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学概论(打印版)
教育学概论测试题Word版
绪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创立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的是: A 、赫尔巴特 B 、康德 C 、拉伊 D 、杜威 2、《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作者是: A 、凯洛夫 B 、赞可夫 C 、巴班斯基 D 、杜威 3、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 A 、《大教学论》 B 、《普通教育学》 C 、《理想国》 D 、《论演说家的培养》 4、《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A 、赫尔巴特 B 、康德 C 、夸美纽斯 D 、昆体良 5、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的科学。
A 、教育现象 B 、教育问题 C 、教育规律 D 、心理活动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以下有关教育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教育规律是客观的。
B 、教育规律是主观的。
C 、人们既不能认识教育规律,也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D 、人们既能认识教育规律,也能制造教育规律。
E 、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2、下面关于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关系的观点正确的是: A 、教育方针政策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B 、教育方针政策符合教育规律,并能代替教育规律。
C 、教育方针政策符合教育规律,但并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D 、教育方针政策与教育规律是绝不等同的。
E 、教育方针政策与教育规律是可以等同的。
3、下面属于杜威观点的是: A 、教育即生活B 、教育即社会 C 、教育即生长D 、从做中学 E 、以学科为中心 4、下面关于系统论的观点正确的是: A 、整体的功能等于各部分功能之总和。
B 、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功能之总和。
C 、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
D 、要用动态的观点来看系统。
E 、最优化是系统论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5、下面属于教育实验法种类的是: A 、单组实验法 B 、等组实验法 C 、循环实验法 D 、系统论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科学。
《教育学概论》word版
第一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属于教育。
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狭义的教育那么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定义揭示了构成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教育的起源关于教育是如何产生的,历史上曾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即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和劳动起源论。
(一)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主要有法国的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教育家沛西•能。
他们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利托尔诺在其《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不仅为人类社会所特有,而且早就存在于人类产生之前的动物界。
不仅在脊椎动物中存在教育,甚至在非脊椎动物中也存在教育。
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二)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教育家孟禄。
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在其所著的《教育史》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老年成员的无意识的模仿就是原始人教育的起源。
(三)劳动起源论持这种观点的有前苏联一些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
他们认为,教育从人类生产自己需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时候就开始了。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延续,就必须把生产经验和技能在劳动中传递给新生一代,教育就是基于生产的需求,基于人类的生存需要而产生的。
同时认为,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特点之一就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三、教育的发展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自人类社会产生之后,教育活动也随之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学概论 讲义
教育学概论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尚未涉及教育的具体内涵。
☺东汉许慎对于“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施。
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明确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目的在于使人为善。
☺18世纪中叶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使其身心按自然进程得到发展和完善。
☺19世纪中叶英国实证主义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的“未来生活之准备”。
☺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狭义教育的基本内涵:(1)教育受社会制约;(2)“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广义教育的最重要标志);(3)教育是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从形式上看,大体经历了非形式化教育 形式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三个阶段。
一、中国教育的发展演变☺“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指的是自然状态的非形式化教育。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原始社会末出现了学校的萌芽,萌芽时期的学校称“成均”和“庠”。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按其性质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三种。
官学指由官府举办并管辖的学校中央官学由朝廷直接办理的学校西周国学,汉代太学,唐代国子学,元、明、清的国子监等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西周乡学,汉代郡国学,唐代府州县学,元代路学及社学,明清府州县学及卫学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五年在长安立太学,设五经博士,又于元朔五年,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中国古代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以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为主要职能的大学正式建立。
(完整word版)高等教育学概论(完整)
高等教育概论西方古代高等教育形式:专门性的学校,博物馆和图书馆。
萌芽于古埃及印度,发展于古希腊罗马,延续至中世纪欧洲。
修辞学校内容三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
哲学学校增加四艺---算数、天文、几何、音乐。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形式:❶西周大学❷私学(春秋齐国的稷下学宫,不仅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世界中世纪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
始于唐末的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湖南长沙岳鹿书院号称宋代四大书院)❸太学(汉武帝)宋代,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建立。
王安石改革太学考试制度,实行“三舍”法,择优授官。
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 高等教育的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专业教育性质模糊,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以成人为主要教育对象,学生年龄参差不齐;高等教育思想尚未从哲学、政治思想中分化出来。
■2.西方近现代高等教育①★欧洲中世纪大学:❶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❷早期中世纪大学四大学科文科法学医学神学❸高等教育近代化教育活动的制度分层化,世俗化,国家化❹德国洪堡的两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学术自由的原则❺1900年美国大学协会成立,意味着研究型大学这一体系初步建立②★1862年林肯总统签署并通过“莫里尔法案”。
、“增地学院运动”建立的名校:康乃尔大学、威斯康辛大学。
威斯康辛思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
它标志着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的确立。
具体为:❶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
❷进行科学研究,发展1862年成立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中开办最早、最具代表性也最富高等教育性质的一所,是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
1901年清政府的壬寅学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学制,1903年清政府的鍨卯学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学制★高等教育的概念表述: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完整word版)教育学概论复习大纲
教育学概论复习大纲一.名词解释1.教育的定义答:①广义:凡事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
②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什么是“苏格拉底法”答:苏格拉底对教育的最大贡献是倡导问答法。
他在教学活动中,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提出各种问题让他们回答。
学生即使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再提问题,直至学生自己认识错误,找到正确的答案。
后人将他倡导的这种问答法称之为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法”。
3.教育功能的定义答:教育功能也称为“教育作用”,是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一般是指教育对整个社会系统的维持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涵盖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两个发面。
4.教育目的的定义答: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与要求。
集体来讲,它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5.师生关系的定义答: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它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6.课程组织地定义答:所谓课程组织,是指将课程的各种要素、各个部分、各种成分按一定的方式妥善加以安排,使其力量彼此一致、相互增强,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最大的累积作用与迁移作用。
7.教学的定义答: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包括主要行为(如呈示、对话、辅导等)和辅助行为(如激发动机、教师期望、课堂交流和课堂管理等)两大类别。
8.德育过程的定义答:教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把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过程。
教育学概论ppt课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教育全球化成为一种趋势。 各国教育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 念和实践经验,促进教育的共同发展。
教育本土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本土化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吸 收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应关注本国、本地区的特点 和需求,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体系,以更好地服 务本国、本地区的发展需要。
为了实现个性化教学,需要采用多元 化的教学模式。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 外,还应采用线上教学、实践教学、 协作学习等多种模式,以满足学生不 同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点。
智能教学技术可以为个性化教学提供 有力支持。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 能等技术手段,可以精准分析学生的 学习情况,为教师提供更加科学、个 性化的教学方案和策略。同时,智能 教学技术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 化、精准的学习资源和辅导。
教育社会学
总结词
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 科,主要关注教育与社会结构、文化传承、 个体社会化等方面的关系。
详细描述
教育社会学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教育 的社会功能、社会价值和社会影响,探讨教 育与社会变迁、文化传承、阶级、性别等方 面的关系。它还涉及到教育制度、教育组织 、教育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05
教育学的跨学科研究
教育经济学
总结词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领域中的经济现 象和问题的学科,主要关注教育资源的 配置、投入与产出的经济分析。
VS
详细描述
教育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 究教育领域中的成本、收益、效益等问题 ,旨在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教育的 经济效益。它还涉及到教育政策、教育财 政、教育产业等方面的研究。
THANKS
全球教育资源的共享
全球教育资源的共享是教育全球化的重要体现。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教 育资源的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完整word版)教育概论(叶澜)
教育概论(叶澜)一、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要素:要素是指构成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但它不包含活动中涉及到的所有因素.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3、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
从广义教育看,教育者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人员、专职和兼职教师,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家长等。
从学校教育看,教育者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资格的专职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
教育者的任务是研究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过程和组织形式,在教育活动中,他们处于领导、控制和执教的地位。
4、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在广义教育中,几乎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受教育者.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是获得入学资格的相对固定的对象——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相对于教育者,受教育者处于被领导、被控制和受教的地位.5、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它是教育过程中传递的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
6、教育物资:是指进入教育过程的各种物质资源。
根据这些物质资源在教育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它们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以及教育辅助手段三类。
这是教育活动中物的要素.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在学校中主要指校舍、教室、操场、实验室、校办工厂、农场等的数量与内部的设备装置。
教育媒体是教育活动中两类主体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育媒体是教育内容的载体,也是教育中其他信息的载体。
教育辅助手段是那些帮助教育者教和受教育者学的物质工具与技术手段,它与媒体的区别在于它本身并不是教育中需传递的信息的载体,而是某些信息载体传递时必须有的工具或手段。
教育学--(完美打印版)
教育学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代高教的开端。
七艺: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单、判)由于自然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部分学科进入大学教学。
(多)高教层次多样化。
如美国形成了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和专业教育。
(判、多)高教形式复杂化。
国际上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
(单、判)高教特点:从高教的性质来看,高教是一专业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专业教育)(单)高教在完成中等教育之上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简、论)高教与政治的关系:1、政治对高教的制约:①政治决定了高教的领导权②政治决定了接受高教的权利③政治制约着高教体制(政体决定高校体制)④政治制约着高教的方针和目的2、高教的政治功能:(简)①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②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③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是教育与政治核心)(判)高教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简、论)高教与经济的关系:1、经济发展对高教的决定作用:①经济发展是高教发展的物质基础②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教体制的变革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教发展的速度和规模④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教的结构(单)经济结构称为确定高等教育结构和结构内部调整的基本依据2、高教的经济功能:①高教促进经济增长②高教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③高教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单)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舒尔茨核心①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②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③人力资本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④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单、判)“四次教育革命”1、学校的出现2文字出现3文本出现4计算机出现最为直接的和最明显的是对高教内容和手段的影响。
(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等教育是第一生产力的母机★(论)高教与文化的关系:一、文化对高教的影响:①文化影响着高教的内容②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教的实施③文化传统影响着高教特色的形成④文化影响着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
教育概论—第一章教育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价值
1、专业化教师的必备素养和基本要求 2、确立科学教育观的前提和基础 3、反思、诊断教育问题和开展教育批 评的需要
教学内容
一、关于教育的感性认识 二、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 (第一章)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3、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三、教育与社会 (第二、三章) 1、纵向 (古代、近代、现代社会与教育) 2、横向 (人口、社会物质生产、政治、文化等社会 子系统与教育)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四、五章) 1、教育与个体发展的相互关系 2、各人生阶段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五、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
1.你认为这场冲突是否可以避免?教师应如何处理才不至 于扩大事态? 2.一旦教师和学生发生冲突,应如何化解?
第一章 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
现代社会,接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教育成 为生活常用词,似乎每个人对于教育都能说 出个一二三,其实不然,越是你认为简单的 东西,越是难以界定,即使现在全世界教育 界对于教育概念也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 的定义。因为教育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开放 的社会系统。 复杂开放:悠久历史、复杂结构、多重联系。
确定学校教育系统总方案的主要内容
1确定教育目的(促进个人发展,满足社会 需要)
教育目的——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 念地存在存在着地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需要取得的结果, 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 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 制约教育目的的各种因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 系及建立在其上的政治制度,教育价值等。 教育目的受教育价值的影响 教育价值 —— 教育的有用性或效用性,是人们有意识地 掌握、利用或接受、享有教育时,对教育有用性的看法和 评价。
教育学概论
《教育学概论》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三个阶段: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中国教育的发展演变: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建国后的教育。
西方教育的发展过程:古代教育、中世纪教育、西方近代教育及其特点。
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全民化、教育终身化、教育民主化、教育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西方教育学的发展:1、古代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3、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中国教育学的发展:1、古代教育思想——孔子儒家教育思想、《学记》、《大学》、《颜氏家训》、《师说》。
2、20世纪教育学的演变:(1)借道日本引进西方教育理论;(2)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3)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的引进及影响;(4)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助于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热爱教育事业。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4、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推动学校教育改革。
第二章教育与发展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与经济(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2、经济基础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内容与手段;4、经济体制决定着教育体制。
(二)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积累、传播、发展科学技术;二、教育与政治(一)政治对教育的决定性作用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2、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3、政治决定教育的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1、教育培养政治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延续和发展政治制度;3、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平等。
三、教育与文化(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二)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1、教育使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播;2、教育使文化得到整理、发展和创新;3、教育创造了独特的学校文化。
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2)(K12教育文档)
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2)(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2)(word 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2)(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教育概论1.教育学发展的阶段原始社会的教育: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具有宗教性.教育无阶级性古代社会的教育: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
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具有阶级性。
教育内容封闭。
教育方法机械。
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教育认识.现代社会的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
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
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教育具有法制性。
教育呈现终身化。
教育具有国际性。
教育具有科学性.2.现代教育学的共同特征?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
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
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教育具有法制性.教育呈现终身化。
教育具有国际性.教育具有科学性。
3.教育的基本属性有哪些?永恒性生产性历史性继承性相对独立性民族性长期性阶级性4.东西方对于教育内涵的不同理解?东方1、教育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双边活动,且教师占主导地位。
2、重视书本知识。
3、教育具有强制性。
西方1、是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引导。
2、学生是教育中的真正主体。
3、学生自动参与教学的过程.5。
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哪些?人的发展是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即:一方面,人的发展方向是全面发展(具体为:体力与智力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人的精神道德与审美情趣获得充分发展;其结果的能够适应劳动的变化,从一个劳动部门流动到另一个劳动部门);另一方面,全面发展中主要体现在德智体三个基本素质上面。
(完整版)教育学电子版整理版
●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记》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凌节而施◆长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教学相长●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教育内容。
●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被称为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早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反对传统教育的“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主张新的“三中心"(即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杜威,现代教育派,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派”●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赫尔巴特明确地提出“教育性的教学"原则。
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任何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131)●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外部分组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或学习兴趣分组第二章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现实的劳动力2.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化的“物化"3.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政治人才,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2.教育可以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1)教育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奠定群众基础2)教育为国家的政治民主提供人才基础3.教育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形态意识,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教育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3.教育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4.教育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第三章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1.发展的顺序性2.发展的阶段性3.发展的差异性4.发展的不均衡性5.发展的互补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论述)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简答)(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着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4.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二)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一)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1.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2.环境推动和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二)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简答)(一)教育与人的发展1.教育与生理发展(1)个体的生理发展对教育有制约作用(2)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有促进作用2.教育与心理发展(1)教育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2)教育受制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二)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三)不同类型的教育在人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1.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寻求发展的积极动机和渴望2.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其广义的自我教育方面3.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会随着人的社会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意识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增强第六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第七章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2.教学是促进个体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3.教学是社会延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教学过程中的规律(论述)(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正确处理知识和智力的辩证关系,防止重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错误观点2.创造条件,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3.给学生进行智力展示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尽量提供一些能够启发不同智慧的材料,启发儿童多元智力的发展(三)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1.科学知识的掌握是提高思想觉悟的认识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3.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
教育学资料(打印版)
绪论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墨家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墨家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所以长期不为教育理论所关注。
☆战国末期由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著的《学记》问世了它不仅是我国古代的一本教育专著,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正在的关系。
(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提出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苏格拉底的问答法(雄辩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亚里士多德倡导教育是国家的☆☆☆☆☆二、独立性态阶: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
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捷性的原则。
夸美纽斯成为人们公认的教育学的奠基者和创始人,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完整版)教育概论复习知识点总结
什么是教育这一社会活动的特殊性?《美利坚百科全书》: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我国学者广义: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部影响的总和,即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自觉地和自发的、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的总和。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它不同于其他以物或以精神产品的生产为直接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什么是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比较:一、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也是可控性最强的;二、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
学校教育:是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有制度保证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也被称为制度化教育。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包括直接承担者和间接承担者)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
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二者复杂关系:首先,两者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
两者的关系呈现出多层次的复合主客体的关系。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称为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而不是平行的双主体;此外,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是教育者是他认识、施加影响的对象。
复合主体的内部又呈现出互为主客体和条件的复杂关系。
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全面的内部关系应该是互为主客体、互为条件,而不能只强调一方对另一方的作用并把它凝固化、绝对化。
复合主体论和教育活动内部的多层复合主客体关系,十九及哦啊与活动内部的要素关系性质而言,他还不足以揭示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更为动态和内在的关系性质。
1.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
它是教育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素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word文档物超所值)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者:简言之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3.学习者:在终身教育时代中包括青少年,成人乃至所有的社会公民的教育对象。
1.对“教育”概念的理解:教育是在一定神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首先教育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尤其明确的目的。
其次,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耦合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是互为前提,密不可分的,片面的强调个体社会化,就会出现机械的“灌输”,而忽视社会的一般要求,就会导致个体自身的随心所欲。
随心所欲的学习不是教育。
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
“抚养”,“养育”行为都不能成为“教育”。
最后,这个定义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2.*教育的三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教育的三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3.目前教育学研究中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大致有三个: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二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4.*信息社会的教育呈现的主要特征: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第三,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其实都非常明显。
教育学概论关于教学
点教击学的添方加法 标题
(3)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提高学生 的学习能力。讨论法的优点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但需要注意讨论的主题 和引导方式
点教击学的添方加法 标题
(4)实验法
点教击学的添方加法 标题
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 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 操作,以培养学生的 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实验法的优点是可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知识,但需要注意 实验的安全和有效性
4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 方法的基础上,教师 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的 一系列教学措施。常 用的教学策略包括启 发式教学、探究式教 学、合作学习等。不 同的教学策略适用于 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 学对象,教师需要根 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 的教学策略
点教击学添策略加标题
点教击学添策略加标题
(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能力。启发式教学的优点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但需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和引 导方式
点教击学添策略加标题
(2)探究式教学
点教击学添策略加标题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 动,以培养学生的探 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探究式教学的优点是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知识,但需要注 意探究活动的难度和 教师的引导方式
6
教学的组织形 式
title
教点学击的组添织加形式标题
01 教学的组织形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
组合方式和互动关系
02 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班级授课制、小组教学制、个
别辅导制等
03 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第二章教育学概论
(一)前学科时期(奴隶社会—17世纪)
特点:以教育经验和不系统的教育思想为表征,教育 学还未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中国:
《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其身正,不令而行;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教学例子)
诲人不倦
孔子(前551-479)
朱熹:朱子读书法 大学 小学
《学记》: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教育是一种历史现象
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教育目的是促使个体的全面发展
(五)教育学的分化与反思时期(20世纪中叶 至今)
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教育学科进一步发展;
各门教育学科的分化成为当代教育学发展的主流。
(元教育学、教理学、成人教育学等)
1712-1778
以前的儿童观
儿童作为“小成人” 是带有原罪的。在16世纪20 年代,德国的一份布通书认为,“就像猫天生爱抓 老鼠,狐狸爱抓小鸡,狼爱吃小羊一样,刚出生的婴 儿在他们的内心中也有一种天生的不良倾向,如对 奸邪、不道德行为的渴望,对偶像的崇拜,对魔法 的迷恋,对牧意、争吵、激情、愤怒、冲突、纷争 、结党营私、仇恨、谋杀、酗酒、贪吃等等行为 的嗜好”。 ——施义慧:近代西方童观的历史变迁,广西社 会科学2004, (11).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愈是深入思考、 它在我心底的敬畏就愈是神奇强烈, 那就是我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 道德规范。”
(三)学科形成时期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
《普通教育学》(1806)这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时期(19 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