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炭疽病的防控及公共卫生

合集下载

野生动物炭疽病的诊治

野生动物炭疽病的诊治

野生动物炭疽病的诊治炭疽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危害动物和人类,具有高度的致死性和传染性。

在野生动物中,炭疽病主要影响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如野牛、驯鹿、麝牛、黄羊、野狗、虎、豹子等。

炭疽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任何人和动物都可能感染。

因此,在野生动物疾病控制中,炭疽病的防治非常重要。

一、炭疽病的症状1.皮肤型炭疽病:最常见的症状是皮肤局部肿胀、发红、发硬,随后形成疱疹,并向四周扩散。

疱疹破溃后形成肉眼可见的溃疡,溃疡内可见暗红色病灶或坏死组织。

同时出现局部淋巴结炎症,引起淋巴结疼痛、肿大。

皮肤型炭疽病可自愈,但如累及其他组织,可引起全身症状,其死亡率高达20%。

2.消化型炭疽病:症状表现为进食后1-6天内,发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可引起中毒性休克,死亡率高达50%。

3.呼吸型炭疽病:由呼吸道感染引起,症状表现为发热、寒战、肌肉酸痛、胸闷、咳嗽、呼吸困难等,重症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并逐渐转化为败血症。

二、炭疽病的诊断方法野生动物炭疽病由于症状多样化、致病菌感染途径复杂,临床诊断较为困难,需要通过病原学、病理学和实验室检测等方法进行确诊。

1.病原学检测:炭疽病的致病菌是炭疽杆菌,通过采集患病野生动物的血液、皮肤、黏膜、排泄物等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和培养,依据形态特征和鉴定方法,进行炭疽杆菌的鉴定,确定病原菌。

炭疽杆菌通常被培养在含有5%未加热羊血的香烟蛋白胨琼脂中,温度一般在37℃左右。

2.病理学检测:对野生动物死亡后的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如皮肤、淋巴结、肝脏、脾脏等组织,观察组织病变的形态特征、炎症反应、坏死和出血等情况,了解病理变化程度和病理类型,进一步确定病因。

3.实验室检测:采用免疫学、生化学等实验室检测技术,可通过血清学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PCR技术等方法,对患病野生动物的血清和组织样本进行分析和检测,进一步诊断疾病。

对于野生动物炭疽病的治疗,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动物炭疽病的病理及防控建议

动物炭疽病的病理及防控建议

2022年第12期D O I :10.3969/J .I SSN.1671-6027.2022.12.019动物疫病多以突发性让许多养殖户束手无策,炭疽病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炭疽病多以预防为主,病畜及被病菌污染的环境、器具等为传染源,由于炭疽病是人畜共患病,病死尸处理消杀工作要认真对待,否则很有可能会扩大影响范围,各防疫区要认真排查有关动物炭疽的排查工作,避免患病动物肉流放市场。

1动物炭疽病的病理炭疽病多发于食草动物,其次是肉食动物,比如,绵羊和牛就是最易感染的牲畜群,而猪多以慢性咽喉肿胀为典型症状,感染性比较低,炭疽病有着较强的传染性,生病动物的排泄物以及分泌物都能够形成芽孢,进而影响整个养殖范围。

目前,市场中最应该注意的还有患有动物炭疽的尸体,这也是传播疾病的主要传染源,如果把病原体埋在土中,很有可能会导致这片区域形成长久的疫源地,从而传染给其他动物。

炭疽病一般是由动物食用带有被污染的饲料或者是水源而感染,一小部分是通过昆虫的叮咬,从而造成皮肤感染。

一般在临床的症状中,患有炭疽的动物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三种类型。

(1)最急性型临床多发于牛、绵羊、鹿,最急性的表现一般是动物突然的出现昏迷状态,然后全身痉挛,很快死亡,主要临床表现有:死前体温居高不下,精神不振,全身抽搐,口腔、鼻孔、肛门等会出现流血现象。

(2)急性类型的主要有牛、马等,它们的病情持续时间要比最急性的类型时间长一些,在这期间,动物身上会出现咽喉肿胀的情况出现,造成动物呼吸困难,如果及时治疗得当,很有可能会痊愈,否则也会逐渐危机生命,动物发病的常见部位,随着炭疽芽孢侵入的身体部位不同,而临床差异也不同,比如病牛多发病咽喉、颈部、腹部等部位,这些部位一般出现发炎和溃疡比较多,俗称炭疽痈。

(3)亚急性发病动物主要是家养或野生动物,比如犬、猫、野猪等,一般炭疽病多表现于胃肠道感染,也有一些多表现于咽喉部,比如猪一般摄入芽孢菌后,咽喉部淋巴部位会出现坏死,甚至是水肿现象,最后导致呼吸困难窒息死亡。

炭疽病防控工作总结

炭疽病防控工作总结

炭疽病防控工作总结炭疽病是由炭疽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疾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炭疽菌是一种产生芽孢的细菌,主要存在于土壤、草地和动植物体内。

它具有高度的致病性和传染性,可以引起动物体内多种器官的病变,对于养殖业和畜牧业产生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防控炭疽病,我们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工作。

一、加强宣传教育针对养殖户、畜牧业从业人员和相关部门,我们积极开展炭疽病的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培训讲座、组织现场观摩等方式,向大家普及炭疽病的预防知识和防控措施,提高大家的疫病防控意识和能力。

同时,通过媒体宣传和社区宣传,扩大宣传覆盖面,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二、建立疫情监测体系疫情监测是炭疽病防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建立了完善的疫情监测体系,包括动物定期检测和疾病报告制度。

动物定期检测主要通过定期对养殖场和牲畜进行检测,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控;疾病报告制度是指在发现疑似疫情或确诊病例后,要立即向有关部门进行报告,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三、加强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炭疽病防控的重要手段。

我们积极组织疫苗接种工作,确保养殖场和畜牧场的动物得到及时的疫苗保护。

同时,我们加强对疫苗生产过程的监督和质量控制,确保疫苗的安全有效性,提高疫苗接种的成功率和保护效果。

四、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炭疽菌主要通过接触、消化和呼吸途径传播,所以环境清洁和消毒是炭疽病防控的重要环节。

我们加强养殖场和畜牧场的环境清洁工作,定期清理和消毒污染区域;加强饲料和水源的消毒,阻断传播途径;加强动物的卫生保健工作,定期观察动物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五、加强国际合作和经验交流炭疽病是一种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疾病,在防控过程中需要国际合作和经验交流。

我们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炭疽病防控机构建立联系和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疫情监测、疫苗研发、防控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互相学习和借鉴经验,提高炭疽病防控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通过以上的工作措施,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动物疫控中心炭疽病防控工作小结

动物疫控中心炭疽病防控工作小结

动物疫控中心炭疽病防控工作小结动物疫控中心炭疽病防控工作小结炭疽病是一种危害较大的动物疾病,可影响牲畜的健康和生产。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炭疽病,动物疫控中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本文将对其防控工作进行总结。

一、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动物疫控中心通过密切关注全国各地动物疫情,及时发现和报告炭疽病病例。

同时,还对可能发生疫情的区域进行预警,并要求牲畜养殖场按照规定报告疫情情况,确保疫情发现和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二、开展宣传教育动物疫控中心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养殖户和民众的宣传教育,提高炭疽病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中心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相关防疫知识和应对措施,并组织疫情防控专家进行现场宣讲,以加强居民和养殖户的疫情防控意识。

三、加强饲养管理和疫苗接种中心要求养殖场采取科学、规范、健康的饲养管理措施,加强牲畜的管控。

此外,在疫苗接种上,动物疫控中心积极推广和应用先进的疫苗技术,对养殖场进行疫苗接种工作。

通过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预防炭疽病的发生和传播。

四、建立疫情应急预案疫情应急预案是防控疫情的重要保障,动物疫控中心建立了完善的疫情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对疫情应急处置工作进行了详细规划和教育培训。

中心同时开展应急演练,让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应对疫情的技能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应急能力。

五、加强合作和互助防疫工作需要各方配合和合作,动物疫控中心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和互助机制,通过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应对疫情。

同时,中心还加强了与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沟通和合作,在国际合作中推动动物疫情防控技术的交流和合作。

总之,动物疫控中心在炭疽病防控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科学的措施。

中心将继续加强动物疫情监测和报告、扩大防疫知识宣传、加强养殖管理和疫苗接种、建立健全的疫情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并通过与各方合作互助,不断提高炭疽病防控的水平和能力,确保动物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性以及牲畜的健康和安全。

猪炭疽病的临床症状 猪炭疽病的防控措施 - 养猪技术

猪炭疽病的临床症状 猪炭疽病的防控措施 - 养猪技术

猪炭疽病的临床症状猪炭疽病的防控措施-养猪技术猪炭疽病(Anthrax)是由炭疽杆菌所引起的各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类共患的传染病。

临诊上表现为急性、热性、败血性症状。

病理变化上的特点是呈败血症变化,天然孔出血,血液凝固不良,呈煤油样,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及浆膜下组织呈出血性胶样浸润。

猪对炭疽杆菌有较强的抵抗力,猪炭疽发病少,多为散发,中国一些地方有本病发生的报道。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猪炭疽病的临床症状猪炭疽病的防控措施。

1、病原特性炭疽杆菌是一种大杆菌,经过革兰氏染色呈阳性,菌体直且长,长度为3-5 μm,宽度为1~1.5 μm,生有荚膜,没有鞭毛,无法运动。

病畜体内或没有解剖的尸体内存在的活炭疽不会形成芽孢,但只要在空气中暴露,由于接触氧气,加之温度适宜(即12-24℃)就能够形成芽孢。

芽孢往往位于菌体中央或者略微偏向一端,且小于菌体,呈圆形或者卵圆形。

炭疽杆菌的繁殖型菌体具有较弱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在气候炎热夏季,没有解剖的尸体内的病菌经过24~96 h发生死亡,而在阳光照射下经过6-15 h发生死亡,在干燥的血液中只能够存活1个月左右;在70℃高温处理10 -15 min会发生死亡,经过煮沸会立即发生死亡,而在20~10℃能够存活3星期,且大多数消毒药都能够能在短时间内将病菌杀死。

但当菌体形成芽孢后就会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力,即使在干燥环境中也能够生存30~50年,在阳光下照射能够存活100 h左右,在土壤、毛、皮张以及掩埋病死动物尸体土壤中存在的病菌能够生存长达10年之久。

另外,在粪堆中病菌在72-76℃温度时需要经过4天才能够死亡,煮沸也需要至少15 min被杀死,在1 21℃高压灭菌经过10 -lo min才能够被杀死。

4%碘酊作用2 h、3%~5%来苏儿作用10-24 h、5%石炭酸作用1~3天也能够杀死芽孢。

2、临床症状最急性型通常呈现败血症,即病猪突然出现发病,快速发生死亡,病程持续时间较短,表现出呼吸严重困难,可视黏膜发绀,天然孔流血,皮肤呈煤焦油样,但较少发生。

家畜炭疽病的诊断和防控措施

家畜炭疽病的诊断和防控措施
芽孢 。在体 内能在菌体周 围形成 很厚的荚膜 , 该菌的芽孢有 很强 的抵抗 力 , 在土壤 中能存活数 十年 , 在皮 毛和水 中能存 活4 ~ 5年 。 煮 沸需 1 5 — 2 5 mi n才能杀死 芽孢 。 消毒药物 中以碘 溶液 、 过氧 乙酸 、 高 锰酸钾及 漂 白粉对 芽孢 的杀 死力较强 ; 。
炭疽杆菌能产生多种外毒素 即炭 疽毒素 , 而本 菌的毒力 主要
腐败 , 皮下及浆膜下有 出血性胶样浸润 , 脾脏明显肿大 , 脾髓 软化 如泥状等变化 , 对 炭疽 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采取 临死前或死后 末梢血管 ( 耳、 肢) 中的血液涂片 , 进
行荚膜染色 , 镜检可见带有膜 、 两端如竹节状粗大的杆菌。 单 在或呈 短链 , 菌体呈红 色 , 荚膜 呈紫红 色。革兰 氏染 色为 阳
之邪伤 害肺卫而传 人脾 , 以致脾 经疫毒 湿热之邪 蕴聚 , 重蒸 脾经 , 病邪久 郁不解 , 中焦 气机阻遏 , 传导 失常 , 伤害血管 、 脏
腑, 故见脾黄之症 。
3 临 床 症 状
畜群 , 应全群测温。 对体温升高及可疑病畜 , 先注射抗炭疽血 清, 大家畜 1 0 0 ~ 3 0 0 m L ; 猪、 羊5 0 ~ 1 2 0 m L , 5 — 8 h如体温不 降 ,
兽 医卫 生
家畜炭疽病 的诊 断和 防控措施
田培 生 , 信 丽 双 , 田培 东
( 1 . 吉林省通榆县 动物疫病预 防控制 中心 ,吉林 通榆 1 3 7 2 0 0 ; 2 . 吉林省通榆 县兽药监察所 ,吉林 通榆 1 3 7 2 0 0 ; 3 . 吉林省通榆县双岗镇畜牧兽医站 。吉林 通榆 1 3 7 2 0 0)
D0 1 : 1 0 . 3 9 6 9 / J . I S SN. 1 6 7 1 — 6 0 2 7. 2 01 7. 0 6. 0 3 8

野生动物炭疽病的诊治

野生动物炭疽病的诊治

野生动物炭疽病的诊治炭疽病是一种常见的野生动物疾病,由炭疽菌引起,主要侵袭野生动物的皮肤和内脏器官,导致病症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随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减少和人类活动的扩张,炭疽病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愈发显著。

对野生动物炭疽病的诊治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野生动物炭疽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期为保护野生动物健康提供帮助。

一、野生动物炭疽病的病因和病理学特点1. 病因:野生动物炭疽病的病原菌为炭疽菌,属于革兰氏阳性杆菌。

炭疽菌在土壤、水源和枯枝败叶等环境中广泛存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病原体。

野生动物通过食用受污染的植物、饮用感染水源或接触感染物体而易患炭疽病。

2. 病理学特点:野生动物患炭疽病后,炭疽菌会在皮肤、内脏器官和淋巴系统内大量繁殖,并释放毒素,导致组织坏死、溃疡形成和全身中毒等病理变化。

病变部位主要表现为皮肤溃疡、淋巴结肿大、内脏器官坏死和出血等症状。

二、野生动物炭疽病的临床表现1. 皮肤病变:患部皮肤出现红肿、溃疡和坏死等病变,伴有局部疼痛和瘙痒感。

2. 淋巴结肿大:部分野生动物在患病后,淋巴结出现肿大、压痛和局部渗出等症状。

3. 内脏损害:病情严重的野生动物会出现呼吸困难、食欲不振、腹泻、体重减轻和虚弱等症状,内脏器官出现坏死、出血和水肿等病变。

4. 全身中毒:严重感染的野生动物会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乏力、嗜睡和意识模糊等表现。

野生动物炭疽病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综合分析,以确定疾病的病原体和病情程度。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1. 临床表现:根据野生动物出现的皮肤病变、淋巴结肿大和内脏损害等临床表现,进行初步的疾病诊断。

2. 病理学检查:对患病野生动物进行组织活检和病理学检测,观察炭疽菌在组织内的分布和病变情况,协助确定疾病诊断。

3. 实验室检测:通过血清学检测、培养分离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实验室检测手段,明确炭疽菌的存在和种类,确诊炭疽病。

野生动物患炭疽病后,需尽早进行治疗,以减轻病症和提高生存率。

野生动物炭疽病的诊治

野生动物炭疽病的诊治

野生动物炭疽病的诊治野生动物炭疽病的诊治炭疽病是由炭疽孢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可以影响到多种野生动物的健康。

该病在野生动物种群中的传播速度较快,且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野生动物炭疽病的诊断通常涉及到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分析等。

以下是关于野生动物炭疽病的常用诊治方法的详细介绍:1. 临床症状观察:炭疽病在不同野生动物中的临床症状可能各异,但常见的表现包括发热、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发炎和溃疡等。

对于已经感染的野生动物,通过仔细观察其表现和行为变化,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炭疽病。

2. 病理学检查:对于发现死亡的野生动物,可以进行尸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进一步确认炭疽病的诊断。

炭疽病常常引起各种内脏器官的肿胀、淤血和坏死,并显示出特定的病理学变化。

3. 实验室分析:为了最终确认炭疽病的诊断,需要进行实验室的相关检测。

可以通过采集病死动物的组织样本进行炭疽孢菌的培养和鉴定,包括细菌特异性的PCR分析。

还可以通过血清学检测对抗炭疽孢菌的抗体水平,来确定动物是否感染了炭疽病。

一旦诊断出野生动物患有炭疽病,需要立即采取治疗措施以阻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扩散。

以下是常用的治疗方法:1. 用抗生素治疗:目前,青霉素和四环素是治疗炭疽病的常用抗生素。

这些抗生素可以通过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来消除野生动物体内的炭疽孢菌。

还可以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确定使用最合适的抗生素。

2.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受感染的野生动物,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以清除病灶并预防感染蔓延。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尽可能去除病变组织,并在术后进行抗生素的治疗。

3. 预防控制:针对野生动物种群进行疫苗接种和预防措施,是控制炭疽病传播的关键。

可以通过与兽医专家合作,制定针对野生动物的疫苗计划,同时进行野生动物的监测和隔离,以减少疾病的传播。

野生动物炭疽病的诊治需要通过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分析等方法进行确认。

一旦确诊,抗生素治疗和手术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野生动物炭疽病的诊治

野生动物炭疽病的诊治

野生动物炭疽病的诊治野生动物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影响野生哺乳动物和鸟类。

该病在野生动物中尤为严重,因为它们的免疫系统通常没有接种过炭疽疫苗。

炭疽病可以通过接触污染物、食用感染的病原菌或受到病菌的攻击而引发。

在诊治野生动物炭疽病时,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防止病情扩散和传播。

1. 病症野生动物炭疽病的症状因动物种类和受感染程度而异。

一般情况下,受感染的动物会出现高烧、淋巴结肿大、呕吐、腹泻、皮肤病变、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状。

炭疽病往往会导致动物突然死亡,因此在何等症状出现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诊治。

2. 诊断野生动物炭疽病的诊断需要经过严格的检测程序。

对于已经死亡的野生动物,需要对其尸体进行实验室样品采集和病原学检查,以确定是否感染了炭疽杆菌。

对于存活的野生动物,需要检查其血液、头发和皮肤以确定感染情况。

此外,在诊断过程中,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以确保准确性。

3. 治疗野生动物炭疽病的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外科手术和支持疗法。

抗生素治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目的是杀灭炭疽杆菌。

目前,仅有少数几种抗生素被证明对野生动物炭疽病有效,应根据动物种类和感染情况进行选择。

对于严重的病例,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来治疗受感染的器官。

支持性治疗包括饮食、给药和液体疗法,旨在维持动物生命体征和强化其免疫系统。

4. 预防在野生动物炭疽病的预防方面,应采取多项措施。

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疫苗接种。

适当的疫苗接种可以增强野生动物的免疫系统,避免或减少感染炬炭杆菌的风险。

此外,应加强动物的营养和卫生方面的管理,以增强它们的健康状况。

在野生动物与人类的接触中,要注意保护好自己,避免接触或食用感染病原菌的动物或其肉。

综上所述,野生动物炭疽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传染病,需要及时采取诊治和预防措施。

通过加强对野生动物炭疽病的了解和控制,可以降低其对野生动物和人类的危害,保障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的安全。

炭疽病防控工作总结

炭疽病防控工作总结

炭疽病防控工作总结炭疽病(anthrax)是一种由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 anthracis)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的疾病。

它主要影响哺乳动物,包括牛、羊、猪和人类。

炭疽病具有高致死率和高传染性的特点,因此对于炭疽病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炭疽病防控工作进行总结。

一、加强监测和报告加强对于炭疽病的监测工作是疫情防控的关键。

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加强对畜牧养殖场的监测,特别是对于死亡动物的监测,确保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

同时,加强对疫区动物、人群的监测,提高对疫情的预警能力。

二、加强疫病信息发布疫病信息发布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

通过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可以有效提醒养殖户和公众,增强疫情的监测和防控意识。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疫病信息发布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发布和公众的及时获取。

三、加强疫苗研发和应用疫苗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策略之一。

在确保疫苗的安全、有效性的基础上,加强疫苗的研发和应用是防控工作的关键。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大对炭疽病疫苗的研发投入,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

同时,加强对疫苗的推广应用,提高养殖户和公众的接种率。

四、加强养殖管理养殖管理是疫情防控的基础。

各级畜牧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养殖场的管理,确保养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特别是对死亡动物的处理,应采取科学的方法,防止疫情的扩散。

同时,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防疫意识。

五、加强国际合作炭疽病是一种具有跨国传播的疫病,国际合作是疫情防控的必然选择。

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共同应对炭疽病的挑战。

同时,加强对疫苗和检测试剂的国际流通,提高全球疫情防控的能力。

六、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公众宣传和教育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

特别是对于养殖户,应加强对疫情的解释和防控措施的宣传,提高他们的防控意识。

七、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疫情防控的核心。

各级科研院所和高校应加强对炭疽病的研究,提高对炭疽菌的认识和了解。

畜间炭疽防控明白纸

畜间炭疽防控明白纸

畜间炭疽防控明白纸1、什么是炭疽?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动物炭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的二类动物传染病,炭疽的临床特征是血液凝固不良,天然孔出血,死后尸僵不全,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浸润等。

在人间,炭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人炭疽病有三种,分别为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其中皮肤炭疽最常见,肺炭疽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

2、流行特点是什么?各种家畜、野生动物及人对本病都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

主要发生于畜间,以牛、羊、马等草食动物最易感,其次是杂食动物,家禽一般不感染。

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其次是通过皮肤感染,第三经过呼吸道感染。

炭疽发病和死亡动物以及污染的土壤、草地、水、饲料都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本病呈地方性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在吸血昆虫多、雨水多、洪水泛滥的夏秋季。

3、炭疽是如何传播的?炭疽病畜及死后的畜体、血液、脏器组织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均含有大量炭疽杆菌,如尸体掩埋不严或太浅,甚至随意剥皮、解剖和随地乱扔,被猫、狗、鸟及野兽等扒食,可将皮、肉、内脏拖到很远的地方散播病原。

另外从病畜口、鼻、肛门、阴道流出的血液,病畜炭疽痈破溃液等污染厩舍、饲养管理用具、饲草、饲料,一经健康家畜接触即可能感染。

4、炭疽的临诊症状是什么?本病的潜伏期短则几小时,长达20天。

其特征是血液凝固不良,天然孔出血,死后尸僵不全,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浸润等。

最急性型常见于绵羊或山羊,外表健康的动物突然倒地死亡。

急性型和亚急性型大多为牛、马、骡、驴等,出现突然死亡,口鼻、肛门等天然孔流出带气泡的黑红色血液且凝固不良,尸僵不全等典型症状。

慢性病例主要发生于猪,多不表现临诊症状,个别出现皮肤坏死、溃疡。

5、发现炭疽疑似病畜如何应对?一是发现牛、羊、猪等牲畜突然死亡或者天然孔出血、腹部膨胀、体温升高等现象,要将病死或发病动物隔离,并限制其移动,发现炭疽临床可疑病例时严禁解剖。

农牧区动物炭疽病的防控

农牧区动物炭疽病的防控
别差 异 , 由于 职 业 性 接 触 的 关 系 。 但 青
动 , 列 成竹节状 , 兰氏染色 阳性 , 排 革
时 消毒 处 理尤 其 是形 成 芽孢 后 。 可 成 则 为 长久 的 炭疽 疫源 地 。 炭疽 病人 也 是传
染 源 . 人 传染 人 的情 况很 少 见 。 但 22 传 播 途 径 .
血 , 液 凝 固不 良呈 煤 焦 油 样 。 类 炭 血 人 疽 的 传 染 源 主 要 是 患 病 的 食 草 动 物 如 牛 、 、 、 驼 、 、 等 , 与 患 病 动 羊 马 骆 骡 驴 当
溶 胶 方 式 经 空 气 传播 。短 期 可使 大 批
人 、 感 染 , 生命 财 产 危 害 极 大 。 畜 对 21 传 染 来 源 .
关键词
农牧 区 炭疽病
防控
炭 疽 是 由炭 疽 芽 孢 杆 菌 (aiu B cl s l atrcs I 的各 种 家 畜 、 生 动 物 nhai 起 ) 野
物 后 又 叮 咬 人类 发 病 。
23 易 感 者 .
力不强 , 常规 方 法 即可 灭 活 。 是 芽胞 但 的抵 抗 力 很 强 。在 干燥 的环 境 中 可存 活 多 年 , 皮 毛 中可 存 活 数 年 。 在 牧场 一
9 为 发 病 高 峰 ,工 业 型 炭 疽 无 季 节 月 性 。 人 群 对炭 疽 普 遍 易 感 , 年 龄 、 无 性
(. 藏 自治 区兽 医生物 药制 造 厂 。 1 西 西藏 拉 萨 8 0 0;. 南大 学动 物科 技 学院 ) 5 0 2西
中图分类号:853 ¥5.
摘 要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0 8 0 1(0 1 6 0 0 — 3 10 —4 42 1) — 0 8 0 0

炭疽病疫情防控五包一工作方案

炭疽病疫情防控五包一工作方案

炭疽病疫情防控五包一工作方案炭疽病是一种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的动物传染病,对牛羊等反刍动物的危害较大。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炭疽病的传播,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制定了炭疽病疫情防控五包一工作方案。

一、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要加强对炭疽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

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建立健全疫情监测体系,定期对畜牧场进行疫情检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

同时,加强对畜牧兽医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炭疽病的识别和报告能力。

二、加强疫情溯源和防控措施在疫情溯源和防控措施方面,要采取五包一措施。

即:包装、封堵、消毒、消炎、收费和隔离。

加强对疫情来源的排查和封堵,对疫情发生地进行全面消毒和消炎处理,同时对疫情的防控工作进行收费,确保疫情得到有效隔离和控制。

三、加强疫苗接种和免疫监测为了提高畜牧动物的免疫力,降低疫情的发生率,要加强疫苗接种和免疫监测工作。

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定期组织疫苗接种,确保畜牧动物的免疫工作得到有效实施。

同时,要加强免疫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免疫效果不佳的情况,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四、加强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要加强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

通过各种渠道,向畜牧养殖户宣传炭疽病的防控知识,提高他们的防病意识和防病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兽医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的支持。

五、加强疫情监管和执法力度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要加强疫情监管和执法力度。

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对畜牧场的日常监管,随时关注疫情动态,及时出动执法人员,对违反防疫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

同时,要加强与公安、农业、卫生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疫情的防控工作。

炭疽病疫情防控五包一工作方案是一项重要的防疫措施,其目的是为了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保护畜牧动物的生命安全。

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工作,加强疫情溯源和防控措施,加强疫苗接种和免疫监测,加强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加强疫情监管和执法力度,共同努力,确保疫情防控工作取得实效。

牛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技术

牛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技术

牛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技术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动物急性、烈性传染病,各种动物均可感染,其中以草食动物最易感。

炭疽病对牛养殖业危害巨大,常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炭疽病属于人畜共患病,严重威胁到养殖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因此需要定期进行检疫,确保牛群处于一个无毒、卫生且舒适的环境中。

笔者采用临床观察和实验室诊断相结合的方法,对牛场疑似患有炭疽病的病牛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现将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一、发病情况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某奶牛场共饲养奶牛38头,2022年9月15日,其中4头12月龄、体重160千克左右的奶牛出现不食不动、鼻孔出血症状,并于1周内先后死亡。

该奶牛场其他奶牛通过观察、测温,未见异常。

经调查了解,该奶牛场以前未发现过奶牛感染炭疽病。

笔者检查发现,该奶牛场给奶牛饲喂了从疫区收割的干草,因奶牛炭疽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所以怀疑病死奶牛可能食用了被炭疽芽孢污染的干草而致病。

二、实验室检验1.镜检。

当病牛临床中出现体温升高和败血症等症状,可通过采集病牛组织或血液进行分析,通过取末梢血液或其他材质制成涂片,用瑞士染色,会发现大量的菌体连接排成短链,还发现竹节状有夹膜的粗大杆菌,即可确定是炭疽杆菌引起的。

2.分离培养。

通过采集动物新鲜病料,直接用于普通琼脂进行培养,同时将受污染的病料制成悬液,通过70℃加热30分钟后杀死非芽孢菌后再进行接种培养。

对分离的可疑菌株做噬菌体裂解试验,即可判断是否为炭疽杆菌。

此种实验方法简单、快速且准确性较高。

3.炭疽沉淀反应。

取病死牛体组织进行切片,将5~10倍生理盐水煮沸15分钟,自然冷却后过滤出的滤液为沉淀原,使用移液枪取适量沉淀原加入装有沉淀血清试管中,5分钟内便会出现白色沉淀物,即可确定为炭疽杆菌。

此种方法简单方便、快捷且检出率高。

三、剖检变化牛表现为急性败血症,天然孔出血,脾肿大几倍,血不凝固,脾髓及血如煤焦油样,切片小有大量炭疽杆菌;内脏浆膜有出血斑点;皮下胶样浸润;肺充血、水肿;心肌松软,心内外膜出血;全身淋巴结肿胀、出血、水肿等。

炭疽病防治规范

炭疽病防治规范

炭疽防治技术规范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和控制炭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炭疽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和控制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动物饲养、经营及其产品的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依据本病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诊断结果做出综合判定。

2.1 流行特点本病为人畜共患传染病,各种家畜、野生动物及人对本病都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

草食动物最易感,其次是杂食动物,再次是肉食动物,家禽一般不感染。

人也易感。

患病动物和因炭疽而死亡的动物尸体以及污染的土壤、草地、水、饲料都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炭疽芽胞对环境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其污染的土壤、水源及场地可形成持久的疫源地。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感染。

本病呈地方性流行。

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在吸血昆虫多、雨水多、洪水泛滥的季节。

2.2 临床症状2.2.1 本规范规定本病的潜伏期为20天。

2.2.2 典型症状本病主要呈急性经过,多以突然死亡、天然孔出血、尸僵不全为特征。

牛:体温升高常达41℃以上,可视黏膜呈暗紫色,心动过速、呼吸困难。

呈慢性经过的病牛,在颈、胸前、肩胛、腹下或外阴部常见水肿;皮肤病灶温度增高,坚硬,有压痛,也可发生坏死,有时形成溃疡;颈部水肿常与咽炎和喉头水肿相伴发生,致使呼吸困难加重。

急性病例一般经24~36小时后死亡,亚急性病例一般经2~5天后死亡。

马:体温升高,腹下、乳房、肩及咽喉部常见水肿。

舌炭疽多见呼吸困难、发绀;肠炭疽腹痛明显。

急性病例一般经24~36小时后死亡,有炭疽痈时,病程可达3~8天。

羊:多表现为最急性(猝死)病症,摇摆、磨牙、抽搐,挣扎、突然倒毙,有的可见从天然孔流出带气泡的黑红色血液。

猪炭疽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炭疽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炭疽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猪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所引起的,能在生猪的毛皮上存活10年,能在*壤中存活30年,对所有的消毒药都有很强的抵抗力。

猪炭疽病是令养猪户们非常头痛的一种病害,那么猪炭疽病的症状是什么?如何防治?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

一、猪炭疽病的症状1、肠型。

此种类型基本没有临床症状,少数病猪会出现发热和食欲不振,稍微严重的会出现呕吐、腹式呼吸和腹泻的症状。

发现这些症状,可以怀疑此病,不过这个类型并不严重,怎么说话,可能没开始治疗就自愈了。

2、咽型。

此种类型一般表现为病猪喜卧、体温升高,喉部以及颈部出现浮肿。

严重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和咳喘。

这种类型很难被发现,解剖时发现相关症状要及时防疫部门联系。

3、急性败血性。

此种类型多发于仔猪,发生概率较低,但死亡率极高,发现此种类型建议放弃治疗。

二、防治措施1、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以青霉素治疗效果好,猪每次肌肉注射40万~80万IU,每日注射2次,连续2~3天,*霉素1~29,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

或青霉素与*霉素、四环素同时使用。

链霉素、环丙沙星、强力霉素、林可霉素、庆大霉素、先锋霉素及磺胺噻唑、磺胺二甲基嘧啶也有疗效。

青霉素与磺胺合用,疗效更好。

2、肠炭疽还需配合口服克辽林(臭药水),每日3次,猪每次为2~5mL。

还需配合对症治疗,并加强护理工作。

3、药物治疗磺胺类药物对炭疽有良好的疗效,其中磺胺嘧啶。

炭疽杆菌对青霉素、*霉素、链霉素及氯霉素等敏感。

其中青霉素为常用,已被暴露的或同居的动物应投给长效青霉素制剂以防止疾病发生。

以上就是猪炭疽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猪炭疽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主要通过饲料、饮水经消化道传染,也可经呼吸道、皮肤黏膜或吸血昆虫叮咬经皮肤传播,所以养殖户在处理相关病猪时一定要注意防护,避免染上疾病。

关于猪炭疽病的知识,您可能对以上的内容感兴趣,敬请下载使用。

牛炭疽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牛炭疽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牛炭疽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炭疽为各种家畜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特征是病牛的皮下和浆膜下组织呈出血性浆液浸润、血凝不全,脾脏肿大,常呈最急性和急性经过。

炭疽可传染给人。

一、病原病原是炭疽杆菌。

菌体长、直、呈竹节状。

人工培养的菌体呈长链状,在病畜血液及组织中呈单个或短链,能产生荚膜。

在有氧条件下形成芽孢,芽孢位于菌体中央,或稍偏一端,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在病畜体内未与空气接触的细菌不会产生芽孢,故凡患炭疽病的动物尸体,严禁解剖,以防止菌体形成芽孢后污染环境。

炭疽在外界环境分布很广,发生炭疽病的地区,其土壤中分布较多炭疽的繁殖体抵抗力不强,60℃经30分钟即可被杀死。

但当炭疽形成芽孢后,抵抗力则增强,如在干燥环境中可生存10年,在粪便和水中也可长期存活。

温热的10%福尔马林、含0.5%盐酸的0.1%升汞和5%氢氧化钠或将芽孢杀死,石炭酸及来苏儿对炭疽作用甚微。

二、流行病学病牛是炭疽病的主要传染源,濒死病牛及其分泌物、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病菌。

尸体处理不当,形成大量芽孢会污染环境、土壤、水源,成为永久的疫源地。

每当洪水泛滥时,就有可能将炭疽病菌冲刷至地面,引发动物或人的感染,造成疫情流行。

炭疽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呼吸道、皮肤、伤口及吸血昆虫感染。

三、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为1-5天。

1、最急性型发病急剧,无典型症状而突然死亡,全身肌肉震颤,步态蹒跚,可视黏膜发绀,呼吸困难,大声鸣叫而死亡,濒死期天然孔出血、血凝不全。

病程数分钟至数小时。

2、急性型体温急剧升高到41-42℃,心跳每分钟100次以上,反刍停止,食欲废绝,伴发瘤胃鼓胀,泌乳停止。

病初兴奋不安,惊恐、鸣叫、横冲直撞,后期精神浓郁,呼吸困难,步态不稳,可视黏膜发绀,并有针尖到米粒大小的出血点。

有的病牛先便秘后腹泻,便中带血。

病程1-2天。

濒死期全身战栗,呈痉挛状,体温下降,呼吸极度困难。

孕牛流产,颈、胸部水肿。

3、亚急性型症状与急性型相似,但病程较长,为2-3天,且病情较缓和。

动物炭疽病的临床诊断及防控

动物炭疽病的临床诊断及防控

物末 梢血 液 制成 涂 片 , 用瑞 氏染 液染 色 , 若 见 带有 荚 膜, 菌 端 平 直 的粗 大杆 菌 , 结 合 临床 表现 即可 诊 断为
炭疽 。
料、 饲草及饮水或饲喂含有病原体的肉类而感染 , 也 可通 过 昆 虫 叮咬通 过皮肤 感染 。
5 防控 措 施
由于炭 疽 的疫 源地一 旦 形成难 以在 短期 内根 除 ,
急 性 型 见 于牛 、 马 等 动物 , 随 炭疽 芽 孢 侵 入 的 部 位不 同, 临 床 表现 有一 定 的差 异 。病 牛 可 能在 喉部 、
情划定疫 区, 封 锁发 病 场 所 , 禁止动物 、 动 物 产 品和 草 料 出入 疫 区 , 禁止食用患病动物乳 、 肉等 产 品 , 并
颈部 、 腹下 、 肩 甲、 乳房等处出现局限性炎性水肿 , 有 时可 形成 溃 疡 称炭 疽 痈 , 经数 天 至数 星 期 可 能痊 愈 , 也 可能 恶 化死亡 , 咽 喉肿胀 可致 呼 吸困难 。
亚 急 性 多见 于家 养 或 野 生 的猪 、 犬、 猫 等动物 ,
猪常在摄人芽孢后 ,炭疽杆菌寄生于咽部附近淋 巴
当某 地 区或 饲养 场 发 生炭 疽 时 ,应 立 即 上报 疫
然 昏迷 , 全身痉挛 , 很快倒地死亡 。死前体温升高达 4 2 %, 精 神 不振 或 兴奋 不 安 , 食欲 、 反刍停止 , 全 身 抽 搐, 呼 吸 困难 , 可视 黏 膜 发 绀 , 呈蓝 紫 色 或 有 点 状 出 血 。死后可见动物血液凝 固不良, 口腔 、 鼻孔 、 肛 门、 阴 门流血 , 胃肠迅 速膨 胀 , 尸 僵不 全 。病 程 持 续 数 小 时或数 天 。 合 理处 理患 病动 物及 其尸 Nhomakorabea体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炭疽病的防控及公共
卫生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动物炭疽病的防控及公共卫生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我国古代把人炭疽叫做“痈”(yōng中医指恶性脓疮),家畜炭疽叫做“癀”。

人因接触病畜及其产品或食用病畜的肉类而发生感染。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坏死溃疡、焦痂和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及毒血症症状,偶尔引致肺、肠和脑膜的急性感染,并可伴发败血症。

一、病原学
炭疽杆菌是需氧或兼性厌氧无鞭毛的粗大杆菌,长4~8μm,宽1~15μm。

菌体两端平削呈竹节状长链排列,革兰氏染色阳性。

在人体内有荚膜形成并具较强致病性,无毒菌株不产生荚膜。

炭疽杆菌生活力强,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炭疽杆菌繁殖体于56℃2小时、75℃1分钟即可被杀灭。

本菌在未解剖的尸体内于夏季经1~4天即可完全死亡,也易被一般消毒药物杀死。

此病菌煮沸需15~25分钟才能杀死芽孢。

消毒药物中以碘溶液、过氧乙酸、高锰酸钾及漂白粉对芽孢的杀死力较强,所以临床上常用20%漂白粉、%碘溶液、%过氧乙酸作为消毒剂。

此病菌接触到外界空气后形成芽孢,形成芽孢后则抵抗力特别强大,在土壤中或干燥的环境中能存活数十年,在皮毛和水中能存活4~5a。

所以炭疽病畜尸体严禁解剖,一旦怀疑本病应及时上报兽医防疫部门,采取实验室诊断。

二、流行病学
炭疽散布于世界各地,尤以南美洲、亚洲及非洲等牧区较多见,呈地方性流行,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全年均可发病,7~9月份为高峰。

吸入型多见于冬春季。

近年来由于世界各国的皮毛加工等集中于城镇,炭疽也暴发于城市,成为重要职业病之一。

目前本病在国内的发病率已逐渐下降。

经研究发现,牛、绵羊、山羊、马、驴、猪和狗等家畜以及羚羊、小羚羊、黑斑羚等野生反刍动物都可感染炭疽病。

在非洲一些地区,据报甚至大象、河马死于炭疽病。

狮子、猎狗和豺等肉食动物也容易感染。

人群普遍易感,主要取决于接触病原体的程度和频率。

青壮年因职业(农民、牧民、兽医、屠宰场和皮毛加工厂工人等)关系与病畜及其皮毛和排泄物、带芽胞的尘埃等的接触机会较多,其发病率也较高。

一次感染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

炭疽病的发生往往与大雨、洪水和干旱等特别的气候和天气情况有关。

在容易发生炭疽病的地区,降雨之后动物吃食嫩草往往导致发生炭疽病,是因为从受感染土壤摄取生物体。

在发生严重炭疽病时,叮动物的蚊蝇可能将炭疽病从一个动物传播到另一个动物,但这是非常次要的一种传播方式。

主要传播方式是摄取受感染微生物。

不叮动物的大苍蝇可能通过在吃食受炭疽杆菌感染的尸体之后留下唾液而使植物遭受感染。

吃食这种植物的动物既而受到感染。

野生肉食动物因食用死于炭疽病的受感染动物而感染炭疽病。

据报一些动物(主要是猪)在食用源于感染炭疽杆菌孢子的尸体的肉类和骨粉饲料之后发生炭疽病。

三、临床症状
炭疽病潜伏期为3~7天,时间范围从1~14天不等。

炭疽病的普遍特点是状况良好的动物在没有健康状况不佳的明显迹象的情况下突然死亡。

牛、羊和野生草食动物的急性炭疽病症状是发烧、沮丧、呼吸困难和抽搐。

如果不加以处理,动物可能在2~3天之内死亡。

一般看到天然孔出血。

在某些情况下,炭疽病可能是一种轻微的疾病,表现为全身倦怠。

猪感染炭疽病的特征是咽喉肿大,可能引起呼吸困难。

狗、猫和野生肉食动物的炭疽病症状与猪相同。

四、剖检变化
剖检呈败血症变化,以尸僵不全,血液凝固不良,皮下和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性胶样浸润,脾脏肿大等为其特征。

患炭疽病的牛、羊脾脏严重肿大,为正常3~5倍。

包膜紧张,脾髓呈黑红色,质脆似疑血块。

血液呈黑红色,凝固不全。

牛、羊顿挫型炭疽,下颌间隙呈胶冻样浸润,颌下和咽后淋巴结肿大松驰,切面呈樱桃红色。

猪炭疽常呈慢性局部型,发生于咽部的较多,小肠次之。

其特征是局部淋巴结肿大,刀切时有硬、脆感,切面无光泽,呈砖红色或浅红色,并有深红色或紫黑色凹陷病灶;淋巴结周围组织呈黄色胶冻样。

咽炭疽主要在一侧或两侧的颌下淋巴结出现上述变化;同时在扁桃体见有出血性炎症的破溃创面,上有黄色的假膜或坏死病变。

肠炭疽多见于十二指肠和空肠前半段的少数淋巴结,偶尔也见于全部肠系膜淋巴结,其变化和咽炭疽相同。

淋巴结肿大、刀切时有硬脆感。

偶尔可见局部肠管粗隆,较正常的肠管界限明显,剖开可见粘膜面上有蚕豆大突起的黑红色炭疽痈。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病人的职业、工作和生活情况,如与牛、马、羊等有频繁接触的农牧民、工作于带芽胞尘埃环境中的皮毛革、皮革加工厂的工人等,对本病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皮肤炭疽具一定特征性,一般不难作出诊断。

有关工厂工人发生呼吸道感染时,尤其当症状与体征不相称时应提高警惕,需想到肺炭疽的可能。

确诊有赖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血、脑脊液等的涂片检查和培养。

涂片检查最简便,如找到典型而具荚膜的大杆菌,则诊断即可基本成立。

炭疽沉淀试验(Ascoli反应)、荧光抗体染色、串珠湿片检查、特异噬菌体试验、动物接种等可进一步确立诊断。

皮肤炭疽须与痈、蜂窝织炎、恙虫病的焦痂、兔热病的溃疡等相鉴别。

肺炭疽需与各种肺炎、肺鼠疫相鉴别。

肠炭疽需与急性菌痢及急腹症相鉴别。

脑膜炎型炭疽和败血症型炭疽应与各种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败血症相鉴别。

六、治疗
临床上确诊后再行治疗时,已经太晚,难以收到预期效果,所以第一个病例都会死亡。

从第二个病例起,应尽早隔离治疗,用青霉素40万~100万单位静脉注射,每日3~4次,连续5天,可以收到一定效果。

如有抗炭疽血清同时应用,效果更佳。

此外,氟本尼考和土霉素等也有较好的疗效。

七、预防
炭疽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不仅危害家畜,也威胁人类健康。

因此,平时应加强对猪炭疽的屠宰检验。

发生本病后,要封锁疫点,病死猪和被污染的垫料等一律烧毁,被污染的水泥地用20%漂白粉或%碘溶液等消毒。

若为土地,则应铲除表土15cm,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均需更换,猪场内未发病猪和猪场周围的猪一律注射炭疽芽孢苗。

无毒炭疽孢苗,每只猪皮下注射;第二号炭疽芽孢苗,每只猪皮下注射1ml。

最后1只病猪死亡或治愈后15天,再未发现新病猪时,经彻底消毒后可以解除封锁。

八、公共卫生
人感染炭疽,潜伏期2~5天,因感染途径不同可分为体表感染(皮肤型),经口感染(肠型)和吸入感染(肺型)三种。

1.皮肤炭疽:炭疽杆菌经皮肤伤口、破损或昆虫叮咬感染,最初出现小丘疹或水泡,通常2~3天出现环形红肿.中央的水泡发生溃疡、坏死形成焦痂,进一步焦痂变黑并扩大到整个红肿范围。

如因治疗不及时转为败血症的病例可出现寒战、头痛、厌食和眩晕,体温升高达39℃以上,然后在几小时内体温低于正常,病人出现不可逆转的毒血症和休克,呼吸困难而死亡。

2.肠炭疽:人发病是由于食入污染炭疽芽孢的肉、牛奶或其他食物后,在肠道黏膜上形成了炭疽损伤,具有特征性的焦痂或恶性痈。

表现有恶心、呕吐、厌食、发烧、腹痛及血样便都很常见。

由于在早期确诊有困难,肠炭疽比皮肤有更高的致死性。

3.肺炭疽:几乎都是因皮革加工吸入染有炭疽芽孢的尘埃所致,疾病通常在暴露后2~5天加重,伴有低烧、疲劳不适,这种轻度病情初期持续2~3天后,突然转为急性,病人可能呕吐或咳血,胸部听诊可听到湿性罗音。

很快发展为呼吸困难、发绀、高热、迅速出现昏迷和死亡。

4.脑膜炎型炭疽:多数是皮肤、肠、肺型的并发症,一般多为继发性,原发性脑膜炎很少。

迅速出现意识丧失,2~4天内迅速死亡。

九、卫生处理
1.炭疽病害的肉体、内脏、头、蹄、皮、毛、骨、血等,均应用不漏水的工具运至指定地点彻底销毁。

2.被炭疽污染或可疑污染的肉体、内脏、头蹄等,在6h以内高温处理后供食用。

如超过6h,则须彻底销毁,血、骨、毛等应做工业用或销毁。

3.发生炭疽后,场地、运输工具、木制肉案等应用20%漂白粉或5%火碱或%过氧乙酸消毒;金属器械,用具等用%碱水煮沸30min;衣服煮沸30min,第二天再煮一次。

与肉类接触的人员,要用青霉素作预防注射。

4.发现炭疽或疑似炭疽要立即封锁现场,并报告动物疫病防控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