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教育概论读书心得
悟教育的自然之道——读叶澜教授的“对话”有感
内 外
因 素 综 合 的 结 果 。 这 与 学 生 生 命 的 姿 态 与 不 断 变 化 何 其 相 似 ,
人 也 总 是 不 断 地 在 内 因 与 外 因 交 互 作 用 中 变 化 发 展 。 这 些 变
化 表 面 上 看 似 杂 乱 无 章 本 质 上 是 多 因 多 果 、 交 互 作 用 是 有 其
在 她 的 微 信 朋 友 圈 里 给大 家分 享 。
至 年 2 0 1 8
11
月
1 5 日 已 ,
经 发 布 了 1 07 7 期 。
刚读
叶老 师
对 “
话”
内容时
只 是 感 觉 叶 老
,
师 真能 捕捉大
自
然 的美 很有生 ,
活 情趣。
但 见 叶 老 师 更 密 集 地
持续发
就 引 起 我 的 警醒 :
,
姿 百 态 呈 现 了 丰 富 多 样 、 色 彩 斑 斓 的 美 即 各 有 各 的 美 的 样
,
,
子 。 世 界 上 你 找 不 到 完 全 相 同 的 两 片 叶 子 这 就 是 生 命 多 样 的 ,
美 生 命 唯 一 独 特 的 美 生 命 差 异 的 美 。 每 个 学 生 也 是 生 命 世
问 ‘ ‘
”
“
”
,
教 育 的 真 谛 或 者 是 对 教 育 的 自 然 启 示 。 读 了 这 些 对 话 , 每 个 ,
人 对 此 的 感 悟 一 定 是 不 同 的 。 下 面 谈 谈 我 从 中 悟 到 的 关 于 教
育的
道 自 然 之
。
教 育 的 天 象之 道。
老 叶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心得体会
最近认真研读了叶澜教授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教育信条》,深受启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尤其是对其第二信条:教育通过“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实现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体现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特质,感悟良多。
叶澜教授说,“教天地人事”是用大自然和人类文明的财富,丰富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教育中认识外部世界,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等重要的基础性任务。
这些都是我们教师现在一直在做的事情,不管是教给学生天文地理,还是语言文字,这都是作为“师者”,“传道受业解惑”的基本内容。
大部分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都很好。
但是,还有很重要的一个信条是“育生命自觉”。
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一是,“对自我的生命自觉”,即“明自我”。
明白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做限度之内的事情不做超出射程之外的事情。
二是,“对他人的生命自觉”,即主动承担责任,具有责任意识。
“生命自觉”这个词让我感到很新鲜,对于教师而言,在职业困惑提前到来之时,具有“生命自觉”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在工作、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失败而产生失落感,教师应该学会恰当地控制自己,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短优劣,教师应该善于平静而理智地对待自己,扬长避短,喜欢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同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勾勒出自己的人生蓝图。
教师只有自觉完善自己,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完善,也就是说没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就没有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所以,呼吁关注教师的生命自觉,关注教师的心理素养。
我们每一位教师要走向“生命自觉”,并以享受的心态从事艰难的和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
同时,更要引领每一个孩子走向“生命自觉”。
一个孩子,初中都快念完了,不知道自己这辈子奋斗的目标是什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来学校念书,当然也就不愿意去努力学习——这是孩子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
都说“扶贫先扶志”,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辅差”也应“先辅志”,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的人,是不会为自己的未来作规划、作打算的,也是不会努力学习的,就更谈不上能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读《叶澜12条教育信条》心得体会
读《叶澜12条教育信条》有感何为信条?我想信条是指一个人的原则和主张。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领者,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秉持着什么样的教育信条培养学生就将会培养出怎样的学生。
通读完叶澜教授关于教育提出的十二条信条后,我感触颇多,叶澜教授分别从教育、学校教育和教育学研究三个方面提炼总结了这三者的基本信念、基本认识和基本准则,概要式的表达了对教育的理解、提出了12条教育信条。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信条一中所提到的: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深知这一点,因为当你站在三尺讲台上,你面对的就是活生生的生命,而非机器,现代科学发达,时常会让人误解了教育本身的含义,借助许多媒体我们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多便利,但也是这种便利造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距离。
正如信条中所说的,教育的基础应当是交往,而交往只产生在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在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与孩子的沟通也是教育的一个部分。
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不能依赖于或者说是指望于一项新的信息科技技术可以带来多大的方便,而是要做科技的主人,擅长并合理的运用信息科技去辅助教育而不是主导教育,作为主人扬长避短的运用信息技术,勿忘了教育的初心。
在第二大板块,关于学校教育的几条信条中,我深刻解读了信条五中所提到的“教与学”应相辅相成。
正如文章中所言:师和生、教和学绝非主次、中心和边缘的关系,而是协同依存、交互反馈的合作共生关系。
没有学的教构不成教学当然没有教的学是学习,不是教学。
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但不能作为主体存在,做好学科教学是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但也千万不能将它认作是教师的全部工作。
在我的理解中,教育乃教书育人,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学会倾听与表达、赞赏与帮助,有时候反而比学科知识更重要,因为这些都是学生实现成长的重要过程。
读教育概论之有感
读《教育概论》之有感——对开展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感悟张心心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前段时候在拜读叶澜教授的《教育概论》,特别喜欢其提出的生成性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环节的指导性方法,而这正与我校现行的生成性教学相结合,让我感触颇深。
因此,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开展生成性数学课堂的几点感悟与反思。
一、有效的动态生成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一)合理地“预设”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要考虑学生会有哪些不同的思考和解决方法,各种方法展现后,怎样帮助学生形成新认识。
还要考虑过程性目标的设定,既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又不能漫无边际。
因为这都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思考、自主探究。
要让学生始终走在过程中。
(二)有效地“生成”科学的生成,是有其基本要求的:就是生成必须是思考的结果。
没有思考而生成的材料都应视为无效的生成。
动态生成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是在教师精心设计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多层次创造性的开发、转换与复合。
首先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学生。
课堂上最糟糕的事莫过于教师一看到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反应,就立马沉不住气了,急匆匆的自己上阵,帮学生操作、帮学生思考、帮学生回答。
其实这时,最好的选择就是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判断、自己思考、自己表达。
平等的表达机会,可以拉近人的距离,和谐人的人际关系;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和策略的引导,鼓励学生自觉培养正确的数学学习思维和感知;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能够就他们的数学知识、技能的获取予以必要的点评,以此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策略,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形成,“自我”教育的手段。
二、构建有效的动态生成数学课堂的策略1、增强教师文化素养,以此感染学生,灵活驾驭课堂文化素养是每个专业工作者必备的基础性素养。
教师也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等一系列行为,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教育概论(叶澜)(两篇)
引言: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希望与进步。
而教育概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对教育的全面概括与解析,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了解教育的入口。
本文将围绕叶澜的《教育概论(二)》展开讨论。
概述:《教育概论(二)》是叶澜教授撰写的教育学专著,旨在深入探讨教育的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等基本内容。
该书分为五个大点,分别是教育概念与分类、教育的发展和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功能、教育的内容与组织、教育评价与改革。
下面将从每个大点中详细阐述相关的小点。
正文:1.教育概念与分类1.1教育的概念与本质教育的定义与解释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的目的和任务1.2教育的分类按对象划分的教育: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等按内容划分的教育:学科教育、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等按方式划分的教育: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社会教育等2.教育的发展和社会2.1教育的历史演变原始教育的形态和特点古代文明社会的教育特征近代教育的兴起与发展2.2当代社会的教育问题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当代教育的挑战与困境儿童教育的社会问题与解决途径3.教育的目标与功能3.1教育目标的种类与层次个体发展的目标与功能社会发展的目标与功能国家与民族发展的目标与功能3.2教育的培养功能与实现途径人的全面发展与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实现社会价值观的传承与培养4.教育的内容与组织4.1教育的内容设计与组织方式学科知识的教育与组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教育的体验与实践教育4.2教育的课程与教学设计课程的目标和结构设计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学生评价与教学反馈机制5.教育评价与改革5.1教育评价的概念与内容教育评价的定义与特征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手段教育评价与教育质量的关系5.2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改革的动因与方向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与策略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未来展望总结:通过对《教育概论(二)》的内容分析与阐述,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概论课程的重要性和广泛性,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对教育的全面认识,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和研究教育问题。
教育学基础框架的深度解读——读《教育概论》有感
在该书的内容安排上,作者从“教育”概念的界定到具 体每个问题的分析,都力求做到清晰、严密,在展示自己思 路的同时,摆出问题,使读者随着问题的展开进行思考、讨 论。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材中曾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 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4。该定义首先将教育称为一种“实 践活动”,说明教育不只是一种理念或制度,此外,强调教育 的发生是在社会背景下,说明社会不单单是个体活动,而是 与社会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联系。然而,叶教授在给教育与 学校教育作概念界定时,遵循了两点原则,力求做到在给教 育定义时客观公正。“第一,在给教育这个概念做界定时,要 充分考虑教育作为事实存在的复杂性,而不只是已有概念 界定的纷繁性。概念的界定要尽可能地涵盖教育的各种实 存,避免以偏概全;第二,要明确形成概念的认识目的,并以 此作为依据去作界定,……”[1]3 所以,叶教授将教育定义为: “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 动。”[1]10 将学校教育定义为:“……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 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1]12 作者在此并未用“促进”一词代 替“影响”,是因为不管教育是起促进作用抑或阻碍消极作 用,都必须考虑其是不是现实存在的,不能因为历史和现实 中对教育概念界定的分歧而影响概念界定的客观性和整体 性。
2 0 1 2. 0 8 ( 下 旬 刊)
教研
教育
刘雅西 孙刚成
(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陕西·延安 716000)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7894(2012)24- 0021- 02
摘 要 《教育概论》作为建构教育专业学生基础框架的必 读书是非常有必要的,叶澜教授对于教育定义、教育要素、 教育与社会与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均有自己独特的、 客观的 见解。 该书通过总-分-总的整体结构,深刻阐释了客观实在 的“教育”定义、教育具体的主客体关系和教育两大功能的 关系,为读者提供了一幅教育学基础框架的严谨图谱。 关键词 教育学基础框架 教育内涵 主客体关系 教育 功能 A Deep Interpretation on the Basic Frame of Education: On reading "Education Outline" // Liu Yaxi,Sun Gangcheng Abstract "Education Outline" written by Ye Lan is very essential to frame the basic knowledge of education. Professor Ye points out her own thesis on the definition and factors of educ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ducation, society and human beings with unique perspectives. The Book profoundly interprets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the definition of "education", specif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as well as the two main functions about education by an Introduction—Elucidation—Conclusion form, provides readers a precise structure chart on basic education frame. 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 frame;connotation of educ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educational functions Author's address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Yan'an University,716000,Yan'an,Shaanxi,China
叶澜教学反思名言
叶澜教学反思名言1.叶澜教授文章读后感[叶澜教授文章读后感]2010年01月11日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作为教师,我们每一个人都亲身经历并参与书写过一段共和国的教育史,由于各自所处时代不同,这段教育给我们留下的精神印记和教育气质也不一样,叶澜教授文章读后感。
60后教师,生于国家浩劫却又是一个火红而单纯的岁月,高等教育尚属于精英教育,为理想和事业而献身——“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这代人接受的最初的职业道德教育。
重视“双基”、强调基础是当时最重要的教育理念。
70后教师,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比60后少了磨难,多了冲劲和活力。
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建构是当时教育改革的重点,同时,应试教育的激烈竞争也拉开了大幕。
80后教师成长在物质文化生活飞速发展时期,也是高等教育全面扩张走向大众教育的时期,教育改革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推进,却又是应试教育进入登峰造极的时期,这一代教师个性强、视野开阔、知识更新快,但在知识素养、责任心、进取精神等方面由于个体的差异显得参差不齐,优秀教师成长速度、崛起规模明显落后于前辈教师,读后感《叶澜教授文章读后感》。
现如今,我们面临共同的教育背景与时代要求,三代教师都面临机遇和挑战:60后教师如何延长职业高峰期,涌现更多的名特级教师和避免少部分教师被边缘化;70后教师如何成为各级学科带头人,如何实现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转型;80后教师如何提升综合素养,成为令人放心的优秀后备教师群体。
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叶澜教授在文中告诉我们,一方面教育随时代在发展,不断提出需要我们解决的新问题。
另一方面,教育也是有规律的,比如夸美纽斯、凯洛夫至今仍有研读的价值,“文化要传承发展、个体要成长发展,都不能没有基础”。
同时,教育更应该具有生命本源价值,如“知识、技能的习得、运用和发展是人生一辈子不能没有,且是易见、易识和可变的。
但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时代所经受的教育,对个人心灵、精神、气质的孕育,却留在生命的深处,在需要的时候,它会唤醒内在的力量,以一生的积累和独特的姿态,去回应所面临的时代,去圆心中的梦。
叶澜《教育概论》读书心得
叶澜《教育概论》读书心得叶澜《教育概论》读书心得仔细拜读了叶澜教授所著《教育概论》,收获良多,概括一下,有以下特点与感受。
一、遵循“综合—分析—综合”研究路线这一研究路线很好的体现在整书的结构中,第一章是对教育系统内部结构的总体性的分析,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狭隘的、非整体性的、平面式的、简单的有关教育的认识中摆脱出来,形成立体结构的教育图式,并把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区别开。
接下来的两章是研究宏观层次的教育,第四、五章则进入到教育活动的微观层次的研究,着重探讨了有关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一般理论性问题,以及人生每一阶段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联系以及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特殊意义。
最后一章中,进入到新的综合——教育、社会与人相互关系的综合。
在本书中,关于“教育的内涵”本身,叶澜突出了教育活动“人为性”这一教育与自然的重要差异;突出了教育活动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这一与其他社会活动的重要差异。
并且指出,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相比,最大的差别是在其社会性上,并提出教育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和为了社会的活动。
二、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这一著作,是作者在担任多年丰富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各方面经验的成果,同时也是其与学生共同劳动的结晶。
因此,这本书是经得起实践的考验的。
三、完整性的介绍了有关教育的各个方面对过去研究较少的教育与人口、教育与文化都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在今天看来,也有其一定的完整性。
试想,一个没有接触过教育学的人,当他读完这本教材的话,也可以对教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更加深入的学习教育学提供了一个窗口。
四、教育学对人的研究之特殊视角书中第四章提到,在以往相当一部分教育学教科书中,主要采取“搬运”和“相加”的方法:把心理学、生理学中有关对人的个体研究的成果或者哲学中有关人性的问题的各种观点搬到教育学中的相关部分。
将他们相加,再补上一些教育方法的建议,就构成教育学有关该课题的主要内容。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在阅读叶澜教授的《教育概论》一书时,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教育本质和真谛的大门。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洞察、系统的阐述和独到的见解,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叶澜教授开篇就强调了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她指出,教育具有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重功能。
对于个体而言,教育帮助我们发掘自身潜力,塑造健全人格,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而对于社会来说,教育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书中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让我深受启发。
叶澜教授认为,教育目的不应仅仅局限于培养某种特定的职业技能或知识体系,而应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这种全面发展包括了身体、智力、情感、道德等多个方面。
教育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具备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让我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实践,是否过于注重应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教育过程这一章节中,叶澜教授强调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她指出,师生关系不应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应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营造一个积极、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叶澜教授还深入探讨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她认为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内容,而教学则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
课程的设置应当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特点,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而教学方法则应当多样化,灵活运用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使我认识到,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教学方法的创新,更要注重课程内容的优化和整合。
书中对于教育评价的观点也让我印象深刻。
叶澜教授指出,教育评价不应仅仅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而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教育概论》读后感
《教育概论》读后感《教育概论》是一本由叶澜所著的教育学入门读物,共分为六个章节,涵盖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教育与个体的发展等多个方面。
读罢此书,我深感该书的全面性、条理性和科学性,对于学习教育学的初学者来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首先,本书的内容非常全面。
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开始,以历史演变和各子系统为线索,展开了对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详细阐述。
接着,又从教育与个体的发展的角度,进行了理论概述和人生阶段与教育的关系等内容的介绍。
作者以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全面地展示了教育在社会和个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教育的重要性。
其次,本书的条理清晰,结构合理。
每个章节都按照一个主题展开,且在主题之间有着明确的逻辑连接。
叶澜以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线索,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个体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分析。
同时,每个章节内部的内容也有着清晰的组织结构,通过标题、小标题、段落落款等方式,使得读者能够很好地掌握每个章节的重点和主题。
此外,本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理论性。
叶澜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教育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对于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个体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他不仅介绍了相关的理论,还引用了实证研究的案例来支持他的观点,使得读者能够对教育学的理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时,他也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观点,对于读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启发。
最后,本书不仅适合作为系统高校专业教材,也适合教育工作者参阅。
对于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本书能够帮助他们全面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本书提供了大量的教育实践案例和理论支持,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育学的知识。
总的来说,《教育概论》是一本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科学严谨的教育学入门读物。
它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历史演变、了解教育与个体发展的一般理论概述,从而提供了一个全面认识教育的视角。
无论是学习教育学的学生,还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士,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叶澜新基础教育读后感
叶澜新基础教育读后感叶澜新基础教育读后感一:在空闲时间里,我每天都坚持读叶澜教授撰写的《新基础教育》,这本书的理论性很强,我觉得有的地方我还没有能力去真正地理解,但有的地方我觉得很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切实际,比如叶澜教授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追求的学校效应概括为四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留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这四句话,我觉得非常有针对性,形象生动地勾勒了转型前后学校日常实践的不同形态,呈现了“新基础教育”理念所追求的“生命活力”、“教师智慧”、“学生成长”和“主动发展”等主题词。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能够在工作之处就接触到叶澜教授的新基础理论,我觉得我很幸运,这本书我还需要一遍遍地拜读才能慢慢地透彻地领悟其精华和寓意,我的感受很深,其中,我对书中教师角色理想重建感悟较深。
书中指出,教师要主动从传统的角色定位中走出,形成新的角色理想,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实现自我更新。
我认为,传统的教师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是自古就有的真理,然而,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还想再加上几个词:创新,与时代接轨。
今天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传递人类文化、知识、技能上,停留在让学生只知学习与继承,不思也不会创造的水平上。
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点燃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树立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远志向,才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价值。
与此同时,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和作为教育专业人员的教师,其自身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问题,也以从未有过的鲜明方式突显出来了。
因为,“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
所以,我会不断进行自我的创新,以造福于我的学生们。
叶澜新基础教育读后感二:利用假期阅读了“新基础教育"这本书,书中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落到实处。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读书笔记《教育概论》是叶澜教授在长期教学和研究实践中结出的硕果,本书共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教育,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社会、教育、人之互相关系。
在此基础上将全书共分六章,在最后叶澜教授简述了这部著作的缘起,简介了此书的研究对象“教育整体”,说明了研究路线:循着综合——分析——综合的路线前进,交代了在具体分析每一个问题时的基本方法,力求基本概念界定清晰和逻辑结构严密,并把自己的思路展示出来,把问题与不同观点摆出来。
通篇表达深入浅出,语言精练,是一本很具有智慧的教育学专著。
对于一名非师范生,一名刚刚接触教育学的我来说,这本书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
那分析透彻的篇章,那见解独到的段落,甚至那一个个美丽的字眼都足以转送给我无数妙不可言的神韵,引起我的遐思翩翩,思绪飞扬。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环环相扣。
第一章界定教育的概念,是对教育系统内部结构的总体性的分析。
第二、三章阐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历史的分析揭示两者的规律性联系;分析教育子系统与其他主要的社会子系统的关系,使对教育与社会各方面关系的认识变得更为深入细致。
第四、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进行到教育活动微观层次的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联系以及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特殊意义。
在最后一章中,综合考量教育、社会与人的相互关系。
作者把这一综合的焦点聚在两大教育功能的相互关系上。
在“结束语”部分,讨论了教育的基本特征这一带有全书小结式的问题。
叶澜教授把《教育概论》的研究对象规定为“教育整体”,即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而不是取其中的一部分,在第一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中,作者叶澜把教育分为广义教育与狭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
同时作者认为教育的概念是对教育活动的概括,因此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
读叶澜《教育学原理》有感(全文)
读叶澜《教育学原理》有感在本科学习教育学的时候,我们开设了教育概论这门课程,当时选用的教材不是叶澜教授编写的,但是对于她的书是早有耳闻,后来真正的接触到她编写的《教育学原理》是在准备考研的那一年。
因为叶澜老师的《教育学原理》是全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指定参考教材。
教育学科班出身的我本以为这本教材又会和其他教育学专业书一样,是一本很枯燥乏味的书。
读过以后,我的想法完全变了,叶澜教授清楚的思路,明确的观点,毫不模糊的总结和比较和对教育领域研究必要性的社会,历史和理性的分析使我深受启发。
该书立足于教师进展需要,为教师提升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素养,用教育学原理的眼光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解读中形成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看到教育学原理的存在与意义服务。
书的前言中就曾提到,要在同类教材的基础上再出一本,当然,这是有很大难度的。
在教育学教材繁荣的今天,这本书能在众多的教育学教材中脱颖而出,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指定用书,在我看来,它的特色在于以下几点。
一,它是XX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享受”教师之旅的结晶。
我们知道,实践出真知,认识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叶澜教授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在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及当代ZG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改革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正如她在书中所说,“教师的人生之旅,兼有精神之旅和身体之旅”,诚然,这本《教育学原理》就是叶澜教授教师之旅的结晶,是多年实践的产物,是XX做研究“做”出来的。
20世纪80年代末,她在提出教育学要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自我意识的“上天”工程的同时,就提出了注重实践的“入地”工程,在多年的实践探究中,她已出版了《教育概论》、《“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ZG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等;撰写并主编的丛书与研究报告有“教育学科元研究”丛书、“世纪之交ZG基础教育改革”系列丛书、“新基础教育”探究性研究系列丛书、“新基础教育”进展性研究系列丛书、《ZG教育学科进展年度报告》等。
叶澜教育概论读后感
叶澜教育概论读后感篇一叶澜教育概论读后感读了叶澜教授的《教育概论》,我这心里呀,就跟那煮开的水似的,翻腾个不停。
说实话,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啥新鲜的?”可看着看着,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这书里讲的东西,那可真是让我有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叶澜教授说的那些教育理念,就好像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教育的那些模糊认识。
比如说,她强调教育要关注人的发展,不能只是盯着分数看。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整天被各种考试、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那时候我就在想:“这学上得有啥意思?”现在明白了,可能当时的教育方式有点跑偏啦。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不看分数看啥?”可我觉得吧,分数真不是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
一个人的品德、创造力、实践能力,这些难道不比分数重要得多?就像一颗种子,你不能只看它发芽的时候有多高,得看它以后能不能长成参天大树,能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对吧?再比如说,书中提到教育要促进个体的主动发展。
我就在想,我们平时的教育是不是有时候太被动了?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真的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吗?可能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好像更深了一层。
但我也在想,理论是挺好,可真正落实到实际中,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尝试、去摸索。
总之,读了《叶澜教育概论》,我是深受启发,也希望未来的教育能变得越来越好!篇二叶澜教育概论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叶澜教授的《教育概论》,我这脑袋里简直是刮起了一阵思想的风暴!说真的,以前我对教育的理解那是相当肤浅,觉得教育不就是老师教、学生学,考试拿高分嘛。
可这本书就像一把大锤子,一下子把我那狭隘的想法给敲碎了。
叶澜教授说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生命发展,让每个人都能成为独特的自己。
这让我不禁反思,我以前接受的教育是不是太模式化了?大家都朝着一个标准去努力,就像工厂里生产出来的标准化产品一样。
读_教育概论_有感
文学评论叶澜教授的这本《教育概论》,可以说是我这个跨专业学习教育学专业的门外汉的敲门砖。
书中的很多观点至今都毫不褪色。
这本书首先从宏观的角度对教育系统进行了分析,使我们对教育系统的性质、要素、结构和功能等有了一个初步的总结性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详细叙述了教育与社会、与人的发展的联系,并在最后写明了教育、人、社会之间的关系。
整本书读下来,使我深入的了解了教育,了解了教育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它关系着我们的方方面面,不论是人口、社会物质生产、政治、文化等等社会因素都与教育息息相关,互相作用。
正因为教育的作用对象是人,因而教育与社会与人永远是并行前进才能发展的。
如书中所讲,教育是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要从整体上鸟瞰式地把握教育系统的要素、结构与功能,构建整体认识的需要。
第二章从历史的角度,总结作为整体的社会大系统与教育子系统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第三章则从社会各系统之间关系的角度,研究教育子系统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则是对教育与个人发展进行探究,从一般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教育观与受教育者个体发展观的关系以及影响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因素。
最后,则以教育为立足点,综合认识社会,教育,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了解了社会与个体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与社会及教育与个体两类不同相互关系之关系。
在此,主要就教育与其他社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做一些深入的探讨,分别从教育与人口方面,教育与政治、经济方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浅薄看法。
教育与人口。
教育对人口数量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经一些人口学家研究后得出结论:全体国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人口出生率的高低成反比。
为何受教育的程度越高,人口增长越慢?根据现实生活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受教育年限的控制。
由于要接受高等教育而推迟婚育年龄,减少孩子数量。
2、掌握了可以控制生育的知识。
3、贪图享乐逃避社会责任。
4、希望孩子接受教育的愿望强烈并深知教育费用的昂贵,因此控制了生育。
读叶澜教授文章体会.
读叶瀾教授文章体会叶瀾教授提出“教育是直面生命、通过生命、为了生命成长的人类伟大而特殊的事业,基础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为学生打好生命底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一个学校教育的发展、变革和创新,在于教师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改变,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不要忘记你的课堂是一个生命场,去尊重每个每一个生命,为为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从课堂出发,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去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知道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的能力,求知欲的原始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永无止境地去钻研,去实现,进而得到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都很浓厚,求知欲望非常强烈,他的数学素质也会得到较快发展。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想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就一定要解决学生的兴趣问题,当学生对数学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兴趣时,他们就会愿意学、主动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只要这样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从而缩小差距,实现学生个人价值,发展学生的个性。
一、利用数学课本身的美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兴趣,教师一开始就要向学生渗透数学课这门学科的特点,其实数学有很强的美感,如数学学科本身知识结构具有内在美,结构严谨,呈螺旋上升;数与形特征具有外在美,例如如在讲垂线的时候,让学生欣赏奥运会体操比赛中的吊环表演,把精彩的瞬间画面定格,从数学的角度去欣赏,运动员身体笔直,或垂直的样子,进而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图形美;以及在讲授证明过程中恰当引入辅助线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巧妙的美,在几何证明中表现出的数学语言符号、图像信息简洁美,探索思路解题过程美、作用美等等。
作为教师,要依据青少年特殊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精心数学教学中提炼蕴含的数学美,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也是一个绚丽多彩的美的世界,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习情感。
2023年《新教育》读后感_5
2023年《新教育》读后感2023年《新教育》读后感1今天我又一次学习了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书中的语言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
叶澜教授数次强调着“教师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生命,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
……教师的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这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个体差异和独立人格、思想的人”的见解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最关注的是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
教育对于学生和教师生命成长的意义是什么?究竟怎样的教育活动是最利于生命成长呢?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又一次让我我明白了改变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关注学生的表现,倾听学生的意见,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被动学习上升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发挥出来,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以前我认为只要上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看起来热热闹闹,这堂课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就可以说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想法。
真正意义上的好课,不仅要看这种表面的活,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思维深处真正活起来,学生表面的活是基于他们经过理解而来的,而不是为了纯粹的表现。
正如《为思维而教》一书中提到的我们的教育,老师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转表教育观念,真正去触动被教育者的灵魂,使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真正调动学生的思维细胞上去。
在叶澜教授的教育理念中,追求“动态生成”成为新课标下课堂的终极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一个个活跃的生命体,他们往往会脱离你为他们精心布置的轨道。
有时他们独特甚至离奇的想法会打乱你的教学思路,这时如果你一味死板地将学生拉回你所设置的固定轨道,那么你很有可能失去这些无法预约的精彩片段而使你的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
如何做到课堂的动态“生成”呢?如果你能顺应童心,把握好这样的契机并及时将它转化成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并带着期望分享他们的童趣,那么你就能和学生一起感受无法预约的精彩,充分感受课堂生成给课堂带来的缤纷。
关于教育学的读书报告
教育学的读书报告关于教育学的读书报告关于教育学的读书报告对于初涉教育学领域的我来说,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甚至于脑海中关于教育学最基本的概念理论都没有一个系统的体系框架,这就不可避免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制约了我的进步与发展,因此,这学期在孙老师的建议下,我阅读了叶澜教授著的《教育概论》。
与一般教材性书籍不同的是,叶澜教授著的《教育概论》不是堆砌理论探寻概念渊源,而是立足于教育,揭示教育与其主体——人,以及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之间的联系,最后专设一章探讨了社会、教育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高屋建瓴的写作方式有一个好处就是抓大放小,紧紧围绕教育最重要的两大职能——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来阐释教育的意义及作用,并通过论述教育的基本概念及要素结构与功能、教育的发展进程,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以及教育与个体发展和人生阶段的相互关系,实现全面多方位审视教育的目的。
本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从教育的概念界定,教育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入手,简要分析了教育的基本构成;第二章和第三章论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从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历史演变和当代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两方面展开,详细论述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对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和人类自然生态、社会物质生产、社会政治和文化间的相互关系;第四章和第五章论述了教育与人的发展间的关系,从教育与个体发展相互关系的一般理论及人生阶段与教育两方面展开,正确认识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生各个不同阶段教育的特点;第六章作为本书的总结,综合前面章节的内容,论述了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从分析社会与人相互关系的存在模式以及教育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两大功能的相互关系展开。
关于“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学者从各种角度作过回答,有的从教育价值的角度,有的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有的从教育内容与方法的角度,有的从教育本质的角度。
由于时代不同、角度不同、个人所代表的阶级、所取的价值观和思想方法的不同,这些回答就很不相同,甚至有可能完全对立。
最新整理读叶澜《用“是”与“不是”来读懂教师》有感范文.docx
悟教学之道,做幸福教师——读叶澜《用“是”与“不是”来读懂教师》有感封爱群2019年6月4日,我学习了潘校长分享的叶澜教授《用“是”与“不是”来读懂教师》这篇文章,心有所动,忍不住一吐为快。
叶教授是从两个维度来说读懂教师的。
一个是“关系”维度(包括教师与变革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科的关系、教师与自我的关系),在关系的意义上读懂教师。
一个是“不是”与“是”的区别维度。
在“不是”与“是”的区别中读懂教师,这是有针对性的表达,不是绝对的表达。
文中,叶教授提到“关系”、“是”与“不是”这两个维度,里面的这些内容:“教师与变革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科的关系、教师与自我的关系”等,触动了我的内心,我当即在文章后面留言,成了“精选留言”:是的,只有教师发生变化,真正把学生看作主动发展的主人,真正与学生共同投入教学,互动对话,才能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同时教师也获得智慧成长。
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
《课程标准20xx》里也提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就是要求我们让学生参与课堂,让课堂创生活力;倡导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中,实现教师的角色转换,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促进师生的发展。
惭愧的是,我教书都有二十多年了(或者像我的教师),却竟然不懂得真正的教学就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懂得以学生为主体,互相对话,把学生看做发展的主体,最大程度上激发他们内心的潜能,促使他们生命的成长,同时自己也不断获得教育智慧。
这与叶教授所言如出一辙,这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当下我们亟待改善和做好的事情。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我,还有许多像我一样的老师,都应当时刻注意并努力做到这些。
教师与变革的关系是:1、教师不是上级制度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教师是人,是经过长期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是有思想的实践者。
2、教师不是他人改革经验的照搬者,而是“有发现的研究者。
”3、教师不是教育变革实践的操作者,而是“有创生能力的变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