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发展规律及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借鉴
城镇化的国际经验
城镇化的国际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扩大内需最雄厚的潜力所在,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不仅要着重于自身国情的深入研究,也应当立足国际视野,从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得到启示,进而把握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因此,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城镇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验借鉴——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的演变规律(一)从总体趋势看,经济发展水平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前提1、城镇化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攀升发达国家在人均GDP3000—10000美元阶段,城镇化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
在人均GDP3000美元时,美、法、德、日、英、韩六国城镇化率平均为72.6%;人均GDP6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平均为74.5%;人均GDP10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平均达到75.5%。
2、发达国家城镇化主要呈现四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城镇化率平稳上升”,以美国为代表。
1964年,美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城镇化率为71.5%;1973年人均GDP6000美元时,城镇化率为73.6%;1978年人均GDP10000美元时,城镇化率为73.7%;2011年人均GDP达到48112美元,城镇化率上升至82.4%,比1960年提高12.4个百分点。
第二种模式是“经济波动性增长—城镇化率阶梯式上升”,以法国和日本为代表。
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和日本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城镇化率分别为71.4%和74.2%;70年代中期人均GDP6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分别为72.9%和75.9%;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人均GDP10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分别为73.2%和76.5%;2011年人均GDP分别达到42377美元和45903美元,城镇化率进一步上升至85.7%和91.1%,分别比1960年提高23.9个和27.9个百分点。
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及基本趋势
1、城市化的定义 城市化,或称城镇化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
国际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已有数⼗年的历史,但由于各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不⼀,关于城市化的概念迄今没有⼀个完整统⼀的解释。
⼀种较为主要的提法是:⼈⼝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既为城市化。
由于⼈⼝计算简单易⾏、⽤⼀定可⽐的城市⼈⼝占地区总⼈⼝的百分⽐这⼀指标衡量城市化⽔平,为相关学科普遍接受。
根据⼈⼝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对城市化的不同理解,城市化⼀词⼤致含义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全社会⼈⼝接受城市⽂化的过程;⼈⼝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城市⼈⼝占全社会⼈⼝⽐例提⾼的过程。
美国学者弗⾥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
前者包括⼈⼝和⾮农业活动在不同规模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即物化了的或实体化的过程;后者包括城市⽂化、城市⽣活⽅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即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2、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是⼯业⾰命前时期。
早期城市因⽣产⼒⽔平不⾼,可提供城市居民需要的农副产品数量有限,所以城市发展受到限制。
那时城市数⽬少、规模不⼤,城市⼈⼝⽐重⼩,主要分布在灌溉发达、利于农业⽣产或便于向周围征收农产品的地带。
早期城市主要为⾏政、宗教、军事或⼿⼯业中⼼。
这个阶段延续的时间最长,城市⼈⼝增长缓慢,直到1800年,世界城镇⼈⼝仅占总⼈⼝的3%。
⼆是⼯业社会时期。
18世纪中叶开始,迎来了城市发展⼀个崭新的时期。
在⼯业⾰命的浪潮中,城市发展之快、变化之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业化带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化的⼀个重要特点。
欧美国家城市数⽬激增,城市规模快速增长,英国在1900年城镇⼈⼝⽐重达到75%,成为世界上第⼀个城市化国家。
近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是亚⾮国家城市化的兴起,出现了⼀元的封建城市体系向封建城市与近代城市并存的⼆元结构转化。
应用文-英、法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英、法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城市化,经济结构,制度变迁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行,工业化进程也就是城市化的历程,而城市化的进程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化。
城市化的前提条件大都是在工业化中孕育成熟的。
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市场体系的健全是城市化的首要条件。
英、法作为工业化先行国家,其城市化开始得也比较早,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
城市化是指在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下,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和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即农村劳动力由于城市比较利益优势的诱导或者自身在农村丧失了必要的生存资料而主动或被动地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过程。
1、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工业革命是英国城市化进程的“启动器”,使英国成为最早进行真正城市化的国家。
在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而工业革命后,其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5%。
英国城市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农业技术的改进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为英国城市化提供了基本物质保障。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英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在欧洲占首位。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农产品产量的提高,满足了日益增加的城市人口的生活需要。
农业劳动力在农村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1520年的80%下降到1801年的50%。
而农业生产率却提高了60%-100%。
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大农场的建立,使英国能以较少的农业人口养活日益增多的城市人口,从而为城市化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工业革命推动小城镇迅速为大城市。
英国的棉纺织部门最先采用了机器进行生产,不仅使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还促使城镇范围不断拓展,并迅速发展为大都市。
如格拉斯哥在18世纪末还是一个小城镇,但到1831年已经是20多万人的大工业都市了。
与此同时,工厂迅速发展,从1777年建立的第一个工厂算起,到1835年全国已有棉纺织厂1262家。
工厂的广泛建立,不仅使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而且有力地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进程。
如曼彻斯特的居民从1801年的7.5万增加到1871年的35.1万,成为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典型。
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和发展趋势
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和发展趋势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
城市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方式,也推动了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和文化观念的变革。
本文将从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点以及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世界城市化进程1.1 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Urbanization)是指人口、经济活动、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从乡村向城市的转移和集中过程。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包括人口的城市迁移、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面积的扩大和城市化率的提高。
1.2 城市化的阶段城市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1.2.1 初期城市化阶段初期城市化阶段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城市是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但人口规模较小,城市化水平较低。
1.2.2 快速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是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1.2.3 成熟阶段成熟阶段是城市化发展的高峰期,城市化水平达到或接近饱和。
在这一阶段,城市化速度放缓,城市发展开始注重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1.3 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明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城市化水平、速度和模式都有所不同。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郊区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贫民窟问题、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
二、世界城市化的特点2.1 城市化速度快世界城市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速度快。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
例如,中国城市化速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保持在高位。
2.2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全球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已经达到或超过70%。
2.3 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经济问题世界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社会经济问题。
如贫民窟问题、失业问题、城乡差距问题等。
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及其经验
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提要] 从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看,城镇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各国城镇化动力机制也不尽相同。
从中总结的经验教训有:城镇化不能脱离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城镇化要遵从市场调节,也要在政府合理有效的宏观调控下推进;城镇化应集约利用土地,避免过度郊区化。
关键词:世界;城镇化;历程;经验一、世界城镇化历程与特点(一)城镇化进程阶段性明显。
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可以视为世界现代城镇化的发展开端,所以世界城镇化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两个世纪有余,整个进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阶段是1800~1900年,这100年是欧洲工业革命的初期,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逐渐增加,但增速非常缓慢,世界城镇化率由1800年的5.3%提高到1900年的13.6%,100年仅提高了8.3个百分点。
这一阶段也没有形成城市体系。
第二阶段是1900年至今,可视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2000年,世界城镇化率为46.6%,比1900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这100年城镇化增速是上100年的3倍。
进入21世纪,世界城镇化保持快速发展,2008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超过50%,到2011年,世界城镇化率提高到52%。
(二)城镇化发展不平衡。
城镇化在地域和发展上的不平衡性也是伴随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显著特征。
工业化起步于欧洲国家,所以欧洲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也较其他国家快,随着时间的推进,城镇化在各地域的差异明显。
根据2011年版《世界城市化展望》数据,2011年较发达地区居住在城市的居民比例为78%,而这一比例在欠发达地区只有47%。
从国家的城镇化率的比较上也可看出这种不平衡,新加坡很早就实现了城镇化,2000年以后其城镇化率即为100%,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在2011年分别达到82.4%、79.6%和91.1%,而孟加拉国、柬埔寨和斯里兰卡的城镇化率还都在30%以下。
二、典型国家城镇化进程由于国情、发展环境和发展战略的不同,各国城镇化进程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甚至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城镇化模式。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和规律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和规律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表明,工业化、城镇化是国家崛起的必然趋势。
目前,城镇化在许多国家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水平上,正轰轰烈烈地推进着,并积累了不少经验。
吸取和借鉴这些国家成功的城镇化经验,不仅可以从社会发展战略的角度来审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轨迹,而且也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更好更快地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一)全球城镇化总体情况。
20世纪是全球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二战以后,全球城镇化率到20世纪末达到48%,据统计,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达80%以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已达55-60%,而我国仅为32%。
全球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950年71座,2000年增加到388座。
人口超过1000万的巨型城市是世界后半期出现的。
有些发达地区出现了以一个或几个大城市为核心,周围分布着成组成群中小城镇的都市连绵区。
这种特大城市组群形态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条件发展所促成。
可见,全球城镇化不仅表现在数字上和比重的提高,还包含着丰富的、空间形态上的发展变化,表现出多样的形势和特点。
(二)国外城镇化发展的规律、特点及模式。
●城镇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综观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它不仅仅是人口的简单聚集,而且是整个社会基本形态由农业型社会向更高一级城市型社会的转型,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晴雨表。
它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其进程一般沿着起步快速发展—高位趋缓的轨迹来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化的形态特征与内在机制都发生着较明显的变化,体现出鲜明的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该阶段第一产业所能提供的生活资料不够丰富,国民经济总体实力薄弱,第二产业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本短缺,所以城镇化的速度比较缓慢。
中期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一70%之间,该阶段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期。
人口和经济活动迅速向城市集聚,城镇化水平大约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目录1发展历程2城市化进程的内在推动力6城市化的教训3阶段特征5城市化经验4“城市病”1.世界城市化发展历程1.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下表列出了世界范围内1960-2000年间各洲详细的城市化发展状况,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其城市化水平逐渐上升是一个总体趋势,但是发展速度有所不同。
·城市化水平在各洲的分布也有很大差别,在发达国家地区北欧最高,其次是西欧和北美;在发展中国家(地区)最高的是温带南美,其次是热带南美、中美,然后是西亚和南非,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率都在30%-50%之间,虽然如此,较1960年而言都有大幅度的上升。
城市化发展历程1世界的总体增长速度在下降,发达地区的下降速度更加明显,在同一时期内世界最不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的增长速度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升高,发展中国家的变化幅度不如发达国家明显就各大洲而言,同一时期内欧洲的下降幅度最明显而非洲和亚洲的城市化速度虽然也都呈现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还很小,基本上还维持在高速发展状态22.城市化进程的内在推动力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
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大,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科技进步会加速经济增长,深刻地促进产业集聚及产业结构的转换,影响城市化进程,可以说技术进步是城市化发展的源动力。
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动人口向城市转移。
产业结构的转换城市化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是产业的空间集聚,也就是工业化过程。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演进会改变城市的形态和规模,进而影响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城市化发展的本身,就是变落后的乡村社会和自然经济为先进的城市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历史过程,所以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而在产业革命之后,工业化则成为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发达国家农村城市化发展措施及效应
一、发达国家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措施(一)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平均发展水平在全球是最高的,但它们在推进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根据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分3个阶段实施的。
1.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奠定城市化发展的基础。
发达国家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初期阶段,由于各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而存在着差异,但总体上以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步入城市化的初期阶段。
美国是发达国家农村城市化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它从19世纪初到1879年城市人口就已达到了30%左右;而日本则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到1920年城市人口达到了约20%;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也随着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水平也达到了15%-30%。
这一时期发达国家推进农村城市化的特点是在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率先推进。
2.农村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各国城市化呈现跳跃式发展。
如果说发达国家的农村城市化的初始阶段,仅仅是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序曲,而当发达国家进入产业革命的末期到二战前夕,各国的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发展呈现出跳跃式发展态势。
如美国到1940年城市人口已达到了55%左右,超过了农村人口;此时,日本的农业人口也大量向城市转移,同时期城市人口达到40%多,且各国城市化发展特点已通过交通业的迅速发展,由中心城市向周边沿路(包括水路)扩散,并初具城市聚群发展的雏形。
3.高速发展阶段,形成城市聚群,城乡一体化格局确立。
从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带来交通业和通讯业的突破性发展,使各国工业化进入高涨阶段,也带动了三产业的突飞猛进,由此形成各国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流动。
据统计,日本到198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76%;美国、英国的城市人口则达到80%左右,特别是随着产业活动的郊区化和城市聚群的发展而引起的城市由集中向分散化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发展几乎没有区别,甚至由于城市交通与环境问题,各国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的现象明显增多。
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内容提要:我国正在进入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避免出现过度城市化和过度城郊化,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美国和巴西在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方面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色"我国应认真总结和借鉴国外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重视乡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把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作为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和管理。
关键词:美国巴西城镇化为了借鉴美国、巴西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的管理经验,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2003年1月,我们考察团对美国、巴西进行了为期21天的考察。
期间,我们既考察了纽约、旧金山、西雅图、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库里蒂巴等大城市,也考察了夏威夷、迈阿密、巴西利亚、玛瑙斯、伊瓜苏等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考察团认为,尽管美国和巴西在经济上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化起步也不一样,但两国的城市化水平都很高,在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一、美国、巴西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的情况及特点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城市化进程起步始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该国城市化的任务基本完成。
巴西是世界上经济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总量曾于1997年名列世界第8位"巴西的城市化进程晚于美国,源自19世纪80年代,伴随着巴西工业化而兴起。
到20世纪末,两国的城市化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例如,美国85%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巴西2000年的城市化率为81.4%,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仅为46%。
在考察中,我们发现,美国、巴西的城市化与小城镇的发展和管理,表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城市数量多,集聚度高,形成了大!中!小城市(镇)相互配合的城镇体系美国共有51个州,3043个县(郡),35153个市、镇。
城市化发展中的国外经验借鉴及启示
百科知识 2019.06 C城市化发展中的国外经验借鉴及启示魏 伟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逐渐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业为主的现代型城市社会的转变。
所以,城市化又叫做城镇化。
城市化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因为在转变过程中涉及到人口、地理、经济、生态、社会等多方面的概念,所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城市化会有不同的理解。
随着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社会的经济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和生活模式必将会得到调整。
在从“乡村”到“城市”的转变中,复杂的体系使得城市化发展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我们也应向城市化发展较好的发达国家借鉴相关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做出必要的调整。
一、各国城市化发展特点(一)速度快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首先以美国来说,美国的城市化水平是世界国家中最高的,它的城镇体系多元化,建设发展均衡,将对运输的建设作为先导,市场与政府齐头并进,对农业政策的建立完善,促进了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城市乡村一体化。
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推行城市化的国家,与同时期的美国相比差不多提前了70年,早在19世纪,英国的城市化人口比例就已经高达百分之五十。
但英国在发展城市化的道路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14、15世纪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使用暴力夺取农民的土地以及其使用权和所有权,轰轰烈烈地搞起了“圈地运动”,贵族将无家可归的农民收做自己的奴隶,不仅严重限制了农业的发展还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量劳动力的减少,不受重视的农业逐渐走向错误道路,农业发展的停滞不前也严重影响到了城市化的发展。
日本作为一个发达国家,虽说地方小,但是在城市化发展上一向都是处于领先的地位,尤其是在二战结束之后,日本一直借鉴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使其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其他发达国家用了将近一个世纪才达到的城市化水平,日本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做到了。
(二)发展的空间较为集中在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中小型的城镇众多,所以成为重点发展对象。
美国城市化过程及其经验借鉴
美国城市化过程及其经验借鉴[ 摘要] 本文简要回顾了美国城市化的历程,从动力机制、空间组织和要素流动等方面阐述了美国城市化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 关键词] 城市化动力机制空间组织一、美国城市化历程简要回顾美国城市化的基本脉络清晰,城市化历程基本上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为美国基本城市化时期,这个时期到1920年为止,美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1.2%,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第二时期为美国大都市区时期,这时期从1920年始直到现在,美国的城市数量和质量都有大的提升,尤其是大都市区发展空前。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大都市连绵区,这种空间组织形式是美国乃至世界的城市化发展趋势。
美国的城市化过程呈现出“S”形曲线,这是美国与其他国家城市化的共性,其城市空间组织模式、区域产业布局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对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美国城市化的特征1.工业化是美国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同工业化的发展阶段相对应。
美国的城市化主要是19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而其郊区化则是20世纪交通、通讯发展和后工业革命的结果,郊区化是城市功能和城市建成环境在空间上的延伸和继续。
2.城市化空间形态呈现“分散—集聚—分散”的特点城市化初期,社会经济活动以聚集为主,当进入郊区化阶段时,空间组织又趋向分散状态,而美国有利于郊区化政策尤其是住房政策和发达的交通和通讯则加快了这一分散进程。
3.要素自由流动以及人口分布的均衡性美国城市化的典型特征是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尤其是人口的流动最为明显。
在集中城市化阶段,人口主要从农村迁向城市,而在郊区化阶段,人口又从大都市区内的市区迁往郊区。
从区域间迁移来讲,美国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多从东北部和南部地区迁往中北部和西部,美国一百多年来的人口迁移使得人口在地区分布上趋于平衡。
4.大都市区或者大都市带是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美国大都市区产业发展代表了产业转型的方向,由工业经济形态向服务业经济形态转变,同时,高科技产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
主要发达国家城市化经验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主要发达国家城市化经验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国经济的发展的关键之一就是工业化进一步发展,而我国的低城市化水平已经严重制约了工业化的发展。
2000年加入WTO以来,国内市场逐步开放,中国经济也将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氛围中,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国际竞争。
在新的形势下促进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健康快速的提高,与工业化相辅相成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已经是当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分析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城市化是伴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受工业化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反过来又影响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由于各国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程度、市场规模、文化历史传统及社会制度不同,决定了各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不尽相同。
本文将对发达国家中城市化道路最具典型意义的三个国家——美国、英国、法国的城市化道路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城市化进程的基本性质、基本特征和一般规律。
鉴于各国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程度、市场规模、文化历史传统及社会制度的不同,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①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包括人口数量及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②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伴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政策的改变及实施;③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各国情况不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
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世界城市化的基本模式:(1)同步城市化。
这是指城市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的城市化模式。
这里的一致主要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加速时期,这种相关性表现得相当明显。
美国是是同步城市化最典型的代表。
(2)过度城市化。
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农村人口迁移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造成严重的“城市病”。
世界城市化发展历程及规律研究_李军
参考文献 [1]顾朝林,李阿琳. 从解决“三农问题”入手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J].
经济地理,2013( 01) .
[2]王素斋. 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内涵、目标与路径[J]. 理论月刊, 2013( 04) .
[3]黄贤金.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流转对城乡发展的影响[J]. 现代城市 研究,2010( 04) .
由于工业革命和自身发展的影响,美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较晚,但 是城市化水平较高。美国的城市化发展摒弃了英国城市化发展的弊 端,注重城市化、社 会 经 济 和 农 业 的 协 调 可 持 续 发 展。 美 国 独 立 革 命 后,农村人口比重占据总人口比重 93% 以上,一半以上人生活在农村, 农村劳动力丰富,农 产 品 占 据 全 国 商 品 的 半 壁 江 山,是 典 型 的 农 业 大 国。美国的城市化发展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次产业革命的 发展,使来自欧洲各国的人口大涌入美国,充实劳动力的同时带去了先 进的生产技术。美国 在 石 油、钢 铁、化 工 等 领 域 开 始 了 第 二 次 工 业 革 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的 应用到工业生产,农业的经济主体地位被动摇,经济重心转向工业,转 向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巨大的工作岗位空缺 加速了美国的城市化进程。1920 年美国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农村人 口,到 1950 年,美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 65% 。 2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程
国内外城市化发展规律与启示
国内外城市化发展规律与启示(2009-12-07 21:48:27)转载标签:国内外城市发展规律启示汽车1、城市化发展的规律及意义一、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指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步转变的历史过程,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
经济结构变迁意味着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活动转变,以及产业结构逐步升级;社会结构变迁意味着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市人口,以及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逐步扩散;空间结构变迁意味着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市地区集聚,以及集聚到一定阶段后的再分散过程。
二、城市化的度量城市化一般用城市化水平来度量,它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一指标运用简单,但需要注意三点:第一,它只有数量意义,不能反映城市化质量;第二,城市人口的统计口径偏差,有可能造成数据的失真;第三,城市化水平一般在大尺度的空间更有意义,例如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能够较好地反映其经济、社会和空间结构的内在意义。
一个省的城市化水平在多数情况下也具有可比性。
但尺度过小,这一指标的意义就不大。
三、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全球化和信息化对城市化的影响日益显著,前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城镇空间经济结构转型和城镇体系的极化;二是城市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外部资本的影响,特别是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阶段,由于外部资本的流动性强,各个城市对外来投资的争夺加剧,因此,存在着将城市做大的倾向,以便更好地捕捉流动要素;三是城市和城市地区被纳入全球经济网络,大都市区的经济主导地位日益凸显,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性节点。
四、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几乎所有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都难以避免地出现了以下问题:一是土地问题,二是住房问题,三是历史文化保护问题,四是生态环境、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问题,五是贫困问题,六是城市犯罪和暴力问题。
我国也或多或少存在上述问题。
五、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干预不同国家对城市化采用不同的公共干预政策,其结果也有很大区别。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及启示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及启示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班级:地理科学0902姓名:张卉学号: 200901410213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及启示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已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在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出现各种城市问题,为了避免今后城市化出现各种城市问题,本文分析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方法,以及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启示。
分析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有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过程,而我国主要出于第一个进程。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的建设稠密型城市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启示,以及21世纪我国城市化道路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启示中国城市化1.引言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城市化已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
根据2010年“六普”数据,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已达49.68% [1],相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城市化率高了近十个百分点。
在今后几十年内,随着加入WT0、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户籍制度的改革、城市化同工业化关系的逐渐协调以及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等,中国的城市化仍将快速发展。
探讨发达国家200多年的城市化历程,吸取其经验教训,一方面可以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化对城市化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中国城市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实现中国可持续的城市化。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历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始于18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的发生,使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而工业生产的集中促使了城市化的发展。
进入19世纪以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明显加快,村镇向城镇发展,小城镇向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大多发达国家已经过了城市化的初始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据《1989世界发展报告》显示,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均在80%以上,其中英国已达92%、比利时为97%、澳大利亚为86%、荷兰为88%、丹麦为86%。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启示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启示作者:李忠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32期城市化起步于18世界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结束了工场手工业de1生产方式,代之以机器大工业生产发展。
生产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由农村社会向城市化社会转变。
纵观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也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城市病,但是,总体发展趋势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从城市化发展速度来看,呈现出慢—快—慢的特点,城市化初期发展缓慢,中期发展速度加快,后期发展速度又放慢,即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轨迹。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来看,既有欧美发达国家经历上百年完成城市化的模式,也有拉美、日韩等国家在三、五十年内完成城市化的模式,无论哪种模式,都是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
一、由工业化推动的城市化——英国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英国的工业化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
18世纪早期,英国的城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25%,到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
英国城市化是以发展轻工业为先导,进而带动能源、工矿、交通工业的发展,加速城市化的进程。
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展开,轻工城市率先异军突起;机器运转速度的加快、工厂制度的逐步建立,促进煤炭、冶金工业发展起来,产生了一批能源和重工业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变革,则促进了交通枢纽城市发展。
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则是英国城市化的基本前提,19世纪中期,随着“圈地运动”在全国大范围的开展,再加上农业技术的改进,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而城市迅速发展的第二、第三产业需要补充新的劳动力,在此背景下,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英国的城市化为世界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模式,但是,其中也有沉重的教训,那就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粮食自给有余,还可以出口,到19世纪中期,随着英国贵族通过著名的“圈地运动”,以暴力形式强制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停滞不前,国内消费的粮食、肉类和农业原料不得不依赖从国外进口,农业发展不足,反过来制约了城市化的推进。
发达国家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38 | 中国报道2013年3月 总第109期Cover Story封面故事发达国家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纵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城镇化历程,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国当前大力推进城镇化战略时借鉴。
英国英国的城镇化开始于18世纪初工业革命开启时期。
据英国史学家克拉潘估计,1300年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4%,1500年左右城镇化率不到10%。
之后城镇化加速发展,1750年城市人口比重占总人口的25%,1801年增加到37.8%,1851年达到50%,1911年达到78%,1980年达到89%,2009年突破90%。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城镇化的国家,做足了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功课。
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英国农业生产技术显著改进,农产品产量显著提高,使英国能以较少的农业人口养活日益增多的城市人口,为城镇化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工业化推动城镇化。
工业革命推动小城镇迅速发展为大城市。
如格拉斯哥在18世纪末还是一个小城镇,但到1831年已经是20多万人的大工业城市了,成为英国近代城镇化的典型。
交通运输促进城镇化。
工业革命带动了以运河、汽船、公路和铁路为主要标志的“运输革命”。
发展极大地加强了英国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使处于这些交通枢纽的地区迅速成为集商贸、工业和服务业为一体的新型城市或城镇。
城镇化吸纳转移农业人口。
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经济生活重心向城市进行转移,同时城市的新生活方式、新思想观念也在向农村渗透。
生活在广大农村的农民逐渐离开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大量涌入城市,为加快城镇化进程补充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英国城镇化教训:曾经发生过驱赶农民进城的“圈地运动”,激化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至今仍为史学家所批判。
与城镇化进程相伴随的环境污染,带来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果。
英国的城镇化之路对我国正处于聚集发展阶段的省区,特别是中西部省区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发达国家城市化借鉴
发达国家城市化借鉴尽管发达国家先期城市化发展时的世界经济、政治、科技以及人文环境,今日已不复存在,且各国发展的基础条件差异很大,但仍有些先进经验、成果和理念,值得我们作选择性借鉴。
自由市场体制下的经济及社会结构发达国家人口聚集由“城”到“市”,城市群落由点到而,能够有超人预料的发展效果,与实施“政府少干涉或不干涉,主张自由发展”的市场经济制度有关。
城市功能效应显著,是各种经济形态竞相发展、人口自由聚集的产物。
他们的城市化“化”的过程,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政府颁布一个什么“城市化”的跃进纲领所致。
即使是“城市化”这个名词,也是后人对过程的概括。
在城市化过程中,国民的自主意识得到充分体现,有限政府的内政职能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包括环境建设,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非盈利的文化设施、公共活动设施的建设,历史文化址迹的保护。
整个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比较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依据市场规律去运作。
按照美国州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自治宪章,如果一个居民社区的人口密度和规模具有了城市的特征而需要获得市政服务时,就可以组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自治市。
它不但有征税权,而且还有制定分区规划和政策的权力。
这些地方组织,一方面大大地推进了城市化或大都市区化的进程;一方面也因数目繁多,呈现日益加剧的分化割据局面,与有序发展的客观要求极不相称。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自由性质的市场经济体制,加之有限政府的“软”手段,在有利丁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的同时,已经使美国社会积累下了犯罪、暴力、吸毒、失业、贫困和城市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
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应坚持政府的权威,强化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职能,延续中央政府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财政体制,避免出现市场秩序混乱、地方利益纷争的现象。
城市化的逆向回归在城市化已经成为全世界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种手段和目标的今天,一个不能不引起注意的事实是,早已实现了城市化的英、美、德等西方发达国家,却发生了城市化的逆向回归。
世界城市化两大发展规律
世界城市化两大发展规律
问政于民十二五城市篇之一
1800年以前,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
随着产业革命的掀起,机器大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涌现出许多新兴的工业城市和商业城市,使得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从1800~1950年,地球上的总人口增加了1.6倍,而城市人口却增加了23倍。
在美国,1780~1840年的60年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从2.7%上升到8.5%。
1870年美国开始工业革命时,城市人口所占的比例不过20%,而到了1920年,其比例骤然上升到51.4%,2010年美国的城市化率达到95%以上,从整个世界看,1900年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为13.6%,1950年为28.2%,1960年为33%,1970年为38.6%,1980年为41.3%,现在已经超过了50%。
所以,城市化过程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加速发展的。
世界城市化进程共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特征便是从人口流动看,城市化率低于50%,以从农村进入城市为主;超过50%,人口流动以从城区进入郊区为主。
中国1978年仅为10%左右,而到了2010年城市化率已达到47%。
根据美日韩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中国目前城市化还处于农村进入城市为主导的加速发展第一阶段阶段;未来农村人口流动将依次进入小城市和大城市为主导的阶段,但是中国少数大城市郊区化和以都市圈为主导的阶段已经悄然来临,按照城市化
的国际规律,我们认为中国未来三大经济圈的城市郊区将会有很大发展,其房价相对会对核心区域有很大制衡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及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借鉴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城市发展阶段理论主要有服部硅二郎的“区域与城市发展的相关分析”,诺瑟姆(R.M.Northam)“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博格(L.v.d.Berg)的“城市人口的动态过程分析”。
而诺瑟姆的S型曲线理论应用最为广泛。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根据各个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于1975年提出了城市化发展过程呈S型曲线,如图所示:曲线表明,城市化发展呈阶段性:初级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缓慢,当人口超过10%,城市化发展速度开始加快;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城市化发展呈加速状态,进入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大约超过70%时,城市化又进入缓慢发展阶段。
城市化初级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农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也占较大比重,农业生产率比较低下,能提供的商品粮有限,而粮食的供应是区域内实现城市化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粮食不仅保证城市人口的正常生活,同时是城市的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
社会的资金积累也是有限的,并且科学技术水平低下。
因此工业化处在初级阶段,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不足,所以城市发展缓慢。
进入城市化中期阶段,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工业化进入起飞阶段,初期发展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生产,大量劳动力进入城镇、城市,特别是进入大城市,进入工厂就业,进入城市的各类服务业,促使城市化进入高速成长期。
城市化后期阶段,工业己由劳动密集型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原来进入工业的一部分劳动力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
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已经大致完成,没有更多的劳动力可以进入城市,城市化进入缓慢发展和注重提高城市质量的时期。
119)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总结世界城市化呈不断加速之势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城市化呈不断加速之势。
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为5000万人,占世界总人口的5.1%。
整个19世纪,世界总人口增长了70%,而城市人口增长了340%,城市化水平提高到13.3%。
20世纪前50年,世界总人口增长了52%,城市人口增长了230%,城市化水平提高到29%。
20世纪50~9O年代,世界总人口增长了109%,城市人口增长了208%,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2.6%。
总的来看,19世纪以来,城市化越来越快。
[‘91[45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相继步入城市化后期,城市化速度放缓、基本停滞。
发展中国家50年代才进入城市化起步期,有的刚进入城市化中期的快速发展阶段。
世界上数量更多、人口更多并处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相继进入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尽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已经放缓,整个世界还仍然处在城市化的快速增长期。
“城市带”的逐渐形成与区域聚集效应随着城市郊区化,世界城市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美国,原来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心高楼林立,大公司、大银行云集。
在市中心周围是原来的老工厂区,大都已经废弃,有的城市已经对旧工厂进行了改造、铲除,更新为市中心的扩大部分,改造成为住宅区。
西方国家每一个大城市外围的住宅区都比原来的城市中心区面积大上好几倍。
因此,同样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西方城市要比我国城市占地大了好几倍。
同时,在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周围,还在地铁延伸出去的地面铁路线站台外,在城市延伸出来的汽车快车道两旁,形成密集的卫星城市和小城镇,组成了“城市圈”、“城市群”。
此外,往往还沿高速公路在各个互通口旁形成了小城市组成的“城市带”。
在这些城市圈、群、带中,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迅速。
高速公路网、铁路网、港口和信息高速公路为骨干的快速通道网,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体系内各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高速公路的交汇点,形成新兴的工业城市,其经济的增长远远超过其他地区的发展速度。
高速公路两侧还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形成。
发达国家的城镇体系随着快速通道网的建设和发展,逐步由市中心的蛛网系统,向联系各个经济重心间的通道网发展转化,形成全国范围内以大中城市为节点的经济网络,并在城市、城镇最密集的地区形成了以若干都市为核心的“都市带”。
[‘9]15’l 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50年代就提出,都市圈或都市带应以2500万人口规模和每平方公里250人的人口密度为下限。
因为只有足够的人口聚集和足够的人口密度,才能够在一片区域内形成生产力的聚集效应。
世界上第一个都市带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东北部形成的纽约都市带,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40个大小城市。
20世纪世界相继形成的大都市带还有美加五大湖大都市带,即由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为核心的北美制造业密集带;日本以东京、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户为核心的占日本全国总人口60%的大东京都市带。
欧盟中以法国巴黎、里尔、比利时布鲁塞尔、安特卫普、荷兰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德国科隆、埃森、法兰克福等40多座城市组成的大巴黎都市带;英国以伦敦、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城市组成的大伦敦都市带。
上述这五大都市带人口3亿多,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
近半个世纪,发达国家人口和生产力向都市带集中的趋势日益显著,都市带己成为先进生产力的载体。
t’9]逆城市化现象出现20世纪后期,发达国家普遍出现大城市的郊区化。
首先是中产阶级以上的人逐渐搬出城市中心区,居住到市郊或卫星城市、城镇去,然后,一些工业企业也从中心区外迁到郊区,随之,商业、服务业也跟着工厂和居民向郊区扩散,随之产生了“城市郊区化”现象。
“逆城市化”的概念是美国城市规划师贝利首先提出来的。
I’91其主要内涵是指中心城市衰退、城市郊区化、大城市分解为众多中小卫星城等。
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随着小轿车普遍进入家庭,从而使得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大城市中心区吸引力不断下降,导致经济活动和人口持续不断地由城市中心向外围扩散,由大城市向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扩散。
大城市郊区化和所谓的“逆城市化”,并不意味着城市化水平的下降、从城市回到原来意义的乡村去,它只是城市化采取了分散扩张形式,导致城市化新格局的出现,推动城市化更广泛地传播,因此并不影响城市化的水平【9Jl。
所以,未来世界的城市化将由集中走向分散,由单个城市走向簇群城市,走向城市圈、城市群。
如美国的洛杉矶,市中心只有300多万人口,而周边1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却有80多个中小城市,构成大洛杉矶,总人口近1000万。
城市虽然分散了,但城市作为集中居住和社会经济活动中心的作用没有下降。
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经验美国城市化发展美国的城市化发展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1860一1920 年是美国向城市化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历史上的移民高峰时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1.2%,是美国成为以城市人口为主的国家。
在美国的城市化历史上,外来移民起了重要作用,移民主要来自欧洲,而且大部分的移民选择在2500人口以上的城市中生活。
1890年,纽约250.74万人口中,外来移民占81%:芝加哥109.88万人口中,外来移民占7%8。
旧金山29.89万人口中,外来移民占7%8。
可见,外来移民涌入城市加速了美国城市化进程[57]。
美国城市化过程同样是农业人口大量进入城市的过程,1800年农村人口占93.9%,1875年美国人口仍占74.3%,二战后降到10%以下。
在美国城市化进程中,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生产率提高,为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创造了条件,工业革命塑造了城市形态;铁路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一批铁路枢纽城市。
实际上,这一时期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增长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中西部和东北部那些城市表现的特别明显。
第二阶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西南部的“阳光地带”又有一批城市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581日本城市化发展日本的城市化发展是在20世纪50年代才进入高速发展期。
[59]1950一1957年城市化水平从37%上升到76%,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
1956一1973年是日本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期间,工业生产增长8.6倍,平均每年增长13.6%,农业劳动力平均转移量达到创纪录的水平,每年转移42.9万,1976年日本城市化率达到7%6,此后则进入缓慢发展阶段,1996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为7%8,比1976年前仅高出2个百分点。
日本城市化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城市化模式,1998年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6.%8。
其中东京都市圈就占了25%。
集中性同时表现在城市国土空间分布上的高度集中。
日本的十大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其中七个分布在从东京到大阪的东海道都市带内。
日本城市化还存在农村人口过度进入城市,造成农村人口稀疏、产业衰退、社会设施奇缺、文化水平落后、农业用地面积减少。
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经验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借鉴在发达国家城市化走过高速发展阶段并相对停滞后,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正迎来城市化的高速成长期。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集中化”为特征,就是前述的从工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前后,表现为工业和人口的持续的、大规模的集中,城市数目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不断增多。
第二阶段则以“分散化”为特征1931。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中出现了所谓市郊化以及后来的超市郊化现象,即大批居民从城市的中心地迁往城市的郊区地带。
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的中心地带环境污染问题严峻,另一方面,发达的现代交通工具,也为人们从城市移居到郊区提供了可能。
这一阶段的区域发展模式表现为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增长停滞,城市周边区域不断扩增,卫星城市的居民区发展迅速。
于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城市带”发展较快。
城市化发展是一个由农村、小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一级一级组成的金字塔。
原始的状态是底部大,即农村人口多,小中城市人口增加,大与特大城市人口少的典型金字塔。
第一次城市化是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扩大为标志的。
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一、两个世纪,相继完成了第一次城市化。
第一次城市化实现后城市人口比重达到6。
一8%0,甚至还多,有的国家几乎是城市国家,这时金字塔上部扩大,形成非均衡发展,头重脚轻;第二次城市化是对第一次城市化膨胀状态消肿,向城市郊区、小城镇迁移,小城市增多,使城市化发展金字塔形成比较均衡、稳定的形态,达到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
根据我国农村人口比重,要想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第一次城市化的水平,困难诸多。
因此,本人赞同中国社科院胡伟略老师的意见,认为:城市人口比重超过50%,就可以是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城市化。