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认识长度单位》
《认识长度单位 —— 厘米》精品教案
![《认识长度单位 —— 厘米》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c93830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b6.png)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操作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一些长短不同的物品,如铅笔、橡皮、纸条等,让学生比较它
们的长短。
2.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导入新课。
2.认识厘米
1.出示刻度尺,介绍刻度尺的结构。
2.认识厘米,指出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
3.找一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品。
3.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1.教师示范用刻度尺测量纸条的长度。
2.学生动手操作,测量自己手中物品的长度。
3.交流测量结果,总结测量方法。
4.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
2.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测量得又快又准。
5.总结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掌握测量方法的
重要性。
2.布置作业:回家测量一些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优秀3篇)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9a5515a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8e.png)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优秀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作者为大家整理了3篇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长度单位教案。
“长度单位”教案篇一【教学内容】《长度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
虽然学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和基础,但是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是学生一次接触。
为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于实际,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测量身边物体的长,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并能运用。
全单元分4课时完成,本教学设计为第4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学生尺、米尺【设计理念】因为长度单位的选择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
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设计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提高。
【教学过程】一、米和厘米的复习回顾梳理1、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2、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3、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4、教师进行小结,并板书:1米=100厘米【设计意图】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节课的活动做好铺垫。
二、进行练习。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https://img.taocdn.com/s3/m/75a8a0e8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32.png)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篇一」教学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刻度尺、图钉、各种不同长度、不谈色的纸条。
教学过程步骤师生活动修改意见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
3、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过程中的感受。
4、贴在黑板上一张纸条,让学生来量。
(很不方便)5、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用木块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刻度尺。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主要让学生知道尺上的1厘米)。
(3)让学生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说说那些物体的长是1厘米。
(图钉,某个手指等)(4)用自己想的方法表示一下1厘米的实际长度。
用厘米量(1)小组合作,两个小组的纸条,并讨论量的方法。
(2)全班交流,学生总结方法:量时要把持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
在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
(3)请一名学生量黑板上的纸条,边量边说量的方法。
巩固练习练习一第1题让学生说说量的方法第2题量出几厘米,就在纸条上画上竖线,写上几厘米。
第3题练习是,一要学生明确量的地方,二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反思第三课时教案设计者:姬王小学--田茂庆教学内容:认识米用米量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绳子、学生尺、等教学过程游戏导入,引起认知冲突请学生用厘米量黑板。
《认识长度单位米》教学教案
![《认识长度单位米》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661871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b8.png)
《认识长度单位米》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米的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描述物体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体验长度的概念。
利用工具(如尺子、卷尺等)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米的认识,增强对数学和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米的基本概念。
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描述物体的方法。
2.2 教学难点:理解长度单位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
精确地进行长度测量和描述。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尺子、卷尺、测量工具等。
实际物体(如书本、桌子等)进行测量。
3.2 教学资源:教学PPT或黑板。
学生手册或练习册。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长度现象,如走路、跳跃等,引起学生对长度的关注。
提问学生对长度的认识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探究长度单位米:介绍长度单位米的基本概念,解释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用尺子测量书本的长度,感受米作为长度单位的作用。
4.3 测量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活动,选择不同的物体进行测量。
引导学生记录测量结果,并进行交流和分享。
4.4 总结与反思:组织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引导学生反思在测量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教训,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提问、合作等。
评价学生对长度单位米的认识和测量方法的掌握程度。
5.2 测量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测量实践活动中的工作态度、操作技能和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如分工合作、沟通交流等。
5.3 学生手册或练习册: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价学生对长度单位米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二年级教案:长度单位(精选4篇)
![二年级教案:长度单位(精选4篇)](https://img.taocdn.com/s3/m/8db8fcfc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e2.png)
二年级教案:长度单位(精选4篇)二年级教案:长度单位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米,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初步感知1 米的实际长度。
2.知道1 米=10分米=100 厘米,能用米尺或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1.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认识1 米=10分米=100 厘米。
2.会测量身边规则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一、持疑引入1.复习长度单位厘米、分米:孩子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个长度单位,是哪两个?(厘米、分米)厘米、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用字母怎样表示呢?(厘米用cm表示,分米用dm 表示。
)2.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分米作单位合适吗?课前大家预习了,你觉得用什么作单位好呢?(米)3.揭示课题。
米是国际长度单位,用字母m 来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常用米作单位。
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米(板书课题: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二、探究疑释(一)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1. 学生轻轻握住米尺的两端,让学生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
教师再抽掉米尺,学生继续感知1米的长度。
2. 学生闭上眼想想1 米有多长。
3.学生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
4.抽生汇报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5.学生汇报交流: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选用米做单位。
(二)观察米尺,认识1 米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观察米尺,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2.集体汇报交流(小组汇报员汇报自己所在小组的发现)。
(1)米尺的长度是1米,(2)米尺上有100个小格,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厘米,100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00厘米,所以1米=100厘米。
(3)10个小格的长度是1分米,100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0分米,所以1米等于10分米。
(4)1米=10分米=100厘米(三)用学生尺拼1 米长。
1.教师出示20厘米长的学生尺,学生猜一猜:1 米里面有几把这样长的学生尺?2.拼一拼。
活动:要求2 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拼啊。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3239aa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a7.png)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认识长度单位教案引言:长度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用来描述物体的大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长度单位,比如厘米、米、千米等等。
正确理解和使用长度单位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份认识长度单位的教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转换方法。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常见的长度单位,掌握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
2. 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地使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教师黑板、白板,教学用具如尺子、卷尺等。
2. 教学材料:教科书、练习册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的大小和长度。
例如,展示一张铅笔和一张桌子的图片,问学生哪个物体更长,为什么。
2. 概念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介绍常见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千米等。
同时,解释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
例如,1米等于100厘米,1千米等于1000米。
3. 实际测量让学生用尺子或卷尺测量教室内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然后,让他们将测量结果转换成不同的长度单位,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应用。
4. 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解答。
例如,把10米转换成厘米、把500厘米转换成千米等。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掌握。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例如,测量房间的面积时需要用到长度单位,购买服装时需要知道自己的身高等。
通过讨论和分享,拓展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6. 总结与评价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检查他们对长度单位的理解程度。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份教案,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转换方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应用的环节,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和应用能力。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2f64ac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4a.png)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度单位并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练习、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认识和掌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敬重、使用和适应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长度单位的定义和换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单位进行长度的换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把尺子,让学生猜一猜它的长度。
然后告诉学生这把尺子的长度是1米。
请学生自己思考,如果用其他单位来表示这个长度,应该用什么单位?2. 学习(20分钟)(1)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a. 首先让学生想想身边有哪些长度的单位。
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集体呈现出来。
b. 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长度单位进行整理和分类,如米、千米、厘米、毫米等。
c.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各个单位的定义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如1千米=1000米,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等。
(2)单位的换算a. 以米为基本单位,让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练习,如:1千米 = ________ 米 1米 = ________ 厘米b.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总结归纳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3. 操练(25分钟)(1)个别练习教师出示一些长度换算的练习题,让学生个别完成,并批改答案。
(2)合作练习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两人一组,相互练习长度单位的换算,互相提问、回答,共同解决问题。
(3)课堂练习教师出示一些长度换算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解决,然后进行检查和讨论。
4. 总结(5分钟)通过学习和练习,再次强调长度单位的定义和换算方法,总结归纳常用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如完成习题册中有关长度单位的练习。
四、板书设计课题:认识长度单位_________________长度单位:米(m)、千米(km)、厘米(cm)、毫米(mm)_________________换算关系:1千米 = 1000米1米 = 100厘米1厘米 = 10毫米五、课后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和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来达到教学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米》教学教案
![《认识长度单位米》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bc9a47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b0.png)
《认识长度单位米》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知道米是长度单位。
2. 让学生能够使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的概念。
2. 米作为长度单位的使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长度单位的概念,米作为长度单位的使用。
难点:学生能够独立使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认识长度单位。
2.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测量物体的长度。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长度单位模型、测量工具(如尺子)、实物(如绳子、纸条)。
2. 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长度单位模型,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
2.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长度单位有什么作用呢?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
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强调米作为长度单位的使用。
2. 教师示范使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让学生动手实践。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实物(如绳子、纸条),使用米作为单位测量实物的长度。
2. 学生将测量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并进行交流分享。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练习中的收获,反思测量长度的方法。
六、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寻找家中的物体,使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学生将测量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使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准确性。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合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米,还有其他的长度单位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教师,了解其他长度单位(如厘米、分米、千米等)及其关系。
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2b2d19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12.png)
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教案篇1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
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绳、1米长的绳子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数据用什么作单位?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边演示,教师边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课件出示:【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二)引入新课。
1.比赛测量速度。
(1)找一生和教师同时测量黑板的长度。
看谁先测量出黑板的长度?(学生测量黑板下沿长度,老师测量上沿长度。
)(2)课件出示主题图,你们认为这样的测量比赛公平吗?为什么?(老师的尺子长,方便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使用一厘米长的物体的不便,从而引起困惑,主动认识米。
】2.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点明课题:认识米。
(板书:认识米)二、亲历过程,探究新知(一)认识米。
1.观察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2.教师为每四人小组准备一根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拉直感受1米有多长。
3.找身体中的米尺。
(小组合作交流)(1)1米左右有多少英尺长?(2)几拃的长大约是1米?(3)从脚底往上,大约到什么位置是1米?(4)双手侧平举是否大约是1米?(注意学生身高的差异)通常,我们不能随身携带尺子。
当我们想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我们身体的尺子来估算。
长度单位的教案及反思范文
![长度单位的教案及反思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89dd2e8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54.png)
一、教案名称:长度单位认识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及常用长度单位。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测量和估算物体长度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长度单位的概念。
(2)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
(3)长度单位的换算。
3.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的概念及换算。
4.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换算的应用。
5.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6.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
(2)新课导入: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及常用长度单位。
(3)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长度测量,体验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长度单位换算的练习题。
二、教案名称:长度单位换算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长度单位换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长度单位换算关系:米与分米、厘米、毫米的换算。
(2)长度单位换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4.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换算的应用。
5.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6.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换算。
(2)新课导入:介绍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长度单位换算的练习,体验长度单位换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长度单位换算的练习题。
三、教案名称:物体长度测量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测量工具的使用:尺子、卷尺。
(2)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 教学重点:测量工具的使用及测量方法。
4. 教学难点:测量精确度的提高。
5. 教学方法:采用实践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6.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展示测量工具,引导学生关注物体长度测量。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6f4be9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ab.png)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长度单位,并能正确使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 能够进行长度单位换算。
3. 通过实际测量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感知和使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长度单位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2. 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教学难点1. 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 运用长度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白板、白板笔、尺子、直尺、手抄报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工具、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利用尺子或直尺举起,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尺子。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尺子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引入新知识教师通过展示一组不同长度的物体(如纸片、黄豆等),提问学生如何准确测量它们的长度。
引导学生发现,由于物体的大小不一样,单独使用尺子测量并不方便。
教师解释,为了方便测量,我们需要使用长度单位进行计量。
并介绍厘米、分米、米和千米这四个单位。
教师可以在白板上绘制一个长度单位换算表,让学生将不同物体的长度用上述单位进行测量和记载。
3. 学习和实践教师提供不同长度的实物,让学生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然后使用正确的长度单位进行记录。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活动,互相检查和订正。
此外,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长度单位换算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计算和解答。
4. 拓展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拓展活动,如测量教室的长度、校园的周长等,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加深他们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应用。
5.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小结和回顾,强调长度单位的使用和计量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长度单位:厘米(cm)——分米(dm)——米(m)——千米(km)七、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长度单位,并能正确使用这四个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换算。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cf6875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1a.png)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认识长度单位教案1设计意图:导入部分,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让学生感到分米和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测量的需要。
本节课注意从感性入手,借助直观演示,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通过看、数、比、量使学生对长度单位1毫米、1分米形成深刻的印象,建立表象。
然后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放手发动学生独立探索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巩固练习部分,设计习题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有用之处。
3、在实际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用具:米尺、学生直尺、准备测量的物体教学过程:一、导入。
师:测量物体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几个?生:米和厘米。
师: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呢?生:用手势表示1米、1厘米的长度。
师: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合适?哪些用厘米合适?生:回答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合适,哪些用厘米合适。
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一下桌面的长度、课本的长度、硬币的厚度,汇报时要汇报你测量了物体哪一部分的长度,长度是多少?生:进行分组测量,并按要求进行汇报。
师:在测量中同学们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了?生:谈测量中遇到的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师:板书课题——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师点评:通过实际测量,学生发现了已有知识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新课。
1、认识毫米。
师:拿出直尺找0刻度,再找1厘米、2厘米。
生:找0刻度、再找1厘米、2厘米。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15e9bb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8a.png)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教案标题:认识长度单位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长度单位进行比较和换算。
3. 学生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问题解决和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1. 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
2. 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3. 运用长度单位进行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1. 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及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运算思维。
教具准备:1. 长度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
2. 不同长度物体(如书本、笔、铅笔等)。
3. PPT或黑板。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知识1. 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询问学生他们是否知道长度单位是什么,并逐步引导他们思考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平时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与学生一起列举出一些常见的长度单位,如米、千米、厘米、分米等。
Step 2:学习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1. 通过PPT或黑板展示不同长度单位的名称和符号,并讲解各单位的换算关系。
2. 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简单的换算练习,如1米等于100厘米、1千米等于1000米等。
Step 3: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1. 分发尺子或卷尺给学生,并让他们自行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比如书本、铅笔等,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并比较各自测量的结果,并讨论使用不同长度单位可能会造成的误差。
Step 4:应用长度单位进行实际问题解决1.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如“小明家到学校有多远?”或“飞机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等,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进行问题解决。
2. 学生互相分享解题思路和答案,并进行讨论。
Step 5:巩固和拓展1. 给学生一些巩固练习题,以检查他们对长度单位的运用能力。
2. 鼓励学生寻找实际生活中其他需要运用长度单位的例子,并与全班分享。
Step 6: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复习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步骤和活动,学生将从认识长度单位、学习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到运用长度单位进行实际应用。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https://img.taocdn.com/s3/m/de96fcf0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71.png)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3篇,欢迎大家分享。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3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单位。
2、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长度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重点、难点在建立长度概念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厘米尺,边长为1厘米的小方块,一根长5厘米的纸条,图钉。
教学过程(“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
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小方块,还记得我们上节课用这个小方块做了些什么事情吗?(作为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
)每次测量物体长短都用这样的小方块一个一个去摆太麻烦,有什么其他工具可以测量物体的长短吗?(尺)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是统一规定的。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厘米。
(1)看一看。
将小方块的边放在厘米尺的刻度上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尺上每大格长度与小方块边相等。
)这个小方块,他的一边是1厘米,而厘米尺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
(板书课题)(2)比一比。
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教师出示实物图钉和手指,通过测量,学生清楚地看到并体会到1厘米的直观表象,学生练习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的长度。
(3)认识厘米尺。
我们使用的这种尺每大格都有1个数字,因为这些数字都以厘米作为计量单位,所以叫做厘米尺。
(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长度单位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长度单位](https://img.taocdn.com/s3/m/fa3e536a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2e.png)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长度单位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掌握常见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能够灵活运用于问题解决中。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实物(尺子、米尺)、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段米尺,并把米尺上的刻度和数字展示给学生。
2. 教师请学生猜一下,这段米尺的长度是多少?并向学生征询他们的猜测和理由。
二、展示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出示不同长度的物品,如铅笔、桌子、黑板等,并请学生分别估测它们的长度。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估测长度时我们可以用什么单位来表示。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 教师将学生的回答整理并记录在黑板上,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它们的合理性。
三、引入长度单位(20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长度单位的图片卡片,并向学生介绍这是长度单位米,并解释米的含义。
2. 教师出示其他长度单位的图片卡片,如厘米、毫米,并分别介绍它们的含义和与米的关系。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转换关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实际测量示范。
四、练习与训练(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题目,并请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答。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课堂练习题,并相互交流、讨论答案。
3. 教师抽查几组学生的解答,进行讲评与订正。
五、拓展与应用(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与长度单位有关的实际问题,并请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拓展练习题,并相互交流、讨论答案。
3. 教师随机抽查几组学生的解答,进行讲评与订正,并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经验和方法。
六、归纳与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以口头形式进行回答。
2. 教师将学生的回答整理并记录在黑板上,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总结。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作业,要求学生按照所学的方法解答,并规定完成时间。
认识长度单位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
![认识长度单位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c172053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1b.png)
认识长度单位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地理解和使用长度单位"米"。
2.能够用毫米、厘米来度量小物品的长度。
二、教学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米"。
2.用毫米、厘米来度量小物品的长度。
三、教学过程1.引入首先介绍米这个长度单位,这个长度单位长什么样子,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直观认识的作用。
学生可以进行一些互动体验活动,比如用尺子测量课桌的长度,用步长测量教室的长度等等。
2.教学了解了长度单位"米"之后,我们来继续认识厘米和毫米。
老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用品,如铅笔、校规、桌子、书本等东西,让学生自己拿尺子来测量这些物品的长度,并在黑板上进行记录,标注出物品的长度。
同时,教师可以将这些物品长度都换算成毫米和厘米,让学生自己感受。
例如,25cm等于多少毫米?20mm等于多少厘米?3.练习教师可将一些长度和物品的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解决。
例如:“这条校尺有多长?如果以厘米或毫米进行测量,应该怎样表示?”“我的课桌长多少厘米?并请表示成多少毫米?”这些问题都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4.巩固在课程最后进行一些小测验。
让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一组问题,如测量自己的书桌,并表示成各种长度单位。
教师进行答案讲解,和学生们共同检查和纠正答案。
四、教学方法教师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领悟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生动鲜活的例子教授知识,加强课堂互动和实验性教学。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观察物品的尺寸并将其转化为各种长度单位。
五、教学效果通过此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长度单位"米",进一步增强数字化思维,锻炼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结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互动性、实验性、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来加强教学效果。
对于数字化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日常事物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和理解各种长度单位。
1《认识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1《认识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4e438a7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0a.png)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让学生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用厘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长度单位。
2. 认识厘米。
3. 用厘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用厘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用厘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准备1. 教具:直尺、绳子、书本等。
2. 学具:直尺、绳子、书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图片等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长度单位的作用。
2. 认识长度单位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知道长度单位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
展示一些常见的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等。
3. 认识厘米让学生观察直尺上的厘米刻度,讲解1厘米的长度。
让学生通过触摸、比较等方式,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4. 用厘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师示范如何用厘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
让学生测量绳子、书本等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5. 总结与拓展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进行一些拓展性的思考和讨论。
例如,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用厘米来测量家中的一些物品,如桌子、椅子等,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下节课进行分享。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观察、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和厘米,并能够用厘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确保教学效果。
注意:以上内容为2000字以内的教案,具体内容和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认识厘米”和“用厘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案例《认识长度单位》柳州市静兰小学覃庆群案例背景:“做数学”,一个耳目一新的词语,它是指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地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
”由于“做数学”提倡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它已成为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
然而,当很多教师把理性的认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时,一种无形的操作习惯却又常常阻碍着新认识的实施,甚至有时带着“做数学”的新课程理念走进课堂,但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上则不知不觉地又回到原来的操作习惯上。
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总感到组织活动的麻烦:一件简单事例的阐述、一个数学事实的确认、一种运算法则的理解、一个公式的出现,在学生的各种体验活动中则成了一种十分繁琐的过程,而且课后检测学生课堂现场的学习情况,则又不十分的理想。
教师陷入不知如何进行实践操作的困惑之中。
案例描述: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基础知识,按照原有教材的安排,先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要用尺来量。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接着教材展示实物的直尺,让学生认识直尺上的长度单位,并会读其中的长度。
然后,学生用手上的直尺(或三角尺)测量1厘米、2厘米……等线段。
最后,再用直尺测量一些具体实物的长度。
在这一节课上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即让学生认识直尺上的厘米,并会用直尺这个工具去测量一些较短物体的长度。
新教材在编写中则有较大的改变。
首先,请学生估一估讲台、课桌的长度(学生可以用手比划来估、也可以用其它工具来估)。
其次,安排学生用自己的“工具”测量课桌其中一条边的长度,学生中有的测出课桌一条边是“4柞长”、有的是“6枝铅笔长”、有的是“3个文具盒长”等。
再次,交流大家的测量结果,从中引出用尺子来量,并认识直尺上的单位长度。
最后,安排测量一些实物的活动。
上述的编写与原来教材的最大不同点是厘米的认识不是直接出示的,而是学生在原始工具测量的基础上,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后才逐渐引出的,也就说让学生经历了认识厘米的全过程。
1、在教研活动中的认识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是:先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各种物体的长度以及比较一下这些物体的长短,随后比一比教室中具体物体的长短。
接着请学生自己用身边的工具量一量课桌一条边的长,并引出厘米的概念。
最后,安排了一些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与教室中具体物体的长度。
在讨论教案时,教研组的同事认为学生认识厘米的体验活动还不充分,做数学的味道还不足,于是提出再增加两个环节。
一是,在情景活动中,学生在对具体物体长短进行比较后,增加对教室内某一实物估计的活动(如课桌有多长?讲台有多长?),通过学生的估计,既能加强学生估计的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具体测量的必要性。
二是,在学生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后,安排一个用同一个工具进行测量的活动(如用铅笔进行测量,但铅笔的长短是不同的),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到即使同样用铅笔进行测量,其结果也是不同的,从中使学生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
2、课堂教学过程的落差过了几天,我带着经过充分讨论的教案走进了教室。
课的导入阶段,学生十分活跃,对图上各种物体的长短都进行了比较。
接着,比一比教室中物体的长短,学生也十分有兴趣,一个接着一个地抢着发言。
随后,对教室中的课桌、讲台、黑板、门框、窗框、日光灯等具体实物进行了长度的估计,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长度单位,所以学生的各种估计五花八门,有的说课桌的长度与4本书一样长,有的说与5枝铅笔的长度一样……。
估计一个实物就有多种方法,这时,上课的时间已经用去一半了。
当学生的估计还在进行时,我急忙刹车:“那么,怎样来知道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朋友——厘米。
”在张老师出示课题后,又马上向学生介绍直尺上的长度单位,也请学生拿出自己的直尺认一认。
随后,进行测量事先准备的一些线段,请学生量一量它们的长度。
最后,又请学生测量书本、铅笔盒与课桌的长度。
另外安排测量教室中其它物体长度的时间就没有了。
3、课后的个别访谈课后,其他老师问我:“中间有几个活动环节为什么临时变化了?”“时间来不及了,”“那么,把后面的练习拿掉一些不就可以了吗?”“不行,如果学生不测量线段,不测量书本、铅笔盒,那么这节课的知识点就不能完成了。
”三、分析与反思从上述案例的记录中可以感受到,我们们对做数学的认识是清晰,也能把教材中一些具体的内容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进行创新,但为什么到了实践操作中则会走样呢?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简一些不必要练习则是解决这一困惑的有效方法与课堂直接讲解学习内容相比,课堂“做数学”所用的时间要多得多,甚至于学生真正参与活动起来,所花费的时间会更多一些。
用我们原来评价课堂的尺度分析,学生的有些活动好像是“多余”的,如上述案例中让学生估一估具体实物的长度、用原始的工具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这些内容与直接认识厘米其关系似乎不大。
另外,新教材其它的学习任务也十分紧,所以,一旦显性知识的教学与“做数学”的活动在时间上发生冲突,教师们宁愿舍弃后者,而保证前者的教学用时,上面我在教学中临时改变课堂的研究计划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由于让学生自己来比较教室中两样物体的长短,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观察的角度,说一说其中两样物体的长短,而参与的学生越多,所用的时间则越长。
因此,“当学生的估计还在进行时,我急忙刹车,”以便后续知识的讲授。
因为认识直尺上的单位长度,会用直尺测量一些线段是需要考试的,所以这些内容不完成那么今后学生的测验怎么办?在原来的课堂上,不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复习课,教学设计的环节是面面俱到的,从复习铺垫到导入新课、直至巩固练习不能缺一,没有这种完整的教学过程,这一节课就不是十分完美的。
在上述的案例中,也存在着这种现象,如对情景图中的物体进行长短比较,教室内直观实物的比长短,教室内具体实物长度的估计,用工具测量具体实物的长度,用铅笔测量课桌一条边的长度,认识直尺上的长度单位,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用直尺测量教室内具体直观物的长度等,这么多的活动,在40分钟有效的时间内当然难以完成。
从这节课的备课中也可以看出,教师既想让学生动起来,又不能忽视必须掌握的知识,从而形成课堂时间不够的局面。
对此,我经过反思,首先,对教材中呈现的“做数学”活动,必须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个单元中确定若干个重点内容开展“做数学”的活动,而其它的内容则可以采用其它的方式进行教学。
因为在一个单元中不可能全部的内容都是做数学的,这是不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也是课堂教学时间不允许的,所以只能有计划、有目的选择一些内容开展“做数学”的活动。
其次,在“做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尽可能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多一些自主性的体验、理解与反思,适当地减少教学环节,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活动起来。
如上述的案例中,从教学的设计思想考虑,已经具备了“做数学”的过程,如按整节课前半部分的设计进行教学(直至学生认识厘米单位),并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积极地活动,那么一定是一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活动课,也是学生自己认识、发现数学问题的好课。
因此,后半部分测量线段的长度、测量具体实物的长度内容完全可以放在第二节课进行,以减轻本节课在时间上的压力。
2、教师仍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否则课堂则会出现一盘散沙。
在上述的案例叙述中有这样的一句描述:“估计一个实物就有多种方法,这时,上课的时间已经用去一半了。
”这里所讲的一半时间是指课堂的三个活动:情景图中物体长短的比较、教室内直观物体长短的比较以及估计直观物体的长度。
我们无法具体知道学生说些什么,但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则值得思考:当学生都参与时,教师这时应起的作用是什么?是听着学生任意的发言,还是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从中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对小学生而言,如果有几个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接着其他学生模仿其思路进行重复性的发言是课堂上经常发生的事例。
如比较教室中物体的长短,第一个学生在发现黑板的一条边比另一条边长时,第二个学生接着会说铅笔盒的一条边比另一条边长,而其他学生也会发现其它物体中两条边的长短问题。
这些问题应该说是同一层次的发现,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比较两样不同物体的长短,如黑板的其中一条边与讲台的一条边进行比较,从中拓展学生思考的角度。
当然,在比较两样不同物体中,学生又会发现很多……,这时,教师就应引导他们从这些比较中,你们发现了什么?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抽象出:“两样物体进行长短比较,那么它们之间就存在着长短之间的关系。
”又如估计具体物体的长度,案例中的描述是:“对教室中的课桌、讲台、黑板、门框、窗框、日光灯等具体实物进行了长度的估计,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长度单位,所以学生的各种估计五花八门,有的说课桌的长度与4本书一样长,有的说与5枝铅笔的长度一样……。
”在这里,估计长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从估计着手使学生认识到对某一物体长度的描述可以通过身边的某一实物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体验到统一标准的必要性。
所以,在学生估计其中的几个具体实物之后,教师的一个很重要作用是引导学生:“从这些估计的活动中,你发现什么?或者有什么体会?”使学生进一步地发现,要描述物体的长短需要有一个标准,在案例中没有对这方面进行的记录因此,虽然学生进行了很多实物的估计,但这些估计如果过多地在同一层次中不断地重复,那么课堂的有效性则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出现散沙一盘的现象。
因此,在加强学生的体验、感受的过程中,仍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甚至教师在活动关键处的点拨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然,在引导的方法上,如何使它更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需要,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还有待于更多教师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