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少年暴力犯罪社会化过程缺失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青少年暴力犯罪社会化过程缺失问题

研究

201020520049 王宏松犯罪学二区队

一、研究背景

犯罪是一个社会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有人类学家曾尖锐地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一个文明趋向于更高,或许还是更有价值的目标时,社会性越轨(犯罪)的可能就越大。”“任何一个国家既然以现代化为自己的社会目标,不管其社会个性如何,恐怕均不能幸免现代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犯罪的严峻态势并不奇怪。我们对待青少年犯罪亦是如此。除了前述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外,与青少年自身存在的普遍生理、心理特点(如机体需要增多、性成熟,和心理不成熟、容易感情冲动、模仿、猎奇等),以及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总体上偏年轻的客观情况,使得我国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案件中所占的比率较高。我们应针对这一犯罪现象,探讨、总结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二、研究角度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

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社会化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二是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本文最主要研究的是青少年所显现出来的暴力行为的社会化过程的各项因素的原因(缺失、逆反),也从心理学角度简略的对犯罪行为动机原因进行归纳。

三、简述青少年犯罪暴力犯罪现象

青少年犯罪常以盗窃、抢劫、打架斗殴、流氓滋事居多及以侵财性犯罪为主。近年来,青少年在抢劫、伤害、杀人等暴力型犯罪中所占比例很高。仅抢劫犯罪就有:一是蒙面抢劫,二是施暴抢劫,三是持刀持棍抢劫,四是拦路抢劫,五是在光天化日下抢劫。

①、行凶杀人、严重伤害。有的青少年谋财害命、焚尸灭迹;有的报复杀人;有的因邻里纠纷打架斗殴,严重伤害他人。

②、暴力抢劫。近年来,青少年抢劫犯罪已由原来的随意性向特定性方向发展,犯罪手段由原来的仅仅凭借拳脚施暴、口头威胁转向使用武器,如手持匕首、棍棒、屠刀、枪支等作案。

四、简述青少年暴力犯罪特征

1.疯狂性。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某些青少年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容易走向歧途;且由于年轻人的逞强好胜,在进行犯罪活动的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

2. 团伙性。青少年违法犯罪多以团伙形式出现,社会危害性极大。这些犯罪团伙少则三五人,多则上百人。当前许多少年犯罪团伙不仅有名称、头目,而且有纪律,实施犯罪时有计划、有分工。犯罪团伙的精神纽带主要是“哥们义气”和性格志趣的一致性及犯罪意识、犯罪利益的相联性。

3.低龄化趋势明显。据调查了解,目前,青少年犯作案的高峰年龄,以16至18岁年龄段为多,近年,则以13至15岁年龄段为多,一些青少年犯从10岁、11岁就开始小偷小摸,到12至14岁就已经能“小人作大案”了①。四是犯罪成份的高智化。目前大学生犯罪呈上升势头,令人担忧。

五、青少年暴力犯罪社会化过程缺失分析

1.学校教育的落后性凸显,素质教育与现实需要渐行渐远

(1)思想教育内容的滞后性。以高校为例,不少高校在思想教育方面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教育的内容与现实部分脱节,而且一味地以“你说我听”的灌输为主,既抑制了青年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导致青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与抵触情绪。也正因为如此,青年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和内心的苦恼却得不到妥善解决,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

蓬勃兴起和传统社会相碰撞而产生的多种困惑不知所措却无人引导。

(2)知识面过于单一,给予青少年发展空间有限。我国教育由于长期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过早地文理分科,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必然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思维方式单一,专业面狭窄等缺陷。

(3)学校教育内容过于单一,不能满足社会化过程中内部社会化的需求。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应设置专门的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对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宣传和知识咨询,同时最好能将心理测量、心理矫正纳入教育教学的轨道,这样一来可以帮助教师对症下药,避免因臆断处理而带来不良后果,同时也可以防患于未然,尽可能地避免学生出现严重的行为偏差。

学校的性道德教育和性知识教育也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的性教育十分落后,这一问题不应回避,因为学生已逐步显出了青春期的一些特点,对其进行相应的性知识教育,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性问题,排除不健康的好奇、恐怖、甚至模仿心理。

2.传媒发展使家庭教育指导性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统计表明,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程度与孩子对社会的评价成正比,关心度越高,孩子的社会评价相应越高。家庭是社

会的细胞,是青少年感知社会最早、最多、最深的一部分,他们对社会的评价首先受到他们对家庭温暖感知多少的影响。如果觉得父母是关爱自己的,对自己的家庭便会有好的评价,推而广之,对社会的评价会更高。另外,受到父母更多关心的孩子,更有爱心,也会有良好的人格,会用一颗积极的心态看待社会,反之,对社会评价容易走向负面。真实的情况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人们价值观念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一元社会所产生的单一性、绝对性和严格性的价值观念,而且逐渐嬗变为相对性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因此,旧的价值体系的动摇并没有导致一种较为成熟的新的价值体系的出现,新旧观念并存的复杂局面引起人们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思想混乱,理想的人生之梦与现实的生活之路充满矛盾和冲突,使不少青年产生困惑和迷茫。

传统的家庭,父母以权威的姿态出现,强制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而今天这种模式已远远不适应社会的进步了,这就要求家长变权威为民主,轻强制,重交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样才能赢得青少年的信赖与尊重。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如何让孩子采纳父母的建议必须注意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避免青少年的心理逆反,改变过去的命令式、禁止式为商讨式是当前独生子女教育的必由之路。在家庭的教育过程中,既要多与孩子交流,和他保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