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教育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4章-第6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及详解(课堂教学的原理与策略)【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及详解(课堂教学的原理与策略)【圣才出品】

第5章课堂教学的原理与策略1.二十多年来,我国课堂教学在价值观、过程观及评价观上经历了哪些演变?在现时代这些观念应如何重建?答:(1)课堂教学价值观的演变及重建①演变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包括教学价值观的转变,不能脱离教师的教学实践,只有教师的内在观念才具有真实地指导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和定向教学实践行为的作用。

以往的教学价值观念总以知识为唯一追求、视学生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忽视学生生命发展的整体性和独特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价值选择仅停留于传递知识,而对技能、能力和智力发展的关注大多仅为点缀且流于口号。

这种“陈旧”的价值观不利于新的教学过程的开展。

受到“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价值观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新基础教育”研究致力于重建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其核心理念是“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其中“主动”一词是对现在已十分流行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提法的进一步聚焦。

教育理论界也曾先后提出过“多方面发展”“自由发展”“和谐发展”“主体性发展”的教育价值观。

“新基础教育”的研究者把“发展”看成是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既不是外铄的也不是内发的,人的发展只有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因此,应当以“关系”与“活动”为框架思考教育以什么发展为本的问题,用“主动”一词来界定发展,既体现了活动状态,又内含了主体自觉,还指向了关系事物,而且道出了追求期望。

②重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摆脱以知识为唯一追求、视学生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忽视学生生命发展的整体性和独特性的这种“陈旧”的教育价值观念。

要自觉树立让学生多方面发展、自由发展、和谐发展、主体性发展的新的、与时俱进的教育课堂价值观。

并且在新的教学价值观的引导下,需要教育工作者重新理解教学活动的性质,重新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这些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教学过程观。

叶澜《教育概论》(章节题库 第4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上篇))【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概论》(章节题库 第4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上篇))【圣才出品】

第4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上篇)一、选择题1.把教育隐喻为“园艺”,把学生比作“祖国的花朵”,称教师为“园丁”,持这种观点的人在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

[2012年统考真题] A.遗传决定论B.成熟论C.环境决定论D.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答案】D【解析】遗传决定论、成熟论和环境决定论都是单纯强调某一因素(分别为遗传、成熟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而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注意到内因和外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转化,以及各自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也就是该理论认为,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增强,同时,内外因相互作用,直白点说,就是人有主观能动性愿意与外部因素进行相互的作用。

学生这一“祖国的花朵”如果离开了教师这一“园丁”的栽培,可能会自生自灭,不能“茁壮成长”;反过来,只有“园丁”的“辛勤耕耘”,而“花朵”无意“成长”,这里的无意指的就是人没有主观能动性,“花朵”亦必将“凋零”。

总之,“花朵”的“成长”是“花朵”自身和“园丁”共同努力的结果。

因此答案选D。

2.历史上有各种关于人的发展动因的理论和假设。

下列学说中,支持“外铄论”观点的是()。

[2010年统考真题]A.成熟论B.性善论C.人本主义心理学D.行为主义心理学【答案】D【解析】根据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源于内还是源于外,可以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分为内发论、外铄论和相互作用论。

主张性善论者、遗传决定论者和成熟论者一般强调内在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被称为个体发展动因上的内发论。

“外铄论”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英国的洛克和美国的华生。

华生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行为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刺激-反应的联结,在人的发展方面,强调外部环境刺激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的动力。

叶澜《教育概论》(章节题库 第6章 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概论》(章节题库 第6章 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圣才出品】

第6章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一、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实现人的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

[2013年统考真题]A.发展生产力B.消灭社会分工C.普及教育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答案】D【解析】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2.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

[2009年统考真题]A.教育要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B.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C.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应从个人出发D.教育要为社会生活做准备【答案】B【解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这使得教育目的的制定离不开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

同时,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教育又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

过分强调教育目的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或者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都具有片面性。

人的发展要从个人和社会发展两方面的需要出发。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是()。

[2009年统考真题] A.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B.德智体全面发展C.人的独立个性全面发展D.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答案】A【解析】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劳动者智力和体力两方面,以及智力的各方面和体力的各方面都得到发展,达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但从更深层次看,它也是指一个人在志趣、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即作为一个真正“完整的”“全面的”人道德发展,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得到的自由、充分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是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这是全面发展的度方面的规定:统一发展,统一于个体的劳动过程。

二、名词解释1.全面发展答:全面发展即个人全面发展。

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的发展。

与片面发展、畸形发展相对。

人类很早就萌发了对人的完美、和谐发展的追求,但直到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才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首先对这一问题作了科学的历史分析。

叶澜《教育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章 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章 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一、名词解释1.教育答: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①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②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外延相当广泛,包含各种形式的教育,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教育类型,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多方面功能: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阶级斗争功能;选择功能。

2.学校教育答:学校教育是指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的特点为: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学内容。

学校教育含有目的、内容、制度、方法等方面的因素,又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的层次,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

构成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因素有三个: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学校教育活动通常是在教育者主导下,掌握教育目的,采用教学手段,创设必要的教学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3.教育要素答:教育要素指构成教育活动的成分和决定教育发展的内在条件。

就教育实践活动而言,其构成要素有:①教育者,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合乎目的的发展和变化;②受教育者,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③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如教科书、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详解 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详解 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2.2课后习题详解1.教育活动的特殊性是什么?答:(1)定义教育活动可定义为“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广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以及学校以外的机构性的和非机构性的教育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教育活动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活动中,“人”才是主要的教育对象。

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活动不同于生产劳动,艺术创作等社会活动,教育的“人为性”是显而易见的。

教育活动要通过对人实行教育,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发展和变化,最终达到培养利于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的目的。

并且各种年龄的人都可称为教育的对象。

②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

强调“有意识的”,是为了把教育与其他并非有意、但可能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社会活动区别开来。

教育活动具有目的性、有方向性、有针对性,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③教育活动是以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

可从两方面理解:第一,表示不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都不属于专门的教育活动。

第二,表示教育除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外,还有间接的目标,如推动社会发展。

2.如何理解教育起源于交往?答: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起源说,即交往起源说。

该说从教育产生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教育的起源问题。

该说认为生产劳动是教育产生的直接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把劳动当作产生教育的唯一条件的观点是对社会现象缺乏整体认识的表现;只有当人类本身不仅有教育的需求,而且具备了教与学的最基本的内容和工具——“类经验”和“语言”时,教育才会成为真实的存在。

该学说指出,从形态的角度讲,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而不是生产劳动。

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借助于人自己创造的工具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关系方式,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关系方式,因此,它不可能成为以人对人身心的影响为直接目标的教育的形态起源。

教育的形态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往总是由双方组成,交往总包含着内容,交往也需要一定的媒体。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详解 学校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详解 学校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圣才出品】

8.2课后习题详解1.谈谈自己原先对老师角色的理解,本章相关内容的学习对你在哪些方面有所启发?或者你对教师角色理想的建构有何建议?答:(1)教师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

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

狭义方面来理解,教师就是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对老师认识的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即是“传道授业解惑也”。

当代老师的职责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①搞好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教师要明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遵循教育与教学规律,在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组织好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是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目的,主要通过学习教材逐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智能,增强体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全个性的教育活动。

②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之一。

教师应通过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班主任工作室等多种途径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具有明确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

尤其应在学科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因素,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政治立场与观点、科学世界观的教育,使教学内容的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充分发挥功效。

③关心学生的健康。

这一职责要求教师保护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的体力,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文体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这一职责首先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要求。

(2)读完本章相关内容,了解到对于老师角色的构建不应只停留在他的社会的工具性价值,更应探讨作为教师的内在价值。

否则容易使老师产生职业倦怠,也使很多老师迷失方向,甚至是走错的方向。

叶澜著《教育概论》复习笔记+课后习题及详解(第4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上编))【圣才出品】

叶澜著《教育概论》复习笔记+课后习题及详解(第4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上编))【圣才出品】
1 / 3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性与不可分割性。关于教育与人发展问题的研究,必须是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和教育与个体 发展的关系在微观层次上统一起来认识。
(二)人性观与相关教育理论 1.人性观 人性包括自然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这两大方面在每人身上的表现则又体现出共同性与 差异性的统一。 (1)人性的构成 ①人的自然性是由作为生命机体的人体之需要与构成机体的器官各自具有的以及整体 协调的功能决定的,也称为本能。 ②人的社会性是指人出生以后,在与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各种能力与特性。它以 自然性为其自身的物质基础,以个人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职业、政治、社交活动为基本 内容,表现在人的各种心理品质以及由此构成的个性之中。 (2)人性的构成两方面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①差异性 a.在来源,有先天、后天之分; b.在出现程序上有初始、后继之分; c.在内容性质上有自然与社会之分; d.在载体上有身体、心理之分。 ②共同性 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众多的区分都体现在不可分割的同一个人身上,是无法分割的统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4 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上编)
4.1 复习笔记
一、与教育相关的个体发展观综述 (一)教育学对人的研究之特殊视角 相比于与其他学科,教育学对人的研究的特殊性在于它关系到研究的导向与价值。至少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学把个体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来研究 教育学的特殊任务之一就是研究人的内在各方面因素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 的整体性特征。教育者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既具有生物性与社会性,还 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对于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教育学应做的不是简单的相加,而应 该是工作的整合。 2.教育学要研究个体的发展与形成问题 教育学研究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人的发展问题,构成了教育与人发展问题研究的核心内 容。在研究中不仅要把握人的一般整体性特征,而且要把握人生全程中各阶段的整体性特征, 以及发展过程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3.教育学须研究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各种可能存在的关系模式,并探讨教育的 社会功能与个体发展功能的统一问题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的两大功能虽然各有不同的服务对象,然而功能的发挥却具有同时

叶澜《教育概论》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1-6章)【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概论》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1-6章)【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苏格拉底对学生说,我并没有教你们知识,我只不过是你们知识的产婆而已。

根据谢弗勒关于教育陈述的分类,这种说法属于()。

[2019年统考真题]A.描述性陈述B.定义性陈述C.口号性陈述D.隐喻性陈述【答案】D【解析】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其著作《教育的语言》一书中将教育陈述分为定义性陈述、口号性陈述以及隐喻性陈述。

其中,教育隐喻是指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教育中的某些现象。

在本题中,苏格拉底将教育中教学生知识的过程比喻为产婆接生,这种教育陈述属于隐喻性陈述。

2.“教育机会均等”涉及诸多实践议题,其中包括()。

[2019年统考真题]A.补偿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全纳教育B.多元文化教育、全纳教育、国际理解教育C.全纳教育、国际理解教育、补偿教育D.国际理解教育、补偿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答案】A【解析】教育机会均等是指人们不受人种、性别、社会经济地位等影响,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都能均等地得到保障。

补偿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全纳教育,属于以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为目的的教育实践,三者都体现出了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

国际理解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日本出现的以和平、民主理念为核心的教育思潮和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和相互关心,加强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3.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于能力分组教学,它推崇不同背景、能力及倾向的学生共同学习。

为其提供有力支持的理论是()。

[2019年统考真题]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认知主义学习理论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D.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答案】D【解析】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社会建构主义关注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认为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的,也在社会文化互动过程中建构,知识的建构过程常常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详解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重建)【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详解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重建)【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详解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重建)【圣才出品】4.2课后习题详解1.以你任教的学校和学生为对象,分析学校的培养目标设计与学生成长的现实状态。

答:(1)学校培养目标我任教小学学校培养目标大致分为总体目标和分级目标两大类,具体阐述与分析如下:①总体目标要培养“懂礼仪,讲诚信,善思考,敢实践,有特长”的小学生。

这一总体目标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要求,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与时代发展、个体生命价值实现相协调的价值取向。

②分级目标对一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带齐并爱护教学用品,按时上学,有事请假;b.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书写端正,按老师要求完成课堂及课后作业;c.了解并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上课发言先举手;d.初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树立自信心。

对二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热爱学习,不懂就问,乐于合作;b.勤于思考,善于讨论,课堂上积极发言;c.独立、认真完成课内外作业;d.树立自信,敢于尝试。

对三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专心听讲,主动学习,珍惜时间;b.独立完成作业,初步培养自查习惯;c.合理安排时间,有自己的兴趣爱好;d.独立思考,个性鲜明,敢于质疑。

对四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能自我监督,并能督促他人;b.能课前预习,并有预习笔记;c.自我反思,敢于质疑;d.能够阅读有益资料并能查阅与选择资料。

对五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与人沟通、合作;b.敢于发表并坚持自己的见解;c.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d.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

对六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b.课后复习知识,并举一反三;c.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兴趣爱好趋于稳定;d.独立思考,个性鲜明,大胆质疑。

对不同年级学生设计不同的培养目标,体现了学校对学生成长的发展性、差异性的准确把握。

(2)学生成长的现实状况①从学习状态上来说,全校各个年级整体学习势头良好,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叶澜《教育学原理》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题(每题6分)1.培养目标答:培养目标是学校根据教育目的以及学校的性质、任务,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标准。

它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来制定。

2.教育民主化答: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

教育民主化是20世纪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的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教育民主化除了包括教育机会均等以外还包括师生关系、教育活动、方式及内容的民主化。

3.教学策略答: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教师根据一定的情境,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

它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在一定理论框架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教学策略已进行较深入研究并广泛应用的有六种:①先行组织策略。

它源于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

②概念形成策略。

它源于布鲁纳等人的理论研究,包括选择性策略和接受性策略两种。

③认知发展策略。

它建立在皮亚杰的研究基础之上。

④随机管理策略。

⑤自我管理策略。

⑥行为练习策略。

上述策略中,前三种属于信息处理的范畴,后三种属于行为技术的范畴。

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有:①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②教学内容的特点;③学生的实际情况;④教师本身的素养;⑤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4.双轨学制答:双轨学制是指以西欧学制为代表的一种现代学制类型。

在18、19世纪的生产和经济发展及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教育的自发发展过程中,由古代学校演变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的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联结的中等职业教育)。

叶澜《教育概论》复习笔记+课后习题及详解(1-6章)【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概论》复习笔记+课后习题及详解(1-6章)【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概论》复习笔记+课后习题及详解(1-6章)【圣才出品】第1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1.1复习笔记一、“教育”概念的界定(一)“教育”概念的起点1.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1)《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解释我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把这两个字结合起来形成“教育”一词,可以理解为是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是使受教者成善,手段是模仿。

(2)古希腊对教育的解释在古希腊语中:“教育”一词与“教仆”一词相关,教仆是对专门带领儿童的奴隶的称呼。

从两种文字的”教育”的词源分析中可以看出来,它们的共同含义是对人类社会中抚育新生一代这种特殊活动的概括,涉及到的只是人类社会活动。

2.教育是动物界的生存活动在生物起源说中,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19世纪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雷徒诺在自己的著作《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中首先明确提出了动物界已经存在教育的观点。

英国教育家沛西·能也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教育是扎根于本能而不可避免的行为。

(二)教育的定义1.广义的教育(1)普遍意义的广义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群众性宣传教育、由校外文化机构进行的教育以及群众团体中的教育活动等。

(2)两种最广义定义①美利坚百科全书《教育》条中写道:“从最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②从广义来看,教育可以说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部影响的总和,即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自觉的和自发的、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的总和。

2.狭义的教育(1)定义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的特殊性①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是可控性最强的。

叶澜《教育学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材料分析题)【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材料分析题)【圣才出品】

五、材料分析题1.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2019年统考真题]刚开学几周,我在去办公室的路上遇见了大一新生小李同学。

她看起来有点紧张,我问她这几周过得怎么样。

她说:“上了大学之后,我发现很多课程都是采用课堂讨论、口头报告、小组辩论之类的方法。

这跟高中时老师讲的差别很大,感觉很不适应。

我其实更喜欢老师在课堂上讲,把知识直接教给我们。

”我又问她:“像你这种感觉不适应讨论课的同学是不是很多?”她说很多同学都不适应。

小李同学的话,让我不禁想到自己首次在专业课上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情形。

我本以为,采用案例组织课堂讨论,一定会深受学生欢迎,但事实证明我有点一厢情愿。

这些年来,在我主持的案例讨论课上,尽管有少数学生积极参与,但是大多数学生参与的热情似乎不高。

一些学生根本不发言,只顾埋头看英语或计算机之类的书,或者低头看手机,还有一些学生甚至连课堂讨论的材料都不带来,对此,我感到十分的困惑。

为了改进教学,弄清楚学生究竟是怎么想的,我找了几位学生到我办公室座谈。

一位同学对我说:“老师,我们希望您多讲,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本专业学科理论和知识,接近学科前沿,您每次都让我们讨论,可我们不习惯讨论,即使讨论,也只是说出一些很肤浅的观点。

而且,讨论来、讨论去,大家的看法貌似都有些道理,我也不知道该听谁的,更不清楚什么才是正确的答案。

”还有一位同学说:“我们来大学读书,是交了学费的,想从老师那里学习理论知识,不是听一帮同学在那里瞎扯。

我觉得讨论课没多大意义,太浪费时间了,还不如您多讲讲。

”另外,我还曾听说有个别学生直接打电话向学校教务部门投诉,说我的课很“水”,因为我很少直接讲课,总是让学生看材料、讨论、写评论。

面对如此窘境,我不禁陷入沉思:为什么学生一方面抱怨教师满堂灌,不给他们参与课堂的机会,而另一方面当教师提供大量案例讨论的机会时,他们却害怕或逃避呢?原因究竟在哪儿?讨论课究竟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开下去?让学生自主讨论真的行得通吗?该如何处理讨论课与传统课程的关系?看来,问题没那么简单……请回答:(1)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角度,分析设置讨论课的必要性。

叶澜《教育学原理》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圣才出品】

第4章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一、选择题1.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目的存在于()活动之中。

A.家庭教育B.社会教育C.学校教育D.一切教育【答案】D【解析】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受到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即教育目的存在与一切的教育活动之中。

2.()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起定向作用。

A.教育内容B.教育方法C.教育目的D.教学组织形式【答案】C【解析】教育目的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起定向作用,并对整个教育活动有评定、指导的作用。

3.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

A.教学目的B.教育目的C.培养目标D.教学目标【答案】B【解析】所谓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即国家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4.按照价值取向,教育目的可以分为______教育目的和______教育目的。

()A.一元化;多元化B.指令性;指导性C.传统;现代D.个人本位;社会本位【答案】D【解析】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可分为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5.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个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

A.科学技术B.个人需要C.科学知识D.社会需要【答案】D【解析】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个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社会需要。

因此出现了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教育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叶澜《教育学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名词解释题)【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名词解释题)【圣才出品】

二、名词解释题1.个体本位论[华中师范大学2019研]答:个体本位论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之中,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等,其基本主张是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

①其特点是:a.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b.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c.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

②其进步之处在于:重视维护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主张教育以人为本,把培养人的独立自主性、个性的自由发展,满足人发展的需要等作为教育的根本所在。

③其局限性在于:过于强调个人自由,忽视教育的社会性。

2.培养目标[河南大学2019研]答:培养目标指依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提出的具体培养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这一特殊关系表现为:①只有明确了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才能制定出符合要求的培养目标,因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②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而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3.教师专业发展[南京师范大学2018研]答: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名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这是教师通过自身自省和反思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态度上实现个人成长;另一方面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这是学校或其他部门开展的各种提升专业的学习活动或培训活动,促进教师达到专业成熟。

教师的专业发展大致要经历四个发展阶段:①专业形成阶段;②专业成长阶段;③专业成熟阶段;④充分专业化阶段。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延续,伴随这一历程的是教师专业内涵的持续改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专业知识的发展;②专业才能的发展;③专业情意的发展;④专业自我的形成。

叶澜《教育概论》(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 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概论》(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 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圣才出品】

6.2课后习题及详解1.举例说明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与人的关系模式及在教育中的表现。

答: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与人的关系模式总结如下所示:(1)两点前提性的假设①第一点“发展”作为一个标志变化的矢量,是具有方向与速度、数量与质量及结构变化等涵义的概念。

从广义上的理解,发展是各种客观存在的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过程。

②第二点由第一点引申而来,即判断社会及个人发展方向的标准。

a.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社会的发展可以用人的解放,个性发展的充分程度作标尺。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想社会的标准,对社会的发展方向的标准并做出如下具体假设:第一,凡是在现有基础上沿着使人得到更大解放方向的变化,称为社会的正向的发展,以“+”号表示;第二,凡是在现有基础上,沿着阻碍、乃至降低人的解放程度方向的变化,称为社会的负向发展,用“-”号表示;第三,相对的停滞,用“○”来表示。

这里的“人”是指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

正向发展也包含着获得解放的个体在相对数量上的增加以及在阶级、阶层上的扩展,直至全人类。

负向发展同样也含有数量的意义。

b.人的发展我们将个体自主与创造作为判断发展方向的标准:第一,个体与社会正向发展相符合的自主、创造的意识与能力的形成称为个体正向发展,用“+”号表示;第二,个体与社会正向发展相反方向的自主、创造能力的形成称为负向的发展,用“-”表示;第三,而只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缺乏自主、创造的能力与意识被视为相对停滞,用“○”来表示。

(2)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相互关系的多种模式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相互关系在历史的长河中呈现过多种模式,即使在同一社会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个体与社会都存在着不同的关系状态。

概括起来,众多的关系状态,大致可分为下列三大类:①第一类关系类型属“一致型”,有三种可能出现的组合方式:a.同时发展这是社会前进过程中出现加速和质变时,社会与那些朝着积极自主和富有创造精神与能力的个体之间的关系模式,是伟大时代与史诗式人物之间的关系模式,也是社会为每一个个体提供与现有状态相比,具有更大的发展个性和创造性可能的关系模式。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及详解(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及详解(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第3章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改革1.以你所在学校或任教班级为例,分析学校或者班级学生的生存状态及其成长问题。

答:(1)生存状态的分析“生存状态”即是对个体与世界关系的状态描述。

分析学生的生存状态就是分析其是怎样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

可从学生的学习方面、人际交往关系、为人处世方面、生活习性,等多种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具体可分析学生会面临的机遇或挑战,生活中的存在矛盾或冲突等等。

例如分析初一学生的生存状态:初一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真,学习成绩较好;做事积极向上,主动性强,责任心强,但可能遇事不冷静,缺少理性;人际交往可能较广范,朋友较多;生活上可能会面临一些学习与娱乐的冲突,时间安排的冲突,情感方面的冲突等等;学生也会面临着学习上的压力和挑战,同时也存在着自我发展的各种机遇,等等。

(2)成长问题不同阶段的学生会面临着不同的成长问题,应该具体分析班级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方面、人际交往关系、为人处世方面、生活习性,等多种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例如初一学生的成长问题:初一学生可能会存在不能适应新环境、新生活的问题;可能在人际关系中存在问题,不知怎样与人相处;在学习上可能存在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

2.以两个具体的案例说明你的学生观和你同事的学生观,分析不同学生观的差异,并作出你的评价。

答:(1)案例案例一:期中考试前学校突然宣布要举办一个广播体操比赛,很多班主任认为期中的学习成绩比学生活动重要,因此不支持自己的学生参加比赛。

我却非常支持我班的同学参加此比赛,当然我也提出了要求:“我们既然参加了就得取得好的成绩,并且只能课余时间练习,平时正常上课,不能影响期中考试成绩。

”同时,我也给学生们尽可能地提供了一些建议和帮助。

之后,我所带的班级不仅取得了体操比赛的第一名,而且在同年级期中考试中也排第一名。

案例二:我的一个同事,也是某班班主任,学生对他的管理过严感到不满,用书信向学校领导汇报,这个班主任查笔迹怀疑他们班的某学生,便立即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威胁学生退学。

叶澜《教育学原理》章节题库-教师的教育学之旅【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章节题库-教师的教育学之旅【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教师的教育学之旅一、选择题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B.封建社会末期C.奴隶社会初期D.原始社会末期【答案】A【解析】17~19世纪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产生并不断的发展。

17~18世纪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萌芽。

这一段时期正处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英国哲学家培根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2.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答案】C【解析】我国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对于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者了解和引进西方教育学主要是通过()。

A.美国B.德国C.法国D.日本【答案】D【解析】从翻译、介绍日本学者编写的教育学始,到国人自己编著的教育学呈现第一次高潮止,是对西方教育学科的了解与引进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

此阶段有关于外国教育学说的引进,并没有直接涉及中国的现实教育问题和对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

4.下列被尊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B.康德C.杜威D.夸美纽斯【答案】A【解析】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5.我国国内学者开始撰写教育学科方面的教育科学等著作,表现出由介绍,翻译转向以评述为主,联系中国教育时机来著述的特点,这发生在()。

A.19世纪末20世纪初B.20世纪头20年C.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D.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答案】C【解析】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中国教育学界由向日本学习转向学习欧美的阶段,也是中国教育学界开始形成教育学研究的专门队伍和代表人物,同时出现结合中国教育实际与问题开展独立研究的阶段。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详解 课堂教学的原理与策略)【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详解 课堂教学的原理与策略)【圣才出品】

5.2课后习题详解1.二十多年来,我国课堂教学在价值观、过程观及评价观上经历了哪些演变?在现时代这些观念应如何重建?答:(1)课堂教学价值观的演变及重建①演变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包括教学价值观的转变,不能脱离教师的教学实践,只有教师的内在观念才具有真实地指导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和定向教学实践行为的作用。

以往的教学价值观念总以知识为唯一追求、视学生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忽视学生生命发展的整体性和独特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价值选择仅停留于传递知识,而对技能、能力和智力发展的关注大多仅为点缀且流于口号。

这种“陈旧”的价值观不利于新的教学过程的开展。

受到“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价值观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新基础教育”研究致力于重建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其核心理念是“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其中“主动”一词是对现在已十分流行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提法的进一步聚焦。

教育理论界也曾先后提出过“多方面发展”、“自由发展”、“和谐发展”、“主体性发展”的教育价值观。

“新基础教育”的研究者把“发展”看成是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既不是外烁的也不是内发的,人的发展只有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因此,应当以“关系”与“活动”为框架思考教育以什么发展为本的问题,用“主动”一词来界定发展,既体现了活动状态,又内含了主体自觉,还指向了关系事物,而且道出了追求期望。

②重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摆脱以知识为唯一追求、视学生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忽视学生生命发展的整体性和独特性的这种“陈旧”的教育价值观念。

要自觉树立让学生多方面发展、自由发展、和谐发展、主体性发展的新的、与时俱进的教育课堂价值观。

并且在新的教学价值观的引导下,需要教育工作者重新理解教学活动的性质,重新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这些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教学过程观。

叶澜《教育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4章-第6章【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4章-第6章【圣才出品】

第4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上篇)一、名词解释1.遗传决定论答:遗传决定论是一种单一因素决定论,亦称“生物因素决定论”。

该观点认为人的机体构造、形态、神经系统机制以及能力和性格的发展及差异的形成都是由遗传决定的。

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在1869年发表的《遗传的天才》一书中,首先提出“天才是遗传”的观点。

他认为儿童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决定,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能影响这些由遗传决定的能力和品质,使之或迟或早的实现,而不能加以改变。

奥地利心理学家比勒持同样观点,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内部素质向自己的目的有节奏地运动的过程。

遗传决定论最大的局限是贬低了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2.发展关键期答:发展关键期又称发展最佳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量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它是由心理学家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而提出来的一个概念。

发展关键期的特点是:在这个时期,人对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速度最快,如果在此时施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错过发展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

3.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答: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教育的一种个体功能,是指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得以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从广义的教育来讲,人的成长必须接受教育。

教育教人成为人,是满足人的生命需要的最基本形式。

从学校教育而言,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进个体发展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

教育通过知识的传授,教人追求真、善、美,促进人的知情义、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一种自由人格,造就活动中的自由人。

受过教育的人,是自由之人,也是幸福之人。

教育通过促使受教育者人格的提升和完善,使他们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

教育的享用功能是教育个体发展功能的必然延伸。

二、辨析题1.人是教育的产物。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人是教育的产物”是一种外铄论的主张,夸大了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及详解(教师的教育学之旅)【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及详解(教师的教育学之旅)【圣才出品】

第1章教师的教育学之旅1.教育学有哪些基本范畴?答: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构成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主要范畴,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枢纽。

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以浓缩的形式体现了教育的内在规定,并能够以教育实践为中介推演出教育的主观逻辑范畴。

总体上看,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从教育现象和教育存在中抽象得出的范畴,这些基本范畴包括教育与自我教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课程与教学。

以此基本范畴为基础,教育学的范畴体系是以“教育存在”范畴为开端,到“教育本质、属性”范畴,然后再到“教育观念”范畴。

(1)“教育存在”范畴是对教育后代和从原始教育形式开始的复杂教育现象进行抽象的基本范畴。

(2)“教育本质、属性”范畴是揭示教育的普遍属性、教育的各要素内在必然联系的范畴。

(3)在把握教育内在规定及其演变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并用以指导实践。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结构属于观念论范畴。

2.西方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是什么?答:西方教育学的当代发展:(1)教育理论性质的争论发生在英、美两国教育学者中的关于教育理论的反思和由此带来的争论,所涉及的主要论题和论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学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②教育学是科学理论还是实践理论。

(2)元教育学和教育学元研究的兴起二者都是以学科本身的存在为前提,同时又都试图超乎其上,对其本身加以审视。

但二者也有不同。

(3)成人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成人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成人教育过程和技术的科学,即帮助成年人学习的艺术和科学,以及对以此为目的的关于成人教育的理论、过程和技术的研究。

(4)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是从历史、社会、经济、技术和政治的角度论述教育事实和情境的一些学科的总称。

从根本上讲,由教育学或单数形式的教育科学变为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是人们对教育学科性质的看法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反映。

总而言之,西方教育学的主要发展进程为:①17~18世纪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萌芽;②18世纪以至19世纪早期的教育学家为寻求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而殚精竭虑;③19世纪末出现了教育学多元化的发展态势;④20世纪初的教育学则进一步分化为不同的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上编)
1.怎样认识人的可教性?评析各种人性论对教育观的影响。

答:(1)人的可教性
人的可教性是教育的最深厚的根基,促使一个自然人或在人生活的文化浸润下的社会人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没有这样的期望,就无所谓教育,也无所谓可教育性。

但,教育目的的确立依然是个难以界定的问题,譬如将“热情、积极探索”作为教育的期望,就要继续界定“热情”和“积极探索”的具体所指,而热情涉及到人跟人的关系,探索则除了涉及到对物理直接的认知也涉及到对人存在于其中的文化的认知。

人的可教育性,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①人的生物学能力
人的生物学能力跟文化也是互相作用和影响的,这可以从人的许多疾病都是生活方式导致的,具有社会性上非常显然的看出来。

所谓教育,就是依据人的生物学能力而对文化的改造。

②人沉浸其中的文化的可改造性
文化是人制造的人工环境,这个人工环境有的已经成为客观世界的一部分,比如建造的房屋、道路、教室里墙壁上写着挂着的东西,有的依然停留在思想意识里,譬如对人对事对事物的看法、态度。

千千万万的行为,凝结成一点点习惯,千千万万的习惯,凝结成一点点文化。

这样文化就成为自强不息的天行健,具有正直和勇毅的品格。

那样的品格,是最值得称道的,需要凝聚起意志的力量,在一定的文化框架里(可激励那种力量成长的文化)生长。

人的生物学本性具有尝试新事物的特征,但也天然的具有依赖和懒惰的特征或倾向性,文化促使人的生物能力朝向一个确定的方向发展,这个方向性,正是教育的价值所在。

(2)人性论对教育观的影响
人性论是指人性善恶,这里人性善恶是指人的本性的善恶,分为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两种观点。

①人性本善论
a.观点
善,主要指人有爱他人之本性及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智慧与创造之本性。

这种本性使人与人之间有可能合作、友爱,使社会有可能发展、进步,使个人也可能发展完善。

b.教育理论
他们强调,教育的作用就是顺乎自然,发挥人内在的潜力以及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尊重与充分发展,要对人类社会和人性充满热情,对教育的力量充满信心。

②人性本恶论
a.观点
第一,自然欲望是贪婪的,永远不会满足,是非理性和卑劣的;
第二,人天性是自私的,敌视他人的,人在本性中就富有攻击性,这是造成社会上种种恶行存在的人性之根源。

b.教育理论
教育的主要意义是对人性恶的矫正、改造与控制,以形成人的对社会秩序有益的习惯,通过教育养成的习惯可以成为人的第二天性,使人高于动物,使社会保持秩序。

他们看重的是教育的规范作用。

2.什么是个体的发展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这些规律对于教育工作具有什么意义?
答:(1)个体发展是指人的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性结构与特征随着年龄的推移而发生
不断变化的过程,它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从生命孕育的瞬间开始至跨入死亡的门槛结束。

其发展规律如下:
①阶段性
个体发展沿着一定的程序前进,表现出阶段性,阶段与阶段间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和结构性的变化。

变化既有连续性的一面,也有非连续性的一面。

不同个体的具体发展既受个体发展的基本规律制约,又纷呈差异与独特个体发展是在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其实质是个体生命的多种潜在可能逐渐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②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要求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是品德的养成,都应该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推进。

如: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个体认知发展: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

③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发展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的某些方面在较早的年龄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而有一些方面则需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这一特点要求教育活动要分析个体各方面发展的最佳时期,“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发展关键期: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如:6~12岁学生的思维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较差,14~16岁,抽象思维能力
获得了发展,但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而到了17~18岁,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思维具有开放性。

④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意志、情绪等对整个机体的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形的,培养自信和坚持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2)人性观与教育观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人受教育的可能,教育对人性的完善作用,教育对人性的影响的表现以及人受到同样教育的可能性与权力等问题。

教育影响的实现是一个艰巨的过程。

为了完成这一过程,我们必须认识影响个体发展的各种因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方式与相互关系,认识个体发展必经的阶段及各阶段的特征与关系,正确拟定教育的目标与任务,选择相应的内容与手段,并精心设计教育活动,促进个体的积极健康发展。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①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②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③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④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坚持全面发展。

3.评析各种影响人发展的因素理论。

答:在众多的因素观中,比较有影响的几种观点可以分为下列五种:
(1)单因素论
①内容
a.遗传决定论,片面强调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就是这些先天遗传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的过程,与外界影响、教育无关,外界的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至多也只能促进或延缓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不能改变它的本质。

b.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

简称环境决定论。

其意义在儿童教育和心理学领域也有不同的具体的延展。

c.教育决定论,认为对人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教育,否认先天观念,认为人的一切精神活动、人的认识,都来源于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觉。

②评价
a.意义
从一个侧面提出并论证了该因素对个体发展的意义。

b.缺陷
忽视了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判断过于绝对化,不够全面,但这是人们在认识某一复杂问题时的必经阶段。

(2)三因素论
①内容
个体的发展受来自遗传、环境与教育三方面的影响。

遗传是个体发展的基础,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可能,但不具决定性意义;环境是使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

②意义
在理论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把遗传作为人发展的物质基础,体现了唯物主义精神;突出了社会环境的作用,摆脱了部分生物化倾向;对教育的作用,则强调了它在人的发展中定向、加速与强化的主导作用。

③缺陷
a.三因素论在分类标准上存在混乱,教育对于遗传、环境来说不是同一层次上的;
b.三因素论还没有能包含影响人发展基本因素的全部,对因素间的相互影响也缺乏分析。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其思想方法的形而上学。

这种形而上学突出地表现在:第一,它忽视了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分析只停留在平面、静止的水平上;
第二,它忽视了发展主体是“人”,它的结论停留在生物学水平上。

(3)二因素论
①内容
二因素论把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

a.生物因素,包括人的遗传因素、个体先天特点以及生理结构、机制等方面的总和。

b.社会因素,包括环境与教育等方面。

尤其突出环境因素中人的作用,指出人的发展是在人的活动中实现的。

②评价
二因素论避免了原三因素论分类上的弊病,丰富了有关生物因素的内容。

但对影响人发展因素的探讨并没有跳出三因素论的模式。

(4)多因素论与综合因素论
①内容
a.多因素论
第一,四因素论: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心理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