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版教育学笔记(一)

合集下载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叶澜老师的《教育概论》,真的是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这本书开篇就强调了教育与个体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我们班有个特别调皮捣蛋的同学叫小峰。

小峰学习成绩不太好,上课总是坐不住,还经常和同学打闹。

老师和家长都为他头疼不已。

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次校外实践活动,去参观一个科技馆。

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各种新奇的科技展品,什么机器人啦、太空模型啦,大家都兴奋得不行。

可小峰却在一旁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还是自顾自地调皮捣蛋。

但是,当我们走到一个关于物理实验的展示区时,情况发生了变化。

讲解员在演示一个有趣的静电实验,小峰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他不再乱跑乱动,而是凑到前面,全神贯注地看着。

讲解员看到他这么感兴趣,就邀请他上台亲自体验一下。

小峰有点犹豫,但在大家的鼓励下,他还是上去了。

当他成功地完成了那个实验,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自豪和兴奋。

从那以后,小峰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他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课也不再捣乱了,开始认真听讲,还经常向老师提问。

这件事儿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真的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要发现每个孩子的兴趣点和潜力,给他们提供合适的机会和引导。

就像叶澜老师说的,教育要促进个体的主动发展。

小峰的转变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如果当时没有那次科技馆的参观,如果没有那个让他感兴趣的静电实验,也许小峰还在被大家定义为一个“坏孩子”。

再来说说我们的教育环境。

现在的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把学生当成了考试的机器。

每天就是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

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教育吗?叶澜老师在书中提到,教育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可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孩子们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哪里还有什么活力可言?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去表弟家,看到他才上初中,就已经每天晚上做作业做到十一二点。

我问他:“这么多作业,你不累吗?”表弟一脸无奈地说:“累有什么办法,老师布置的,不做完要挨批评。

叶澜教育概论第一章第二三节

叶澜教育概论第一章第二三节

•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过程 有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学的,一是社会学的。主 张“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
• 一方面,杜威倡导儿童中心主义。在他看来: “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 的。” 另一方面,杜威又主张“社会中心”,强 调把“教育的社会方面放在第一位”。为了兼顾 这两个方面,杜威还提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 要“使得每个学校都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生活”, 企图通过这种“小社会”的活动保证大社会的和 谐。
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 • 学生中心说——杜威 • “儿童是起点、是中心,也是目的。”学
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教育的一 切措施围绕着他们转动。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
• 1. 二者的地位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 2. 二者是复合主客体的关系。
关于主体与客体
• 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主) 客体—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 象(宾)。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联合国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报告
• 1993年,联合国成立了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 会。由15位委员组成(我国周南照是其中一 位),他们经过对全球教育调查、分析、研究, 展望21世纪世界教育,发表了此报告。报告的 中心指出:未来的教育是建立以人的发展为中 心的教育。
四、学生个体的发展:把教师提出的对
学生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要求,把教育 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
学校教育系统的层次之 教育目的
• 教育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
• 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家庭教育 期望
• 我国教育目的描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读叶澜老师的《教育概论》,就像是在教育的广袤田野里漫步,每一步都能踩到新的“知识庄稼”,让我这个对教育充满好奇和热情的人,满心欢喜又收获满满。

书里提到的好多观点,都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说,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滋养和人格的塑造。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三年级,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位姓王的女老师。

王老师个子不高,总是笑眯眯的,眼睛里透着温暖和关怀。

在我的印象中,她从来没有对我们发过脾气,哪怕是我们调皮捣蛋犯了错。

有一次,班级里组织数学考试。

我平时数学成绩还算不错,所以那次考试的时候心里也挺有底的。

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那天考试的时候,我脑袋突然就像短路了一样,好多平时会做的题目都做错了。

成绩出来后,我看着那个惨不忍睹的分数,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我觉得自己太失败了,特别害怕老师会批评我,同学们会嘲笑我。

没想到,王老师把我叫到了办公室。

我低着头,准备迎接一场“暴风雨”。

可是,王老师没有批评我,而是轻轻地摸了摸我的头,说:“孩子,这次没考好没关系,咱们一起来找找原因。

”她拿出我的试卷,一道题一道题地跟我分析,耐心地给我讲解我做错的地方。

她的声音那么温柔,就像妈妈一样。

在讲解的过程中,王老师发现我其实不是不会做那些题目,而是因为粗心大意和考试的时候太紧张了。

她笑着对我说:“你呀,聪明劲儿是有的,就是有点小马虎。

以后考试的时候别紧张,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听了王老师的话,我心里的大石头一下子落了地,暗暗下定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

从那以后,王老师经常会在课后帮我辅导功课,还会跟我聊天,关心我的生活。

在她的鼓励和帮助下,我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好,对学习也越来越有信心。

现在回想起来,王老师对我的教育方式,不正是叶澜老师书中所说的那种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的教育吗?她没有只看重成绩,而是看到了成绩背后我的紧张和不安,用她的爱和关怀帮助我克服了困难,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

叶澜《教育概论》(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1-6章)【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概论》(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1-6章)【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1.1复习笔记一、“教育”概念的界定(一)“教育”概念的起点1.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1)《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解释我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把这两个字结合起来形成“教育”一词,可以理解为是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是使受教者成善,手段是模仿。

(2)古希腊对教育的解释在古希腊语中:“教育”一词与“教仆”一词相关,教仆是对专门带领儿童的奴隶的称呼。

从两种文字的“教育”的词源分析中可以看出来,它们的共同含义是对人类社会中抚育新生一代这种特殊活动的概括,涉及到的只是人类社会活动。

2.教育是动物界的生存活动在生物起源说中,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19世纪末,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雷徒诺在自己的著作《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中首先明确提出了动物界已经存在教育的观点。

英国教育家沛西·能也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教育是扎根于本能而不可避免的行为。

(二)教育的定义1.广义的教育(1)普遍意义的广义定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群众性宣传教育、由校外文化机构进行的教育以及群众团体中的教育活动等。

(2)两种最广义定义①美利坚百科全书《教育》条中写道:“从最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②从广义来看,教育可以说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部影响的总和,即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自觉的和自发的、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的总和。

2.狭义的教育(1)定义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的特殊性①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是可控性最强的。

教育概论叶澜的重点知识

教育概论叶澜的重点知识

教育概论叶澜的重点知识
教育概论叶澜的重点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的定义和作用:教育是社会传承文化、培养人才、促进
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教育的作用有很多方面,包括知识传授、思维训练、德育、智育、体育等等。

2. 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教育具有思想性、社会性、知识性、文
化性以及人格塑造性等特点,既受到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
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稳定产生影响。

3. 教育的组织和管理:教育的组织和管理包括学校、教育机构、教育部门等方面的管理,其目的是为了确保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创新
和提高教育水平。

4. 教育的发展历程:教育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教育、近代教育
和现代教育。

每个时代的教育形态和内容不同,但教育的核心价值和
目标却一直没有变化。

5. 教育的发展趋势: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包括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个性化等方面。

在这些趋势的基础上,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学
生主体性和能力培养,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能。

以上是叶澜教育概论的重点知识。

《教育概论》叶澜解读

《教育概论》叶澜解读

三、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一定的社会为了培养人才都需要设立专门的 教育机构——学校;
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安排、实施都是遵循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规律的;
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是经过专门 培训的教育工作者;
四、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驱力
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因; 它来自于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和人已有的心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1.它提供了人发展的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人的
发展过程及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
定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概述: 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
素之总和;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1.它把人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2.它可影响遗传素质的发展变化; 3.它可以影响遗传素质的差异性;
五、劳动技术教育
概 念 : 培 养 学 生 劳 动 的 观 点 、 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掌握 一定的劳动技术和技能的教育;
任务:
➢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 ➢学习一定的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一定的职业
技术的基本知识; ➢使学生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实践,掌握使用
基本劳动工具的技能;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科学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尊重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三、教育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重视早期教育; ➢重视关键期教育; ➢重视非智力因素;
第四讲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 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结构和人 才的规模;
简、浅、宽、新 经验、思考、应用

叶澜教育概论完整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完整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读书笔记第一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第一节“教育”作为概念的界定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第三节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本章小节认识的起点第二章教育与社会(上)——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历史演变第一节古代社会与教育第二节近代社会与教育第三节现代社会与教育本章小结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间的规律性联系第三章教育与社会(下)——当代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第一节教育与人类自然生态的关系第二节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第三节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第四节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本章小结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关系的综合分析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上)——教育与个体发展相互关系的一般理论概述第一节与教育相关的个体发展观综述第二节影响个体发展基本因素中的“可能性因素”第三节影响个体发展基本因素中的现实性因素本章小结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第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下)——人生阶段与教育第一节人生阶段的划分及其教育学意义第二节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第三节少年期、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第四节成年期、老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本章小结学校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联系第六章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第一节社会与人相互关系的存在模式第二节教育两大功能的相互关系本章小结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功能的选择结束语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一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以教育整体为研究对象教育概论:关于“教育是什么”的概要式系统阐述。

系统观点看,是复杂的开放系统——存在两个以上内在联系的要素,并与环境有着联系和发生相互作用的,具有整体功能的系统。

本章:从整体上鸟瞰式地把握作为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的内在要素、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教育”概念历来多角度界定:价值,目的,内容与方法,本质等。

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教育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它本身就是生活。

人格培养?智慧训练?徳裔哲学家W·布列钦卡:“看似很熟悉的概念实际上具有多义性和含糊性”。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教师的教育学之旅——第3章 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教师的教育学之旅——第3章 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

第1章教师的教育学之旅1.1 复习笔记一、教育学的产生(一)教育学的起源1.双重的起源教育学原理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其起源和发展与人类早期的教育活动有关,与教师的出现有直接的关联。

教育学具有双重起源:(1)来自思想家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辨。

如我国的孔子、孟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的教育活动和学术思想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深远影响。

(2)来自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

作为有文化的教师群体,他们在教育活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对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反思,产生第一批教育思想,为以后的教育学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培根的影响尽管通过培根之手,教育知识第一次登入学术的殿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在培根时代,事实上还没有学科意义上的教育知识。

(二)教育学的概念关于教育学概念的不同观点如下:1.《教育大辞典》中国第一部大型教育辞书《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育学是指“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2.皮斯库诺夫苏联教育学者皮斯库诺夫认为,教育学是关于专门组织地、有目的地和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的科学,关于教育、教养和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科学。

3.田浦武雄日本学者田浦武雄认为,对教育进行学术性研究并综合成一个理论体系,即为教育学。

4.贝斯特法国学者贝斯特认为,教育学的含义,既包括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直接联系的那些教育学科,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人类学等。

也包括直接从事教育研究的那些学科,如教育史、教育哲学和教学法等。

5.亨德森美国学者亨德森认为,几百年来,人们把对教育过程进行研究的学问称为“教育学”,包括康德、赫尔巴特等人。

6.舒耶尔从西方国家看,真正坚持并大量运用本来意义上的“教育学”概念的是德国人。

在舒耶尔和旌米特合写的《教育学》一文中,他们认为,应区分四种不同意义的教育学:(1)作为教育行为方式和观念的教育学;(2)作为教育理论的教育学;(3)作为教育科学的教育学;(4)作为建立在牢固科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学。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教师的教育学之旅)【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教师的教育学之旅)【圣才出品】

1.1复习笔记一、教育学的产生(一)教育学的起源1.双重的起源教育学原理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其起源和发展与人类早期的教育活动有关,与教师的出现有直接的关联。

教育学具有双重起源:(1)来自思想家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辨。

如我国的孔子、孟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的教育活动和学术思想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深远影响。

(2)来自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

作为有文化的教师群体,他们在教育活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对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反思,产生第一批教育思想,为以后的教育学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培根的影响尽管通过培根之手,教育知识第一次登入学术的殿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在培根时代,事实上还没有学科意义上的教育知识。

(二)教育学的概念关于教育学概念的不同观点如下:1.《教育大辞典》中国第一部大型教育辞书《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育学是指“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2.皮斯库诺夫苏联教育学者皮斯库诺夫认为,教育学是关于专门组织地、有目的地和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的科学,关于教育、教养和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科学。

3.田浦武雄日本学者田浦武雄认为,对教育进行学术性研究并综合成一个理论体系,即为教育学。

4.贝斯特法国学者贝斯特认为,教育学的含义,既包括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直接联系的那些教育学科,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人类学等。

也包括直接从事教育研究的那些学科,如教育史、教育哲学和教学法等。

5.亨德森美国学者亨德森认为,几百年来,人们把对教育过程进行研究的学问称为“教育学”,包括康德、赫尔巴特等人。

6.舒耶尔从西方国家看,真正坚持并大量运用本来意义上的“教育学”概念的是德国人。

在舒耶尔和旌米特合写的《教育学》一文中,他们认为,应区分四种不同意义的教育学:(1)作为教育行为方式和观念的教育学;(2)作为教育理论的教育学;(3)作为教育科学的教育学;(4)作为建立在牢固科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学。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2.1复习笔记一、教育的概念及教育形态的演化(一)教育的界定与再解读1.定义教育可定义为“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解读在这个定义中:(1)“人”是指各种年龄的受教育者。

(2)强调“有意识的”,是为了把教育与其他并非有意、但可能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社会活动区别开来。

(3)强调“直接目标的”,有两层意义:①表示不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都不属于专门的教育活动。

②表示教育除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外,还有间接的目标,如推动社会发展。

3.性质(1)名词①广义的教育,指凡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都可成为“教育”。

包括学校教育以及学校以外的机构性的和非机构性的教育活动。

②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有制度保证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动词作为动词的“教育”,表示教育活动进入行为状态,“教者”对“学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如教师教育学生。

(二)教育历史形态的演变1.教育的起源(1)劳动起源说该说在20世纪50年代就存在,认为教育最根本的源泉是劳动,教育首先起源于劳动,并为生产劳动服务。

劳动不但创造了人类,而且形成了人类社会,并使人类不断生存下去。

(2)前身说“前身说”是20世纪80年代在批判“劳动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该说认为,任何事物的产生都必然有一定的根据和一定的条件。

人类教育是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内容和性质都不是先天形成的,并非人类的本能。

应把人类教育看成是产生于古猿教育。

(3)需要说该说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该说主要观点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各种需要,包括生产劳动的需要、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社会生活与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人类有对教育的内在需要。

(4)人生发展说该说的出现是在1987年,是在批判“需要说”的基础上提出的,认为教育的最终本源在于以劳动创造为核心的人的全部生活的矛盾运动。

教育学原理叶澜

教育学原理叶澜
教育学原理叶澜
管束、训导和道德陶冶。他阐述了人受教育的可能性,讨论了幼儿的保育、在儿童的身体训练发展中发展身心并进行心理功能的训练、道德教育诸问题,阐明了教育理想。
2、特拉普 被视为从经验科学的层面试图建立教育学科学体系的先驱。于1780年出版的《教育学研究》,特别强调实验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并试图建立以实验教育学为基础的教育学体系。
(二)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
1、梅伊曼把教育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描述和说明的部分,主要说明教育的事实;第二部分是根据时代、文化状态、国家、社会变化等因素对有关的事实加以组织,这一部分因为涉及教育目的等具体的价值和规范、不能用实验来验证。基于以上观点,梅伊曼对传统教育学的性质与方法加以检讨,认为传统教育学的研究方式有两种:一是直观思维和经验概括,如卢梭;二是逻辑推理,如赫尔巴特。
梅伊曼认为,实验教育学的科学性表现在观察和实验上。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由此得出的结果具有同一性。实验分为两类,一是为教育所适用的心理学实验,二是纯教育学实验。以此为基础,梅伊曼确定如下几方面为实验教育学的研究范围:(1)研究学校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2)研究儿童心理的各种组成部分的发展情况;(3)研究儿童的个性;(4)研究儿童的特殊禀赋;(5)研究儿童的学习特点;(6)研究教学方法;(7)研究教师的工作和学制问题。
(三)科学教育学基础的奠定
1806年,赫尔巴特发表《普通教育学》,成为科学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建立在他的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在心理学上,赫尔巴特从其认识论出发,把一切心理现象归结为“观念”,观念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经验——从人与自然的接触中出发,另一种是社交——从人与人交往中来,二者的融会便产生各种心理现象。为了适应这两方面的情况,学校教学科目就必须有“科学的”(自然)和“历史的”(社会)两大类。

《教育概论》叶澜

《教育概论》叶澜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1.它提供了人发展的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人的
发展过程及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
定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概述: 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
素之总和;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1.它把人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2.它可影响遗传素质的发展变化; 3.它可以影响遗传素质的差异性;
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 学生的年龄特征制约着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 调控功能; 激励功能; 评价功能;
第二节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 展学说的内涵
(一)何为全面发展、片面发展? (二)人为何会片面发展? (三)现代大工业要求人必须全面发展; (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
(一)从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分
• 学前教育学; • 初等教育学; • 中等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 • 成人教育学; • …… ……
(二)从教育学科的研究内容分
• 教育基本理论; • 教学论; • 德育论; • 学校管理理论;
(三)从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分
• 学校教育学; • 社会教育学; • 家庭教育学;
科学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尊重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三、教育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重视早期教育; 重视关键期教育; 重视非智力因素;
第四讲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 模和速度;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一、本书概览《教育概览》共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教育,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社会、教育、人之互相关系。

最后在结束语中总结出教育的基本特征。

通篇表达深入浅出,语言精练,是一本很适合做教育学教材的书。

二、心得体会仔细拜读了叶澜教授所著《教育概论》,收获良多,概括一下,有以下特点与感受。

(一)系统论研究教育对“什么是教育”的重新认识,叶澜在《作者的话》中提出了:首先“教育整体”的观念,主张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而不是只取其中的一个部分来研究。

在教育内部层次结构上,提出了教育的宏观、中观及微观研究的关系和区别,以及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上,区别了教育系统与社会整体的关系,以及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与社会其他子系统这两种不同的相互关系,体现了系统论作为方法论对人事教育现象的价值。

由此可见,该书是一本较早地、深入地运用系统论于教育研究著作。

在本书中,关于“教育的内涵”本身,叶澜突出了教育活动“人为性”这一教育与自然的重要差异;突出了教育活动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这一与其他社会活动的重要差异。

并且指出,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相比,最大的差别是在其社会性上,并提出教育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和为了社会的活动。

(二)遵循“综合—分析—综合”研究路线这一研究路线很好的体现在整书的结构中,第一章是对教育系统内部结构的总体性的分析,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狭隘的、非整体性的、平面式的、简单的有关教育的认识中摆脱出来,形成立体结构的教育图式,并把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区别开。

接下来的两章是研究宏观层次的教育,第四、五章则进入到教育活动的微观层次的研究,着重探讨了有关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一般理论性问题,以及人生每一阶段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联系以及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特殊意义。

最后一章中,进入到新的综合——教育、社会与人相互关系的综合。

《教育概论》叶澜解读

《教育概论》叶澜解读

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是经过专门
培训的教育工作者;
四、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驱力
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因; 它来自于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和人已有的心 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主观能动性是通过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实
践范围越广阔、内容越深刻、形式越丰富,
Hale Waihona Puke 人的发展遂平也就越高;第三节 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 身心发展
二、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概述: 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 素之总和;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1.它把人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2.它可影响遗传素质的发展变化; 3.它可以影响遗传素质的差异性;
三、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一定的社会为了培养人才都需要设立专门的 教育机构——学校; 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安排、实施都是遵循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规律的;
教育内容与方法逐步现代化; 学校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教育事业发展迅猛;
第三讲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的内涵
身的发展:
各种组织系统的正常发育; 体质的增强;
心的发展:
认识能力的发展; 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
二、人的发展的特点
一维性; 均衡性; 活动性;
三、几种主要的人的 发展观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方面;
现实的劳动力的条件
具有生命,是活着的生命体; 接受过一定的训练与教育; 与一定的生产资料相结合;
(美)舒尔茨:“人力资本理 论”; 物化理论;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 经济制度间的关系
一、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 的性质
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制约着教育的方针和政策; 制约着教育目的及部分的教育内容;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学生组织建设的原理式透析)【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学生组织建设的原理式透析)【圣才出品】

6.1复习笔记一、班级建设的基本原理学校中的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单位,也是促进学生成长的正式组织之一。

班级建设是指班主任和全班学生一起,通过建设班级生活,促进学生成长的教育实践活动。

(一)班级建设的当代教育价值1.班级建设与教师成长的关系(1)班主任层面班主任是班级建设领域的责任主体、实践主体。

班级建设的质量、班级建设对学生成长价值的实现,受制于班主任的全部素养,并同时对班主任的成长产生直接影响。

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常态,是班主任在学校统一布置、安排下开展工作,班主任习惯于照搬照套学校德育工作计划,按部就班地完成学校的各项具体安排。

①局限: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同样存在着沿袭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轻视学生的创造性和发展需要的问题。

因此,从具有普遍意义的班主任工作思路来看,表现出重执行、轻设计,重外在结果评价、轻内部评价和学生发展,重形式、轻内涵的特点。

②工作方式:基本的工作思路是简单执行而不是综合创造:班主任是具体的执行者,关注的是班主任的认真、负责,而较少看到班主任如何以自己的智慧面对工作的具体性和复杂性。

③工作内容:往往会忽视整体,窄化班级建设的内容,例如仅仅关注文娱性活动的开展、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等。

而这些工作本身往往缺乏明确的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不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些工作。

这样,班主任就往往关注具体的形式,忽视核心价值观和目标。

(2)学校层面学校往往首先将班级视为教学的基本单位,其次才是德育的基本单位。

具体表现为:①在相当普遍的情况下,学校不能落实德育教育,他们更注重教学,对德育工作较多的停留在口头上,或以突击性的方式展开。

②在学校对班级建设工作的具体管理方式上,存在着崇尚一致、追求统一、强化外部激励的管理方式,试图通过统一的计划、落实、检查、奖惩等方式,实现学校德育改革的规范与目标的达成。

③局限:a.缺乏对学校内部各部门、年级和教师的个性与丰富性的认识;b.缺乏对班级建设工作中智慧因素和价值含量的关注,由此形成了一种规范过多、个性不足、创意缺乏、生气淡薄的学校德育状态;c.具体到学校德育领导的工作方式,呈现出整体性、系列性的缺乏,研究性的缺位,教育性的缺失等状态;d.德育领导的自我角色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和自主开展工作的意识与能力受到很大制约。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3.1复习笔记一、当代中国儿童的生存状态教师首先需要直面儿童,关注其生存状态,进而自觉地以教育的力量去影响学生,促进其生存状态的改善和生命质量的提高。

“生存状态”是对个体与世界关系的状态描述,即人是怎样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

(一)当代中国时代变迁对儿童生存状态的影响1.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对儿童生存状态的影响(1)从社会发展的整体特征来看当代中国社会的复杂程度极高,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个体,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的生存状态。

这种社会转型,既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各种机遇,提出各种挑战,同时也使个体获得时代性的充分发展。

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将更加紧密。

(2)从社会运行方式的变迁来看处于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发展,包含着许多的冲突、矛盾,各种社会发展力量纠葛在一起,在影响儿童发展、竞争和合作意识的同时,各种社会丑恶现象以及社会矛盾也会对儿童发展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

(3)从社会结构的多样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内部差异来看当前社会中的阶层分化进一步加剧,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尤其是城乡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生存状态的差距。

这直接造成了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学生生存状态与发展水平的极大差异和相互关系的多样性,已成为当代中国学校教育必须直面的具体现实。

(4)从社会发展核心要素的变化来看新时代对人的素养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将综合性、渗透性地影响这一时代的儿童。

同时,社会用人单位对学历、证书以及名校的青睐,也加剧了升学竞争,使儿童越来越早地被卷入到竞争的行列。

2.家庭与社区变迁对儿童生存状态的影响儿童生活更直接的环境是家庭和社区。

(1)家庭影响①从家庭结构来看当前家庭结构的变化有诸多的特征,都会对儿童成长带来明显的影响。

独生子女家庭逐渐成为当代中国主要的家庭构成形态,这对儿童的发展带来多种影响。

主要表现在:a.儿童社会知识面拓宽,知识占有量增多;b.儿童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民主、平等的处事原则在他们心里萌芽;c.儿童自己照顾自己的机会减少,独立生活能力低弱;d.儿童同伴交往能力减弱,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偏低。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重建)【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重建)【圣才出品】

4.1复习笔记一、学校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透析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问题看似抽象、宏观,其实它渗透在学校教育实践之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明确意识到这一点,是教师对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走向自觉的开始。

(一)学校教育实践中渗透着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1.从日常的教学工作来看教师对教材内容育人价值的选择,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的方式等,都包含着教师的价值取向,都暗含着教师对学生培养观念的认识。

2.从每一所学校整体改革来看学校改革的目的及改革方向;校长如何判断、选择各种各样的科研项目,如何具体策划学校的发展;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的独特价值问题;如何实现不同年级教育的独特价值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都包含着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

3.从区域性的教育变革乃至于一个国家的教育系统改革与发展来看不断提出、推进着的各种教育改革,同样包含着国家教育决策者对教育价值取向的判断与取舍,并通过政策、管理而真实地推进着教育改革。

因此,教育者要仔细地解读区县、省市、国家的教育政策,从中感受教育价值取向的存在。

(二)透析学校教育价值取向1.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是指学校教育工作者以人的成长需要为基础,对学校教育价值的自觉选择。

(1)作出学校教育价值取向选择的主体应是学校教育工作者,是他们在对学校教育价值认识、判断基础上的一种综合性的自觉选择。

(2)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具体指向是实践中的学校教育整体,它是渗透在学校教育之中,直接决定学校教育运作方式与实践形态的人的价值取向。

(3)从研究方式来看,价值取向是人对学校教育价值的自觉选择。

它是建立在理性认识、对学校教育与自身的深刻“自觉”基础上的。

2.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重要性(1)“教育活动是人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充满价值色彩并为实现一定的价值追求而存在的。

任何教育活动决不可能摆脱价值的影响。

不存在没有价值取向的、中性的教育活动。

(2)在学校教育实践中,试图回避自己的价值取向,以客观真理、规律的方式为自己的学校教育实践寻找庇护力量,同样是在以另一种隐蔽的方式,推行着自己的价值观。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读书笔记《教育概论》是叶澜教授在长期教学和研究实践中结出的硕果,本书共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教育,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社会、教育、人之互相关系。

在此基础上将全书共分六章,在最后叶澜教授简述了这部著作的缘起,简介了此书的研究对象“教育整体”,说明了研究路线:循着综合——分析——综合的路线前进,交代了在具体分析每一个问题时的基本方法,力求基本概念界定清晰和逻辑结构严密,并把自己的思路展示出来,把问题与不同观点摆出来。

通篇表达深入浅出,语言精练,是一本很具有智慧的教育学专著。

对于一名非师范生,一名刚刚接触教育学的我来说,这本书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

那分析透彻的篇章,那见解独到的段落,甚至那一个个美丽的字眼都足以转送给我无数妙不可言的神韵,引起我的遐思翩翩,思绪飞扬。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环环相扣。

第一章界定教育的概念,是对教育系统内部结构的总体性的分析。

第二、三章阐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历史的分析揭示两者的规律性联系;分析教育子系统与其他主要的社会子系统的关系,使对教育与社会各方面关系的认识变得更为深入细致。

第四、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进行到教育活动微观层次的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联系以及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特殊意义。

在最后一章中,综合考量教育、社会与人的相互关系。

作者把这一综合的焦点聚在两大教育功能的相互关系上。

在“结束语”部分,讨论了教育的基本特征这一带有全书小结式的问题。

叶澜教授把《教育概论》的研究对象规定为“教育整体”,即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而不是取其中的一部分,在第一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中,作者叶澜把教育分为广义教育与狭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

同时作者认为教育的概念是对教育活动的概括,因此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

叶澜版教育学笔记.

叶澜版教育学笔记.

叶澜教育学原理笔记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要求]由教育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怎样学好教育学?三个问题贯穿绪论。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概况;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从而对本课程有个系统的认识。

1、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外部规律与内部规律。

(难点)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代表作。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由于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来培养人的一门科学。

(一)什么是教育?广义: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

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举例)狭义:指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品质,发展智力体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服务的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现象教育现象包括宏观、中观、微观的教育现象。

(三)教育规律两大规律:①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政治,教育与文化相互制约的规律。

②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系及其相互相互制约的规律。

我们学习的《教育学》属于普通教育学。

以中小学教育为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对教育日益需求的情况下产生的,也是教育实践经验长期丰富和积累的结果。

发展阶段:有不同划分法,我们分四阶段:(一)萌芽阶段封建社会之前,没有独立的教育学,只有教育思想同哲学、政治、伦理学等混杂在一起。

如《论语》、《孟子》、《荀子》等既是哲学、伦理学著作,又包含了许多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的《学记》为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的专著,反映了二千多年前我国的教育思想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二)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从欧洲文艺复兴开始,教育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独立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主要矛盾:教育者的要求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及水平之间的矛盾。
关于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新观点
参见叶澜主编《教育概论》第一章第二节
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一)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界定(二)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的认识
△ 一般认识:前者处于领导、控制和执教的地位
后者处于被领导、被控制和受教的地位
废话少说,上资料!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要求]
由教育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怎样学好教育学?三个问题贯穿 绪论。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 生与发展概况;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从而对本课程有个系统的认识。
1、 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
2、 教育的外部规律与内部规律。(难点)
3、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代表作。
一、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由于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 此也可以说,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来培养人的一门科学。
(一)
什么是教育?
广义: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学 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举例)
四、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要求: 意义:(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为了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1、 学习教育学,能提高我们搞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巩固专业思 想。2、 学习教育学,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教育规律,指导实践,提高质量。 3、 学习教育学,能更好地指导教育科研。 要求:(如何学好教育学?) 1、 学习教育理论与参加教学实践相结合; 2、 课堂听课与自学讨论相结合; 3、 继承我国优秀教育遗产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相结合; 4、学习教育学与学习心理学、教材法等相关学科相结合。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理解教育的本质。重点掌握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了解教育过程的诸种 矛盾。1、教育的本质。2、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3、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教育过程本质上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几种要素构成的特殊矛盾运动过程。
第一节 教育的构成要素
一、受教育者——教育的对象
对受教育者地位的认识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的复杂性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2、不同参照物背景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
① 以教育内容及其他因素为参照物,则两者都处于主体地位
② 相互作为参照物,则互为主客体
二、教育内容(纯客体)
学校机械能人的特点:
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预定性 2、不仅具有一般的认识价值,而且具有形成人的价值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 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品质,发展智力体力,把受教育者 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服务的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现象 教育现象包括宏观、中观、微观的教育现象。 (三) 教育规律 两大规律:①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与生产力,教 育与政治,教育与文化相互制约的规律。 ②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系及其相互相互制约的规律。 我们学习的《教育学》属于普通教育学。以中小学教育为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对教育日益需求 的情况下产生的,也是教育实践经验长期丰富和积累的结果。 发展阶段:有不同划分法,我们分四阶段: (一) 萌芽阶段 封建社会之前,没有独立的教育学,只有教育思想同哲学、政治、伦理学等混杂在一起。 如《论语》、《孟子》、《荀子》等既是哲学、伦理学著作,又包含了许多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的《学记》为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的专著,反映了二千多年前我国的教育思 想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二) 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 从欧洲文艺复兴开始,教育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独立学科。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能形成独立学科? ①17 世纪欧洲资本主义上升,生产力发生巨大变化,政治经济的发展对教育及教育理 论提出了新的要求; ②教育实践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如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出现等。 ③与教育学有关的哲学、心理学、解剖学等学科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完善。 标志:一般认为,开始于夸美纽斯(捷克)的《大教学论》(1632 年),他的教育理论 为资产阶级教育学奠定了基础,是西方资产阶级第一部教育学。 19 世纪初的赫尔巴特(德国)的《普通教育学》(1806 年),在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基础
二、教育者——教育的主体
教育者的地位 教育者的目的性、主体性、社会性
三、教育影响——教育的中介
教育影响具有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 教育影响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第二节 教育诸要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一、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客体对主体的能动作用
二、
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影响的关系
叶澜版教育学笔记(一)
巧儿姐姐叨一叨:
干货又来啦!40 页的电子《叶澜版教育学笔记》将在“大连跨考”微信公众号连载! 考教育学的小伙伴们有福啦~~~还是老规矩,需要完整电子版的童鞋,可以编辑:叶澜版教 育学笔记+姓名+电话+本科院校专业+邮箱地址,在 dlkkjy 微信公众平台留言。完整电子版 资料将在近期统一发送至各位同学的邮箱里!
3、教育内容被两个主体共同利用 4、在教与学两种活动中,分别与学生教师组成复合 客体
三、教育物资
(一)教育活动场所与设施(二)教育媒体(载体)(三)教育辅助手段
40 年代,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第一部社会主义教育学。(简介) △我国教育学的发展情况简介。 (四) 当代教育学的新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学已成为一个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
教育史学
教育哲学
教育社会学
基础科学: 教育基本原理 部分交叉学科 教育文化学教育人类学教源自生态学比较教育学教
教育测量学
工具学科

教育统计学
技术学科
教育工程学

方法学科 教育技术学
教育评价学

学前教育学
初等教育学
各层次应用学科
中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应用科学
成人教育学
教学法
课程论
各类型应用学科
教育管理学
教育法学
教育政策学
教育学的发展趋势:①②③(见书 P11—13) 三、 教育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学、新三论等
上建立起更为严密科学的教育学。 (三)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创建阶段 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
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论,他们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教育的本质,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教育学考研交流群 436465118 ·关注 dlkkjy 更多考研资料轻松掌握,还有“霸王课”等你免费上!人的全面发 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教育理论的根本问题,为科学社会主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奠 定了理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