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概论(叶澜)
《教育概论》修订版 叶澜著
三、问题
1.各种各样的教育包括哪些是如何确定的?内涵没定外延也不确定
2.通过词源分析的能够确定动物没有教育么? 3.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本身就是有意思的。
对不同国家教育教育概念是相对的
七、我国有关论文中对教育的界定:
• •
肖川
综合性定义:教育是在适当的环境下(中),施教者通过人道的方法, 经由有意安排的计划、内容和组织,通过引导并进而影响受教育者的
身心、思想与行为朝着真、善、美正向改变,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和
目标的一种人类美的社会实践。
•
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描述性与纲领性定义
1.涵盖现实存在的或曾经存在过的各种各样的教育;
2.通过界定概念将教育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认识其独特。
“教育”作为概念的界定
二、“教育”概念界定过程
1.概念界定的起点问题 以“活动”作为界定“教育”概念 的起点
2.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还是 动物界的生存活动?
2.什么是教育这一社会活动的特 殊性?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 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 动。
五、其他教科书中的定义:(教育本质)
• •
1.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原 理》柳海民
• • •
•
3.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原理》孙喜亭 本质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5.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
叶澜《教育概论》(章节题库 第4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上篇))【圣才出品】
第4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上篇)一、选择题1.把教育隐喻为“园艺”,把学生比作“祖国的花朵”,称教师为“园丁”,持这种观点的人在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
[2012年统考真题] A.遗传决定论B.成熟论C.环境决定论D.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答案】D【解析】遗传决定论、成熟论和环境决定论都是单纯强调某一因素(分别为遗传、成熟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而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注意到内因和外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转化,以及各自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也就是该理论认为,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增强,同时,内外因相互作用,直白点说,就是人有主观能动性愿意与外部因素进行相互的作用。
学生这一“祖国的花朵”如果离开了教师这一“园丁”的栽培,可能会自生自灭,不能“茁壮成长”;反过来,只有“园丁”的“辛勤耕耘”,而“花朵”无意“成长”,这里的无意指的就是人没有主观能动性,“花朵”亦必将“凋零”。
总之,“花朵”的“成长”是“花朵”自身和“园丁”共同努力的结果。
因此答案选D。
2.历史上有各种关于人的发展动因的理论和假设。
下列学说中,支持“外铄论”观点的是()。
[2010年统考真题]A.成熟论B.性善论C.人本主义心理学D.行为主义心理学【答案】D【解析】根据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源于内还是源于外,可以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分为内发论、外铄论和相互作用论。
主张性善论者、遗传决定论者和成熟论者一般强调内在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被称为个体发展动因上的内发论。
“外铄论”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英国的洛克和美国的华生。
华生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行为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刺激-反应的联结,在人的发展方面,强调外部环境刺激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的动力。
叶澜《教育概论》(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1-6章)【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1.1复习笔记一、“教育”概念的界定(一)“教育”概念的起点1.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1)《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解释我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把这两个字结合起来形成“教育”一词,可以理解为是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是使受教者成善,手段是模仿。
(2)古希腊对教育的解释在古希腊语中:“教育”一词与“教仆”一词相关,教仆是对专门带领儿童的奴隶的称呼。
从两种文字的“教育”的词源分析中可以看出来,它们的共同含义是对人类社会中抚育新生一代这种特殊活动的概括,涉及到的只是人类社会活动。
2.教育是动物界的生存活动在生物起源说中,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19世纪末,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雷徒诺在自己的著作《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中首先明确提出了动物界已经存在教育的观点。
英国教育家沛西·能也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教育是扎根于本能而不可避免的行为。
(二)教育的定义1.广义的教育(1)普遍意义的广义定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群众性宣传教育、由校外文化机构进行的教育以及群众团体中的教育活动等。
(2)两种最广义定义①美利坚百科全书《教育》条中写道:“从最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②从广义来看,教育可以说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部影响的总和,即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自觉的和自发的、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的总和。
2.狭义的教育(1)定义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的特殊性①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是可控性最强的。
叶澜《教育概论》(章节题库 第6章 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圣才出品】
第6章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一、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实现人的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
[2013年统考真题]A.发展生产力B.消灭社会分工C.普及教育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答案】D【解析】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2.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
[2009年统考真题]A.教育要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B.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C.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应从个人出发D.教育要为社会生活做准备【答案】B【解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这使得教育目的的制定离不开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
同时,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教育又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
过分强调教育目的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或者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都具有片面性。
人的发展要从个人和社会发展两方面的需要出发。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是()。
[2009年统考真题] A.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B.德智体全面发展C.人的独立个性全面发展D.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答案】A【解析】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劳动者智力和体力两方面,以及智力的各方面和体力的各方面都得到发展,达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但从更深层次看,它也是指一个人在志趣、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即作为一个真正“完整的”“全面的”人道德发展,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得到的自由、充分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是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这是全面发展的度方面的规定:统一发展,统一于个体的劳动过程。
二、名词解释1.全面发展答:全面发展即个人全面发展。
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的发展。
与片面发展、畸形发展相对。
人类很早就萌发了对人的完美、和谐发展的追求,但直到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才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首先对这一问题作了科学的历史分析。
叶澜《教育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章 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1.找出本章基本概念,举例说明并比较其中容易混淆的概念(也可与其他《教育学》教科书中同一概念作比较,以加深理解)。
答:基本概念如下:(1)教育①广义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群众性宣传教育、由校外文化机构进行的教育以及群众团体中的教育活动等。
②狭义定义: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要素①教育者是指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包括直接承担者和间接承担者)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是指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3)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
它是教育过程中传递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
(4)教育物资①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在学校中主要指校舍、教室、操场、实验室、校办工厂、农场等的数量与内部的设备装置。
②教育媒体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类主体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育媒体是教育内容的载体,也是教育中其他信息的载体。
③教育辅助手段是那些帮助教育者教和受教育者学的物质工具与技术手段。
2.阐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
比较评析各种不同的教育主、客体论。
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如下:(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
教师也可能向学生学习。
在每一个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中,学生从总体上相对教师来说是受教育者,但是学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不如教师。
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也可能超过教师,即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不必不如师。
当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时,也经常“扮演”着教育自己的“教育者”角色。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处于主体地位。
叶澜《教育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章 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一、名词解释1.教育答: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①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②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外延相当广泛,包含各种形式的教育,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教育类型,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多方面功能: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阶级斗争功能;选择功能。
2.学校教育答:学校教育是指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的特点为: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学内容。
学校教育含有目的、内容、制度、方法等方面的因素,又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的层次,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
构成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因素有三个: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学校教育活动通常是在教育者主导下,掌握教育目的,采用教学手段,创设必要的教学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3.教育要素答:教育要素指构成教育活动的成分和决定教育发展的内在条件。
就教育实践活动而言,其构成要素有:①教育者,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合乎目的的发展和变化;②受教育者,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③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如教科书、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
叶澜《教育概论》(考研真题精选 辨析题)【圣才出品】
三、辨析题1.依据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理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掌握人类文化遗产的共同要素。
[2019年统考真题]答:错误。
(1)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就是认为初等学校的各种教育都应该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然后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道德教育最基本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数目、形状和语言;体育的基本要素是关节活动。
(2)要素主义教育思潮是现代欧美国家的一种教育思潮,强调学校教育的任务主要是传授人类文化遗产共同要素。
综上,引导学生掌握人类文化遗产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主要任务是要素主义教育的观点,而非裴斯泰洛齐的观点。
2.加涅所说的“智慧技能”就是当下认知心理学家所说的“程序性知识”。
[2019年统考真题]答:错误。
(1)加涅的智慧技能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如默读、心算、写作、观察和分析等技能。
在心智技能中,根据适用的范围不同,又可以将它分为专门心智技能和一般心智技能两种。
(2)程序性知识主要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是一种实践性知识,主要用于实践操作。
综上,程序性知识与智慧技能分属于不同的话语体系,分别指向同一对象。
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两者的属性特征范围都不同。
3.教育应该完全放弃保守功能只保留超越功能。
[广州大学2019年研]答:此观点错误。
理由如下:从性质上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保守功能和超越功能。
(1)教育的保守功能,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结构,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和自身的逻辑性,不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了教育自我保存的功能性和承继性,表现出教育重复、封闭、保守的一面。
教育功能的保守性是由教育不变的本质和相对稳定的结构所决定的。
“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重复,即重复地把上一代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知识传递给下一代。
”正是教育功能的保守性,确保了教育本质、教育自身的规律和对人类文明的继承。
叶澜“新基础教育”理论简述
叶澜“新基础教育”理论简述一、叶澜教授简介1、生平简介叶澜,女,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1992 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7 年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同时,作为清华大学等8 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高师课程与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等。
20 世纪80 年代末,叶澜在上海进行深入的调查,发现教育实践中存在无视人的现象,不少教师的心目中依然有书无人、有知识无人、有群体无人。
1994 年,叶澜再一次深入实际,开始了“新基础教育”的研究。
作为教育学学者和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她以“民族——世界”为横坐标系,以“生命——时代”为纵坐标系,在学校教育与管理的多个领域,进行了诸多创生性的探索。
探索一:在学校中“人”的发展与管理上,确立了“生命关怀”的价值取向。
探索二:把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确立为学校改革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翼,并在其中灌注了“生命关怀”。
探索三:致力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使制度成为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枢纽。
探索四:重建学校文化,实现以生命实践”为底蕴的学校文化转型。
目前,在叶澜教授和专家组的指导下,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的高度重视下,全区正在大面积推广“新基础教育”。
2、主要研究领域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当代中国基础、师范教育改革。
3、科研项目(部分)主持《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主持《面向21 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委重点课题4、代表性著作《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报告集》(主编,三联书店,1999 年)《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年)《走出低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年)《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年)《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中国科技出版社,1990 年)此外,还有发表学术论文60 余篇,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由其开创和引领的“新基础教育”实验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反响。
《教育概论》叶澜
发展过程及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
定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概述: 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
素之总和;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1.它把人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2.它可影响遗传素质的发展变化; 3.它可以影响遗传素质的差异性;
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 学生的年龄特征制约着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 调控功能; 激励功能; 评价功能;
第二节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 展学说的内涵
(一)何为全面发展、片面发展? (二)人为何会片面发展? (三)现代大工业要求人必须全面发展; (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
(一)从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分
• 学前教育学; • 初等教育学; • 中等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 • 成人教育学; • …… ……
(二)从教育学科的研究内容分
• 教育基本理论; • 教学论; • 德育论; • 学校管理理论;
(三)从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分
• 学校教育学; • 社会教育学; • 家庭教育学;
科学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尊重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三、教育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重视早期教育; 重视关键期教育; 重视非智力因素;
第四讲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 模和速度;
《教育概论》叶澜解读
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是经过专门
培训的教育工作者;
四、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驱力
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因; 它来自于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和人已有的心 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主观能动性是通过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实
践范围越广阔、内容越深刻、形式越丰富,
Hale Waihona Puke 人的发展遂平也就越高;第三节 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 身心发展
二、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概述: 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 素之总和;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1.它把人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2.它可影响遗传素质的发展变化; 3.它可以影响遗传素质的差异性;
三、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一定的社会为了培养人才都需要设立专门的 教育机构——学校; 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安排、实施都是遵循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规律的;
教育内容与方法逐步现代化; 学校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教育事业发展迅猛;
第三讲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的内涵
身的发展:
各种组织系统的正常发育; 体质的增强;
心的发展:
认识能力的发展; 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
二、人的发展的特点
一维性; 均衡性; 活动性;
三、几种主要的人的 发展观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方面;
现实的劳动力的条件
具有生命,是活着的生命体; 接受过一定的训练与教育; 与一定的生产资料相结合;
(美)舒尔茨:“人力资本理 论”; 物化理论;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 经济制度间的关系
一、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 的性质
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制约着教育的方针和政策; 制约着教育目的及部分的教育内容;
教育基本理论的独特探索——《教育概论》评介
并且指 出, 人类 的教育活 动与动 物的相 比, 最大 的差 别是在其 时, 我注 意到一个 问题 , 社会本 位观 对我 国教育 的影响, 教育
社会性上 , 并提 出教育~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和为了社会的活 能否更好 的为社会服 务总是各方关注 的焦点 , 总是把其他领域
1重新认识 “ 什么是教育”
叶澜首先提 出了 “ 教育 整体”的观念 , 即把 《 教育概论》的 过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各社会形态与该社会 的教育之 间关 系 展示教育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形成、 演化 的历史过程 , 研 究对象规定 为 “ 教育 整体 ” , 主张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 来研 的分析, 究, 而不是只取其中的一个部分来研究 。 她把教育归属于复杂、 指 出每 个阶段教育的特点及其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并纵观 历 揭示教育与社会发 展之 间的规律性联 系。 ” 开放 的社会系统 , 所谓 复杂的开放 系统 ( 相对于简单的封 闭系 史 发展全过程 , 统而言 ) 是指存在着两个 以上 内在联系 的要素, 并与环 境有着 使我们清 晰的了解到 , 社会某一方面 的作用并不能直接影 响导 而是 由社会历史 中的政 治、 经济、 文化等诸方 联系和发生相互作用 的, 具有整体功 能的系统。 从 整体上对 致教育上 的变化 , 教育系统 的分析, 有助于改变我们在 日常生活 中形成的对 教育 面综合作用 而导致 的。 通过对这一方面 的理解使我们 明白在分 简单化或片面的理解 。 如认 为教育就是单纯的学校教育, 教师 析、 认识教育 的作用时, 决不能离开对社会总特征 的研究 , 要在 对学生的教育, 看不到教育与社会 以及其他子系 统的联 系和相 还原并认清当时的历史现状下, 分析、 认识教育的作用。 否则就 互作用等等 。 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 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 , 会使 自己的认识 片面化和 简单化 , 就 不能 正确 处理教育与社会 可 以使教育学习者、 研究者深入的了解教育、 并意识 到教育在个 的关系 。 同时既要辩证 的看教育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 不能忽视 体、 社会、 经济 中起 着何等重要 的作用。 它关系着方方面面, 不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论是社会、 经济、 文化、 人口等等社会因素想方 法, 呈现 出了一种独特 的关
叶澜《教育概论》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决定谁是教 育者、谁是 受教育者的 关键?
决定个人在 教育活动中 地位的自身 因素是?
成年人一定 可以成为儿 童的教育者?
有没有永恒 的教育者和 受教育者?
教育活动中所处 的地位和承担的 任务
身心发展水平
不一定
没有
5
2 两者的相互关系
2 两者的相互关系
首先,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
9
3
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学校课程所包含的内容?
3 教育内容
概念
涉及的范围 价值
表现形态
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 掌握、运用的对象。它是教育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 素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
人类社会各种领域活动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技巧; 具有发展人的智慧、品德、体力、审美能力和劳动 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有物质的、符号的、精神的、行为的。
2.教育媒体
是教育内容的载体,同样的教育内容可使用不 同的载体;
16
4 教育物资 教育媒体的演变
印刷术发明前
教育媒体主要是教师的 口头语言或手书写或刻 出的各种“教材”;
印刷术的普及
教育的普及、班级授 课制的推行、教育内 容的增多与及时更新、 教育职能的多样化;
现代教育媒体
有人提出学校可消亡, 教师的只能可由机器 代替;
18
4
教育物资
受到什么条件的制约
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社会发展水平 一定的教育观念
思考1:
教育物资对教 育活动的开展 是否起决定性 的作用?
思考2:
其他因素相同 或相近的情况 下,教育物资 的优劣会左右 教育质量或教 育效率?
19
5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概论》修订版---叶澜著
关注点:
• 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动态的复合主客体关系 • 教育起源于人的交往活动 • 影响个体发展因素分为二层次三因素 • 社会与个体发展相互关系的多种模式
• “我不把教材看做已有相关知识的集合,而是看做对已有相关知识的
探讨以及未知领域的开垦。”
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 能力”得到生长。《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P131。 18.乌申斯基:广义的教育是无意识的教育,大自然、家庭、社会、人民及其宗 教和语言都是教育者。
• 实际上我们是能够为教育下一个简单的、可做任何用途的描述性定义
“教育”作为概念的界定
二、“教育”概念界定过程
1.概念界定的起点问题
以“活动”作为界定“教育”概念 的起点
2.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还是 动物界的生存活动?
2.什么是教育这一社会活动的特 殊性?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 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 动。
• 《美利坚百科全书》“教育”条中:“从最广泛的的意义说来,教育就
图书目录:
• 第一章 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 •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上)——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历史演变 •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下)——当代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 •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上)——教育与个体发展相互关系的一般理
论概述
• 第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下)——人生阶段与教育 • 第六章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 • 结束语 教育的基本特征
是个人获得知识和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后技艺得到提高的过 程。”
• 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
教育概论叶澜
教育概论(叶澜)一、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故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要素:要素是指构成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但它不包含活动中涉及到的所有因素。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
3、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
从广义教育看,教育者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人员、专职和兼职教师,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家长等。
从学校教育看,教育者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资格的专职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
教育者的任务是研究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过程和组织形式,在教育活动中,他们处于领导、控制和执教的地位。
4、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在广义教育中,几乎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受教育者。
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是获得入学资格的相对固定的对象一一学生。
在教育活动中,相对于教育者,受教育者处于被领导、被控制和受教的地位。
5、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
它是教育过程中传递的信息的主要组成部份,但不是全部。
6、教育物资:是指进入教育过程的各种物质资源。
根据这些物质资源在教育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它们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以及教育辅助手段三类。
这是教育活动中物的要素。
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在学校中主要指校舍、教室、操场、实验室、校办工厂、农场等的数量与内部的设备装置。
教育媒体是教育活动中两类主体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育媒体是教育内容的载体,也是教育中具他信息的载体。
教育辅助手段是那些匡助教育者教和受教育者学的物质工具与技术手段,它与媒体的区别在于它本身并不是教育中需传递的信息的载体,而是某些信息载体传递时必须有的工具或者手段。
教育概论(叶澜)(两篇)
引言: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希望与进步。
而教育概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对教育的全面概括与解析,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了解教育的入口。
本文将围绕叶澜的《教育概论(二)》展开讨论。
概述:《教育概论(二)》是叶澜教授撰写的教育学专著,旨在深入探讨教育的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等基本内容。
该书分为五个大点,分别是教育概念与分类、教育的发展和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功能、教育的内容与组织、教育评价与改革。
下面将从每个大点中详细阐述相关的小点。
正文:1.教育概念与分类1.1教育的概念与本质教育的定义与解释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的目的和任务1.2教育的分类按对象划分的教育: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等按内容划分的教育:学科教育、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等按方式划分的教育: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社会教育等2.教育的发展和社会2.1教育的历史演变原始教育的形态和特点古代文明社会的教育特征近代教育的兴起与发展2.2当代社会的教育问题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当代教育的挑战与困境儿童教育的社会问题与解决途径3.教育的目标与功能3.1教育目标的种类与层次个体发展的目标与功能社会发展的目标与功能国家与民族发展的目标与功能3.2教育的培养功能与实现途径人的全面发展与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实现社会价值观的传承与培养4.教育的内容与组织4.1教育的内容设计与组织方式学科知识的教育与组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教育的体验与实践教育4.2教育的课程与教学设计课程的目标和结构设计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学生评价与教学反馈机制5.教育评价与改革5.1教育评价的概念与内容教育评价的定义与特征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手段教育评价与教育质量的关系5.2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改革的动因与方向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与策略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未来展望总结:通过对《教育概论(二)》的内容分析与阐述,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概论课程的重要性和广泛性,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对教育的全面认识,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和研究教育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概论(叶澜)一、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要素:要素是指构成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但它不包含活动中涉及到的所有因素。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
3、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
从广义教育看,教育者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人员、专职和兼职教师,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家长等。
从学校教育看,教育者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资格的专职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
教育者的任务是研究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过程和组织形式,在教育活动中,他们处于领导、控制和执教的地位。
4、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在广义教育中,几乎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受教育者。
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是获得入学资格的相对固定的对象——学生。
在教育活动中,相对于教育者,受教育者处于被领导、被控制和受教的地位。
5、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
它是教育过程中传递的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
6、教育物资:是指进入教育过程的各种物质资源。
根据这些物质资源在教育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它们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以及教育辅助手段三类。
这是教育活动中物的要素。
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在学校中主要指校舍、教室、操场、实验室、校办工厂、农场等的数量与内部的设备装置。
教育媒体是教育活动中两类主体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育媒体是教育内容的载体,也是教育中其他信息的载体。
教育辅助手段是那些帮助教育者教和受教育者学的物质工具与技术手段,它与媒体的区别在于它本身并不是教育中需传递的信息的载体,而是某些信息载体传递时必须有的工具或手段。
7、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结果的预先规定,即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规定。
8、国家教育制度:在某国家里发挥教育职能的所有机构组成的体系称为国家教育制度。
9、学制:10、教学计划:是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1、学科教学大纲:是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纲要形式作出具体规定的文件。
12、教学:是按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通过上课的形式进行的学校工作。
13、内化:所谓内化,也就是把一般的形态特殊化,并逐级构建出教育内部的特殊存在形态。
14、人性: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类特征统称为人性。
人性包括自然性与社会性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在每人身上的表现则又体现出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15、人的自然性:是由作为生命机体的人体之需要与构成机体的器官各自具有的以及整体协调的功能决定的,它也被称为本能,即本原之能。
16、人的社会性:是指人出生以后,在与社会交往过程中逐级形成的各种能力与特征。
17、身体的发展:主要指身体各器官的结构与机能以及机体系统结构与机能的生长发育、成熟、退化等变化,人的体质的强弱变化,这些都属生理变化的范围。
18、心理的发展:包括人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认知能力、情感、意志以及心理的外部表现——各种满足需要的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变化,还包括人的心理需求水平及个体心理整体结构和整体性特征——个性的形成与变化。
这些主要属于人的精神力量的变化。
19、人的发展:包括身体与心理两大方面。
这两大方面变化的整合就构成人的发展的全部内容。
20、个体发展:是指人的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性结构与特征随着年龄的推移而发生不断变化的过程。
它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从生命孕育的瞬间始至跨入死亡的门槛终。
个体发展沿着一定的程序前进,表现出阶段性,阶段与阶段间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和结构性的变化,变化既有连续性的一面,也有非连续性的一面。
不用个体的具体发展既受个体发展的基本规律制约,又纷呈差异与独特。
个体发展是在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其实质是个体生命的多种潜在可能逐渐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21、二层次三因素论:二层次是指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性质为依据,把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分为: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可能性因素)和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现实性因素)两大类,这两类因素对发展影响不在一个层次上,故我们称之为“二层次”。
三因素是指在二层次中共含有三大类的影响因素。
可能性层次中,可分为个体自身条件(先天与后天)与环境条件。
现实性因素是指发展主体所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
22、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机体结构所具有的一切特质。
主要包括个体由遗传获得的特质;由受孕时父母双方遗传基因的组合方式与生命孕育过程中母体独特环境相互作用而生成的个体先天性的非遗传特质以及受遗传基因控制的成熟机制。
先天因素的最基本特质是对于主体来说,它是既定的,又是潜在的。
23、成熟:成熟作为一种状态是指机体及其组成的各子系统、器官在形态与机能上达到完善。
作为过程它表现为一系列由遗传因子控制的程序。
23、后天因素:是指主体出生以后,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特征。
24、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
25、人的生理活动:是人作为有机体与环境中的物质发生交换的过程。
它是人满足机体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需要的活动,与人的身体发展直接相关。
26、人的心理活动:尤其是高级心理活动是每一个人作为人类所特有的,它还是具有鲜明个体特征的生命活动。
心理活动中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活动,它满足个体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流的需要。
心理活动还包括情感与意志,它们也都与人满足跟外部世界的交往相关。
27、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之生命活动的最高、也最富有综合性的活动。
是人与环境之间最富有能动性的交换,富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
28、最近发展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结合教学活动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完成的发展水平,在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
二、简答题1、简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关系的复杂性。
首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
生未必不如师,教师也可能向学生学习;学生群体中的每个人各有长处,他们可以互相学习;当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时,各自也经常“扮演”着教育自己的教育者的“角色”。
其次,应该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称为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而不是平行的双主体。
尽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的任务不同,但相对于教育活动的其他基本因素,他们都处于主体地位。
同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活动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时交织、前后相干的。
此外,就二者的相互关系来说,他们又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
在教育活动内部,存在着教与学两种活动,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他认识、塑造的对象,是客体,也是他开展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反,在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教育者却成了学习者学习所必须的条件和客体之一。
2、简述教育主客体的复合性的表现。
(1)从整体上看,教育的主体、客体都呈复合形态。
(2)从教与学两种相关而不相同的活动分别而论,主客体亦呈复合状态。
(3)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分别在教与学活动中的地位看,他们各自同时处于不同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地位,每方扮演的角色也呈主客体复合型。
3、简述学校教育内容的显著特点。
(1)学校教育内容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预定性。
(2)学校教育内容不仅具有一般的认识价值,而且具有形成人的价值。
(3)学校教育内容被两个处于不同地位而又密切联系的主体共同利用。
(4)学校教育内容在教与学的两种活动中,分别与学生、教师组成复合客体。
4、简述学校活动场所与设施的特殊性。
与其他社会活动中的场所与设施相比,学校活动场所与设施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反映了国家或人民、民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而且反映了教育作为特殊的社会活动的专门化程度和一定的教育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定的教育观的物质体现。
5、简述现代学校教育系统的总结构现代学校教育系统总结构在形式上呈现为阶梯式。
阶梯共四层,每层各有自己的任务、承担者和活动形式。
其相互联系呈现出这样的总趋势:由上至下看是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逐级内化。
在内化过程中不断增添各层的特殊性质。
这个结构的起点是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终点是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
第一层次:社会事业总体性教育活动,宏观研究。
该层次活动的总任务是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内化为学校教育系统的要求,对学校教育系统作出质的、量的与结构的规定,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总方案,并监督、检查方案的执行,按照执行的实际状况,适时地进行调整。
这一层次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国家或地方一级的领导机关、教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第二层次:机构总体性教育活动,中观研究。
该层次活动的总任务是把由上一层次制定的学校教育系统的总方案分别内化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具体方案。
这一层次活动是在每一个学校内部进行的,但停留在学校行政一级,活动的性质属学校管理的范畴,主要由学校领导机构及其成员负责。
第三层次:教师的教育活动,微观研究。
第三层次的总任务是把学校工作的总方案内化为每个教师的工作方案,教育认识与行为。
显然,这一层次活动的承担者是教师。
第四层次:教与学的配合,教向学的转化的教育活动,微观研究。
该层次的任务是把教师提出的对学生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要求,把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人身心的发展。
它是由教师与学生这一复合主体承担的。
综上所述,这四个层次的关系十分密切,前一层次对后一层次都有制约作用,各层次又都自己相对独立性。
后一层次活动不仅为前一层次提供反馈信息,而且还有越级的反馈。
每一层次的活动在现实中既同时开展,在性质上又逐级分化、特殊化,最终个体化。
由统一转化为多样,由外部转化到内部。
从研究角度看,可有宏观、中观、微观之分。
6、简述确定学校教育系统总方案的主要内容。
(1)确定教育目的。
(2)确定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
(3)制定普通教育的教学计划和基础学科的教学大纲。
(4)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发展规划。
7、简述教育系统的功能。
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教育之所以成为人类社会所必须的活动,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两大基本功能。
(一)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
首先表现为它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架在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桥梁,教育起着整个社会的不断“扩大再生产”的作用。
其次,教育的社会功能还表现在沟通社会各方面、世界各国的横向联系上。
它增强了社会的活力和应变能力,加速了先进科学、技术、文化的传播,当代教育作为一个开发的系统还带有国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