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读书笔记一、引言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概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教育的本质、功能、历史、理论和实践等方面,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教育学打下基础。
二、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品德、能力、思维等方面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社会,教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传授知识、培养品德、开发智力、促进个体社会化等。
其中,传授知识是教育的基本功能,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同时,教育还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价值观,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教育还可以开发人的智力,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多个阶段。
古代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注重礼仪和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校教育逐渐兴起,成为教育的主要形式。
现代社会中,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全民事业,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多个层次。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现代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五、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在理论方面,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
这些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在实践方面,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注重个性化教育的发展。
六、结语通过阅读《教育概论》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作为一名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将努力学习和掌握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打下基础。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叶澜老师的《教育概论》,真的是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这本书开篇就强调了教育与个体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我们班有个特别调皮捣蛋的同学叫小峰。
小峰学习成绩不太好,上课总是坐不住,还经常和同学打闹。
老师和家长都为他头疼不已。
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次校外实践活动,去参观一个科技馆。
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各种新奇的科技展品,什么机器人啦、太空模型啦,大家都兴奋得不行。
可小峰却在一旁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还是自顾自地调皮捣蛋。
但是,当我们走到一个关于物理实验的展示区时,情况发生了变化。
讲解员在演示一个有趣的静电实验,小峰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他不再乱跑乱动,而是凑到前面,全神贯注地看着。
讲解员看到他这么感兴趣,就邀请他上台亲自体验一下。
小峰有点犹豫,但在大家的鼓励下,他还是上去了。
当他成功地完成了那个实验,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自豪和兴奋。
从那以后,小峰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他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课也不再捣乱了,开始认真听讲,还经常向老师提问。
这件事儿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真的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要发现每个孩子的兴趣点和潜力,给他们提供合适的机会和引导。
就像叶澜老师说的,教育要促进个体的主动发展。
小峰的转变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如果当时没有那次科技馆的参观,如果没有那个让他感兴趣的静电实验,也许小峰还在被大家定义为一个“坏孩子”。
再来说说我们的教育环境。
现在的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把学生当成了考试的机器。
每天就是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
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教育吗?叶澜老师在书中提到,教育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可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孩子们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哪里还有什么活力可言?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去表弟家,看到他才上初中,就已经每天晚上做作业做到十一二点。
我问他:“这么多作业,你不累吗?”表弟一脸无奈地说:“累有什么办法,老师布置的,不做完要挨批评。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读叶澜老师的《教育概论》,就像是在教育的广袤田野里漫步,每一步都能踩到新的“知识庄稼”,让我这个对教育充满好奇和热情的人,满心欢喜又收获满满。
书里提到的好多观点,都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说,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滋养和人格的塑造。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三年级,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位姓王的女老师。
王老师个子不高,总是笑眯眯的,眼睛里透着温暖和关怀。
在我的印象中,她从来没有对我们发过脾气,哪怕是我们调皮捣蛋犯了错。
有一次,班级里组织数学考试。
我平时数学成绩还算不错,所以那次考试的时候心里也挺有底的。
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那天考试的时候,我脑袋突然就像短路了一样,好多平时会做的题目都做错了。
成绩出来后,我看着那个惨不忍睹的分数,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我觉得自己太失败了,特别害怕老师会批评我,同学们会嘲笑我。
没想到,王老师把我叫到了办公室。
我低着头,准备迎接一场“暴风雨”。
可是,王老师没有批评我,而是轻轻地摸了摸我的头,说:“孩子,这次没考好没关系,咱们一起来找找原因。
”她拿出我的试卷,一道题一道题地跟我分析,耐心地给我讲解我做错的地方。
她的声音那么温柔,就像妈妈一样。
在讲解的过程中,王老师发现我其实不是不会做那些题目,而是因为粗心大意和考试的时候太紧张了。
她笑着对我说:“你呀,聪明劲儿是有的,就是有点小马虎。
以后考试的时候别紧张,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听了王老师的话,我心里的大石头一下子落了地,暗暗下定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
从那以后,王老师经常会在课后帮我辅导功课,还会跟我聊天,关心我的生活。
在她的鼓励和帮助下,我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好,对学习也越来越有信心。
现在回想起来,王老师对我的教育方式,不正是叶澜老师书中所说的那种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的教育吗?她没有只看重成绩,而是看到了成绩背后我的紧张和不安,用她的爱和关怀帮助我克服了困难,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
叶澜《教育概论》(复习笔记 第2章 教育与社会(上编))【圣才出品】
2.1复习笔记一、古代社会与教育(一)原始社会与教育1.原始社会教育萌芽的产生(1)原始社会概况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起点,从原始人群、经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
从世界范围计,约经历了三百万年,以中国范围计,也经历了一百七十万年。
人类的教育正是从这个遥远的过去开始的。
(2)教育产生的条件①必要性a.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整个社会活动的需要;b.生产劳动是教育产生的直接必要条件;c.生产劳动是人类和社会形成并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一切活动,包括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基础;d.人类在积累生产经验的同时也积累着生活经验,这些经验都需要通过教育来传递,同样需要教育。
②可能性a.原始人不但有意识,而且有了最初级的语言和学习的生理基础与心理需求;b.有了物化形态的经验——简单的劳动工具;c.有了集体行为方式形态的经验——传统。
这些使原始人之间(包括同代人之间与两代之人间)的交往、经验的积累与传递、意识的沟通有了可能。
2.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与特征(1)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①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儿童逐渐成为主要的教育对象,老人则成为教育工作的天然承担者。
②教育内容随着原始社会进入到氏族社会,教育内容丰富起来了,不仅包括生产经验,而且原始宗教、艺术和军事训练也逐渐成了教育的内容。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①教育的非独立性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完全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处于起始阶段必然出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a.没有专门从事教育(以此为职业)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b.没有专门为教育所用的内容和场所,教育活动渗透在生产和生活之中。
②教育的原始性教育的原始性表现为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的简单、粗糙和低水平。
a.原始社会对青少年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使他们获得参加社会生活的能力,内容着重于对体力、顽强性和生产劳动的技能、与自然斗争的经验、风俗礼仪、宗教仪式等方面的训练。
b.智力的开发只是实践的“副产品”,并没有被教育者意识到。
叶澜教育概论完整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读书笔记第一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第一节“教育”作为概念的界定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第三节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本章小节认识的起点第二章教育与社会(上)——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历史演变第一节古代社会与教育第二节近代社会与教育第三节现代社会与教育本章小结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间的规律性联系第三章教育与社会(下)——当代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第一节教育与人类自然生态的关系第二节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第三节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第四节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本章小结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关系的综合分析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上)——教育与个体发展相互关系的一般理论概述第一节与教育相关的个体发展观综述第二节影响个体发展基本因素中的“可能性因素”第三节影响个体发展基本因素中的现实性因素本章小结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第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下)——人生阶段与教育第一节人生阶段的划分及其教育学意义第二节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第三节少年期、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第四节成年期、老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本章小结学校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联系第六章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第一节社会与人相互关系的存在模式第二节教育两大功能的相互关系本章小结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功能的选择结束语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一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以教育整体为研究对象教育概论:关于“教育是什么”的概要式系统阐述。
系统观点看,是复杂的开放系统——存在两个以上内在联系的要素,并与环境有着联系和发生相互作用的,具有整体功能的系统。
本章:从整体上鸟瞰式地把握作为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的内在要素、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教育”概念历来多角度界定:价值,目的,内容与方法,本质等。
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教育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它本身就是生活。
人格培养?智慧训练?徳裔哲学家W·布列钦卡:“看似很熟悉的概念实际上具有多义性和含糊性”。
读教育概论之有感
读《教育概论》之有感——对开展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感悟张心心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前段时候在拜读叶澜教授的《教育概论》,特别喜欢其提出的生成性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环节的指导性方法,而这正与我校现行的生成性教学相结合,让我感触颇深。
因此,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开展生成性数学课堂的几点感悟与反思。
一、有效的动态生成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一)合理地“预设”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要考虑学生会有哪些不同的思考和解决方法,各种方法展现后,怎样帮助学生形成新认识。
还要考虑过程性目标的设定,既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又不能漫无边际。
因为这都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思考、自主探究。
要让学生始终走在过程中。
(二)有效地“生成”科学的生成,是有其基本要求的:就是生成必须是思考的结果。
没有思考而生成的材料都应视为无效的生成。
动态生成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是在教师精心设计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多层次创造性的开发、转换与复合。
首先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学生。
课堂上最糟糕的事莫过于教师一看到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反应,就立马沉不住气了,急匆匆的自己上阵,帮学生操作、帮学生思考、帮学生回答。
其实这时,最好的选择就是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判断、自己思考、自己表达。
平等的表达机会,可以拉近人的距离,和谐人的人际关系;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和策略的引导,鼓励学生自觉培养正确的数学学习思维和感知;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能够就他们的数学知识、技能的获取予以必要的点评,以此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策略,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形成,“自我”教育的手段。
二、构建有效的动态生成数学课堂的策略1、增强教师文化素养,以此感染学生,灵活驾驭课堂文化素养是每个专业工作者必备的基础性素养。
教师也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等一系列行为,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叶澜著《教育概论》复习笔记+课后习题及详解(第4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上编))【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性与不可分割性。关于教育与人发展问题的研究,必须是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和教育与个体 发展的关系在微观层次上统一起来认识。
(二)人性观与相关教育理论 1.人性观 人性包括自然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这两大方面在每人身上的表现则又体现出共同性与 差异性的统一。 (1)人性的构成 ①人的自然性是由作为生命机体的人体之需要与构成机体的器官各自具有的以及整体 协调的功能决定的,也称为本能。 ②人的社会性是指人出生以后,在与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各种能力与特性。它以 自然性为其自身的物质基础,以个人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职业、政治、社交活动为基本 内容,表现在人的各种心理品质以及由此构成的个性之中。 (2)人性的构成两方面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①差异性 a.在来源,有先天、后天之分; b.在出现程序上有初始、后继之分; c.在内容性质上有自然与社会之分; d.在载体上有身体、心理之分。 ②共同性 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众多的区分都体现在不可分割的同一个人身上,是无法分割的统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4 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上编)
4.1 复习笔记
一、与教育相关的个体发展观综述 (一)教育学对人的研究之特殊视角 相比于与其他学科,教育学对人的研究的特殊性在于它关系到研究的导向与价值。至少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学把个体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来研究 教育学的特殊任务之一就是研究人的内在各方面因素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 的整体性特征。教育者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既具有生物性与社会性,还 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对于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教育学应做的不是简单的相加,而应 该是工作的整合。 2.教育学要研究个体的发展与形成问题 教育学研究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人的发展问题,构成了教育与人发展问题研究的核心内 容。在研究中不仅要把握人的一般整体性特征,而且要把握人生全程中各阶段的整体性特征, 以及发展过程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3.教育学须研究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各种可能存在的关系模式,并探讨教育的 社会功能与个体发展功能的统一问题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的两大功能虽然各有不同的服务对象,然而功能的发挥却具有同时
教育学基础框架的深度解读——读《教育概论》有感
在该书的内容安排上,作者从“教育”概念的界定到具 体每个问题的分析,都力求做到清晰、严密,在展示自己思 路的同时,摆出问题,使读者随着问题的展开进行思考、讨 论。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材中曾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 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4。该定义首先将教育称为一种“实 践活动”,说明教育不只是一种理念或制度,此外,强调教育 的发生是在社会背景下,说明社会不单单是个体活动,而是 与社会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联系。然而,叶教授在给教育与 学校教育作概念界定时,遵循了两点原则,力求做到在给教 育定义时客观公正。“第一,在给教育这个概念做界定时,要 充分考虑教育作为事实存在的复杂性,而不只是已有概念 界定的纷繁性。概念的界定要尽可能地涵盖教育的各种实 存,避免以偏概全;第二,要明确形成概念的认识目的,并以 此作为依据去作界定,……”[1]3 所以,叶教授将教育定义为: “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 动。”[1]10 将学校教育定义为:“……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 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1]12 作者在此并未用“促进”一词代 替“影响”,是因为不管教育是起促进作用抑或阻碍消极作 用,都必须考虑其是不是现实存在的,不能因为历史和现实 中对教育概念界定的分歧而影响概念界定的客观性和整体 性。
2 0 1 2. 0 8 ( 下 旬 刊)
教研
教育
刘雅西 孙刚成
(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陕西·延安 716000)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7894(2012)24- 0021- 02
摘 要 《教育概论》作为建构教育专业学生基础框架的必 读书是非常有必要的,叶澜教授对于教育定义、教育要素、 教育与社会与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均有自己独特的、 客观的 见解。 该书通过总-分-总的整体结构,深刻阐释了客观实在 的“教育”定义、教育具体的主客体关系和教育两大功能的 关系,为读者提供了一幅教育学基础框架的严谨图谱。 关键词 教育学基础框架 教育内涵 主客体关系 教育 功能 A Deep Interpretation on the Basic Frame of Education: On reading "Education Outline" // Liu Yaxi,Sun Gangcheng Abstract "Education Outline" written by Ye Lan is very essential to frame the basic knowledge of education. Professor Ye points out her own thesis on the definition and factors of educ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ducation, society and human beings with unique perspectives. The Book profoundly interprets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the definition of "education", specif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as well as the two main functions about education by an Introduction—Elucidation—Conclusion form, provides readers a precise structure chart on basic education frame. 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 frame;connotation of educ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educational functions Author's address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Yan'an University,716000,Yan'an,Shaanxi,China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一、本书概览《教育概览》共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教育,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社会、教育、人之互相关系。
最后在结束语中总结出教育的基本特征。
通篇表达深入浅出,语言精练,是一本很适合做教育学教材的书。
二、心得体会仔细拜读了叶澜教授所著《教育概论》,收获良多,概括一下,有以下特点与感受。
(一)系统论研究教育对“什么是教育”的重新认识,叶澜在《作者的话》中提出了:首先“教育整体”的观念,主张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而不是只取其中的一个部分来研究。
在教育内部层次结构上,提出了教育的宏观、中观及微观研究的关系和区别,以及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上,区别了教育系统与社会整体的关系,以及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与社会其他子系统这两种不同的相互关系,体现了系统论作为方法论对人事教育现象的价值。
由此可见,该书是一本较早地、深入地运用系统论于教育研究著作。
在本书中,关于“教育的内涵”本身,叶澜突出了教育活动“人为性”这一教育与自然的重要差异;突出了教育活动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这一与其他社会活动的重要差异。
并且指出,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相比,最大的差别是在其社会性上,并提出教育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和为了社会的活动。
(二)遵循“综合—分析—综合”研究路线这一研究路线很好的体现在整书的结构中,第一章是对教育系统内部结构的总体性的分析,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狭隘的、非整体性的、平面式的、简单的有关教育的认识中摆脱出来,形成立体结构的教育图式,并把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区别开。
接下来的两章是研究宏观层次的教育,第四、五章则进入到教育活动的微观层次的研究,着重探讨了有关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一般理论性问题,以及人生每一阶段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联系以及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特殊意义。
最后一章中,进入到新的综合——教育、社会与人相互关系的综合。
读叶澜《教育学原理》有感
驽马奋蹄志千里——读叶澜《教育学原理》有感之一叶澜老师的《教育学原理》这部专著使我在参加教育硕士时的教材,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并不在意,觉得这种“教材”无非是空话、套话,再加上书名中的“原理”二字,更令我望而生畏。
似乎“原理”已经是枯燥、空洞的代名词,因此,就让它一直躺在书架上,直到前几日去书店购书,看到叶澜老师的《教育概论》才想起,家中这本《教育学原理》来,回来便翻看几页,不曾想却有相见恨晚之意,确切的说是如获至宝之心吧。
这部《教育学原理》没有其他理论书籍的生硬刻板,多了几分生命的灵动。
在本书第一章《教师的教育学之旅》的第四节《教育学与教师的实践智慧》中,叶澜老师对教师学习教育学时应有的修养这一问题,提出了久点建议,即热爱生命的心态,时代变迁的敏感,真实深刻的体悟,对教育思想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的通晓,基本问题的把握,反思重建的理性,滴水穿石的精神,永无止境的求索,融通转化的智慧。
其中有几点,我感触颇深。
其一,真实深刻的体悟。
对于这一点,书中阐述“教育学的修养在于,它不仅要求有真是丰富的体验,而且还要有深刻的‘体悟’”。
这里所说的“体悟”不同于平时的“领悟”,而是源于教育经验不断积累的深刻体验,同时指出“所谓‘深刻’,是指能够触及教育的本质和生命成长的本质,能够将‘悟’来的思想火花转化到自身的教育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刻下深深的烙印”,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这种“体悟”的过程,使教师不断成长,在教学探索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再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磨练教学的智慧。
而这种体验是否“深刻”,则决定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速度。
善于反思的教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寻找更多的路径,而不是繁琐的重复。
个人课题教育博客的研究,使我丰富了“体悟”的形式,我把教学中的得失记录下来,围绕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不断的思索,探寻有效地策略,每次上研究课或者公开课,课后我都请老教师点评,再把自己的反思记录下来,使我的“体悟”更加深刻。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关乎着个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以及国家的未来。
叶澜教授的《教育概论》为我们提供了深刻而全面的教育洞察,让我深受启发。
在书中,叶澜教授开篇就强调了教育的本质。
她指出,教育并非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使个体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过去,我可能更多地将教育视为获取分数和升学的途径,而忽略了其对于个人素养、价值观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叶澜教授还深入探讨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她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的变革和需求也会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例如,在当今信息时代,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就要求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同时,教育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能完全被社会所左右,应当保持自身的价值追求和教育规律。
书中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
叶澜教授提出,教育目的应当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既要关注当下社会的需求,又要为个体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这意味着教育不能仅仅着眼于眼前的功利性目标,如就业和升学,更要注重培养个体的终身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陷入过于注重短期目标的误区,而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这让我思考,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平衡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为学生创造更有价值的教育体验。
在教育内容方面,叶澜教授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她认为,传统的学科划分过于细致,容易导致知识的割裂和学生思维的局限。
因此,应当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这使我认识到,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知识传授,而要引导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联系、融会贯通,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叶澜教授对于教育方法的见解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
她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在阅读叶澜教授的《教育概论》一书时,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教育本质和真谛的大门。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洞察、系统的阐述和独到的见解,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叶澜教授开篇就强调了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她指出,教育具有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重功能。
对于个体而言,教育帮助我们发掘自身潜力,塑造健全人格,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而对于社会来说,教育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书中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让我深受启发。
叶澜教授认为,教育目的不应仅仅局限于培养某种特定的职业技能或知识体系,而应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这种全面发展包括了身体、智力、情感、道德等多个方面。
教育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具备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让我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实践,是否过于注重应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教育过程这一章节中,叶澜教授强调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她指出,师生关系不应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应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营造一个积极、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叶澜教授还深入探讨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她认为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内容,而教学则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
课程的设置应当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特点,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而教学方法则应当多样化,灵活运用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使我认识到,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教学方法的创新,更要注重课程内容的优化和整合。
书中对于教育评价的观点也让我印象深刻。
叶澜教授指出,教育评价不应仅仅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而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叶澜《教育概论》复习笔记+课后习题及详解(1-6章)【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概论》复习笔记+课后习题及详解(1-6章)【圣才出品】第1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1.1复习笔记一、“教育”概念的界定(一)“教育”概念的起点1.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1)《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解释我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把这两个字结合起来形成“教育”一词,可以理解为是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是使受教者成善,手段是模仿。
(2)古希腊对教育的解释在古希腊语中:“教育”一词与“教仆”一词相关,教仆是对专门带领儿童的奴隶的称呼。
从两种文字的”教育”的词源分析中可以看出来,它们的共同含义是对人类社会中抚育新生一代这种特殊活动的概括,涉及到的只是人类社会活动。
2.教育是动物界的生存活动在生物起源说中,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19世纪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雷徒诺在自己的著作《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中首先明确提出了动物界已经存在教育的观点。
英国教育家沛西·能也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教育是扎根于本能而不可避免的行为。
(二)教育的定义1.广义的教育(1)普遍意义的广义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群众性宣传教育、由校外文化机构进行的教育以及群众团体中的教育活动等。
(2)两种最广义定义①美利坚百科全书《教育》条中写道:“从最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②从广义来看,教育可以说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部影响的总和,即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自觉的和自发的、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的总和。
2.狭义的教育(1)定义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的特殊性①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是可控性最强的。
《教育概论》读后感
《教育概论》读后感《教育概论》是一本由叶澜所著的教育学入门读物,共分为六个章节,涵盖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教育与个体的发展等多个方面。
读罢此书,我深感该书的全面性、条理性和科学性,对于学习教育学的初学者来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首先,本书的内容非常全面。
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开始,以历史演变和各子系统为线索,展开了对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详细阐述。
接着,又从教育与个体的发展的角度,进行了理论概述和人生阶段与教育的关系等内容的介绍。
作者以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全面地展示了教育在社会和个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教育的重要性。
其次,本书的条理清晰,结构合理。
每个章节都按照一个主题展开,且在主题之间有着明确的逻辑连接。
叶澜以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线索,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个体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分析。
同时,每个章节内部的内容也有着清晰的组织结构,通过标题、小标题、段落落款等方式,使得读者能够很好地掌握每个章节的重点和主题。
此外,本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理论性。
叶澜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教育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对于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个体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他不仅介绍了相关的理论,还引用了实证研究的案例来支持他的观点,使得读者能够对教育学的理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时,他也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观点,对于读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启发。
最后,本书不仅适合作为系统高校专业教材,也适合教育工作者参阅。
对于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本书能够帮助他们全面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本书提供了大量的教育实践案例和理论支持,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育学的知识。
总的来说,《教育概论》是一本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科学严谨的教育学入门读物。
它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历史演变、了解教育与个体发展的一般理论概述,从而提供了一个全面认识教育的视角。
无论是学习教育学的学生,还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士,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读书笔记《教育概论》是叶澜教授在长期教学和研究实践中结出的硕果,本书共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教育,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社会、教育、人之互相关系。
在此基础上将全书共分六章,在最后叶澜教授简述了这部著作的缘起,简介了此书的研究对象“教育整体”,说明了研究路线:循着综合——分析——综合的路线前进,交代了在具体分析每一个问题时的基本方法,力求基本概念界定清晰和逻辑结构严密,并把自己的思路展示出来,把问题与不同观点摆出来。
通篇表达深入浅出,语言精练,是一本很具有智慧的教育学专著。
对于一名非师范生,一名刚刚接触教育学的我来说,这本书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
那分析透彻的篇章,那见解独到的段落,甚至那一个个美丽的字眼都足以转送给我无数妙不可言的神韵,引起我的遐思翩翩,思绪飞扬。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环环相扣。
第一章界定教育的概念,是对教育系统内部结构的总体性的分析。
第二、三章阐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历史的分析揭示两者的规律性联系;分析教育子系统与其他主要的社会子系统的关系,使对教育与社会各方面关系的认识变得更为深入细致。
第四、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进行到教育活动微观层次的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联系以及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特殊意义。
在最后一章中,综合考量教育、社会与人的相互关系。
作者把这一综合的焦点聚在两大教育功能的相互关系上。
在“结束语”部分,讨论了教育的基本特征这一带有全书小结式的问题。
叶澜教授把《教育概论》的研究对象规定为“教育整体”,即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而不是取其中的一部分,在第一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中,作者叶澜把教育分为广义教育与狭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
同时作者认为教育的概念是对教育活动的概括,因此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
读叶澜《教育学原理》有感(全文)
读叶澜《教育学原理》有感在本科学习教育学的时候,我们开设了教育概论这门课程,当时选用的教材不是叶澜教授编写的,但是对于她的书是早有耳闻,后来真正的接触到她编写的《教育学原理》是在准备考研的那一年。
因为叶澜老师的《教育学原理》是全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指定参考教材。
教育学科班出身的我本以为这本教材又会和其他教育学专业书一样,是一本很枯燥乏味的书。
读过以后,我的想法完全变了,叶澜教授清楚的思路,明确的观点,毫不模糊的总结和比较和对教育领域研究必要性的社会,历史和理性的分析使我深受启发。
该书立足于教师进展需要,为教师提升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素养,用教育学原理的眼光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解读中形成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看到教育学原理的存在与意义服务。
书的前言中就曾提到,要在同类教材的基础上再出一本,当然,这是有很大难度的。
在教育学教材繁荣的今天,这本书能在众多的教育学教材中脱颖而出,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指定用书,在我看来,它的特色在于以下几点。
一,它是XX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享受”教师之旅的结晶。
我们知道,实践出真知,认识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叶澜教授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在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及当代ZG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改革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正如她在书中所说,“教师的人生之旅,兼有精神之旅和身体之旅”,诚然,这本《教育学原理》就是叶澜教授教师之旅的结晶,是多年实践的产物,是XX做研究“做”出来的。
20世纪80年代末,她在提出教育学要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自我意识的“上天”工程的同时,就提出了注重实践的“入地”工程,在多年的实践探究中,她已出版了《教育概论》、《“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ZG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等;撰写并主编的丛书与研究报告有“教育学科元研究”丛书、“世纪之交ZG基础教育改革”系列丛书、“新基础教育”探究性研究系列丛书、“新基础教育”进展性研究系列丛书、《ZG教育学科进展年度报告》等。
叶澜教育概论读后感
叶澜教育概论读后感篇一叶澜教育概论读后感读了叶澜教授的《教育概论》,我这心里呀,就跟那煮开的水似的,翻腾个不停。
说实话,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啥新鲜的?”可看着看着,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这书里讲的东西,那可真是让我有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叶澜教授说的那些教育理念,就好像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教育的那些模糊认识。
比如说,她强调教育要关注人的发展,不能只是盯着分数看。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整天被各种考试、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那时候我就在想:“这学上得有啥意思?”现在明白了,可能当时的教育方式有点跑偏啦。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不看分数看啥?”可我觉得吧,分数真不是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
一个人的品德、创造力、实践能力,这些难道不比分数重要得多?就像一颗种子,你不能只看它发芽的时候有多高,得看它以后能不能长成参天大树,能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对吧?再比如说,书中提到教育要促进个体的主动发展。
我就在想,我们平时的教育是不是有时候太被动了?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真的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吗?可能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好像更深了一层。
但我也在想,理论是挺好,可真正落实到实际中,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尝试、去摸索。
总之,读了《叶澜教育概论》,我是深受启发,也希望未来的教育能变得越来越好!篇二叶澜教育概论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叶澜教授的《教育概论》,我这脑袋里简直是刮起了一阵思想的风暴!说真的,以前我对教育的理解那是相当肤浅,觉得教育不就是老师教、学生学,考试拿高分嘛。
可这本书就像一把大锤子,一下子把我那狭隘的想法给敲碎了。
叶澜教授说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生命发展,让每个人都能成为独特的自己。
这让我不禁反思,我以前接受的教育是不是太模式化了?大家都朝着一个标准去努力,就像工厂里生产出来的标准化产品一样。
读_教育概论_有感
文学评论叶澜教授的这本《教育概论》,可以说是我这个跨专业学习教育学专业的门外汉的敲门砖。
书中的很多观点至今都毫不褪色。
这本书首先从宏观的角度对教育系统进行了分析,使我们对教育系统的性质、要素、结构和功能等有了一个初步的总结性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详细叙述了教育与社会、与人的发展的联系,并在最后写明了教育、人、社会之间的关系。
整本书读下来,使我深入的了解了教育,了解了教育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它关系着我们的方方面面,不论是人口、社会物质生产、政治、文化等等社会因素都与教育息息相关,互相作用。
正因为教育的作用对象是人,因而教育与社会与人永远是并行前进才能发展的。
如书中所讲,教育是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要从整体上鸟瞰式地把握教育系统的要素、结构与功能,构建整体认识的需要。
第二章从历史的角度,总结作为整体的社会大系统与教育子系统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第三章则从社会各系统之间关系的角度,研究教育子系统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则是对教育与个人发展进行探究,从一般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教育观与受教育者个体发展观的关系以及影响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因素。
最后,则以教育为立足点,综合认识社会,教育,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了解了社会与个体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与社会及教育与个体两类不同相互关系之关系。
在此,主要就教育与其他社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做一些深入的探讨,分别从教育与人口方面,教育与政治、经济方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浅薄看法。
教育与人口。
教育对人口数量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经一些人口学家研究后得出结论:全体国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人口出生率的高低成反比。
为何受教育的程度越高,人口增长越慢?根据现实生活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受教育年限的控制。
由于要接受高等教育而推迟婚育年龄,减少孩子数量。
2、掌握了可以控制生育的知识。
3、贪图享乐逃避社会责任。
4、希望孩子接受教育的愿望强烈并深知教育费用的昂贵,因此控制了生育。
叶澜版教育学笔记.
叶澜教育学原理笔记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要求]由教育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怎样学好教育学?三个问题贯穿绪论。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概况;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从而对本课程有个系统的认识。
1、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外部规律与内部规律。
(难点)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代表作。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由于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来培养人的一门科学。
(一)什么是教育?广义: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
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举例)狭义:指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品质,发展智力体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服务的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现象教育现象包括宏观、中观、微观的教育现象。
(三)教育规律两大规律:①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政治,教育与文化相互制约的规律。
②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系及其相互相互制约的规律。
我们学习的《教育学》属于普通教育学。
以中小学教育为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对教育日益需求的情况下产生的,也是教育实践经验长期丰富和积累的结果。
发展阶段:有不同划分法,我们分四阶段:(一)萌芽阶段封建社会之前,没有独立的教育学,只有教育思想同哲学、政治、伦理学等混杂在一起。
如《论语》、《孟子》、《荀子》等既是哲学、伦理学著作,又包含了许多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的《学记》为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的专著,反映了二千多年前我国的教育思想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二)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从欧洲文艺复兴开始,教育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独立学科。
读叶澜教授文章体会.
读叶瀾教授文章体会叶瀾教授提出“教育是直面生命、通过生命、为了生命成长的人类伟大而特殊的事业,基础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为学生打好生命底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一个学校教育的发展、变革和创新,在于教师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改变,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不要忘记你的课堂是一个生命场,去尊重每个每一个生命,为为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从课堂出发,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去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知道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的能力,求知欲的原始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永无止境地去钻研,去实现,进而得到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都很浓厚,求知欲望非常强烈,他的数学素质也会得到较快发展。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想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就一定要解决学生的兴趣问题,当学生对数学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兴趣时,他们就会愿意学、主动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只要这样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从而缩小差距,实现学生个人价值,发展学生的个性。
一、利用数学课本身的美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兴趣,教师一开始就要向学生渗透数学课这门学科的特点,其实数学有很强的美感,如数学学科本身知识结构具有内在美,结构严谨,呈螺旋上升;数与形特征具有外在美,例如如在讲垂线的时候,让学生欣赏奥运会体操比赛中的吊环表演,把精彩的瞬间画面定格,从数学的角度去欣赏,运动员身体笔直,或垂直的样子,进而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图形美;以及在讲授证明过程中恰当引入辅助线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巧妙的美,在几何证明中表现出的数学语言符号、图像信息简洁美,探索思路解题过程美、作用美等等。
作为教师,要依据青少年特殊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精心数学教学中提炼蕴含的数学美,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也是一个绚丽多彩的美的世界,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习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概论》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是叶澜教授在长期教学和研究实践中结出的硕果,本书共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教育,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社会、教育、人之互相关系。
在此基础上将全书共分六章,在最后叶澜教授简述了这部著作的缘起,简介了此书的研究对象“教育整体”,说明了研究路线:循着综合——分析——综合的路线前进,交代了在具体分析每一个问题时的基本方法,力求基本概念界定清晰和逻辑结构严密,并把自己的思路展示出来,把问题与不同观点摆出来。
通篇表达深入浅出,语言精练,是一本很具有智慧的教育学专著。
对于一名非师范生,一名刚刚接触教育学的我来说,这本书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
那分析透彻的篇章,那见解独到的段落,甚至那一个个美丽的字眼都足以转送给我无数妙不可言的神韵,引起我的遐思翩翩,思绪飞扬。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环环相扣。
第一章界定教育的概念,是对教育系统内部结构的总体性的分析。
第二、三章阐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历史的分析揭示两者的规律性联系;分析教育子系统与其他主要的社会子系统的关系,使对教育与社会各方面关系的认识变得更为深入细致。
第四、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进行到教育活动微观层次的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联系以及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特殊意义。
在最后一章中,综合考量教育、社会与人的相互关系。
作者把这一综合的焦点聚在两大教育功能的相互关系上。
在“结束语”部分,讨论了教育的基本特征这一带有全书小结式的问题。
叶澜教授把《教育概论》的研究对象规定为“教育整体”,即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而不是取其中的一部分,在第一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中,作者叶澜把教育分为广义教育与狭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
同时作者认为教育的概念是对教育活动的概括,因此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
同时,叶澜具体阐述了教育系统的两大基本功能,即影响社会发展和影响个体生命、人生发展的功能。
1、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
首先,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必须依靠两种最基本的生产:一是社会物质生产,二是人类自身再生产。
后者不单指繁衍,更指个体社会化,形成新生一代。
显然教育不可或缺——起着“创生性再生产”作用。
其次,社会功能还表现在沟通社会各方面、世界各国横向联系上。
现代社会更为明显,通过思想科技道德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相互影响与交流,加速先进科技文化传播。
所以教育作为一个开放系统,还具有国际性和全球性。
此外,教育的社会功能还表现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有利于统治阶级地位的巩固和加强上。
2、另外,教育还具有影响个体生命、人生发展的功能
教育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进而影响生命发展。
就人类整体而言,教育影响是正向的,促
进的;但从每一阶段或个体来看,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
教育对个体的人生发展同样具有价值。
一定社会条件下,个体藉教育改变自己的职业、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从而影响人的发展。
两个功能内在联系并同时发挥作用。
社会功能通过对人的培养实现,而对人的培养又必须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可能。
使两种功能在正向上达到协调,才是优质的教育。
正是从教育的这两大功能来看,叶澜分别从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写了这本书的下面几章。
在第二章、教育与社会(上)——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历史演变和第三章、教育与社会(下)——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中主要论述了研究的教育目标就是揭示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这一部分的阐述包括教育的发展历程,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及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还有就是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即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教育与社会政治、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其中讲到奴隶社会出现了学校教育,其实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奴隶社会已经具有了学校教育的条件:
首先,生产力发展到使一小部分人可以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水平。
其次,体脑分工使奴隶主阶级有时间从事专门的文化教育活动,这一方面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使学校教育有内容可教。
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提供了从事学习和教育的空闲时间。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奴隶社会出现了文字。
作者认为现代社会教育发展具有如下趋势: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日益加强和加深,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教育由更多地继承人类已有文化服务逐渐向更多地为未来社会服务。
讲到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间的规律性联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每一个社会中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该社会诸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这些方面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
2.社会诸方面对教育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里是不平衡的,并循着一定的趋向变化。
3.社会与教育的关系不是单向的作用而是双向的相互作用。
4.教育虽然与社会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但是教育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造成这种相对独立性的原因首先是教育有自己的特殊对象——人。
在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上)——教育与个体发展相互关系的一般理论概述和第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下)——人生阶段与教育中论述了个体发展与人生各个阶段的年龄特征及相对应的教育任务
个人发展就是指人的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性结构与特征随着年龄的推移而发生不断变化的过程。
它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
在讲到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时说到二层次三因素论,就是可以把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分为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简称可能性因素)和对个人发展从潜在可能转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简称现实性因素)两大类,这两类因素对发展影响不在一个层次上,故我们称之为“二层次”。
这二层次中共含有三大类的影响因素。
可能性层次中,可分为个体自身条件(包括先天与后天,后天指每一阶段发展主体已达到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环境条件。
现实性因素是指发展主体所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二层次三因素论的基本构成。
在论及学校教育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才能有效地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主导作用,作者概括出下列几条:1学校教育的目标应符合社会发展的总方向,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当代水平以及所在国家的现有发展水平,使社会大环境与学校小环境取得正向一致。
还要有效利用学校周围及其相关的其他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
当社会条件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时,保持小环境独特性,增强学校教育影响的积极效应,帮助学生有效抵御。
如果学校教育的力量不足以抵御反向作用力,会陷入失败境地。
2)从学校教育内部看,注意力只集中在提供各种物质条件是不够的,应精心设计和开展有利于主体发展的各项活动,应享受教育者的发展。
杜威说: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性的、独断的。
教育的目标只有设在相应的发展程序还没有完成的范围内才能影响发展,这可看成微观意义上的“教育必须面向未来”,它同样存在着把握“度”的问题。
3)学校教育应该把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识别、控制、利用环境的能力作为根本性任务,并贯彻到教育的一切阶段和一切活动中去。
这是从最根本的意义上保证教育对人的引导作用。
向学生提供选择的可能,教育他们学会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作出切实努力和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自主能力在选择中形成。
对于第六章、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这一部分主要研究教育与社会及教育与个体之间的关问题及教育两大功能的相互关系问题。
教育两大功能关系在教育系统不同层次上的存在形态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来看。
(一)宏观层次:社会发展功能包含个体发展功能;
(二)中观层次:既不涉及社会发展功能、也不涉及个体发展功能。
但实践中却包含了二者,将二者结合。
(三)微观层次:社会发展功能与个人发展功能渗透在学生身心发展上。
这本《教育概论》25万余字,在教育理论著作中篇幅不可谓多,但其思想却极其深邃。
书中许多观点与众不同,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深入、深刻。
每当读到佳处,总是若有所思,回味不尽。
由于水平有限,有时对书中的内容理解不够深刻和全面,还得多读几遍,多加研读,并在实践中尝试应用。
合上此书,叶澜教授的结束语令人振奋:谁如果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教育者,谁如果愿意把自己的生命献给这一伟大而崇高的事业,那么,谁就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富有历史感和时代感的人,成为热爱人、理解人、善于研究人的人,成为深刻地了解社会与教育相关的一切,并对人类社会未来充满信心的人。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为使人类与社会变得更美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智慧、力量和生命的同时,使自己也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