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版教育学笔记-(1)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叶澜

教育学原理叶澜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教师得教育学之旅

第一节教育学从何而来

早期得教育思想,作为文字陈述得教育知识,绝大多数都散见于宗教典籍与思想家得对话、短论、语录、论著之中,如孔子得《论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概括来说,教育学具有双重起源:一就是来自于思想家得关于教育问题得哲学思辨;而就是来自于教师得实际教育、教学经验得总结。

1605年,英国学者培根《新工具》一书中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主张经验与理性结合,才能获得真正得知识。在培根得知识体系里,教育知识居于最低层次,处于依附得地位,同时又被培根命名为教师得知识。教育知识第一次登入学术得殿堂,但在培根时代,事实上还没有学科意义上得教育知识。

中国第一部大型教育辞书《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所谓教育学,就是指“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得科学、”

苏联教育学者皮斯库诺夫认为,教育学就是关于专门组织得、有目得得与系统得培养人得活动得科学,关于教育、教养与教学得内容、方式与方法得科学、乌申斯基运用19世纪中期以后得教育学、心理学成果,建立起了它得教育学体系,即广义得教育学与狭义得教育学。所谓广义得教育学,主要就是把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瞧待,凡就是研究人得社会性再生产活动得理论都可称之为教育学。所谓狭义得教育学,就是把教育视为一种就是人得心理连续不断得改造与变化得活动,凡就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得发生、发展变化得理论可称之为教育学。

日本学者天蒲武雄认为,对教育进行学术性研究并综合成一个理论体系,这就就是教育学。在这一概念基础上,她做出了两点说明:其一,从研究方法来瞧,冠

2014年中学教师资格省考教育学整理笔记小抄

2014年中学教师资格省考教育学整理笔记小抄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产生:

(一)神话起源说:是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二)生物起源说:主要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把教育概念生物化了,把教育看做动物的本能行为,从根本上否认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性,意识性,是偏颇而错误的观点。

(三)心理起源说:主要代表人物:孟禄。将教育活动归结为无意识的模仿活动,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因而是不全面的。

(四)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教育产生于劳动。

从20世纪80年代后地位发生动摇。(五)交往起源说:

主要代表人物是:叶澜。《教育概论》认为教育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而不是劳动生产,尽管人类社会最初的交往活动大量是从劳动中进行的,但我们依然不取生产劳动为教育的形态起源。

总之:目前我国比较倾向于交往起源说。

二.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教育阶段

特点:教育没有从人类的诸多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教育活动;教育内容和手段的简单,粗糙,原始;人们受教育机会均等。

(二)古代教育阶段

1.奴隶社会的教育

特点: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学校教育的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学校教育制度尚未健全。

2.封建社会的教育:

特点: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教育方法呆板,奉行强迫与棍棒教育;官学与私学并存等。

(三)现代教育

特点:教育的普及性,义务教育形态出现和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逐渐延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形式多样;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深入。系统,教育手段现代化。网络化;教育国际化。三.教育的内涵: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 学生校外生活的教育内涵——第8章 学校教育改革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 学生校外生活的教育内涵——第8章 学校教育改革

第7章学生校外生活的教育内涵

7.1 复习笔记

一、学生生活世界的内在构成

(一)生活世界的哲学理解

“生活世界”最早由胡塞尔提出,他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一书中对生活世界问题进行了集中论述,但是并未对生活世界概念作出明确界定。国内外学术界从生活世界的本质角度来界定生活世界的内涵,大体有以下四种:

1.生活世界是语言世界

维特根斯坦认为,“生活形式”就是生活世界,是指语言的意义基础。

2.生活世界是实践世界

马克思主义中蕴涵了生活世界的实质内容,其“实践”概念与生活世界概念有内在的关联。持此种观点的学者们的分歧主要在于实践与生活世界的关联上。

3.生活世界是实践和交往的世界

生活世界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类创造的、实现人类自身发展的世界。这里所指的“交往”,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交往,而不是以语言为内容的交往。

4.生活世界是实体和关系的世界

有学者认为,生活世界是指对人生有意义的,且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人生的过程、生活着的心物统一的世界。

(二)“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含义

1.生存空间的“场域性”

生活世界对于每个具体的个体来说,都是不尽相同的。这是因为,与人的精神、意识相关联的生存时空具有“场域性”。不同人在不同或相同时间、地点里构成的场景不尽相同,不同场景构成的围绕着不同人而发生的生活世界也是有异有同。个人用自己的发展、自己的行动不断地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而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人、教育与社会之间又在不断地建构着“充满生机的联盟”。

2.对教育的启示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理解“回归生活世界”这一命题,是要使生活成为教育的有机构成,同时也成为教育学研究必须关注的重要领域。

叶澜《教育概论》(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1-6章)【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概论》(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1-6章)【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

1.1复习笔记

一、“教育”概念的界定

(一)“教育”概念的起点

1.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

(1)《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解释

我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把这两个字结合起来形成“教育”一词,可以理解为是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是使受教者成善,手段是模仿。

(2)古希腊对教育的解释

在古希腊语中:“教育”一词与“教仆”一词相关,教仆是对专门带领儿童的奴隶的称呼。

从两种文字的“教育”的词源分析中可以看出来,它们的共同含义是对人类社会中抚育新生一代这种特殊活动的概括,涉及到的只是人类社会活动。

2.教育是动物界的生存活动

在生物起源说中,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19世纪末,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雷徒诺在自己的著作《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中首先明确提出了动物界已经存在教育的观点。英国教育家沛西·能也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教育是扎根于本能而不可避免的行为。

(二)教育的定义

1.广义的教育

(1)普遍意义的广义定义

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群众性宣传教育、由校外文化机构进行的教育以及群众团体中的教育活动等。

(2)两种最广义定义

①美利坚百科全书《教育》条中写道:“从最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②从广义来看,教育可以说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部影响的总和,即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自觉的和自发的、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的总和。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章节题库-第1~8章【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章节题库-第1~8章【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

第1章教师的教育学之旅

一、选择题

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B.封建社会末期

C.奴隶社会初期

D.原始社会末期

【答案】A

【解析】17~19世纪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产生并不断的发展,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学科也随之产生。英国哲学家培根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2.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答案】C

【解析】我国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对于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者了解和引进西方教育学主要是通过()。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日本

【答案】D

【解析】从翻译、介绍日本学者编写的教育学始,到国人自己编著的教育学呈现第一次高潮止,是对西方教育学科的了解与引进阶段。此阶段有关于外国教育学说的引进,并没有直接涉及中国的现实教育问题和对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

4.下列被尊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康德

C.杜威

D.夸美纽斯

【答案】A

【解析】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5.我国国内学者开始撰写教育学科方面的教育科学等著作,表现出有介绍,翻译转向

以评述为主,联系中国教育时机来著述的特点,这发生在()。

叶澜教育概论完整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完整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读书笔记

第一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

第一节“教育”作为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节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本章小节认识的起点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上)——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古代社会与教育

第二节近代社会与教育

第三节现代社会与教育

本章小结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间的规律性联系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下)——当代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教育与人类自然生态的关系

第二节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第四节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本章小结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关系的综合分析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上)——教育与个体发展相互关系的一般理论概述第一节与教育相关的个体发展观综述

第二节影响个体发展基本因素中的“可能性因素”

第三节影响个体发展基本因素中的现实性因素

本章小结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第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下)——人生阶段与教育

第一节人生阶段的划分及其教育学意义

第二节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第三节少年期、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第四节成年期、老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本章小结学校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联系

第六章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

第一节社会与人相互关系的存在模式

第二节教育两大功能的相互关系

本章小结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功能的选择

结束语教育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

以教育整体为研究对象

教育概论:关于“教育是什么”的概要式系统阐述。

系统观点看,是复杂的开放系统——存在两个以上内在联系的要素,并与环境有着联系和发生相互作用的,具有整体功能的系统。

叶澜《教育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章 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章 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

1.找出本章基本概念,举例说明并比较其中容易混淆的概念(也可与其他《教育学》教科书中同一概念作比较,以加深理解)。

答:基本概念如下:

(1)教育

①广义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群众性宣传教育、由校外文化机构进行的教育以及群众团体中的教育活动等。

②狭义定义: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要素

①教育者是指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包括直接承担者和间接承担者)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是指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3)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它是教育过程中传递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

(4)教育物资

①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在学校中主要指校舍、教室、操场、实验室、校办工厂、农场等的数量与内部的设备装置。

②教育媒体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类主体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育媒体是

教育内容的载体,也是教育中其他信息的载体。

③教育辅助手段是那些帮助教育者教和受教育者学的物质工具与技术手段。

2.阐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比较评析各种不同的教育主、客体论。

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如下: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教师的教育学之旅——第3章 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教师的教育学之旅——第3章 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

第1章教师的教育学之旅

1.1 复习笔记

一、教育学的产生

(一)教育学的起源

1.双重的起源

教育学原理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其起源和发展与人类早期的教育活动有关,与教师的出现有直接的关联。教育学具有双重起源:(1)来自思想家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辨。如我国的孔子、孟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的教育活动和学术思想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深远影响。

(2)来自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作为有文化的教师群体,他们在教育活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对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反思,产生第一批教育思想,为以后的教育学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培根的影响

尽管通过培根之手,教育知识第一次登入学术的殿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在培根时代,事实上还没有学科意义上的教育知识。

(二)教育学的概念

关于教育学概念的不同观点如下:

1.《教育大辞典》

中国第一部大型教育辞书《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育学是指“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2.皮斯库诺夫

苏联教育学者皮斯库诺夫认为,教育学是关于专门组织地、有目的地和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的科学,关于教育、教养和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科学。

3.田浦武雄

日本学者田浦武雄认为,对教育进行学术性研究并综合成一个理论体系,即为教育学。

4.贝斯特

法国学者贝斯特认为,教育学的含义,既包括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直接联系的那些教育学科,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人类学等。也包括直接从事教育研究的那些学科,如教育史、教育哲学和教学法等。

教育概论(叶澜)(两篇)

教育概论(叶澜)(两篇)

引言: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希望与进步。而教育概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对教育的全面概括与解析,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了解教育的入口。本文将围绕叶澜的《教育概论(二)》展开讨论。

概述:

《教育概论(二)》是叶澜教授撰写的教育学专著,旨在深入探讨教育的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等基本内容。该书分为五个大点,分别是教育概念与分类、教育的发展和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功能、教育的内容与组织、教育评价与改革。下面将从每个大点中详细阐述相关的小点。

正文:

1.教育概念与分类

1.1教育的概念与本质

教育的定义与解释

教育的本质特征

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1.2教育的分类

按对象划分的教育: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等

按内容划分的教育:学科教育、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等按方式划分的教育: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社会教育等2.教育的发展和社会

2.1教育的历史演变

原始教育的形态和特点

古代文明社会的教育特征

近代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2.2当代社会的教育问题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当代教育的挑战与困境

儿童教育的社会问题与解决途径

3.教育的目标与功能

3.1教育目标的种类与层次

个体发展的目标与功能

社会发展的目标与功能

国家与民族发展的目标与功能

3.2教育的培养功能与实现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与培养

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

实现社会价值观的传承与培养4.教育的内容与组织

4.1教育的内容设计与组织方式学科知识的教育与组织

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教育的体验与实践教育

4.2教育的课程与教学设计

课程的目标和结构设计

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

学生评价与教学反馈机制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教师的教育学之旅)【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教师的教育学之旅)【圣才出品】

1.1复习笔记

一、教育学的产生

(一)教育学的起源

1.双重的起源

教育学原理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其起源和发展与人类早期的教育活动有关,与教师的出现有直接的关联。教育学具有双重起源:(1)来自思想家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辨。如我国的孔子、孟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的教育活动和学术思想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深远影响。

(2)来自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作为有文化的教师群体,他们在教育活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对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反思,产生第一批教育思想,为以后的教育学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培根的影响

尽管通过培根之手,教育知识第一次登入学术的殿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在培根时代,事实上还没有学科意义上的教育知识。

(二)教育学的概念

关于教育学概念的不同观点如下:

1.《教育大辞典》

中国第一部大型教育辞书《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育学是指“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2.皮斯库诺夫

苏联教育学者皮斯库诺夫认为,教育学是关于专门组织地、有目的地和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的科学,关于教育、教养和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科学。

3.田浦武雄

日本学者田浦武雄认为,对教育进行学术性研究并综合成一个理论体系,即为教育学。

4.贝斯特

法国学者贝斯特认为,教育学的含义,既包括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直接联系的那些教育学科,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人类学等。也包括直接从事教育研究的那些学科,如教育史、教育哲学和教学法等。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2.1复习笔记

一、教育的概念及教育形态的演化

(一)教育的界定与再解读

1.定义

教育可定义为“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解读

在这个定义中:

(1)“人”是指各种年龄的受教育者。

(2)强调“有意识的”,是为了把教育与其他并非有意、但可能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社会活动区别开来。

(3)强调“直接目标的”,有两层意义:

①表示不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都不属于专门的教育活动。

②表示教育除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外,还有间接的目标,如推动社会发展。

3.性质

(1)名词

①广义的教育,指凡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都可成为“教育”。包括学校教育以及学校以外的机构性的和非机构性的教育活动。

②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有制度保证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动词

作为动词的“教育”,表示教育活动进入行为状态,“教者”对“学者”施加影响的过程,

如教师教育学生。

(二)教育历史形态的演变

1.教育的起源

(1)劳动起源说

该说在20世纪50年代就存在,认为教育最根本的源泉是劳动,教育首先起源于劳动,并为生产劳动服务。劳动不但创造了人类,而且形成了人类社会,并使人类不断生存下去。

(2)前身说

“前身说”是20世纪80年代在批判“劳动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的。该说认为,任何事物的产生都必然有一定的根据和一定的条件。人类教育是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内容和性质都不是先天形成的,并非人类的本能。应把人类教育看成是产生于古猿教育。

教育学原理叶澜

教育学原理叶澜
实践的取向
坚持启发式课程评价观、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课程的个案研究等研究者
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反省的、不确定的、形势复杂的人类活动,这种活动不受理论原则的制约或技术规则的指导,而又基本的教育价值观指导,因此,教育理论的目的在于培养实践智慧。教育理论不是“应用科学”,而是人文科学或道德科学的特例
(三)科学教育学基础的奠定
1806年,赫尔巴特发表《普通教育学》,成为科学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建立在他的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在心理学上,赫尔巴特从其认识论出发,把一切心理现象归结为“观念”,观念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经验——从人与自然的接触中出发,另一种是社交——从人与人交往中来,二者的融会便产生各种心理现象。为了适应这两方面的情况,学校教学科目就必须有“科学的”(自然)和“历史的”(社会)两大类。
二 西方教育学的当代发展
(一)教育理论性质的争论
1、教育学是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否定态度:美国的教育家谢弗勒、米勒、扬,英国的彼得斯等人
肯定态度:索尔蒂斯、麦克默莱、贝思
2、教育学是科学理论还是实践理论
科学理论:英国学者奥康纳
非科学理论:比彻姆,赫斯特
表1-1 教育理论取向
理论取向
观点持有者
主要观点
常识取向
(二)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
1、梅伊曼把教育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描述和说明的部分,主要说明教育的事实;第二部分是根据时代、文化状态、国家、社会变化等因素对有关的事实加以组织,这一部分因为涉及教育目的等具体的价值和规范、不能用实验来验证。基于以上观点,梅伊曼对传统教育学的性质与方法加以检讨,认为传统教育学的研究方式有两种:一是直观思维和经验概括,如卢梭;二是逻辑推理,如赫尔巴特。

《教育概论》叶澜

《教育概论》叶澜

(一)从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分
• 学前教育学; • 初等教育学; • 中等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 • 成人教育学; • …… ……
(二)从教育学科的研究内容分
• 教育基本理论; • 教学论; • 德育论; • 学校管理理论;
(三)从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分
• 学校教育学; • 社会教育学; • 家庭教育学;
科学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尊重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三、教育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重视早期教育; 重视关键期教育; 重视非智力因素;
第四讲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 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结构和人 才的规模;
第四节 我国教育价值 取向中存在的偏差
教育价值与教育观
中国
西方
社会利益
个体发展
培养精英
面向大众
注重系统知识
关注生活经验
强调稳定
追求变化
计划、大纲
跑道、共同建构
教育内容与教材
中国
西方
学科中心 系统与规范 原理、经典的知识 繁、难、窄、旧 概念、法则、练习
注重结论、获得知识
经验中心 解决问题
应用、现代化的内容
(美)舒尔茨:“人力资本理 论”;
物化理论;

《教育概论》叶澜解读

《教育概论》叶澜解读

二、教育对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的促进作用
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来巩固、完善和
发展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制造舆论来影 响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三、教育对一定的政治 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间的关系
一、文化概述
文化是人创造的一切; 文化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三部分构成; 文化具有排它性;
教育概论
第一讲 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教育学界说: 凡是研究教育现象、探究教
育规律的的科学均被称为教育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解释教育现象;
2.探究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发展史
(一)萌芽阶段
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思结合、愤启悱发; 柏拉图:《理想国》; 《学记》:
1.关于教育的重要性; 2.教育原则:
(三)从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分
• 学校教育学; • 社会教育学; • 家庭教育学;
(四)从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 的关系分
• • • • • • 教育哲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技术学;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统计学;
• …… ……
第二讲 教育概述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界说
在古汉语中,教育一词的最早自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叶澜的教育学观点

叶澜的教育学观点

叶澜的教育学观点

叶澜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她在教育领域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声誉。叶澜的教育学观点是广受关注的话题,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

面进行阐述。

第一步,叶澜关于素质教育的观点。叶澜认为,未来的教育应该

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这是由未来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决

定的。在素质教育方面,叶澜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还

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团队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

的培养。

第二步,叶澜关于学生主体性的观点。叶澜认为,学生应该是教

育的主体。教师应该做到“师出少年,知识为辅,能力为主”。即教

师要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发掘自身的能力和潜力。另外,

学校也应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思考中成长和

发展。

第三步,叶澜关于家庭教育的观点。叶澜认为,家庭教育是学生

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家庭文化的传承和家庭

观念的塑造。家长应该合理地引导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在健康、开放

的家庭氛围下成长。

第四步,叶澜关于教师素质的观点。叶澜认为,优秀的教师应该

同时具备优秀的知识和教育艺术,同时还需要注重教育的理念和教育

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第五步,叶澜关于教育的社会性的观点。叶澜认为,教育是社会

的重要一环,它不仅仅是学校和家庭的事务,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教育的改革需要全社会的合力推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综合以上几点,叶澜的教育学观点是非常有价值的。这种观点强

调的是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关注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同时,还强调了家庭教育和教师素质,以及教育的社会性,这对于实

叶澜著《教育概论》复习笔记+课后习题及详解(第3章 教育与社会(下编))【圣才出品】

叶澜著《教育概论》复习笔记+课后习题及详解(第3章 教育与社会(下编))【圣才出品】

第3章教育与社会(下编)

3.1复习笔记

一、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一)人口增长率与教育

1.人口与人口增长率的定义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质量与结构的人的总体。人口数量变化的速度可用增长率来表示。

2.人口增长率与教育的关系

(1)人口增长率对教育的影响

①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规模和结构

人口的高增长要求必须扩大教育的规模。要求普通教育,尤其是中等教育有一个较大规模的发展。人口增长率对教育结构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学制上,一方面表现在学校内部。无论是国家还是学校,在制订教育发展规划时,必须要考虑人口数量的因素。

②人口增长率过高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

a.教育经费和师资质量的平均水平降低,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教育事业的大规模发展使中小学大部分办学条件都较差,设备基本不够齐全。同时造成师资的培训脱节,教师中不符合学历要求的比例较大。

b.学龄人数的增加使班级人数过多,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

班级超员的现象在多数学校尤其是条件较好的学校非常突出。入学人数的增加会加剧升学的竞争,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每个家庭的子女增多,会影响家庭教育投资和生活水平,影响家长对子女的关心、教育和期望程度。家庭对待教育的态度和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

(2)教育对人口增长率的影响

①教育事业的发展能控制生育率

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文化要求的提高,从而刺激了家庭对教育的需要,家庭教育需求的提高增加了抚养儿童的费用,这样就起到了控制生育率的作用。我国当前农村控制生育率的愿望不强烈是与农村劳动力文化构成低,教育水平低联系在一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由教育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怎样学好教育学?三个问题贯穿绪论。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概况;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从而对本课程有个系统的认识。

1、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外部规律与内部规律。(难点)

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代表作。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由于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来培养人的一门科学。

(一)什么是教育?

广义: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举例)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品质,发展智力体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服务的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现象教育现象包括宏观、中观、微观的教育现象。

(三)教育规律两大规律:①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政治,教育与文化相互制约的规律。

②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系及其相互相互制约的规律。

我们学习的《教育学》属于普通教育学。以中小学教育为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对教育日益需求的情况下产生的,也是教育实践经验长期丰富和积累的结果。

发展阶段:有不同划分法,我们分四阶段:

(一)萌芽阶段

封建社会之前,没有独立的教育学,只有教育思想同哲学、政治、伦理学等混杂在一起。如《论语》、《孟子》、《荀子》等既是哲学、伦理学著作,又包含了许多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的《学记》为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的专著,反映了二千多年前我国的教育思想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二)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

从欧洲文艺复兴开始,教育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独立学科。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能形成独立学科?

①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上升,生产力发生巨大变化,政治经济的发展对教育及教育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

②教育实践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如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出现等。

③与教育学有关的哲学、心理学、解剖学等学科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完善。

标志:一般认为,开始于夸美纽斯(捷克)的《大教学论》(1632年),他的教育理论为资产阶级教育学奠定了基础,是西方资产阶级第一部教育学。

19世纪初的赫尔巴特(德国)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在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更为严密科学的教育学。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创建阶段

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他们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教育的本质,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教育理论的根本问题,为科学社会主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40年代,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第一部社会主义教育学。(简介)

△我国教育学的发展情况简介。

(四)当代教育学的新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学已成为一个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

教育史学

教育哲学

教育社会学

基础科学:教育基本原理部分交叉学科教育文化学

教育人类学

教育生态学

比较教育学

教教育测量学

工具学科

育教育统计学

技术学科

教育工程学

科方法学科教育技术学

教育评价学

学学前教育学

初等教育学

各层次应用学科中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应用科学成人教育学

教学法

课程论

各类型应用学科教育管理学

教育法学

教育政策学

教育学的发展趋势:①②③(见书P11—13)

三、教育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学、新三论等

四、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要求:

意义:(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为了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1、学习教育学,能提高我们搞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巩固专业思想。

2、学习教育学,可以帮

助我们掌握教育规律,指导实践,提高质量。

3、学习教育学,能更好地指导教育科研。

要求:(如何学好教育学?)

1、学习教育理论与参加教学实践相结合;

2、课堂听课与自学讨论相结合;

3、继承我国优秀教育遗产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相结合;

4、学习教育学与学习心理学、教材法等相关学科相结合。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

理解教育的本质。重点掌握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了解教育过程的诸种矛盾。1、教育的本质。2、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3、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教育过程本质上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几种要素构成的特殊矛盾运动过程。

第一节教育的构成要素

一、受教育者——教育的对象

对受教育者地位的认识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育者——教育的主体

教育者的地位教育者的目的性、主体性、社会性

三、教育影响——教育的中介

教育影响具有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教育影响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第二节教育诸要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客体对主体的能动作用

二、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影响的关系

△主要矛盾:教育者的要求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及水平之间的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