化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侵蚀作用:介绍侵蚀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搬运作用:介绍搬运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沉积作用:介绍沉积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5)固结成岩作用:介绍固结成岩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分析地表形态塑造过程:以实例分析为主,引导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如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沉积作用形成的三角洲等。

4. 实践操作: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让学生模拟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如河流侵蚀、沉积等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及内外力作用的影响。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地表形态的塑造导学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导学案

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复习(1)【学习目标]】1、三大岩石,及说明三大岩石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2、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说明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3、在示意图上识别背斜、向斜,说明造成“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内外力作用;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著名山系的形成。

4、结合实例,说明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课前复习、知识点梳理】1.什么叫做地表形态2.地表形态是共同作用的结果3.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和,内力作用中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活动只有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

4.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外力作用使地表趋向【复习探究】探究点1:读图1“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2~3题。

1. 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A.①——重熔再生B.②——外力作用C.③——冷却凝固D.④——变质作用2.下列地表形态主要由①作用形成的是A.火山B.风蚀蘑菇C.溶洞D.冲积平原探究点2:日本火山、地震众多,主要原因是;喜马拉雅山脉形成主要由于。

探究点3:褶皱山1.从地表形态判断,甲处的地貌是,乙处的地貌是2.从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甲处为,岩层向____拱起乙处为,岩层向____弯曲3.甲处是____(背斜/向斜)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间岩层两翼岩层乙处是____(背斜/向斜)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间岩层两翼岩层4.甲处地貌形成原因是:顶部受作用,岩石 ,(易/不易)被侵蚀,形成乙处地貌形成原因是:槽部受作用,岩石,(易/不易)被侵蚀,形成 __提示: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变形和变位(也就是褶皱和断层)知识梳理:判断背斜、向斜的方法探究点2:断块山5.丙处是力作用下形成的(褶皱/断层)构造6.丁处岩体相对位移的方向是(上升/ 下降)常形成地貌7.图中易形成断崖有利于开展攀岩活动的部位是A .甲 B.乙 C. 丙 D.丁8.我国华山的成因是A.向斜成山B.背斜成山C.断层形成的山D.褶皱形成的山拓展探究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某高速公路要穿越该山地开凿一条的隧道,假如你们是地质工程师,请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应该选择上图中1、2、3三处地下中哪一处?(注:岩层5是含水层)笔记:2013-2014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地理科“导学练”(15)完成时间:30分钟编稿人:王静华审稿人:张家臣①②③④⑤⑥【课堂练习】读图1“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沙漠等。

地表形态的塑造是由一系列的地质过程和力量所驱动的。

本教案将介绍地球上常见的地表形态以及它们的主要形成原因。

一、山脉山脉是地表形态中最具标志性的特征之一。

它们通常由地壳板块的运动导致,包括隆起和抬升。

板块的碰撞和相互推移使岩石层隆起形成山脉。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二、河流河流是由地表水体的流动和侵蚀作用形成的。

它们通过冲刷和搬运岩石和沉积物来改变地形。

河流的流速、坡度和附带物的大小都会影响其侵蚀力。

长期的侵蚀和沉积过程将形成山谷、峡谷、河流三角洲等地貌特征。

三、湖泊湖泊是由各种地质过程形成的。

它们可以是由冰川或火山活动形成的坑洼区域,也可以是由地壳运动导致的地形变动形成的。

湖泊中的水通过降雨、河流供给和地下水补给。

湖泊的深度和水的成分也会导致不同的地表形态。

四、沙漠沙漠是干旱地区的典型地表形态。

它们通常由气候变化和风蚀过程形成。

气候的干燥导致水分蒸发迅速,形成干旱地区。

风将沙粒沉积和搬运,形成沙丘和沙漠。

沙漠地貌特征还包括沙漠盆地和风成砾石。

五、岩石地貌岩石地貌是由不同的岩石类型和地质力量形成的。

不同的岩石对风化、侵蚀和水流等有不同的抵抗能力,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

例如,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岛和火山口,以及风化和侵蚀形成的峡谷和洞穴等。

通过以上示例,我们可以看到地表形态的塑造是由地质过程和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了解这些形成地表的过程和原因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球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教案能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以及与地质过程和力量之间的关系。

同时,学生们也可以通过观察和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地表形态来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实践应用。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地表形态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分析地表形态的特点;(2)运用地理模型,演示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3)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外力作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地表形态变化的实际案例分析。

2. 教学难点:(1)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深度理解;(2)地表形态变化过程的演示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地图、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地表形态的特点;2. 模型演示法:运用地理模型,直观展示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外力作用;4. 案例分析法:选取实际案例,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1. 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2. 地理模型或沙盘;3. 案例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提问:地表形态是如何形成的?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有哪些影响?2. 新课导入:(1)介绍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实际案例。

3. 课堂讲解:(1)讲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阐述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示范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实际案例。

4. 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外力作用;(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后作业:(1)复习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地表形态变化;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表形态的分类、特点及内外力作用的影响。

7. 课后反思:(1)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2)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及改进方向;(3)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2022高一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 学案

2022高一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 学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学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习目标: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学习内容:一.地貌的基础——岩石岩石分类及成因二、地貌变化的原因1.地貌的变化及原因①岩石圈至少分大板块②板块相对移动发生碰撞或张裂-形成地貌的基础(驱动力)③板块边界---地壳活跃,多a挤压-消亡大洋-大陆:或海岸山脉大陆-大陆:巨大的b张裂-生长大洋:大陆:(甚至会形成海洋-红海)3.内力作用的表现:4.外力作用的表现:例:八达岭地区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山地的形成学习目标:常见的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学习内容:一、地质构造1.褶皱(1)判定背斜和向斜的依据:岩层的关系中老两翼新——;中新两翼老——。

(2)背斜顶部VS向斜槽部受作用物质较疏松VS受物质坚实(3)形成地形一般——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还可能——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原因:(4)实践意义向斜背斜褶皱与工程2.断层(1)判定断层的依据岩层断开并有相对,用遥感图片可见。

(2)实践意义:地壳活跃,活动性断层——地震;多水;变质金属矿。

华山:地垒——断块山;渭河平原是。

断层与工程:尽量避开活动性断层,工程建在断层上要。

综合应用---水库条件背斜谷和向斜谷哪个适合修水库?有断层的地方多成谷,适合修水库么?例题1 某同学骑自行车自甲地向乙地持续行进,进行野外地理考察。

该同学利用手持GPS 接收机每间隔60秒自动记录一次位置。

下图A是考察线路地质剖面图,图B是GPS所记录的位置分布图。

据此回答(1)~(2)题。

图Aa bc d(1)图A中①、②、③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A.向斜、背斜和断层B.断层、向斜和背斜C.背斜、向斜和断层D.背斜、断层和向斜图B(2)与图B相对应的剖面图最可能是()A.a图B.b图C.c图D.d图地质推理题:还原论例题2图10为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判断下列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①断层的发生②砂岩沉积③页岩沉积④岩浆的入侵⑤页岩层与石灰岩层间侵蚀面的侵蚀作用A. ①②③④⑤B. ③②①④⑤C. ⑤③②④①D. ⑤③④②①河流地貌的发育学习目标: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表形态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掌握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地质作用,如侵蚀、沉积、构造运动等。

能够分析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分析不同地域的地表形态特征。

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对地表形态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认识到地表形态塑造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地理学科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基本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 地表形态塑造的地质作用:侵蚀、沉积、构造运动、气候变化等。

3.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农业生产、城市建设、水资源利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表形态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地质作用。

2. 难点:地表形态塑造的地质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实地考察资料、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等。

2. 教学设施:投影仪、计算机、GIS软件、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表形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地表形态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多样性。

3. 课堂讲解:讲解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地质作用,如侵蚀、沉积、构造运动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案例分析:分析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农业生产、城市建设、水资源利用等。

5.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使用GIS软件,对地表形态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展示分析结果。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观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练习题和实地考察报告的质量,了解学生对地表形态塑造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地理高中 地表形态的塑造导学案

高中地理高中 地表形态的塑造导学案

山地的形成导学案考纲解读1. 理解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背斜、向斜和断层的特征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掌握地质构造在找水、找矿和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实践意义。

3.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说明板块的相对运动引起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

4.能够以景观图、剖面图等为背景,说明某地地质构造类型、构造地貌及其成因。

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利用地理示意图认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

2.综合思维:理解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理解背斜、向斜、断层的特征及对地貌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利用地质构造规律找水、找矿、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应用。

思维导图基础梳理一、基础梳理:用所提供的材料或者身边的材料,模拟山地的形成,探讨其形成的原因。

学生小组合作模拟褶皱山和断块山地的形成,完成基础梳理。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1、褶皱山(1)褶皱山概念:岩层在强大的__________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__________。

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上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2.断块山(1)断层: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_____,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__________发生明显的位移。

思考:褶皱和断层在实践中的应用?2、(2023·江苏高考)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丙甲乙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A.1B.2C.3D.43.火山(1)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而形成。

(2)火山①形成:岩浆沿着地壳的_____地带或管道喷出而形成。

②组成:包括__________和火山锥两部分。

板块运动张裂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大洋中脊(海岭)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边界类型,图示2023年2月16日,多名科学家在美国地质学会发表研究报告宣称,他们在澳大利亚东部发现了世界第八大洲--西兰蒂亚洲。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能够分析实际地形图,识别地表形态特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运用地形图分析法,提高学生分析地形的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地形图的识别与分析。

2. 教学难点:(1)地表形态分类及特点的理解;(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具体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地表形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2. 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3)教师通过实例分析,讲解地形图的识别与分析方法。

3. 课堂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地形图识别与分析练习题;(2)教师批改并进行讲解,指出错误和不足。

四、课后作业1. 复习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 分析家庭周边的地形图,描述地表形态特征;3. 思考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结合实例进行阐述。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评价学生对地表形态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表形态的成因;2.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地形模型和地形图,增强学生对地表形态的认识;3.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地形模型;2. 地形图;3. 多媒体课件;4. 实例资料。

八、教学步骤1. 展示地表形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2. 讲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3. 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 讲解地形图的识别与分析方法;5.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地形图识别与分析练习题;6. 教师批改并进行讲解,指出错误和不足。

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表形态的定义和特点。

掌握地表形态的主要塑造力量,如风化、侵蚀、沉积和构造运动等。

能够分析不同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等方法,探究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和展示地表形态的空间分布和变化。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塑造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定义和特点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地形和地貌的总称。

地表形态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2. 地表形态的塑造力量风化:指大气、水和生物等对岩石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导致岩石破坏和分解。

侵蚀:指水流、风力等外力作用,将岩石材料从原地点搬运到其他地方。

沉积:指水流、风力等外力作用,将搬运来的岩石材料堆积在某个地方。

构造运动:指地球内部的地壳运动,如地震、山脉抬升等,导致地表形态的改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表形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讲解:讲解地表形态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地表形态的塑造力量。

通过实例和案例,讲解不同塑造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和过程。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学生运用GIS等工具,分析和展示地表形态的空间分布和变化。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情况。

2.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对地表形态塑造过程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实践能力: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和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图片和案例:收集不同地表形态的图片和案例,用于讲解和展示。

2. 实地考察和实验材料:准备实地考察和实验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3. GIS软件:安装和准备GIS软件,用于分析和展示地表形态的空间分布和变化。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学案(知识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学案(知识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

2.特点: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

3.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特点(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①含义: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②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③主要反映: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

(2)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图表点拨]教材P19图2.3,该图展示出:(1)岩层受到水平方向上的压力,岩层出现弯曲,从而发生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2)岩层受到水平方向上的张力,岩层被拉伸、断裂,从而发生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3)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

(×)(2)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等。

(×)(3)东非大裂谷是由地壳水平运动造成的。

(√)(4)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5)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趋于平缓。

(×)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①含义: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的过程。

②基本类型: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③影响:产生的松散物质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2)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侵蚀作用。

(3)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

(4)堆积作用: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

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

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

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说明地壳运动是如何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2、识别各种外力作用,解释其对地表的塑造方式;3、辨认几种基本地貌类型,说出其成因;4、绘制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解读图片,绘制示意图,尝试通过图来理解地理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对身边各种自然现象观察的习惯,欣赏各种营造力造就的奇特自然现象。

树立对自然的崇敬心理,爱护自然。

教学重点1、内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形式;2、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方式;3、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联系实际直接导入] 同学们好,我们开始上课!今天我们要进入新的章节,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地理名词“地表形态”那么,什么是地表形态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先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是不是能看到许多美丽而且壮观的景象,比如说高山,大海,草原,河流、、、、等等。

那么,我们把这些能被我们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就叫做地表形态了,也可以叫做地形或者是地貌。

同学们可以看一下68页,上面有介绍。

那么地表形态是怎样被塑造的,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又是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第一节的学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新课学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板书)[过渡] 同学们看标题,这一节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什么?是力量!那么这个力量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有很多种,比如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就有影响,人类推平山丘,填堆河谷、修造建筑等等,就使得原来的地表形态发生了改变。

但是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营造地表形态的自然作用,也叫做地质作用。

所谓地质作用就是指地球上由自然动力引起的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三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三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设计
作业四:小组讨论
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地表形态塑造的各个因素,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将讨论结果整理成一份Word文档,字数不限。
作业五:思维导图
制作一份关于地表形态塑造的思维导图,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风化作用、水流作用和冰川作用等因素,以及它们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实践导向:我将更加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表形态塑造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 实践机会不足: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的机会较少,这对于他们对于地表形态塑造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影响。
3. 教学方法单一:我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讲授法,缺乏互动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这可能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被动接受和记忆。
(三)改进措施
1. 提高学生参与度:我将通过引入更多的互动和参与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三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设计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高三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形态的成因和特点,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风化作用、水流作用和冰川作用等多种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生将学习到如何通过观察自然景观,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以及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地表形态的研究和分析。
2. 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包括:a)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角色,通过表演形式展示地表形态塑造的过程;b) 实验:学生动手进行地形建模实验,观察不同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c) 游戏:设计地理知识问答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3. 教学媒体的使用: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互动性,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实地考察视频、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地表形态塑造的图像和数据,实地考察视频用于真实展示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用于学生实践操作和分析地表形态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内力作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 二、外力作用: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
1.上述景观的发展演变过程,体现出外力作用的什么过程( )
A .风化作用
B .侵蚀作用
C .搬运作用
D .堆积作用
读图甲和图乙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3~4题。

3.图甲所示地貌名称为( )
A .三角洲
B .沙丘
C .冲积扇
D .沙丘
4.图乙所示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 .流水侵蚀
B .风力沉积
C .风力侵蚀
D .流水沉积
5.若下图为某一沉积层内的沉积物(颗粒)示意图,那么该沉积物的成因可能是( )
A .流水沉积作用
B .冰川沉积作用
C .海浪沉积作用
D .风力沉积作用
总结: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地貌特点
不同的区域主导外力作用不同:
地质


①干旱地区以()作用为主;
②湿润地区以()作用为主;
③高山地区以()作用为主;
④沿海地区以()作用为主。

A.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B.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C.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D.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脉原来是一片海洋,按照其上升的速度计算,目前的高度应是20 000多米,但在2005年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公布的珠穆朗玛峰高度测量的结果是8 844.43米。

据此回答(1)~(2)题。

(1)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屋脊”的作用是
A.外力作用B.内力作用
C.变质作用D.流水作用
(2)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发展演变说明了
A.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
B.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则相反
C.内力作用先形成高山,然后外力作用再把高山削低
D.外力作用起的作用比较小,对山脉的形成不起主要作用
总结: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浆——各类岩石相互转换——岩浆
①岩浆岩的形成:
地幔中的岩浆上升或喷出、()形成侵入岩(花岗岩)或喷出岩(玄武岩)。

②沉积岩的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和()作用形成沉积岩。

③变质岩的形成:
岩石在(、)下发生的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练习三、(1)下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分别是:
A _____
B _____
C ______
D ______
(2)从___到形成各种___ ,又到新___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3)图中A、B、C、D过程中,能量来自地球外部的有:____。

【走近高考】
【2016•海南卷】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

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据此完成19~20题。

19.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A. 东北坡
B. 西北坡
C. 东南坡
D. 西南坡
20. 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A. 温带荒漠带
B. 温带草原带
C. 热带雨林带
D. 亚寒带针叶林带
【2016•江苏卷】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图1 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

读图回答1-2 题。

1.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A.①
B. ②
C.③
D.④
2. 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A. 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 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 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 生物作用、流水作用【2016•新课标Ⅰ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7-9题。

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
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2015•新课标全国1】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图4,完成下列小题。

10、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11、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2013高考题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河流在弯曲段存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

法国罗纳河上的圣贝内泽桥始建于1177年,13世纪和15世纪曾大修和重建,1668年被废弃。

1669年的大洪水冲毁了河流右岸的桥墩,后来左岸的残桥(图7左侧图中粗实线)成为旅游景点——圣贝内泽断桥(图7右照片)。

图7
通过比较断桥处河流左右岸附近河水的深浅及流速差异,说明该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