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概论读书报告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引言:吴良镛先生所倡导的“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天人合一”这个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命题,又重新被强调地提出来了。
全书的内容博而约,不仅指明了人居环境的发展方向,而且对于任何层次的人居环境建设都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囿于知识有限,本文只择取几点内容,谈谈自己的认识。
1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即:“从外围学科中有重点地抓住与人居环境科学有关的部分加以融会贯通(即要求理解深透一些)。
”我们所面临的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常有人说,科学从一切方面研究事物。
然而问题是,球体有多少条半径,任何事物就有多少个面。
就是说,是无数的,根本不可能从一切方面研究。
应当搞清楚的是从哪些方面比较重要、需要,哪些方面比较不重要、不需要。
这也许可以很好的解释吴良镛先生“有重点地抓住”“有关部分”的涵义。
正像不可能从全方位同时靠近物体一样,也不可能一下子从所有方面研究人居环境,而必然要建立一定的次序性。
除了要“有重点地抓住”“有关部分”,还有就是要“融会贯通”。
吴良镛先生对“融会贯通”的解释很简单——理解深透一些。
而如何理解深透一些,确是值得思考的。
一是对“有关部分”的深入研究,了解部分;二是对“有关部分”之间关系的研究,把握整体。
“建筑的学问是广泛的……如果注意到一切学问在其间会有相互贯通之处……了解一切学问的共同之处,便会更容易学到全体了。
”然而,要形成对人居环境的正确认识,除了要有正确的研究方法——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还需要了解甚至掌握大量“相关部分”的知识。
因为“最好和最有成效的规划师,是那些具有良好边缘学科知识的人。
他们不仅掌握规划的技巧,而且熟知规划问题,与围绕这些问题的社会主导力量之间的关系”。
否则,就只能“情况不明决心大,胸中无数点子多”了。
2 以问题为导向“人居环境科学研究……是针对具体的人居环境问题……提出质疑、思考……待研究成熟后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社区人居环境思想汇报总结
社区人居环境思想汇报总结社区人居环境是指人们居住、生活的社区内的空间环境和居住条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社区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提高社区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区人居环境思想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以下是我对社区人居环境思想的总结:首先,社区人居环境思想要注重整体规划。
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地方,而良好的社区人居环境离不开科学规划。
在社区规划中,要充分考虑社区的功能需求,合理布局各种设施和服务,使得社区内的居民能够方便地获取所需的资源和服务。
此外,社区规划还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分配绿地和公共空间,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氛围。
其次,社区人居环境思想要注重配套设施建设。
一个功能完善的社区需要有配套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
比如,公园、游乐场等绿地设施,可以提供居民休闲和娱乐的场所;医院、学校等服务设施,可以满足居民的健康和教育需求。
此外,还要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交通等,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
再次,社区人居环境思想要注重环境保护。
社区作为人类生活的场所,要保持一个洁净、整洁、美丽的环境。
要注重垃圾分类、垃圾处理等环境保护工作,加强环境监管,保证社区环境卫生。
此外,要注重生活噪音的控制,减少污染源的排放,推动社区环保意识的提升。
最后,社区人居环境思想要注重社区管理和自治。
社区居民是社区的主体,他们应该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和自治活动,共同维护社区的人居环境。
比如,居民可以参与社区规划、环境整治等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推动社区发展。
此外,社区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对社区的管理,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保障社区的安全和秩序。
综上所述,社区人居环境思想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从整体规划、配套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社区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只有不断完善社区人居环境,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才能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居坏境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居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为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居环境的改善。
本报告旨在总结近年来我国人居环境建设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人居环境建设成果1.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城市道路、供水、供电、排水、燃气、通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条件。
2.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通过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均有所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不断增强。
3. 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住房保障政策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限价房、共有产权房等多种住房形式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住房面积、户型、配套设施等方面均有提高。
4. 公共服务设施日益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丰富,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得到满足。
城市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不断增加,居民休闲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5. 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显著成效。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三、存在问题1. 城乡发展不平衡尽管我国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果,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
城市与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2. 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重部分地区大气、水、土壤污染问题依然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和生活质量。
3. 住房供需矛盾突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住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部分城市房价过高,导致“夹心层”家庭购房困难。
4. 公共空间不足部分城市公共空间不足,绿地、公园、广场等公共设施缺乏,影响居民休闲生活。
5. 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地区城市规划管理水平不高,导致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交通拥堵、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
环境保护概论心得体会合集5篇
环境保护概论心得体会合集5篇环境保护概论心得体会【篇1】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需要你去发掘,有许多事情需要你去做。
而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的日常工作时,便会有一种领悟——生命的价值在于运用。
当你可以选择的时候,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
不必担心被错误牵着鼻子走,只要你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好了,你也不必担心被误解。
其实做好自己的工作也是件很有好处的事。
一、在工作中要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
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然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二、工作要认真细致,积极主动。
不管自己做什么事,都必须要全力以赴,尽自己努力去做好。
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要善于思考,不断改进。
无论做什么事,务必要考虑周全,细致入微,不可以没有准备。
四、积极主动,乐观上进。
不可以因为害怕做错而气馁,也不可以因为害怕做不好而气馁。
不可以怕做错事,要敢于承认并迅速改正错误。
只有这样才能继续进步。
五、要讲究条理,要懂的东西多,不能养成坏习惯;不要因为怕丢面子而羞于向他人表现。
六、要学会虚心,因为只有虚心请教才能真正学到东西,也只有虚心请教才可使自己进步快。
七、决不可以浮躁,不可以急躁。
不可以为了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也不可以无缘无故推诿别人。
八、要时刻保持一颗进取的心。
不要总是觉得年龄过长就快了,要对生活对未来负责。
十、要善于总结与自我总结。
工作中要积极、主动,要从每一件事情上进行总结,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以上四点是我的个人见解。
由于我的工作性质,要求很严格地要求自己,从小事做起,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以下就是我的工作总结:一、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严格履行岗位职责1、严格遵守办公室的各项规章制度,要认真仔细地处理好每一份工作。
2、认真学习各项业务,提高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做一名合格的秘书。
二、在工作中做到认真细致,积极主动3、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环境科学导论》读书心得
《环境科学导论》读书心得第一篇:《环境科学导论》读书心得《环境科学导论》读书心得通过学习《环境科学导论》我明白了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村庄-地球。
可是这个村庄正在被人类制造出来的各种环境灾难所威胁:水污染、空气污染、植被萎缩、物种濒危、江河断流、垃圾围城、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作为居住在地球上的村民,我们不能仅仅担忧和抱怨,而必须行动。
意识到那种无节制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环境恶化的根源,我们愿意选择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来善待地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消费,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生(Rescue)善待地球的生活,是人人可以接近的绿色生活。
绿色生活是一个绿色的信号,它刺激着企业界去发展绿色的技术;绿色生活是一个绿色的要求,它鼓励着政治家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政绩;绿色生活是一个绿色的承诺,它提醒当代人去保障后代人生存的权利。
善待地球,是一种时尚,一种世界性和世纪性的时尚。
当环保成了人人可以参与的行为和时尚,绿色,也就渗进了我们的文化与文明。
在21世纪,环保行为意味着一个人的素质和教养,正如环境质量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力量。
善待地球,也是一种回归,向崇尚亲情、崇尚自然的东方文明的回归,那种无节制耗竭地球物质的文明是残缺的文明,它会毁掉我们的自然家园,也荒掉我们的精神家园。
物质文明若不与环境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给人类带来的将是短暂的满足和永久的厄运。
善待地球,又是一场变革,一场静悄悄的、牵涉到每个阶层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变革。
它需要智慧去关注生存环境的变化,需要良知去阻止破坏环境的现象,需要热情去传播环保的理念,更需要勇气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价值和生活习惯,它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因为它的成败所系,是人这个物种的生存或者毁灭。
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和最强的发展压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报告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报告摘要:本文通过对《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的细致阅读,梳理出全书的内容体系框架。
又结合个人体会与相关图书、评论文章,总结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体系。
最后,通过相关实践案例和比较人居环境科学与人类聚居学,评价和综述了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居环境科学;人类聚居学;方法论体系;实践运用五年前,在设计课的老师推荐下,利用课余时间在图书馆阅读了吴先生的《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收获颇深。
五年后,再度拿起这本厚重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心中却百感交集。
五年的本科教育,经历过多次设计实践,当初那个“规划梦想美好世界”的幻想似乎早已烟消云散。
取而代之的,是现实中规范、设计要求、数据、指标的条条框框。
然而无论如何,在这个市场主导一切,人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我们仍旧需要那种沉着冷静的科学精神和踏踏实实的实践方法论。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就是这样一本朴素的科学著作。
全书上半部分,吴先生耐心而睿智的解释了人居环境科学的体系、原则、主导学科、研究方法,又结合实践,批判了现代人居环境规划的种种不足,为我们展示出一套崭新而清晰的工作方法。
下半部分,通过整理和综述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说,吴先生又向我们展示了他对这一学说继承、评判和发展的全过程。
其朴素性与科学性就在于,全书既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叙述,又是对这一成果的再评估与再分析——简而言之,《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本身就是一个作者吴良镛先生和广大读者探讨人居问题的广阔平台。
那么,在这一平台的基础之上,吴先生想向我们传达的讯息又是什么呢?五年前,在我缺乏专业知识背景的前提下,错误的认为本书仅仅旨在介绍人居环境科学体系。
五年后再读,这一认识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我看来,《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全书传达的最重要的讯息便是一套包括整体性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自适应性”引导发展等在内的,极为完整的方法论体系。
人居环境工程读后感
人居环境工程读后感
在阅读《人居环境工程》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以及我们在建设和改造人居环境中的责任和使命。
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人居环境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
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数据,作者展示了人类从早期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到逐渐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再到如今保护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
这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动态平衡。
在人居环境工程的实践中,我领略到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力量。
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我们可以创造出既满足人类生活需求,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人居环境。
例如,绿色建筑和绿色能源的使用,不仅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还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这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让我对人居环境工程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同时,书中也指出了当前人居环境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这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实践,以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的思维,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人居环境工程》这本书让我对人居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会创造出更美好的人居环境,为人类的未来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希望。
环境保护概论读书报告
2014年夏季学期通识教育课程考核(读书报告)我国水资源紧缺问题与应对措施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
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径流和散布在边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利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我国的“水”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1)人均水资源量少,且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极不均衡根据80年代初水利部对全国水资源进行的评价,我国的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6.2万亿立方米,除通过土壤水直接利用于天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外,可通过水循环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
按1997年人口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220立方米,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到1760立方米。
按国际上一般承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量少于1700立方米为用水紧张的国家,因此,我国未来水资源的形势是严峻的。
除了人均水资源量紧张外,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很不均衡。
由于季风气候影响,各地降水主要发生在夏季。
雨热同期,是农业发展的一个有利条件,使我国在发展灌溉农业的同时,还有条件发展旱地农业。
但由于降水季节过分集中,大部分地区每年汛期连续4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60%~80%,不但容易形成春旱夏涝,而且水资源量中大约有2/3左右是洪水径流量,形成江河的汛期洪水和非汛期的枯水。
《人居环境概论》读书报告
《人居环境概论》读书报告《人居环境概论》读书报告自从来到清华高校建筑系开头,好像就不断的有老师和同学在耳边提到“人居环境”这个名词,但是本科阶段懵懂的我对“人居环境”只有一个模模糊糊的熟悉,知道人居环境不仅仅是建筑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的问题,记得曾经选过几门和人居环境有些瓜葛的课程,向系统的学习这么学科,但是听过课之后却令我更加的迷惑:到底什么是人居环境,怎么讨论人居环境,老师的课上讲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棰”几乎什么都有,几乎什么都要考虑。
在我的观念中,又好像觉得人居环境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能解决的问题。
但是,看了《人居环境概论》这本书之后,我的思想最终清楚了。
原来自己的熟悉并没有什么错误的地方:“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是围绕城乡进展诸多问题进行讨论的学科群,因此我们称之为‘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而不是人居环境学。
”“在讨论方法上进行融会贯穿的综合讨论,即先从中国建设的实际动身,以问题为中心,主动地从所涉及的主要相关学科中吸取才智,有意识的查找城乡人居环境的新范式〔paradigm〕,不断地推动学科的进展。
”这是吴良镛教授写在本书前面的一段话,读到了这段话,我立时觉得眼前清楚了起来,这是很长时间都没有听说过的说法了,以前受到的理科的训练,都是要讲究简化、建立基本模型、对某些东西忽视不计……一句话,要把冗杂的世界别的简洁,但是这里给我们供应的则是一个更加实事求是的做法:冗杂的东西,就应当用冗杂的方法来解决。
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很早以前老师说过的一句关于读书的很简洁的话:“书要由厚读薄,再由薄读厚。
”其实不光是读书,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由冗杂归于简洁,又要由简洁回到冗杂。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的后半段,提到了钱学森先生所提出的开放的巨系统的观念,这更加令我觉得兴奋,第一次看到自己始终以来近乎直觉得的观念,被权威人士述诸笔端,并且得到了其……。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课件
2.主要内容
本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人居环境释义”,阐述了人 居环境科学的来由、人居环境的构成、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观念、人 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以及在保护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方面 的研究实例。第二部分“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介绍”,是吴良镛院 士指导研究生章肖明等对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思想研究的 综述。
1.作者与背景介绍
1993年,吴良镛院士特邀约周干峙、林志群同志一起分析了当前建筑 业的形势和问题,第一次正式提出要建立“人居环境科学”。 1997年,吴良镛院士在《“人居二”与人居环境科学》论文中表示人 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开放体系,目前并不急于编写大著。 2001年,吴良镛院士在多年理论思考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著述成了《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这也是目前为止少有的、对人居环境科学 进行系统阐述的专著。
国家与区域
城市 社区(村镇) 建筑
3.重点章节与理论介绍
第 2章 人居环境科学 基本框架构思
五大原则
定义 构成与原则 框架体系
1 2 3 4 5
正视生态的困境,提高生态意识 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生态 经济 技术
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 社会 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 文化艺术
3.重点章节与理论介绍
第 4章 人居环境规划 与设计论
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探索
发展的眼光 全局的眼光 弹性理念
对传统规划的反思和规划方法的再思考 基本原理 具体做法
城市设计融入各阶段的规划中 人工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与艺术结合,创造多样性的场所意境
公众参与理念
4.对本书的个人观点
观点1 人居环境科学刚刚在国内提出,本书旨在构建一个 人居环境科学的框架,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 以及具体方法和内容的研究方向,所以本书名为“ 导论”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有感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有感仔细阅读了吴先生写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受益匪浅,书中阐述的人与自然的哲学观对我启发很多,一种理念要高于一种制度和一项伟大的工程,未来改变人居环境的将是人们的观念而并非一种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式。
吴良镛先生在书中极力倡导建筑师、规划师要用系统论方法来看待人居环境问题,书中理念和知识的扩展太过宏大,我的浅读只能得到一些启发。
我认为水利是人居环境的重要一个环节,下面我根据所接触水利专业粗浅的谈一些读后的启发:人居环境日益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的问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许多不同的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各类居住环境的影响条件也随之增多,像多年前一个小山村可能自己自足不与外界来往,可现在的交通和网络把所有关联起来,当地的地理,资源,人文也都变成了一个与外界关联的综合的部分。
城市与乡村的关联也日益密切,从城市影响乡村,到现在的相互作用,毫无疑问,人居环境成为了一个综合的整体的问题,人居环境不仅狭义于城市,是一个包含所有人周围环境的综合整体,如果我们要全面剖析人居环境,我们也必须抓住与之有关的其它所有因素,而不仅仅是只是居住主体本身,因为主体只是千丝万缕关系网中的一部分,我们常常称这个网的有机总和为系统。
为了认清事物的本质,我们应该培养系统的认识观和方法论。
吴良镛先生在是书中提到人居环境的目的是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居住环境,将其划分为五大系统(即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支撑系统、居住系统)、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的五大原则(生态观、经济观、社会观、文化观)。
这三个“五大”使我们很清晰地认识到人居环境的框架结构,而不是象以往那样把人居环境仅仅看成是社会的某一方面,或者笼统地看成一个独立的整体进而在处理问题上出现了相对片面,使得人居环境的改善难以实现。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篇一《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叫《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的书,这一路读下来,感觉还真挺奇妙的!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就在犯嘀咕:这啥呀,能有意思吗?可没想到,读着读着我就入迷了。
书里讲的那些关于我们居住环境的事儿,就好像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它说人居环境可不是简简单单的房子和街道,而是一个超级复杂的大系统,包括自然、社会、人文好多好多方面。
也许你会觉得,这有啥稀奇的?但仔细想想,我们每天生活的地方,它的规划、建设,还有怎么能让人住得舒服、开心,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我就想起我家那老旧的小区,道路狭窄,停车位紧张,一到下班时间,那叫一个乱!这时候我就想,要是按照书里说的那些科学方法来改造一下,是不是就能大变样了?不过呢,我又觉得这事儿可能没那么简单。
毕竟改变一个地方的环境,要牵扯到好多人好多事儿,钱从哪儿来?大家的意见能统一吗?这都是问题啊!但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心身边的环境,也许我们的一点点努力,就能让它变得更好呢?你说是不是?篇二《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哇塞,读完《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我这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一开始,我觉得这书估计会枯燥得要命,不就是讲居住环境嘛,能有啥新鲜的?可当我真正读进去,我发现我大错特错了!书里提到的那些关于城市规划、生态平衡、人文关怀的内容,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我就想啊,为啥我们住的地方有时候感觉乱糟糟的,可能就是没搞懂这些科学道理呗!比如说,我们小区旁边新建的那个公园,一开始大家都挺高兴,觉得有个休闲的好去处。
但后来发现,公园里的设施不太合理,垃圾桶也不够,搞得垃圾到处都是。
这不就是没规划好吗?我就在想,也许未来的城市应该像个超级智能的大机器,能自动调节各种环境因素,让人们住得舒舒服服的。
可转念一想,这可能吗?科技真能发展到那程度?我觉得有点悬。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感悟
学习《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新感悟前言:在听了《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一系列讲座之后,再来重新研读吴先生著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这本书,我有了一些新的见解。
如果说第一次看的时候只是对“人居环境”这门学科进行了粗浅的了解,那么这次阅读使我在思想上也得到了一些启发。
另外,我还读了人类聚居学的创始人道迪亚斯在1972年雅典人居规划月上的一个演讲《How to build the cities we need》,想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思想和智慧。
我认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科学和技术的工作都需要有一个终极目标。
如吴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全书的第一句话是“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居住环境”,这是人类的夙愿。
我觉得这句话可以作为所有学科的目标,自然科学如此,人文社会科学亦如此,“宜人”从广义而言包括外在居住环境的宜人和人内心的感受的和谐。
我们工科的学生长时间浸淫在技术研究中,当然并不是说这样不好,但是少了一种人文关怀和开阔的视野,久而久之就会迷惑自己的工程研究归根结底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工程研究对人类究竟有何意义。
我想“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居住环境”可以作为大多数科学研究的目标和评价标准,你做的事情是否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否值得付出,对我们环境工程专业更是如此,环境科学的建立源自对人类行为的反思和对人与自然更和谐相处的方式的探讨,我们为何不在最初就寻找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方向,而不是只顾短期的目标,这样,学科的发展会缺失其前瞻性,而成了盲目与被动的工作。
人居环境这一概念的提出是道萨迪亚斯在工作中发现建筑学专业本身并不能担负起改变人类生活环境,以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这样一个任务。
他对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都很失望,鉴于此他逐步产生要创造一门新的学科,一门以建设美好的人类生活环境为目的的学科的想法,后又经过多年的努力构建了人类聚居学的体系。
但是聚居由于与其它众多因素的复杂关系,并不具有“普适性”。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文化和特殊自然环境的国家,需要一门适合自己的人居学科。
人居环境报告
人居环境报告人居环境是指人类居住和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
它不仅包括人类的生活区域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和人为环境,还包括了人类在该区域内的各种活动和生活方式。
本报告将重点评估当前的人居环境状况,并提出改善和保护人居环境的建议。
第一部分:人居环境的问题1. 空气质量当前,空气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
工业排放、车辆尾气和燃煤等活动导致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升高,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 水资源水资源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但全球水资源的供应面临挑战。
水污染、水供应不足及不合理的用水方式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水危机。
3. 土壤污染大规模工业化和现代农业活动对土壤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化学物质的使用、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4. 垃圾处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废弃物。
不适当的垃圾处理方法,如填埋和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和渗滤液,对环境造成污染。
第二部分:改善人居环境的建议1. 推行清洁能源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应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例如太阳能和风能。
政府可通过鼓励和支持投资于清洁能源的企业来推动这一转变。
2. 提倡节水措施为解决水资源问题,人们应该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措施,如制定严格的用水限制法规并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控。
3. 实施土壤保护政策政府应该出台土壤保护政策,加强监管和管理农药的使用,并鼓励有机农业的发展,以促进土壤质量的改善和农产品的质量提高。
4. 推行可持续垃圾管理政府和社区应该加强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设施的建设,积极推动可持续的垃圾管理措施。
同时,普及环保知识,提升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结论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一个全球性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促进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保护人居环境的过程中,我们也会为后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第一篇:《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读书报告-----《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吴良镛教授以道氏学说为基础,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向我们详细的阐述了这门涉及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人居环境科学。
吴教授在书中旁征博引,通过大量的资料及自己的考察设计结果,用方法论作为引导,使我们清楚地认识了这门科学。
本书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人居环境科学释义‛阐述了人居环境科学的由来、人居环境的构成、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观念、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以及在保护和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人居环境方面的研究实例;第二部分‚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介绍‛是吴教授对道氏学说思想研究的综述。
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门学科从城市规划到人类聚居学再到最终的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过程。
吴教授主要强调了需要结合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借鉴‚人类聚居学‛的成就,发展新的学术,即建立‚人居环境科学‛。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居环境的概念: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基础是大自然,它是人与自然发生联系的中介,也就是说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居环境的主要构成:就其内容而言包括五大系统,即自然、人类、社会、居住、支撑;就其级别而言包括五大层次,即全球、国家与区域、城市、社区、建筑。
随后,他又提出了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五大原则,概括的来说即为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这发展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五项原则。
接着,吴教授向我们分析了人居环境科学体系的构成: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的大系统中的‚主导专业‛,并且外围多学科群随时代而发展融合。
这样我们对人居环境科学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就需要有一个研究它的方法。
吴教授给我们提供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
他指出了‚以问题为导向,利用人类已经探索和积累的知识,解决问题,谋求生存与发展之路‛、‚就科研工作而言,问题所在往往也是能对科学加以突破的希望所在‛、‚研究建筑、城市以至区域等的人居环境科学,也应当被视为一种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这些告诉了我们只有把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才会得出更多的奇迹。
2023年学习《建筑易学与人居环境》心得体会
2023年学习《建筑易学与人居环境》心得体会前言:作为一名建筑系的学生,我对于建筑易学与人居环境这门课程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
在____年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感这门课的重要性与实用性。
通过对建筑易学的学习,我重新认识了人居环境,对于建筑与人的和谐相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下面的____字的心得体会中,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以及实践中的感受,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第一章:建筑易学的概述建筑易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它既包含了易学的基本理论,又结合了建筑学的特点,通过对建筑空间的分析与研究,探寻了建筑与人的相互影响关系。
在进入这门课程的学习之前,我对于建筑易学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只知道它与建筑学有关,但具体的内容还一片模糊。
通过了解学科的概述,我逐渐明白了建筑易学的核心内容和研究方法。
首先是易学的基本理论。
易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研究的是宇宙、人生、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基本概念,易学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对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
在建筑易学中,易学的这些基本理论被运用到对建筑空间的分析与评价中,以便达到舒适、健康、和谐的人居环境。
其次是建筑学的特点。
建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既包含了文化、艺术、科技等多个方面,又具有人类生活与空间的密切关系。
在建筑学研究中,建筑师通过对建筑空间的设计和规划,创造出适合人类居住和活动的空间环境。
而在建筑易学中,通过运用易学的理论,建筑师可以更加具体地了解建筑物对人的影响,以及如何创造出更加和谐的人居环境。
通过对建筑易学的概述的学习,我逐渐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同时也对将要进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二章:建筑与人的相互影响关系人类生活和建筑紧密相连,建筑物为人类提供生活、学习和工作等各种场所。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学习了建筑与人的相互影响关系,通过对建筑空间的分析与研究,探寻了建筑对人的生理、心理的影响,并通过实践项目进行了实际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居环境概论》读书报告
《人居环境概论》读书报告
自从来到清华大学建筑系开始,似乎就不断的有老师和同学在耳边提到“人居环境”这个名词,但是本科阶段懵懂的我对“人居环境”只有一个模模糊糊的认识,知道人居环境不仅仅是建筑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的问题,记得曾经选过几门和人居环境有些瓜葛的课程,向系统的学习这么学科,但是听过课之后却令我更加的迷惑:究竟什么是人居环境,怎么研究人居环境,老师的课上讲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棰”几乎什么都有,几乎什么都要考虑。
在我的观念中,又似乎觉得人居环境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能解决的问题。
但是,看了《人居环境概论》这本书之后,我的思想终于清晰了。
原来自己的认识并没有什么错误的地方:“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是围绕城乡发展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因此我们称之为‘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而不是人居环境学。
”“在研究方法上进行融会贯通的综合研究,即先从中国建设的实际出发,以问题为中心,主动地从所涉及的主要相关学科中吸取智慧,有意识的寻找城乡人居环境的新范式(paradigm),不断地推进学科的发展。
”这是吴良镛教授写在本书前面的一段话,读到了这段话,我立时觉得眼前清晰了起来,这是很长时间都没有听说过的说法了,以前受到的理科的训练,都是要讲究简化、建立基本模型、对某些东西忽略不计……一句话,要把复杂的世界别的简单,但是这里给我们提供的则是一个更加实事求是的做法:复杂的东西,就应该用复杂的方法来解决。
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很早以前老师说过的一句关于读书的很简单的话:“书要由厚读薄,再由薄读厚。
”其实不光是读书,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由复杂归于简单,又要由简单回到复杂。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的后半段,提到了钱学森先生所提出的开放的巨系统的观念,这更加令我觉得兴奋,第一次看到自己一直以来近乎直觉得的观念,被权威人士述诸笔端,并且得到了其他人的认可,这使我对自己的(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学习和生活方式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动力。
人居环境是解决人的问题,科学上别的问题都可以简化,但只有人的问题是无法做简化的,其实也许从哲学上来讲:人研究自身,无论是生理还是社会还是任何的其它方面,都是无法做到尽善尽美的,所以用简化的方法,或是抓住主要矛盾的方法都远远不能达到人自身所要求的程度,虽然现在人居环境科学,也不可能达到完美,但是总是比原先的简化更近了一步的,是更有勇气正视现实的态度。
.
个人偏见,以现在各个学科的发展水平足以创造出一个比较舒适的人居环境,就如同,以现在地球上的全部生产力,足以解决地球上全部人口的温饱问题一样(但是实际的情况是让人触目惊心的),没有做到的原因,只是因为彼此之间缺乏无私的纯理性和客观的合作。
这是上天赋予人类的弱点,这弱点在“巴比伦塔”的建设过程中已经被人类意识到了,但是至今仍是制约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痼疾,也许有朝一日会成为导致人类灭亡的绝症。
但是在这本《人居环境概论》中,我却看到了希望:虽然只是人类社会的一小块领域,但是却有人提出了各个学科的深度合作,这是最让人觉得大有希望的事。
我认为人居环境科学中的那个“s”是可以推广到一切和人有关的领域当中,不仅仅局限于人居一门学科。
虽然这样做也许会导致一切事物的复杂性和不可知性以及执行的难度不成比例的上升,但是,这毕竟是解决当前许多棘手问题的最后的手段了。
关于这门课程的设置,虽然现在只上了四节,但是却收获很大,诚然不同方面的专家们都有自己的长项,独与人居环境的营造都有自己很侧重的一面,与之相对应地,也就有比较轻视的一面,表现在行为上就是为了达到侧重的那个点,则可以不同程度的忽略或者牺牲掉其它的方面,但是,这么多观点汇聚在一起,却可以形成一个方向统一的合力,而这个合力的方向将来应该是也只有由“人居环境设计师”(这使我想象的一种理想化的职业,就目前而言建筑师是最有可能成为这种人的)来控制(这里用控制,是因为这个合力的理想方向是天生就已经决定了的,就是为人类创造理想的人居环境)。
最后,想讨论一下,什么是理想的人居环境:借用最近刚刚听说的一个笑话来举例:天堂是英国人当警察、法国人做厨师、意大利人搞艺术、德国人制造工业产品……(这是个西方的笑话,因此没有提到东方的国家,就我的认识来看最后似乎应该加上“中国人治理世界”)而地狱则是英国人做厨师、法国人当警察、德国人搞艺术、意大利人制造工业产品……这说明了什么,理想的世界应该是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们发挥自己的强项的世界,是各个文化相互融合的世界,而在科学领域也是如此,创造完美的人居环境,也应当是各个科学发挥自己的强项,根据不同的要求融合在一起才能实现的。
并且请注意这个笑话里面,关于地狱的描述:在现实的世界中,英国的厨子当然是英国现在的世界已经有一部分和地狱相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法国的警察也一定是法国人人,
同了呢?在人居环境的创造过程中也是如此,如果在这过程中不加控制的仍某个学科或某种思想占了主流,那么足后的结果,也恐怕远远没有当初设想的那么完美了。
以上就是看了《人居环境概论》这本书所产生的一些零散的想法,希望其中有些内容,能够让人觉得耳目一新,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